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哪些人才市场:核心价值体系与从政道德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31:51

核心价值体系与从政道德建设

王征国

 

最近,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将对全体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基础知识中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这是中央治吏的新思路;中组部则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准用好干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官德”修养或者准确地说是“从政道德建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主要考核每个领导干部能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二是道德行为规范,主要考核每个领导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等。下面,我就来讲这两个大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是其他三个方面的目标指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是其他三个方面的精神条件;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是其他三个方面内容的具体落实。下面,我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讲:

1、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种灵魂作用就在于: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它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与变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不迷失方向。如果忽视或者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各种错误思潮就会泛滥,西方价值观念就会乘虚而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受到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就可能被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受到干扰、迷失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作出的价值选择,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对美好未来向往、认同和追求的集中表现。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把共同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形成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赋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科学的内涵,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有力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思想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简单地举三个方面的例子。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勃勃生机。第二个方面,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必然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这意味着不能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而应坚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层次改革,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是对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最好阐释。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必须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第三个方面,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新的实践课题需要研究回答,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总结提炼,新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解疑释惑,这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解这一主题,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振兴中华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探索。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在不断失败又重新奋起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中国制度模式的强大生机活力,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宣扬的不照搬西方模式就难以强国富民的神话。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历史的比较和人民的选择中,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为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正确选择,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其次,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讲:一是富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落后就要挨打,富强才能振兴,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我们今天追求的富强,以综合国力的强大为基础,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华民族大踏步走上富强之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强大的中国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民主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必然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将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更加文明进步的形象。四是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必将实现,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必将形成。

再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只有树立坚定的共同理想,才能凝聚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动员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才能实现。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奋斗之中,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脚踏实地,发奋学习,增长才干,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关键时刻不动摇,危难关头挺得住,始终能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把握这一精髓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为维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维护和争取祖国的独立、统一、富强和荣誉而奉献。中国人是最懂得爱国的民族群体,深知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昌盛就没有个人的尊严和幸福可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一是团结统一的精神。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团结统一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中。中国历史上虽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十分“珍视团结”,以团结促发展、促稳定。二是爱好和平的精神。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三是勤劳勇敢的精神。据古文献和考古发掘证明,从很早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息繁衍。在中华民族辛勤劳作的历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和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用勇敢抗争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历史中,产生了许多勇敢的“士兵”和民族的英雄。近代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但经过全民族的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这都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四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近百年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境遇,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发奋图强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先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并把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进入了百年来发展的最快最好的时期。

再次,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表现为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精神继承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体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贯穿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贯通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正是因为改革创新,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事实证明,改革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一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要坚决克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坚决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勇于创新、昂扬向上;坚决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锐意进取、勇往直前。要从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认识中解放思想,从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解放思想,从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事业的大发展。二是要把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到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实践中,着力回答时代对改革提出的新课题,着力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要把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到推动自主创新之中,敢为人先,勇于超越,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集中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是有机的整体,是道德的底线,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新概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前“四荣四耻”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宪法中“五爱”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后“四荣四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这“八荣八耻”,每一“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

二、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

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讲的是从事国家政治就在于政令畅通,德治为先。从政,在旧时也指从事集体生活的事务,如校政、家政,或指主事者,如学政、盐政。这就形成了以主持国家和集体事务为固定的领导者,包括国家领导人、行政官员、企业厂长(经理)等。凡领导者都有其特殊的职业规范,或称官德。当然,官德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勤政廉政风范以及人格的魅力都在此列。但我这里所讲的从政道德建设,主要是从领导干部这个道德主体在其职业道德规范方面需要重点把握的四个问题。

1、领导干部要做读书的楷模

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作读书的表率,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

首先,领导干部要爱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周恩来同志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讲,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应该讲,今天的领导干部,大都受过高等教育,读书能力比较强,很多同志有自觉读书、勤于读书的习惯。但也必须看到,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并不容乐观。不少干部以在酒桌上讲点荤段子为荣,或浅薄到仅剩下短信文化,什么丰田版的《不差钱》。赵本山一上台就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惜丰田刹不住;丰田车一刹不住,吓得车主尿湿裤。”大家一笑了之,但已折射出不少干部在读书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对读书抱有不正确的观念:有的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读书也能应付工作;有的认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得上读书;有的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而不是知识,书读多了反而适应不了社会,照书上的道理做会吃亏。正是这些“差不多”、“顾不上”、“会吃亏”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一些党员干部读书。鉴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真正使读书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行为中,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其次,领导干部要读好书。 读书是多多益善,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是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现在我国每年出版20多万种新书,加上存量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一是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都在不同时期反复强调认真研读原著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原著,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相互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二是读各种科学知识书籍。包括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国际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党员干部不管学什么专业,无论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把提高科学素养作为读书的重要目标,通过读书进一步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使自己不断增加对本职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模范。讲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位领导到乡镇企业视察,说:“你们要多吸收些高科技。”厂长问:“高科技是什么?”领导一时答不上来。厂长见状,说:“我明白了,高科技就是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的东西。”看来,我们不少干部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东西还很多。三是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再次,领导干部要善读书 。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读书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一是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二是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三是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读书的最终目的。

