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有什么职业:初中初二八年级上科版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3:42:14
课题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  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过程与
方法
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体会到自然界和生活的神奇,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难点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中的神奇。
生活中的神奇演示实验
1、  倒饮料的诀窍
2、  被水折断的筷子
3、  圆珠笔笔尖朝上是否能写出字
4、  漏斗吹乒乓球
5、  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出来吗
6、  沸腾的水会烫手吗
7、  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变化
8、  惯性球实验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以及物理学的主要发展历程:文字、图画到文物古迹等。
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
站在巨人的肩上
硕果累累:宇航员太空自由行走,激光刀,集成电路芯片,超导磁悬浮。
科学探究主要环节: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  分析与论证
6、  评估
7、  交流与合作
科学精神
小结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段话,可以说出对老师的希望、要求,或自己的表态。
对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补充、评价。
教师介绍仪器及操作方法
看书,提出问题
简单介绍
评价
看书,简单介绍
简单解释
介绍科学家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猜想实验现象,学生演示
思考回答
课前查资料,汇报
举例
理解记忆
介绍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

课题
动与静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朱艳萍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运动形式,知道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过程与
方法
1、  创设相对运动或静止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物理的志向。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重点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利用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诗句、音乐、画
新课教学
概念:机械运动
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解释几个典型实例,见课件
补充例子:
1、  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运动的;但选择电梯为参照物时,乘客却又是静止的。
2、  人们利用同步卫星转播电视节目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堂练习见课件
小结
课堂反馈见试卷
布置作业:导航P7-4、5、1、2 P8-3、4、5  1、2、3、4、5
提出问题:从几幅图片中,你能找出它们共同之处吗?
评价
得出运动的概念
怎样理解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
得出参照物概念
简单分析
同步卫星相对谁下运动的相对谁是静止的
表扬为主
分析、回答问题
理解
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课题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
2、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4、  会选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估测时间和长度
新课教学
1、  时间
工具
展示测量工具
单位
2、  长度
工具
展示测量工具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单位
测量
3、  减小误差的方法
补充:特殊测量方法
积累法、辅助法、测跑道、
小结
布置作业
利用秒表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估测
给出一个具体物体,让学生估测长度
总结估测的准确度
估测是不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
提问:测时间和长度的工具?
提问:测量时间的工具?
展示测量工具
评价
介绍测量工具个量程、分度值、零刻线。
时间单位都有哪些?
单位换算
用手表测量时间
提问:测量长度的工具?
展示测量工具
介绍几个新的测量工具
评价、介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补充:光年、纳米
(分子原子的直径)
单位换算
测量物理书的长度
根据汇报结果评价,给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看、放、靠、垂直、估读
再次测量物理书的长度
多次测量
选择合适测量工具
估测,交流测量时间的方法
估测,交流测量长度的方法
回答
学生回答
回答测量方法
学生回答
回答
测量
学生回答
回答测量方法
学生回答
回答
测量
汇报结果
练习估读
测量
汇报结果
课题
快与慢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
2.       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
方法
1.       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判断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提出两种情况:
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8秒,乙同学用了19秒,谁快?
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50米,谁快?
提出特殊情况: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40秒跑了260米,谁快?
引出速度概念,给出速度公式
由公式给出速度单位
例题练习,熟悉速度公式及解题过程
会看出租车发票
匀速直线运动
特征:快慢不变,方向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必须强调哪段时间或哪段路程的
作业:书后两道题
叙述第一种情况,提问怎么判断的
第二种情况,提问怎么判断的
设疑
解释公式
讲解单位的含义写法和读法
讲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提问几个单位换算问题
介绍几个物体的速度
强调解题过程,给出解题格式
给出一道练习题
评价结果
讲解
讲解匀速含义,强调任何一段相等时间的意义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适用速度公式
判断几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典型事例:
传送带上的物体
由匀速直线运动的轨迹和速度让学生自己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
讲解变速运动的速度即平均速度
给出一段路程
回答
回答
思考
会换算单位
回答
掌握人步行速度
再老师指导下完成例题
独立完成
会求出租车平均速度
举例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回答,在老师指导下得出变速直线运动
算出书2-26的每段的速度
算出速度
课题
快与慢习题课
课型
习题
备课人
朱艳萍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
方法
利用各种例题练习速度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速度公式应用
难点
解题步骤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1.上海金茂大厦主楼高88层,乘坐运行速度为9m/s的直达电梯到达主楼顶层需要45s的时间,请估计主楼约高多少?
