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一年的学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1:58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登鹳雀楼》《青松》《小动物过冬》《美丽的丹顶鹤》。从体裁上看,前面两篇是诗歌,第三篇是童话,最后一篇是描写丹顶鹤的美文。共安排了识字46个,其中要求写的是33个,要求认的是13个。认识部首“卩”、“虍”。

本单元虽然在体裁上有所不同,但在文本内涵上是相互联系的,即文本弥漫着浓郁的美育氛围。《登鹳雀楼》彰显夕照下的黄河的恢弘之美;《青松》昭示着雪压青松的品格之美;《小动物过冬》则凸显出动物过冬的智慧之美;《美丽的丹顶鹤》更是显现出了丹顶鹤的形神兼备之美。这些都来自大自然,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神韵,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勃发。再细细读来,《登鹳雀楼》这首古诗中所揭示的道理“要想看得远,只有站得高一些”,不正是与前面所学的课文《青蛙看海》《小鹰学飞》《梅兰芳学艺》等几篇课文在思想内涵上又有相似之处,都揭示了“只有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不断地进取,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的道理。而后面的三篇文章《青松》写了植物的过冬方式,《小动物过冬》和《美丽的丹顶鹤》则写出了动物的过冬方式。于是专门请教了苏教版的专家——杨新富校长,他说:苏教版语文教材高年级是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排课文的,而低年级则没有按照主题来编排单元。听了杨校长的话,我再次审视整个二上语文教材,发现大部分单元的主题还是很明显的,但确实也有那么部分单元的主题不够显现,本单元就是其中一例。看来我们不能孤立地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来研读教材,更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可以从全册(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或学段的体系出发,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丘壑。

《登鹳雀楼》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在这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并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教者应将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奇景,感受祖国的美,让学生受到一次美的教育、爱国教育,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看风景视角的转换感悟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并与前面学的《青蛙看海》、《小鹰学飞》等课文联系起来。

《青松》是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是这组诗中的第一首,还有《红梅》、《秋菊》。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青松那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坚强高洁的品格,与练习七中的“读读背背”里的成语结合起来教学。全诗共两行,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的图画。漫天飞雪,气势汹汹,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淫威,反而愈挫愈奋,挺而且直。插图中有一小株顽强生长在峭壁石缝中的横生松,厚雪戏谑,毫不畏惧,那宁折不弯的气势怎不叫人素然起敬。三四行则言志抒情,当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怎不显那高洁品质。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小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文中流淌着的人文关怀。在教学时,可联系前面学过的《识字5》中介绍的冬天的动物,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小动物了解其过冬的方式,并把课内的知识延伸至课外。

《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美,形体美、颜色美、传说美,还有就文本语言的美,在这样优美的文字中穿行,我们除了欣赏美之外,更是要知道保护动物的意义,另外还得要知道丹顶鹤的过冬方式。

本单元主要是描写动植物的过冬方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那喷薄不息的生命力,感受到那大自然中各种自然景物的美妙与神奇。

练习七分四个板块。“学用字词句”中分清“他、她、它”的用法,学会简单的自我介绍,并学会在节日里问候别人;“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可以联系学过的《青松》,以及平时看到的英雄人物来感悟;二十四节气歌主要要熟背,了解每个节气中的气象特征和万物变化。“学写铅笔字”主要抓住半包围结构的字的间架结构;“口语交际”应注意礼貌用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7登鹳雀楼

【文本解读】

本首古诗为五言绝句,记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思所想。前两句写所见之景,一轮白日缓依着那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这是一个远景;而诗人再目送那奔腾咆哮的黄河滚滚远去,流归大海。而诗人是不可能看到流入大海的,这样一来就把诗人看到的当前景与看不到的意中景融为一体,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诗人融情于景,既放眼宇宙之无限,又寓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以所见然所思。这样两句即景生意,把诗篇推入了更高的境界,想读者展示了更大更远的广阔视野,意境更加深远。如果想要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则需要再登上一层楼。在整首诗的收尾处用了一“楼“字,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这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说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前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后两句抒情,情中蕴理,景情理自然交融,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学生学什么】

1、 掌握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写,理解“白日”、“依”、“尽”、“欲穷”。

2、 能正确、流利、并有韵味地朗诵本首诗,读出画面,读出韵律,读出情感,学会“音断而意不断”的朗诵方法,并要求会背诵。

3、 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意思,并能体会诗的意境。

4、 能理解课文中什么是景,什么是情为何要交融,又是如何交融的。

5、 观察课文插图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6、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 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本首诗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 能发挥想象,说一说等上鹳雀楼的顶层以后,还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虽然才是二年级上学期,但是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却并不陌生。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下以前课堂上学过的古诗,也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课外积累的古诗,以赛一赛的形式展开,看谁积累的多,用活动或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解诗题

