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国旗红红的你:弟子规(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3:39:29

弟子规(六)

主讲人:进士☆梦

 

 

今天是九一八纪念日,本来有学友已经准备了抗战的内容,不过因为我们弟子规还没有讲完,所以会延后安排这场讲课。所以在开始之前,我们先静默一分钟,表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先烈们的敬佩与追思。

第二件要说的是有很多朋友最近一直都在讨论学习弟子规的意义。很多人说弟子规的规矩太多,记不下来,记下来平时也做不到。而且很多规矩太死板,已经不合时宜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古人读书和学习的目的来看。古人看一个人的学问首先是看做人处事。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做人都做不好,是不能做好事情的;所以很多朋友本着学国学求成功的目的,去看四书五经,和弟子规,越看越迷糊。古人说“君子患无所立,不患无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习弟子规和国学其实是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古人说的患无所立,就是“君子”担心的是不知道找不到“善”的标准,也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

“不患无位”说的是,“君子”从不担心自己是“谁”,而这个“谁”一方面代表的是个人的成就与地位。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今天花时间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也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人治学与小雅兄创立劝学的苦心与用意,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去争取自己的学术名声和地位。

更不是为了很多人羡慕的“名利双收”,只是为了和大家一起去探寻,研究,继承先人的宝贵遗产,从中挖掘出对我们大家今天的生活,工作,为人处世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好了,闲话就先到这儿,我们还是继续对弟子规的分享。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我们想到这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来的朋友当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这样的希求。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所以,此地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有两个办法。第一我们可以效法孟子。怎么说?孟子他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在心里拜孔子为老师,读他的书,每天向他学习。所以,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成为亚圣。人在这一生,即使我们遇不到好老师,但是好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我们最善良、这一辈子最忠实的好朋友。

第二个办法,是孔子教我们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生活的道理就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在人身上。我们如果能够向孔子一样见贤思齐。这个贤并不一定就是贤人,而是人之贤。

见过则改之,这个过也不仅仅是自己的过,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过,就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正心修身了。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这里就讲到在我们从小的范围来看,从社会的阶层来看,人的确有好几种人;如果范围把它扩大,从肤色来讲,整个世界上肤色不同的种族都有。这里就告诉我们,无论层级,无论种族,我们不分族类,‘流俗众,仁者希’。我们普遍的看来,一般都是普通人,都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佼佼者往往比较少,所以这里就讲“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会上不容易见到。

所以这里就讲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这个‘不齐’就是不同,每一个族类它有等差。但是一般来讲,“流俗众”,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数,流俗众。但是好的有如凤毛麟角,这些好人、好老师虽然比较少,但是我们仔细一点,在周遭还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师益友。这里讲到当我们有这样好的朋友,有遇到的话,自己千万不要错失掉,千万不可以错过。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果然是一个‘仁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人,很多人从内心里头就会敬畏他。这个‘畏’,不是畏惧他的权势,而是这样的人,你一看到他的威仪,内心里就会折服于他。我们晓得“仁”的定义,我们从古人的教诲当中,他说“仁者无敌”,内心有仁爱之人,他不会有敌人。因为有仁心之人,他肯定能爱人;他能爱人,他就能宽恕人;他能宽恕人,就能包容于人,就能与人和睦共处。今天有朋友问“浩然正气”的问题,一个人能够服众,能够让人肃然起敬,靠的是“仁”,也就是内在的修养,只靠板着脸是绝对做不到的。

