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哪里有批发鲜花的:仿苏式手榴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03:33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主要使用的是木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即便是小作坊也能制造。加上投掷距离远,在山坡使用时不易滚下来等优点,所以一直受到部队的青睐。但木柄手榴弹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木柄手榴弹一般都不采用预制破片,所以有效杀伤破片很少,甚至经常出现手榴弹爆炸后近在咫尺的敌人却毫发无伤等问题。其次:木柄手榴弹体积和和重量较大,且引信可靠性也不好,易出现早炸现象,伤及投掷者。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基础工业的薄弱和帝国主义的封锁,新成立的人民政权只能从苏联进口武器或以苏制武器为蓝本仿制。除飞机、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外,也引进了轻武器进行仿制,其中也包括了苏制的手榴弹。当时引进仿制的苏式手榴弹都是经历过二战战火考验的成熟产品,各方面的表现都远远优于当时的国产木柄手榴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仿苏式手榴弹都只是少量生产和试装备部队,并没有取代木柄手榴弹。但对苏式手榴弹的仿制也为我国后来的手榴弹研制和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功不可没。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笔者撰写了这篇当年仿苏式手榴弹的小文,以飨读者。

 



仿苏式手榴弹全家福,其中攻-42和攻-59手榴弹上没有安装引信,而是用防潮塞塞住引信孔。

防-1式手榴弹的原型是苏制F-1防御手榴弹,我国342厂于1957年仿制成功。这是一种经历过二战战火考验的成熟装备,苏军将其称之为“柠檬手榴弹”。该弹结构简单,曾被多个国家装备和仿制,至今仍然能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看到。国产防-1式手榴弹结构与苏制原型基本上一样,全弹由三个部分组成:最外层是铸造而成的铸铁弹体,铸铁弹体加工较为简单,成本也不高,早期国产的木柄手榴弹也是铸铁弹体,所以工艺上没有过于复杂的部分,比较适合于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弹体上铸有纵横交错的沟槽,沟槽的作用是增加其有效杀伤破片,同时也保证了士兵握持时能牢固的握住弹体而不会脱落。而弹体上方则开有一个螺纹孔,引信由此孔旋入。弹体内包裹着60gTNT炸药,用以保证爆炸后产生足够的能量将弹体炸成碎片杀伤敌人。最中间的部分则是手榴弹的引信,引信是手榴弹最复杂的部分,由保险握片、引信体、击针、击针簧等组成,在引信的下方则是火帽、延期信管和雷管。

 

防-1式手榴弹

上图是一枚国产防-1式手榴弹,但弹体上所安装的引信则是苏制早期型引信,估计应为工厂实验型号。这种早期型引信由于结构较为复杂,后被新型引信所取代。防-1式手榴弹使用的是新型引信,同时这种引信也用在攻-42和攻-59等仿苏式手榴弹上,所以也被称为“通用发火件”。通用发火件是典型的翻版针刺发火引信,结构简单,最上面的击针体车出一个保险握片限位槽,保险握片叉状的头部则卡在这个限位槽内。击针体下部则冲压出两个凸起,将一个垫片卡在中间,这个垫片的作用是卡住击针簧,防止其向前窜出。同时开口保险销穿过引信体和击针,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握片固定在引信体上。在保险状态下,保险握片将击针和击针簧向上托起,击针簧处于预压状态,从而为击针簧提供了足够的击发力。手榴弹使用前,首先要将保险销拔出,然后才能投掷。手榴弹出手后,保险握片向上翻转,脱离击针限位槽,从而解脱了对击针的限制。当击针被解脱后,在击针簧的带动下快速打击火帽,随即点燃延期信管,在延时3.2~4秒后引爆手榴弹。


防-1式手榴弹剖面图

防-1式手榴弹的杀伤破片

通用发火件

当然,这种手榴弹并非全无缺点,主要的缺点是:其一、质量过大,全弹重达600g,并不适合体格相对较小的中国士兵,过大的质量使投掷距离受影响。其二、弹片数量较少,而且质量较大,存在连片现象,破片杀伤范围受影响,虽然比起老式的木柄手榴弹有所进步,但仍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大质量的弹片甚至能在上百米的地方杀伤有生目标,这样一来于投掷手榴弹的己方士兵是非常不利的。

