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婚如玉木清竹大结局:中医取穴基础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6:25
腧穴(穴位)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
2 F5 C& Y6 Z5 f9 }
  K! X5 j0 ~" m6 C' M! Q! M0 g4 {      1、骨度分寸法:   z) t& m" N9 S0 I' N# V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2 q, I$ I: k& E) T


/ a' E1 R6 I6 `5 z) p' Y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
- g" [: {$ \+ r- K( d0 \   

下载 (304.5 KB)
2010-7-2 16:13

下载 (524.28 KB)
2010-7-4 10:20

+ K3 L& c6 _' @( j+ f8 L. A' `5 l* {

骨度分寸法(背面观)

下载 (120.4 KB)
2010-7-2 16:17


9 }- h' X6 L% s  y% m

下载 (494.41 KB)
2010-7-4 10:20


0 G$ I* P+ w5 U) R4 I7 j1 Z+ l9 G

骨度分寸法(侧面观)

下载 (123.84 KB)
2010-7-2 16:17

 
      2、体表标志法:0 F$ T6 X# W& I0 I" B$ B
      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n5 S! P2 P  {( i/ k7 ]* ?$ v% ^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6 g/ I3 M) G$ K& L4 n6 ]  {  L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9 p9 w3 B# V0 n" q

8 e4 M3 G" B' b7 f+ C" I+ h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
+ U9 T8 j- ?8 H( }+ e- H2 k5 L* p+ K3 i1 O+ H
  (1)头部
2 Q& I9 w; A3 B$ l* _1 m

1 O+ y+ X2 B: u7 |  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 B( |7 C1 ^8 ^# K! L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7 L& h& p; S! u* [0 I; s- ]# e5 P+ X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7 [. y( v- o5 Z3 S. ~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5 o3 i: ~/ w" D( K" T- M, E- p$ U7 v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1 I. Z- D* `3 i3 `' M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U" G/ w" q6 O7 X
  鼻唇沟(巨分):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 N9 Q2 c& v$ \5 b2 Z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窝内转动。- O  C" ]' x# |  j9 [, e
  下颌角(曲颊):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
) K! S* A6 M" r+ i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H  x  m9 }" Z6 \! h
  耳根:耳郭附着部。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 ]% o! C5 E9 L: ^# ^* c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 o+ x8 z8 B* Z; }4 r+ q" O  耳屏(耳珠):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2 N  `4 u5 |; z/ u' A9 ^8 D
  颞骨乳突(完骨):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5 H' W6 U/ p, |3 A0 E1 q2 r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 v" E( C0 q" I" }8 \9 y+ L
- K; Y  Y0 F  y& r/ H3 f
  (2)颈部
3 Z$ M8 I% h* w, a3 k+ E7 G, g6 g" ^) U1 w9 ]+ W$ B$ b) h
  喉结(结喉):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移动。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 ~, ^7 N$ b5 u5 z6 r  胸锁乳突肌(缨筋):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部。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类经》张介宾注:“《说文》曰:婴,颈饰也。故颈侧之筋曰婴筋。”6 b* b/ C$ o) R& p6 h+ |" B
  第七颈椎棘突(大椎):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有时可摸到三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为项韧带附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7 n4 J, ]1 r4 d+ d7 f
( L3 d$ }8 E1 y" p+ _9 G1 I: k) k
  (3)胸腹部. u) E. y9 r" s. R$ j& e- y$ `, ]) P

