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不能发布东西了:执两用中——中国式管理的哲学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5 04:30:19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十六字心经”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动荡不安,道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这“十六字心经”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动荡不安,道心幽昧难明,只有精诚专一,实实在在地实行中正之道。其主要含义是:允执其中。“允执其中”也就是得当地把握住它的中正之道。而所谓的中正之道也就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中式管理,其根本,其哲学灵魂,也就在于此:“执两用中”。

执两用中和中庸思想

为何“允执其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执两用中”又成为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呢?

“允执其中”是变易达到和谐的通路。要实施执中之道,则要借重于“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要使用好执两端而用其中的工具,就需要掌握它的具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凡事均有两端:或动或静,或刚或柔,或进或退,或扩展或收缩,或变动或稳定,或生产或消费,或阴或阳等等。要“执两端而用其中”,就先要理解“两”的含义。

庞朴研究员解释说,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

“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两”。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并列的关系。比如企业和客户,就是“两”,是并列关系。

“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关系的。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按照这种说法,朱熹的所谓“理”和“气”就是“二”,理主气从,不是“两”。而“雌雄”、“男女”、“损益”、“增减”、“进退”才是“两”,并列关系,没有主从关系。“执两”要注意不把主从关系的“二”混进去当作“两”。比如企业领导者和下属是“二”,不是“两”,是主从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这样,“执两”是比较简单的,人们并不太难掌握,只要不把“二”误当成“两”就可以了。要“执两端而用其中”,真正有困难的是“用其中”,也就是如何根据事物的具体结构、状态选择实际有效的“中间”方案来解决问题。

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所谓的中间其实有无数的状态,要选用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中间方案实在很难。因此“执中”也就成了大难题,成为一个极其复杂,很难把握的问题。“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就因为使用的难度高而时常导致偏差。为此孔子就曾经感叹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非民不用,实在是因为太难而不能用。是时,占卜、算命等似乎更容易做的迷信行为也就乘机而入,妖言惑众,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这股浊流终于把个提供“用其中”的形象思维方法的古代易的思维工具变成了占卜用的的迷信工具。--以致于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甚至著名学者,都把视为占卜大典来理解和注释。

现代系统论的原理表明,结构决定功能。则由阴阳两端的符号化开始,用两端的中间组合:“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构造出了一种用以描述事物中间状态的结构图式系列。

这种结构图式从简单到复杂分成三个层次:四象、八卦、六十四卦。

最简单的事物结构只用一阴一阳的组合构造出太阴、少阳、少阴、太阳四象,即四种结构图式。并用水作为太阴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用木作为少阳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用金作为少阴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用火作为太阳结构的代表,表明这这类中间结构的特性。结构决定事物的特性。我们也就可以依据中间状态的结构类型及其代表物来帮助我们完成“而用其中”的困难抉择。

事物的复杂性增加一些,就使用三元的符号组合来形成它的结构图式。这就是八种卦象: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结构图式。

乾以天为代表物,兑以泽为代表物,离以火为代表物,震以雷为代表物,巽以风为代表物,坎以水为代表物,艮以山为代表物,坤以地为代表物。这些代表物的典型特性直观地表达了该种结构状态的特性。便于人们抉择“而用其中”。

一般的事物大多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也就多使用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来对照、反映它的结构、状况和具有这一类结构的事物的共性。用两个三元结构重叠,构造出六十四结构状态的结构图式。每种中间状态的结构图式有一个名称,叫做卦名。比如:损、益、未济、既济、困、解等等。复杂的事物,不易用简单的代表物来表达它的典型特性,于是就采用根据卦象,并参照卦辞和爻辞的提示启发,来帮助人们理解该种结构图式的功能特性和所处的阶段的特性,帮助人们选择实际有效的“中间”方案来解决问题。但这种结构图式系列工具相当复杂,并非一般老百姓所能理解和使用的。这就使长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难普及于世。

而孔子则把古代的智慧集中用到一点上来,说“过犹不及”。而这所谓的“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实质上又是什么东西呢?

