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撞地球粤语: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先生—郑传会、郑新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9:08
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先生—郑传会、郑新会

郑悟清(1895-1984年,曾用名梧卿,字凤臣),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是将赵堡太极拳继承、创新、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主要传播者,是为中华武术事业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在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根据有关资料(回忆、纪念文章等)整理一文,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郑夫子讳悟清,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亦名梧卿,字凤臣,河南温县赵堡人也。其家世业耕读,父讳湘,字楚三。

    公幼受庠序之教,年至十六,讵料家道中衰,不得已辍读,入清化商铺学徒。东君察其性情温良,遂委以管帐之职。公体本孱弱,又夙夜操劳,终积成童子痨,吐血不止,家人为延医,久治无效,渐入膏肓,几为不起。医家皆为束手,无策可治。公不得已,遂返家。

    有李公俊秀者,与公幼为同窗,长为莫逆,其人亦乡间名医,并习太极之术,乃为公施药。李公深谙“医家治病不治人”之理,知公疾仅以药石则难愈,于是更为公解说太极养生之理,以除公之心疾。

    公本非常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悟太极之理,遂以而立之年,从李公俊秀习太极之术,经三月,沉疴霍然去。继入邻人和公门墙,和公讳庆喜,蒙其祖兆元亲授太极妙术,当国民政府倡导国术之世,为百年树人计,重开门墙,广收弟子。赵堡太极术声名远播,和老夫子厥功伟哉!公以才德兼备,深得和老夫子青眼,终窥太极之堂奥。

    其时公虽已谙太极之三昧,然退而自思,觉尚未明太极之本源,乃求教于表兄王公文学。王公精堪舆,名闻乡里。王公知公所谋者大,乃荐之于荥阳安伯一先生。安公者,汜水人也,其人深通易理,以堪舆术名动黄河南北,清慈禧太后驾经汜水,曾以国运相问。安公有伯乐之眸,素识人,观公非俗,于是以毕生所悟,倾心相授,每过黄河北为人相宅事毕,必留公家,为解说理、数、象之学。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安公躬行之矣。

    公之太极术由是抵乎神妙,达于精微,而其盛名底定于陕西。民国二十七年,河南陷于日倭之手,温县亦遭兵乱,为避灾荒,谋生计,公乃转徙陕西,先从商旅。其时正当国事惟艰,公激于大义,志在纾难,遂以己之长技,图于国家有所贡献,凡十年间,于西安警备司令部、省政府、黄埔军校七分校(授少校衔),国民党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北补给处司令部等处任国术教官,并蒙委任以西安国术馆委员。

    公至陕,不数年间,声名日隆,与郑公讳伯英同称“西北二郑”,多有登门求较技者,然无不叹服公为神手。公之一世,未尝败绩,今举其一二,以观大概。清慈禧太后有卫官名宋三者,素有盛名,与公切磋,不敌,大为敬服,乃跪地不起,乞为弟子,言道:“早年真不幸运,未遇此等高明教师。”又有镖师尚公讳成侠者,身负惊人艺,自言“走遍天下数百处地方,胜于吾者尚未见出世”。闻公大名,登门求较。公慨然允之,安然端坐,呼尚公前来。尚公前扑,状若迅雷,其势惊人,然甫近公身,辄如触雷电,一触即跪地者再三。在座诸人实未见公如何施展,手脚未动,亦未迈步,惟安坐如初,微笑应对,面不改色,气息自若。尚公无奈何,长跪不起,以头叩地八九,曰:“吾今日大开眼界,实是有眼不识泰山。我师真真是超凡之武道神仙也!求我师指点进取之道。”公欣然曰:“大则滞,小则灵,用气则滞,轻则灵。”尚公曰:“我师不是轻,是空。吾终不能切实我师肉体,我师发力,吾亦未见招式,力从何而来,走何而去,无一现形。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吾今服矣。”(吴生安先生回忆文摘)其旁观弟子至今为之不解,不知公以何种太极术挫之。

    公至耄耋之年,其太极术更为人所莫测。公曾于冰上穿冰鞋演练太极拳,运停自如,然公此前从未作过此种练习。公亦曾数次演点穴法,将一莽汉点定于西安兴庆公园沉香亭前,经一时辰方解。旁观诸人皆为之目瞪口呆,不知公何以神妙若此。某日,一狼狗突奔前袭公,然至公身外丈许,则猝然惊怖,回头狂奔而去。公亦有钉不入肉,以石投水不起波,猿戏沉丹田之功,常与童子戏玩,将雀置掌中,则雀不能飞起。公之居室尝生臭虫,他人受臭虫叮咬,公则安然入睡。《道德经》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公之谓欤?西安名家刘公讳侠僧(西安体委主任及武协主席),与公过从甚密。公曾至其家,演太极拳。刘公欲亲睹其内气如何运行,于是央公脱去上衣,赤膊演练,公允之。凡有内气走动处,其肤皆鼓起如筷粗,气若蚯蚓蠕动,内气之行路历历在目。刘公惊服,叹公之太极术莫测高深。公但观他人演拳,皆能知其内气顺否,其气滞于何处,并以棍指点,教其沉气之法门。此真真不可思议者。刘公有文记之。如此之事甚多,举不胜举。