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来理解诗的题目,了解诗的背景。而本诗除了这些之外,我

们还要了解“鹳雀楼”的名字来历以及地理位置等。而对于诗人我们也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些相关知识的引领能使我们更好地领悟诗人当时的心境,更好地去理解诗的意思和意境,这些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3、 初步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短小精悍,只有二十个字。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把诗读通,可以用同座相互检查、集体交流、小老师领读等方式进行正音,并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连贯。接下来要让学生聆听老师的朗读,注意语气声调的变化,以及语速的变化,特别是一个“流”字要读得长一些,就如黄河的水流进了大海而延绵不停息的感觉一样。初步让学生感受到“音断而意不断”读古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朗读,去体会。

4、 指导生字

第一课时可以先写三个生字“楼”、“依”、“欲”。记忆这三个字可以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欲:今年庄稼欠收成(字谜); 楼:小女孩,头顶米,木字旁左边挤;依:人穿衣。指导时,带领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并相机理解“依”和“欲”的意思。

第二课时

1、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低年级教学中,直观性原则尤为重要。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汉字与相关的实物或图画联系起来理解记忆,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联想和发展形象思维。

 学生看图说话时的心里过程一般为:观察——理解——表达,这是三者交融,统一进行的。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 根据图画形象直观、富有启发性的特点,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有条理地说话,培养他们思维的条理性,也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按顺序说出来,并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后面两句的学习还可以联系一年级学过的《小松树与大松树》,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到那么多美丽的景色,就是因为他站得高,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信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2、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这首古诗要求背诵理解。课前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此时教师的指导要能够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读出韵律,达到“音断而意不断”的效果来。

3、运用方法,复习巩固

前面我们学过《英英学古诗》一文,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老师扮演“奶奶”,学生做“英英”来背诵古诗和理解诗意;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这首诗。

5、 总结延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名句,它不光运用在登楼上,还可以用在学习上、工作上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如何去运用古诗,如:某某学生的书法已经非常漂亮,得过市级一等奖,此时老师想对你说:______ 

_______________。再如: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时,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老师会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主动识字,规范写字

另外两个生字的学习:入、穷。除了可以用编顺口溜的方法“穷”:穴字头下一个力,穷人大多卖力气”;“入”可以借助学过的形近字,来进行辨别区分。在指导写时,让学生当当小老师,提醒同伴易写错的地方,然后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

7、拓展练习

(1)王之涣是唐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诗人,《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请小朋友们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研究研究。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如果登上鹳雀楼之后,又会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小朋友们就进行想象看到的美景,然后再写下来。

18青松

【文本解读】

本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杂咏》,全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前两行描绘了一幅“青松斗雪”图:漫天飞雪,且气势汹汹,可不但没有使青松屈服,反而愈挫愈奋,挺直胸膛,厚雪戏谑,毫不畏惧。三四行则言志抒情,当那艳阳高照之日,大雪势必消融于无形,青松则更加苍翠欲滴。这是一则五言诗,只有两句,寥寥20个字,却情景交融,一气呵成,那磅礴的气势叫人肃然起敬。

上此课,我们一定要关注陈毅写此诗的背景:陈毅元帅1960年冬天吟成的。当时,我国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我国人民面临严重考验,陷于严峻的局势之中。这首诗的出现,在当时是多么鼓舞士气。陈毅元帅是在鼓舞人们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恶势力是要被战胜的。他断言,高洁的品性是绝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陈毅元帅是在赞颂青松傲霜斗雪的品格,更是歌颂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中国人民。因此,这首诗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赞颂自然意义的青松;二是赞颂精神意义上的青松。

叶圣陶老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对诗意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在不断的吟诵中把语言文字化作视觉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进画面,把自己当作是青松,想象力一激活,学生就会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学什么】

1、 掌握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写,并理解“压”、“挺且直”、“高洁”、“待”等词。

2、 能正确、流利、并有韵味地朗诵本首诗,读出画面,读出韵律,读出情感,学会“音断而意不断”的朗诵方法,并要求会背诵。

3、 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意思,并能体会诗的意境。

4、 能理解“雪”在本文中代表哪种形象?青松又代表什么形象?