仁者,他还有哪些?他会‘言不讳,色不媚’。我们看到仁者向他学习,他的言语当中,他的神态当中,他都坦荡荡。“言不讳”,就是他讲话不会畏头畏尾的,不会有所忌讳。他讲话一定是真实之话,不会讲不真实之话;他所讲的言语也是很真诚,从内心真心流露;他的容貌,你看起来,可以说温文儒雅。诚如孔老夫子的弟子,他赞叹他的老师就是“温、良、恭、俭、让”,他具备有这五种的德性,有这五种的美德。我们看仁者,往往他也有具有这些德行,我们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我们内在的品德也会渐渐的提升。这周我们讨论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仁者”也是我们所说的大人之一,而君子保有这种“畏”,所以来以此警醒和反思自己。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里说的是亲近这样的仁人和仁的知识,有无限的好处,也就是常说的终身受用。我们想一想,历史上我们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尤其是儒学,它可以说是我国立国几千年来,所赖以维系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最主要的根基,就是在于儒学。儒学所讲的是一种恕道,宽恕之道。所以在《论语》里头,孔子的学生就问他:有没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之,终身行之?孔夫子就回答:有,就是这个恕,宽恕。我们知道,宽恕就是仁的表现。所以这里讲到‘能亲仁’,它有无限的好处,为什么有无限的好处?因为我们人的内在会逐渐的提升,真正做到安贫乐道,也就是无论在富贵,贫贱,困苦与得意之间都能够做到内心的安定与快乐。

‘德日进,过日少’。在“仁”的对照下,我们的过失,我们种种的缺点毛病,我们会因为老师和自我的教诲能渐渐的调整自己,能逐渐的一一改正过来,我们的气质也会跟随之调整而潜移默化,我们的气质也会愈来愈好。浩然正气和肃然起敬可得也。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这里也告诫到我们,如果人不能随时提醒自己,不能每天进步;不能每天进步的话,就有无限的害处。这里也讲到‘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不能亲近有道德的,不能亲近好的朋友,不能经常学习提升自己的内涵,有可能我们的心就会往外跑,往外奔驰,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追求世间的声色场合,追逐欲望,追求享受。像这些很容易诱惑我们,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真心接受这些道德的教育,我们的内心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外界的引诱。

所以亲仁,最主要就是要巩固我们内在的道德。你有道德思想,你有道德涵养,你就懂得明辨是非,你肯定不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和干扰。这周我们谈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什么?因为君子有自己的理想,坚持按照道德的方式去行动,不去为恶,没什么可担心的。

我们普通人,容易被诱惑,容易心动,又不知道如何行动。行动了以后,又不知道是不是做对了,还要担心别人的看法,所以很辛苦。就只能常戚戚了

所以讲“不亲仁”,它有无限的害处,有讲不尽的坏处。因为你只要一沾染社会上这种不良的习气,就可以让你一辈子堕落下去。有很多不好的朋友,他也会逐渐的来接触于你。

“小人进,百事坏”。有这些不良的朋友追随在你的周遭。我们就晓得,我们这一生朋友的影响力非常的大。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朋友与你相处你会提升,不良的朋友跟你在一起你会堕落。尤其是赌、还有色,危害相当的大,所以‘百事坏’。这里的“百事坏”,就是说这里世间的种种诱惑,它会围绕于你,就有可能堕落而自己不晓得。

所以“亲仁”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告诫我们人在内在里头,一定要有道德做为基础,要了解圣贤人和身边的“大人" 的这些智慧,做为我们人生的一些历炼,一些宝贵的参考。如果没有得到这些薰习的话,我们在现今的环境里头,就很难把握住自己,很容易受到影响,自己堕落不晓得。

  所以亲仁我们要记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鼓励自己,每天都要进步,千万不要受到外界恶习的污染跟影响。

 

问题1:孔子违心当官了,孔子为什么是违心?儒家不是讲达则兼济天下嘛?孔子不是因为自己的仁政主张得不到施行,才转而教育的吗?

答:孔子是诚心想当官的,说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要看孔子的生平。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当官(致士),首先是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这个故事我们抽时间详叙),后来又当过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之后因为国内政局不稳,才奔走去外国求官。之后孔子回到鲁国,担任过鲁国的宰相(大司寇)政绩斐然,而阳货的故事正是在这之间,当时阳货是三恒的家臣,权倾朝野,意图谋反。在孔子拒绝阳货之后没多久,阳货就因为夺权失败而被杀了。而正是阳货叛乱之后,当时的执政者才启用孔子,随后就有了孔子治鲁。在这里花时间说一下孔子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孔子的思想并非是从书本中学来的,而是他自己一生沉浮的人生经验。而且孔子并非不通政道,外交,军事,但是最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教育。我个人的理解是孔子认为教化才是万事太平之道,而非军政(完)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一条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任何世间的一项学问,我们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学习,你才能学得好。所以,它就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没有好好的学习,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这样对我们的学问,不但没有办法累积,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学不好。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还有毅力。