2.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X108m/s,在激光从地球发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过程中,所需时间为2.56s,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3.一货车第一小时行驶20千米、第二小时行驶30千米、第三小时行驶40千米。求前两小时、后两小时、全程的平均速度。
4.长江大桥正桥1600m求一列长250m的火车以25m/s匀速行驶通过正桥的时间为多少?
5.一火车以54千米/时的速度通过一个1100米长的铁桥用时1分20秒。求这列火车的长度。
6.甲乙二人分别用跑步和慢跑绕操场一周,速度之比4:1,则时间之比是—
7.匀直运动的AB二车它们通过路程比2:3,时间比4:3 ,速度比为—
小结:
布置作业:
提出问题
速度及速度公式
变形公式
注意解题格式
看板书,有无问题
(注意88层无用,要认真审题,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有用.)
分析:从地球发射到月球后再反射回地球的过程所通过的路程和地球到月球距离的关系。
若利用时间2.56s
求出的路程是什么?否则怎样求
板书有无问题
画图、标出已知条件、分析题意
补充学生的回答。
画图、标出已知条件、分析题意
补充学生的回答。
画图、标出已知条件、分析题意
补充学生的回答。
利用公式直接代数。
让学生分析
思考回答
解题 板书
找问题
改错误
理解、分析
回答
分析、回答
解题、板书
观察、回答、改正错误。
提出不懂之处,
学生解决。
提出不懂之处,
学生解决。
提出不懂之处,
学生解决。
分析、理解
分析、回答解题方法
课题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课型
科学探究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重点
通过实验测量数据
难点
会正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速度及公式
新课教学:
例:甲同学参加百米赛跑,乙同学说他由于体能消耗速度是越来越慢的,甲同学却认为自己跑的越来越快
斜面小球实验:
测量小球通过前半段路程需要的时间
测量小球通过全程的时间
计算出小球通过后半段的时间
利用公式计算前半段的速度,后半段的速度,全程的速度
测量百米赛跑的速度:
测量跑过前三十米的时间
测量前六十米的时间
测量全程的时间
提出问题:速度及公式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计划给出评价,并指导正确实验方法
实验室中进行
讲解秒表使用
讲解测量方法
指导实验
评价结论:全程的速度大于前半段的速度小于后半段的速度
操场进行
分配实验工作,讲解测量方法
评价结论
分析、回答
提出问题:到底是越来越快了还是越来越慢了
有的说快有的说慢
设计实验
两人一组
练习秒表使用
用秒表测量
记录数据
测量
计算
记录前半段路程,后半段路程及全程长度
根据结果给出结论
六人一组
一人测长度,一人发令,一人跑,三人测量
记录
记录
记录
利用公式得出各段速度
根据结果给出结论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科学探究
备课人
朱艳萍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
方法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达到: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抽象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科学、严密的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
声音的发生
难点
声音的传播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播放流水声、动物的叫声、音乐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观察下列两种情况下泡沫球跳动的情况。
①将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
②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音叉。
学生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里的水面,可见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总结
2、声音的传播
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
实验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
大家已经知道了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声呢?请同学们设计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
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3、液体能够传声:
演示实验: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吗?
3、声音的传播速度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学生实验:
关键:振动
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
我们已经知道振动的物体能发声,振动物体通过什么把振动传给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气体能够传声: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
实验设计:
①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②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学生实验:在盛水的水槽中,用两个石块互相敲击,你能听到石块的敲击声吗?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铃声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分析回答
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实验分析:课桌紧挨在一起时,轻敲桌面能听到较大的声音。课桌分开后,用同样的力量轻敲桌面,听到的声音很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由此证实了猜想。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
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
1、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铁道游击战中,战士们趴在铁轨上听鬼子是否来了,说明铁轨(固体)可以传声。
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第三节   超声与次声
课题
超声与次声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超声和次声的概念,超声的应用。
难点
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2 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 应用
超声雷达(“声纳”)、 金属探伤仪、超声处理过种子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超声加工(利用特制的工具,做超声频率振动,通过液体中悬浮磨料加工工件,主要用于加工各种不导电的硬脆材料,例如:玻璃,石英,陶瓷,宝石等)、
化工业使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和液体(如油和水)混合、
探测鱼群、 B超诊断与治疗,医疗设备杀菌消毒、超声洗牙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次声
1 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 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 应用: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 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执导阅读教材P45—信息窗,了解能听到超声与发出超声的动物
讲解超声特点
让学生归纳生活中超声的应用
总结评价补充
对于超声的应用,要求学生知道
给出应用实例
指导阅读教材P45—信息窗,了解能听到次声与发出次声的动物
讲解次声特点
让学生归纳次声的应用
总结评价补充
对于次声的应用,要求学生知道
给出应用实例
学生给出次声危害的事例
总结评价补充
看书、了解能听到超声与发出超声的动物
归纳、回答
了解超声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看书、了解能听到次声与发出次声的动物
归纳、回答
给出次声危害的事例
第二节  乐音与噪声
课题
乐音
课型
新授
备课人
李杰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  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辐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世界,以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
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
弄清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噪声的防治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导入新课:
课件放音乐
我们听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新的一课
课件放噪声
新课教学
一、乐音
1、乐音的特征一
2、乐音的特征二
3、乐音的特征三
总结乐音的三大特征
四大污染
二、噪声
减小噪声的方法
小结:1、乐音的特征
2、减小噪声的方法
布置作业;导航
提出问题
1、  声音产生的原因
2、  声音传播的条件
评价
放音乐
放噪声
两种声音的区别
演示:拍手(大声、小声)说话(大声、小声)
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结论
演示:梳子疏、密时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
男、女生说话的不同点
课件展示结论
我与你们班主任老师说话你是否能区别开为什么?
