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叫李龙的:念佛胜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5:03
 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改错!生活在这个世间,要懂得随缘而不攀缘,恒顺众生,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懂得恒顺众生,对世间法会更认真、会做得更好,努力地去帮助社会大众。迷的时候,一切的工作努力,都是为自己、为家庭;悟了的时候,都是为社会、为众生、凡夫念念有自
己,菩萨念念当中没有自己。离相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放下,是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绝对不是“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不是的,这些现相存在,确实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离心里面攀缘的相,离这个四相,四相怎么离得开?离攀缘的相,心里不要着相,事上就没有妨碍。造成障碍的是心里的执着,与事不相干。 学佛,不是家也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那就完全错了!佛法在世间,
要真正能够利益自己、利益一切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要懂得随喜,随喜功德。随喜就是随缘,随缘是遇到了。 遇到就做,遇不到就不做,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就是真心,清净平等觉,心地清净平等,与佛心就相应了,一念相应一
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何相应?二六时中,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没有其他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方法、境界,那就是极乐世界。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里不想佛境,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造轮回业;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修净业,果报不一样,所以世法要随缘,心里要念念不忘西方净土。

《念佛胜易》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涅盘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你还不愿专念弥陀名号?你真的是丢掉西瓜,拣了芝麻。西瓜和芝麻的差别远远无法形容念佛和布施的差别。
《增一阿含经》言: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就是生活必需品。把日常用品拿来供养地球一切众生,他们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提供的,看看,你的功德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如果有人用挤牛奶那么长时间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其功德要大得多,两者的差别令人无法想象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那些修行是有为、有漏、有上的,不能作为出离之因,不能解脱。「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呢,真实、无为、无漏、无上,可以到净土成佛的功德啊!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以清净愿心、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所修行的功德啊。你
怎么跟祂相比呢?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
善导大师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其它所有的修行,虽然都是善,都很好,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就不能相比了。
 就好像一间暗室,点一支蜡烛,蛮亮的,挺好;如果点一盏日光灯,就更好;如果跟太阳光比呢,不可为比千万亿倍。
 你修行得再怎么殊胜微妙,如果和「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相比,「全非比较也」,为什么?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其它修行,是众生的随缘杂善,怎么可以相比呢?
庆文大师云:
专称一佛名号,则是具称诸佛名号;
功德无量,能灭罪障,能生净土,何必生疑乎! 
 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就是十方诸佛称遍了,能得无量功德,能灭一切罪障,能够往生净土,何必要怀疑呢?
元照律师云: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
「一乘极唱」指《华严经》所言佛的一乘教法,一切教法虽然讲到极点,但是归结到最后,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全部指向极乐净土了。《华严经》都是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到最后,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了,普贤菩萨劝所有的四十二个阶位大菩萨,通通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这样的修行、那样的修行,最殊胜的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果地的名号。
念佛法门叫做果地法门,「果」是和「因」相对的,因地法门就是在因中修
行,慢慢一点点地积累;果地法门,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把成佛的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叫做 「果」,这个果给我们,从果向因,所以叫果地法门。
 这句名号,包含阿弥陀佛因地所有一切修行,那当然万行圆修不能超过六字名号啊。再怎样修行,即使你是大菩萨再来,你也不能超过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跟阿弥陀佛比,都还
要往旁边退让一截, 「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我们是博地凡夫呢?所以,你所修的功德,和六字名号比,怎么能比呢?当然是完全仰投六字名号。我们所修的,没有功德。
佛爱【众生】
有一则公案,达摩大师来到东土,梁武帝问他:「朕建寺度僧,功德如何?」梁武帝护持佛教,让出家人安心办道修行,几次发心当和尚,大臣几次重金把他从寺院请回,他可以称作是当之无愧的菩萨皇帝
了。
又云:
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
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
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迎接众生往生净土;众生听闻名号功德、称念弥陀名号,名号当中无量无边的功德,自然进入内心,永为佛种,亿劫重罪顿时消除,必然证得无上菩提。可知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经中所说的 「少善根福德因缘」。
戒度法师云:
佛名乃是积劫薰修,揽其万德,总彰四字,是故称之,获益非浅。 
  阿弥陀佛名号,是祂兆载永劫积累的修行,把祂因地所修行的万行万德浓缩在「阿弥陀佛」四个字里面,然后显露出来,四字也好,六字也好,都是阿弥陀佛本身的万德,所以,称念祂,就能获得
甚深利益。
德能灭罪,称念佛的名号,称扬赞叹佛的功德,德既然能灭罪生福,名也就有这个功能和效果。
 如果真能相信佛的名号能够生善灭罪,那么对于「称名能够
往生」有什么好疑惑的呢?,老实念佛!求生极乐! 将念佛、弘法的功德,回向给六亲眷属,得佛加持,精进增上,同登莲台。
净空法师: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
1 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
2 我们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诲,念念不忘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个叫学佛。
3 学佛之人平常起心动念,要多替别人着想、多替社会着想、多替佛法着想,不要想自己。
4 念念为众生,这个就是作善,为道作善。你这样学佛,世间人对你敬仰、社会大众对你另眼相看——学佛人确确实实跟一般人不一样。
5一般人起心动念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
6“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7你可以成就佛学,在佛门里面做一个专家学者,在大学里面可以拿到一个佛学博士,你可以做个教授,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的贪嗔痴慢还有,不但有,还很严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学,你不是学佛。
8 你要跟一个乡下念佛的老太婆比,你不如她,为什么?她将来能往生,能到极乐世界;你将来还搞六道轮回,不能往生!
9 所以我在这么多年,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学,对这十六个字要能看得淡、放得下,这样你往生才有把握。
10 日常生活当中要看得淡,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愈淡愈好,将来往生的时候,没有牵挂、没有累赘,这才能得自在。
11 诸位要知道,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你要不负责任,别人一看,“千万不能学佛,学佛不得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你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个罪过就很重。
12 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无论什么学佛就是学做人--利益无量众生!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教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而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
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落实实践,学一点,做一点,做到多少就受益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
南无阿弥陀佛!
’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
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
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法的教诲,以佛为榜样,以佛法的标准为自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