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招聘网最新招工:我看于丹《论语》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8:02:20

我看于丹《论语》心得

 

刘梦溪

 

 

   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对于我们做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来说,一直有一个问题,就是古典怎样进入现代生活?晚清到民国以来的这一百年,是文化传统流失与重建的过程。特别是作为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儒家思想,更是处于解体溃散的境地。加上长期采取的与传统“彻底决裂”的态度,使得文化传统的传承与重建成为紧迫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学术界的一些人士,为恢复对传统的记忆和传统的重建,做了不少努力。包括我们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办《中国文化》杂志,都隐含这个目的。但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些典范性著作,具体说那些文本型态的文化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子书”等等,怎样才能进入现代生活?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于丹《论语》心得的价值,在于它是经典直接进入现代生活的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对我们念念于兹的文化传承有实在意义。于丹创设了一种论说方式,这种论说方式可以让现代人直接跟古人交流。现代文化的建构,对话最重要,包括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包括今人和古人的对话。我注意到有人对她所采取的批评态度,如果不把于丹对《论语》的解读看作是唯一的解读,批评者的心态就会平静许多。古往今来解读《论语》的著作太多了,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但也没有定于一是。即使被视为具有权威地位的郑玄、何晏、皇侃诸家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后人还是有不同意见。于丹只是对《论语》的一种解释而已,她没有代替其他的百家之言。何况她并没有叫做注释或者疏证或者义证,只叫“心得”。爱护《论语》的诸位硕学完全可以放下心来,静看开始对我们的经典表现出兴趣的民众是怎样的欣赏于丹。

 

   于丹的这种言说方式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并非偶然。我想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从背景来看,近十多年来,知识界和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一般民众发生了影响,大家对传统文化已没有陌生感,且有接受的意愿。可是以前并没有找到一种方式,使一般受众也能够跟经典交朋友。也许大家都知道《论语》,但真正去阅读,还是难免有困难。不仅是语词的问题,还有文化背景的问题。于丹这种方式,使他们一下子就豁然有知了。

 

   其次是于丹的话语方式特殊。她用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搭建了一个《论语》诠释的新世界。也可以说是她创造了文化论说的第二世界,一个带着声色情感色彩的立体话语世界。她把古代经典变成了可以直接审美感知的对象。甚至你可能突然发现或者意识到,汉语的语音之美和辞藻的华丽是如此赏心悦目。这和于丹言说的审美性非常有关。语言天赋如此,其他的演讲者不容易模仿。

 

   第三是于丹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康尚同,没有间杂。“间杂”是现代大儒马一浮喜欢使用的语言,指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小计较。这样一个单纯、没有间杂的“心宅”,便于搭建使读者通向经典的美好而温暖的桥梁。天下人有谁不愿意与温煦美好为伍?因此自然得到了受众的欢迎。

 

   第四,跟现代的媒体方式有关。电视讲播这种方式,演讲人直接出镜,观众不仅听到话语的音色,还能看到话语世界里的视觉形象。所以像易中天、阎崇年他们讲述成功,不是偶然的,我对他们都持肯定的态度。阎先生治明清史卓然大家,他的讲述不会轻落言诠。当然和于丹又有不同。不能以考证派的观点来看待她的学问构成,也不必以文本注疏的方法来权衡话语的讲述。经典的诠释是无穷无尽的,正因为无穷无尽,经典才常读常新。

 

   我认为于丹《论语》心得的文化传承意义不可低估,言语论说的审美性不可小看,内容采掘的诚敬庄严不宜轻忽。总之她把儒家的宝典《论语》旬日之间送到了千家万户。至于对原典语词文义的解说,是否也有可商可议之处,我想那是大可遵古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