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前线技能等级上限: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26:16
2011-11-08 19:01:02|  分类:【中庸智慧】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中庸的智慧

总目录   子目录   首页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遵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获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取”与“予”都是方法,“是取”与“是予”都是形式,核心内容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追逐金钱过犹不及
魏文侯问白圭:“听说你这些年经商发了大财,用的是什么招数啊?”白圭说:“我经商和别人不同,是从大处着眼的,就像伊尹、管仲治国,又像孙膑、吴起用兵,无处不是循道而行。”魏文侯说:“还能说得更具体些吗?”白圭说:“在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粮食,同时把蚕丝和织品高价卖出去;当蚕丝上市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蚕丝和织品,同时把粮食以高价卖出去。这叫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啊。”
马尔伯勒公爵夫妇是18世纪初期英国社会中除了女王之外地位最高的人。公爵在对法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认为是欧洲最杰出的将领和战略家,公爵夫人也深得女王的宠爱。
1704年,女王把位于坞兹托的一大片土地赏赐给他,还给了他兴建豪华宅邸的资金,公爵将他计划中的宅邸称之为布伦安宫。他让年轻的范布勒担任总设计师。1705年夏天,建造工程声势浩大地展开了,人们都认为他能够建造出最杰出的宅邸。
范布勒用剧作家的品位与观点来设计,他希望这个宫殿能够显示马尔伯勒纵横的才气以及他显赫的权力,他在那些花草和人工湖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公爵夫人认为他这样做不可取,不值得在那些花草上花费力气,她只是希望能尽快住进去。于是她处处为难范布勒,任何事情她都要涉足。她的抱怨使得女王不再宠爱她,还把她驱逐出了王宫。公爵夫人怀着满腔的愤怒把刚建造好的东西都破坏了。
在以后的10年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布伦安宫的建造工作时断时续。公爵夫人克扣工人的工资,认为工人浪费了材料,她亲自算计每一车石头和石灰,辱骂承包商和测量员,说他们串通一气。
公爵很快就去世了,他一生从来没有在他心爱的布伦安宫住过一天。
马尔伯勒留下了价值超过两百万英镑的遗产,完全能够支付宫殿完工的花费,但是公爵夫人仍然任意克扣范布勒及工人的工资,最后辞退了范布勒,由其他的建筑师来接替他的工作。他按照范布勒的设计,又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布伦安宫。
1726年,范布勒去参观布伦安宫,公爵夫人居然不让他进入宫殿。这个可怜的建筑师始终看不到自己最伟大的作品。布伦安宫是浪漫主义的先锋,为建筑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对于这个伟大的创造者来说,它却像是一场经历了20年的梦。
马尔伯勒公爵夫人把金钱看得太重,她认为控制了金钱就控制了权力,她认为金钱就是权力的象征。对范布勒那样苛刻,是因为嫉妒使得她的心灵扭曲了。他是伟大的艺术家,在建筑的世界里拥有无上的权力。他的天赋让她自惭形秽,于是她就用钱来控制他,用琐碎的小事折磨他,让他的一生因此而荒废。
公爵夫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本应该10年就完工的工程却花费了20年的时间;她被女王驱逐出了宫廷;公爵至死也没有看到布伦安宫是什么样子,然而范布勒被公认为天才,而公爵夫人却因为她的小气而臭名昭著。
大权在握的人更要有与大权相应的气魄,关于这一点从他们如何使用金钱上就能够看出来。因此,有钱的人应该让人们称赞他慷慨,他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好处的。
权力需要自我节制。财富的前景,尤其是飞来横财,会严重损害情绪,突然致富的人相信他们可能得到更多,以为免费的午餐和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金钱永远近在咫尺。
恰到好处 才是最好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象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破,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有一天,子僵向老师孔子求教,他问:“颛孙师和卜商君哪个更好些呢?”孔子说:“颛孙师做事好过分,卜商君做事常常达不到本来的要求。”子僵说:“您这么说,是颛孙师好些了?”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是一样的,做事恰到好处,才是最好。”
做事情,不是做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其实,这里的全部奥妙就在一个“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内部规定性,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确的。
要达到“度”的要求并不是件难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反复实践,“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性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做人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上,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平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康熙即位之时,刚刚7岁零9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召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4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
