金刚圈的那篇文最好看:贤贤易色(论语风云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39:43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字】 

    1.贤:《说文》:“贤,多才也。从贝,臤声。”段注:“多财也。财,各本作才。今正。贤本多财之称。引申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玉篇》:“贤,有善行也。”我认为:贤,其本义就是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人。繁体的“贤”字是“賢”,“臣”表示屈身、谦卑、恭敬,“又”表示一次又一次的意思,“贝”表示财富或别的有价值的事情。配音“xian”,有“咸”的意思,兼顾有“掀”的意思,隐含对外发散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诚心诚意地施舍行善、帮助他人。

    2.易:《说文》:“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参看“易”字的甲骨文字形,它一点儿也不象蜥蜴。它是一个泼水的动作。我是这样推测的:远古的人们想要表达“变化”的意思,便想到了极易发生变化的物质“水”。但“水”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名词了,偶尔用“水”来表示一下“变化”意思还是可以的,但是,这样混用却很难突出强调“变换、变化”的意思,因为“水”有涌动、流淌的时候,也有静止不动的时候。所以,聪明的远古人便用“泼水”来表示“变换、变化”的意思。孔颖达《周易正义》:“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3.色:《说文》:“色,颜气也。”清人解释曰:“人之忧喜,皆著于颜,故谓色为颜气。”甲骨文“色”字是一个小人儿仰望着一个大人儿的脸面的样子,小篆字形将“色”中的小人儿放在了大人儿的头上,上面的小人儿弱化了“人”的形象,像一只手扳起一个人的头部,展示其相貌容颜的样子。更进一步表明“色”表示的是人的相貌容颜。《汲冢周书》:“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

【分析】

    这一小章节的重点难点是“贤贤易色”一句。

    孔安国注:“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邢昺疏:“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汉书·李寻传》转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南朝梁吴郡人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重之容也。”朱熹《论语集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成也。”王念孙疏证:“《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也。”钱穆《论语新解》从朱子说。陈祖范《经咫》、宋翔凤《论语说义》、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学者认为:“贤贤易色”的后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因而,“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种人事关系,而不是一般的泛指。又因为夫妻关系乃“人伦之始”、“王化之基”,故以为“贤贤易色”当指夫妻关系。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便从此说。南怀瑾先生的看法与皇侃接近,他在其所著《论语别裁》中批驳了宋儒解经的谬误:“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女色都不要了。”他说道:“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贤贤易色”的意思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纵观以往各说儿,虽有发展进步,但总无大的质的突破。我认为,尽管可以说夫妻关系乃“人伦之始”、“王化之基”,但却没有逢事必说的必要。要不然,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有很大纰漏了,莫不成还要在此前加上一句“夫夫妻妻、恩恩爱爱”了?腐儒们对于“贤贤”的理解更是荒唐可笑,不要因为有了子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误以为双字词句式的再见,就都是这一种固定的模式。叫我看,此处的“贤贤”也仅仅如我们常说的“个个”、“人人”一般通俗简单,它就是指一个一个的贤者。“易色”就是面孔不一样的意思。

【译文】

    子夏说:“一个一个的贤者,并不是一副固定不变的面孔模式!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为君主做事能舍身忘死,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像这样,虽然表面上没有专门学习过,我也认为他很有学问、很有修养啊!”

【赏析】

    要想比较准确地理解这一段话的本义,首先应该明白整部《论语》是以孔老先生的“子曰”为主的。其次还得明白子夏仅仅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因而,我们便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框架——子夏的言语应该以诚恳、谦逊、通俗、简洁为主调。不然的话,就会有狂妄自大、欺师惑众之嫌。我发现,子夏的这一段话仅仅是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进一步推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在孔子许许多多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伶俐善辩。他开始时给孔子留下的印象不错,但后来就渐渐地露出了真相: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也。”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都很丑陋,他想要跟孔子学习,事奉孔子。孔子一见面就认为他资质低下,将来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孔子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为人处事光明磊落,刚毅正直,不亢不卑,对待学业不辍不弃,持之以恒。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达三百人之众,声誉很大,名望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着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一个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出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一个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就又就出错了啊!”

     在子夏的这一段话中,“贤贤易色”是一句综述,是其中心思想。后边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与其遥相呼应。子夏在此讲的是判断何谓贤者的标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贤者的面貌表象往往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说,很难从一个人的相貌特征来判断其是否为贤者,只能从他的所做所为来判断。一个人,无论他是丑是俊,无论他是伶俐乖巧还是木讷寡言,只要他“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客观上做到了上述这几大项,我们就可以认定他为一个真正的贤者了。

    真理往往是朴素的、简明的、中肯的,同样也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是非混淆的年代里,老实人不兴了,巧言令色者反倒左右逢源、步步高升;真才实学不兴了,任人只看文凭,若是有背景有门路,或者是肯奉献肯上贡的话,即便是弄张假文凭,也能够吃香喝辣,甚至于飞黄腾达的啊!
    所以说,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重新学习《论语》中的这一段话,很有必要,很是及时,极具现实意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