4 X( W: F8 ~9 {+ {
  胸骨上窝(天突):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 p6 ^/ K. }) d! |# x  胸骨角(璇玑):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 r" r9 W* |( Y! g  胸骨下角(歧骨,胸肋角):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90°,矮胖者常大于90°。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 @- f) k$ V) Y4 d2 b  胸骨剑突(蔽骨):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3 ?, `1 h& M: b6 l2 S8 z/ A4 p
  锁骨(巨骨):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1 g  d6 d% z* G  o+ Q  锁骨下窝(云门):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Y8 b3 i/ f4 e, E, O' |
  锁骨上窝(缺盆):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施沛《经穴指掌图》:“结喉下巨骨上,缺陷处若盆也。”# Y3 t5 r  r# \* v3 \0 T
  肋间隙:第一肋前面常被锁骨遮掩,其下为第一肋间隙。上下两肋之间的空隙,一般上位肋间隙较下位为窄。胸部穴即按肋间隙定位。第1~7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第8~10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借结缔组织相连而成肋弓,其下方为腹部。6 r: [& F: f+ |# k5 c! s
  季肋(季胁):第11~12肋(浮肋)前端的游离部。
! ~" z, Z6 o- X* ?8 |8 l  乳头:男性常位锁骨中线的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骨上。距胸前正中线10厘米。女性的位置变动较大,未育女青年大多位于第五肋骨,中年妇女大多位于第六肋骨。乳头距锁骨中线外0~4厘米不等,年龄越大越偏向外侧,但主要集中于0~2厘米处。乳头四周的棕色皮肤称乳晕,直径约5厘米。
2 l! q; b  r1 M& w8 b% p) D  脐窝:常位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稍下处,相当第四腰椎水平。脐部无皮下脂肪,脐窝越深表明腹壁皮下组织越厚。
" ^, R5 C0 _5 c0 T' _  耻骨联合部(曲骨,横骨):耻骨联合上缘和耻骨嵴(耻骨体厚而粗糙的前上缘)。当腹股沟内侧可触得耻骨结节,再向内为耻骨嵴。+ H8 M: F2 O; w/ r- \
  髂前上棘:髂嵴前端的突起,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起于其上。" o1 T) Z- i' _- h. Z$ Z. w' b
- U1 y2 m4 t" H. L% j; v, |
  (4)背部
- _1 o# |1 O# f9 C6 A& T
3 Y6 ?) x  u  V$ M
  脊椎棘突(椎节):胸椎棘突,在前俯时隆起明显,最高点在第六与第七胸椎。腰椎棘突之间肌肤略呈凹陷,肌肉越发达凹陷越明显;最低点在第三腰椎。第1~4骶椎棘突在成人时已形成3、4个结节,第5骶椎已无棘突,所以总称为“二十一椎”。
( U& x: o7 `0 p. f# j/ M  肩胛冈(肩上横骨):肩胛骨背面的高嵴。它与前方的锁骨共同围成内连颈根的肩上区,肩胛冈内侧端与第三胸椎棘突相平。
  Z$ I2 w' E* l. ^1 n  冈上窝(肩解):肩胛冈上方的凹陷。较深。/ w1 `2 x- K5 L/ S% W, s$ _$ n2 W8 i
  冈下窝:肩胛冈下方的凹陷,较浅。
3 n- j- T# N9 v  肩胛骨内侧缘:对向脊柱的内缘。
. M9 K  s9 v" a2 x# x4 x/ l  肩胛骨外侧缘:对向腋窝的外缘。
* z5 J7 H6 @, ^2 H& p  肩胛骨上角:肩胛骨上缘与内侧缘的会合处,约平对背部的第二胸椎椎体和第二肋骨上缘。
2 |# v8 Z2 W7 `  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端,一般达第七肋骨(或肋间隙)。
  _) z: o1 T! _3 o  髂嵴:髂骨上缘的弧形隆起。最高点约平第四腰椎棘突。
" j3 n7 [' h. }+ e  髂后上棘:髂嵴后端。瘦弱者呈隆起头,年青或肥胖者皮肤表面呈现一凹陷。为骶髂关节中心点和第二骶椎中部的标志。/ Z# E& t: U9 U0 f
  骶后孔:骶骨背面的四对小孔,为八髎穴所在。4 p4 K1 A' s- R
  骶管裂孔(腰俞):骶尾关节上方正中呈凹陷处。; {8 k/ V( B( z/ j# A
  当头部前屈时,可摸到明显隆起的第七颈椎棘突(大椎)。两手垂于躯体两侧时,两肩胛冈连线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第十二肋与竖脊肌外缘交点,相当第一腰椎水平。两季肋下缘连线平第二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十六椎)。两髂后上棘平第二骶椎(十九椎)中部。# X, P# |& A+ U' [$ ?. Y

