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异界全文阅读:郭云深论形意拳 注解 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58:14
郭云深论形意拳注解点评 作者:赵建昌郭云深大师简介

郭云深,(1820年-1900年)名峪生,清末深州(今深州市)东安庄村人,一说今河北深县马庄人,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名家。云深幼年习练拳术,练了好几年,一无所得,心中很不乐。他从几年练功认识到,自己光苦练,若没有明师指导是断无成就的。
于是便到处打听到本县有一位高手姓李名羽飞字能然,又号洛能,三十七岁时因经商到山西太谷,遇到形意名家戴龙邦先生,苦学十年得其真传。回乡后,每与武士较量,无不随心所欲,名望甚著,北方数省没有不知道他的,世称“神拳李洛能”。
因郭云深身材矮小,性格刚烈,好与人比试,李洛能开始不愿收他为徒。郭云深便在李家当零杂工,偷着学拳。李洛能被其虔诚之心所打动,便将形意拳全部传授于他。
郭云深以如此虔诚之心,晋谒能然先生。能然先生说:“形意拳形式极简单,但道理很深奥。”郭云深甚为爱慕,即拜能然先生为师,先生口传心授。郭云深昼夜练习数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后来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牢,仍苦练功夫,由于项上有枷,脚上铁铐的缘故,练就了只能一闪一进之半步打法的绝技——半步崩拳。
郭先生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式练法)为万般拳形变化运用之基础。这些拳学理论对于后人学习、修炼形意拳有着至关重要的启迪、帮助作用。下面就是郭云深大师具体论述形意拳练用之理法的内容。  一 则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①。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②。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③。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 劲 ④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⑤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⑥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
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
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⑦。
【题名解】
这一章是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系列方法的论述。并且将内功养生之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的易筋、易骨、易髓的说法有机的融合起来论述;又与小成形拳招熟,中成气、意拳懂劲,大成神拳神明,具备神化之功的成功一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论述。即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说法与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论述。目的是突出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之重要功能、作用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则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章的精旨妙谛了!【注释】①  、三层道理:炼精化气者,心气沉丹田者也;炼气化神者,内气种种运行方法之过程者也;炼神还虚者,一是内气还虚空之体内,二是内气还身外太虚之中;三是“肌肉若一”的与太虚同体的艺境,就是“身体犹如九重天”的艺境。此亦是修炼内功养生之道的三个步骤。
②  、三步功夫:亦可称为小成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三层攻防功夫艺境。正如前贤所言:“君子有三变,望之威严,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将相身,出处有道焉!”
③  、三种炼法:这里的三种炼法,是说小成形拳招数的明劲法式;中成气、意懂劲的暗劲法式;大成神拳神明的化劲法式。这由下面的明劲、暗劲、化劲的三种劲势的详细论述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了。
④  、明劲:乃劲形顺从之法式,又谓之“易骨”的功夫。其实,就是形拳招熟的小成之攻防功夫艺境。因为此时以外形六合一体之形为主的攻防功夫艺境,故而曰:“方正”。正如古人所讲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攻防至妙变化之自出。”
形意拳门修炼之“三害九要”的论述
此习拳入门“三害、九要”的内容,乃从八卦掌门借用而来。这对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来说,都是适用的。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必知的内容。
入门三害
  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实施万般拳法之攻防谬误多多,亦不能达到“卷放得其时中”的地步,自然就会失去“灵、稳、准”的制胜功效矣!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入门九要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提者,谷道内提也;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以丹田为用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⑤  、暗劲:乃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之法式,又谓之“易筋”的功夫。其实,就是气、意拳懂劲的中成之攻防功夫艺境。因为此时乃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劲形内主外从的攻防功夫艺境,故而曰:“圆活”。正如前贤所说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此乃是为圆活灵通的艺境。
⑥  、化劲:乃意敛内劲入骨化无,故而又谓之“易髓”的功夫。其实,就是神拳神明的大成攻防功夫艺境,及又具备神化之功的无上境。攻防功夫艺境达到“形无形。意无意” 的自动化攻防功夫艺境了。正如前贤所说:“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将相身,出处有道焉!”
⑦  、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通过上面的具体分析,形意拳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步骤,时刻与丹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过程是同步的,所以说: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此言至真矣!然而具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还是存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特殊性的一面。故而,不能认为修炼了内功养生之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法就能施以攻防之道了!【点评】此论清楚的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历经九个阶段,方能成功一也”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自学成“文兼武全将相身”的济世人才之事业也。而必须经过内功心法修炼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又与游历三境的小成形拳招熟之明劲,中成气、意拳懂劲之暗劲,神拳神明之化劲的三步功夫是同步的。然最重则成功一也,乃指具备神化之功也而说的。这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次第说!舍此别无良法也!二 则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①。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②。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③。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④。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⑤。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⑥。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⑦。
【注释】
①、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就是两足要分清“后蹬前踩”的劲势之交替法,后足蹬劲时前足虚灵;前足踩劲时后足虚灵,此就是双足的“单重”的法式。双重:就是两足的劲势虚实不分,则变化不灵通,所以为病拳架势。
然而,两足蹬踩劲势的虚实交替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实非满,虚非无”的艺境才是正确地法式。
②、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虽然有时双足外形是双重的形式,就是“双轻”和“双沉”的拳势,但内在的劲势亦要分清“虚实”,分清双足虚实的标准,是看双足与自身虚中之重心位置的偏左、偏右、偏前、偏后来说的。重心偏于左,则左足实右足虚;偏于右,则右足实左足虚;偏于前,则前足实后足虚;重心偏于后则后足实前足虚。然不管是前后足的如何虚实之式,自己的虚中不能超出双足中间三分之一距离范围内,是名“中土不离位”的正确身步法。
内功修炼,内劲、外形匹配合一就有劲形顺从的明劲法式,劲形逆从的暗劲法式,意敛内劲入骨的化劲法式。又可以演化各种拳形之式以体会之,故而说:“万法出于三体式”。实际上,三体式就是人身的神、气、形的天、地、人之三才式。所谓三才,就是人体之形、气、神三者具备的三种才能:有形的坚固,似水的流动,无形如风的气势,化无的天心道体的元神之“体用一元”的艺境。
④、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自身内气、外形,达到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的运用状态,是谓“形式一气”,当然是任何技击运动没有间断了。这就是“内气、外形,虚实相须,一而贯之”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运动法式的精妙之所在!
正如前贤所言:“化乎一者,始谓之拳。”功臻此境,何断之有?
⑤、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然而,修炼、运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全凭力量或肌肉爆发力者,内气、外形不知阴阳逆从的法则,当然不能做到“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内外开合同时运动的状态,是为“内外开合不清”楚,进退起落的攻防动作被自己的力束缚于筋骨内,所以才不能灵活动转变化之如意也。
⑥、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像这种崇尚力气、肌肉爆发力的人,之所以笨拙而又不灵活的根本原因,皆是因为力气填实自身所造成的双重现象,这就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句的精义。这里的双重之病,乃是指“力气填实”的尚力者而说的。
⑧    、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然在外形的形式上,不管是单重形式,还是双重形式,只要自身是上下相随的法式,或者内劲、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如一之“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法式,也就是正确地拳式,在攻防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中顺随为法,就能够产生具有“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之攻防技击制胜价值的拳势了,也就是正确地了。【点评】这是从拳式单重、双重的角度出发,来正确认识自己身法功夫的正确与否的论拳文章。中心意思还是抨击尚力派的鲁莽举动,提倡尚巧之“内家拳法”的正确修炼与运用。正确地修炼、运用者,自己身内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运用于攻防较技之中顺随为法,自能做到:偏沉于己,柔以化之;偏沉于彼,刚以逼之。从人所动,自由自在。此乃内家拳法也。严厉批判了那些尚力之人的“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这些人正是所谓的外家拳法者也!
欲避“双重” 须知阴阳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双重之病的发生,必须知道阴阳所指的内涵都有哪些内容?都是具体的什么涵义?此阴阳首先乃指“一阴一阳是为拳”的自身攻防功夫之机“体”的内容而说的;此阴阳又指“拳打一阴一阳”的攻防之“用”的方法、准则之内容而说的。由此可知,避免双重之病,要从自身“体、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中找原因,这是肯定的了。
自身阴阳合理的配置
首先要知到自身内最大的一对阴阳是指什么而说的?一阴者,外形也,外形体的的起落开合四象法则之“上下相随”功夫要做得正确;一阳者,内劲也,内劲有升降涨渺四象之用法,故而,内劲的升降涨渺在外形起落开合法式内运行的劲道之“阴收阳发”要清楚;内劲升降涨渺、外形起落开合法式匹配如一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要做的精确,此乃是产生自身无点不“弹簧效应”的真功夫。就是传统拳术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形开劲合,形升劲降;形合劲开,形降劲升”的方法之法式,自身能作的极为准确,就是自身的“劲形阴阳相济”的功夫齐备矣!
攻防较技的阴收阳发的法式
再要知道攻防动手较技时的阴阳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攻防动手较技根本法则是“阳发阴收,柔化刚发;人刚我柔,人柔我刚”,依此而用,是得较技攻防阳刚阴柔相济的功夫。具体的说:“黏即是走,走即是黏”走为阴形柔化而成,黏乃阳劲刚发之势。在搭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接触点上亦都体现出劲、形合一而用,即阴形借助于内劲得以柔曲走化不离阳劲刚直黏逼;阳劲借助于外形得以刚直黏逼不离阴形柔曲走化。只有做到自身劲形匹配逆从合一,再与他人较技时运用随屈就伸,柔曲走化,黏走相生的法式,方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懂劲,方可得到阴阳相济的功夫艺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双重之病的发生。艺境达此,可谓大成。正如老子所讲:“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实现了上述“体、用”内容之法式,自然就不犯双重之病了。三 则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①。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②。其拳术之始终,动作运用,皆人之所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周身动作运用,亦皆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学时,手足动作运用无有规矩而不能整齐,所教授者,不过将人之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平常所运用之形式入于规矩之中,四脚动作而不散乱者也。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③。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④。以他人观之,有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之运用,奥妙不测之神气。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⑤。因动作运用皆是平常之道理,无强人之所难,所以拳术练之极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⑥。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⑦。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⑧,即此意义也。
【注释】
①、形意拳术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修炼起来极其容易,而亦极其艰难。
②、易者,是拳术之形式至易至简而不繁乱:要说容易,乃是形意拳术的攻防招法动作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容易的做到,五行拳、十二形拳的形式修炼排列有序而又有条理。不外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内容。
③、果练之有恒而不间断可以至于至善矣:果然能够在明师指点的基础上遵循“法分三修,游历三境”的修炼次第,遵守“内功勿间断,外技要实践”的法则,再持之以恒,自然可以达到“德普三光”的至善艺境。
至善者,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道也的全体透空太极艺境;无形无象无极艺境。
④、若到至善处,诸形之运用,无不合道矣:假若达到全体透空太极艺境;无形无象无极艺境,所谓五行拳、十二形拳的诸形攻防之运用,皆能合道矣!
什么是合道?合道者,以体言:无形法身道体者也;以用言:顺随为法,以静用动,以静制动,太和一气流行者也。体、用皆合于道的清静自然无为法则,谓之“无不合道矣!”
⑤、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术也:做为拳术合道也者来说,其并不认为自己善于拳术攻防之道也。只认为是应该如此的做而已!而且,所作动作皆是平常之人所能做到的,并没有什么超乎常人的地方。
这就是“自然力”的体现者也!正如前贤所说:“直养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丛生,永无生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故而,前贤曰:“修道无形,得道无知,用道玄通,论道分明”者,乃大师也!
⑥、难者,是练者厌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以致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练者恶其道理平常而无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劲之气,身外又务奇异之形,故终身练之而不能得着形意拳术中和之道也:所谓说困难者,是修炼者厌烦其拳之形式简单而不良于观看也,以致修炼到半途而废者有之,或是修炼者厌恶其道理平常而没有奇妙之法则,自己专好刚强劲力之血气,身外又专务奇异之形状,故终身修炼之而不能得到形意拳术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避实击虚的柔化刚发之中和之道也。
⑦、因此好高务远,看理偏僻,所以拳术之道理,得之甚难:因此而好高务远,看拳术道理执偏颇求冷僻,所以拳术之健顺和之至的中和之道术理法,就得之甚难矣!
⑨    、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中庸有云:道在人身中,故而不远于人;是人之所妄为的缘故,则道才远人的。【点评】这一则主要谈论的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难和易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知者易,不知者难。”我曾经就“难易”问题,发表过一篇文章,以资印证,录之如下:
“难易”法说
弟子问曰:两仪问题的内容论述的内容不少了,但是,为什么不从“难易”的角度立论呢?师父能从“难易”角度立论,则弟子受益匪浅矣!
答曰: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古就有“难易”法说的内容。总体上说,对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躬身自厚自学成“文兼武全将相身”的济世之人才的事业,则是“易损失而难得道”;“知者容易不知难”。然而,从古就流传有“习武八难”的说法,就从“习武八难”的精义来说明“难易”的主要内容之宗旨、精义吧!
“习武八难”精义解
“习武八难”歌诀内容
学艺容易拜师难,
立志容易持久难,
学会容易精了难,
得法容易醒悟难,
练法容易用法难,
打重容易打轻难,
对当难,恰当难,
要知来意更艰难。
阐释:
学艺容易拜师难
古人有:“三年学一艺”,或曰:“三年学一技”的说法。习拳练艺亦是如此。既然知道不拜师不能学艺,反过来说:学艺必须拜师。
然而,现实的大师太多,初学者难辨真伪!故有“弟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的说法,亦在情理之中吧?既然大师太多,难辨真假,就要拜真明白的人为师,亦是理所当然的了!所以说拜师难,难在拜个明白的老师!这样来理解古人所说的“拜师难”就不会是错的了!因为,拜个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理法一而贯之,又能攻防较技运用精熟明白的老师学艺,就能够实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了!再反过来想一想:经过多方面的访察了解,知道谁是明师,拜其为师学武艺,也就不难了!