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20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耽耽,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4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因年纪大了病死,遏必隆勾结鳌拜,惟鳌拜之命是从,而苏克萨哈则是鳌拜的对头,不久,苏克萨哈就被鳌拜陷害致死。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在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大肆捕杀异己,曾矫诏杀死了山东、河南的巡抚和总督。他在朝廷之上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他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在处置苏克萨哈时,鳌拜要将他凌迟处死,康熙认为他无罪,鳌拜就大声争执,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害怕,只得同意鳌拜把苏克萨哈处以绞刑。朝廷内的形势,竟至于此。面对这种内优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
少年的康熙就表现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
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时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藏着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鳌拜当时极为紧张,卫士也不知如何处置。康熙却突然插话道:“随身携刀是满族人的风俗,不必大惊小怪。”康熙在不动声色之中稳住了鳌拜。
1667年,康熙14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除掉鳌拜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明捉不行,用什么办法才好呢?康熙终于想出一计,不动声色地干了起来。
满族人喜欢摔跤,康熙就挑选了一些身体强壮的贵族少年子弟,到宫中练习摔跤,练了一年有余,技艺大为长进,康熙也不时到摔跤房去练习,居然也窥得了门径。宫廷中的王公大臣以及后妃太监尽知此事,但都觉得是少年心性,十分自然,没有任何人怀疑康熙有什么其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之中,康熙的这支“娃娃兵”就练好了。
在这期间,康熙还依照中国传统的“将欲夺之,必先予之”的做法,连连给鳌拜升官,鳌拜父子先后被升为“一等公”和“二等公”,再先后加上“太师”和“少师”的封号,不仅稳住了鳌拜,还使他放松了戒备。
在康熙16岁的那一年,一切终于准备就绪了,他先把“娃娃兵”布置在书房内,等鳌拜单独进见奏事时,康熙一声令下,“娃娃兵”一齐涌上,登时把鳌拜掀翻在地,死命按住,康熙又让“娃娃兵”把鳌拜捆绑牢靠,投入了监狱。这群“娃娃兵”做完了一件大事,尚且蒙在鼓中,还以为是小皇帝爱胡闹,让他们捉鳌拜考较他们的功夫呢。也只有这样,才能守得住秘密,否则,鳌拜的耳目极其众多,只怕要“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在捉住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13大罪状,并组织人审判鳌拜,把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也一网打尽。不久,鳌拜死于狱中。此后,康熙又为受鳌拜迫害和打击的人平反昭雪,放还了被鳌拜霸占的民田,又限制了奴仆制度,改革了政府机构。康熙真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这些雷厉风行的重大举措,使得一些反应慢的大臣简直有目瞪口呆之感,但他们很快就缓过神来,觉得康熙实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康熙也从此集中了权力,建立了威信。
掌握秘诀,游韧弃取
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成功者,希望能够脱颖而出;没有一定的魄力和勇气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成功者敢于“人弃我取”,做别人不敢去做的事,用别人不敢用的人,在成功者工作中,表现为要鼓励创新,保护拔尖人才。
陈弼臣,1910年出生于泰国,祖籍是中国广东潮阳县,他曾回原籍读书,1927年返泰,靠打工湖口。30年代中期,陈弼臣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设了五金木业行,随后又创办了亚洲贸易公司等企业。1944年,他联合中泰商贸,集资了20万美元,在曼谷察旺路开设了盘古银行。在创办盘古银行的初期,陈弼巨资本不雄厚,名气也不高,怎么才能打开局面?他认真地审度了东南亚华人资本和当地民族资本的实力,利用在过去经营过程中与泰国华侨以及亚洲各华人商业集团建立的广泛联系,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人及香港经济界作为盘古银行的发展基础,积极主动地向那些被大银行家们拒之门外的华人中、小企业家和商人,提供他们所渴望的金融服务,扶持他们发展各类经营业务。陈弼臣很快便赢得了这部分经营者的支持和信任,获得了大量的业务,开始在银行业站稳了脚跟,同时,在陈弼臣的大力扶持之下,一大批原来不为人所注目的华人中小企业主,逐步发展成在泰国和东南亚各地充当重要角色的大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