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祖名助阵姜氏兄妹: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9:37:37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下】  ㈠ 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  夏商九州:《尚书.禹贡》载: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后又兴起吴、越等。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唐:道、郡、县宋:路、郡、县元:设“省”。(从此,有了“省”的名称)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 2、职官制度  (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九卿(三公之下)     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隋)设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礼部: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     兵部:掌管全国军政     刑部:掌管刑法,狱讼     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唐)沿用三省六部制。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清)沿用三省六部制。(2)其他中央官职: 史    官:掌管国家图书典籍。(兰台令,秘书郎)太学教师:掌管祭酒,博士,助教。翰林学士:翰林是进士经殿试选拔者。           无实权的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文学侍从,陪读。            唐玄宗始设,唐以后,宰相非翰林学士出身则为人轻视。         翰林学士在唐代不是正官,在宋代成为正官。 (3)地方官职: 省级:地方大员,独掌一方军政大权。“省”在各朝的称呼不同,故官称也不同。如:郡守、节度使、转运使、巡抚、省长。郡级:省之下,县之上的官员,由朝廷委派。      称呼:太守,刺史,知州,知府县级:最基层的国家政权,自秦始皇起,至今未变。      称呼:县令,知县,(元)县尹,民国后至今称县长。  3、称号制度 我国古代称号制度包括年号,谥号,庙号,以及避讳等内容(1)年号 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每次新皇帝登基,均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产生时间 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终于清宣统(1909年)数量:中国历史上各种年号约600多个年号。著名的年号,如:建安,贞观,永乐,康熙。 (2)谥号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① 产生时间:赠谥始于西周: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                姬旦(鸡蛋同音)即周公,故又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② 使用范围:帝王,诸侯,大臣,立奇功之人等③ 谥法类别: 美谥(褒义)文,武,神,烈,昭,庄,纯,等等平谥 (中性) 怀,献,闵,哀,悼,康,玄,等等恶谥 (贬义)暴,炀,昏,厉,幽,灵,等等 (元朝后取消恶谥)变谥:谥号一般不变,但也有后来加谥,改谥,夺谥之事私谥:非朝廷所谥,多为弟子对老师,乡民对乡里尊者,宗族内部(3)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太祖,世祖,太宗,世宗(祖祖宗宗)(4)避讳 讳: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避讳:避开讳名,以示尊重。① 产生时间:始于周朝② 避讳类别:国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              如:秦始皇赢政,秦朝时月份名称中,"正月"改为"端月"家讳:父母祖先(有时包括所有长辈)的名字,作为小辈应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回避。             如:林黛玉读"敏"字时皆念作"密",就是避母亲名讳。                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宪讳: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例如:宋代—个叫田登的人当上了州官之后,要求百姓将“点灯” 改为“放火”以达到宪讳目的。③ 避讳方法改字法:对成讳之字不用,另择它字代替。      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叫"启蛰",汉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作"惊蛰"空字法:对成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直写"讳"宇。缺笔法:不写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如林黛玉逢"敏"字必减笔画一样。 4、法律制度  (1)立法原则: 自汉至清,一切立法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律出于礼”原则。  特别是儒家礼教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法律演变: 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德主刑辅,出礼入刑”① 周公制礼,引礼入法。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② 独尊儒术,德主刑辅。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③ 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3)法律内容 基本内容:孝,忠。