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中亲密猎人:生活中来的健康手册《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52:04

第二篇  药膳与食疗篇
一、药膳与食疗原理
"药食同源"是我国古老的饮食概念。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对强身健体有更高的要求,对寓治病于饮食的传达室统概念也更为关注和接受。饮食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从现代科学观点看,这些食疗方法,不仅将食物的营养成分与药物有效成分相融合,而且由于二者的巧妙配合,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营养和药效水平。

药膳与食疗对疾病的调理作用
所谓药膳是指在食物中加入适当药材,通过烹调技术处理而赋于食物形式,使之发挥医疗保健作用。所谓食疗是指将食物药化,用食物来治疗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药膳与食疗是难以区分的。在实践中更是如此。所谓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药食结合在一起能够在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诸方面,起到独到的保健功效。
药膳与食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就有食医的分科,东汉的张仲景,唐朝孙思邈,元代忽思慧,明朝李时珍,清代叶天士、王孟英等历代名医对食疗都极为重视,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编写了《千金要方》食治篇、《饮膳正要》、《随息居饮食谱》,《食疗本草》等不少食疗专著,仅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收载的食用药物也不下400余种。近代医家及其著作,对药膳更有许多创见,并已达到能对人体微量营养元素进行饮食调控的水平。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一生摄入的食物要超过自己体重的1000倍。食物中的营养素,几乎大部分转化为人体组织和能量,以维持生命运动。这是饮食最基本的濡养功能。
然而,饮食疗法更多的是以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为目的。例如,很早就已体现近代平衡营养原理的食疗方法。因为机体摄入营养素不足或过多,都可损害健康,引起疾病;通过饮食的科学配合,调整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取,又可获得有效的防治,或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如缺乏钙可引起佝偻病,碘不足可致甲状腺肿,缺乏维生素又可引起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症、软骨病等;若食用海带、海产品则可防治甲状腺肿,食用动物肝脏,可防治夜盲症,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可防治坏血病等。
我国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认识到"摄生"与"治病"的密切关系,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食物与药物的性味,按照中医的组方原则,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食疗方剂,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从现代科学观点看,这些食疗方法,不仅将食物的营养成分与药物有效成分相融合,而且由于二者的巧妙配合,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营养和药效水平。从而,使药物变得可口,使食物更富营养,显示出独特而显著的医疗保健功能。
药膳与食疗大多选用食用中药材,或食物与中药配伍而成,既有食物的营养,又有药物的功效。但二者配伍,其营养与疗效都会发生变化,通常是相互补充,相互增强,使营养作用和疗效增加。与此同时,药物与食物共煮,某些食物成分尚有降低药物毒性的作用。
(1)增加营养素及药效成分的溶解度
  大多药膳是以一种或数种中药材加上禽畜类,如猪瘦肉、猪蹄、猪脊骨、猪内脏及鸡鸭等,通过炖、焖、烧、煮烹制而成。根据现代科学的认识,一般中草药加水煎煮,只能提取出其中具有水溶性的有效成分;而大多数中草药的有效物质在脂肪介质中,却有较大的溶解性,因而药物.与禽畜等含多量动物脂质的食物材料共同炖煮,不但可把药物中的水溶性成分提取出来,还可显著增加脂溶性成分的溶出量,使有效成分增加,充分发挥疗效。同时,汤液中由于动物脂肪的存在,还可明显提高和保持汤液的温度,有利于药物成分的提出,使有效成分增加。在动物性食品中,许多还含有胶原性蛋白、磷脂类,可使药物中难溶于水的成分乳化,增加其水溶性,这也是能使药物有效成分溶出量增加的因素。
