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论坛:韩毓海:明朝海盗不止是货币没有主权造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45:10
 明朝沿海经济依赖外贸,海盗不止背后的原因何在,货币制度又在其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且听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毓海为您条分缕析……

   以下是访谈实录

  新浪文史:韩老师,您好,很高兴和您聊一聊关于中国古代海盗、海外贸易方面的问题,提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盗,除了东晋末年的孙恩外,几乎都集中在明清两朝,这种现象与王朝背后的政策、时代特征、世界大局势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韩毓海:康有为在《康子内外篇 地势篇》中,提出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条件,决定了历代王朝以西北拱卫东南,再以东南的经济发展支持西北地区的军事、朝贡活动的基本方略。特别是自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担负着羁縻边疆的重要任务,历代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一个是边疆羁縻需要大量物资,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担心货币(即铜币)的流失。明代商品经济很发达,明代的商人,以徽州人为首富,而明代的海盗,竟也以徽州人为领袖,王直、许二、徐惟学,都是徽州人,中国历史上的对外贸易就是这样:国家行为称为羁縻、朝贡、封贡,民间则叫走西口、漂流、走私或者倭寇。这两种方式都把中国与周边联系起来。这两个方面都说明中国不是闭关自守的。

  新浪文史:您在《五百年来谁主史》的开篇提到“考察中国500年兴衰的关键,其实又在于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组织能力下降这个矛盾现象。”有明一朝航海事业的由盛而衰,是否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找到答案?海盗的产生、发展、壮大,又是如何诠释这个矛盾的?

  韩毓海:现在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500年来中国都没有成功发行国家货币。康有为第一封给清帝的奏折《钱币疏》就是谈这个问题的,这是他为当时的御史屠守仁代拟的,他指出:中国沿海四百多年都在用西班牙银元甚至日本银元,这是国家“失名”,中国国库用银为纯银即纹银,纹银质软不能造币,故中国长期以纹银换外国制造的含铜、铅之银元,造成白银外流,故纹银外流已达四百年之久,是为“失实”,中国不能发行主权货币,百姓只能用外国银元,这是“失用”。

  名、实、用三失,这是明朝国家组织能力下降和衰败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沿海经济依赖外贸,海盗不止,这是货币没有主权造成的。康有为的这一主张,在戊戌变法提出的改革措施中被反复强调,孙中山也提出了货币革命的主张,废除银元而代之以国家法币,这是国民党四大才准备实施的,但那已经太晚了,因为第二年就发生了日本侵华。

  新浪文史:明朝在中国航海史和海盗史上都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朝代,从朱元璋的“片板不得入海”,到朱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16世纪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福建海上跨国大帆船贸易体系的形成,再到的海禁政策重新实施,是什么导致了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内,对海洋的政策如此大起大落,截然不同?

  韩毓海:朱元璋的政策,一是对抗张士诚、方国珍流散在海外的敌对势力,二是采用了招徕外商来华经营的措施,属于招商引资,片板不下海,不等于闭关自守。

  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动力则是以海外奇珍来补充国内货币之不足,苏木折俸制度一直实行到张居正时代。到墨西哥-菲律宾-福建大帆船贸易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货币-商品循环体系,这是第一个现代世界体系。

  新浪文史: 您在书中提到“白银流入,大大刺激了货币的流通,扩大了市场,但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从事外贸经营的商人(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和外国金融垄断者地位因而日益上升,并开始逐渐代替中国历史上的大地主而垄断经济”根据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明代中期以降,中国的大部分白银供应已经依赖向西方进口,既然对于海上贸易的依赖已经形成,为什么到了明晚期,朝廷还能够大规模的实施“海禁”政策呢?

  韩毓海:明朝末期是帝国主义争夺东南亚的时代,主要是荷兰与葡萄牙之间的争夺印度洋和东南亚,这种争夺使得倭寇和海盗的势力再次崛起,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击败了葡萄牙舰队,夺取了马六甲,1619年把爪哇夺取为殖民地,葡萄牙人在澳门和福建的贸易由于荷兰和倭寇的介入而中断,明朝海外运银的商道断绝了。——这也是明朝(晚期实施海禁)、迅速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编者注:明朝和葡萄牙曾有着默契而长期的经贸往来,但在明朝后期,荷兰的崛起和倭寇的猖獗,占据了原属葡萄牙的大批势力范围。由于合作伙伴的失位,明朝暂时在海上贸易政策上保守起来)

  新浪文史: 明朝从世界航海领先大国,逐步被西方赶超,到最终倭乱不断,中国终明一朝的海洋政策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禁就死的恶性循环圈,其政策上的失误在哪里?

  韩毓海:原因有二,第一,是没有成功发行国家货币,造成(明朝)货币依赖外国,第二,(明朝朝廷)既要筹海,又要筹边,在19世纪之前,中国的战略威胁主要在西北,而不是在海上。因此海上的贸易,要服务于筹边。

  新浪文史: 既然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国家收入方面已经开始依赖“垄断进出口的外贸巨商”,那为何并没有将这股力量纳入到国家战略中去?反而任其游离海外,成为不合法的海贼?

  韩毓海:简单地说:一,(古代明朝)没有美洲那么大一块海外殖民地,二,当时的国家财政还没有破产,所以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像西方那样)以美洲殖民地经营权为抵押,向民间筹资、贷款。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715年,荷兰骗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金融奇才)约翰·劳以垄断美洲贸易的密西西比公司这个“壳”,大肆发行股票集资,来填充法国破产的财政,最后,公司破产,投资人损失5亿利佛尔,约翰·劳逃走,这是把“垄断进出口的外贸巨商”纳入国家战略的一个注脚。也就是说:欧洲把海外殖民公司——无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还是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纳入国家战略,是为了以殖民地来补充宗主国的财政。所以你的这个问题也可以解释:中国当时为什么没有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