( a. x( M5 L1 ^' }8 |  (5)上肢
" c* Y0 S7 b" V9 E
% E, x; \, X7 l) O2 g* ]1 f
  肩峰(髃骨)部: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冈连续处的突起。
( p4 w5 R  e3 l5 H+ Y5 ~9 ^  三角肌:起于锁骨外1/3、肩峰外缘和肩胛冈下缘,由前、后、外三面包裹肩关节。形成肩部圆隆外貌,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_; ^  W  W# k/ l7 \- c
  肱二头肌(臑肉):长短两头起自肩胛骨,向下各成一肌腹,多于臂下1/3处相合,再形成一纺锤状肌腹,止于桡骨粗隆后部。
5 m/ Y( w5 o' [0 n6 s" x7 V. C  腋窝:上肢内面与胸壁相连处的凹陷部,胸大肌下缘组成腋前襞,大圆肌和背阔肌下缘组成腋后襞。
/ O7 \1 Y6 c! E4 c7 l) y, O/ F7 ?  腋纹头:沉肩合腋时腋前纹头为腋前皱襞的顶端,腋后纹头为腋后皱襞的顶端。
* r* [- [5 B# d  肱骨外上髁:肘外侧面上方隆起。上续臂外侧肌间隔的凹沟,沟前方为肱桡肌和肱肌,沟后方为肱三头肌内侧头。6 q" R9 S- a8 n& k, R6 O
  肱骨内上髁(肘内大骨):肘内侧面的隆起,大而显著,位较外上髁稍低。在肱骨内上髁的骨沟中可触及尺神经。
$ t: @+ T0 V1 [! p  肘尖(尺骨鹰嘴):肘后的明显突起。伸肘时,肘尖与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屈肘成90°时,此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
' W9 x. M5 a) }  肘横纹:屈肘时出现的横纹,与肘尖高度相当。& s8 o; f+ H9 {# o" O' |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臂内两筋):用力握拳屈腕时,腕臂屈侧面的肌腱明显突出。掌长肌腱居腕的正中部,其外侧为桡侧腕屈肌腱。
& L& u; C! D6 [, R* e! @4 V  尺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内侧为较深位的指浅屈肌腱,再内侧为尺侧腕屈肌腱,腱索止于豌豆骨。4 @5 T' g6 p' r# k
  腕横纹(腕掌屈纹):一般有2~3条。①腕近纹约平尺骨头。②腕中纹两端平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相当于桡腕关节线。③腕远纹微凸向于掌,通过腕中关节线的最高点,相当于屈肌支持带的近缘;在该纹外1/3折点处可摸到舟骨结节;该纹尺侧端的突起为豌豆骨(掌后锐骨)。一般所谓腕横纹多指腕中纹。3 h- R9 w& F* d) p7 b, o% U
  鱼际:拇指后方掌面肌肉所形成的隆起称“鱼”或“手鱼”,其边缘称鱼际。又其他肌肉隆起处也可称鱼。一般将拇指后的掌内隆起称作大鱼际,小指后的掌尺侧隆起称作小鱼际。
; Q( N; ?1 a2 r  掌横纹(掌屈纹):手掌面皮肤的明显凹痕(皮纹),主要有三条:①鱼际纹(掌近纹):位于大鱼际隆起部的尺侧缘,斜向第二掌骨头平面,与掌中纹相合。②掌中纹:由第二掌骨头平面斜向手掌尺侧;食指完全屈曲时,指尖正对此纹;有人缺如。③掌远纹:从第二指蹼近侧1~2厘米处,沿第三、四、五掌骨头平面至手掌尺侧;手指完全屈曲时,第三、四、五指指尖正对此纹。少数人掌中纹与掌远纹连成一线。# g, [' i3 w; t2 Q4 U
  本节:掌指关节隆起部,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其背面皮纹较多。; l+ }, n3 i0 x3 @, p
  赤白肉际:手掌面与背面交界处。掌背面皮肤颜色较深,故称“赤”;掌而较浅,故称“白”。正当赤白皮肤移行处,故称“肉际”。4 o; ^+ v* Q+ \3 p) @! i
  指甲角:指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指甲轮)的两侧,指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曲成角处。
- q& e  C: U* M) F7 T1 e9 u
+ q, k7 t. F9 q/ Q  (6)下肢部  c: y4 F5 r1 J' E
: q* \4 \3 [4 Y5 h; C- ]# I