5、 观察课文插图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6、 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亲送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学习诗人陈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强高洁的精神。

7、 学会观察小松树:先写外形,再想品格,能发挥想象写一写小松树。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1、 激趣导入

联系《识字5》中的翠竹,复习巩固岁寒三友;交流诗人的相关资料:陈毅的生平(可联系《陈毅探母》);创作本诗的时间,《冬夜杂咏》这组诗有三篇:《青松》、《红梅》、《秋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青松》。

2、 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读诗时要注意“青”“挺”是后鼻音;“松”是平舌音;“直”“知”“时”是翘舌音。本文的生字较少,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或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抽读等形式巩固读整首诗,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特别要注意把字词放进古诗中去读。在纠正音时,可以把词或字单独拎出来进行练读。

3、 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识记生字的方法有很多,要指导学生用最好的方法记住生字:可以利用熟悉的字来记生字,也可以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生字。本课5个生字,特别是“挺”字要具体的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他字在指导时,可结合一年级已经学写过的字。如:“待”,已经学过双人旁,和土以及寸,只要指导一下间架结构就行了,不需要在小部件和笔画的指导上浪费时间了。

化:七个人。

压:土字中间藏宝贝,上面一工厂。
待:一个庙里只有两个和尚。

第二课时

1、 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前半句的教学可以抓住“雪”和“松“的颜色,然后抓住“压”字,结合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体会雪的大、厚、重。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 “鹅毛大雪、大雪纷飞 、狂风暴雪、地冻天寒、冰天雪地”等词语来来帮助理解;后半句,可以抓住“挺”和“直”两个字,体会青松在这么大的雪的重压下依然是“挺且直”。教者可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诵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松树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可松树依然是那么笔直笔直的,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如此情境一定能够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对青松不畏严寒、坚强不屈产生敬佩之情。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高洁”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雪化后阳光普照时(或利用课件欣赏雪化后),青松更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再就是教者也可设计这样一个情景,让雪和松树展开对话:师:我(雪)就是想压你们,就要把你们压弯压垮。生:我(青松)才不怕你呢,我正好用你来洗个澡,这样我就更洁净了;当你融化了以后,我也正好可以喝个痛快,这样我就长得更翠绿、更茁壮。这样可以更形象地体会青松的高洁。

2、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小组练习,通过点评让学生读出青松的“挺”、“直”、“高洁”。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个别读、赛读,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中青松那高洁的品格,读出对青松的喜爱,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画面,把自己当作青松,引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共鸣。

3、了解创作背景,升华主题

这时,再引导学生了解陈毅写这首诗的背景:《练习与测试》中的“小资料”,然后来体会本首诗中的大雪是指(经济困难),青松是指(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就连续三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整个国家大部分田地的粮食都收不上来,没有粮食可以吃,就有可以饿死。但是坚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度过了这段困难时期。此时的你想说什么?又联想到了什么?这首诗看起来赞美的是青松,更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教者在这里可以做一定的迁移:当你在寒风中时,你会想到(青松);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青松);当你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傲立风雪中的(青松);当你长大了,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狂风暴雪中的(青松),这回再来读这首古诗,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与作者共鸣的效果,同时也受到了人生的启迪,读得更有意义。这时再来背诵诗,也是水到渠成了。

4、拓展练习:(可选择一项完成)

(1)小练笔:观察松树,写一段话,可先写外形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想法。 

(2)收集关于松柏的诗词,并记录下来,争取熟练地背诵。 

5、附:学生习作

小松树

我家的院子里有几棵雪松。

远远望去,它像一座碧绿的宝塔。走进一看,树干有我的大腿那么粗了。它身上的衣服就像老爷爷身上的皮肤一样干裂,也像干旱时裂开的土地,非常的粗糙。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一根一根的,就像妈妈缝衣服的针一样尖,用手摸一摸,还真的会刺人呢。妈妈告诉我,因为雪松大多数都生长在北方,而北方的天气比较寒冷,它的叶子就渐渐地变成了针,这样就不怕冷了。

我喜爱雪松,因为它不怕寒冷,即使在冰天雪地中,它依然挺直,依然苍翠!

