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80双层客机图片:生命教育课程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48:36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人与自然
二、人与自我
三、人与社会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四、教材编写建议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六、实施中的安全保障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精神上的问题。首先,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社会价值和规范失落、人际关系变得脆弱。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社会结构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当社会中的工作朝专业或独特的方向分化时,人们便失去共同的行为规则与了解基础。个体活在其中,会感到混乱、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第二,从文化层面来看,物质主导了生活。现代人片面追求物质生活,以金钱和物质财富寻求个人身份的认同、社会地位和声誉,很少将精力投放在心灵和精神的培育。第三,从价值层面来看,效益主义的膨胀窒息了多元价值。以前凭借个人诚信来面对的、由美德和伦理思考来决定的事情,现在都被计算、预测和效率所取代了。用韦伯(Max Weber)的说法,就是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淡漠了对人类价值的关心,除了提出最有效的处事方法外,已难以判断真善美。
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每天的媒体报道都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伤害、自残,或为情所困,或为财做恶,为权而斗,生命变得越来越单薄,越来越没有意义。儿童世界同样如此。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社会生了什么病,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如此之多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喜欢并且追求所谓“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因此,很多悲剧也就发生:模仿电视剧中的情节少女上吊自杀,不顾劝导孩子野浴丧命,翻越护栏学生喋血街头,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想到跳楼……。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在学校里一直是空白。因而在中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学生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和生活的强者,怎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
事实上,从儿童时代起,初谙人事的孩子通过书本知识、大众传媒、成人的无意说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知道一些什么是生和什么是死了。等他们再长大一点,成长为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如果老师、家长不能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而以类似“为父母而活”、“为得到老师的赞赏而活”的误导,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无法做到泰戈尔老人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如果孩子走上自杀的绝路,其实也就是社会“病态”的一种折射。因此,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课程性质
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在区域可作为地方课程,在学校可作为校本课程和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生命教育是以跨学科为特征,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成性的教育。生命教育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生命教育的内容,从价值取向来分,可分为生的教育、死的教育和生存技能的训练;从组织线索来分,可分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本《课程标准》以后者进行划分。原因在于:我们认为生命教育落实的主渠道是“二课”,即宏观的课程和微观的课堂。课程主要落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结合普陀实际,可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载体,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也是这三条。课堂中落实主要是学科渗透和建构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生命教育除了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历史、英语、音乐等中小学必修学科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学、心理学、人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生态学等人文层面的内容,是以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形式开展的,倡导从人的发展的宏观高度来把握当代教育的本质、推进,打破了那种囿于教育本位、以教育论教育的状况,从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考察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维度,对促进传统教育的进化和当代教育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到贡献。因此,它是一门以社会科学性质为主的综合性科学。第二,体验性。体验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通过各种情境的模拟,让学生直接参与及感受到情境中的生命体的喜怒哀乐等,学生有这种感觉以后,就能更加体验别人在某种情境下的需要,从而能够与别人有更好的互动,能够更加珍惜生命。第三,地方性。西方一些国家、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自上个世纪以来就开始推行生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文化有着众多的不同,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也是有地方差异的。生命教育必然具有地方性。实施生命教育,是我区“八大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绿色教育、蓝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和生活劳动教育)的具体深化和拓展。
二、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应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知识,学习做人及与他人、环境和谐相处的道理,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寻找自己在不同群体的角色,最后达到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统整知情意行的目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完善生命,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成为优质自己;通过生命教育,赋德育以生命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这也是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
(二)积极倡导体验学习
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由于其指向个体的态度和价值,具有丰富个体心灵和促进人格成长的作用。同时,体验还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特征,在活动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因此,体验学习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在体验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转变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观念
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生命教育,转变家长观念及改进教育方式是极其必要的。同时,通过生命教育还可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促进社区为学生提供生命体验和实践的基地或场所,使生命教育更具实效,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生命教育实施中,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如何从个体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高度去设计好的体验、实验活动的案例,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是如何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通过生命教育实施,期望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所促进。
三、设计思路