首要地位:父权,夫权,君权把家庭伦理移于治国立法立政,相应法律从家族制度出发维护封建秩序。(4)法律形式 有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如:律,敕,令,例,格,式,典律  ——根本敕  ——皇帝特命令——格——式——专门法或对令的解释典——法律汇编(5)中央司法机关 秦    廷尉魏晋  大理寺,御史台隋唐  大理寺,御史台,刑部 (三省六部的一部)宋    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审刑院明清  大理寺,刑部,都察院(注:隋至宋,均有大理寺,御史台。隋至清,均有大理寺,刑部) (6)地方司法机关 秦汉     郡守,县令隋唐宋   州,县 (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元       路,府,州,县明       省,府,县清       总督(巡抚),省,府,州,县(注:秦至清,均有县。元至清,均有府。)(7)诉讼制度 诉:告,起诉。(禁止诉讼项目:民不告官,婢不告尊,子不告父,妻不告夫,贱不告良,囚人禁告,禁止越诉)讼:传唤或拘捕--〉审理--〉定证据--〉审判执行:依照法律程序实现判决内容和要求。(8)刑罚种类 死刑、流放、服役、杖笞、罚金(9)监狱 监狱非执行死刑之地,而是有罪未决,或决而待执行者监禁之处。地方至县级政府军设监狱,中央大理寺也设监狱。(男女分监)狱具始于商代。政警不分,军警不分。未形成独立于行政和军事部门的警察组织。 5、军事制度  (1)兵源制度 我国古代兵源制度主要有:府兵制,募兵制,部落军队。(可出填空题)①府兵制:创立于西魏时期。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为府兵。          由农户按规定出丁          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②募兵制:创立于唐玄宗时期。          自由应募。      (府兵是由农户按规定出丁。)          应募后授田。    (府兵已有田亩。)          募兵是职业兵。(府兵与将领分离,只在战争时才临时征调在一起,故兵不识将)(注:可出简答题:比较中国古代兵制中的府兵制和募兵制)③部落军队:清朝,八旗兵。          每300人编为一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一个旗。         每个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旗,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        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       后增设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2)战争方式我国古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有:车战,步兵战,骑兵战   ① 车战:夏商至春秋 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战事没有波及全民。      四马战车是周代中国主力部队,不但要有四匹马和战车,还要有御手,戈手,箭手② 步兵战:春秋 步兵指徒步作战,是陆军的主要兵种。        始于晋平公。(此后,春秋战国“无义战”)        (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③ 骑兵战:战国中期,骑马作战的军队。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总结赵国武备落后,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3)古代武器 为了与后来的枪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冷兵器和热兵器① 冷兵器:唐前长兵器——戈,矛,大刀,棍,叉        短兵器——刀,剑        射远器——弓箭,弩,抛石机② 热兵器唐末  弓弩射出的火药包南宋  简单火炮金    炸弹元    金属火炮  (广泛使用铁火炮,并曾在进攻日本时使用铁火炮取得重要成果)明    大小枪炮、地雷、水雷、“水底龙王炮”  (用熟铁制成,外面用膀胱包裹,使水不能浸入,下面用木板承裁,矩之入于水但又不沉子水底,引火线套以羊肠,上面用轻质钥毛为浮物使引火线之顶端浮于水面备用。临战时,将引火线点燃。是一种原始的鱼雷。)清    引进西方枪炮中国古代制度中的第一部分政治制度包括行政区划,职官,称号,法律,军事制度。       ㈡ 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包括:土地,赋税,货币,度量衡等制度。 1、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① 井田制西周时期,以村社共同体为基础的多级贵族所有制,周王是政治统辖权与土地所有权的最高代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② 授田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凭借国家权力推行"",确立个体家庭(包括农民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国有土地与私有土地的产权开始分离。(秦汉)地主兼并土地与国家反兼并的斗争常常采取暴力对抗形式,无论是国有公田还是私有民田,都受到政治强权甚至公私武装的强力干预。③(西晋)占田制  和(隋唐)均田制:土地产权被纳入中古田制的法制化框架之内,国家与私家围绕土地产权的斗争较为缓和。土地买卖不发达。④(唐)两税法之后,土地买卖兴盛,租佃关系从为佃农制。(宋)土地产权结构复杂化,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总结:(本质)地主土地所有权,名义上“国有”,实际上是少数地主所有。 2、赋税制度      ①纳税种类:即用什么来纳税,有实物、劳役、货币。   ②纳税主体:即政府凭大伙儿家里的什么的多少来征税。分丁、户、土地、资产 (注:唐朝的两税法是以丁,户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的转折点。意思是:两税法以前主要以家里拥有的丁户的多少来纳税,两税法以后主要以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地主要纳的税就大大增加啦!)③税收特点:以田赋,丁赋为主,工商杂税为辅。