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长沙关山古镇:《兰亭序》中“触笔”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24:28
    传世神龙本《兰亭序》也存在许多“触笔”,“触笔”的三种形式都在《兰亭序》中有所体现。
    第一种:这些字的最后一笔在收笔时都采用了一个相同的动作,即在收笔之前先把毛笔聚拢,再把毛笔的笔尖移放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是随机的,既有在笔画外轮廓线的上沿,也有下沿,还有在笔画的中间部位,然后再奋力出锋。
    第二种:这些字的横画在行笔过程中有明显的提笔动作,提笔后还进行了长时间的行笔,因此,笔画粗细有强烈的对比,笔画的后部分要远远细于前面部分。这几个字中,“所”字虽然可以放到第一种里去,但这横画不是最后一笔,因此,我们就把它归为这一类了。
    第三种:这些字的转折之处是“触笔”的第三种形式,是“触笔”的典型形式。这些字的转折之时都采取了一种共同的方法,就是在横向笔画的书写过程中,提笔的幅度非常大,尤其在几个“之”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提笔的方式与那种慢慢提笔的行笔方式是不相同的,有强烈的分段意识。在“兰”字中,里面“柬”字的转折也是先提再折的,就像前文提到的甲渠候官简牍中的转折一样,具有典型意义。“崇”字“山”部的横画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形式。“悟”字的转折做得比较紧凑,但采取的方法也是这种“触笔”的方法。这么多“触笔”的出现反映了王羲之对这一笔法的熟练程度和王羲之在书写中呈现的某种定式。
    由此,我们想到了著名的“兰亭论辩”。在“兰亭论辩”中,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序》不仅作品为伪作,而且文章也是伪作,他们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对新出土的“王谢墓志”等的文字与王羲之《兰亭序》的文字不同而引发的思考。至于文章的真伪我们不想讨论,我们仅从笔法上来分析《兰亭序》的真实性。郭沫若论断《兰亭序》为伪作,主要的论点就是《兰亭序》没有了隶书笔意。何为隶书笔意?郭沫若认为“具体地说来,是在使用方笔,逆入平出,下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成所谓‘蚕头’和‘燕尾’。南北朝人的碑刻字或写经书,虽已收锋,仍用方笔;凡一点一划、一起一收,笔锋在纸绢等上转折如画三角形。这样的用笔法,就是所谓隶书笔意。”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结合高昌墓砖的书法,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南北朝时代的真正书写的状况,书写的墨迹和刻出来的文字是有较大差距的,书写的墨迹保持了与王羲之相同的笔法特征。由此可知,用已刻好的墓志来推断《兰亭序》的真伪存在致命的漏洞。
    从笔法这个角度去研究,对《兰亭序》的真实性应该是能提供一些佐证的。在《兰亭序》里,王羲之使用了这么多的“触笔”,而这些“触笔”又与楼兰文书的笔法有这样一种渊源关系,有一定的说服力。《兰亭序》书写于永和九年,为王羲之晚年时期作品,斯时,王羲之已经完全进入了对“触笔”灵活运用的阶段。因此,王羲之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正如徐复观所说:“《兰亭帖》字体为王羲之时代所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