《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和我区现有的“八大教育”成果,针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发展的影响现状,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素养教育。特别是新课程理念还没有真正到位的时候,以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作为补充是必要的。
《标准》选取了3个领域: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生命教育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去体现未来公民生命素养的培养,据此制订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幼儿园、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生命教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标准》强调体验学习是生命教育中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的学习提出了体验、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命认同感和责任感。
《标准》中的“活动及建议”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设置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讨论、辩论、实验、参观、访问、采访、宣传、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都是生命教育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建立与他人、社会和环境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在人与自然方面: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的自然性一面,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有系统的观察与探究、发现及解决问题;提升对环境的认识与敏感性;知道一些生命科学的知识;等。
2.在人与自我方面:知道并描述对出生、成长、衰老及死亡的概念与感觉;观察并比较不同人生阶段的异同;认识情绪的表达及正确的宣泄方式;学习并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认识两性的差异并欣赏其差异;体会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分享个人的经验与感受;等。
3.在人与社会方面:了解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概念;会用网络并知道网络道德;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能;认识人类社会中的主要宗教;了解道德、艺术与宗教如何影响人类的价值与行为;知道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参观自然生态,认识自然;安排种植花木、护养动物,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与可爱、尊重生命的尊严,并通过体验残疾人的不便,培养同情心与爱心。
2.透过各种相关主题的影片、幻灯片、音乐、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的欣赏与讨论,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推理等方法,感悟人生。
3.能用变化与发展、整体与局部、区别与联系的观点分析生命成长中的一些现象。
4.在生命体验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和合作,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探究合作精神。
5.能运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认识自己的不同智能组成,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认识世界,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智能。学校也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环境下,快乐且有效地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提升情绪智商。
2.认同本土文化和知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同时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和环境伦理价值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其他生命和自然环境的行为习惯。
4.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多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阶段目标
(一)幼儿园
1.让幼儿通过认识周围的的各种动植物,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2.让幼儿知道每个生命教育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体都会死亡。
3.初步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
4.让幼儿在亲情、友情和大自然的体验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关爱他人和其他生物的情感、良好的个性。
5.让幼儿探究自己的产生和潜能,养成一些健康生活的习惯,懂得基本的幼儿安全的知识。
(二)小学
1.初步了解生命产生的知识,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爱惜生命,提升生命意识。
2.让学生初步了解青春期知识、性器官的功能及其成熟健康的特征,排解初潮和和遗精带来的恐惧心理,初步树立男女有别的观念。
3.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孝心、进取心、自信心、责任心,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合理使用网络,初步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
4.上课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具有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能力,能勾勒出自己的生命远景,并撰写实现计划。
5.透过各种活动体验,感悟多元生命型态,发展学生多元智慧潜能,引导学生追求实实在在的生命意义,成为自主发展、天然情真的自我之人。
6.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能力。
7.提升学生情绪智商,培养尊重、关怀他人、社会、自然的情操及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接受或改善自己的缺点,增进人际关系技巧,提升对人和其他生命的关怀。
(三)初中
1.通过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丰富生命的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认识两性差异,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技能。
3.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我,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角色认同,学会自我悦纳;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促进个体潜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商,培养尊重他人及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为善,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建立和深化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陶冶健全的人格。
5.建构生命课堂,提升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
6.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
7.通过生死教育,让学生珍惜生命,不要轻视生命,坦然接受生命过程的各种挑战,正确面对中考等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初步树立生命的责任感。
(四)高中
1.通过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两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以辩论、两难问题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珍惜与尊重生命,经营与思考生命的方向,反思生命中的重大伦理议题。
2.引导学生认识和遵守异性交往的道德规范,区别友情与爱情;学习和了解每个人在婚姻、家庭与社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学会用法律和其它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学会正确应对性侵犯;了解性传播疾病的基本常识及预防措施;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远离黄、赌、毒。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能够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能;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技能。
4.构建生命课堂,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唤醒沉睡的主体性,追求知识、技能、良好品质的自我生成、自主发展。