据载: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的基本作用是治中,“无过无不及”所守的中就在于礼,礼成了中正之准绳。可以看出,孔子是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的依据就简化为礼,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即谨守礼制,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不改不易。经过这一番苦心的改造,这就使民众易于信守。于是孔子在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古代圣贤所教导的“允执厥中”也就转换成了比较简单的仁、义、礼的信条,用于教化万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孔子认为百姓可以使他们按指引的道路走,不可能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明确地宣示了孔子将古代流传下来的“允执其中”的智慧改造成让老百姓照着做的“中庸”信条的良苦用心。孔子的这种良苦用心长期缺少知音,以致于一直被冤枉为愚民政策。其实孔子的智慧是:老百姓掌握“执两用中”实在太难,只好取其次,给老百姓“中庸”的信条,老百姓就照着“中庸”、“守礼”、“重仁”、“重义”的路走就得了,简单易行,达到的效果还是一样的。“易则易行,易行则有功”,孔子的这一改革,实在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用道德伦理规范人们的行为,确实有利于管理。这比要求老百姓搞明白“执两用中”的道理,而且学会应用的社会成本实在要低得多,也行得通--应该说,孔子找到了现实可行的一种管理方案,虽然不是没有负面作用的最佳方案。

这样,在经过孔子改造之后所形成的中庸思想框架里的中道和执两用中,重点也就不在于思维方法,而在于道德伦理的体制和修养方法了。因此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程颐一语道破:“中即道也。”执中居然成了守中道、守礼制。在此变化的过程中,思维方法也就逐渐僵化了,从哲学方法向儒教信条的方向蜕化,也就逐渐丧失了活力。这是孔子成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致到了末世的儒学大师朱熹手里,道统就成了“唯理是从”的死教条了。朱熹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即理也,孔子的守“礼”,已经被泛化为守“平常之理”,执中也就被诠释成了守“理”,遵守教条死理。中华哲学的活的灵魂也就灭失得一干二净了。曾经有过积极作用的儒家思想,从此也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了“以理杀人”,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腐儒,而终被五四开始的革命运动的大浪所淘汰。

对此种趋势,老子早就不买帐。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的弊端。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其大意是:上乘的德不依据世俗的所谓德,依此而有了真正的德。下乘的德不失却世俗的所谓德,依此就没有了真正的德。上乘的德依从无为的法则,因而没有什么是它不能做的。上乘的仁做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上乘的义做了尚有些作用。上乘的礼做了但民众不肯响应,只好揎袖出臂强牵引之迫民众就范。所以人君失却了道尔后以义为治,失却了德尔后以仁为治,失却了仁尔后以义为治,失却了义尔后以礼为治。因而礼是忠信的微薄,动乱的始端。自以为能先知的,是抓住了道的光芒,而这正是愚笨的始源。因此大丈夫应当居于道的厚实之处,而不居于它的微薄之处;居于道的敦实之处,而不居于它的光环之中。所以去掉那个而取这个。

商朝讲天命,周朝讲德治,讲“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伦理上讲德行。于是世俗的德的观念就由“德治”的统治思想而派生。因此老子才说:上乘的德不依据世俗的所谓德,依此而有了真正的德。而认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即深通之“德”的法度,是只要有“道”就服从它。而不是服从德治的思想。老子的德,是从无名状态得到的局部规律,而不是伦理道德所指的的德性。老子对当时盛行的借助于仁、义、礼的各种统治理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抓住了枝末而没有抓住根本。管理的根本在于无为而无不为,遵循规律来治理。

因而老子说得很清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才成其为道。偏执一端就远离道了。阴阳是两端,“冲气以为和”才是用其中。唯有“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执中才是成事的正道,这才是真正的“中道”。正因为执中才能在阴阳两端的相互激荡中得到整体的和谐,于是回归到了中华文明古老传统的“执两用中”的思维方法上来了。而不是深陷于它的支末--遵守礼制的所谓“中庸”思想中而不能自拔。