为什么说“不力行”,他会变成浮华之人?我们都晓得,现代的人,凡是学习任何事物,学问也好,他都希望能速成;也就是说能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它学好。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学问它要累积,学才艺也是如此,我们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羡慕,不晓得好功夫它的后头需要堆积多少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果。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他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是告诉我们,我们看到别人这么好的成就,也是下尽了很多的功夫,才有办法学到。此地就是教我们学习当中,不要好高骛远。因为我们学任何才艺也好,做学问也好,你不能深入去探究,你就没有办法学到它的精华,学到它的义趣、宗旨所在。所以学得很多,到最后都只有很肤浅而已。

“成何人”,你会变成怎样的人?还是一样,没有学到。所以古人有提到,如果你读了《论语》之后,读完之后,你的言行举止、你的态度完全没有受到潜移默化之下,就等于你白读这一本书。所以此地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没有认真,你看得书很多,但举止和思想还是一样很轻浮很浮躁的,更甚者古人叫“记丑闻博”,用现在很常见的现象就是"XX不对,但是谁也说不过他”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里又讲到‘力行’,你很用功、很努力。我们都晓得,学问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理解力会愈来愈丰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为我读这样就够了,已经自己很满意了,这里就提到‘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就会随着自己的欲望,随着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义理所在,你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的深入,还有提升。对于自己来讲,也是很大的遗憾。

为什么?人的学问,应该随着你阅历的丰富,随着人生的历炼,相对的要提升才对。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这里也勉励我们,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不忘展开圣贤的典籍,从圣贤的典籍当中,我们反观自照,我们的内心与圣贤有何差距。如果觉得自己差太多了,我们可以见贤思齐,随着圣贤的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当中,我们会觉得生活愈来愈美满,愈来愈幸福。

所以此地最主要还是在提醒、勉励所有的人,读书要有恒心;没有恒心,我们没有办法读好。即使我们做学问,自己觉得已经读得不错,更不应该自满;自满的人很容易自傲,自以为是。所以这里“任己见”,就是自傲之后,你会任凭自己的意思来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很可能有一些事理,你都会被蒙蔽,会障碍你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见,这样就失去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真义了。

  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很有才能,很好学,到了中年成就一番事业以后就开始固执己见,偏听偏信,到了老了就已经是糜烂不堪了,最后遗臭万年。所以无论我们的才干,地位,经验如何,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一颗自谦的心,同时要不断地去学习、进步和修正。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们都晓得很多人读书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学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挂碍,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后一句话叫‘信皆要’。这个“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有人认为这个“信皆要”,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或者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有力量,还有精神,你会激发出来,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所以,此地如果用信心来解释也可以通的。

  这一条告诉我们读书要有要领,这个要领是“心眼口”。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的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如果我们学习有障碍,这个时候应该要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错了。

我们现在读书的方法跟古时候已经很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大多强调速读,速记,速成。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和学法,如果是为了升学和工作,我们还是应该把想学和必学之书精读细看的。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里说的是我们读书时的一些坏习惯,很多时候你读了这本书,内心又想到其他的一本书。就好比学生做功课,现在写作文,他想到:我数学还那么多;写数学的时候,又想到外语:我外语还那么多单词没有写。如果你会这样心里有旁骛,会惶恐,会想到说:我还有那么多还没有做。你的心就起了很大的烦恼,就会起了很大的障碍。障碍你什么?障碍你不能专注做你现在的功课。

所以,此地教我们怎么读书?你这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你的作业这一门还没有做完,你就专注。你专注之后,你就有智慧,你的聪明智慧不会被你这个心有旁骛给你分散掉。所以,你只要专心冷静下来,就可以一一的把它完成。千万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这个‘勿慕彼’,就是不可以心里想着其他。其他,“彼”就是其他,其他的作业,其他的事情。