2、领导干部要做道德的楷模

要想当好领导干部,首先要讲究做人、做好人,然后才谈得上做好公仆、好领导。怎样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是讲道德,做有道德的高尚的人。不首先做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做好公仆就无从谈起。多年来,由于许多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以致于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也感到生疏,甚至误认为这样提是对领导干部标准的降低。实际上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实在、更脚踏实地地了。领导干部如何做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呢?主要应抓住以下三方面:

首先,领导干部要注意私德。古人认为,个人无私德便“无以立”,无公德则“不能群”。这是有道理的。领导干部要遵守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在内的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准则,决不能放纵自己。有些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放松了私德方面的修养,认为这是生活“小节”,以致于有的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低级趣味,沉弱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贪图享乐;有的在待人接物方面,对上一套,对下另一套,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只讲感情不讲原则;有的对老人不尊重,对配偶不敬,对子女不教等等。大量事实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德形象不好,已经给党和政府造成不良影响,成为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其次,领导干部要遵守公德。领导干部公务繁忙,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一言一行都为群众所关注,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社会公德也就成为其道德修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地遵守宪法所规定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国民公德,而且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广大人民群众也往往是从这些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道德乃至政治的评价与判断的。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些场合不注意维护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与尊严,甚至做出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有的不是模范地遵守公共秩序,而是图方便、搞特权,甚至扰民害民;有的不是礼拜待人、平易近人,而是高高在上、官气十足;有的不是尊老携幼、扶危济困,而是只顾自己、麻木不仁,甚至见死不救,以及利用公款肆意挥霍的行为,均为群众所深恶痛绝。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关系中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能遵守,在道德的其它方面特别是在更高层次上也很难有好的表现。

再次,领导干部要讲究职业道德。党的领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党员干部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模范遵守各自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敬业勤业,刻苦学习业务知识,认真承担职业责任,切实覆行职业义务,严格遵守职业纪律,充分体现职业风范。另一方面,由于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所以尤其要严格遵守从政道德即“官德”。党员干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后者更为重要。党员干部的“官德”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具体行为规范是“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等八个方面。领导干部必须以奉公为德,清廉为荣,谋私为耻,利己为羞的职业道德精神和道德责任,来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这样才能经受住权力关、名位关、金钱关、美色关、人情关的考验,做合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 

3、领导干部要做为民的楷模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他们“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是想从牛身上挤奶;我们“爱民”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和检验我们领导干部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个话决不是什么收买人心,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它作为党的宗旨,写进了党的章程;它表现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它是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终身不渝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它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也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要落实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上。毛泽东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亘古未有的人民领袖。他是把人民群众尊为真正英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人类历史上喊过“人民万岁”的第一位伟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是毛泽东独一无二的风格;他发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改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人民为帝王服务、向帝王效忠的道德伦理,而且他自己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人生奋斗的最崇高使命,成为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他喜欢站在大多数人民一边,为小人物说话,从来不和人民对立,从来没有埋怨、指责过人民,而强调人民可以骂官僚主义。邓小平强调: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辨别和衡量是非、善恶、美丑、功过、得失、苦乐、荣辱、爱憎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

其次,作为全体公民的时代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人民自我服务。为人民服务又是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人人都对社会负有义务,同时也有从社会得到福利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说,服务和被服务、义务和权利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在我们社会里,不论何种行业与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爱公益,助人为乐,扶贫帮困,扶残助残也是为人民服务。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民服务就要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人民服务就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要严格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要积极倡导为人民服务,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再次,作为每个劳动者的职业风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每个劳动者的作用,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来说,就像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作用却不可低估。共产党员大都在一定的岗位上承担着一定的任务。这些看来平凡的工作和任务,都是同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整个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名党员都应该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党员,我应该为党、为人民做点什么?共产党员,应该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比如,我们湖南的雷锋,就是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楷模。他不仅走出了湖南也走出了中国,成为“西点军校”的典范。再比如,上海速度令人瞩目,上海创造1亿元的产值只需要50分钟,然而上海人不单纯追求速度,还能够把事情做的专业、扎实。我到上海博物馆参观,那里摆设着五个闹钟,是上海职业精神的象征:唐恩林干摆渡工作30年,1个闹钟怕误事,5个闹钟才放心,每天3点3刻,老唐都是被这5个闹钟闹醒的。他说:“如果我迟到了,自己扣奖金倒是小意思,人家乘客们可都要受牵累了。我工作30年多年从没迟到过1次。”就是这种上海城市的职业精神,使得上海的市场经济建设慢功磨细活,但一直走在前列。他们努力创造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工作业绩。