总之,中庸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执中思想的修正。中庸思想让传统的执中思想的哲理和方法退居二线,如孔子所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明白地说是“用其中于民”,而不是民众自己“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主语变了,由圣人代替了民众,圣人来思考,来“允执其中”,而后用在民众身上,民众只需紧随其后,服从“从众效应”就可以了。也就是让民众“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用圣人所认定的“中道”来让民众信守之。对于中庸思想,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让这些正道和定理不偏地得到遵守,并且“不易之谓庸”,信守而决不改变。庸,也平常之谊,使之成为平常的状态。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伦理教化的普及。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执中思想了。

执两用中与实事求是

“执两用中”的传统思维方法在经过革命洗礼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很通俗地被表达为:“实事求是”。这正是毛泽东、邓小平思想的精髓。也是被无数事实所确证的有效的思维方法。是摆脱“唯理是从”的死教条的有力武器。

什么是“实事求是”?

东汉班固在中称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在中将“实事求是”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谓做学问务必取得事实根据,才能求得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在一文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通俗地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指研究、探索,“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出来的规律性,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邓小平则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不同阶段,毛泽东根据敌我情况的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地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也就是有效的方案。在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阶段采取的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的方针;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辅之以运动战和阵地战;战略反攻阶段又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但阵地战上升到重要地位,以游击战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的战略配合作用的方针。这些执中的方案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在研究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之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实事求是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实质上给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执中的方案促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可见,这种方法通俗,哲理化,容易使用,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果。但也由于具体的操作性的方法还不够完善,相对还比较粗糙,在现代管理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还难以指导管理者更好地执中,具体找到和谐解决问题的妥善方案。

执两用中与管理模式

要具体解决复杂系统中如何执中获得和谐的解决方案的问题,、等另辟蹊径给出了另一种很实用的解决方法--模式方法。

什么是模式呢?

模式,即pattern,该词有图案、格局、样本、模具、榜样、典型、模式等含义。模式也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称为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执中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也就是说,有了具体的模式,我们也就无需一再重复相同的“执两用中”的工作,从而使执中变得容易实行。

这些可以普遍被重复应用的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对照现有系统和模式所描述的结构特征的相似性之后,比照模式已经寻找到的执中方案而加以应用,迅速有效地找到执中的解决方案。使“执两用中”变得简单易行,而能够实施。这对管理者无疑是一个最实际方便的办法。

譬如,孙子兵法曾经构筑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战模式,古代的名将韩信正确采用了,获得很好的效果。韩信说:“我所带领的士兵不过是一群市井之徒,乌合之众,又不是受过严格训练的精兵劲旅,如果留活路给他们,大家就都逃光了,只有背着水边布阵,当人无路可退时,才能各自拼命,才能打胜仗。”孙子兵法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就是这种作战模式的很简单的规则:一条是置之死地,另一条是拼死一战。管理者只要正确采用这种模式,也依旧能够获得明显的效果。海尔砸冰箱,置之死地而后生。1985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生产的电冰箱,在一次质量检查时,库存不多的电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按照当时的销售行情,这些电冰箱稍加维修便可出售。但是,张瑞敏决定,在全厂职工面前,将76台电冰箱全部砸毁。当时一台冰箱800多元钱,而职工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元,一台冰箱几乎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当时职工们纷纷抗争:便宜处理给工人吧。但是张瑞敏对员工说:“如果便宜处理给你们,就等于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张瑞敏决定砸毁这76台冰箱。工人们流着眼泪自己砸毁了这些冰箱,自断了退路。在痛心疾首之余全厂员工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在剧烈竞争的市场中,奋起拼搏则活,迟疑则死。于是企业绝地逢生振作起来了。

建立管理模式的方法十分简易有效。比如,企业不断增加奖金和福利,甚至连轿车和洋房都捧出来了,可是员工的积极性不见同比增长,甚至还集体跳槽,背叛公司。管理者苦于找不到问题的结症,找不到持中致和的有效方案。

于是“有效激励模式”应运而生。这个模式指出了有效激励的结构和规则:

有效激励模式的规则,归结起来关键只有两条:

一、受激励对象具有某种做得很不错行为--也就是效果很好的行为;

二、管理者发现这种行为符合管理的需要,于是加以鼓励--也就是给予适当的正面评价。

而激励模式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

对象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对满足管理需要的行为作出正面评价,促使这种行为再生的几率提高。