5.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宗教观;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学习规划自己美好的人生。
6.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合作网络,帮助学生树立人其为人的责任、道德、良知,统整知、情、意、行。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3大领域,每个领域由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主题(活动)组成。这样划分有利于生命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结合,使生命教育有课程载体,在学校里能得到落实。同时,也可赋予“三级课程”以特色和生命性。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对于学科教学中已学过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有些虽已学过或在做的活动,没有从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的高度去提练的,须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设计和提练并实施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推进的落脚点所在。
每个模块从“标准”“活动及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另外增补更适当的探究、体验活动。其中的探究、体验活动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领域
模块
主题(活动)




了解自然
人类的起源
人类性别之谜
人与其他生物
生物与环境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体验自然
寻找身边的绿色世界
亲临自然灾害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家乡工业与污染
……
利用自然
珍惜水资源
海水淡化
家乡的能源
围海造田
……
保护自然
生活中的环保
环境保护与人口增长
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
都市农业
绿色食品
渔民转产转业
……




认识自我
我的诞生
我眼中的我
我的爱好
我的习惯
我的情绪
……
完善自我
无常人生
快乐的源泉
美与我同在
学会自我保护
疾病与健康
……
挑战自我
今天我当家
一日校长
小小工程师
珍惜人身
面对痛苦和困难
……
发展自我
独一无二的我
说说我的志向
我的生涯设计
生命典范
超越自己
……




亲情人生
我的亲情:父母、朋友
我的校园:学校、师长
我与他人:宽容、诚实
我的家庭:恋爱、婚姻、两性
我的气质:美育、教养
……
道德人生
偏见与谬误
道德与法律
良心的培养
孝心、爱心与诚心
性爱与婚姻伦理
网络道德
克隆与器官移植
生态与环境伦理
……
信仰人生
我的理想信念
我了解的宗教及文化
信仰与迷信
多样的生死观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
智慧人生
哲学的范畴
宇宙与个体生命
天人合一
走进太空
人性的弱点
……
一、人与自然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天人合一”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基本的信念,是中国人思维中或明或暗的一条主线。“天人合一”思想,在西方也同样存在,虽然说法与中国不同,如生态学的创立者E·海克尔、罗马俱乐部的创建者佩切伊、《觉醒的地球》作者拉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等也都在人与自然论述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迄今为止,随着人类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关系大略经历了依附、对立、协调等三大阶段。尤其是工业文明使人们否定了“顺天”观念,走上了“制天”道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把人类引上“违天”的险途。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本领域通过了解自然、体验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等四个模块,使学生明白: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作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
(一)了解自然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了解人类的起源。
2.了解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3.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道破坏环境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4.了解家乡、我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5.了解人类的自然属性,如遗传、性别之谜、基因排序等。
(1)观看和阅读相关影片、材料。
(2)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动物的生存权与人类需求的冲突问题。
(3)通过实验、列举等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
(4)活动:我为“爱鸟周”做件事。
(5)活动:参观海洋生物标本室。
(二)体验自然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用身体感官感受大自然。
2.在体验体验活动中理解大自然及其他生命体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性。
(1)活动:寻找身边的绿色世界。
(2)活动:调查当地河流水质状况。
(3)春游、秋游活动。
(4)活动:海洋污染对潮间带生物分布的影响。
(三)利用自然
标准
活动及建议
1.了解家乡、我国的水、土地、海洋等资源及开发利用。
2.了解家乡、我国的能源及开发利用。
(1)活动:想象未来的潮汐发电厂。
(2)活动:将你们学校能够降低能源使用和能源浪费的一切办法列一张表。
(四)保护自然
标准
活动及建议
1.知道生活中的环保。
2.了解家乡、我国及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知道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
3.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了解都市农业。
5.了解当地的绿色企业、绿色产品、绿色食品。
6.了解当地渔民转产转业的现状和意义。
7.知道各种世界环境日、节,了解人类的环境会议。制订环保行动计划。
(1)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种类。
(2)活动:我为“世界环境日”做件事。
(3)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种类。
(4)活动:思考可持续发展对个人的挑战与机遇。
(5)活动:参观附近的一个“生态农业村”。
(6)活动:我为“世界环境日”做件事。
二、人与自我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什么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所热心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齐物论》)认为至人具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庄子还提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上书)的精神境界,主张从万物平等无差别,即没有价值区别的理念出发,超越自我,以与天地同在。孟、庄两说都给后世以深远影响。
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一般儒家都主张“保生命”,同时又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孔子的“杀身成仁”之说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之语,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孟子·告子上》有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指维护人格尊严比求生更加重要。“所恶有甚于死者”,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价值。
本领域通过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等四个模块的教育与训练,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一)认识自我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思考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
2.逐步发现自己身心的特点,知道自己的兴趣、情绪、爱好与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别人好的学习方法。
3.了解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性生理和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性行为的特点,正确认识手淫。
4.逐步开发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并逐步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1)活动:“护蛋行动”。
(2)活动:做我真好。
(3)观看影片:生命的诞生。
(4)活动:生命的孕育。
(5)认知训练:三个“我”;我的个性;我的智力。
(二)完善自我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开始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学会在危难中自助与求助。
3.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使快乐与成长同步。