这就是:“知者不难,难者不知”的本义所在!能拜个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理法一而贯之,又能攻防较技运用精熟明师学艺,以后的事情就容易多了!看一看前贤所说的明师是如何的样子,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惜乎形剑之不传也亦久。夫欲习上乘之法,当先存一点救世之心,方可习也。永久学者,先具信心;而后传者,投以实在。学者固当择师而师;师亦当择弟之贤朴不恶者,始能渐为指点玄关、豁其路程诱之以造于极。尤必传者,遇明师,学者有英俊者,伴亦良善,境遇富豪,父兄乐使之学,在学者,无间隔厌故思迁之意,亦须朝夕聚首,一息铸成,更当伴侣互相对较、无忌心、无斗心、无厌心,久而能按部就班,去习不以偶惰致辍。此数者,缺一难许大成也。        《浑元剑经剑经结文》
这里清楚的说明明师者“始能渐为指点玄关、豁其路程诱之以造于极。”即是能够由始至终指点“玄关”,“豁其路程”,“诱之以造其极”的人方为明师。
立志容易持久难
我确实经历过许多年轻人,开始拜师学艺,立志要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成为能争善斗的拳手、大师、通家等等,信誓旦旦,好似终生志向不会改移!
谁知,热情一过,难于渡过修炼中的困惑之艰难、寂寞之煎熬,无声的离师而去,则不了了之了!这种只凭一时热情激励出来的志向,热情一过便就凉了!所立下的志愿、发过的誓言,就好像不是在他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样。此乃没有诚信的人的表现。
如果拜了师,或有其它什么原因不能继续修炼,禀明师尊,告辞而去,亦是诚信而有信用之人!就是中间另拜他人为师,亦应该禀明原来的师尊,才是有始有终的诚信之人。如果心怀“原来师尊不同意如何”的想法,就已经将原来的师尊放到不仁不义的位置上了,此错在自己疑心、多心,不在师尊!
有些人随师修炼到一定的攻防功夫艺境,就自认为了不起了,弃师而去!已属于不道、不仁、不义的无信小人了!其攻防功夫艺境终生不能登峰造极!因为,“要学习上乘之法,必先具备一些济世之心。”说得是:“无私方能有得”的道理!
只有从理性的认识、对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躬身自厚,自学成“文兼武全将相身”济世之人才的学业者,才能有始有终,历经种种魔难,一而贯之以成之!
这就是“立志容易持久难”句的精义所指!正所谓:“剑锋要从磨砺出,梅香原自苦寒来!”这就是说:天下哪有容易得来的成果!
学会容易精了难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方方面面学会了、会用了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要达到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无一不精”可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
何谓“精”?简单的说,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理法之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都能够做到“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的境界。就是精则通矣!达到通家艺境,确实是难!这要一生孜孜不断的虚心追求,方能够达到的!
看一看前贤论述的“精于是技”的人是什么样的?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辉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论中“德普三光”乃是“精”的具体表象。单说“精”者,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尔!拳诀有“内外精粗无不到”的说法。可以知道:“粗”者,乃通指外形而言;“精”者,则通指内气而说。故而知道: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说法,就是“内主外从”的法则。换句话说就是柔外刚中之“气精形粗”的功夫技艺!只有内气至精,才能显现“德普三光”的景象。
故而现在能够知道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方方面面学会了、会用了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要达到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系列理法内容“无一不精”可就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这就是“学会容易精了难”的大概情况之内容吧!
得法容易醒悟难
前贤云:“拜师三年,得法三年”;又云:“得一法活,守一法死。”“欲得惊人真功艺境,三年不可一日无师。”
上述诀言、谚语说明,拜师学艺,得真传秘法要诀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能得到真传秘诀之法的修炼、体会容易,而能至用的醒悟最难了!换句话说:就是将师父所传之法的功夫内容变为自己身上的功夫而能至用,才是最难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真传秘法要诀”中之“秘法”,乃是指功法中的内涵要点而说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任何一种功法,学的时候明着是一种感觉,功夫上身后才能体会到其内涵精义时又是一种感觉!而功法内涵精义的这种感觉,才是真得的“秘法要诀”!看一看前贤是如何论述“得真法诀”的,录之如下:
“得真法”诀
混元一气吾道成,  道成莫外得真形。
真形内藏真精神,  神藏气内丹道成。
如问真形须求真,  要知真形合真象。
真象合来有真诀,  真诀合道得彻灵。
              养灵根而动心者,  武艺也;
            固灵根而静心者,  修道也。
此论说明内功修炼拳道可以修炼功成,功成在于得到“无形的法身道体”,真诀合道得彻灵的攻防之用;而至用的艺境,可以分为: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换句话说,就是存在“有形的拳术,无形的拳道”两种攻防功夫艺境。
而所谓的“醒悟”之“醒”,乃指“昧而不明的一气”之苏醒过程而说的,具体方法就是“炼气化神”的始终过程;所谓的“醒悟”之“悟”,就是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达到自动化的攻防机制的状态的过程。先是“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攻防功夫艺境;后来就是“感而遂通”的“前知功夫”的艺境。
这就要求习拳者在明师传授真传秘诀诸法的修炼过程中,要在不断实践操练的“醒悟”的过程中达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断变化自己的气质,最终才能达到“唯道是从”的神拳神明的艺境,具备神化功夫境界,而完成自己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学业。
这就是“得法容易醒悟难”句的精旨要义!
有关“醒悟”的具体内容,可以观读拙著《论醒悟》一文
练法容易用法难
得师父所传真传秘诀之法,修炼起来甚为觉得容易操作,例如得到的攻防手法招式,甚至有的人每日操练成百上千次数;可是,一旦与人较技攻防确又运用不出来而致败。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下的功夫不小呀!为什么还用不上呢?此时方感觉到用法难了!
这个问题有两种原因造成的:不知“成非所练,得非所求”的道理。一是不明白所得之法是“建体”的功法,还是“至用”的功法。属于“体、用”不明;二是,虽然得攻防至用的功法,但又不知“练用有别”的道理。自己修炼攻防功夫的方法,只是具有“自知之明”,尚不能具有“知人之聪”的功能,就是每日操练成百上千次数,坚持数年,也不能达到“见境生情,随机而用”的制胜功夫之能力。故而觉得拳术攻防的“用法难”了。
所以说,至用功夫之制胜的能力之培养,是另有一套修炼之模式的。这就是“喂手、盘较”的训练过程之模式,只有遵从这一系列方法训练过程之模式的系统训练,最终才能达到攻防至用的能力!此时也就不觉得用法难了!
看一看前贤是如何论说的,与自己修炼的实际情况认真的比较一下,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以便及时的改正。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四权
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要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偶或较力,凡无可奈何时,与外门较,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心虚神完,慎中再慎,庶免致害。如其得已,还是勿较为是,己躬自厚之学也。
总歌诀
数条戒律记分明,御敌心和气贵平。
若不如斯当致败,随机伸曲莫狂轻。
                              《浑元剑经内篇习武须知》
论中的“必以真心,不可偶倦。要规过劝善,各勿嫌忌,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这流条具体内容是至关重要,如有一条做不到,都不可能功成艺就。就是“得法而不能至用”也。
打重容易打轻难
自然法则乃告诉我们:“重为轻根”。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也是先出现松沉的骨力之重手功夫,而后方能出现“不撄人之力”之轻灵的轻手功夫!
如形拳招熟的骨力打法,就是“捶捶要沉实而有骨力”的说法。然而“双手若风烟”的轻灵攻防功夫,乃是由骨力重手的脱拙换灵,脱壳换相而修炼出来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转换过程!就是形意拳诀言:“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真功夫”。凡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皆如是法的修炼过程,而无一例外也。
打重容易的说法,乃根据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之说法,修炼者的第一个攻防功夫艺境,乃是有形的形拳招熟的艺境,这时运用的攻防手法招式的拳势中必定存有“筋劲骨力”在其中,并占有重大的比例,显示初拳法攻防的拳势沉重,乃是自然而然的。攻防拳势沉重的表现在于攻防劲势运动的尺寸距离,不能严格的控制在分寸之内;故而实施攻防手法重击他人的时候不能做到“用必打犯不伤人”的艺境上,所以,在这个攻防功夫层次上的拳手,与人攻防较技的过程中就会有时将对手脸面、耳鼻、眼部等打伤;肋骨击的劈裂,并非是故意这样做的,乃是攻防功夫艺境没有达到“懂劲”的艺境,因为其功夫低劣,不经意造成的。
打轻难的说法,则论说的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宗旨的中成的“气、意拳懂劲”和大成的“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虽然攻防的劲势轻灵无比,但是攻防的效果具备“用必打犯而不伤人”的能力。受击打者被击打后虽然失去反抗的能力,但受击打部位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
以资对照,看一看前贤是如何论说的,录之如下:
三章言神运之用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浅深。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伤,神伤而索于胆。
                            《内功四经神运经》
从“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的说法中,可以体会到形拳的重手伤人的不可避免性了。而神意之轻灵的拳法胜人,就不会有这种弊病了!
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形之所着,未有不疼者,疼则不通,理应然也。    《易筋经贯气诀行气论》
从“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形之所着,未有不疼者,疼则不通,理应然也。  ”的说法中,也可以看出形拳招熟的重手法之攻防乃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这样的认识,就是“打重容易打轻难”的精旨妙谛!同时亦说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顺序乃是“先易后难”的过程!
对当容易恰当难
拳诀云:“要问妙法终何在?跌落点对即成功。”“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诀云: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凡攻防招法的实施,跌落点对即成功,清楚的说明了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时机、劲势都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这才是真攻防功夫!
而这种真攻防功夫来源于“气、意拳懂劲”的艺境。看一看前贤是如何论说的,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含形随应致变之剑,亦当暗暗纯习,克造其极。皆从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尔等能潜神熟炼,自可时至神知。”      《浑元剑经灵源秘筏》
主要在“身心空灵,而手灵妙!”何谓手灵妙?就是不撄人之力!有关不撄人之力的攻防技术方法,前贤亦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从论中“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技术方法中,可以自然的做到攻防之势的无过不及之“恰当、对当”。能如此施手用招、施招用手者的攻防之“恰当、对当”也就不为难题了!
由此可知:“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避向击背”之攻防技术方法,就是解决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无过不及的“恰当、对当”的攻防机体之技术方法的,一旦掌握了这种攻防技法功夫,攻防之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无过不及之“恰当、对当”的功夫,制胜”也就不成为难题了!
这就是“恰当难、对当难”之说法的精旨妙谛!
要知来意更艰难
是说动手较技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对方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真实意图,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但是,对方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真实意图,不是不能知道,能于知道的基础,在于“意在人先,”即有备无患的“静以待动有上法”的方法。然能知道对方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真实意图,是自己修炼和动手实战体悟积累的攻防功夫技能之一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听探”的功夫!
有关听探的功夫,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分者,是二人对手,要分清认明来去门路、身法熟灵、神光熟强,以及迟速诈诱,皆宜洞悉,以为应变之权也。
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傲则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
                              《浑元剑经外篇炼眼解》
以上都是论述“眼”的观敌料势、审敌夺势之功夫能力的。
又与人练打之时,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敌人一动手时,精神必要为之掀开,令彼自露其空处,然后一转进身,便处处是空中投石,所谓乘虚而入好用机是也。
                《拳经拳法备要口传百法》
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故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亦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清代李亦畬太极拳论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以上两家论述的是“皮毛的听探”知人功夫内容。
这“眼”的观敌料势、审敌夺势之功夫能力和“皮毛的听探”知人功夫内容的相互结合的功夫内容,就是“听探之良知”的知人功夫的全部内容。
更有论说的清楚明白的,录之如下:
起伏进出,得先者王。  《拳经拳法备要口传百法》
这句话表明: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机于人以胜之。一句话论清楚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至用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相互为用”的制胜的机制要妙,不愧为“经”言也!
只有能够“知人”在先,才能有“顺化之良能”的“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人”以胜人的在后以之实现。这就体现了自身攻防机制秩序的练、用本末先后的精义了。小结习武八难,是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皆通用的诀言。通过对“习武八难”的逐条内容精义的阐释,可以清楚的看出:这八条内容蕴涵着一个人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始于拜师学艺,得法悟道,历经三回九转之曲折,终于功臻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达到无形无象无极艺境,即德普三光的无上境。
亦由此而能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各门派、拳种本一家学问也!四 则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题名解】
本则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和内功养生之道的修炼之关系,及其相互为用的积极作用。再有就是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存在内家拳法尚巧法式和外家拳法尚血气、用横力的法式之本质上区别。
【注解】
①、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修炼形意拳术攻防之道无有其他内容,只“神气”二者而已。丹道修炼始终全仗内在真元之气的呼降吸提、呼放吸收的种种运行法式。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真元之气的呼降吸提、呼放吸收的种种运行之变化耳。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柔弱无骨的功能、作用。丹道修炼是形静之中求内气运动、内气动极而复能静也;拳术修炼是形动之中求内气的清静,清静桓而复能动也。
②、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拳术,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矣。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学问,即丹道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学问也。
③、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修炼有三层变易的内容,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修炼亦有三层变易的内容,乃是:易骨、易筋、洗髓。三种变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之练虚合道的境界相吻合也。
④、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丹道有最初还自身虚空中之功夫,以至身中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观止,此武火之谓也。
⑤、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真阳大药归炉、封固停息、升降运行沐浴周身谓之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在身内修炼,故名为小周天。
⑥、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以至于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真气呼吸火候之变化也。
⑦、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文体武用者“刚柔”也,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大概耳!