中药材也大多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食疗中同样具有营养机体的功效;与食物共用,还可有营养互补的功能。例如,"黄芪炖母鸡"适用于产后或手术后失血过多,大病、久病后身体虚弱;或因疮疡久溃不愈,肝肾慢性损害等引起的血气亏损、头晕乏力、体倦神疲、食少便溏等。方中黄芪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除所含黄芪多糖及部分氨基酸等为水溶性成分外,其余黄酮、异黄酮、β-谷甾醇及脂肪类成分等均为难溶或稍溶于水的成分。但在脂质中或有乳化成分存在时,特别是在与之共煮的条件下,其溶解度就会大大增加。因而以含脂肪和蛋白质较多的母鸡作"引子",与黄芪一起共同煮炖,无疑会使黄芪所含有效成分能被尽量提取出来,有利于充分发挥黄芪的药效。母鸡馀富含脂肪、蛋白质外,还含维生素,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以及少量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有用元素。鸡肉质地柔嫩,营养丰富,肌纤维之间脂肪较多,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功能益五脏,补虚损,健脾胃,强筋骨,活血调经等。其与黄芪配伍,补益之功;营养之力更强,故为身体虚弱、气血亏损之滋补良剂。
(2)提高膳料有效成分的利用率
药膳与单纯用食物补充营养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营养成分虽然丰富,但因患者功能受损,或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若急于补充营养,却往往出现胃不纳食,脾不运化,反而造成呕吐、泄泻、胸满、腹痛诸症;二是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形式未经转化,不利于消化吸收,食之补益甚微。但若施以食疗,于食物中加进中药材,则可剔除上述弊病,充分发挥食物的营养作用。

药膳与食疗配伍:合理地利用食物
合理利用食物是药膳制作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指合理选择食物、合理烹调加工、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等。
首先,必须注意合理选择食物,如果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反之就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如心神不宁之人,应选择小麦、百合、莲子、大枣、猪心、鸡蛋等养心安神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
其次,合理烹调加工食物也很重要,它可以减少食物中水谷精微--营养素的损失,又可使食物增强其可食性而易于为人体消化吸收,如煮米饭时不宜淘米次数过多、不宜用力搓洗、水温不宜过高;如蔬菜类食物则应取材新鲜,宜先洗后切,切后不宜久置,做菜时加入适当的佐料以增加食物的色香味等。
最后,采用适当的食品类型也是必不可少的。如防治感冒采用辛味或芳香食物时不宜煎煮过久,以免香气挥发,失去解表功效;又如脾胃病往往采用粥食,以利于调理脾胃。
在一般情况下,食物多采用独食用,但为了增强食物的养生效果和可食性,以及营养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食物的这种搭配关系称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间或食物与药物通过配伍,由于相互影响的结果,会使原有性能有所变化,因而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根据药膳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相须相使
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功效和可食性。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温补气血的羊肉和补血止痛的当归配伍,可增强补虚散寒止痛功效;与生姜配伍可增强温中散寒效果,同时还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两者相互配伍可增强养肝明目之功效。
(2)相畏相杀
相畏相杀,即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如经验认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榄能解河豚、鱼、蟹引起的轻微中毒,蜂蜜、绿豆解乌头、附子毒等均属于这种配伍关系。
(3)相恶
相恶,即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银耳、百合、梨等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就会减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养气血的食物后,又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则前者的温补功能也会相应减弱。在日常饮食中,这类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但是各地习惯不同,而且人们有时可能进食多种食物,所以有时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
(4)相反
相反,即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据记载有蜂蜜反生葱、反蟹,海藻反甘草,鲫鱼反厚朴等,但这类情况均有待进一步证实。从人们长期饮食经验看,食物相反的配伍关系极为少见。
在多数情况下,食物通过配伍后,不仅可以增强原有的功效,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较之单一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疗价值和较广的适应范围。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强其可食性,提高人们的食欲。这就是配伍的优越性,也是食物应用过程中的较高形式。根据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就可以决定食物的配伍宜忌。