有效激励的结症在于适当的评价。没有抓住这个关键,许多企业的所谓激励方案,都属于无效方案,没有能够允执其中。

再如沃尔玛创建的防损模式,也有执两用中,可以通用的效果。

沃尔玛的兴旺得益于它的固守商业道德文化。沃尔玛在清廉和腐败的两端中,允执其中而不折中,不睁一眼闭一眼,而是顽固地坚守道德底线,倾其全力向清廉一端倾斜。它坚决不做中国政府的公关,它不收进场费,它严格禁止供货商向采购经理送礼,在它内部杜绝依靠“关系”式的提拔,它不允许供货商为降低成本让工人超时工作……凡在中国商业领域最常见也已经形成思维惯式的东西,诸如请客吃饭谈生意这种饭桌文化,沃尔玛也不遗余力地抵制,坚持沃尔玛的防损模式。沃尔玛内部设防损部,外防超市物品遗失或被盗,内堵商业腐败。防损部是沃尔玛的“廉政公署”。由内部举报,已有不少贪污受贿的干部被直接送入了监狱。沃尔玛有专门负责推广道德操守规范的经理,供货商和工厂的代表也接受了道德操守培训。当然,这种道德操守的维持最终要付诸成本,但是沃尔玛推广这种道德操守的贡献在于:沃尔玛降低价格,但没有到让工厂蒙受损失的程度,并且促使供应商变得更有效率。沃尔玛的防损模式在中国的一切企业中,都有应用的价值,是一个执两用中的极好的管理模式:把握住清廉与腐败之两端,允执达到99%以上的清廉的中间状态,而把少于1%的腐败者送到执法机关惩治。

又如品牌授权模式,当初迪斯尼公司把米老鼠的形象授权给某公司使用,就是这种模式的初创阶段。此后迪斯尼公司拥有了大量品牌授权企业。又有麦当劳的连锁经营等等。品牌授权许可模式或连锁经营模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捷径。授权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或品牌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依照合约从事经营,并向授权者支付费用,授权者则给予技术和服务培训、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产品配方、原料供应等诸方面的辅导或支持。使中小企业更快地切入市场,赢得竞争。

而有些模式则不然。它本身就错误地把“二”当成了“两”,于是所谓的“执两用中”也就灵魂脱壳了,成了一个好看不顶用的伪管理模式。也有一些居心不良的“成功”企业,以此作为掩饰自己获得暴利的隐私的一种狠招--抛出伪管理模式,误导他人,保护自己的独占地位。这一招,企业人也不得不防。

譬如,颇有名望的“员工至上、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模式”和所谓的“目标管理模式”都属于这类伪模式。

“员工至上、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模式”把企业领导和员工这种属于“二”的主从关系,因当成并列的两端来把握。而忽视了真实的两端:企业人和顾客的并列关系。于是错误地执两用中,得出一个员工至上、参与管理、民主决策的规则来。某航空公司就贯彻了此种模式。在企业盈利的状况下,由员工投票表决公司盈余的使用方向:或者主要用以改善设备并培训员工的服务技能,或者主要用以改善员工福利、提高工资。员工当然乐于投后者的票。公司由于这个错误的决策,使设备和服务能力大幅度落后于市场,造成客户不满,营业额急剧下降,公司终于倒闭。伪管理模式坑害了这家公司。

“目标管理模式”也把企业领导和下属的主从关系的“二”误当作“两”来把握。而忽视了真实的两端:战略和执行的并列关系。错误地得出了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部门、甚至个人的局部目标,强制执行。于是“成功地”瓦解了企业完整的系统结构和整体突现的功能,使企业的执行能力大幅下降,形式主义盛行,迫使部门和员工造假,企业陷入混乱。这种伪管理模式坑害了中国的无数企业。

总之,用模式的方式,能够很通俗、简便、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做到允执其中。是一个很实际的办法。而这些从古今的管理实践中升华而得的管理模式,还需要众多的管理理论工和管理者共同努力,不断建构和丰富有效的管理模式库,验证和识别真伪管理模式。使模式真正起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