所以我们看看古人的读书方式和方法。古人他们勉励自己,都是一部书读完之后,再读另外一部。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唐朝他们的科举,太学里头,他们有《论语》、有《四书》、有《五经》,几乎每一部经典,他所学习的年限是一年。举个例,他们《孝经》跟《论语》要用一年的工夫,才有办法把它修学完毕。我们现代人,你叫他一本书读一年,就只有读那一年,那一年都是读这一本书,往往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耐心。他认为我看一看,翻一翻,翻完了就算了。但是古人做学问就大不相同。所以有道是一经通,所有的经典也都会通达,但是前面的耐心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修学的态度在力行,在恒心跟毅力。此地来讲也是告诉我们,当你看一部书的时候,你一定要从头读到完。慢慢的看没有关系,你只要能通达理,其他也可以通达。

所以它讲‘此未终,彼勿起’。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这门作业还没有做完,你就不要心里羡慕其他的功课。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不只是小朋友和读书人,很多成年人也是有这样的毛病,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他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把这一件事情丢着,然后又做另外一件。做另外一件,还没有做完,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还没有办妥,所以又去做。结果到最后,你看三件事情都搁在那里。所以,这个也是很不好的习惯。读书贵在能运用,此地读书如此,要一部通达之后,再接着下一部,做事也应当要如此。很多朋友在谈职业方向,谈个人能力成长,谈创业,但如果不能够做到有始有终的话,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事业都是不能通达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这里也告诉我们,读书要有顺序,时间要会规划安排。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往往会投机取巧。怎么说?每天下课回来,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毕,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课先复习,就累积了很多;累积很多,到接近考试的时候紧张兮兮。这个时候时间非常的紧迫,就开始很猛的用功,非常精进,非常勇猛。我们也看到很多图书馆,平常没什么人,一旦快要考试的时候,真的是人满为患,很多人都挤在那里拼命的读书。这个也犯了《弟子规》里头告诉我们,我们读书求学应该每天都要读,而不是把它累积在一起,为应付考试而读书。

这里讲‘宽为限’,就是你读书的时候要有一个目标,譬如说我们今年,我们要看哪些书,你把它订下来,订下来以后每天按照进度来读、来用功。跟我们现在一般人完全不一样,读书是为了考试,尤其是学生。如果我们成年人,你是父母,如果每天把家事做完以后,你能开始展书来薰习,与古人在一起,或者看一些与知识领域范围之内、你工作范围之内的这些典籍,你能做很好的模样。孩子在家里,他看到母亲父亲每天做完事情,就把剩余的时间都在读书,你就树立了非常好的模范,孩子从小也会很喜欢读书。

此地也讲到,‘工夫到,滞塞通’。我们读书最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好了,我不读了。然后把这个困难就跳过去了,特别对于我们现在在看国学书籍的朋友,白话的文言的看来看去总是不懂,知道了文字解释,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更谈不上实践了,怎么办?其实古人也一样遇到这个问题,所以古人说“工夫到”是什么?就是多看多读多背,看进去,记下来,反复的久了,日子长了自然也就通了。这个道理其实对我们做人,做事情也一样,我们都想成功,想把事情做好,最难的是什么?是方法?是技巧?都不是,是工夫!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有疑惑,没有办法了解的时候,就应该随时随地请教会的人。如果是同学当中,先请教同学比较优秀的,这一科比较专门的,我们请他帮忙。为什么?你不能通达,你累积的会愈来愈多,尤其是数理这方面的,前面不懂,后面连带的这些都没有办法通达,因为很多数理它是有连带关系。所以,此地只要心里有疑惑要把它记下来,‘随札记’,随时要把它记下来。有句话叫不求甚解,很多人学习的过程都是从“全是问题-没有问题-还是不懂”为什么?因为就是没有掌握这个秘诀。

‘就人问,求确义’。你应该要不耻下问,别人比较了解,比较清楚,我们应该要很虚心的求教于别人。也有很多人,他不愿意替别人解答。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譬如说参考书,工具书,它同时也可以替我们解决疑惑。但是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自己先去探究,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请问别人。此地‘就人问,求确义’。也有很多人裹足不前,譬如说不懂自以为懂,不明了自以为明了,结果以讹传讹。因为自己以为明了了,又教了别人,就误导了别人。所以在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这种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学问一定要以通达明了为主。这个通达明了要自己有所悟处,才算是真正明了。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我们读到这一条,我们也反省自己,自己的书房、自己的卧室是不是也经常保持很干净。 我们这里讲到“房室清”,就是你要整齐清洁,墙壁也要干净。有很多朋友独居的时候,家里从来不收拾,房屋也不按时打扫,自称是不拘小节。其实古人对修身的要求除内心要清净之外,我们外界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首先父母就要做良好的榜样,子女才会向你学习。