通用发火件动作示意图

通用发火件保险状态

通用发火件击发状态

全弹高:124mm

弹径:55mm

装药量:60gTNT炸药

全弹重:600g

延期时间:3.2~4秒

攻-42式手榴弹是一种进攻型手榴弹,所谓进攻型手榴弹主要利用弹药爆炸后在一定范围内所形成的冲击波杀伤有生目标或破坏工事及建筑。该型手榴弹仿制自苏式RG42进攻型手榴弹,同样也是我国342厂生产的,1956年定型。该弹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再使用铸铁弹体,而是用薄铁板冲压而成,减轻了死重量。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手榴弹还在使用铸铁弹体的情况下,该弹的工艺可谓独特而先进。该弹外观为圆柱形,弹体分为三个部分,上盖和弹体。上盖中心部位压接有一引信座,引信座内加工有螺纹,引信通过引信座旋入弹体。如果去除引信的话,看起来酷似一个军用罐头。其实攻-42式手榴弹生产工艺流程也酷似罐头------其上盖、下盖是靠弹体翻边咬合起来的。更为独特在设计在其内部,弹体内壁上环绕着由四层刻槽钢板冲压而成的预制破片套,形成的破片均匀度和数量远大于防-1式手榴弹。由于其兼顾对工事和建筑的破坏功能,所以装药量也很大,118g的TNT炸药相当于防-1式手榴弹的两倍。攻-42式手榴弹使用与防-1式手榴弹相同的通用发火件,起起爆原理和延期时间也相同。



 

攻-42式手榴弹



攻-42式手榴弹剖面图,弹体内壁上可见四层预制破片套

 

攻-42式手榴弹所产生的杀伤破片

由于该型手榴弹的弹体为圆柱形,加上弹体过于光滑,握持时不顺手,如果投掷的士兵手出汗或者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出现脱手的危险。与防-1式手榴弹一样,其质量也过大,加上不怎么顺手的弹形,不利于投掷。

全弹高:125mm

弹径:60mm

装药量:118gTNT炸药

全弹重:436g

延期时间:3.2~4秒

我国仿制的苏式手榴弹中最为先进的则是攻-59式手榴弹,原型是苏制RGD-5,是用来取代设计上不尽如人意的RG42手榴弹,该弹同样也是一种进攻型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体积小、重量轻,投掷距离远,在二战结束后多年一直作为苏联和华约国家的主要装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武器。攻-59式手榴弹是一种卵形无柄手榴弹,弹体结构较攻-42式手榴弹更为简单,由上下两个冲压成半圆形的弹体构成。同样的,其上弹体有一个引信座,与下弹体的连接也是翻边咬合。从工艺流程上看,更加方便加工。弹体内的药块是压出来的2瓣,装入弹体后合在一起的,药块中间有一贯穿的小孔,方便插入引信。当手榴弹被引爆后,弹体内敷设的110gTNT炸药产生的巨大动能将弹体撕开,同时弹体也在炸药燃气的推动下以每秒数百米的速度向四周迸射,产生的大量有效杀伤破片杀伤在其周围的敌人有生目标。不过由于攻-59式手榴弹和其原型均没有设计预制破片,所以产生的有效杀伤破片较少,但其较轻的重量更为适合中国士兵使用。后期苏联工程师也对RGD-5手榴弹进行过改进,即在其弹体内壁缠绕了一圈钢丝冲压而成的半预制破片,能产生350片均匀的高速破片,但国内并没有看到相应的改进。



攻-59式手榴弹剖面图 


 

攻-59式手榴弹的杀伤破片


 

苏联后期改进型RGD-5手榴弹,内部有预制杀伤破片

全弹高:114mm

弹径:58mm

装药量:110gTNT炸药

全弹重:310g

延期时间:3.2~4秒

五十年代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曾经为志愿军提供过一批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对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愿军可谓雪中送炭。虽然并没有太多使用反坦克手榴弹对付敌方坦克装甲车辆的战例,但志愿军战士却用这种武器去对付敌人的工事、坑道甚至有生力量,其巨大的威力颇受指战员欢迎。于是,仿制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的设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定型后的国产RPG-43被称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作为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补充。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是一种结构很复杂的武器,采用碰炸引信和聚能破甲原理,生产成本也较高。全弹可分为弹体、引信、空心装药、布尾和手柄等几个部分,利用布尾来保证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该弹弹体由薄铁皮卷制咬合压成,生产工艺与攻-42式手榴弹类似。外形酷似一个拉长的漏斗,上半部是平头的圆柱体,而到弹体下方则是一个锥形罩,最下方则是手柄。在手榴弹的内部包裹着612gTNT炸药,在炸药下方还有少量的传爆药,传爆药中间开有一个小孔,击发装置就位于这个小孔中。锥形罩内除了引信之外,还有提供其稳定飞行的布尾和布尾簧等部件。布尾由帆布带制成,一端固定在手柄上,另一头固定在锥形罩上,平时布尾卷在锥形罩内。布尾簧套在手柄上并靠锥形罩压缩固定,而锥形罩本身靠手柄上的保险握片卡住。木制手柄前部连接有金属套管和一个小锥形杯。金属套管前部的螺纹与引信室螺纹相配合,将弹体和手柄牢固的结合在一起。手柄上还装有一个薄铁皮冲压成的半圆弧状保险片,上面有一个折弯的突起,用来卡住锥形罩,而保险片平时由一个带拉环的保险销固定住。保险片上槽状部分与木制手柄上的一个突起相配合,以利于投掷后解脱保险片。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剖面图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结构图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使用方法与一般手榴弹没有太大的区别,使用前必须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对准目标用力投出。手榴弹出手后,锥形罩内部的布尾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将锥形罩和保险片向下推出,直至保险片解脱并脱离手柄。此时锥形罩也随即脱离手柄,并将两根布尾拉直,布尾与拖在后面的锥形罩起到了稳定尾翼的作用,保证弹体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保证手榴弹头部先碰撞目标。。当锥形罩和布尾拉伸开以后,引信上的脱离式保险销则脱离引信并解除对击针的限制,从而使手榴弹进入战斗状态。当手榴弹的头部撞击目标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引信体向前撞击击针,使击针打击雷管并引爆传爆药,继而引爆弹体内的TNT炸药,形成射流,穿透目标。由于其巨大的装药量,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可垂直穿透75mm厚的钢板或100mm碳钢,也可杀伤其爆炸半径内20m的有生目标。