4.逐步懂得消费与休闲,形成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做明智的消费者。
5.掌握性自我保护的策略,了解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
(1)优点轰炸。
(2)活动:快乐的源泉。
(3)活动:我是课堂的主人。
(4)心理健康个案讨论。
(5)镜子游戏:体会肢体语言的不同,与个人开朗度。
(6)微笑游戏:改变冷落的表情与环境。
(7)信念和情感训练。
(8)记忆力训练。
(三)挑战自我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初步认识和适应不同社会角色,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2.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3.正确面对身心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性发育和成熟。
4.学会表达个人失落经验的方法,了解失落引发的身心反应,学习面对失落的技巧。
(1)通过“今天我当家”、“一日校长”、“我是小老师”、“我是小盲人”等活动体验和了解社会角色。
(2)通过阅读、影片等了解成长中的不幸与痛苦,讨论应该如何面对的办法。
(3)活动:解读青春。
(4)活动:失落的心情花园。
(5)活动:口绘人生。
(四)发展自我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培养开朗、乐观、坚强的个性,形成对自己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
2.初步形成发展意识,包括改变目前生活状况的意识、自我发展的意识、牺牲局部利益顾全长远利益的意识等。
3.培养自己的爱心、孝心、仁心。
(1)活动:我的收获。
(2)活动:说说我的志向。
(3)活动:我的生涯设计
(4)讨论:如何超越自己。
(5)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
三、人与社会
每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人际等关系之中的,要受到社会职业、地位、法律、道德等等的制约。因此,人都是社会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是有其各自的性格、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意志追求的,从这方面讲,人又都是个体的人。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现实生活中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关系。社会要求个人服从其整体关系的制约,而个人则要求实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意志。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这种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对立的。探讨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关系,是中外古今思想家、哲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本领域通过艺术人生、道德人生、信仰人生、哲学人生等四个模块的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明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逐步树立集体主义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亲情人生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体验亲情、友情,初步了解有关爱情的知识,知道与他人、与群体交往中的礼仪,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2.认识两性的差异与性别发展,塑造自己的性别角色。
3.理解他人及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和宽容,尊重多元文化。
4.积极参加劳动和志愿活动,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在工作生活中积累美感经验及美的判断力,做一个对自然、他人和社会充满情感的真、善、美的人。
(1)活动:人活在关系中。
(2)活动:走进敬老院。
(3)以角色扮演方式,了解亲子关系的冲突与解决方法。
(4)亲身体验别人之感受。
(5)研究性学习:走进异国他乡。
(二)道德人生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异同,认识道德的本质。知道什么是德性、德性的演变、德性与幸福、善与至善。
2.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主要的道德理论。
3.认识偏见与谬误,知道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4.知道同情、怜悯与恻隐之心,逐步培养道德情感。
5.了解性行为取向与社会规范、法律的关系,正确理解性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意义,了解“性解放”思潮的起源及对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
6.了解器官捐赠与移植、人工授精、安乐死、堕胎、克隆等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发展对于生命的多元思想。
7.探讨爱滋病、吸毒、自杀等社会问题和全球伦理。
8.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道德,远离黄、赌、毒。
(1)价值澄清(拍卖会)、两难探讨(角色扮演)。
(2)情境布置、小组讨论。
(3)情境假设、创意思考。
(4)小课题研究。
(5)仿真或真实案例讨论。
(三)信仰人生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通过典型案例或故事,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做起,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结合“廉洁清风进校园”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了解家乡、我国及世界各大宗教的传统与文化;了解宗教信仰与个人生命的关系。
4.协助学生辨别宗教与邪教、信仰与迷信。
5.了解西方文学、世界宗教、西方哲学的生死观和儒家、道家、佛家等的生死观,逐步树立自己对生死的正确看法。
6.了解丧葬礼仪的功能及其社会、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意义。
(1)调查: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情况。
(2)采访法轮功受害者。
(3)阅读不同典范的人生观资料,并与自己作比较分析。
(4)观赏相关的影片并讨论,以了解影响学生个人人生观的因素与过程。
(5)表现生死主题的艺术作品欣赏与创作。
(四)智慧人生
标  准
活动及建议
1.了解哲学的概念、哲学的范畴、“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了解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3.了解宇宙与个体生命,人类在地球外对生命的探索。
4.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实践,积极想象与创新,发展自己的多元智能,成为优质自己。
5.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学会保护自己,获得生存技能。
6.了解人生无常的现象、认识人生无常的积极意义与启示。
7.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并能以双赢的策略去面对两者的冲突。
8.了解人的衰老及社会老龄化问题,认识当今社会十大死因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与预防。
9.通过战争与饥饿等等议题探讨人类生命的生存权以及如何解决人类战争的问题。
(1)富含哲学思想的古文欣赏。
(2)活动:走进太空
(3)活动:我心目中的人
(4)典型个案分析。
(5)通过活动或相关材料了解“邓小平的三落三起”,协助学生领悟人生变与不变的现象,懂得适应与顺应。
(6)社会调查:当地人口的老龄化及对策。
(7)活动:设计个人的健康计划。
(8)观赏战争纪录片,讨论战争对人类的灾难。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基本原则
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2.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教育为主,同时又必须对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预防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预防,合理、有效的干预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3.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原则
自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援助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的积极引导和主动帮助,包括引导学生增强求援意识和应对技能。通过自助、互助和援助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搭建开放式的发展平台,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4.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二)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用于相关知识的传授。
2.欣赏教学:透过各种相关主题的影片、幻灯片、音乐、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的欣赏与讨论,促使学生的思考与了解。
3.随机教学:当学生或教师在学习、生活上发生可进行生命教育的事件时,即组织教学。
4.仿真法:有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故事仿真想象等方法。