4、领导干部面临的最大危险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总的来说,目前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状况主流是好的,人民群众对党群关系状况的评价总体上也是肯定的,但是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党群干群关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需要我们高度关注、认真对待。

首先,在权力运用上脱离群众。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政权,有了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权力,而且权力之大、可调动的资源之多,都是未执政前无法比拟的。大批党员、干部担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手中都掌握了这样那样的权力。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和干部的地位的变化,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新的极大的考验,也给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最主要的是党的各级干部是否真正懂得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能不能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然而,目前情况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一是权力赋予观上错位。例如厦门市委党校在部分领导干部中进行问卷调查,64%的人认为权力的获得取决于领导的赏识,“权力是领导给的”;30%的人认为领导赏识与个人努力各占一半;5%的人认为靠个人努力;认为权力的获得取决于群众认可的只占1%,一些“官路”不正的人甚至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苦心积虑得来的,千辛万苦挣来的,劳命伤财换来的”。许多受处分的“一把手”从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这种缺失,滥用权力现象很突出。二是权力行使观上扭曲。例如:坚信“有权就有了一切”,因此“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抱着“谁的权力大,谁就拥有真理”的心态;认为“权力是一种资本,可以用来与金钱、美色、人情作交易”,于是对权力“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白用谁不用”;主张权大于法,一旦“大权在手,就得我说了算”;认为“权力越大,利益就越大”,只讲好处,不讲责任;以“我”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把党性原则抛到脑后;自以为“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老子的权力,“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信奉“官要跑”,不是去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是一味地去讨上级的赏识;片面理解“无为而治”,其结果是该管的不管,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处理的不处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旦大权在握,就大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封妻荫子。三是权力评判观上异化。例如:将权力私有化,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有什么权就用什么权来捞取好处,干什么事就以什么事谋求私利;将权力关系化,有的利用手中握有的权力,送人情,拉关系,安亲信,结帮派,搞团团伙伙,编制关系网,从中互相利用、互相保护、互谋私利;将权力特权化,有的人官做大了,就视自己为特殊党员、特等公民、特权人物,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工作上讲排场,作风上摆架子,接待上论规格,待遇上搞攀比,法纪上闹特殊,甚至三亲六故也享受特殊待遇;将权力商品化,有的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权力当作市场中有价买卖的“商业筹码”,搞幕后交易,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将权力资本化,有的把手中的权力当作赚取更多利润的资本,搞权力入股、权力集资、权力炒股、权力分红,试图用权力为自己积攒更多的资本。在权力运用上存在的诸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主观上讲是由于人们对权力现象的理解在认识上发生了偏差,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主人”;从客观上讲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权力配置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使得错误权力观泛滥并拥有很大的市场。

其次,在自身建设上脱离群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很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再次,在利益追求上脱离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个别党员干部也卷入了利益矛盾的漩涡,俨然成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一“元”,谋取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与维护人民的利益发生了矛盾。有的党员干部在利益问题上把党与自己割裂开来,他们承认党作为一个整体,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同时又认为,具体到党内的每个党员或部门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一旦具体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利益分配,一些党员干部的自身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就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对利益的不当追求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分配不公,政策失衡,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协调不到位,政府调控出现了偏差。鉴此,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发扬与民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要一身浩然正气,两袖清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然,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群众正确认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第四,在自我定位上脱离群众在一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长、某某总,水平总比别人高,能力总比别人强,站得总比别人高,看得自然也比别人远,所以,我说你听,我说你做,似乎是天经地义,似乎“我”比别人活得更明白。其实不然。“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一首老歌,传唱不衰,原因之一,是因为它说清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只是一个穿上了军装的老百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这句简单、直白而饱含深情的话告诉我们,人民才是父母。坐公交,挤地铁,踏自行车,在农贸市场里跟菜贩们讨价还价,去医院看病左站右等……老百姓的这些日常生活,对一些人来说,恍若隔世。不少人不是没有过这样的生活,而是身份“高”了以后,远离了这样的生活。有些人走上一定岗位以后,压根就再没有坐过公交车和长途汽车。到地铁里去读读那些乘客的脸,能看到几位所谓的“成功人士”?“官样的”面孔更是少之又少。明明置身群众,却如此脱离群众;明明来自老百姓,却与老百姓这样疏远;明明可以随时还原成老百姓,最真实和最深切地体验百姓生活,却偏偏不去这么做。为什么?重要的原因是,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久而久之,你忘记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忘记你;你远离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远离你。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好,对一个执政党而言,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没有群众就没有党,党的最根本的危机是群众不信任,最根本的危险是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