课件展示结论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由学生总结
看书提出问题:1、听觉效果中的正常和安静指的是多少?2、了解大提琴的最低音调和标准音调。
提出问题
总结四大污染
噪声为什么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公害
课件展示几幅图片
总结减小噪声的三种方法
看书 :环境噪声标准
思考、回答问题
听、欣赏音乐
听噪声
思考、回答
注意听,思考、分析、回答
注意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思考、分析、回答
回答问题
看书、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看书、找原因,回答问题
看图片、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课题
运动、声复习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实验、速度计算及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速度计算题
难点
速度计算
一.知识整理:
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常用的还有     、    、   、    、         和  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m = ____Km =____dm =___cm =____ mm=_____nm。
2.工具: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  ,使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做到“四会”即: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3._________________叫做误差,它是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完全避免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5. 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叫参照物。
6. ___________叫做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叫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物理学中常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______。速度的单位是______,读作________。速度的公式是: _______;式中每个字母分别代表哪个物理量: _______。1米/秒=___千米/时; 1千米/时=____米/秒。
7.声音是由于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_________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米/秒。
8.乐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跟声源的振动的频率有关;__________跟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减小噪音的三种方法______ 、______和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单位换算
⑴ 0.56米=__________厘米;⑵ 35毫米=_______米;⑶ 1.53×106千米=_______毫米;
⑷ 4.76×104微米=______米。 ⑸ 0.5纳米=_________米=_________毫米=________微米
2.下列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⑴ 某同学身高为1.64________; ⑵ 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_______;
⑶ 窗玻璃的厚度为2.5_______;    ⑷ 一号干电池的长度约为6_____。
3.如图: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4.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的。
6.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7.完成单位换算: 54千米/时=________米/秒;  20米/秒=______千米/时。
8.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的。
9.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 为参照物的。
10.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米/秒,合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11.如图: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其中准确值为____,估计值为____。
12.某实验小组用同一把最小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在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    )
A.6.2分米     B.6.20分米     C.62厘米     D.620.0毫米
13.把闹钟放在钟罩内,在抽出罩内空气的过程中:               (    )
A.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       B.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
C.听到闹钟走时声时大时小   D.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
14.用同一把刻度尺三次测量某物体长度的测量结果分别为L1 = 3.51厘米、L2 = 3.52厘米、L3 = 3.52厘米,则该物体长度应记为:      (    )
A.3.51厘米     B.3.52厘米    C.3.517厘米
15.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6.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17.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
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3.5米/秒     B.3.75米/秒      C.4米/秒      D.4.5米/秒
18.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时间为8分20秒,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19.一列长310米的火车,用13米/秒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需要1分10秒的时间,求隧道的长度。
20.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⑴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
少米/秒?⑵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课题
运动、声复习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实验、速度计算及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速度计算题
难点
速度计算
初二物理2—3章练习卷
1、某同学测一物体的长度时,记录的测量结果为20.26cm,它测量时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A、1mm       B、1cm       C、1dm        D、1m
2、 某同学用mm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记录为:25.83cm,25.81cm,25.98cm,25.80cm,则物理课本的长度应记为(     )
A、25.81cm   B、25.813cm   C、25.855cm   D、25.86cm
3、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图1示
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孩子们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B、不论选什么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有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           图1
D、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来判断运动与否的
4、汽车在公路上一般行驶的速度是(    )
A、20km/min    B、2 km/h    C、340 m/s    D、0.015 km/s
5、某汽车在前一半的路程中速度是10 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15 m/s,该物体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0 m/s     B、12 m/s    C、12.5 m/s     D、25 m/s
6、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对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7、给下列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⑴、一支新铅笔的长度:  0.175
⑵、一名同学的高度:    16.4
⑶、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 2.4
8、如图3示的实验可以测出细铜丝的        .