“几案洁”,几案就是书桌。我们晓得有很多人看书,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一本,西一本,凌凌乱乱。只要读书的时候,他自己的桌上,只要有一角还能放一本书,他自己就觉得很满足了,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书房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把它收拾得干净,他才离开书房。我们说一分诚敬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你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所以此地讲“几案洁”,就是要保持我们书桌的整齐与干净。

“笔砚正”,古人所用的文具,就是文房四宝。今天没有毛笔,也没有砚台,但是我们的文具,我们所用的这些笔、橡皮擦等等,这些用具、文具,我们也要把它摆好,排得非常的整齐。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此地就讲到古人他要写字,他要读书,旁边一定要备好文房四宝才有办法写。此地说,墨磨歪了,就表示你心里有旁骛,你心里不专心。磨过墨的朋友都知道,磨墨的时候如果姿势不保持端正,最后磨完以后墨就会偏,最后短了就不能用了,为什么会偏?因为我们心有他物,手在动,但是心不在这儿。

古人教导子女,从小由磨墨的功夫当中来训练他的耐心。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机会,学习到可以用磨墨来训练自己的耐心。但是我们可以从写字来观察人有没有耐心。有很多人都抱怨说字很丑,其实写字要意在笔先,你的心意要在下笔之前就要有,心里就要胸有成竹。你要知道我这一画这一笔要走到哪里?你不能笔拿起来就写。不管是毛笔或者硬笔字,都是如此,你要专心,要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笔一画清清楚楚的交代好,不要纠在一起。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这个字写得歪七扭八的时候,首先要检查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有没有静在那里,有没有很专注就在写字这个功夫上。如果你打从心里就不想写,怎么会写得好?所以字写得丑,我们先要想一想,我是不是有不专心?你很专心,你眼睛盯着你的手,你的心意在你的手之前,它要写到哪里,到哪里该停,到哪里该顿,你心里有个底,再加上你有美感,你写出来的字就会很漂亮。所以“字不敬,心先病”,是因为你心里有毛病。什么毛病?就是不专心的毛病。所以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论你写字还是做事,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有没有专注在里头。你有专注,你肯定会写得很好,读书也会读好,做事也能做好。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此地告诉我们,‘列典籍,有定处’。我们要把书籍,家里所有的书要排列好,把它放置好,放在书柜上面,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没有固定的地方,经常在找书。尤其是家里子女如果很多,家里的书也很多的时候,往往你会听到叫声:妈妈,我什么书不见了;爸爸,我哪一本书放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帮我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都是犯了读看毕没有还原处,都是读看毕随便放。

所以在此地我们做父母的和做大人的,也应该要深深的检查自己,当你的书看完之后,你有没有把它收好。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古人告诉我们,书要好好的爱惜,不要让它有缺损。如果你把它折角,这个折久了我们会觉得书好像很旧。我们爱惜书,我们就要让它保持得整齐美观。所以书读到哪里,不应该把它折角做记号,应该用书签把它夹起来,不要让自己轻易的用折角的方式来记读到哪一页,这样对书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坏,就补之’。我们都知道古人的书,他们的书籍往往都是用针线所缝制的,这样来把它固定。今天科技不同,我们的书可以说相当的紧固,所以当我们如果书经常读,它可能会有磨损;尤其是工具书,像字典这一类经常翻,我们对这样的书,我们也要爱惜它。翻的时候,有很多人动作非常的粗鲁,这些也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爱惜课本,在翻阅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很粗鲁;你很粗鲁的翻书,我们会觉得很心疼。我们想一想,古人把这么好的书籍留下来,到了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书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存着恭敬之心来爱惜这些书籍。