19小动物过冬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情。课文中不仅生动地介绍了小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文字中流淌的人文关怀。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科普知识,还应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别人。

文中写了燕子的三次说话。第一次介绍它自己过冬的方式:避开严寒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迁徙);第二次是与青蛙对话,关心青蛙,青蛙也介绍了自己的过冬方式:吃饱之后钻进泥土冬眠(冬眠);第三次是与蜜蜂对话,关心蜜蜂,蜜蜂也介绍了自己的过冬方式:吃自己储存在蜂巢里的蜂蜜(备粮)。小燕子把青蛙称为“哥哥”,把蜜蜂称作“妹妹”,这样的称谓是多么是亲切,如兄妹一般地关爱。课文用拟人手法来写科普小常识,让我们感受到动物之间都如此,更何况人呢!教学时除了要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之外,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

【学生学什么】

1、 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的6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理解课文,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4、 学会在课外查找有关动物过冬的方式,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5、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表演。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1、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是花花园不种它,花儿一开就落下,春夏秋季不见面,寒冬腊月开白花”,猜一猜是什么?猜出谜底是“雪花”,揭示冬天就要到了,小动物们怎么过冬呢?引出课题,老师板书课题,学习课题中的生字“物”: 本意是用刀杀牛的意思,所以左边是“牜”,右边是是转化而来的“刀”字加上两撇。这两撇就表示杀牛时溅在刀上的血滴。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内驱。

2、 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词语的学习,可以通过开火车的形式,同桌比赛读:看谁记得多等形式展开,旨在让学生快速积极地记住生字词,然后再以作业的形式巩固读音: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商量(liáng liang)  暖(luǎn nuǎn)  和(hé  huó  huo)  哥哥(gē  ge )
钻(zuān  zhuān) 到泥(lí  ní)土里

词语的理解要关注学习方法的提炼:拆字法、表演法、看实物法、找近义词法、联系上下文等多个方法,让隐性思维显性化,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水平。

3、 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读课文,应该明确读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初读课文,要完成的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的任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有圈画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每一次练读都要落到实处,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教给一定的方法,便于操作,利于检查。如:同桌互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桌就竖大拇指,不会读的就当小老师,带同桌读几遍。在听读时,要做到耳听、眼看、手指,注意自己没有读准的字音。在集体交流读时,老师除了要帮助正音之外,要重点教读长句、意思复杂句,容易读出感悟的句子。还得给予适当的评价,且评价的指向性要明确,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以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读完课文之后,理清课文脉络。谈谈 “从课文中你了解了什么”引导学生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此时学生可能会解答开课时自己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反馈。

4、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个部分的教学从“好朋友”入手:先出示三个小动物的图片,说一说他们是什么关系?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是好朋友?抓住“常常”、“一起”、“快乐”等词语来体会。还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段说一说自己和好朋友的快乐生活。

5、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1)你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吗?由这些字,你想到了哪些词或成语?哪些名言警句?哪些

诗文?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例如由“约”想到了“不约而同”“人约黄昏后”;由“刮”想到了“敌”、“乱”以及“刮目相看”等。)

(2)学写生字。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教师不一定字无巨细地个个指导,而要把握学生最好写错的重点指导,可以让学生看课后第二题中的笔顺,按笔顺描红:学生自己先描一描田字格中的字,想一想,哪些字比较难写,全班交流。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着重指导:“商”的里面不是“古”里面是“八口”;“第”与 “弟”区分开来;“哥”

的上面不是“可”; “有太阳才暖和‘暖’左边是‘日’字旁”,

第二课时

1、激趣导入

“平时你见过哪些小动物?在哪里见过?它在干什么?”以这样的问题导入,意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以“那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一个问题导入下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 学习课文(2——7)节,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

全文中出先了两个“商量”,那我们可以从第一个“商量”入手。

学习第一个“商量”的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动物们怎么过冬的句或段,然后同过抓住关键词知道动物各自不同的过冬方式。

(1)燕子: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穿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可引导学生抓住“飞到南方”“暖和”“很多虫子”等词语体会燕子迁徙过冬的方式。再引导学生理解“穿暖花开”,并说一说穿暖花开时是什么样的?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一下燕子对春天的期待。指导朗读本段话时,语气中多一些期待。让学生交流:还有哪些动物或鸟类也是迁徙的过冬方式,进行拓展积累。

(2)青蛙: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能体现小青蛙是如何过冬的,抓住 “吃得饱饱的、钻到、睡上一大觉”等关键词来体会冬眠的过冬方式。并通过“等到来年春天”知道“冬眠”的时间。指导朗读时,读出青蛙那可爱的形象。然后再拓展积累:还有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也是冬眠。