此外,还应当指出,一些地区喜欢在做菜时加生姜、葱、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与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一概认为是相恶的配伍。如凉拌蔬菜时加入姜、葱或花椒、辣椒一类佐料,因实际上用量较少,主要仅起到开胃、美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药物与食物的科学选配
仅从药膳烹制的角度而言,有以下10种常用的烹调技术。至于选料、刀法、调味等,不一一介绍,只是在具体制作时,一定要注意药物和食物的选配,一般不宜太多、太杂。
(1)
将药物经过必要的炮制加工后,与食物同时或先后下入沙锅(一般都用沙锅,不用铁、铝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先用武火(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再用文火(小火、细火)炖至食物熟烂。炖是制作滋补药膳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老年人吃的药膳多采用这种方法烹调。
(2)
在锅内加食油适量,将药物和食物同时放入,炒为半成品后,再加入姜、葱、花椒、盐和少量汤汁,盖紧锅盖,用文火焖熟的烹制方法。焖有红焖和黄焖,二者的烹调方法和用料都一样,只是调料有所差别。红焖所用酱油和糖色比黄焖多。红焖药膳为深红色,黄焖药膳则呈浅黄色。
(3)
将药物和食物拌好调料或附着剂(如米粉包、菜叶包等)放入容器内,装入屉里或放在水锅里,盖好盖,通过加热产生高温蒸汽而使原料成熟的一种烹调方法。
(4)
是将药物与食物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进行煨制。这与炖相仿,不同的是火候。炖是先武火后文火;煨则一直用文火。有炖煨结合的,凡言煨即指用文火慢慢烹制。
(5)
是把药物与食物准备好,再将锅烧热后下食油,一般先用武火,用油滑锅,并依次放下药物与食物,用手勺或锅铲翻拌,动作要敏捷,是断生即成的烹调方法。
(6)
是把药物与食物初步加工后,先按一定的方式配合后,再放入卤汁中,用中火逐步加热烹制,使其渗透卤汁,直至成熟的烹调方法。
(7)
将药物与食物放入锅内,加水或汤,直接用武火煮沸,然后再煮熟的烹调法。
(8)
熬与煮相似,但火不宜大,时间比煮长,要熬至药物和食物的汁水成羹状、糊状或膏状。
(9)
把食物经煸、煎等处理后,进行调味调色,然后加入药物和汤或清水,用武火烧沸,文火焖,烧至卤汁稠浓即成的烹调方法。
(10)
将要炸的药食备好,先在锅内放大量食油,待油热后,将药食放入油锅内,用武火烹炸,但须掌握火候,炸到一定程度即起锅,不宜炸焦。

药膳与食疗的施膳原则
药膳与食疗的施用,要因症、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才能达到健身养生,祛病防病的效果,不可滥加施用。
(1)因症施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点之一,是以症为基础的普遍应用的一种诊治方法。药膳在治疗、养生方面,也可以中医理论作依据,根据人的体质、症状、健康等情况的不同,对药膳的选用上也有所区别。这就叫"因症施膳"。
(2)因时施膳
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组方施膳时必须注意。如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在此季节中,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药膳可选用解暑汤。冬天气温较低,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们不注意防寒保暖,就易感受寒邪,容易损伤阳气。所谓"阴盛则阳病",就是阴寒偏盛,阳气损伤,或失去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故出现一系列功能减退的证候。如恶寒、肢体欠温、脘腹冷痛等。此外寒性收引凝滞,侵袭人体易使机体收敛牵引作痛。寒气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气血凝滞阻闭,出现肢体屈伸不利,或厥冷不仁等,故《素问·举痛论篇》说"寒则气收"、"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药膳常多选用厚味温补之款。
(3)因地施膳
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用药亦应有差异。例如:同是温里回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宜轻。
(4)因人施膳
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殊,男女老少之异,故在组方施膳时,也就不尽相同。如妇女有经期、怀孕、产后等情况,常用八珍汤、妇科保健汤等。老年人血衰气少,生理功能减退,多患虚症,宜多用"十全大补汤"、"复元汤"等调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生活不能自理,多饥饱不均,寒温失调,治以调养后天为主,可用八仙糕等。
上述施膳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辨症施膳"主要辨明症候施以调治,这是服食药膳的基本原则,只是因为药膳还是以"食"性为主,故这一原则也是相对宽松的。而因时、因地、因人施膳,则强调既要看到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又要注意地理和气候的差异,把人体和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组方施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