所以做父母的,当你的子女喜欢在课本上乱画的毛病,我们也要及时的制止,让他从小就建立爱护书籍、敬爱书籍的这种观念。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里说到的就是如何看书的问题,现在人常有个误区就是要多看书,什么书都要看,这对不对?弟子规就在这里就提到书,并不是天下的书、种种的书都能看。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不好的书也会污染我们的心志。所以此地讲不是好书,‘屏勿视’,“屏”就是抛弃它的意思,就是不能看,要丢弃,不可以看它。‘蔽聪明’,它的坏处在哪里?它会掩盖你的聪明,它会掩盖你的智慧,它会让你的智慧蒙蔽,它会破坏你内心的清净。所以‘坏心志’,会破坏你的内在,你会污染人的思想。

康熙皇帝他在对他后代子孙的庭训里头,他就交代,交代什么?他交代二十岁之前,不要给他读小说,他说很容易染习到这种权谋智巧。尤其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你这么小就给他看这些人心态上恶的这一面,小说里头都是杜撰的;有这一面的污染,从小就应该要禁止。康熙皇帝他同时也自我要求勉励,他怎么讲?他说:朕贵为天子,有很多话听不到,因为很多人不敢跟他讲实话。他如何来警惕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失?他说他唯一每天都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古书。读圣贤的经典来检查每日所作所为,是不是哪里有过失、哪里有缺失?施政方面哪里有缺失?他完全按照圣贤的经典来检点自己。

我们也晓得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非常提倡儒学(儒家的学问)。在皇宫里,每天还请这些儒学的专家日讲《四书》。我们就晓得,以前的皇帝,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么严格。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我们也想到看到古人这么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也应该要效法,好的书籍我们要多读,一再的读,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这里也告诉我们,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经常看看,关心你的子女,他所阅读的是什么书?那我们作为成人读书是不是也有讲究?有的!看书一定要有辨别力,不是什么样的书都是对的,尤其是现在很多畅销书籍,我们自己也要明辨之。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这里讲到人不能够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定要坚定自己有能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要有什么心?要有自重自爱之心。什么叫自重?就是你不愿意随便抛弃你自己,放弃你自己。你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就自立自强。所以此地讲‘勿自暴,勿自弃’,不要轻易的说我不行,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古人对于立志这一方面非常的强调,人一生要立定志向,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我们想一想圣贤之道,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渐渐的我们也可以达到。‘驯致’,“驯”就是渐渐的意思,渐渐的也可以达到像这样。

 

问题1:冒昧问一下现在德的标准是什么?

答:这个问题其实首先要了解“德”是什么,今天我们在谈弟子规,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是儒家所理解的德。因为本人还未通那么多家的学说,所以只能从儒家来跟大家一起讨论。儒家所说的德被称为“忠恕之道”。另一代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大家常说的德其实更多的是指一些具体的道德标准,而时代在变化的时候标准会变,但是德的中心思想和内涵是不变的。所以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希望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首先无论标准的对错,这种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因为古人说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国,齐家,修身”,而“修身”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自己首先做到明德,守礼。而这个道德标准,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在行动中去做出来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德”是相同又不同的,当然有朋友说那岂不是没有办法了,我记得小雅兄曾经跟大家说过道,德,礼,法的关系。失道则求德,失德则求礼,失礼则求法(大意如此),我们说这个社会要和谐,大家生活得美好,不能够仅仅靠理想和思想,在行为上的具体约束就不能依靠德了,那就只能称为礼和法了(完)

 

问题2:前面说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请问《周易》是可以看还是不可以看,我父母为何要不让我看?这明明是圣贤书啊。

答:这个问题我也借小雅兄的回答来回答,周易不是不可以看,而是周易的学习应该学它里面的道而不是去深究文字。对于周易这本书,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论,为什么?因为很多人看这本书的问题是想求“术”,认为算命,风水,预测学都在周易里。而其实这些都只是周易书中道理的小用,真正的人生天地大道反而因为钻研小道看不见了。所以很多先人和智者都告诉年轻人不要去看周易,是因为年轻人容易见猎心喜,不能自拔。所以才有这一说法,而我个人的建议学习还是要循序渐进,先读通经典中的入门,再读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