(农业国特点)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两税法:(唐)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按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募役法:(宋)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方田均税法:王安石为谋富国强兵,克服财政困难,实施新法,重定方田,以解决田赋不均问题。一条鞭法:(明)(张居正主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摊丁入亩:(清)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 ⑤两税法的作用:1.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2.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 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货币制度 (1)货币种类 有贝壳,谷帛,铁币,纸币,金银,货币等。(多元化)商   牲畜,谷物,贝壳,铜币春秋 金属铸币,形态各异。(刀币,圜钱等)秦   方孔圆形半两钱汉   五铢钱  (成为此后700年的主要货币)     秦始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中国古钱圆形方孔的形制,汉武帝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唐至清宣统   “开元通宝”(年号钱)  历时1300多年               开元钱不再像半两、五铢那样以重量命名。这标志着独立的“钱”的概念终于诞生了。北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古钱中罕有与其匹者。明     白银       大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清     (咸丰)银票(光绪)铜元。(取消方孔圆形货币。)       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铸造进入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民国至今 纸币为主。银元,镍币为辅。 (2)人民币相关知识: 到2004年止,人民币一共发行了5个套别的品种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  (1块钱是“女拖拉机手”,5块是“炼钢工人”,10块钱是“大团结”的那套)目前流通的是第四套,第五套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   (少数民族头像的那套)1999年起,第五套人民币  (票面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  4、度量衡制度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包括:度制,量制,衡制。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受到儒家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乐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单位制。        经过《汉书》整理成文,代代相袭,延续至中华民国时期。(1)度制——计量长短 商  骨尺。(1丈= 10尺, 1尺= 10寸,1尺=16cm。“丈夫”约为现代1米6)春秋战国  乐器黄钟律管的管长90分,1分为1黍,是最早的有关长度计量的记载。秦 统一度制。汉  有浮动。(1尺=22cm。“七尺男儿”,也约现代的1米6)南北朝    度乱。尺拉长则百姓苦。唐   分大小度。大为官尺,小为古制尺,即汉尺度。明清   管理较严,统一制作器具,禁止私人制造。清末   通商带来米制、英制和德制等,使度量制度陷于混乱。 除朝廷规定外,民间有木工用的“鲁班尺”,裁缝用的“衣工尺”,乐工用的“律尺”。(2)量制——计量容积。量称谷物,油,酒等。 材料:铜,铁,木战国栗氏  量西汉王莽  嘉量各朝代量制有变化,大抵到南北朝前接近,之后容器扩大,而容量数目并未扩大。清   勺,合,升,斗,石。(依次递进)(3)衡制——计量重量 商  以同某物重量权衡。春秋   造“衡”:木棍中提纽,两头悬石或物,平衡则等重。春秋末至战国   根据衡制出天平砝码。战国     天平普及秦    始创“斤”,一方寸黄金为一斤。               制造各种重量的“权”,形状各异。北魏    称清    台秤,磅秤。    
  ㈢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      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      宗族,家族内部的法律规定,即:宗法宗规。      在封建社会中是普遍现象,但在开放的民主社会里,是一种礼仪常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宗族制度和亲属制度。     宗族制度和亲属制度  (1)族亲制:三族:父母,兄弟,妻子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儿,孙,曾孙,玄孙(2)宗亲制:大宗(嫡系。注意:嫡的读音:笛子的笛音)       小宗(庶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君与臣,兄与弟)(3)嫡庶制:(一夫多妻)嫡妻,嫡子(宗子)庶妻,庶子(4)亲属制度 亲属: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的专门名称是氏族) (5)五服制(丧服制):是按照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划分的。(披麻戴孝) 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斩衰: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衫缘不缝边。3年。     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齐衰:丧服用粗麻布制作,逢边。1年。为伯父母,叔父母,祖父母。大功:熟麻布。9个月。