(3)蜜蜂: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同样,抓住“采、藏、吃”等关键词体会蜜蜂的过冬方式就是“备粮”,并点拨学生抓住“早就”体会蜜蜂的勤劳,联系一年级学过的《蚂蚁和蝈蝈》,再次体会“有备无患,防患未然”的好处。如迁移至学习、生活上,让学生们明白不要养成做事“漫不经心”、“等会再做”的态度,凡事要早做准备。

3、 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在理解了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之后,引导学生再次和文本对话,体会小燕子对好朋友的关心。画一画小燕子询问好朋友的几个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小燕子对青蛙和蜜蜂的称呼“青蛙哥哥”、“蜜蜂妹妹”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从几个关切的问句中感受小燕子对好朋友的关心。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再交流感受,交流完之后,再次指导朗读,读出关爱的语气。

4、 拓展文本,创造表演。

接下来学习第二个“商量”,找一找与“第二年”意思相近的词语“来年”、“明年”,体会文本用词的准确。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年春天它们再见面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即兴表演,其他学生和老师相机指导。

5、拓展练习

(1)了解其它动物过冬(小组活动)

出示其它小动物的图片,它们也要过冬啦!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把它的过冬方式介绍给大家,并给它找个伙伴。

可用这个方式:我是  (谁)   ,冬天来了,我准备  (  怎样)   过冬。 也可用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叙说。

(2)爱读书的您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

(3)爱表演的你可以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2)和(3)可以择其一。

20美丽的丹顶鹤

【文本解读】

课文写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这样的过冬方式与前面的课文《小动物过冬》一文,则可看作是一个延伸。本文的插图以蓝色为背景,描画了丹顶鹤在空中展翅飞翔的情景,以及在湖边悠闲活动的场面。两幅图色彩鲜明,把丹顶鹤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图美则文更美,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美。那优美的文字则将丹顶鹤描写的是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美轮美奂。

与第一幅图相对应的是第一自然段,以及第三自然段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从这些优美的文字中,仿佛看到:那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那美丽的身影以及嘹亮的歌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让人不由得产生无限的遐想。

与第二幅相对应的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丹顶鹤那静态的美、也有动态的美。教学时,可以湖边静立的一只丹顶鹤为特别镜头,抓住其色彩美、外形美(形体美),结合相关的文字,把丹顶鹤嵌入学生的脑海。再发挥想象,画一画美丽的丹顶鹤,再品一品文中优美的文字,这样一幅幅动态的静态的丹顶鹤就跃然脑中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美图的资源,抓住关键词品读文字,读出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并结合文本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本文重在品读丹顶鹤的美、文本语言的美,忌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3、 能图文对照来展开合理想象,感受丹顶鹤的外形美和姿态美。

4、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喜爱阅读,在乐读中懂得丹顶鹤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5、 初步养成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6、 利用文中插图,用“有的…… 有的…… 有的……”的句式来说说丹顶鹤在湖边生活的情景。

7、 学会收集并摄取自己想要的资料,仿照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其他珍稀动物,如:可爱的大熊猫,调皮的金丝猴等。

【我们怎么教】

第一课时

1、 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眼中的丹顶鹤,再夸一夸丹顶鹤,导出“美丽”,揭示课题。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引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通过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字音。在读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看图法、资料讲解法、拆字法来初步理解“引吭高歌”、“黄海之滨”、“无忧无虑”这些词语的意思,并读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还应渗透方法的指导,如看图理解词意,“引吭高歌”可以通过看图片再加上学生的动作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认准字音,就能读通句子,长句子或难读的句子的指导要注意停顿和换气,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去自读课文。检查时,教师可用分段指读的方法,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读书的情况,又给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对“美丽”、“嘹亮”等词的品读,读出丹顶鹤的美。再抓住“遥远的北方”,引出第一故乡“黑龙江扎龙”,并告诉学生这里就是丹顶鹤的家乡。并让学生在书中找找丹顶鹤飞到哪儿去,去干什么?引出第4小节中的“第二故乡”,并简单介绍黄海之滨,引出这丹顶鹤的过冬方式也是“迁徙”。

4、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的生字比较多,也比较难记,应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首先交流识字的方法:看偏旁联想字义、借熟记生、给汉字编故事、形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记哪个字?怎么记呢?(学生每说一个字,教师就出示一张字卡。)
(1)猜谜语:

“鲜”:鱼、羊的味儿真鲜美!
“忧”:没有胡须的龙心情很不好!
“虑”:老虎怕失去尾巴心情很糟糕。
“显”:太阳一出来,所有的东西都显露出来了!

