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大数据分析工具:近代的开始(二) [许倬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04:20

近代的开始(二)

版次:RB17   版名:名家在线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11-09 作者:许倬云 陈珮馨 陈航     许倬云说历史

    消费的动力,还需要有额外的刺激。大洋航道的出现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就正是配合着这个需求,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增加了意外的资金和资源。

    在上一节我们谈到,近代的开始有主权国家和宗教革命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是互相关联的:经过宗教革命才将公教秩序推翻,而经过主权国家成立,有所归属和有所认同,不再是个别的个人而是自己觉得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这一个新的共同体,成为凝聚国民实力的中心。但是,单单只有这两件大事,中古的转变不会走向以后的方向。现在我要讨论的是另外两件大事:前者跟宗教革命和主权国家成立这两件大事,相辅而行;前者是因果关系的“因”,后者是因果关系中的“缘”———这两件大事,一件是十四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大瘟疫,另一件是大航道开通之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欧洲大瘟疫所导致的人口减少对农业和城市手工业的影响

    先说十四世纪下半叶的大瘟疫。这次瘟疫,在不到十年内,蔓延全欧洲,夺走了不下于三千万生命。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大概也不过是不到一亿的人口,三千万生命就等于是三分之一的人口了。最近英国的考古学家和医学专家合作,研究那个时段伦敦公墓的古代遗体,得到的结论,与上述文献记载的估计符合,也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黑死病的牺牲者。

    这一次大瘟疫之后,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三个世纪,还不断地有同样的瘟疫继续发生;亦即三百多年来,欧洲的人口,始终没有恢复原有的一亿左右。人口减少,土地面积不减少,对于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劳力不足的情况下,欧洲的农业发展,从来不能走向和中国一样的劳力密集的精耕农业。欧洲的农业型态,从中古以来,就是粗放式的经营。人口的大量减少,农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人力以外的劳力,譬如说,巨马大犁深耕的大面积耕种,也不能脱离轮耕的三圃制。欧洲的农村,长期地维持着林地、牧地、农地混合的型态。这种型态的农业产品,也因此决定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维生资源是多元的,而食料的配合也是多元的。如此形态的农业,却铺下了后来靠机器耕耘的大田经营的模式。

    人口减少,不只在农业方面,城市中也一样减少。城市中的劳工,以少数的劳力要生产足够社会使用的工艺品,也逐渐走向许多劳工联合在一起的作坊业。在同一个作坊之中,有切割为不同阶段的工序,每一个工人操作一定的工作,联结成串,共同制作一个成品。作坊的生产,因为有组织地合作,可以有比较大的数量,也可以用标准性取代个人的精致手艺。相对地,中国的手工生产常常是在农舍之中,以农余的劳力制作个人单独完成的手工艺品。因此,中国的工艺产品,个别成品精美,然而数量不大,也很难标准化。欧洲这种发展的方向,却也奠定了后来工业革命的基础,可以大量生产标准化的成品。

    人口减少,每一个人能够分摊的财富数量以及资源数量,相对地都比较多。于是,虽然欧洲有因为瘟疫带来的死亡阴影,在生活标准上,却是相对地提高了。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也相对地拉近了。生活水平提高,个人平均收入增加:这个现象本身说明,一个收支平衡的经济体,在失衡后反而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大洋航道的出现将东西方贸易的大部分利润转移到欧洲

    消费的动力,还需要有额外的刺激。大洋航道的出现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就正是配合着这个需求,为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增加了意外的资金和资源。十四、十五世纪,回教已经在中东和东欧有迅速的发展。那时候的地中海东岸和地中海地区相比,文明程度与生活水平都较高。这个地区的财富,有相当大的部份,是因为地处东方和西方贸易中间站的位置,得以赚取巨大的利润。中国生产的瓷器和丝绸,无论是经过陆路,或者经过印度洋的海路,都必须经过中东地区,才能进入欧洲市场。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生产的香料,经过红海或波斯湾进入欧洲,同样要经过中东地区回教势力的地盘。回教世界因此获得大量的财富,一方面征收过境税,另一方面又可低价购入,再以高价向欧洲发卖,赚取巨大的利润。地中海地区的城市商人,早已累积经验,发展了一整套国际贸易机制,例如,信用贷款、合伙经营等等。这些都是未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经验。可是,由于中东回教地区的盘剥太甚,欧洲的客户,感觉无法承担,必须要寻求其它出路。于是,寻找新航道、绕过中东回教地区,就成为欧洲商人必须进行的工作。