为姑母,丈夫的祖父母,伯父。小功:熟麻布,细工。5个月。为外祖父母,丈夫的姑母。缌麻:麻布丧服。3个月。为岳父母,堂伯叔。        ㈣ 礼乐制度    1、产生时间:周初,由周公制定。(300年)。周王朝设置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宫。2、实施目的:总结商代灭亡的教训。巩固等级社会。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音乐也有别。强调和巩固了严密的宗法制度。3、产生原因: 群体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远古祭祀的需要。约束社会道德,维护统治尊严的需要。(国家四维:礼,义,廉,耻)  经典著作:“三礼”4、“三礼” “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        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1)《周礼》: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         记录周朝各种制度。(原名《周官》,刘歆改为《周礼》)            内容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        《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2)《仪礼》: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第一部著作。         记录各种礼仪形式的规定。 内容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饮礼,燕(宴)礼,射礼,聘礼等17篇。(3)《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    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圣选编的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一定记清)5、五礼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    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    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吉礼: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凶礼:伤亡灾变之礼。       (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丧礼最为重要。)宾礼: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  (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嘉礼:“喜庆”之礼。(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军礼: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㈠ 士农工商 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管仲最早把“士商工农”的排位确定下来。1、士 地位:独特的社会阶层,介于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之间。社会地位高“四民之首”。作用:开创、继承和发扬了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经济实力:低。人物:儒化或官僚化的读书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往往是个时期的著名学者。2、农 地位:低。经济实力:差。人物: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人口。(决定了中国是农业大国。)    历代都有农民通过各种途径(科举,起义等)进入“士”的阶层。 农业文明最早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发明耕地工具的是神农氏。第一个“时播百谷草木, 淳化鸟兽虫蛾”的是黄帝。第一个制定农历的是尧。3、工 人物:从事各种制造和加工业的生产者。特点:子承父业。      善于动手动脑、善于发明 创造、善于制造先进工具与先进器具等。      城市经济越发达,工业越发达。 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的火是从天堂偷来的。中华大地上的木屋与草房是有巢氏动手动脑创造的,西方的伊甸园是上帝为人创造的。4、商 人物:从事物资流通领域的经营或服务行业的人员特点:城市越发展,商业越繁荣。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政治家可以弃政从商,商人也可以弃商从政。韩非子第一个把商人列为“五蠹”之一。 早期的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智慧的民族不歧视任何一个行业,凡是生活与生产所需要的行业都是正当的行业;凡是从事正当行业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士商工农”四民都应该受到尊重。“士商工农”可以专业化也可以兼而为之——农可以经商,士可以从商, 商可以从政。汉晁错第一个提出“农本商末”的理论,向皇帝提出了“重农抑商”的建议。“士商工农”之间的平等地位从此分出高低贵贱。 ㈡ 婚姻家庭 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知识主要包括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婚姻法律等。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实行此制度。           个朝代虽有关于妻妾数量的大致规定,但实际上并不严格,官方不干涉。           传统中国男性的正妻只有一个,其他有婚姻关系的女人常称为妾。           中国皇帝的正妻是皇后,其它妻子称妃嫔等。          (当老婆开始代表妻子后,小老婆便可以指妾。)一夫一妻制: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庭是一男一女终身同居的形式。           