5.阅读指导法:介绍或选定阅读有关图书、故事及诗文等教材,然后讨论和心得分享。
6.亲身体验法:如组织学生参观医院育婴室、殡仪馆、葬仪、临终病房等生与死的相关场所、专业机构的展览,实际照顾临死病人等。
7.活动教学法:通过戏剧表演、绘画及写作等活动进行相关主题的教学。
8.作业/自我教学法:通过作业、研究性学习、信息收集与处理等进行教学。
9.讨论法:这种教学法使用的范围很广,它可配合各科教学举办讨论会、座谈会、辩论会。讨论法除用来讨论单元教材有关的问题之外,亦用来搜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培养发表自我发现及综合不同意见的能力。
10.脑力激荡:脑力激荡术主要目的是搜集意见,在彼此发表意见时,互相激发,而提出更多创造性意见。进行中教师必须从旁指导,必要时加入意见,以激发学生思考。
(三)主要的实施途径
1.建构生命课堂。课堂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最好也是低效的。新课程、生命教育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生命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为此,要着力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努力建构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2.开设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其课程和课时可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与现有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整合。教育局和学校要尽力培训一批生命教育师资。
3.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体验是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新课程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载体,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生存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艾滋病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同时,还可与班团队活动、有关的节、纪念日活动相整合。
4.学科渗透。即将生命教育内容、方法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对教师来说必须有生命教育的知识与意识,能找准渗透点、落实渗透内容、注意渗透方法。
5.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此外,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学校、家庭、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应组成共同体,为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供条件。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应依课程内容性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一般而言,知识、说理类课程可约占50%的教学时间,运用讲演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社会化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自学辅导法、价值澄清教学法、道德讨论教学法等方法。体验、活动类课程可约占50%的教学时间,运用座谈、参观、访问、调查、演练、竞赛、辩论、生活检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及视听媒体教学等方法。
2.教师于讲授前或当中,均可适时引导学生由日常经验、新闻事件来了解课程主题的争议焦点及重要性所在。借此,教师可帮助学生由对具体议题的思考提升到对抽象的伦理问题的反思。
3.突出地域性和综合性。生命是一个成长体,携带着地域的文化特征,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生命不但与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相联系,还与非生命体相联系。海岛地区的生命教育要做好“海”字文章,体现海岛特色和海岛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注意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生命教育的目标指向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各年级的目标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定位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因为生命教育更多的是属于德育的范畴)。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
附录: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一、毛线思考
(一)活动主题:毛线思考。
(二)适用年级:初中、高中。
(三)领域:人与自然;模块:认识自然。
(四)教学时间、活动材料与准备(30人班级)
教学时间:1小时。
10张纸,每张纸上写一个题目,如国家人口、国家工业产量、国家商业能量总和与人均能量、国家受水灾和旱灾的面积、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全国人均可耕性和永久性农田面积、主要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浓度平均值、综合燃料零售价、各地区人均收入、国家环境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图,等等。将纸分别贴于教室四周墙壁。
10套标签(每套3份,各套颜色不同),30枚别针,小纸片若干。
10个与标签颜色配套的毛线团,教室里有一大片空地。
(五)设计理念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
2.“毛线思考”对于探讨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六)活动目标
使学生理解环境与人口、工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
(七)活动过程
1.每组三人,佩带同一标签,从10个标题中选择一个(组间不重复),即从墙壁上选一张纸。
2.各组使用小纸片,在上面尽量列出和本组所选标题有关的事物。
3.每组指定一名“静态”协商者,把本组毛线团的一端系在他腰间。然后,各组的静态协商者在教室空地上围成一个圆圈。他们将固守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
4.各组其余两人为“动态”协商者,他们将在“静态”协商者围成的圆圈中和圆圈四周活动,与其他组的“动态”协商者和“静态”协商者交谈,协商本组标题和其他标题的联系。
5.每当两个组经过协商,确认两组标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时,第一,两组的“动态”协商者就帮助本组“静态”协商者把毛线团传给对方“静态”协商者,在后者腰间绕一圈后,再将线团回传给本组“静态”协商者。此环节需注意将毛线绷紧。第二,两组的“动态”协商者还要在本组选择的纸上注明:本组题目和对方题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6.随着活动的进行,将会产生一个类似蜘蛛网的毛线网,也就是十个题目之间的联系网。网可能会很密,以至于“动态”协商者们将不得不在网下匍匐前进,以帮助“静态”协商者传递和绕毛线。
7.在联系网完成之后,全体参与者就自己造就的联系网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保持网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这时,可以让“静态”协商者在他们站着的地方坐下来。
第一,由各组成员描述本组题目与其他组的联系,自己在活动中的思考,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争议等等。
第二,对某些题目之间缺乏联系的现象进行讨论,也许能收到特殊的成效。
(八)活动变通
各组的标题可以适当变化,如变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某社区的不同机构,全球的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甚至是某个故事或小说中的人物,等等。
二、口绘人生
(一)活动主题:口绘人生。
(二)适用年级:小学、初中。
(三)领域:人与自我;模块:挑战自我。
(四)教学时间及教具:40分钟;画图材料、录音机、录音带。
(五)设计理念
1.平时要用东西,动手取来,非常方便,常忽略“方便”的意义,也很少感谢上天赏赐我们健全的肢体。生活中也常会有意外或生病的时候,肢体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方便”,我们会怎么来看待?是抱怨、消沉……,还是另一种心态?
2.通过双手的不便,去体验另一个器官的功能,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未发挥的潜能,同时较能从消极的态度转到积极的态度。
3.不便时,更能让我们进入残疾人的心中,去体验他们的痛苦和不便,能以一个更尊重的态度去面对、接纳他们。
4.通过挑战自己,为每天拥有的健康与平安祝福。
(六)活动目标
1.体验嘴巴的功能及失去双手的不便,感悟健康肢体的可贵。
2.发挥生命潜能及创意,进一步认识、肯定自己。
3.培养对残疾人的同情心。
(七)活动过程
1.说明活动进行方式
(1)说明体验项目:以口作画。
(2)说明注意事项及配合事项:
①笔除了拿起和放下外,均不能用手。
②双手放在膝盖上或背在背后。
③作画题材及格式不限。
④作画的工具摆在桌上,颜料为共用。
⑤强调画纸的移动、调色及画图完全用口,而不用手。
⑥完成作品,写上名字。
⑦作画前先用纸将笔包起来,以隔离口笔直接接触及防止唾液滴在画纸上。
⑧澄清问题:不清楚的可以发问,等大家都了解后,即可动口作画。
(3)动口作画。
(4)放音乐营造气氛。
2.进行绘画:每个人同时进行。
3.反思与总结
绘画结束后,进行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是否善用你的肢体?在肢体的运用上,除平时习惯的使用外,还有哪些肢体潜能值得开发,举例说明。
(3)你平常如何看待自己的肢体?若你失去任何一种肢体,你会有什么想法?
(4)对于失去肢体的残疾人,我们应如何对待?