反坦克手榴弹战斗状体,此时布尾已经拉伸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的缺点在于:其一、体积和重量过大,对投掷距离有很大的影响,通常不会超过20米,如此近的距离容易被手榴弹爆炸后的冲击波和破片杀伤。其二、药型罩设计不甚合理,导致其穿透力不足,只能依靠大装药量来保证其穿透威力。其三、碰炸引信设计有缺陷,如果不能保证手榴弹头部以一定的角度撞击目标时,会出现不发火的故障。

全弹高:280mm

弹径:100mm

装药量:612gTNT炸药

全弹重:1200g

性能:穿甲厚度为75mm,对碳钢可穿透100mm,对人员杀伤半径20m

由于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存在的种种缺点,在二战结束后,苏联人很快用更为先进的RKG-3式反坦克手榴弹将其取代,而中国也在60年代引进这种手榴弹的生产技术进行仿制并命名为“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结构上要比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复杂得多,但是其破甲威力和安全性也比反-43式要好。特别是保险机构较反-43式完善,例如设计了多重保险机构等,大大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该弹也采用薄铁皮冲压的弹体,弹体头部是一个圆柱型的风帽,加上细长的弹体,既能减少投掷时的空气阻力,同时也能保证炸高。风帽与弹体以冲压铆接在一起,弹体下半部分则是空心装药,装药上方是薄钢板冲压成的锥形药型罩。最下方的空心金属手柄则是整个手榴弹最复杂的部件,里面装有碰炸引信、保险机构和稳定伞的零件,通过弹体下一个螺纹套牢固的连接。手柄外侧是一个金属保险片,通过外插保险销固定在手柄一个凸耳上。


 
 

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



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剖面图

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使用前,需用手握紧手柄,然后用另外一只手拔出外插保险销,解除了第一道保险,然后把弹投向目标。手榴弹出手后,手柄底部的底盖簧将底盖和保险片向后推出,同时系在底盖上的稳定伞绳将保险杆拉出。手榴弹出手一段距离后,保险杆解脱远距离保险钢珠,作用相当于失手保险,防止意外失手导致手榴弹提前爆炸,此时第二道保险也解除了。当保险杆脱离手柄之后,手柄内部的推伞簧将稳定伞推出,同时保险片和底盖将稳定伞拉开形成一个稳定的尾翼,保证手榴弹飞行稳定,命中姿态正确。。当手榴弹最后撞击目标时,由于保险杆已经脱离弹体,击针座保险钢珠不再受到保险杆的限制,从而解脱对击针座的限制,从而解除第三道保险。此时击针座后方的重锤猛力打击击针座,迫使击针向前打击针刺雷管,引爆聚能装药,产生高速金属射流,破甲深度可达170毫米,可击穿厚度 500毫米的混凝土工事。

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稳定伞张开状态

伊拉克反美武装使用RKG-3式反坦克手榴弹攻击装甲悍马的效果

全弹高:362mm

弹径:70mm

装药量:567gTNT和黑索今混合炸药

全弹重:1070g

性能:穿甲厚度为170mm,对混凝土可穿透500mm,对人员杀伤半径20m

以上几种仿苏式手榴弹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是局限于我国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和加工能力的落后,加上其成本相对于老式木柄手榴弹高,最终仅少量生产装备部队。但是在仿制过程中锻炼了我们自己的武器设计队伍,也对后来的武器研制和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在新中国兵工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