9、单位换算: 150mm=        m;     76μm=         m
1224km/h =        m/s;    15 m/s=         km/h
10、声音是由物体的       而产生的,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某人对高山大喊一声,0.4s后听到回声,则此人距离高山的距离是          m 。
11、某同学在一根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另一同学在水管另一端听到三个声音,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       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
12、通常人们称月球上一片“死寂”,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月球附近是     ,
而           传播声音。
13、如图5汽车司机看到的路边指标牌,在遵守交通
规则的前提下,汽车抵达句容至少还需要        h。
14、指出图用刻度尺测木块长度的错误是:
⑴、
⑵、
1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⑴、本实验的原理是:               .
⑵、在实验中,除图7所示的实验
器材外,还缺少          .
⑶、图中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
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每格1s]
用刻度尺测出S1=160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
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斜面下
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16、如图8,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
叉            ,并且会出现                    的现象,这是由
于         将振动传给了左边的音叉。
17、郑州黄河铁路桥长2.8km,一列火车长230m,问火车至少要以多快的
速度才能在3min内通过全桥?
18、子弹在离人24m处以750 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问: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m?
第一节   光的传播
课题
光的传播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过程与
方法
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认识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并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
难点
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通过几幅图片展示光的神气,进入光的世界。
光源
我们怎样看到光源
光的传播路径
光线
应用
1影的形成
2手影
3小孔成像
4日食月食
5激光准直
光的传播速度
课件演示
提问什么是光源或举出光源的里子
评价学生的回答,强调光源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概括光源物体。
讲解: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便看见发光体
让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验证猜想
让学生猜想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验证猜想
让学生猜想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验证猜想
总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用课件展示光线和光束加以解释
由课件展示影子形成的原因
课件展示手影游戏
课件演示小孔成像
根据课件形象解释日食月食日偏食日环食
引起兴趣
回答光源定义,举出光源例子
正确理解光源含义
猜想
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猜想
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猜想
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自己演示手影游戏
观察像大小与像距物距关系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X108
第二节  光的反射
课题
光的反射(1)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       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造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       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进行提问题、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计划及设计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精神。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光的反射定律
用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评价,引出景物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进入本刻。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让入射光线沿光屏投射到平面镜上
讲解法线
研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总结以上结论,得到反射定律。
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物体?得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应用:有同学看不见黑板上的字,什么原因,怎样改进。
观察图片特点回答特点
学生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要求和关键点
知道什么叫入射光线及入射点
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能得出反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自己动手画出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
自己动手测量,得出结论。
解释为什么可以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探究原因,给出改进方法。
课题
光的反射习题课
课型
习题课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解题.
过程与
方法
1.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具体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2.  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思考,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
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及完成实际光路图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引课
习题
提问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
1、明身高1.6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
提问:(1)像是否近大远小?(2)镜子很小时能成全身像吗?
评价
解释(1)是由于视觉误差问题(2)是由于视野问题,并解释给出能看到全身像的镜长
2、小明离平面镜5米,他的像到镜的距离为   。他与镜中像间的距离为   。
3、检查视力时,要求人到视力表的距离为5米,可是此房间只有3米,你能想个办法吗?
根据前两题的基础,此题应该有思路
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讲解最好方法
4、小明离平面镜5米,当他向前走2米时,镜中的像到镜的距离为  。像到他的距离为  。改题,(1)像相对镜,像相对于人,2倍关系。(2)人不动镜动,同理。
5、若小明以1m/s的速度向镜面运动,则他的像以       速度向镜面运动。
根据上题,提问(1)像相对镜,像相对人的的速度,也为2倍关系。(2)人不动镜动,同理。
利用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回答
根据像与物等大回答
猜想回答
由像距等于物距作解
学生回答
由像距等于物距作答
由像距等于物距作答
第三节   光的折射
课题
光的折射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
方法
2.       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折射角并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学生实验
光的折射
老师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折射规律
课件演示筷子弯,水变浅
课件演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回答怎样看见的物体
评价、复习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出光的折射。
提问:什么原因?