顺中用逆:顺随之中运用逆力揭掀的法式。
逆中行顺:逆力揭掀法式中运用顺从以为进退的法式。
⑧、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丹道养生之修炼与拳术攻防之修炼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略草率之武艺。余恐后来修炼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攻防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体、用之详情【点评】这一则论述强调了三点内容:
一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须修炼内功养生之道,才能建德体、至道用;因为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并行不悖的。故而强调、并又肯定了内功养生之道修炼的作用、价值。乃是将内功养生之道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并为一门学问的认识之论述。
二是强调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只不过是“神气”二字而已!这一观点,清楚的说明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乃“在神为而非人力者也。”
三是形意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内家拳法;而“以形为制,尚力用气,神从则害”的,乃是外家拳法了。这一观点,符合《易经》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认识论、方法论之观点的。
三才浑化归一论
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阐释:
是呀!修炼传统手战之道最大的事情就是知道、明理、得法,建体、至用。而最大之体,莫过于“浑之为体”也,即神、气、形三者浑化合一的敦厚太极之道体也,其纯而笃静;此道体之用亦大矣!其动而多玄机,即神、气、形三者总会之地的一气流行之太极一点子,至用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即“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故其至用亦大矣哉!此“体、用”两者至大至极,故后人以“太极”立拳种之名,皆取此意尔,必达此艺境者为真。
既然说“浑之体纯静”,其至用又动而多玄,又是如何修炼而得之的呀?
天得一以清,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本着天道的法则,养真元之气于至清。即内功法的炼精化气,炼气生神,炼神还虚。至炼神还虚之境时,就是养真元之气于至清之境了。乃得天之一也。即手战之道说的“内劲、中气”。就是健之体,此乃从天道之法而修得。
地得一以宁,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第二件事,就是按照地道的法则,修炼外形筋骨皮于至宁。即外功法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至柔弱无骨之境时,就是融精于至宁之境了,此时外形自不妄动,惟顺从内劲以动,故曰:“至宁”。俗称“脱骨力,临皮静”者也。就是顺之体,乃从地德之法而修出。
人得一以自身正,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第三件事,就是按“诚之者”的人道法则,“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何谓“此于艮之一”?艮者,艮卦也。《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故此可知“涵神于至灵”是指将“神”止于“至灵”之处。而此点论述,见于“艮卦”的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人的身体,最不容易动的静止部分,是背部。背部静止,身体就是想动,也不能动。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手战之道有活臂通背法,达到以“不动之腰脊催动动之手足”的攻防用招之方法、准则的道理。外形体功夫是这样的。通背拳遵之。
而“背部静止,身体就是想动,也不能动”。背与胸对,故用此来比喻“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动,就不会妄动了。即或在行动中,内心依然保持在宁静柔和状态中,就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当达到这一境界时,对外界的一切刺激,心都不会感动,所以在走过有人的庭院时,也不会觉得有人存在。能够象这样,不论动静,内心都保持安和宁静。必然理智冷静,能够适可而止,故不会有灾难。这是卦辞说。
神乃心之主,拳诀讲:“心死神活”。上面艮卦之卦辞将心死之境界描述了一番。只有达到“心”的物我两忘之境界时,神的功能才充分地显示出来。因为此时之境界,乃最静、最虚之时境。“静无不应,虚无不灵”此乃“至灵”之境。涵养元神于此“至灵”之境,方有“元神”的内外神通之至用。此乃前贤用“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的修炼之本义,而修炼之法也在此中谈明白了。无此修养则“神”不能至灵。
上面三件事做到了,还要以“灵神”再浑化清、宁而达到合一之艺境。而使自身更升华得达至空灵。而对“空灵”的描述,拳家们多有所论。如“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气”。“筋骨空灵意,精神要切实”。“全体透空;无形无象”。从不同方面多有妙论。然最精彩者,乃孙禄堂先生之两段论述:
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有杂气掺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拳意述真》
我们从孙先生的这两段精彩的论述中,能更明确地认识到“空灵”妙境的状态和功能了。这一点,在《太极拳经》中以“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柢守一敬”。这样的论述方式,说明了“虚灵妙境”的,也就是“空灵”之境。于此可知:“空灵”乃传统手战之道的“神圣之艺境”。古今各武学修炼家的认识始终是一致的。这从《浑元剑经》的一切论述中都可以体现得到的。从这里就可以见到传统手战之道的开宗明义之宗旨,始终一而贯之。《浑元剑经》的真实价值也就此而体现了出来,因为其早于或同于各家之论,而有此系统全面而又鲜明的见解。
“是统三才于一致”。由谁统?自身的神、气、形,天、地、人之三才统于一,是由谁统一呢?首先是“道”统,即“诚者,天道”。以“道”统三才归于一。这是对“道”的理解认识,方能知“道”的道理。即以“道”统,就要知“道”!这就是“为学日益”的知“道”的过程,有了对“道”的正确认识,才能自觉地认可“道”统三才于一致。理性的认知,正是修炼的开始。此说明“理心、道心”的重要作用。
传统手战之道本是人的修炼,既然是人自己修炼之事,就要“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的统三才于一致,此乃是以“神”统之事。即“诚之者,人道也”之意思。此乃知“道”统以后,而“体道”的过程。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诚之者”无为而修之内容。
只有以“诚之者”的人道之修,才得以做到“无为而治”,才能统三才于一致。而使自身内的“精足、气充、神全”。精足则不知饥,气充则不知疲,神全则达于至灵。而精气神无少缺欠之状态,即自身致“全体透空,虚灵妙境”。按本文所讲,乃“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之功夫艺境尔;外筋骨皮一息坚融。即一气贯串之刚坚:具有“破之不能开,撞之不能散”之艺境;一气贯串之圆融:“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毫不受力之化境也。练功至此,神统内气、外形,三才归于一致,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即是“体纯静”而“用之动则多玄”的艺境。又见“内主外从”之体用的精义了。
上述乃“浑元”之功,验证之所以如此,皆“唯道是从”所致也。本道法自然而成之。
序文从开篇至此段,皆谈论“浑元”功法之道理等内容的。而揭开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宗旨、精髓及其种种妙义,而得以见其真谛。又一次论证了传统手战之道本自一家之精义。让今人无可挑剔而信服之。此乃《浑元剑经》的又一重大之功果,其功德无量矣!
而序文的下半部分,又以“形剑、气剑、神剑”之内容,分为“地仙、人仙、天仙”三个修炼功夫艺境之品位,来论述“浑元”的具体之内容。因此为“剑经”,故以“剑论”。而我只论“拳”,故假借剑论而论拳,亦在情理之中。手战之道乃械术、拳术通论之名,故以论拳而阐述之。自可使习拳者能通解之。习器械者通用之,此乃两不相悖之论,因一家无二言。五 则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
【题名解】
本章主要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与传统内功养生之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系列方法法式乃是同一模式而又并行不悖的。只不过修炼内功养生之道只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效果;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则能获得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双重效果而已。
【注解】
①、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修炼形意拳术攻防之道有三层之呼吸法式。
②、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第一层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呼吸法式,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口鼻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口鼻呼吸,而只着意于“气沉丹田、神息丹田”,因而手足动作又合于“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主外从”的规矩,是为内功“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
调息:气沉丹田,神息丹田,炼精化气的这个方法、过程,谓之调息。
③、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第二层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真气呼降吸提法、呼放吸收法,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真气呼吸与前一层功法不同。前者乃是手足动作全当是调息之方法、准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真气的升降涨渺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法的阶段也。
④、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第三层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真气呼降吸提法、呼放吸收法,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内气、外形顺从的明劲法式,有形于外也;二层是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有劲形于内。此法的真气呼降吸提法、呼放吸收法式虽有而若无也,纯任真气自然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就是真气化于无形者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就是还虚空之无形法身“道”体的本来面貌者也
⑤、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道也:炼精化气的明劲法式,炼气化神的暗劲法式,炼神还虚的化劲法式,此三种真气呼降吸提、呼放吸收的法式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法也,乃是“从无到万有”的拳术造化阶段及“从万有而化无”的拳道神化阶段之以拳入道之进阶道路也。

  【点评】这一章乃是从内功养生之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三项内容的角度,来谈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进修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阶梯、道路之内容。而有关这一点内容,历代武术、拳术大家都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①。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②。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③。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④。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题名解】
本篇文章以“太极分文武三成解”立名,着重说明了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的内容,内功修炼建健之体,外功修炼建顺之体,内外功修炼建健顺德之体;游历三境,小成的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中成的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大成的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最终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具备神化之功,乃成功一也之精义。这是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精读细研的一篇传统拳学论文。明白此论中的精义,修炼过程中自己心中有个准的,可以不糊涂了。
【注解】
①、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如果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非得自己发挥自己的主官能动性来修炼自身,是没有理由能够成功的。
②、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然而,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又分三成之修炼方法,一是建体的三成修炼方法,一是至用的的三成艺境之修炼方法,这就是法分三修,成功一也的说法。
建体的三成修法:内功修炼建立健之体,谓之大成之修法,因为天大;外功修炼建立顺之体,谓之下(小)成修法,因为地小而又在下;内外功修炼建立健顺德之体,谓之中成修法,因为上天下地人在其中。只因不能唯道适从,而志在必得唯道适从之能力的人,故而谓之诚之者。
攻防至用的三成修法: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之修,谓之小成;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之修,谓之中成;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之修,谓之大成。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是为拳道合一的无上境,谓之成功一也。
③、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健之体的建立,在于内功修炼;攻防的武事技能,在于外修的实践。正如前贤所云:“人为万物之灵,其即仰观天以执行,俯察地以建极,居天覆地载之中,首出庶物者也。仰人何谓乎先?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
运用自身培育自己的健之体、顺之体、健顺德之体,皆名之为文体,是内在的主要之根本;攻防技法能力的培养、获得,皆为与人喂手、盘较的外事活动而成之,故曰:外事末技也。
④、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其修炼方法虽分为内修建体之法,外修至用之法,只要修炼到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即“毛发松弹守三阳”的神拳神明艺境,具备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能力,就是表里成功集大成的人了。
⑤、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成也:凡由内外功法建立法身德之体,而又求得比武较技之功能的人;或由攻防招法的修炼,而获得法身德之体的人,就是中成的功夫。
⑥、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然而,独之内功建体修炼而成,不知用于攻防武事的人;或专习攻防招法而成,不建法身德之体的人,都算是小成的修炼者。
言神运之用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浅深。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伤,神伤而索于胆。
阐 释:
《越女论剑道》中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亦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历代论拳谈理法之著作,无可计数,然能于短论中全部谈到形、气、神之体用不同之功能作用,又这样层次清楚明了者,当首推《神运经》第三章“言神运之用”这篇短论文章了。此篇短论,乃为谈拳论道千古绝唱的经典文章。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的区别;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浅深的划分。
以形击形  身到后而乃胜
古拳谱中有论:“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形之所着,未有不疼者,疼则不通,理当然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隔断血气之道路使不能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分筋骨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能知其聚,明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彀,如射之中的”。此乃用形、用气之一段论述,然与《神运经》所论的用形、用气之意,又有很大的区别。《神运经》中的用形、用气、用神,皆具备“用必打犯不伤人”的特点。如: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说明了站起位拔起根的跌人、摔人之法,具有不伤人的精义存焉。拿、打、踢、摔诸法全有用形击人之用,虽有“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之说法,然此中之“伤”非病伤也,乃形被击中失控仆迭在地而失败的意思。
以气击气  手方动尔可畏
“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则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这个论述在古拳论中可寻得两处以证之,一曰:“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废其力”。一曰:“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站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怯而诚服”。
以神击神  身未动而得人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则“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孙禄堂先生记:
一日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家某之蓄意相试,洛能先生毫无防备之意。而甲某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先生身后捉住先生,用力举起,及一伸手,而(指某甲)身体腾空斜上,头颅触入(纸)顶棚之内,复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此乃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之艺境,“(某甲)以邪术疑先生(某甲已怯,而索然不知也),洛能先生告之曰:‘非是邪术也,盖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非汝所知也’。
然如何才是神化之功?如何而修炼?孙禄堂先生曰:“拳术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修炼方法已然论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由上述所论可以知道,以形击形者,迟也,功夫浅也;以神击神者,速也,功夫深也。此乃形神之用的迟速、浅深之道理。然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一事,应以先修炼形拳招熟的以形击形开始,继而修炼气、意拳懂劲的以气击气的功夫,当根基稳固,神而知之,再修炼神拳神明的功夫艺境,最终可以达到神化之功的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的无上艺境。
能明白“言神运之用”中的不言之意者,便可以明白《神运经》所言之法分三修,游历三境的宗旨,即先用《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劲》周身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神运经》的内容。否则无益有损。而观现今之时的习拳者,入手便是大成攻防功夫艺境之修炼,上乘艺境,亦如水中捞月。只因为不观读此经文之过也。习拳者如能广阅各家拳谱、拳论,就能眼界大开,就不会囿于一家之见而来谈拳论道了,自然视野开阔,便可探本穷源而成为通家了;能够融会贯通各家之论而在自身内修炼体认清楚明白,便可内外精粗无不修到,层层攻防功夫艺境无不历练得到。一旦神而明之,豁然贯通,自然智慧开启,非师父所传授,而自己的本然智慧开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一切内容之精微奥妙无所不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俨然贯通古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圣明之大家。
从引用的两家之论述精义,充分的说明三才浑化归一的艺境,而又分为三层艺境的升华过程的认识是一致的;由此可知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过程内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拳术攻防体用的共性上来说,是不分门派、拳种的。   

 六 则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题名解】
此章所论,强调的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乃是“后天返先天”的法式。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宗旨。
这要从平常人的“以形为制,尚气用力,神从则害”的外家拳法,返归到“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内家拳法中来。这样才能“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境界,实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才能实现“以拳入道,以拳体道,以拳合道,拳道合一”的目的。【注解】
①、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人在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而拳术修炼的通家则逆运先天之气,转化内气、外形的本末虚实、谓之乾坤,置后天口鼻呼吸不用,而只用先天一气升降涨渺运行为攻防的法式,谓之曰:扭气机,以此求长生之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亦然如此也。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神、气、形三体浑化合一的法式,谓之“三体式”。
②、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以有形的三体式来说,其基本站立的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身法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之力”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的存在,再由着虚灵本体再萌动修炼的方法修炼下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
明善复初之道:明善:乃指遵从儒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说法的过程而说的;复初之道:乃指明心见性处在“无形法身道体”的境地,乃是遵从老子恢复“万物之初始”的状态而言者也。正如前贤所言:七 则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八 则
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 ”。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九 则
拳术之道,要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较,则非易事。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若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若与不相识之人,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种拳术,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立时相形见绌。若皆是明手,两人相较,则颇不易言胜。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虚灵,气质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较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狭、死生。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足,皆能伤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两人相离之地远,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己发拳,而彼先发之矣。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相近处,相机而用。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之。此谓远地以缓也。己所立之地势,有利不利,亦得因敌人而用之,不可拘着。程廷华先生亦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也。总以谨慎为要。
十 则
拳经云:“上下相连,内外合一”。俗云上下是头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气与下呼吸之气相接也。此是上下相连,心肾相交也。内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内静极而动,海底之气微微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于周身,畅达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连,手足自相然顾,合内外而为一者也。
十 一 则
练拳术不可固执不通。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拘;专以求气,即被气所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坠;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顺者,自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故此不可专求。虽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无、实若虚,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
十 二 则
形意拳术之横拳有先天之横,有后天之横,有一行之横。先天之横者,由静而动,为无形之横拳也。横者,中也。易云:“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拳经云:“起无形”,“起为横”,皆是也(此起字是内中之起,自虚无而生有,真意发萌之时,在拳中谓之横,亦谓之起)。此横有名无形,为诸形之母也。万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横则为拳中之太极也。后天之横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动即名为横也。此横有名有式,无有横之相也。因头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动即名为横,亦为诸式之干也,万法亦皆生于其内也。

十 三 则
形意拳术,头层明练,谓之练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层暗劲,谓之练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层化劲,谓之练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练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十 四 则
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动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势,是以拳术有八卦之变化。八卦者,有圆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窍,拳有九宫,故拳术有九宫之方位。九宫者,有方之义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区而作贡赋,以九军而作阵法,以九窍九数(九数者,即九节也。头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也)而作拳术,无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禹之范,大挠之历,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农先生所授之九宫图,其理亦出于此而运用之神妙,变化莫测。此图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图之形式,是飞九宫之道,一至九,九还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起初练之,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绕转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鹞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纵跳之灵活。各形之巧妙,无所不有也。此图之效力,不会拳术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脉流通;若练拳术而步法不活动者,走之可以能活动;练拳术身体发拘者,走之身体可以能灵通;练拳术心中固执者,走之可以能灵妙。无论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却病延年,强健身体,等等妙术,不可言宣。拳经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是无穷。岂知吾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转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图明数学者,能晓此图之理;练八卦拳者,能通此图之道也。此图亦可作为游戏运动。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不会练拳术者,行走之时,两手曲伸,可以随便;要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图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以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围走之亦无不可。总而言之,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图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还于一之数。此图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为飞九宫也,亦名阴八卦也。河图之理藏之于内,洛书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术之道体用俱备,数理兼该,性命双修,乾坤相交,合内外而为一者也。走练此图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其图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术之奥妙之道焉。
 7楼首先此文最大重点就是讲清何谓明暗化,民间多有以发力来解释明暗化者,此辈一看便知根本没读过或读不懂郭老之文,
内家功夫如在发力作文章可谓不入门道,错误错误.

