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公卿全文阅读 190章:胡耀邦同志陵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03:44

胡耀邦同志陵墓

 

      胡耀邦,湖南省浏阳市中和乡人,字国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解放后,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随后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在此期间,他组织与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提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和批准的,都要改正过来。他坚决组织与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使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革命家、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表现出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勇气,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重视理论宣传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理论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严治党,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80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代表中央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政治报告,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87年1月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87年在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党的七大代表,第八、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3岁。

         胡耀邦同志按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组织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了理论准备。

  胡耀邦同志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受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胡耀邦同志重视调动八亿农民的积极性,主持制定和执行了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胡耀邦同志重视调动我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他为扩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胡耀邦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党的科学工作、教育工作、文艺工作和新闻工作。他在关于当代中国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讲话中,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四化建设实践中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他先后主持

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胡耀邦同志为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促进民族团结、繁荣民族经济文化,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党中央给予他崇高的评价: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人民军队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忠心耿耿,毕生奉献,功勋卓著。他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人们赞之曰:“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说真话人民知音,办实事一代伟人。”

 

 

 

 

 

    耀邦陵墓坐落在江西省德安县共青城鄱阳湖畔的富华山下,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弯绕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耀邦同志1989年4月15日在北京病逝后,其夫人李昭向党中央报告了其生前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后来李昭携子胡德平来共青城踏点,当走到富华山顶时,原本阴阴的天突然放晴,太阳穿过云层斜射在在鄱阳湖上,波光粼粼,李昭说:“就是这里了”。而这个位置正好符合当地人“背靠青龙、面对白虎”的风水取向。据说1990年12月5日安葬时,只有数百人参加葬礼,省里只来了一位副秘书长,没有作任何宣传。当时专机来参加葬礼的有***等。    耀邦与共青城有着十分特殊的感情。他生前曾两次到共青城视察,三次为共青城题名。第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耀邦在江西视察,听说上海98名青年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在德安县九仙岭下安营扎寨艰苦创业的事迹,便坐着一辆铁路压道车,颠簸100多公里,赶到垦荒队驻地看望大家。当时他用小山竹夹着药棉,饱蘸浓浓的墨汁,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1978年,共青团中央授予他们“新长征突击队”称号,耀邦得知后,十分高兴,于这一年的9月26日为他们题写了场名:“共青垦殖场”。1981年12月12日,已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耀邦第二次视察共青城,此时共青垦殖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产品远销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耀邦听了场领导的工作汇报后,发表了热力四射的讲话,还和17名老垦荒队员合影留念,并再一次应邀挥毫写下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耀邦墓园设计,由江西省城建雕塑创作室和江西省美术家协会负责,墓园设计极有创意亦极有内涵。整个墓碑像一面直角三角形的旗帜,高4.43米,底边长10米,碑重73吨。三角形花岗岩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象征着耀邦一生与这三个政治组织的特殊关系。整个墓碑近观似旗,远看像船,船头一些造型既似浪花又像礁石,寓意破浪前行的大船不幸触礁。    墓碑的右上方,是耀邦同志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周围嵌镶成不规则形状,有很强的立体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墓碑右下方写着简短的胡耀邦生平,没有一句评价,落款是中共中央。墓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缀以从井冈山运来的9块巨大花岗石。   在紧靠墓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从1981年起,胡耀邦任中共中央主席和总书记6年多,李昭始终平易谦和,没有“第一夫人”的颐指气使,也从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只默默干着自己的工作。四十八年夫妻情,她和耀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携手前进。   耀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良心

  1990年12月5日,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胡耀邦的骨灰,由他亲属们陪伴着登机南下,安葬在他生前寄予热切希望的共青城,胡耀邦由此也成为了永远的共青城人。

          耀邦夫人李昭同志的题词:光明磊落 无私无悔 ( 在陵墓的后面)

       站在陵墓前面向南方,远处是鄱阳湖。陵墓头枕富阳山  脚蹬鄱阳湖  好风水也!

                    茂林修竹  代表了领袖气节与风格

         陵墓旁边的房屋建筑风格按照领袖家乡湖南浏阳的风格设计的

         用花草修饰的“胡耀邦陵”几个大字,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领袖手书被勒石永远存留在陵园

             陵园前的喷水池的灯与喷嘴的数量 很有一番说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瞻仰陵墓的人比原来多了。人们站在胡耀邦的陵墓前肃立。江山有幸,德安之福啊,有伟人长眠于此,山川更加毓秀。耀邦同志身盖共青城丰腴红土,静观鄱阳湖起伏风浪,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心在人民,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耀邦同志1987年1月辞去中央总书记后,仍在政治局工作,最后倒在岗位上,可谓至仁至圣。在现代中国,有两位伟人逝世,都在天安门广场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政治风潮,一位是周总理,另一位就是胡耀邦了。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两位都是不争之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却是与山河同在,和日月争辉。

 

 

 

 


 

 

 

 

 

 

 

 

 

 

 

 


 

 

人生·人格·人心

——耀邦诞辰九十五周年感言

胡启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耀邦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

    二十一年,二十一个春夏秋冬,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起耀邦,经常情不自禁地谈起耀邦。

    二十一年,二十一番花开花落,我们仍清晰地感到,耀邦从来就没离开我们,他依然鲜活地生活在我们中间,无时无刻不和我们在一起,共忧患,同凉热。

    二十一年,世事沧桑,变化之大,让人有如隔世之感;但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流淌着的,是人们对耀邦的不尽思念,是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不倦思考和探索。

    今天是耀邦诞辰九十五周年,我无意去谈耀邦一生的伟大历史功绩、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这样宏大的话题,只是把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解读、体察和感悟,就此谈一点个人感想。