讨论结束进行总结:
(1)平时个人的潜能发挥不到1/4,可以尽量给自己挑战的机会,开发潜能。
(2)对于自己平时能随时运用的肢体,该好好感谢和善待。
(3)尊重并肯定残疾人的工作。
(4)欣赏自己的能力和创意。
三、三个“我”
(一)活动主题:三个“我”。
(二)适用年级:中小学。
(三)领域:人与自我;模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生命曲线
目的:协助你回顾“过去的我”,总结“现在的我”,展望“未来的我”,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评估。
操作:在一张纸的中央画一个坐标,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下图所示:
生100%

满50%

度                                                 年龄
0       10       20       30       40(岁)
然后闭上安静地思考一下,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以及对当前的人生仍具影响力的重要经历,并评价一下自己对这些重要事件的感受。按照发生的时间和对此事件的满意度,在坐标上用一个点表示,并简要地把事件标注在点的旁边。将不同的点连成线,边看着线边反思,并对未来的人生的趋向用虚线表示。
在探讨的过程中,参考以下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思索:
——你对过去的人生历程满意吗?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你认为自己生命的质量如何?有价值和意义吗?
请再仔细看看这简单而很有意思的生命曲线,也留心内心的反应。
活动二  20个我是谁
目的:强化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接纳。
操作:
1.首先在下面写出20句“我是怎样的人”,要求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的语句,避免出现类似“我是一个男生”这样的句子。
(1)我是一个                                 。
(2)我是一个                                 。
(3)我是一个                                 。
(4)我是一个                                 。
(5)我是一个                                 。
(6)我是一个                                 。
(7)我是一个                                 。
(8)我是一个                                 。
(9)我是一个                                 。
(10)我是一个                                 。
(11)我是一个                                 。
(12)我是一个                                 。
(13)我是一个                                 。
(14)我是一个                                 。
(15)我是一个                                 。
(16)我是一个                                 。
(17)我是一个                                 。
(18)我是一个                                 。
(19)我是一个                                 。
(20)我是一个                                 。
2.然后将陈述的20项内容作下列归类:
(1)身体状况(属于体貌特征的),编号:                    。
(2)情绪状况,编号:                     。
(3)才智状况(智力、能力),编号:                       。
(4)社会关系状况,编号:                               。
3.接着评估一下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你列出的每句话的后面加上加号(+)或减号(—)。加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肯定、满意的态度”,减号则相反。看看你的减号与加号的数量各是多少。如果加号数量大于减号数量,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状况良好;相反,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你的自尊程度较低,这时你需要内省一下,寻找问题的根源。比如,你是否过低地评价了自己?是什么原因使你成为这样?有没有改善的可能?
活动三  谁塑造了我?
目的:协助个人探索自己的发展历程,增强自觉。
操作: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其塑造与成型,往往是有根可寻的。请在下列各方格中简单描述不同人物对你的看法、评语,及任何难忘的正面和负面的经历。
父亲                       一位重要人物(请注明)
(注:自己、母亲、老师、一位重要人物,略)
在进行这项活动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重点:
1.你对哪一个人的看法最为重视?原因是什么?
2.最难填写的或最少资料的是哪一部分?原因是什么?
3.假设你很努力填写,却始终出现资料贫乏的现象时,你应当反省一下自己整体性人际关系到底如何?
4.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对于全栏出现空白的情况时,应做出思索。
各栏所填写的,若是和谐又具正面取向时,反映你有着完整健康的自我。若不幸各栏资料出现矛盾或资料倾向负面取向时,你应努力面对自我。此活动也往往引发出一些长期压抑的感受或一些未完成的事项,有时还可能出现父母、其他人对自己的一些恶劣评价,甚至是羞辱性的标签,这实在是很痛苦的。面对这些情况,要设法作有效的处理,必要时,一定要寻求外界的帮助,如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好朋友等。
活动四  我是一个独特的人
目的:帮助个人具体界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学习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同时肯定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
操作:请认真地自行填写下表。
我的长处
我的不足
当我再一次看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后,我感到:
在这个活动中,倘若你所填的长处太少时,说明你是一个自我概念较低、自我形象贫弱的人,同时肯定也是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接下要做的是,邀请你的家人或者熟悉你的同学、朋友(至少2人)参与进来,让他们根据对你的了解,分别写出他们认为你拥有的长处。然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三种或更多的回答对比一下,看看其中有多少项是你没有发现而别人却一致的看法。在不足方面,要求作进一步的探讨,写出改进的计划和方法。
活动五  三个“我”
目的:协助个体作自我反省,促进协调整全的自我。
操作:请先预备三张纸。首先在第一张纸上描述“理想的我”,时间约10分钟,然后将它搁在一旁,暂时不准再看。接着照此类推,在第二和第三张纸上分别描述“别人眼中的我”和“真正的我”,每次也约10分钟。完成之后,将三张纸放在桌子上,对三个“我”进行检核,主要看三个“我”是否协调和谐。若否,则差异何在,并尝试找出原因。
四、化干戈为玉帛
(一)活动主题:化干戈为玉帛。
(二)适用年级:高中。
(三)领域:人与社会;模块:亲情人生。
(四)教学时间及教具:45分钟;收录机及四个故事情境。
(五)设计理念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遇到人际冲突。因此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冲突是人际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行为的冲动性,高中学生在面对冲突时往往只考虑到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方利益,以致冲突发生。因此,通过本堂课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协商的方法处理人际冲突、化解矛盾,来增强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六)活动目标
教师:1.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中冲突的典型的反应方式。
2.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协商的方法来化解人际冲突。
学生:1.正确认识生活中冲突的典型的反应方式。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协商的方法来化解人际冲突。
(七)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与各种各样的人结成不同的关系。由于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观点不一致,从而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无论是多么情投意合的朋友,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一点摩擦都不发生,这是难以想象和难以置信的。任何观点、看法、情调和行为等方面的分歧,都可能是冲突的导火线,那么面对冲突,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引出课题:化干戈为玉帛。
2.角色扮演。