  股骨大转子(髀枢):臀部外侧股骨大转子隆起部,位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上,当臀大肌隆起与阔筋膜张肌隆起之间的凹陷处。
( t# O( C5 U# J+ s  臀横纹(臀沟):臀肌下缘的皱襞,深面有坐骨结节。
- u. a7 Q3 [0 o' T  缝匠肌(股内大筋):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股骨粗隆内侧部。
2 L' i5 r: ]/ L1 L8 H  股骨内侧髁(内辅上):股骨下端内侧面的隆起(较外侧髁明显)。
. [- b; @/ R/ \# [% l  胫骨内侧髁(内辅下):胫骨上端内侧面的膨大部(较外侧髁明显)。/ d9 T6 _3 N0 i& n4 a( O9 g& J
  髌韧带:髌骨下方肥厚而坚硬的韧带,为股四头肌的延续部分,两侧凹陷称“膝眼”,可触到膝关节面(膝中)。6 ]* E- I6 c; e
  膕横纹:屈膝时膕窝中的横纹。
: E& @! R! ?7 I- g; b0 L  胫骨粗隆:胫骨上端与胫骨体接连处前面的三角处粗隆,有髌韧带附着。. L7 r4 z) z- d, B9 z* I
  胫骨前缘:小腿前面沿胫骨粗隆而下,可摸到胫骨体前缘和内侧面,紧贴皮下,微弯行,直至踝部。前缘外侧隆起由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组成。8 U, h' I, N) N& Y; Y' p
  腓骨头(成骨):腓骨上端膨大部。2 h" C$ F) h# p( _1 O* ^( C
  外踝:腓骨下端外侧面膨大部,比内踝稍下而低下。后方可摸到腓骨长、短肌腱。
0 R$ O/ E4 B3 n( T8 g: Q) v: ~  内踝:胫骨下端内侧面膨大部,比外踝稍高。内、外踝前方由内向外可摸到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踝下方一横指处可摸到跟骨载距突。
. V: i" P( X: V  V  跟腱:小腿后面有肥大的小腿三头肌隆起,向下延续为跟腱,止于跟骨后面。# {! u. q! f4 |- e! R2 s  x# b
  舟骨粗隆(然骨):足舟骨内侧面的圆形粗隆,通常位于内踝与第1跖骨头内侧的连线上。# y2 |# O7 P& y1 q* n% t
  第五跖骨粗隆(京骨):足背外侧面,第五跖骨体外侧的隆起。一般位于小趾端与足跟后缘之间的中点处。* Z' h9 V/ O- f1 U* y3 H
  本节:跖趾关节隆起部,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
) d( f2 R& n/ G# G, P  趾甲角:趾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趾甲轮)的两侧。覆盖于趾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曲成角处。
 4、简便取穴法:
. d! B' s$ n) p      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 i% c, s; a/ |4 n#
      3、手指比量法: , a9 }7 x- d. R' H3 N2 ~  v, S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一般有下列几种: , h( l/ {9 R5 t
      (1)中指同身寸 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1 D5 O5 H" S+ T4 j- J8 Q! k      (2)拇指同身寸此法 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 X  X/ C# T" [8 ?; F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 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 `& F$ J8 m; h& C8 }$ v- S4 n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骨度分寸与指寸在临床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7 F; P. }5 H2 Z: T1 F: j

1 d0 u2 c. p, U) k

下载 (99.17 KB)
2010-7-2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