人生如旅。人的生命是一个既长又短的过程。

    人,生而平等。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是豪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然而,人各有志。道不同,志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从而使具有相同生命的人,人格有高低之分,人品有好坏之别,人性有善恶之辨,人生有成败之论。

    八十年前,十多岁的耀邦从湖南浏阳的山村农舍走出,投身到为中国大多数人谋幸福、求解放的事业中来,为此孜孜奋斗达六十余年。其间饱经风霜,历尽磨难,九死一生,但他始终矢志不渝,痴心不改。他对人生目标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使他平凡的人生注入了伟大的内涵,提升了他生命的质量和高度,使他整个人生变的厚重而博大,从而青史留名,影响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道路。

    近二十年来,我常想,在耀邦的精神世界和价值结构中,他有别于其他人,即他独特的人格操守和道德准则是什么呢?我想,如果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纵观耀邦的一生,他全部的思想和实践,他终生的追求和坚守,一以贯之的充盈和激荡着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民至高无上的道德精神。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基石和支点。

    正是立于这个基石和支点,形成了他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胆略。他组织真理标准大讨论,果断平反冤假错案,诚恳吁请小平出山,奋力推进战略大转移,披肝沥胆推动全面改革开放……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顺应历史潮流,无不顺应党心民心。在这过程中,明枪暗箭,凄风苦雨,他全然不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党内一些领域开始出现腐败之风,引起了人民群众的议论,也引起了耀邦高度重视。耀邦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抓大案要案,端正党风,要从自己身边抓起、从中央抓起,在首都八千人大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这件事震动之大,得罪人之多,老实说,我当时是为耀邦捏一把冷汗的。但耀邦是义无反顾。我至今记得,一次陪耀邦在中南海散步,耀邦对我说,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能否制止,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他一连用了三个“最”,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最大的韧性”,狠狠地抓,坚持到底。他说,抓这件事不能讨好,不能怕得罪人,“宁可一家哭,不可一路哭”,“宁可得罪个别人,不可得罪十亿人!”他还用一种凝重的语气对我说,“启立,你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我们共产党人决不可以鱼肉人民!”今天,重温这番话,真让人感慨万千啊。

    正是立于这个基石和支点,造就了他的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在耀邦身上,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是强烈而自觉的。一九八二年,我在中办当主任,一次去看望叶帅。叶帅十分关心地问:政治局、书记处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得怎么样?我回答说,耀邦同志非常民主,他能听进各种不同意见,所以大家都能畅所欲言,重大问题都能反复讨论,最后形成决策。叶帅听了很高兴,连声说,那就好,那就好!直到现在,很多同志还留恋那一段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内外一致公认,耀邦任总书记时是党内民主风气最好的时期之一。

    正是立于这个基石和支点,养成了他的清廉作风和求实精神。在耀邦心目中,人民利益重于泰山,人民呼声重达千钧。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很注意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体察民情。他和广大百姓的心贴得很近,很紧。在总书记位置上,他亲自批阅新华社内参数千件,足迹遍于全国一千多个个县。想不到,后来被一些人指责,竟成了他的所谓“错误”。

     正是立于这个基石和支点,锻造了他坦荡胸怀和磊落的性格。耀邦一生襟怀宽广,光明磊落,对同志、对朋友、对上下级,从来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他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里做的,是一回事。真的是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他至真至纯,有时近乎天真的程度。他在政治风浪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一点也不世故圆滑,他几乎不知阴谋、权术、机巧、算计、出卖、诬陷为何物,以至自己被算计了,也仍不屑听取闲言碎语。他心里始终充满了阳光,这阳光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连反对他的人都承认,耀邦是个光明正大的人。

    正是这样一些崇高的精神,博大的胸怀,优良的品德,坚定的操守,构成了耀邦特殊的人格。耀邦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缺点和错误。但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自以为是,更不自诩为一贯正确。这就是耀邦的魅力所在。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耀邦一生也曾面临各种选择。但我们看到的是,他在邪恶面前选择正义,在逆流面前选择真理,在风浪面前选择坚定,在高压面前选择抗争,在得失面前选择良知,在误会面前选择理解,在后进面前选择善意和提携,在差异面前选择比较、包容……正是这样一次一次选择,使他一生在心灵上和肉体上深受戕害,失去了许多、许多,但与此同时,他却赢得了人世间最稀有的珍宝——人心,赢得了亿万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信赖。有人说,胡耀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良知,是共产党的形象代言人。耀邦对此是当之无愧的。

    世上公道自在人心。位高权重,万人仰视,可以得到表面上热烈的掌声和客气的笑脸,但不一定得到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和水乳般的交融;亿万家财,富可敌国,可以买到香车宝马,豪宅盛宴,却买不到知识、品德和人格;哗众取宠,表演作秀可以哄人于一时,但换不到真正的信任和爱戴。

    公道可贵,公道难得。公道不在庙堂在草野,不在史书在人心。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人心可贵,人心难得。心是要用心来换的。只有你把一个滚烫的心捧出来,奉送给人民,人民才能把真心交给你。

    耀邦用它一生的实践,演绎和诠释了人生、人格、人心的全部真谛,在人们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长期在耀邦手下工作。我是受他影响和教育最多,受惠得益也最多的人之一。当时我对这一点感觉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阅历的积淀,这种认识就越加分明、深刻起来。

    追随耀邦的脚步,牢记他的教诲,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是我的心愿。

    让我们祈愿耀邦忧国忧民之心在九泉之下能够安宁。让我们所有人、健在者、后来者都学习耀邦,把人生的路走好!

    人老了,脑子也糊涂了,讲错了,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