    郑先生晚年回归故里轶事亦多。据赵堡村人言,老人有次于村中走动,有后生见老人欲步水沟,急从后面赶去搀扶,谁知刚触老人胳膊,竟被弹出老远。又一次,有后生见老人身后衣服上有一点灰尘,就去为老人拍灰。谁知一巴掌拍下,老人手一挥,后生竟从老人头上飞了过去,数尺外才落地。往往出现这样的事,就连老人自己说,打了别人后自己还一点不知道。因为这样事出的多了,后来村里晚辈晓得,要想搀扶老人或是想亲热去拉老人的手,必须事先给老人打招呼,不然必定要挨打。然而,无论谁,凡被郑老先生打出去,无论怎样摔倒,不会感到难受。郑先生生类似上面的事情举不胜举。这些均以无可雄辩的事实说明,太极拳“打人不露形”“犯者应手即仆”的技击功能是客观事实,而不是夸张。但这种功夫却是要在得其精奥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苦久练习方可望达到,决不是随随便便就可具有此功夫的。

    公与人往来,以武会友,摈门户之见,与同道切磋技艺,皆以交流技艺、钻研学术、印证武功为准则,故不惟以技服人,且以德感人,深受同道敬重,有与公为挚友者,有与公结金兰者,有从公习拳艺者。荆国柱(山西人,精太极、形意、八卦拳)、孙兰亭(山西人,精形意、通背拳、枪术)、马宏图(西北名师)、王天鹏(人称“西北棍王”)、崔毅士(精杨氏太极拳)、河南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枪术)、王正林(精八卦拳、刀术)、郑子毅、杨文轩、赵斌诸公,皆名师也,与公相知相惜。

    夫太极之术,必得其人,方能通神,苟非其人,则不能精。公天性聪慧,礼而待人,昔圣人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当之无愧矣,常告诫其弟子曰:“此拳为‘文人拳’,粗人得之则粗,细人得之则细,文人得之则精。”公不欲仅作一武夫,故于太极拳道,以太极为本,尊师承而不泥古,参新意而有变化,于儒、释、道、医、兵、史及诸子百家,靡书不读,亦擅书。公初从和老夫子学太极拳为七十二式,至此乃据义理,增三式,演为七十五式,左右相称,合理数中义蕴、奇偶二数、大至八九、八卦九宫、八门九星、重叠为七十二、另加三数,乃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

    初,公从和老夫子习拳有成,逢其堂叔讳邻于某日由湘地返乡,闻公习太极拳,命于堂前演练,公演“金刚捣碓”,并为解说。邻常年居湘地常德为商贾,习南拳,颇有所成,观公演毕,曰:“不然。金刚何以捣碓?当是‘金刚三大对’,上、中、下要对,左、中、右要对,前、中、后亦要对,合无知,浑然一体,一气相贯,内外相合,方为太极拳。”又为公解说其论。公听一言即悟,乃据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法宗三教之理,取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相对之义,成浑元一气之势,告禀其师和老夫子,师深为嘉许,于是易其名曰“金刚三大对”。

    其架曰“小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大小谓之无极”,其法取《道德经》:“大无其外,小无其内。”故公论拳曰:“大则滞、小则灵!”其法与老子所言“见小则明”,其理惟一。公又引范蠡之论,“宏蒙推两端,分法知其中”,及东坡之论书,“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无间,小字结密,则尽善尽美矣”。历来武人少有擅学问者,然武人之拳学,必要与他学互为参悟,方可称“武学”。公则精通诸学,化入太极拳法。昔圣人论《韶》曰:“尽善矣,尽美矣!” 公之武学,可当此四字。

    然则公之修为,非限于武学也,公于诸学,可谓一通皆通也。故画师张公大千与公为知交。张公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徙居西安,与公同座论道。二人虽专攻不同,然于艺术之自然境界,可谓心心相通。张公以画名动天下,故军政要员、达人贵客向之求画索字者甚多,张公皆谢绝,然其临去西安时,专遣人至公家,赠画以作留念,可知二公心神相照也。

    今试略述其太极拳论。公论太极拳法,遵老子之大道,首以自然为要旨,然后能达致轻松。其根基在道家之养生法,而参合以儒家之学,盖学道在返人先天之灵性,而学儒以养人敦厚之性情也。其要在于合乎人体,顺应自然,松而不懈,以达致天、地、人三才合一,而非刻意求之。

    凡习太极拳者,必论形,论气。公论其法曰:“以形顺气,以气正形。”此据医家经络学说也,习者每一举动,皆要气顺,初习拳式者皆要合人之先天生理,骨节要照,不照则无力;形顺则气顺,形不顺则气亦不顺。惟其如此,方能内气增生,气正顺形。至此一阶段,则更为精微,其形差之毫厘,气即不畅,故习者应以内气运行之感,校定形之正否。