郭老之文已详细明说:

明者,易骨,即使气入骨化为骨髓,太极拳经曰"无气则纯刚"之意,气入骨者力极大而外表不显特别粗壮
文中又以丹道练精化气言,实则不同,丹道所讲皆远在武术之上,不能视作一理,骨坚髓满在丹道不过是后天练形的小功夫


暗者,易筋,包含伸筋拔骨与内劲使用,然此处腾膜之论实在明劲时便可习练,内劲者,劲入骨兮为内劲,无明劲者甭论,如无内劲只不过是习发力而已达不到暗劲真正境界,此处又以大周天论实在不当,修道尚与修仙不同,习武又怎可跟修真相混??


化者,洗髓,此处功夫已达神妙,能有极敏锐感觉与极快速度,防守击人皆脱离常人的眼耳感知,及所谓以"真意"打人,勉强论之可想为"经过锻鍊的第六感或潜意识"
言语难形容,所以文中也多已玄妙虚灵而言,心意六合拳称此为"灵劲",即言此劲如有灵性会自动作出攻防转化,
化劲的化字并非作化解义,而是指"出神入化"的意思,比较起来心意的灵劲更能表达此劲意味
解说明劲易髓


明劲成者力极刚,双臂有数百斤活力,此力非出自肌肉,是出自骨,以数种方法增加骨髓,填补骨中隙缝,从而换腐朽之骨为钢铁
练成者臂有神力且刚硬异常,运手脚如铁器,故能硬打硬进无遮拦,力大惊人是明劲最重要特徵!可参考李存义说的明劲刚柔为证
气入骨之前必先充满脏腑,故五脏壮旺浑身不畏棒击棍打如加以特殊锻鍊则除脸部之外,咽喉下部等要害亦不惧重击,此亦内家真正抗击

自云内家高手却无巨力者不得真传
  “天地六法度”法说弟子问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至用,极为讲究六合规矩,法则,您在前面六合概论,六合诸法说,六合一统法说之诸篇中已经谈论得很清楚了,是否就是您常讲的六合常规呢?
师父答曰:虽在前面的六合诸篇中谈得规矩、法式的内容已经很多了,皆是以拳法六合为中心而论的,是拳门通用的六合法说之论述。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四方的天地六合一体之形,引入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自身中亦应具备的六合一体之形,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由起初的攻防招法操练的拳变造式,要修到拳变造形的调整外形规矩,运用的法则,要烂熟于胸中,传统拳术招法攻防能具备拳变造形的阶段时,才能具备招法的攻防价值,至此才能初步开始与他人比武较技。再由拳变造形阶段,修炼到具备神明、意真、气度、劲势、形整、中和、(中正)的六合一统的艺境,才具备真正初步具备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形神兼备,大活一统,内外变化,曲化直发,刚柔相济的拳变造势的功夫艺境。即拳术攻防招法变化,时时处处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势态。简称:拳变造势。这时的攻防变化自如,已成一方高手矣!这就是前两篇所论的实质内容。
你现在所问的是:天地六合常规的内容。这个问题,我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解释的。因为这是更为抽象的“六合”法说方面的问题,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精髓所在。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精通之,才有利于修炼。
天地时序六合。乃指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季节相互对应的变化规律、法则而说的。如:天对应地。天地演化成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然而确实存在着季节之对应的变化规律。如:
孟春对孟秋,孟夏对孟冬。
仲春对仲秋,仲夏对仲冬。
季春对季秋,季夏对季冬。
由上述相应的对应关系中可以看出:时序的变化是为天地时序季节对应六合的法式。传统拳术攻防的周期变化亦存在这样的时序之六合变化的现象。即在前面所论述六合一体之形的招法攻防变化中,还同时存在着攻防变化时内劲的时序变化和形体的时序变化。正因为攻防时自身存在着时序变化的对应性,才能保证六合一体之形攻防时的动变平衡。可以说:天地时序季节相互对应的六合法式,乃是传统拳术攻防时的动变平衡的六合法式的法则。
然而,能决定此六合一体之形;时序季节对应六合的,乃是天地的“六法度”之内容。以此天地六法度建立起来自身攻防机体的秩序,是为制度。“常规”乃指天地万物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古人认为天地间大的“常规”有六个,即:绳、准、规、衡、矩、权。就是我常说的六法度。以此六法度建立的秩序名为制度。古有天子坐明堂之说,即坐在六法度的实施上,故此又名之曰:明堂六法度。此明堂六法度,又有:正大光明的含义。治国者乃依此六法度为基本国策而治国,故曰:明堂六法度。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以此六法度而治身。是谓:明。
为何名为天地六法:天动时以绳为法;地静时以准为法;春天用规以衡量,夏季用衡以调理;秋季用矩以治理;冬季用权来斟酌。故一年四季,时序有定,时象则生,物候则应,万物以成生长化收藏之功果。
拳诀所言:法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即言说的: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在自身内依天地六法的绳、准、规、矩、衡、权,建立内在的攻防机体、机制的秩序,形成六种统一协调管理的制度,才能“法正”自己,才能使自己攻防时做到:直、平、圆、方、公、正而无私。这才是自身内拳术攻防之根本的机制。此六法皆为无形而有性。只有运用这无形的法度,才能更好地调理规范自身,用于攻防自然有其至效。
现在,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六法度的基本性能、特点及其作用,就能了解他们的效用至神而不神的道理了。
天绳:
绳为法度:乃自身正直的根本。其德泽乎静,包含广大而无穷尽,容纳万物,与神灵的明察相一致,它所希望的能够达到,它所厌恶的就会灭亡,从古至今谁也不能增减它。即木受中绳则直的绳,在拳术中乃“用中而得中之用”的“虚中”。即太极一是中的“中”。身如绳束亦此意。是为直。诀言:“闪开正中定横中,让中不让乃为佳”。说得就是运用“天绳”的真传秘诀之窍要。
地准:
准为法规:乃自身平正的根本。拳法立如平准,打拳鼻为准,圆之“半径”为准,三点一线亦是准。然此乃“水准”之准。平正而不起伏,均等而不偏袒,涵概广阔,含怀万物,宽容而平和,柔顺而不刚强,流畅而不会停滞,发散收敛贯通且条理分明,周详细密而不懈散,平稳而不失落,自身都处于柔和平静的状态。这才是准的效果。是为平。拳诀云:“停者,使以交手也,落点不先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匀,停停平分,不多亦不少也”。说得就是“地准”功夫的真传秘诀之窍要。
春规:
规为法度:规范自身,包容广大而宽容无私,感奋不动而有条理,发散贯通却不失准则。能使自身舒缓,生气通畅顺达,虽圆形却可以不转动,而又无法阻止它旋转。拳法中“周中规:上下相随;水平四象”皆是“规”的运用及劲形的圆融之象,皆是。故“规”者是为圆。拳论云:“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此论中的“枢得环中,应变无穷”的“上手”意思,就是“春规”功夫的真传秘诀之窍要。
夏衡:
衡为准则:缓慢而不落后,疾速而不在争先。自身平静,能施天道:将有余以奉不足。即拳术中“柔乘他力后,刚发他力前;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偏沉于己柔以化之,偏沉于彼刚以逼之”。皆为称量的衡之“用”。是为公。拳论云:“攻防胜负,全在称量”。说得就是“夏衡”功夫的真传秘诀之窍要。
秋矩:
矩为法规:庄重而不会有失误,刚强而不致昏乱。用它规范自身,其益弥彰。表面威严,政令可顺利推行而不废止,征伐杀戳获得成功。皆赖矩的方正。直进粘逼是用“矩”,是为方。拳诀云:“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中“直发”二字的精义,说的就是运用“秋矩”真传秘诀之窍要。
冬权:
权为法度:诚实守信保持一致,坚定实在而稳不可催,它公正无私,能将弱小转成强大,将柔弱而成为刚强。急切而不增多,充满且又丰实,周详细密却不泄露分散。是为正。拳诀云:“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诀言中的“太和一气”,乃是权衡利弊的“权”的内容,一气的运用,说得就是“冬权”的真传秘诀之窍要。
此六法度的内容,分言之则为六,合言之乃为一。分为六者,分项以体认之,修炼之。合言之,一体以用之。一体者,就是自己无形无象的法身道之体。修炼家所言的:“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性体也。就是常说的: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悟法后所说:
何期自性本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是对性体的最具体之描述。尤其是其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则说明了天地六法度乃由性体所化生而出之,也就顺理成章了。故而,这一认识是极为准确的,则练用有法矣。
传统拳术中的权变造势,乃自身阴柔转阳刚,阳刚转阴柔,皆为权之功。故此可知此六法在自身中运用的端倪了。权在足的虚实之变化中;矩在攻发之瞬间而存;衡在身的动变之中上;规在根中生发而得;准在平静里显;绳在运动中用。此六者无形无象,却存在法身道体中,而存在其妙用至神。习拳练艺,能从有形有象的攻防招势中,体认出此六个法度,而又执此六个法度治理自身,再执此六个法度运用于攻防之中。则明白,由习拳的“拳变造式”开始到“拳变造形”,再到六合一统的“拳变造势”,最终达到“权变造势”的应用,是谓能明传统拳术是如何向拳道升华的了。也就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真谛为何了。必能明白“权必达形”之艺境了。
执此无形无象的六合之法度,以驾驭万有的拳术攻防招式之变化,才是拳术的真谛。所以说,拳变造式,拳变造形,六合一统的拳变造势,皆为有作为的有漏法,通过这一不断升华的过程而能悟到权变造势,而能达到权变造势之运用,乃成“无为的无漏法”艺境。便可在传统拳术攻防较技中达到无不能为之攻防运用艺境了。
然此六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同时存在,各司其职,分则言六,实则一也!习拳能明此者,是为悟道。可得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矣!
