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生灵度转移: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 努力构建北疆生态屏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43:05
高锡林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市、区)。土地沙化,不仅制约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祖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长期以来,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同风沙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区最大的基础建设,确立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战略目标,并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了建设与保护力度,认真实施了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1998—2005年,全区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9855万亩,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呈现区域性逆转,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基本建成了长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林带,有效地阻挡了沙地向外扩展,使我区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显示,全区荒漠化土地为933亿亩,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624亿亩,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这是内蒙古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首次实现逆转,是内蒙古防沙治沙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同时,防沙治沙事业也显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牧业的改造升级,舍饲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二是改善了沙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生产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三是促进了沙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一)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
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战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各地通过建立领导干部防沙治沙的政绩考核制度、一票否决和末位诫免制度等,为内蒙古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我们确立了“一体两翼”的防沙治沙建设格局,即以重点工程为主体,以各类社会力量防沙治沙和义务植树为两翼,推行了政府部门、单位、企业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划定责任区,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活动。截止目前,全区上下思想统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热情高涨,形成了一个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防沙治沙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围封转移,舍饲禁牧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一方面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功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然恢复;另一方面加大管护力度,确保建设成果的巩固。我们实施了围封转移,舍饲禁牧战略,采取了“转、移、管”三项具体措施。
“转”就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全面推广禁牧舍饲。在工程治理区全面推行禁牧;在半农半牧区实行舍饲、半舍饲;在牧区实行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对巩固治理成果、提高建设质量起到了巨大作用,彻底改变了过去造林保存率低的被动局面。截止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全部推行生态项目区禁牧,有83个旗县推行了舍饲禁牧制度,近70%的牲畜实行了舍饲圈养,累计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的草原面积75亿亩,占全区退化草原面积的915%。
“移”就是实施生态移民。对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小,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按照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在迁出区实施退耕、退牧、封沙封山,建立封禁保护区;在迁入区积极发展集约型种养业,培植养牛、养羊、蔬菜基地,鼓励、引导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妥善解决移民的生计问题,取得了恢复植被和脱贫“双赢”的效果。
“管”就是建立健全管护体系,巩固建设成果。一是通过深入开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把资源培育和建设成果的巩固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二是强化行政执法,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治理和专项打击行动;三是建立了盟市、旗县、乡镇、村、户五级管护网络,推行乡镇林工站的垂直管理,稳定管护队伍,有效保护建设成果。
(三)产业兴林,逆向拉动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的方针,在搞好沙区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沙区林沙产业,为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大地增绿、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目前,我区有山杏仁、沙棘、枸杞等食品、药品加工企业和沙柳、柠条等灌木人造板、造纸、柳编、灌木饲料加工厂等30多家,年创产值10亿元以上。沙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农牧民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的介入,为我区林沙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逆向拉动了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是加快防沙治沙步伐的根本措施
内蒙古是全国唯一的六大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我们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实践证明,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林业六大工程是第一功。因此,在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我们仍然要紧紧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四期、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封禁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为突破口,促进我区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活化机制,是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把防沙治沙与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与禁牧舍饲、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恢复生态,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科学合理地追求经济效益,防沙治沙工作才能有长久的动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三)强化政府行为,是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可靠保证
防沙治沙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没有长期的真抓实干,没有多部门的努力,没有全社会的支持,很难取得大的成效。这些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内蒙古的草原治理、沙区水利、气象监测、环保监督、审计监察等措施,为全区生态状况实现整体遏制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认为,只有树立一个科学的防沙治沙指导思想,使防沙治沙工作真正成为政府行为,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带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奋战,确保防沙治沙工作目标的实现。
四、防沙治沙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与保护、防沙治沙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所取得的成绩还只是初步和阶段性的,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
内蒙古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及农牧交错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极易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能有丝毫松懈,不可盲目乐观。我区从大兴安岭西麓到乌海市存在一条很宽的农牧交错带,也是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又是我区几大沙地的分布区,人口相对稠密,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力度大,已经治理和恢复的生态系统还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处在不稳定的人造生态系统在向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演变阶段。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仍然需要长期的建设与保护。
(二)需要治理的面积大,国家投资的治理任务严重不足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投入,但就内蒙古而言,宜林地面积达17亿亩,且多分布在沙区,防沙治沙任务与需要治理的面积相比,还相差甚远,防沙治沙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中幼林抚育欠帐太多,严重影响林分质量的提高和建设成效的发挥
由于投入标准低,一些地区只重视造林任务完成,忽视了抚育工作,或无力进行中幼林抚育,势必导致形成新的“小老头树”。同时,低下的林分质量,将严重影响“三个效益”的充分发挥,从而降低防沙治沙成效。
(四)后续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后劲
制约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启动资金短缺,贷款难以落实,贷款期限短,贷款手续繁杂,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效益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知名度低,名特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竟争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防沙治沙事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的逆向拉动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五)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防沙治沙工程区的宜林地多为远山大沙,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几十年来,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治理原则,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或初步治理。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不断推进,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单位面积所需投资成本越来越高,治理难度会越来越大,防沙治沙事业面临着艰巨的攻坚阶段。
(六)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度开发利用和破坏沙区植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同地区在工业园区建设、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这些现象将会造成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和潜在的生态危机,不容忽视。2004年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沙地沙丘活化、植被盖度降低,沙地内部结构变坏;巴音温都尔沙漠仍处于扩展的态势。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湿润指数降低,乌珠穆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土地生产力仍呈下降趋势。因此,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与保护、防沙治沙事业任重而道远,绝不可掉以轻心。要防止反弹、防止生态恶化,就必须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全面、持久的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建设。
五、今后的防沙治沙工作思路
防沙治沙工作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工作,尽管我们付出了不懈努力,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全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在继续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政策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决定》精神。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股份制、租赁承包制、“四荒”拍卖等一系列新的组织经营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适应防沙治沙需要、有利于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防沙治沙的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使用和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我区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再造秀美山川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切实抓好国家重点工程,进一步推进防沙治沙进程
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是我区防沙治沙的核心,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京津风沙源、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为主的重点工程建设,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科学应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把生态建设与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与禁牧舍饲、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综合治理,推动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加快沙产业发展,增强防沙治沙的持久发展能力
坚持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维护和提高资源生产力,防止破坏和产生新的土地沙化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沙区的生物资源、光能、风能等,兴办节水灌溉农业、绿色产业、生态经济林业、药用植物繁殖和加工业为主的沙产业。加快自然景观、交通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沙区旅游业发展。通过治理开发把防沙治沙寓于开发利用之中,以开发利用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利用,增强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
(四)切实服务“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做出贡献
防沙治沙是内蒙古农村牧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必要保障。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只有加强生态建设,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才能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确保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我区生态状况的全面好转,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