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师院 校鸡:大清国一号界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0:03:07
东兴市的竹山村,既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终点,又是中越陆上边界广西段的起点,北仑河从十万大山奔流而下,到这里悄悄地汇入浩瀚的北部湾,形成河海交错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地人为了抵御外敌,曾一度大种勒竹,钩棘成阵,一个个竹围比土堡还管用。“竹山”一名大概缘此而来。如今,勒竹是不种了,但单竹、甜竹、石竹、麻竹依然是密如山林,郁郁葱葱,竹影婆娑。

 

    近年来,到竹山村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这倒不是为了观赏竹影,而是因为一座石碑——就在竹山村的街头,靠近大海边的一株老榕树下,屹立着一座庄严的中国第一号界碑,与越南的狮子山遥遥相对,非常引人注目。

 

     一看便知道这石碑已年深日久,斑驳的苔色隐隐地透出古意,但碑体凛然耸立着,零落飘下的榕叶掩不住它的峥嵘。碑高愈1.7米,横宽0.7米,由海边的花岗岩打磨而成,朝南的一面上书“大清国钦州界第一号”等字,一式正楷阴刻,肃穆而富有气势,颇有大家风范。这碑上凝聚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镌刻着中国人民祈求睦邻和平的智慧与勇气。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随着中法战争的结束,越南成了法国的殖民地,广东、广西的西南部与越南接壤,划定国界已是当务之急。第二年九月,清政府派钦差勘界大臣鸿胪卿邓承修、会办界务高廉兵备道王之春、会办界务钦州知州李受彤,与法国勘界使臣狄隆会勘中越边界。前后经历七个月,至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五日(1851年3月29日),双方勘界使臣在芒街就中越两国边界(钦州段)达成协议签字,并分别组成立界委员。中国方面首席立界委员是钦州知州李受彤。双方还约定,凡以河为界的,各于己方河岸立石,以山为界的则双方共立一石碑,一面刻写“大清国钦州界”。一面刻写“大越”。

 

    立界委员组成后,即进行树立界碑。第一号立在竹山,然后依次向东,沿北仑河而上至北市埠头为第一段,共十号界碑。从第十一号起,经六真、滩散、大坑、小坑等地至北岗隘为第二段。共二十三号界碑。第一段界碑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完成,第二段的完成则在3年之后。其间,法国人多次制造事端,干扰和破坏勘界立碑,还三次派兵大规模入侵白龙尾、江平一带,谎称这些地方没有中国官员和哨所,企图片面改变边界现状。但在邓承修、李受彤等爱国人士的坚决反击之下,他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李受彤主持勘界和立碑长达8年,备尝艰辛,却从不言悔。他在《与法人立界露宿坑怀岭有感》中写道:

    苦闻飒飒复萧萧,万木经霜尚不凋。

    樵径枯骸存虎迹,菁虫毒厉幻红腰。

    巉岩涉历高千仞,黎阮兴亡阅几朝。

    人与草虫同露宿,怪他彻夜尽夭夭。

    熊颠猱迹亦知愁,峻岭风寒正值秋。

    履险何妨同坦道,梯缘从不羡高楼。

    现身顽证三山石,指掌图分五大洲。

    喜是牵萝扪壁处,刺泉时得饮清流。

    言为心声,一颗诗心、仁心、爱国之心,虽历百年沧桑,也像一号界碑那样,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