一身具此六法度,七星拳法之用便精熟了。法者,天下之度量。用于己身,乃习艺之大本,通于本者,不乱于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技艺,能得此传授者,是谓之得真传。不能得此传授者,是谓传之不全,乃师之不传之过;习艺时短,未能得此真传而辞师者,是谓习艺不全,乃弟子不学之过也。故能得此六法度之真传者,必得传统拳术攻防的全体大用之功。凡能得此艺境者,言拳无假说,自然是听其言也历;无神奇怪异之说;无玄秘不明之说。拳本不神不妙,但有神奇之妙用。  
此六法度与时序季节六合相互对应关系如下:
  天道绳对应地德准,故曰:道德准绳。
      春规对应秋矩,故曰:规矩方圆。曲直也。
夏衡对应冬权,故曰:权衡利弊。
故弟子应于六法时序对应中,悟出拳法之真谛。修炼时功法不乱,攻防功夫自然可上身,运用之必有证验,故而言拳无假说。
如果说前论六合一体之形是自身拳架的外在“结构”。内结构为实,外结构为虚。此一实一虚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在自身内建立的功夫结构。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摹神设想之巧者也,这就是传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独特处之一。而又是动变不定式的一成不变的结构。亦可说为自身内在的攻防机制的功夫,自有无穷无尽生生不已的运用妙也。引用前贤之论,可作为本文章的结束语了。录之如下: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此即为德普三光的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的无漏艺境。
此文中的“春规、秋矩”条目中已经从最根本内容说明了“规矩”的体用内容了。注解】⑩    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这是“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修炼宗旨的论述。也是“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之方法的论述。
    手足动作,要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手足动作,要合于六合规矩,方能劲整如一;如果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乎六合规矩之缘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形不能通达顺畅也。
⑴、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六合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此乃论说的是“浮气聚要”的神回身中气自固的道理。以应丹书《天仙正理直论九章先后天二炁直论第一》中所云:“以后天真气呼吸法,寻得先天真人呼吸处”,亦如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
⑵、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先天一气勉强积蓄而有的现象也。总要真气呼吸纯任自然,运用真意之元神,引之入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方是真艺境。正如老子所云:“绵绵若存”之景象;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故而能“人心灵,道心知”,说的亦是此意也。此理法所论之物,即拳中“内劲”之体用的意义也。  TOP【点评】  
孙禄堂先生说过:“在天曰命,在物曰理,在人曰性,在拳曰内劲。”而本章中又一再强调“内劲”的问题,而有关“内劲”的出处及“内劲”的攻防功能作用,前贤早有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十曰内劲
夫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参焉。盖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至之理也。今以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劲者非也,功劲者非也。及谓抖劲、崩劲者皆非也,殆颤劲是也。撞劲太直,而难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抖劲崩劲太促,而难展招。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顷,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似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不能阻。如是上九法合而为一,而克人其有不利乎。              《六合十要叙》
【阐释】
前面的文章已经对内劲有了具体的描述:“心一颤而内劲出也”,说明内劲的收放之机在心,对于“心”前贤有明确的论述,其曰:
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官骸不循规矩,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陈氏太极拳图说心》
此乃指修炼者“凡外病于形者,皆失之心有定规”句的精义。由此论而知,人未习拳之时,对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实乃“心“气不通之过也,故习拳先通心气为法。“气沉丹田徳润身”的内功修炼方法,然心气沉丹田,是为初通心气之法。根据前后来之贤者所论,心肾水火相济而产生的内劲是为“文体”,而自身外形之修是为“武事”,以此而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文物之修。
有关内功心法的修炼内容,前贤多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引数家之有关方面的论述以证之,录之如下:
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其一
但识拳技空操练,内绵机关怎得知?
漫道工深恃无上,还须运气立根基。
其二
内壮形骸气作君,流通筋骨保此生,
饶君刚健如狼虎,不知运气定伤身。
其三
天罡气诀本无踪,怙撤仙经路便通。
要知至道通玄处,先教呼吸到脐官。
其四
丹田呼吸气流通,肚腹腰肢渐渐充。
一往一来须着意,心归到处气归宗。
其五
百骸运到使成功,浑身气血自流通。
不希骇世争名利,可向无为悟通踪。
其六
气到功成乐自然,不争名利不希仙。
有意人间播名誉,纵此岐途别有天。
                    《良轮张横秋秘授迭打抓拿谱内锦气血六章》
这两段论述充分说明了修炼内功的重要性。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此段专门论述了修炼内功法的破七壳通心气的重要功能作用。此“心”乃指“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尔。
故而,本文的作者认为,内劲是无形无象,在自身内产生,又存在自身之中,只能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内劲可以与外形相配合自有攻防之妙用。至于内劲的存在及其功能作用,实在是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明白的。但是,有其事理可以知之,有其功法可以体认之。
前贤论“志”,心之所发谓之志。但是,心如何能启动志呢?是通过“意”。意,脾之脏神,心神之子。神之使者,意也。按五行生克学说,土克水,意可以动志。故心机一动,意行志动,志动气行,气行形随之以动,此乃内气、外形能够匹配合一而具有攻防之用的基本道理。知此机理者,拳术攻防功夫的修炼容易成功。
前人有“意”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心之所发者正,则形体之所之拳形亦正;心之所发者偏,则形体所出之拳形亦偏。如人平心静气,则所出之拳形之手法、身法、步法自然端正。推理可知,双方较技,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揣,能知其意,我则可以控之、制之;吾之意,彼不能知,其奈我何。综观前后文,为什么有心意拳问世?有形意拳问世?有后来的意拳之说?无不以五行学说为根基,无不以此文而论拳。
为说明什么是内劲功夫之运用,作者与当时流行的拳术功夫艺境相对比,相当精确地阐明了内劲功夫的艺境。
今以功于拳术攻防之功夫艺境者言说:以为整体的撞劲,不是内劲功夫;以为具备一定功力拳势的功夫,也不是内劲功夫;就是所谓的抖劲、崩劲,也都不是内劲功夫。所谓的内劲功夫,是心一颤而内劲发的颤劲,即内劲是指在自身中独立存在,而又为心能调动的纯阳之“物”,是修炼出来的内在功夫。
所谓的“六面一体”之撞劲,是与外形的结合而强化了自身的筋劲骨力形成的整体之撞势,因为其所发撞劲太直拙,而难于随机随势的起落变化。所以,不是内劲功夫的运用。
所谓的功劲,现名之曰:功力。亦是强化了外形筋劲骨力的发招用势的功夫所体现出来的拳势之劲力,亦因为其所发所发出的拳势太直拙,而难于随机随势的伸缩、吞吐之变化。所以,亦不属于内劲功夫之运用的范畴。
所谓的抖劲、崩劲,也是以外形体的筋劲骨力的运动产生的,因其所发劲势短而仓促,而难于展示攻防招法之“突如其来,人莫知然。只觉如风,催倒迭翻”之精妙。
惟有以心机所能调动的内劲在外形体内的升降涨渺之收发运行所产生的拳势,威力最大,效果最好。因为其具备“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的攻防能力。内劲在外形体内升降涨渺的收发运行之敏捷迅速言不可表矣!从外形体态的变化上又不见其运行之形状。较技时内劲与外形匹配合一之攻防拳势,丝毫不费外形之筋劲骨力,对手应击而被跌翻飞出以落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拳法攻防之妙于此可知矣!
从此文的内劲之论可以知道,内劲功德圆满,其在外形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此乃后人所论“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无形无象”之无极艺境的实践、理论基础。
作者强调,内劲又是三性调养的好方法,可以使自己达到神而明之的艺境。一旦与人交手较技,能作到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的“不撄人之力”,运用靠吃、粘走的法式,必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对手不见其形而又不能逃脱,此乃是“粘连黏随”功夫艺境之描写。如果欲想达到如此的攻防功夫艺境,须以修炼内劲功夫为主,还要结合上述的内容,达到融会贯通如一之艺境。在与人攻防较技,哪有不速胜之道理呢?
如何具体修炼内劲功夫呢?前贤已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浑元剑经内篇气贯周身法》
此段论述,已经将内功法修炼内劲功夫的方法、功能作用、效果,全部的阐发已经详尽矣!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自可如法修炼之,假以时日,必见其良效矣!“①、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就是两足要分清“后蹬前踩”的劲势之交替法,后足蹬劲时前足虚灵;前足踩劲时后足虚灵,此就是双足的“单重”的法式。双重:就是两足的劲势虚实不分,则变化不灵通,所以为病拳架势。
然而,两足蹬踩劲势的虚实交替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实非满,虚非无”的艺境才是正确地法式。”
马老,这个后蹬前踩,虚实转换,说出了真正的单重的含 义了,令我矛塞顿开,能再深入一点,为我等后学解惑么?
从这里看到,马老的拳学,无论理论还是实战,都已经是一通百通了,唉,可惜晚辈身在广东,未能当面请益,实在遗憾。七 则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槁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
【题名解】
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小成形拳招熟明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法式;中成气、意拳懂劲暗劲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法式;大成神拳神明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法式;及修炼神化之功寂感遂通,应物自然的不修而修,不炼自炼,不养自养的法式之功能作用。
顺便谈到了“虚实奇正”法式的具体运用内容。这些乃是形意拳修炼者必须精通的内容。【注解】①、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形意拳之成手功夫用法,有三层攻防功夫艺境:有有形有相之用的小成形拳招熟的拳术攻防功夫艺境,有有名有相无迹之用的中成气、意拳懂劲的有形拳术攻防功夫艺境向无形拳道神拳神明功夫艺境转化、升华的艺境,有有声有名无形之用的大成神拳神明攻防功夫艺境,即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的成功一也的神化之功的艺境,即无形无象之无极无上艺境。
②、拳经云:“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形意拳经云:“起如钢锉,说的就是“起者去也”,落如钩杆,说的就是“落者回也”。未起时“意”如摘子,则起则灵也;未落时“意”如坠子,则落亦灵也。如此“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式,当然“意气换的灵”也。
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直起如箭敏捷也,直落如风无形也,追风赶月之势内劲不放松。起势如风无踪也,落势如箭钻而中的,故而打倒还嫌慢,捷快无比也。双足蹬踩过身法,双手拨打任意行,故而论功行赏的说:“足打七分手打三”也,重要在于步法到位;这就须要拳势的“五行本一气”的达到“发欲冲冠的血梢足,舌欲摧齿的肉梢,齿欲断筋筋梢足、甲欲透骨的骨梢足”,才能制胜,这就是“五行四梢要合全”的精义。只有“气连心意随时用”,才能具备“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效果。
④、打人如走路,看人如槁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打人之拳式要如走路时的四象法则之上下相随,看人如同干枯槁荒的野草。胆气包身势如风响,拳势起落似箭直钻。如果进步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不能战胜对手,必内存有胆寒之心境造成的。此论说的是初步小成形拳招熟明劲的法式,属于有形有相的拳术攻防招法之运用的法式也。
⑤、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到了中成气、意拳懂劲的暗劲之艺境时,攻防招式的用法更为奇妙了:因为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法式,运用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则拳势之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再加之外形不翻不钻,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都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形法式当然对方无法遮拦也。此是二步中成气意拳懂劲的暗劲攻防功夫艺境,故而“形迹”处在有无之用也!
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拳无拳化乎一气也,意无意乃取彼之意也,无己意之中顺彼之意才是真意。拳打三节劲意变化故而不见外形之变动也,如见外形变动的影子都不为“内动不令人知”的攻防能力,故能应物自然,随时而发也;就在平时要做到“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境地,故而,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茶水之间,皆是修炼运用的方法也;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修炼运用无形道体法身的方法。所以说:无入其境而不能自得其道,无往其境而亦不能得其道也。以此不修而修,不炼自炼,不养自养的法式,就能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应物自然的艺境也。此皆是“从有入无”的化劲之神化的功能作用也。
⑦、然而所用之虚实奇正,亦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劲拉回,如落钩竿,谓之实;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劲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谓之虚。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然而,就所用之虚实、奇正的法式,亦不可以专心有意用于“奇正、虚实”法式也。虚者,并非专用虚于彼,亦可虚于己以空之而制胜。己手在彼手之上,己形不动只用劲意从自己手下皮里肉外层面的拉回,即如落钩竿,谓之形虚劲实的明柔方法;己手在彼手之下,亦己形不动只用劲意从自己手下皮里肉外层面拉回,彼之手挨不着我的手之劲意,亦谓之形虚劲实的暗柔。这就是并非专有意于虚实,是在彼之形式感触耳,这就是“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之相机而用的方法也!
⑧、奇正之理亦然: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是此意也:奇正之理法亦然如此:故而,“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之法式,就能真正做到:“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所用不穷也”的艺境。形意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说的就是此暗劲法式运用的意思也! 【点评】就本章节所论述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内容,不用多说了。针对文中所论的“虚实”的体、用方法内容,已经解释明白了。关键是“奇正”的内容,下面专门命题立论,阐明其中要义,此乃从拙著《易经卷拳术拳道解》一书稿中借用而来,录之如下:
“奇正”法说
弟子问曰:前论“宾主”法说的修炼、建体、至用,乃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道理,方法已然明瞭于心中。又言:“正者为主,奇者为宾。”请问:“奇正”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作用为何?
师父答曰:“传统拳术者,攻守之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上法也,确难为之;能为者亦不难也,实有其艺境。即谋攻守,则应得攻守之道。故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能成此艺境者,必知此道理。其必精明“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之战事机理。因传统拳术攻守之“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此乃出自孙子兵法论奇正之精义。
然“奇正”法说之本源者何?不明此则空论“奇正”有何补益?故先试而论之,则“奇正明,道法精”,功德艺境修之有法亦自有成矣!
经曰:“古有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天下无所归其功。五帝则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让其功。道德废,王者出之而尚仁义。仁义废,伯者出之而尚智力。智力废,战国出之而尚诡诈。圣人知道不足以理,则用法;法不足以理,则用术;术不足以理,则用权;权不足以理,则用势。势用,则大兼小,强吞弱。非疏道德而亲权势。权势之用,不得不亲;道德废,不得不疏,其理然也。唯圣人“反始复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正者,名法也;奇者,权术也。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以无事理天下,则万物不能挠,不挠则神清。神清者,智之原;智平者,心之府。神清智平,乃能形物之情。人主(心)知万物之情,裁而用之,则君子(内气)小人(外形)不失其位。夫德厚而为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守过于君子(内气),无失于小人(外形)。过于君子,则人阙其理;失于小人,则物罹其殃。故曰:人不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平也。人主之道清平,则任人不失其才,诸官各守其职。四封之内,百姓之事,任之于相;四封之外、敌国之事、任之于将。语曰:将相明,国无兵。舜以干戚而服有苗、鲁以泮宫而来淮夷,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以力胜者强。强兵灭,伯兵绝,帝王之兵前无敌。人主之道。信其然矣!