下面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四个冲突情境,请四个小组分别对下列四种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情境1、周日回校的途中凌志强拎着生活用品走在回校的路上,突然两个社会青年拦住了他的去路,“小子哪里去”,“到学校读书去”,他们在志强面前晃了晃拳头:“大哥这几天 手头紧,给我包烟抽”,“我没钱”“你小子欠揍,快拿出钱来”。其中一个揪住志强衣领要打他。志强害怕被打,只好交出仅有的50块钱。两社会青年威 胁志强:不许将此事告诉老师和别人,否则要你好看。志强心中不服,但也不敢违抗,没有将此事告诉别人。
情境2、陆三军上周四早上在食堂买早餐,突然02电美班的孙明明挤到陆三军的前面插队,三军相当恼火,大声训斥孙明明不应该插队。但孙明明不理三军,还朝三军白着眼看了看,仍插在前面。三军顿时火起冲过去一把把孙明明推出队伍,孙明明也不示弱,俩人就在食堂里打了起来。结果俩人都受伤且受到学校处分。
情境3、章伟和徐磊一向来有矛盾又在同一寝室,一次老师放学后把章伟叫到办公室,叫他不要把手机带到学校来,“我现在要把你的手机交掉,放假后再来拿。”章伟心里很恼火,心想一定是徐磊打的小报告,于是找到徐磊不容分说地指责了徐磊一番:“狗腿子、汉奸”。徐磊心中也很委屈,因为此事与他无关,而是汪老师自已看到的。于是找来马剑锋,马剑锋是徐磊和章伟共同的朋友,马剑锋从中调解,澄清事实真相从此两人相互猜疑的误会也消除了。
情境4、星期日,东东的哥哥正在家里复习功课。隔壁房间里,东东正在听音乐,并且把声音开得很大,哥哥敲了敲东东的门,对他说:“把音响关小点,我正在复习功课,明天要考试!”东东正陶醉在音乐中,被哥哥这么一说,虽然不很高兴,但又一想:哥哥考试比我听音乐重要,再说我可以戴耳机听。于是,东东说:“对不起,影响你复习功课了。这样吧,我用耳机听音乐,你把房门关上,我们就可以互不干拢了。”哥哥脸上露出了笑容。
3.讨论总结
通过角色扮演,我们不难发现,在冲突面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方式,行为的结果也因此不同。上述四个情境中主人公的行为反应分别代表了人们对冲突的四种典型的处理方法:
情境1--退缩。表现为:                                  。
结果为:                                 。
情境2--攻击。表现为;                                  。
结果为:                                   。
情境3--调解。表现为:                                   。
结果为:                                   。
情境4--协商。表现为:                                   。
结果为:                                   。
4.回音壁
对冲突的四种典型的处理方式中, 协商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在协商中,冲突双方互相尊重对方的愿望,认为双方对冲突都负有责任,并积极地寻找令双方都满意的化解方式。运用协商解决冲突包括下列五个步骤:
(1)陈述你的愿望及理由;
(2)陈述你认为的对方的愿望及其理由;
(3)提出解决冲突的办法;
(4)选择一个解决方法;
(5)检验这个方法是否令双方都满意。
请你按照这五个步骤对下面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并将你的想法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情境1:三军和孙明明因食堂排队发生了争执。1—3组扮演三军,4—6组扮演孙明明。
(1)我的愿望是:                                   。
因为                                               。
(2)我认为对方的愿望是:                            。
因为                                               。
(3)我建议这样解决冲突:                            。
(4)请与对方交流你的上述想法,并倾听对方的意见,选择一个解决冲突的方法:                                           。
(5)我们决定这样解决冲突:                          。
(6)这个方法令双方都有满意吗?(是/否)
情境2:请你例举一个你成功解决冲突的事例。(运用协商法)班内共同分享。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理念
生命教育的学习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即以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评价的具体要求
1.评价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在教学前、中、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评价,必须兼顾知情意行四方面。如:
(1)课堂讨论的评价:课堂参与即小组讨论参与的过程,都应列入评价的范围,以培养参与、责任精神。
(2)撰写报告的评价:应着重学生搜集资料、综合组织能力、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避免机械式的剪辑抄写。
(3)实地参与观察的评价:学生参与实地观察,通过口头、书面报告等形式呈现,并列入学习评价。
2.评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方法可以灵活使用,要对“档案袋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等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提倡“课堂日志”和“现场笔记”,由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客观描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通过访谈等多种途径收集学生的表现情况。评价的主体应是学生自己,再结合老师、家长和社区的评价。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学生的教学成果,可以各种书面、口头、演示、影音等多样化方式呈现。
3.学生学业的考核。可采用学分制与写实制相结合,作为学生生命教育学业考核的具体方式。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其考核可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核中。学分可分成基础学分和奖励学分,基础分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视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酌情奖励学分。
4.教育行政机关就课程内容、教材编选、教学实施等进行评鉴,为各校改进提供参考。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人员的积极性,并根据海岛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生命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电子阅览室、生物角、花草树木、学校建筑、劳动基地、水族馆、沙雕角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学校藏书报刊的结构,建立生命教育课程资料专柜,增加订购生命教育相关的书刊及影视资料,汇集绘本、视听媒体教材、幻灯片、CD、VCD、DVD、传记、录像带等;2.建设生命教育基地,可通过租赁、借用、共建、独建等方式建立学生学习、活动基地,如小型海洋生物水族馆、学农基地、幼儿院、敬老院、聋哑学校等,配合校外教学;3.每年举行生命科艺节,从中获得所需要的课程资源;4.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教材或学习包;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师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或学校建立相应的网站,如教育部生命教育学习网(http://life.edu.tw)、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http://life.ascc.net/)等。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家庭也存在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如家长丰富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对他人、社会的认识,家里的种养殖地、劳动工具、相关的藏书等等。
家庭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丰富家庭的生命科普读物,引导孩子建立自己小小的图书馆;2.鼓励孩子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织网、杀鱼、烧鱼、到海边拾贝壳等,增加生活经验;3.家长帮助孩子做好简单的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活动,家长可作为指导者和安全管理者;4.家庭也可上网,为孩子提供网络资源。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研究者、工厂、海洋牧场、盐田、海洋药物保健(食)品厂、敬老院、医院、聋哑学校、宗教场所等。
社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与社区、当地的有关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共建学生生命教育体验、科技活动基地,如海洋科技馆、博物馆等;2.邀请专家担任生命教育指导教师,聘请有经验的家长作有关生命科普讲座;3.与当地的敬老院、医院、聋哑学校、水产加工厂、盐场、海洋生物制品厂等企事业单位联系,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体验、体会生命的价值。
四、教材(学习包)编写建议
(一)内容的选择
内容选择应避免以往学科教育只注重知识的偏向,全面考虑新课程改革和生命教育内容标准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教材应淡化前者,注重后二者。
教材内容应注意在纵贯上宜与九年一贯学科课程相衔接,并与生命教育其它相关学科相联系,使学生有统整性知识的学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且解析问题,又区别于学科教育。