讲解折射的含义
研究光的反射时研究什么?
同理研究折射也是要研究折射光线在哪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板书折射光路,参照反射光路,给出各物理概念
评价、总结、强调
利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得出折射定律。
强调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垂直入射时无偏折
解释现象
观察图片景物,回答问题
铅笔插入水中,硬币放纸杯中,恰好看不见为止向内到水,观察并回答现象
有的同学可以回答出折射
回答
学生观察光路
理解各概念含义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①斜射②增大入射角③减小入射角④垂直入射⑤光路可逆,五种情况分别试验探究
学生给出结论,上黑板板书各光路图
课题
光的折射习题
课型
习题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思考,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
掌握折射做图
难点
从水中看物体,从空气中看水中物体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光的传播方式
完全成光路图
看水中物体
折射的应用
看水中物,水中倒影,空气中物体是哪种传播方式
完成光路图指折射反射都要做,让学生明确
指导学生分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以及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
画图解释从空气中看水中物体
解释从水中看空气中物体
解释实际问题
海市蜃楼、日出太阳
评价补充
做相应导航上的练习
分清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练习光路图,折射、反射、折射角、反射角
能准确分出各个光线和角
理解别能解释像在物体正上方
理解也在物体正上方
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能解释看见硬币和筷子弯的问题
解释说明
课题
光现象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光学现象的基础知识、作图、实验,及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光的作图与实验
难点
光学实验,凸透镜成像。
初二物理上学期复习题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光在       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是             。
2、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时,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在图1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反射角。
3、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反射光线的方向是       。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         和          两类; 放电影时,银幕对光的反射是________反射,黑板反光使教室里的部分同学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这种反射叫_________反射。
5、物体在平面镜中成________像;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________镜面;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 。若人在平面镜前2.5m处,则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m;若人向平面镜的方向移近1m,他的像的大小       ,像到人的距离是          m。
6、作出下列三种情况下的大致折射光线:
7、如图所示为光线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情况,其中∠1=∠2。那么,入射光线是__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法线是______、入射角是______、反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
8、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9、画出下图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或射入透镜的光线。
10、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1)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                        像;应用:            。
(2)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                    像。
(3)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                 像;应用:           。
(4)物体在焦距以内,成                     像;应用:             。
11、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        定律;凸透镜成像主要应用了光的                 。
12、在凸透镜成像中虚像都是     立的,实像都是      立的;缩小的像一定是       像,
放大的像可以是       像,也可以是       像。
1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像和虚像的转折点是透镜的_________处, 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转折点是透镜的_________处。
【知识的应用】
1、  写出下列光学现象形成的原因:
(1)在路灯下能看到人的影子,是___________;(2)人站在河边能看见水中的鱼,是________;
(3)人站在河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_______;
(4)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是_________________;
(5)用平面镜制成的潜望镜可以在战壕里观察外面的景物,是_________;
(6)小孔能成像,是__________;(7)海市蜃楼,是           ;
(8)立竿见影的“影”是               ;
(9)夏天天晴时,在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                ;
(10)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看到放大的像,是____________。
2、木工以一目沿板缘直视而判断其平直与否,他是利用了光的            的性质。
3、谚语“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            。
4、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漠河地区出现了“日全食”现象,图中表示  日全食对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 则图中的A是          ,B是          。
5、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这是由于光从     射入        中发生折射造成的;若在水中看到岸上的树,比实际的要        些
6、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其入射角为         ,若转动镜面3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       ,若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平面镜应转过         。
7、一束光线与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成50°角入射时,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成110°角,则入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
8、 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B、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
C、实像都是由光线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都是由光线的反射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有缩小的,虚像都是与物等大的。
9、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距透镜10㎝处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此同学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是        ㎝ ;
(2)当烛焰在离凸透镜30㎝处,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将呈现出一个               像。
(3)当烛焰在离凸透镜15㎝处,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将呈现出一个               像。
(4)当烛焰在离凸透镜15㎝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       得到像;此时通过透镜,在烛焰同侧可以看到一个             像。
10、一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时,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若将组眼沿主轴移到离透镜45㎝处,那么成像情况是:(    )
A、只能成放大的实像          B、只能成缩小的实像
C、只能成等大的实像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入镜头,应如何调节照相机(    )
A、照相机向人移近,减小暗箱长度     B、照相机向人移近,增大暗箱长度
C、照相机离人远些,减小暗箱长度     D、照相机离人远些,增大暗箱长度
12、要使幻灯机屏幕上的清晰的像更大些,则需要将幻灯机        屏幕,同时镜头略向
移动些。
13、作图:
(1)在图(a)中作出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面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在图(b)中作出A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时经过B点的光路图。
(3)在图(c)中完成潜望镜的光路图。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d)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45°
空气

(a)
A
B
(d)
A
B
(b)
课题
光现象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巩固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光的作图与实验
难点
光学实验,凸透镜成像。
1、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2、如图AB是放在平面镜前物体,A’B’表示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下列四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线就是垂直镜面的一条光线    B、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有可能都相等的
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
D、放映电影时银幕上的像是虚像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以竖直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5、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    )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C、成正立放大的像      D、不能成像
6、物体距凸透镜2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距凸透镜35厘米屏上得到清晰像,则该像是(    )
A、放大的     B、缩小的     C、等大的     D、虚像
7、物体位于距离凸透镜12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20cm处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f大约是(    )
A、20cm>f>12cm    B、10cm>f>6cm   C、12cm>f>10cm     D、26cm>f>20cm
8、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形成烛焰的像,下列原因中可能的是(    )
A、蜡烛放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心   B、蜡烛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处
C、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D、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
9、图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
反射和折射,则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      是折射光线。   是法线。
10、图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5°,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则平面镜应绕过0轴沿      时针(填“顺”或“逆” )转过        。
11、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
若要使像成在距离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这是利用平面镜所成的像有             的特点。
12、岸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
凸透镜
像的性质

倒立
放大
实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13、小明同学要挑选一焦距小于6厘米凸透镜,
他用物理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
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厘米,
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以确定      凸透镜
小明同学需要的。
14、某学生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时,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这个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     ,若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厘米时,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放大的烛焰的像。
15、某同学拿着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得此光斑到透镜的光心的距离是12厘米,然后,将蜡烛调到距凸透镜前30厘米处,则他在透镜的  侧    的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一个清晰的   的、  的    像。
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在光屏上
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右图示,由此可以判断蜡烛
到凸透的距离所在的范围是   该实验是   的应用模型。
17、在研究光反射定律实验中,第一步,改变       的
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
第二步,把纸板的右半面F向前折或向后折,
观察是否还能看到           。实验结论是:
18、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立一
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     ,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19、在进行“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说出两种简便易行的判断透镜是否是凸透镜的方法:①            ②       。
⑵、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还缺少的是
⑶、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⑷、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cm处时,在右侧江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为         cm。
⑸、填写下列实验表格: u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v为光屏或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蜡烛位置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像的大致范围
U=30cm
U=24cm
U=6cm
课题
光的反射(2)平面镜成像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
方法
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能在实际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难点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入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的应用
信息窗:弯曲镜子
引导学生观看镜子
启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镜子相类似能成像的物体?
引出平面镜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看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并提出:对于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像与无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结评价学生猜测的物像关系,给出板书
解释虚像与实像的含义
板书出学生归纳的平面镜成像特点
介绍平面镜的应用结合教材二图
简单介绍光污染
凸面镜、凹面镜、以及哈哈镜成像原理、特点、应用
观看镜子
思考、回答问题
理解平面镜的概念
观看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测物象关系,回答问题
观察能否在光屏上看到平面镜的像
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举生活中应用平面镜的例子
根据各镜特点可判断实物应用。例如知道汽车反光镜是凹透镜,太阳灶是凸面镜。
第四节  光的色散
课题
色散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过程与
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体会探索自然的快乐。
重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难点
光的色散现象和白光的组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色散现象
色散概念
光的三基色
颜料的三原色
光的三基色的应用
展示光碟、彩虹课件,观察现象
通过笔缝看日光灯管
综合,为什么能看到各种颜色呢
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
阳光什么时候会被分解呢
复色光发生折射或反射时被分解成单色光,该现象叫色散
有三种色光无法用别的色光混合而成,红光、绿光、蓝光
有三种颜色无法用别的颜色混合而成,红光、黄光、蓝光
颜色的冷色与暖色
白光能反射各种色光
黑色吸收各种色光
不同色光照不同颜色物体的现象
回答现象
回答现象,看到了各种颜色
阳光本身就不是单色的,本身就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阳光充足时
光发生了折射和反射
理解色散概念,和发生情况
知道三基色,以及混合颜色
知道颜料的三原色,以及混合颜色
掌握,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被不同色光照射后的最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