《太白阴经卷一主有道德篇第四》
以上述之论奇正法说,正者,道也;奇者,权术也。正者,体也;奇者,用也。然“正”者亦分“道、德、谋、力”四体之情,权术之用“奇”,亦分“帝、王、伯、强”之四种。而得出结论乃“强兵灭,伯兵绝,帝王之兵前无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为人主之道,以正治身、以奇用兵,信其然矣!古云:“习拳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这就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就是“相将”之事。以正治身,乃宰相之事,即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之精义;以奇用兵,乃将帅之事,即柔化刚发,以柔用刚之精义。皆遵无为道法,无不为之事也,乃帝王之治之师。下面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四种攻防功夫艺境,与“以力胜,以谋胜、以德胜,以道胜”之说法,进行一下比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就会对“以正治身,以奇用兵”之说法的精义,有个明确的认识了。
外家拳法,即尚血气,用横力,以力胜者之强。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以力胜,求力大;以快胜,求速度;壮欺弱尔,求外形之强壮。孰不知“强兵灭”之论乎?老子曰:“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施强力手段以胜人者,一而弱,再而衰,三而竭。故曰:“强兵灭。”因其非德非道。外家尚力拳法之弊病所在显明矣!
内家拳法之形拳招熟艺境,虽然因形练形,后天之功,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只在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而实施、还在运用“欺诈、诓骗、引诱、惊骇之式;横竖、斜直、吞吐、奇正之机”的谋略而胜之,此乃机谋之胜、其乃有形,亦可为人所乘而胜之。故施有形机谋者,反被人乘之,正所谓“机谋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之精义也。故曰:“伯兵绝”。内家拳法的形拳招熟之弊病亦显而易见矣!故拳家将内家拳法的形拳招熟视为筑道之基础功夫阶段视之。如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停留在此艺境而不前进,乃自取绝“道”之拳也,故行家里手不取也。故倡导继而精进之风尚,以求日日新!
内家拳法的气、意拳懂劲乃以“健顺德之体”以为“道之用”,道用阴阳,即阴柔之外形的顺之德;阳刚之内气的健之德。柔外刚中、至柔至刚、柔化刚发、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阳动阴静,驱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势,悉出出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困时致变,见境生情,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此乃以德胜者王之精义也。因王法阴阳,故以德厚而以道胜,只此攻防功夫艺境,方能始代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宣行天下知者也。
内家拳法的神拳神明,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形)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而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化乎一气而流行。其所用者,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化为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已致神武不杀之境。此乃语曰:“将相明,固无兵”之精义。
综合观之,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气、意拳懂劲”和“神拳神明”之艺境,乃以德胜者王和以道胜者帝,帝王之兵前无敌,不正是“身完天下无敌手,拳成四海少敌兵”之精义吗?
故我下面解释“奇正”法说之精义,全以“气意拳懂劲”的“健顺德之体”之内容以论其用的。在全面论述之前,先论一些“形拳招熟”的“奇正”法说之内容。可使“奇正”法说的应用较为完善,也便于初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掌握。
形拳招熟的拳法中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法之分别。所宜辨别清楚而纯熟演练之。
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
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
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
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
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
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
三揭为正中奇,抹眉红为奇中正,指裆锤为奇中奇,插花盖顶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在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自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上乃摘录《浑元剑经》之“奇正”法说,权变为拳法的“奇正”法说,略有改动,亦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知其用法而已。如刺猿、飞仙,改为拳招法说之。其“奇正”法说之精义未变。上述“奇正”法说内容,适用于形拳招熟之攻防功夫艺境。下面要论的是“气、意拳懂劲”的健顺德之体的“奇正”法说之内容。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认真领会才是。
前已论述,正者,名法也,体也;奇者,权术也,用也。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唐李问答》指出:左右者人之阴阳,早晏者天之阴阳,奇正者天人相变之阴阳,若执而不变,则阴阳俱废,如何守牝牡之形而已。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
奇正者,体用也。以体言,健之体,顺之体,健顺合德之体。健顺之体分,健者正,顺者奇。健顺德之体正;健之体,顺之体两者为奇。此体用,奇正法说,应得细辨知。
孙子论“奇正”以势;“唐李问答”论“奇正”以形。故知拳法中的“形”和“势”都可以“奇正”论之。不出内气、外形之体、用尔。
综合观之,“奇正”可以言“体”论“用”了。以乃明“奇正”法说的着眼点。
又《唐李问答》中说:“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此论“奇正”对敌之用法,乃以正击实,以奇击虚。以正击实者,乃以重击中之法式;以奇击虚,乃以定用手之法式。不明:“奇正”用法,虽知对手之虚实,亦不能胜之,但要知到“奇正”互变,即正者变奇,奇者变正。此乃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精义。于此可知:“奇正”法说对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的重要作用。“奇正”法说乃传统拳术练、用的重要的大法之一,不亚于动静、刚柔、虚实法的内容!故拳谚云:习拳不得奇正法,临阵皆是糊涂打。可谓研究奇正法,就是研究攻守之道了。
老子在《道德经.五十七章》说:以正治治国,以奇用兵。如以传统拳术之体、用论“奇正”。此处言治国之国,乃自身之“身”尔。即传统拳术以正治身之正,具“洛书”之义,乃一、三、五、七、九之阳气也,其居中正之位,表明以内气治身之正。以奇用兵,以内气用外形也,然攻敌者刚发也,乃以外形之柔法运用内气刚劲之势击敌也,即以柔用刚之法式。故知,治身者,内气为相,谓之以正治国;敌斗者,内气为将,谓之以奇用兵。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奇正”之道理明矣!拳通兵,兵法即拳法,明矣!然尚须细论,方明“奇正”法说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方方面面之体、用的具体内容。
传统拳术以正治身,方有传统拳术攻防中的“奇正”之用。在传统拳术中 的“以正治身”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为以形治身,即因形练形,通过攻防招法的拳架式之练习,将身体修炼的具有传统拳术攻防变化至用价值的六合一体之“形”,此外形有名“顺之体”。此形必中正安舒,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必备“牝牡之形”,即攻守之形,乃阴守阳攻同时存在之形。即攻守各半来看,乃形用半,即一半形体攻,一半形体守。拳术功防招法变化万千之用,此六合一体之形的宗旨不变,此六合一体之“形”是为“正”,而六合一体之“形”中的“攻之半形、守之半形”则为“奇”了。此乃单从“形”上来论“奇正”的。
一为以内气治身,然在传统拳术中“内气”在身形内独立存在为“一”,又名“乾之体”、“健之体”。然“用”时则分为“二”,此“二”即是“对五”之意,即一、三、五、七、九,为五阴,乃含天地之阴。内气之“对五”为一之“一”是内气之“正”。内气分则为二,五阳用于攻击之“半形”中;五阴用于防守之“半形”中。五阴五阳之“五”者为“奇”。能明此内气、外形的“形用半、内气用对五”之名法者,可以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之“外形、内气”的“奇正”法说之内容,则练之有法可明,用之有法可依循了!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 “奇正” 法说的根本之理法尔,精华尔。
“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此言传统拳术较技过程中“形”虽显示出攻守之架势,但只显示出“奇”而已,是看不到形的“正”的;“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之奇正相变”。此乃言传统拳术较技过程中,能够战胜对手,不管是“以定用手”,还是“以重击中”,是因为我之形“正”的因素,不是我用的攻防方法之“奇”也。此乃以奇示敌以正胜的用形之奇正相变的道理。能明白上述道理,就能明白传统拳术中的“形”的奇正相变的运用法则,就明白传统拳术用形的奇正相变的道理。即以奇示敌,以正胜之;以正示敌,出奇制胜。正者奇,奇者胜,不可胜穷之理明矣!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传统拳术较技过程中的攻守除“形”之外,就是气势,亦名劲势,而攻守之劲势的变化亦不出“奇正”之理法的。已知劲势的五阴、五阳之“五”者为“奇”,对五为一之“一”为“正”。则知传统拳法攻守之阴阳劲势变化,是在劲势之“一”正的基础上完成五阴五阳之“奇”的运用。劲势的“奇正”相变的运用亦是无穷尽的。即五阴之攻守尽势转化成五阳之劲势的攻击,原五阳之攻击劲势转化为五阴之防守劲势,上述亦为劲势“奇正”相变的机理。
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乃“形、劲”合一为用,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以形劲合一之“奇正”法说论攻击与防守的。故得此奇正法说的拳法之妙者,与人较技可以做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手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知此“奇正”之理,尊“奇正”之法,故凡战之,必“以正合,以奇胜”。知此理乃得传统拳术的“奇正”之体、之妙用矣!传统拳术中的“以重击中”乃正兵之法,即以正合之法为用;“以定用手”乃出奇制胜之法为用。正兵之中可出奇制胜,出奇之法中可以正合制胜。奇正相生,正合以出奇,出奇以正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精义见矣!
“奇正者,天人相变之阴阳”。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奇正法说的画龙点睛之笔。在传统拳术中言天者,乃乾阳之内气也,即言健之体;言人者,乃言人之形体也,即言顺之体。故此而知:“奇正者,外形、内气相变之阴阳、是说。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法式的。换句话说就是:“传统拳术之攻守者,即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的”奇正“相变法式也。”此理法化“循使”法说中在详细论述。而此法式,现在知道是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法、又名“劲形反蓄法”。三种理论方法皆可用之,各有出初焉!
在传统拳术的意拳懂劲之艺境汇中,运用内气、外形是分攻守不同而匹配方法是有区别的。这一点,《陈谱.刚柔第十》中说:
用刚不可以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以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
从这段刚柔法中,论明:防守用内劲接人,必有外形柔化,才能化解对手之攻击;攻击用外形,必有内劲之刚发,才能迅捷制胜。在《拳经.千金秘诀.歌诀问答》有:
问曰:势雄腿不稳,何也?
答曰:在势去意来。
势若去时要稳狠,意旋回时身步稳。
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愁。
从问答.歌诀中,以动变平衡法,说出了内气、外形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方法。我将此法名之为“遁使”法。运用“劲形反蓄”法的功夫在与人动手较技时,可从他力取法、才能真正做到粘连粘随,随屈就伸不丢不顶,方能随对手变化而用招法,或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或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人。则奇正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势,皆可因时而变,见境生情,因力制人而胜之。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所说的“形劲合一”而用,然此“一”者,简言之,“拳”也。诀言: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以德体言之: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也,万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以道体言之,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浑化归一。此“一”者,道体也。道体者何?即“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此乃拳道合一之境。为神拳神明艺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能明上述之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乃得正眼法藏了!亦能明“形意”即为拳之立义了。能明传统拳法的奇正虚实之用了。形神兼备,即言此意拳懂劲的内气、外形之“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之功夫艺境的。化一则为道境了。艺境如此分明。
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
传统拳术中的身形、内劲、拳势的奇正之法的运用,必须针对对手的虚实与之相应而运用为法则。对手实,则我必“以重击中”的正兵法破之,击之。此乃见虚不打见实打的正兵法,亦名“对法”,即照彼来处而击之,破之可即时见效;敌虚,则我必出奇制胜,直捣其虚,即“以定用手”法击之、攻之,可速胜。“以重击中”和“以定用手”可相互转化为用,遵此“奇正”相变之法则,见境生情,随机势而用之、在攻防较技中能稳操胜券。即以正为奇,以奇为正之相变法尔。
否则,“苟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之虚实,安能致之哉!”如果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不知拳法“奇正”相变互用之法的运用之方法,在动手较技过程中,虽能知对手攻防之虚实所在,亦不能实施“以重击中”之正兵,“以定用手”之奇兵,怎么能战胜对手呢?在此用强调了奇正法在拳法中的重要作用了。乃习拳必知必会之法式。
兵法云:
非正兵,安能制远,安守制敌之谋;非奇兵,何能出其不意,何能攻其不备。
此段所言“正兵、奇兵”的论述,阐明了奇正法说中的“主宾”和“体用”的关系。
此处所言的“正兵”,乃指拳术中,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平时对拳法的训练,外形,具备娴熟的六合一体的进退攻防变化能力,掌握形用半和上下相随四象变化运用的技巧,中土不离位的招法攻防变化的功夫;内劲,一气贯穿的腾挪功夫,劲用对五,吸提呼放,升降涨渺的功夫;劲形合一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攻防机动灵活变化能力。上述一些内容,汇总而说,即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之正法,即为正兵,是攻防必备的主题功夫内容。即建体的内容。奇兵,即指自身各部位具备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皆属于奇兵,是宾辅的功法内容。总的来说,整体的攻防实力,做为正兵;局部的攻防势力,做为奇兵。此乃从体、用分别之认知。
在动手较技的运用中,正兵和奇兵的具体内容,可以随时变化的,又可以正为奇、以奇正的,皆在权宜之用尔。这就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道理。
但基本上在较技中,一般皆是以正兵之法与对手周旋和较量,方能为出奇制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但也可用奇兵诱敌之法,以正胜之。皆属权宜之术尔。自当视实情而出之。“运用之妙,出手一心”之精义者,此也。
能以正兵周旋,具备条件,即以为定用手出奇制胜,而达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之效果;当用奇兵,对手有备而不就范,即以正兵胜之,即以重击中之法而攻之,击之,逼其自乱,再创出奇制胜之机势。正所谓:“非正兵,安能致远,安守制敌之谋”之精义。传统拳术较技是以正兵战法为主,为战胜对手而创造,积累出奇制胜的机势、条件。故拳决云:按定正方隅手用”,就说的是正兵与奇兵之主宾法则的。正方,即正兵;隅手用,即奇兵。以太极拳门所设的四正四隅八法立论:正兵者,棚履挤按四正手;採挒肘靠四隅手、奇兵者也。如果与人较技,没有具备棚履挤按四正手的功夫与对手周旋和较量,就不能听探对手的虚实,不能顺随对手的虚实变化,何能使出採挒肘靠四隅手的奇兵之法而制胜。然只会棚履挤按四正手之正兵,不知採挒肘靠四隅手之奇兵;或只会採挒肘靠四隅手之奇兵,不知棚履挤按四正手之正兵。这样的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与人较技,多数因不知“奇正”相变、互用之法而落败。因为习拳不知“奇正”法说中的奇正法还有“以奇为正、以正为奇”的“奇者为正、正者为奇”的相变为用之法式呢!即“隅者为正,正即是隅”的用法。可知“奇正”法说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了。“奇正”法说,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必修的课题之一。
以上“奇正”法说之论述,虽多引用兵法之论以解拳之奇正,然练功则为《易经》之理法。只因兵法人多知之,故借以阐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种种之“奇正”法说之内容,乃取简便之径的意思,实乃阐明易理以明传统拳术之理法,则拳理易明、拳法易知,便可练而用之,自无误矣!