教材的内容选择应符合和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其他背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并偏重于实践。
教材的内容选择应全面考虑地方性和时代发展性的关系。要充分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关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联系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使学生更多地接受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的“生命思想”和“生命事物”,憧憬海岛发展的美好未来。
生命教育教材的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活动性,要求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命,以期达到学生建立自我追寻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为构建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生命课堂”提供新的平台。
(二)内容的整合
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标准涉及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领域十二个模块,它不代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教材的组织结构。编写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征、生活经验等学生的实际及发展水平,要结合达成的生命教育目标进行再创造和整合。
生命教育内容整合应力求体现生命教育整体的思想,从一个人的生命知识、生命意识、生命价值与家乡、国家、社会乃至全球的关系去考虑,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结合起来。同一内容在编写时要有有序的梯度,要有一个传递的最佳知识结构和话语结构,并做到与相应年级其他学科的有机照应。
(三)教材呈现的方式
生命教育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小学教材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中学教材要富有思维性和挑战性。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命事件(生命知识、生物、人际交往技能、故事、行为等)出发,再回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思考、提炼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教材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开放性的要求,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引导学生价值澄清、道德讨论、演练、竞赛、辩论、生活检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动手制作、参观考察、调查研究、探究体验等,逐步读懂“自我”和“本我”,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教材应提供学生继续学习的资源库提示。
生命教育教材编制应有一定的、前后一致的风格,注意形式多样、版面活泼、文字通俗流畅、图文并茂。教材版式设计中,可设置一些“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看一看”、“写一写”等栏目,精心选取和配置相应的图片。作业布置以实践式、活动式、探究式、体验式为主,高年段可配一些研究性学习作业。
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在生命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性地位,是决定生命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首要任务。
(一)加强专、兼职生命教育教师的培养
生命教育是我区“八大教育”的深化和拓展,在内容上又是对“八大教育”及其他如生死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爱滋病教育、禁毒教育、生存技能训练等的整合。其内容和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得到落实,主渠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生命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可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于一身。
校本培训是生命教育教师培训的主渠道。学校要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排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同时又有较丰富的生命知识和相关经验、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师进行教学。要引导教师学习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教科室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课例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融的培训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快生命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员要指导教师进行学科渗透,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善于发现典型,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案例分析和研究,及时提炼、总结和推广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为生命教育的推广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经验。
(二)理解和支持生命教育教师的工作
生命教育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时,以学生的经验和当地实际为主,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这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更要事先踏勘路线及场地,建议学校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把教师的指导工作列入教师工作量计算、业务考评的内容之中,从而建立起与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校长应充分认识生命教育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生命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当成副课,应在排课、进修、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六、实施中的安全保障建议
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综合、体验课程,“体验中学”、“做中学”、“活动中学”、“探究中学”是基本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生命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征。它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而,安全保障是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生命教育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命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开放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
(二)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学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注意学生校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校外的体验、合作、探究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和组织。
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要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作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内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事故。
第二,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第三,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的意识。
第四,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些自救知识和措施。如发生溺水怎么办?如何在海边礁石上行走等常识。
(三)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要确保学生在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特别在双休日的活动,教师只要合理安排好小组,由家长负责实施,责任到家长,也是可以的。同时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