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孵化是培训吗:顾炎武是否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54:58

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成语,几乎是妇孺皆知。许多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都聆听或接受过类似教育。但若问其源自何人,知者不多;再问其本意何为,知之者更少。可以说,笔者对明朝思想家顾炎武的初始了解,就是源于教科书对顾炎武的一些介绍。近段时间,随着自己对明朝历史的学习、探讨和体会,顾炎武再次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原话吗?他是怎么样实践其“匹夫有责”的呢?这是我今天探讨的

 

顾炎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成语,几乎是妇孺皆知。许多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都聆听或接受过类似教育。但若问其源自何人,知者不多;再问其本意何为,知之者更少。

    可以说,笔者对明朝思想家顾炎武的初始了解,就是源于教科书对顾炎武的一些介绍。近段时间,随着自己对明朝历史的学习、探讨和体会,顾炎武再次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原话吗?他是怎么样实践其“匹夫有责”的呢?这是我今天探讨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似乎有一种流行说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源自顾炎武之口。其实不然。据史料显示,顾炎武说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说仅是两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

    顾炎武先生在他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说:“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简单概括其意就是:“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不难看出,在顾先生眼里,“亡国”与“亡天下”是不同的概念与范畴。所谓“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谓“亡天下”,是说社会道德之沦亡。故他认为江山易帜,是统治阶级的事情,而道德沦亡,则关系到每一个人,人人有责,只有知道“保天下”,即人人均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方能懂得保卫国家。据此区分原则,后人将顾先生这番话槪括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显然其语境语义已不完全是原意,是属于一种错解误解。

    一般讲,“国家”与“天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义。但在有些时候,意义则不相同,甚至很相左。笔者私以为,当建立与维护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广大民意的国家时,“国家”与“天下”就是一致的,相同的。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流传最广的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国家民族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这个口号确实深入人心,而且覆盖到每一个人,激励着每个人为之奋斗。此时“天下”和“国家”是合而为一的,也就是说在精神上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与现实的保卫主权和领土安全是一致的。

    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国家”是由帝王说了算,“匹夫”对国事政事既无知情权,又无参与权,如何能负起责任?责与权应该是相对应的、相等于的,没有“权”,何来“责”?如顾炎武所处的时代就是如此。所以顾炎武才会说,国事只能由在位的“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法负责的。至于道义上的担当,那就是他所说的“天下”范畴了,为捍卫自己认定的真理或道义原则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外史籍都不乏例证。

    我想,只有这样理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能较好地感受他“至死不食清禄”的行为。说到这,我们不能不先了解顾炎武的基本概况。

    顾炎武(1613--1682)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不久,明亡,顾炎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廷合作。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鸿儒,许多江南名士都屈膝应征,顾炎武也被同乡叶方霭等人联合举荐,但遭到他严辞拒绝。第二年叶方霭又以《明史》馆总裁的身份向他发出修书聘请,他更是誓死不从,并在回信中郑重声明:“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顾炎武就这样,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丶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示不食清禄。后来徐乾学兄弟在江南替他买田置地,多次请他回故乡养老,顾炎武始终没有答应。

    顾炎武何以会终身为反清复明事业奋斗奔波,誓死不吃清禄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当他看到,“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时,他暗下决心,绝不与清廷为伍。当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更是决意与清朝势不两立。

    就此我们能看出,顾炎武理解的“国家”与“天下”概念完全不同。此时,清朝早已建立,若说“国家”,非清朝莫属;而“天下”则是他眼中的大义与民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七十岁的顾炎武病逝于远离故乡苏州数千里之外的山西高原上。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景仰。

    文章最后,我们再看看管仲提出的著名“四维”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 套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礼、义、廉、耻四种道德是治国安邦的四个纲,只有抓住了这些纲,才能“纲举目张”;否则就可能跌入国亡业毁的境地。想到当今我们社会里,真实存在着经济攀升、道德滑落日渐显现的情况,虽还远不至于到危及国家兴旺的时刻,但如何建立和修复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道德、大力加强托举向善向上的力量,已成为今天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

    因此,切实领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概念的真谛,努力从我做起,做个有道德的人,肩负起挽救“亡天下”之重责,才能建设一个既国强民富,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俱佳的灿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