明白了“奇正”法说的“形势”论,还要知道“五者三正二奇;十者,七正三奇”之法。诀云:“前三后七,天下无敌”!就是论述“七正三奇”之法式而言的。还有“洛书”的以正为奇,以隅为正”的健顺奇正颠倒之法式内容,基本上可以知道其势乃劲形主从、方位了。以上论“奇正”法说之内容,可谓之全矣!
明奇正法说可知对手是高手,偏门的高势,低势,及其相互转化的要点了。这时掌握施招用手的曲化直发,攻防要领,变化规律,达到意在人先之施手用招,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妙处。如能以奇正法用招变化攻防,则可达到简化用招成为有序变换。为达到不期而然,不期致而致的自动化神化之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故应洞彻奇正法说之内容,方明传统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阴阳变化之精髓,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精研“奇正”法说之内容,乃明拳道之妙法尔。
精读此篇文章的内容,则能得到拳门“奇正”体、用之精旨妙谛耳!八 则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
【题名解】
本章节以明劲、暗劲、化劲,分出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小成形拳招熟艺境,中成气、意拳懂劲艺境,大成神拳神明艺境,成功一也的具备神化之功的艺境。而明显的说明:小成形拳招熟为有形拳术攻防功夫艺境,中成气、意拳懂劲为有形拳术攻防功夫艺境向无形拳道攻防功夫艺境转化的阶段,大成神拳神明为无形拳道攻防功夫艺境,成功一也的具备神化之功的攻防功夫艺境乃是化无的无上艺境。这就是“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之说法的最有力的作证。
而在论述中列举了儒家、道家、丹家、拳家等修炼的语录以详细说明之。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论经典,除了拳谱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典著作了,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中华民族文化哺育出来一枝光辉灿烂的奇花异葩。【注解】
①、形意拳术明劲是小学功夫。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形意拳术的形拳招熟之艺境乃是运用的明劲法式,是小学水平的功夫。因为,在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变化上存在有间断的现象,故而谓之小学水平的攻防功夫艺境。
②、暗劲是大学之道。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然气、意拳懂劲之攻防功夫艺境乃是运用的暗劲法式,则是大学之拳道功夫艺境。因为,在攻防往来之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拳势的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变化上无有间断现象,故谓之大学拳道功夫艺境。
③、此喻是发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以此小学、大学的比喻,是在阐发明白形意拳所以然之练用的理法也。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道也。内气、外形,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刚内柔外匹配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这就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化劲之神化功夫艺境。
一以贯之:发 音 yī yǐ guàn zhī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里是“内劲”一以贯之自身的始终。就是“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道也。”以此“道”贯彻攻防之始终者也!
神化:从无到有,谓之造化;从有入无,谓之神华。神化艺境,就是寂感遂通,应物自然之随心所欲的无上境也!正如明吴殳《手臂录》中描述:“神化,我无所能,以敌为体,如水扬波,如火焰烘。”
④、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正如孟子所说:“能发扬光大叫作大,发扬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的叫作圣人;圣明而又高深莫测的,叫作神明的人”。丹书云:“形神俱杳,乃与道合真之境。”就是与太虚同体的虚灵妙境。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
大而化之,之谓圣:大:发扬光大 ;而:并且;化:感化;之:它;之:就是;谓:所说的圣:圣人。本句是说:能发扬光大叫作大,发扬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的叫作圣人。
出自《孟子尽心下》: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问道:“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明而又高深莫测的,叫作神明的人。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也。”
形神俱杳:就是“身体如同九重天”的虚灵妙境。
⑤、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也。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
得其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候王得一以自正。一者,太和一气也,道也,太极也。因为万法归一,而一归道也!九要论》“一贯之道”精义解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也。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侔,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连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左右相应。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电闪。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佩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致而云乎?
盖气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序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相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阐释】
本文乃《九要论》之首篇。即为首篇,必有提纲挈领之意义,精通此篇论述之宗旨,才能通读以下各篇,自有一气贯通之感。然在本篇,最关键紧要之句,乃“观圣门一贯之传”。何谓圣门一贯之传?一贯之传的内涵能辨析清楚,本文宗旨就可以明白了,也就能抓住前贤所论之精义。
一之为言,兼上下,会古今,联物我,统内外,是无可分别之名,所以谓之为贯。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易》象则体现大本大用,全具无遗,天人合一之道,尽在其中;《春秋》乃全显大用,天人感应之机,尽在其中。读《易》而不达天人浑一之道,读《春秋》而不达天人感应之机,如何能识“一贯”之道哉?
孙录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说:“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内劲。”其根据自己修炼的经验体会描述了完善的内劲之性状,他说:“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自然法则告诉我们,松散的一切,必然有其能够统一的道理;分离的一切,必然有其能够集合的机制。所以说,天地间四面八方多而杂乱的一切,都各有其所从属,这样可便于我们认知和掌握;千头万绪的事物,虽然纷乱复杂,自有其生法的根源。我们探本穷源,就可以把千头万绪的事物,条理清晰。因为,一本而有万种不同之表象的现象;万种不同之表象的现象都归于一本之根源,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与表象在演化过程存在的必然规律。我们人类能够完成我们所能够完成的一切,其根本原因就是遵守客观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不例外。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其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内容论说起来太复杂了,我们从其最重要的千变万化之攻防拳势来认识,往来运用无非是拳势而已。拳势,无非由外形之势与中气之势所组成,那我们先认识形、气的关系。易数,一二三四五,气之生也;六七八九十,形之成也。生者在内而握机,成者在外而具体。拳势,莫不生于气而成于形,迨形之既成,莫不气中而形外。可知拳势者,中气生者在内而握机为主;形态成者在外故为臣。
故而说,拳势攻防之往来,莫不是中气所为之;所成拳势形态各有不同的类别,皆由中气所主。这就是所谓的“一”者,从头顶至足底,内而脏腑、筋骨,外而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皆由中气一以贯之,而达虚灵妙境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中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正中和,与形体结合而不失接人拳势劲力之功,故其所成之拳势具有破之不开,撞之不散独特功能;又能使自身拳势变化达到上欲动而下自随,而下欲动而上自领,上下动而中节应,中节动而上下和之。
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气形虚实相须,内外一以贯之,是谓内外相连。即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气动形随,自身各处三节前后之动静有序,皆内气为主、外形为臣,君臣相需而成,这就是形成各种攻防拳势而一成不变的法则,由此而能达到一虚灵妙境的艺境。
这种“虚灵妙境”的功夫不是刻意造出来的,也不是模仿他人而装出来的,这是要依靠法分三修,游历三境,系列方法系统扎实的递进修炼而获得的,此即后人所说的全体透空的“太极”艺境。
达到大成的神拳神明之虚灵妙境的攻防功夫艺境者,与人比武较技,当静而不动时,寂静的像清水无波,清澈透底,居其所处之位,稳如山岳而不可侵;当时而动,动势如震雷,如山之崩塌,出乎人的意料而疾如闪电。当他一静下来的时候,,神意气劲形无有一处不静,其表里上下没有一点参差不齐、相互牵扯之意;当他动的时候,他的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没有一处不是按序而动,其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没有一处存在抽扯游离移位之形态,故能全力以赴而战之,但又并非是力量之大。其实实在在的一身攻防功夫,若动起来,就像决堤之水一泻千里,其拳势浩浩荡荡,不可抵御;其劲势犹如火药一般,使人不及掩耳。拳势攻防之变化,不及思索,应物自然,方圆曲直有感而应,触之随势即发,无不中的。这种拳术攻防功夫艺境之修得就是每日坚持以正确地方法修炼、积累在自身中能够独立存在的中气,而成之的法身道体。法身道体不单对健身、技击有益,更可以修炼成“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的神拳神明的上乘艺境。
除修炼内功、外功,还要观习圣门的《易经》天人合一的一贯之传统学说,用以研修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等内容。要博学广知、审问清晰、慎思独见、明辨是非、笃行不移。运用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才能做到以文观法,以形鉴真,洞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精髓,揭得其奥谛,而达到豁然贯通的“虚灵妙境”,具备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才能。凡事没有难易的分别,只有知与不知的差异。习拳而能成功,是件难事,如果从容易的地方着手修炼,也就成为容易的事了。这就须要习拳者尽心、尽意、尽力的坚持如法的练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要超越自身之力所能及而冒进。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万不可急功近利、而急于求成,牢记欲速则不达的古训。一定要按内功、外功、内外合一之建体、至用的步骤,循序渐进,假以时日,自身内外自会由中气而贯通,内外上下自然就成为一个有机的善于攻防之整体了。这就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中气一气贯串、由始至终、顺随为法的上乘艺境之“一贯”的道理。有关这方面内容,前贤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⑥、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理得矣: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之道的理法得矣! 【点评】  
这一章节以明劲形拳招熟为有形拳术的小学,暗劲气、意拳懂劲为无形拳道的大学的比喻,生动的阐明形意拳诀言:“养灵根者敌将也;固灵根者修道也”的说法之精义。清楚的说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一定要遵从“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进道升华的阶梯,方能最终达到“拳道合一”的境界!实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
为实现这一设想,不单要钻研本门拳谱宗技理法,还要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的天人合一之理法,以为修炼所至用,方能圆满的成功!否则,难免落入到戕贼自害的窘境中而不自知,险象丛生矣!甚者必然会酿成人生的悲剧,悔之晚矣!为清楚的说明这一观念,专题论述之,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传统拳术之“三练”法说向来修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存在三种练习方法,即文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简约为“三练”。
文练法,即指练空、悟空、用空;武练法,即练实、物实、用实;横(音hèng)练法,练横、横练、用横。三种不同修炼方法,最终达到三种不同的功力境界。
文练法
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统、正宗练法。文者,体也,健顺和之至的德之体也;武者,用也,用之精也。即文体武用者也。自己懂劲,阶及神明,是为文成;而后较技,皆以他力取法,可有武之用。假以时日,时至神知,可达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神化之功夫艺境。
武练法
以自己父母所赋之身,击打拍物,可速成武事之用,然无文体之功,而不能使功夫炉火纯青。
横练法
虽可制敌,取一时之成效,而非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真谛,终难成正果。正如前贤所言:
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手,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谓打拳成法。,亦能胜人,但能屈人之身,而不能服人之心。
                          《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
有志其业者,务以意会,法以神传,必当竭尽至力。须宜实致其功,粗事细磨。断不可用努筋突骨之功,而致百身之病。而猥知卤莽,是彰乎知。舒筋舒脉之谓何?此则临敌应变,无不可以取胜于人,此所谓千金不可换也。宝之慎之,无视以为戏玩也。
                            《拳经拳法备要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这两段论述,非常严厉的对“武练、横练、糊涂练”者进行了批判。
  上论乃是“三练”的大概情况。三种练法的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体”的认识概念不同而加以区别的。文练法是“建德体、至道用”。所谓德体者,就是“建顺和之至”的法身之“体”。武练法和横练法是以父母所赋的报身经系列的修炼为之“体”。下面分别谈谈三练的种种区别。
文练法的理法功果