    公论太极拳之修炼法,深合道家之虚空、清静及无为境界,故谆谆诫人曰:“忌用滞力,尤忌用意”,听弟子言“练拳”、“打拳”,辄为不喜,必改曰“耍拳”。此与诸家太极拳论皆大不同,乃宗法《道德经》所谓“心使气曰僵”之义,盖心藏神,神者意也,《素问》所谓“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也”。惟其无意虚静,方能形体轻松,内气更畅。惟不尚用意,于是可达更高之境界。公终生身体心悟,此其总诀也,习者当时时谨记之。

    公论太极拳之成法,以“中正平圆、轻灵圆活”为准绳,又曰“周身相随,整体协调”。习者达致此境,与人较技,方能“无处不生,无处不用”,“击人不露形”,显“小、巧、近、灵、快”之能。

    公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为陕西武协委员、西安体委委员等职,于西安兴庆公园授太极拳。自公徙居陕西凡四十余年,凡授徒百千。孔圣曰,“有教无类”,又曰“因材施教”,故圣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公亦终身践行之,其弟子有士,有农,有工,有商。公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其弟子习拳有成者以百数计。今试分述之。

    公性不好斗,然惟其不好斗,技艺则神妙。所谓“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公非其人,谁则其人?公择弟子,首授之以德,云“授艺先授德,正人先正心”,常诫诸弟子曰:“太极拳乃养生健身之法宝,决非一般技击之术,尔等不可恃技做违法之事,否则除自食苦果外,吾将率众鸣鼓而攻之,不与之并列斯道之内”。此其弟子史寿之所亲忆。故其弟子无有不轨者,人以此深敬服公之德。

    公以少年弱病之身,于而立之年始习太极之术,沉疴痊愈,终享遐龄。故公感喟之余,乃发愿以其养生之法,造福于世。其弟子多有体弱多病者,故公授徒,以养生健身为旨,遇有弱者、病者,先授之以健身法,待其身强体健,再授以技击之术。其弟子从公习拳而病得愈者,不可胜数。

    公善教人,察从习者年龄之长幼,修为之高低,身体之强弱,悟性之高下,而以不同法授之。或引经据典,或以俚语解说,博引旁征,务求透彻,故能深入浅出,使习者皆能有所领悟。公于拳法之规矩,每每以身示范,详加解说,又亲手校正,使入正规。故公之诸弟子皆有心得,脱颖而出者不计其数,终成太极拳界之显流。

    公至终世,于名利以云烟漠然视之,其叹服太极之奥妙,终生不敢为天下先,常对人言:“艺无止境。”故公终不肯立文字,惧后人因此误入旁门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安体委数敦促公,撰文成书,传之后人,公皆谢绝:“耍拳数十年,本不为求名,而为艺术及学问也,撰书则为名,此其一也。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妙深奥,文字难以表达明,此其二也。吾教拳数十年,手把手教人,习者若未掌握规矩,即出偏差,不及纠正,使人到病,此即是‘得法者益,失之者损’,武学至要在得口授心传。若无一定根基,照书学拳,出了偏差,岂不误人?”公之慎重若斯。

    公至晚年,思及叶落当归于根,遂返赵堡,逾岁,无疾而终,其在公元一九八四年。诸弟子感念公之德,为刻碑纪念,武当名家李公天骥为题横额,曰“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碑记。发扬武当精华”。其碑文至当至允,谓公于太极之道“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持之以久,融会贯通,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又论公之拳法,“超出象外,得其环中,变化云谲波诡,意趣环生,有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妙,遂以高超拳艺名噪武坛”。

    自公驾鹤西去,诸友及门人慕公之德,皆感念不已,每逢公之忌辰,多撰文纪念。武当山拳法研究会谭大江先生为撰碑联并书云:“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当英威遗世壮中华。”陕西政协郑公子毅称公为“良师益友”,谓公“术精太极,学通阴阳,咸称斯道典范;诲人不倦,乐育英才,堪云誉满西京”。其徒史寿之,名医也,撰联悼公,其文云:“先生虽去,名德仍存,武德延百代不衰,名望留千秋不朽。先生如三立之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艺徒继名流开来。”

    吴公文翰,武式太极拳名师,公之知交也,谓太极拳名家历代辈出,然与公相似者实不多见,其文云:“有郑氏之技艺者,未必有有郑氏之长寿,有郑氏之长寿者,未必有郑氏之技艺,有郑氏之技艺和长寿者,未必似郑氏以久病之躯,而立之年始步入太极殿堂,而终获骊珠。传艺四十余年,从学者遍及各行各业,脱颖者不计其数。”(载《武当》1994年第2期)。吴公之论,至为允当。

    自公徙居陕西,破赵堡太极“拳不出村”之规,文传拳艺,广授门徒,凡数十年间,其门人流布天下,亦有诸多弟子及再传弟子迁徙海外,于新加坡、美国、意大利、多米尼加、英国诸国传授公之“小架”。故受惠于公者,何止百千!凡公之弟子及再传弟子成立授拳会团,亦多以公讳命名。其乡温县亦成立“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由公之次子郑钧主持之。

    杜工部身处草庐,而发愿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公怀泛爱之心,亦类杜工部之善念也。以太极之术,造福天下之人,此夫子之愿也。凡夫子之传人,皆当体念夫子之苦心。其有志者,曷兴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