    如果欧洲商人要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只有绕过大西洋,进入印度洋这一条路。在欧洲的西边,有三个国家可以担任这个角色:一个是葡萄牙、一个是西班牙、一个是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早着先鞭,将国际贸易转移到新航道上。新航道的开辟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们不必重复。后果是,葡萄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建立了一连串的中继基地,构成了很成功的转运系统。将东方的商品,经过大洋航道,进入欧洲的西岸,再分别运送到欧洲各处市场。于是,本来是欧洲边缘的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反而成为在大洋航道贸易上,最占便宜的国家。回教地区可以赚取的利润,相当大的一部分,转移到新航道上。后期的发展,葡萄牙和西班牙,竞争不过荷兰和英国。最后得到最大利润的是英国,他们如何竞争,我们今天不用叙述,将来再谈。大量物资能够进入欧洲,对于东方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刺激。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和日本享有三百年的贸易顺差。在欧洲本身,新获得的财富,最后几乎都集中在城市之中,农村只能获得少数余沥。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为欧洲发展提供了新的财富与资源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个历史上的偶然。如众所知,哥伦布至死,还一直以为自己到达了中国。欧洲人发现的新大陆,是世界史上重大的事件,乃是人类社会终于走向全球化的一大步。这一片广大的肥沃土地上,原居的印第安人,已经累积了几千年的财富;马雅、印加这两大帝国,文明水平不低,也有复杂的帝国统治机制和繁荣的城市经济。美洲本身生产的黄金、白银,经过几千年的集中,绝大部分,已经集中在这两个大帝国的手上。西班牙人征服中南美,用卑鄙的手段,劫持了印加皇帝,赤裸裸地掠夺了印加帝国长期累积的黄金和白银。大量的黄金和白银的价值,无从估计。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贵重金属的总数量,超过旧大陆欧亚两洲曾经累积的数字。我常常打比喻,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第一篮金子。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凭借这一篮金子的原始本钱起家。

    最初,大量财富流入西班牙、葡萄牙,但是这两个国家的贵族,没有经过宗教革命的洗礼,也没有发展现代的国家机制;他们只知道拿掠夺来的财富,享受奢侈的生活。这些贵族们的生活需求,西班牙的工人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反而是中欧城市中的工人们,经过作坊制度,在质和量都有巨大的提升。中欧地区的城市,就是今天德国地区,终于在日后,成为欧洲工业化的主要基地。在这一城市之中,作坊工业,逐渐蜕变成大量的工业生产制度,而许多熟练的劳工,成为城市之中,最大的劳动力。

    大西洋西岸,英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竞争的结果是英国占了胜利。英国是个海岛,孤悬海外,资源不多,能够在这竞争中得到胜利,是由于他们长期累积大洋航海的经验。在十六世纪晚期,英国已经取得竞争的上风。十七世纪开始,英国人大量移民美洲。在美洲的竞争中,西班牙一步步退缩,只据有今天的中南美。在北美地区,英国击败了法国,取得北美广大的领土。新大陆资源和生产能力,滋养英国的国力,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权。在英国发展的工业革命,用蒸汽动力代替了兽力和人力,这是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从此,人类掌握热能源,从煤一步一步提升到今天的核能等等,自然的资源替人力的生产提供了动力。蒸汽代替马和人,其基础还是奠定在欧洲劳力缺乏时,必须要用人力以外的动力。相对而说,中国利用自然资源的能源,大概只限于水力,水磨、水锥等等,都是自然资源的直接运用,没有经过欧洲以热能作为动力的工业化过程。

    地中海国际贸易的经验,例如,信用贷款、合伙经营、航海活动、海运保险等等制度,都是在地中海中的商业城市逐渐发展出来的经验。十八世纪的英国,发展这些制度,作为海外贸易的运作工具。英国的经验波及大西洋西岸和中欧,成为欧洲和美洲经济的核心模式,这才是资本主义的起源。

    我们也不能不提一下,欧洲在大洋航道开通以及征服美洲的过程之中,欧洲的海商集团,倚仗船坚炮利,所向披靡,使得美洲、非洲和大洋中各种的土著人群以及中国、中东和印度,这些古老文化的民族,都无法撄其兵锋。然而,历史的吊诡:火器是从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发展起来的热武器。大洋航行需要的工具,罗盘,也是中国人的发明。中国人两大发明,促成了欧洲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培根才说,中国四大发明,足以影响世界历史。除了上述两种以外,另外两项是印刷和造纸;两者使得知识容易普及。这也是近代文明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今天回头看看中国的历史,同样四个大发明,在中国没有发挥同样的功能,以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工业化的革命,竟是在欧洲发生,而不在中国。造化弄人,历史何尝不也在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