妻死可续妻,夫丧可改嫁。㈢ 婚姻礼仪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父母对子女婚姻有决定权。子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                  婚姻必须由媒人从中介绍,男女不准自由恋爱,婚嫁。六礼: 古代婚礼的基本程式,先秦时制定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家提亲。     《礼记》:“纳采用雁。”      雁具有随着阳气而迁居的习性;失去配偶后不再另配的品质。     “纳采用雁。”象征着忠贞、守节,与男权社会中女子从属于男子的现实相合,要求妻子服从丈夫。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年月。(“生辰八字”)      特别是秦汉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门与低门,嫡出与庶出,有着严格的差异。纳吉:正式订婚的仪式,男方将占卜合婚的吉兆报告女家。      男女双方换定贴,确定婚姻关系。纳征:(纳币)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      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以后,婚姻关系就宣告正式成立。      男家赠予女家彩礼后,女家亦应回赠男家一些礼品,不过其数量要少得多,只要有象征意义即可。      男女双方互赠的礼品都必须是双数,其中含有成双成对的意思。请期:选择结婚日期。由男家卜得吉日,请女家商定。亲迎:在结婚之日,由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归来举行婚礼。     古代迎亲最初用车,后来演变为用花轿。最隆重的,是拜堂仪式。包括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㈣ 婚姻法律 五不娶:  逆家女、乱家女、世有刑罚、世有恶疾、丧母之女七出:    即休妻。不顺父母、无子、淫佚、恶疾、多言、盗窃、嫉妒三不去:  即不可休妻。有所娶无所归、为公婆守丧3年、先贫后富二义绝:  夫妻之间,两族之间殴杀、通奸协离:    夫妻双方一致同意离婚,法律允许。㈤ 姓氏名号 1、姓①姓的概念: 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② “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③产生时间:   母系氏族2、氏①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氏”,是姓的分支。② 产生时间:父系氏族3、姓与氏的关系 (周初)天子为姬姓,氏很多。分封姓同则族同。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先秦)姓氏有别。       姓明血缘,氏别贵贱。       姓是族号,氏是分支标志。       氏为贵族专有。(春秋)氏不为贵族专用,氏也成姓,姓氏并立,数量骤增。       姓氏相同,以名相别。名字(个人标志)日益突出。(战国)姓氏混一。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坏,姓氏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汉)姓氏统一,姓与后来基本相同,氏为女性称呼。4、姓氏来源 上古最早产生的姓:(母系氏族,姓里都有女字旁)姜,姬,姚。国名:齐,鲁,楚,秦地名:东郭,西门动植物:牛,羊,马职业:陶,乐,卜官职:司马,尉,史5、姓氏的数量 (汉)500左右(宋)1700左右(清)5000左右(清亡后)姓氏大减,少数民族姓氏混于汉姓之中。爱新觉罗---金,赵叶赫纳拉---叶(现代)3000左右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常见姓氏200个,最常用100个,人口众多的19个,这19个姓共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最大姓李(1亿),其次王(9千万),张(8千万),刘,陈,杨。㈥ 称谓制度 1、名:个人的符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2、命名原则——春秋 信:上天的征兆。  如:孔鲤,陆游义:祝颂。  如: 屈平,郑和,张居正,康有为象:孩子的象征。  如:孔丘,赵云,苏轼假:借用某物名称。  如:用五行命名,朱棣,朱高炽类:孩子与父亲的共同点。  如:傅抱石,傅二石,傅小石3、命名六忌 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 4、字与名的关系 同义: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班固,字孟坚反义:朱熹字元晦。管同字异之。相关:孔丘字仲尼。苏轼字子瞻。无关:刘邦字秀。欧阳修字永叔。5、 字 字:是在举行成人仪式上所取。古代男子20举行冠礼,女子15举行笄礼。《颜世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自称一般用名,不用字。字是供他人称呼所用。6、号 ① 号的产生 (唐宋)文人活跃,号真正流行(明清)鼎盛②号的种类种类:自取,他取,浑号自取: 个人喜好:   陶渊明——五柳先生   欧阳修——六一居士籍贯或居住处:李白——青莲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居室:       陆游——老学庵       王维——竹里馆他取:地望:       王安石——王临川    李鸿章——李合肥官爵:       鲍照——鲍参军      杜甫——杜工部谥号相称:    韩愈——韩文公    岳飞——岳武穆浑号:(一般也是他人所取,形象,通俗)宋江——及时雨    李逵——黑旋风    鲁智深——花和尚 ㈦ 三教九流 “三教”:儒,释,道。“九流”: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家。此种说法产生约在宋代,明代以后很少用这个含义。“三教九流”泛指旧社会中各种人物和各种行当。是中性词。此种说法约产生于明代,多指下层社会人物,今犹是。  诗歌  1、古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① 体裁完备② 题材丰富③ 风格多样④ 无数作家⑤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词也高度发展①、体裁完备 先秦   四言诗   格律严格    《诗经》         杂言诗   楚国方言    《楚辞》汉     五言诗   淡淡哀愁   《古诗十九首》,乐府诗南北朝 七言诗    鲍照为代表:隔句用韵,首句出韵。