“伴”、“忧”:形声字
“却“: 板书“ㄗ”,讲解:是耳朵的亲戚,叫单耳旁。(齐读:单耳旁。) 
(2)借偏旁

“展”:尸头,草腰,畏字底
☆强化迁移:大家识字的方法可真不少。咱们就比一比,看谁记得最清楚。——
猜谜语:鱼羊的味儿可真鲜美。(鲜)尸头草腰畏字底(展)
换偏旁:度(“席”)、忧(优)。

☆指导书写时,要求学生归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寻找书写的规律。

第二课时

1、以情析文,体验情感

以文中第二幅图中一只静立的丹顶鹤为特写镜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丹顶鹤的样子,抓住表示色彩的词语,品读丹顶鹤的美,再让学生画一画美丽的丹顶鹤,这样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并根据自己画的图片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丹顶鹤美在哪里,激发学生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

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形象:各种姿态的丹顶鹤图片,启发学生想象他们的姿势像什么,进一步感受它的形体美。再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丹顶鹤的动态美,以及学生的肢体语言来理解“引吭高歌”、“展翅飞翔”、“高雅“等描写丹顶鹤姿态的美,从而让学生悟出”高雅“一词的丰富内涵。并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动物引吭高歌?”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让学生看着屏幕,用“有的…… 有的…… 有的……”的句式来说说丹顶鹤在湖边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丹顶鹤优美的姿态和生活的无忧无虑。

传说丹顶鹤是神仙的旅伴,所以人们又叫它“仙鹤”。这里讲到了美丽的传说,教师可以把文中留下的空白填补完整,使得丹顶鹤更充满神秘,更逗人喜爱。

2、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本段的学习主要抓住“第二故乡”、“带着自己的孩子”、“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度过整整一个冬天”等词句,体会丹顶鹤对这儿(黄海之滨)的喜爱,从而进一步体会人们对它们的关爱,(这里可以适当补充野生丹顶鹤的数量,是国家以及保护动物等资料)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4、 选做作业,知识的拓展

(1)爱读书的你请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爱画画的你请画一只最喜欢的丹顶鹤。

(3)爱收集资料的你去寻找其它珍稀动物向大家介绍一下。如可爱的大熊猫,调皮的金丝猴。

练习7

【文本解读】

《练习7》的第一板块是学用字词句:区分人称代词“他、她、它”的用法,重在指导学生仿照文中的迈克作自我介绍,然后给迈克回一封短信,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几句问候的话。“读读背背”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青松》,以及读读背背中的插图来理解,还可穿插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来加深体会;二十四节气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写好铅笔字”重在指导学生观察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口语交际”要求仔细地观察图,能根据图意和提示说一说,演一演“我”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可以联系《小动物过冬》中三个小动物的对话,在对话中也应渗透一种关爱,不只是一些礼貌用语。其中“口语交际”是重点。

【学生学什么】

1、能够正确使用“他、她、它”,并学会简单的自我介绍。

2、能熟记四个成语并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3、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美观。

4、能够根据图意和提示,把句子补充完整。

5、学会待客,并注意礼貌用语。

【我们怎么教】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指导

(1)让学生读明白题目的要求。

(2)完成“他、她、它”的填空,并说明白理由。

(3)试着给迈克写几句问候的话。

首先要弄清楚迈克的自我介绍是怎么写的?先总写家里有哪些人,再简单介绍他们的特点。然后再加上一些问候的话语,不会写的字要鼓励学生查字典。

二、读读背背

成语的理解可以结合平时在课外阅读或影视上见到的英雄形象,说说英雄的故事;也可以借助课文上的插图来理解,大致理解即可。

《二十四节气歌》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看黄历或挂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

三、写好铅笔字

主要要注意半包围结构字的间架结构,写字前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字形,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醒他人需要关注的笔画或部件。“句”中的“口”的第一笔要冲出包围圈;“达”中间的“大”,最后一笔捺画应该改为“点”;“席”的第二笔横画不要太长。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口语交际:学会待客

1、谈话导入:说说你家平时客人来了,妈妈是怎么招待客人的?

2、审题。

3、揭示说话的话题。

4、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问题。

5、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四幅图,弄清楚图的内容,单幅图逐一说一说。

6、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出示: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我请王阿姨进屋,                                                  。王阿姨夸我是懂礼貌的孩子。

7、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8、组织学生上台表演,表演时要体现待客的礼貌,还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关心和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