为唐诗奠定基础。唐  格律诗   讲究句数、押韵、对仗、平仄,标志着诗歌的成熟。 唐之后 逐渐完备。a、格律诗 古诗——〉格律诗——〉近体诗律诗8句五言律诗:5*8=40字七言律诗:7*8=56字   b、绝句4句 (律诗的一半长短。“绝者,截也。”)五言绝句:5*4=20字七言绝句:7*4=28字 c、格律诗的要求 句数,字数固定押韵:隔句用韵,首句出韵,不换韵。对仗:一联诗中,上下两句形同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词性:形名名方动) 王维《山居秋暝》平仄 (1)起初四声为:平,上,去,入后来“平”分为:阴平、阳平,入声取消,“四声”变为:阴平、阳平、上、去。(2)(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沈约提出“四声八病说”,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独特方式。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3)平仄间隔使用阴阳为“平”  上去为“仄”d、七言格律的平仄规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格律诗的成熟标志着诗歌的成熟。 ② 题材内容丰富立志诗   孔子“诗言志”    《诗经》咏情诗   屈原“诗咏情”    《楚辞》叙事诗   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山水诗  (南北朝)二谢:谢灵运、谢眺        (唐)王维(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田园诗  (晋)陶渊明开创(唐)王维、孟浩然边塞诗  (唐)高适(现实主义),岑参(浪漫主义)         内容:边塞风光、边塞战争、边塞将士思亲新乐府  (唐)李绅 《悯农》  “锄禾日当午”              白居易 《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            理趣诗  (宋)“倡天理,灭人欲”朱熹               咏史诗(先秦至清)代表:(唐)杜甫 《蜀相》                    杜牧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③ 风格成熟多样创作风格也可称为“创作道路”、“创作方法”主要两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经》——〉乐府——〉杜甫浪漫主义:《离骚》———————〉李白( “三李”:“诗仙”李白;“诗鬼”李贺:“情圣”李商隐) 诗歌成熟的标准(1)语言锤炼(2)塑造形象(3)创造意境 ④ 作家作品先秦 《诗经》、《楚辞》汉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慷慨激昂)魏晋 陶渊明  《饮酒》《归园田居》       左思    《咏史》  抨击晋朝士族制度南朝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重大唐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行书书法家;开创水墨画;大乐丞(音乐家)              李白:浪漫主义,成就最大       杜甫:现实主义,“安史之乱”前后的作品称为“诗史”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杜牧:山水诗 《江南春绝句》,咏史诗《赤壁》       李商隐:爱情诗(宋) 苏轼:贴近现实,语言通俗化。       陆游:爱国诗人。      李清照: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声声慢》      辛弃疾:爱国词人。“英雄之词”      杨万里:“杨诚斋体”。摆脱江西诗派的束缚。      范成大:爱国诗人。田园诗,描绘农村风俗。(清)纳兰性德  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金缕曲》⑤ 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词 名词:又称长短句、诗馀、曲子词产生时间:产生于唐最早作品:敦煌曲子词——在甘肃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代表作:南唐后主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李煜在三年的软禁生涯中,他念念不忘故国,写下了一篇篇用血泪凝成的词章,相传这首《虞美人》便是他的绝笔。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对矛盾着的词语,表明少女对爱情的成功时而信心十足,时而灰心丧气。在这里词作者使用的是象征性的笔法。“道是无晴还有晴”,这是为了增强词的感染力,而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采用双关笔法。因为“晴”与“情”是谐音,那词句中的“晴”实际上是“情”。这样说来那就成了“道是无情还有情”。)苏轼 (顶峰) 对词的贡献:扩大词境:豪放飘逸。使词达到“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推进词律:不拘守词调,词律,句法特点。             改变词风:与柳永婉约派相对,创建“豪放”派。《念奴娇》最杰出。柳永    《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是个风流才子,他为人放荡不羁,常去青楼给歌妓作词、谱曲。因此,仕途不顺,被宋仁宗免除录取进士,命他“且去填词”。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虽中进士却潦倒不堪,不被重用,抑郁不得志。他的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长于白描的手法,盛行于市井巷陌。“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内容上擅长抒写离别、羁旅之愁思,是北宋词人中最具“小资情调”的人。)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待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