乃遵《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精研传统拳术理论、运用拳术攻防变化规律、掌握传统拳术练习与运用的方法、准则,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外功夫,已练己为功夫宗旨,即“建德体、至道用”。自练时,拳以打空为能,没有实物为物象,全以意境为第一大要,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燥、柔若无骨,即“健顺之德体”的建立。进行攻防招法之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思之皆以顺其势借其力而施招用手。而动手较技时,使对手如无人而知其势,顺势借力,避向击背,柔化刚发,以柔用刚。防守疏密得当而不可侵,攻击对手而不伤人,使对手攻击不得机势而无法出招还招。此为拳门上乘功夫的要旨。练此功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一旦入门上道至“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艺境,则能终生习拳而不辍。功用到此,谓之“文武双全将相身”,健身、技击并行不悖的超凡入圣之正果得矣。不愧为拳术功夫之练家子。
武练法的弊病
不修炼文体而直以自身修“武用”,又以实物操练拳法招数,如打沙袋、击木桩、踢巴斗,或借助于其它器物如树木、砖墙、电杆等。以此物象模拟要击打的人,练习打、体、肘、考诸法。其特点是借物而贪重,然绝非“文练法”的“文体”出手用招之“沉”的功夫可比。故此种人出手用招的功夫虽可速成,与一般拳手较技确有成效,但已违反“手为天盘”而清轻虚灵之理法。因此,如与文练好手较技则显示出攻防动作粗糙,欠缺灵活敏捷而攻防招法少变化,因贪而易失势,故易落下风而败阵。
  此种人,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不知气沉丹田调息之法而气浮;不知渐法,常即兴突击训练;不懂药洗调理养护之法,所击重物的“反作用力”通过击打部位传导,造成体内脏腑之气机不畅瘀滞,使脏腑生化机能失调,甚至造成暗伤,影响身体健康甚至百病缠身,种种不适纷起。此类习拳方法乃养虎为患之举动,不可取也。
横练法的弊病
是武学拳门发展过程中,因历史的种种原因和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不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修炼方法。这是一种特殊的、超出普通习拳者身体功能承受能力的训练方法。
如插砂:以木桶盛砂使之密实,每日以双手指插之,日久指硬如铁石;
搓掌:每日以掌根内外搓磨巨石、门边、桌角,总以掌缘坚皮翻起,硬如铁石为止;
杠膀:以双小臂三里穴肌肉杠树或木桩,直至皮厚坚如铁石为止;碰碑撞石:每日以木棒击头,或以砖撞头,直至砖撞砖折断,直至一头能碰断尺厚的碑石为功成;
排打:以木棍、木板或砖石,每日依次拍打前胸、后背、臂、腿、臀、腹、肋等处,直至棍打棍折、板拍板断。更有甚者,以悬吊檩条冲打自身胸腹、胯、背等处;排钉:将铁钉掌排入木内,再依次起出,复排之;
打桩:以身体各个部位依次超重量击打裸木桩。
还有烫法,有水烫法、火灰烫法,现代甚至还有用电击法练功的。总之此类方法举不胜举,而练出看似超越一般人的特殊的攻防功能。采用此种方式练拳术,不仅不是去追求文体武用的文练法的功夫艺境来提高攻防功夫技艺,就是视武练法的物象贪重练法都觉得轻。练出“横”的功夫,用则虽能伤人甚至置人于死地,看似可得一时之能,但终不得拳艺之奥妙、拳术的真功夫。因为其不知传统拳术的真功夫“在神为非人力也,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丛生,至其道成”。由于横练功夫对身体的生化机能的暗伤更为严重,故历来横练功夫者都多不能长寿(不能活到其应该活到的年龄而早故)。民间历来因练功不得当而早亡者,举不胜举。因其不按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德体、至道用的自然法则训练。如此妄为,虽在青壮年时可逞一时之威风,但成不了拳界功夫上乘的高手、一代之明家。此种人如与文练高手较技,亦多落败。另外,尚血气之力、胸隔膜水平用力是为“横”。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练法的健体至用,健康、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真功夫者也。武练和横练功夫之人,以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寿命为代价,换取并非真正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损失太大了。
  一九七八年秋,我出差到银川,住在银川新城旅馆二楼。晚上八点多钟时,见一九岁儿童用实拳击打楼道墙壁,击打动作娴熟而有力度,自思此少年击墙练拳已非短日之功,若在三年以上则肩胛骨处必有暗伤无疑。出于爱护儿童之心,上前询问:“你打墙练拳有几年了?”答曰:“有四年了。我父亲教的。”我说:“能请你父亲出来,我认识认识好吗?”少年将其父亲唤出。我对其父说:“您教孩子打墙,看看孩子的手,都变形了,指背成方楞平面了。据我揣度,孩子的肩胛骨处必有暗伤,请孩子脱去上衣验看可否?”其父把孩子上衣脱掉,在其两肩胛骨下端靠脊椎侧摸索,果然各有一乒乓球大小的硬包块。我仔细验看后,告知其父,立即停止孩子击打墙壁等实物,以打空为法,回到家后立即找中医调治,将其硬包块用药消解,否则,肿疡溃烂,孩子要残疾。其父自悔不及。此事过后时常忆起,细思之,习拳不知文体武用的“文练法”,而以武练、横练的方法酿成悲剧,实乃人生之大不幸。今记之以告来者为戒。
  当然,武练法并非毫无意义。有一种人,习拳练功,悟性较低,单纯采用文练法,对其则显得抽象而不能彻悟拳理、拳法和拳术体、用之实质及攻防变化技术要领,因而可借助于“武练法”的形式。但必须注意,这种练法同那种“借物而贪重”的做法不同:借物时毫不着力于所借之物上,而纯是实物“物象法”,目的亦是“建德体、至道用”。以此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佳。当练到一定悟性时,应在完全回到文练法上来,或间断采用,以提高拳艺。此法颇多效益,虽在功夫技艺成长过程中走了点弯路,但不失对拳术真谛的追求而有所成就。有的拳师,亦乐于采用此方法授人拳技而取得良好效果。
至于那些不晓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建德体、至道用”的宗旨、不知练功方法奥妙、不知健顺参半、柔化刚发、以柔用刚技术方法的人,用物象的形式而采用“借物而贪重”的武练法,甚至采用连“借物而贪重”都嫌轻的横练法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用,而自以为得到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良法秘诀。长久练习,置身体本身受暗伤而不顾、不知,真可悲之举措也,希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勿犯之。更有以此法传授他人,而自己又以为得意,自己受害无知可悲已极,再误人子弟,真可恶之举也!望习拳者明察之。
糊涂练法的弊病
更有一种修炼的人,不拜师学艺,而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东摘一点,西凑一滴,随便比划几下,就认为自己得到真攻防功夫了。实际上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始终糊里糊涂,根本不知本末根由。根本不知缘何练拳习艺,这种修炼者的后果多身心健康受损,结果亦多不佳,吾称此种人为糊涂练者。
凡上述武练、横练、糊涂练者,皆不可取之为法,当以为习拳者戒!习拳学艺 唯此一径——略谈传统拳术“文练法”之过程
  人秉父母的精华氤氲孕育而生成形。血肉筋骨之躯,时时刻刻气血周流不息,脏腑协调,造化生机,故生生不已,本具灵性。但一出娘胎,独立而生存,随年更齿长,外界妄欲增加,本能拙力增强,性被尘污,原“明性”复转为暗,灵性减弱衰退而不自知。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文体武用”的“文练法”,正是外顺天地自然大道的理法,内顺自身各部位器官性情,减欲妄、复灵性、开智增慧、调身健体、明道见性的良好方法。持此正确的方法,慎终如始,便可“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达到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而获正果。
人体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才能是先天具备的,这种身体和心理的基本条件,正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素材”。虽然凡具备这种素材者皆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掌握“文体、武用”的攻防技术功夫,但先天之“朴”,必须通过后天的修炼,去伪存精;潜心学习,明理、知法;渐通顿悟,层层历尽,才能逐步掌握“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变化的个中之妙。这就是一个“正确地按照天地自然法则练已”的过程,即按天道自然的法则规律,通过一定的系列的方法,将身体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才能,统一在人身内外整体的协调下,更好地、充分地、全面地发挥身体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攻防作用。这一道理,是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认识正确与否的最关键处。
下面分三步谈谈“文练法”的大概过程:
第一步建体筑基阶段
初习拳者,按照明师的教导、指点,初步学习传统拳术的理论,达到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各项内容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明了习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文体成,武用精”的根本法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即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
在理论初步明白的基础上,就要在师父的指导下,修炼“建体、至用”的筑基的内容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断通过正确的修炼,不断地变化自身,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系统工程之开始的修炼内容。主要修炼以下几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至用”的基本功夫:
1.“健之体”的建立:从“内练丹田一口气”的内功方法开始,使内劲生成,健运不息,独立存在于自身而不改阳刚之性。同时初步明白内劲、心、气机、气道、意、神的含义及不同功用所指。
2.“顺之体”的建立:从“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无骨、骨响齐鸣”的外功法开始,使外形骨节开张,筋长柔韧,善变无形又无穷,皮静而灵敏的触觉功夫的外形功夫,以使外形体适应拳术攻防变化的需要。这个过程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的不断去掉自身僵横拙力的系列方法,达到外形的“脱拙换灵”的目的。
3.修炼基本拳法技术,包括单式和复式的攻防招法。逐步对招式的起、承、转、合及身法、步法、手法、腿法等,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能掌握“曲化直发”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技术、技巧并初步运用。在进一步熟练的过程中对自身内外的动静变化的规矩有个明确的认识,又能自觉地遵守而做到,就要认真体会各攻防招法的特点、要领、法则,并从中悟出其共性,从而能将各个招法相互转换变化运用,做到变化基本自如。要逐步将内功修习中练出的内劲、劲道、劲势和外功所练的形体柔弱无骨的功夫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已经掌握的攻防招法中去,并能运用所学的理法加以明白的阐述。
上面所说的就是“建德体、至道用”的一个“分项修炼”和“理法术功综合修炼”的方法之基本内容、过程,即“建体至用”的筑基阶段。
此时要开始多练“回光返照”的“默想”的内功,主要默想具体攻防招法“健顺参半,柔化刚发”的“内景象”,以加强“内明”的功夫艺境。随着攻防招法运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默想的内容亦由简单的自己单手、单招操练景象,到复杂招法的操练和变化运用景象,进而提高到假设与人对手较技时简单到复杂的拆手变招景象,选择性的招法拆变景象。养成良好的“默想功法”练习拳术的方法,常年坚持,可适当减少身体练功时间,确能大幅度开慧增智,提高悟性,而拳术攻防用招拆变的功夫艺境提高得快而质量高。谚云:“默想,默想,意气想连声,睁眼练不会,回光神意通”,说的就是默想练功方法的“炼神”和“神练”在文练法中的作用。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真功夫是“在神为而非人力也。”就是有形的拳术,也是以自然之神为体用,方可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的。故“默想功法”乃是以神练拳的方法。此神者,“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的“神”也。
默想功法是“逥光返照、含光默默”内功功法之一。练功时,站、坐、卧姿皆可,以坐姿较常用。练功开始,平心静气,调身松静自然,调息至微,气沉丹田,收眼神垂帘,左眼日光,右眼月光,日月之光合明于印堂穴处,并如一圆明光,意想从此光返内视“泥丸宫”后神舍内的“元神”——按西医解剖学说即“脑神经中枢部位”。定住“元神”,再移意念于元神处,再以神意观照“前额天眼处”。此时彼处暗黑,久视则明,犹如电视的屏幕呈长方形。此长方形屏幕由暗渐明,晶莹洁白如玉之润。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白守黑”,默想功法只是其中的一个。而此屏幕还可由小渐大,由近及远,而大小远近可随机适度的。开始时,在前额屏幕上视自身攻防招法的变化,在暗黑色中,自身影像影影绰绰不十分清晰,如欲想与人较技演试攻防变化,则双人影像立显清晰。长时期以此法理解、认识、掌握运用拳术中各种攻防招法,自然神通明见,为以后达到神明艺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默想功法,不独练拳者运用,过去练珠算的人亦有用此法的。只不过额前屏幕上有一把珠算的影像,可随人唱数,而此影像中的算珠上下拨动,与手打珠算一样飞快,得数极准。
还有下象棋而能“默棋”的人,也有用此方法者。额中屏幕上有一盘棋,可随双方读棋步数走棋,而能胜对手。此即“不视而见”之法。
可见此默想功法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只要练法正确,便能很好地运用它。练默想功法,要顺其自然,勿忘勿助,遵守无中生有的法则。以气为念,意念想象时须知“念住不住,是为真念;来者是真,过者便假。”此即“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之法。此法则是通用一切“回光返照”的内功功法的。然此默想功属于修性功的范畴。
在此阶段,还要在师父的具体指导下,按攻防招法功夫的不同阶段配合如下相应的内功法,如无极桩、摇山晃海、阴阳两仪劲道8字法功、分身法功、劲势顺逆法功、三才桩、四象桩、太极边球法、三环套月、象天法地大象神功、太极八线球功法、浑圆一气功法,以及内功八桩和峨嵋十二桩功法等,主要是通心气、破七壳。以上所列内功法皆为内炼精气神合一的健之体、外练筋骨皮合一的顺之体及健顺浑化合一之体。同时配合招法攻防变化的训练,再加上训练形体柔弱无骨、骨响齐鸣的练习方法。以上内容统称为“文练体”。功夫成熟了,才有外边的“武用”,即动手较技的功夫。然“武用精”,精者,乾之体也,内劲也。乾尚文,即崇尚“内劲”为体用者,便是“文练法”。此内劲,亦名自然之神。此时阶段,虽是“形拳”功夫,但以先天自然之神为体用,亦能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的。
在此“建体筑基”阶段必须做到初步通明理论,遵从方法、准则,知规守矩,掌握招法攻防的“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要领及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的规律。要明白拳术中术语的实质内容和在拳术中的作用,如形、神、意、气、劲、劲道、劲势、拳式、拳势、精粗、文武、打点、拍位、把、跌落点、横竖、轻沉、正隅、奇正、宾主、长拳短打、明劲、暗劲、顺逆、三才、六合、机势、寸劲、分劲、半步、截、断等等。拳术中专用的术语,有些是理论的浓缩,有些是法则的浓缩,是传统拳术中特定的用语,常与我们平日习惯运用理解的概念有别。因此,真正明了这些术语的内涵,是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极需认真对待。这也是掌握修炼方法,把握练法准确,功夫不断进阶升华的基本保证,属于基础功夫内容之一。
在此“形拳”功夫阶段,对内功、外功初步收到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劲道”要清楚明白,功夫上身能运用于招法攻防变化中。
以上所说之第一步为练习传统拳术功夫的全面“建体致用”基础阶段,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 第二步形拳小成阶段此阶段属于熬功夫阶段,强化内功,外功习练,是功夫第一次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即攻防招法变化至妙之自岀的招熟、懂劲的阶段。在此阶段,练功时间相对延长,功夫好者每天只二至四个小时的小憩睡眠即可。练功内容增加到全方位的演练,全身劲道清楚,各种劲势运用自如;柔弱无骨、骨响齐鸣功夫全身一气贯通,初步做到柔弱无骨的内化内变,动若龙形的用招变化;内外基本合一,柔化刚发,刚柔相济,形神在不同功夫层次水平中所运用的招法攻防变化体现出刚柔兼备而施,闪展腾挪功夫完全能体现在招法攻防的运用过程中,拿的水平已上到了拿劲的水平,粗通神拿艺境;打、踢、摔的基本招法变化运用基本贯通掌握而又熟练。
此时要进一步精研拳理、法则的精髓、真谛,以理法具体指导拳术功夫的练与用,理论与实践达到初步的统一,内心可以发挥运用传统拳术攻防招法变化的法则、规矩和规律,逐步将招法攻防变化运用得得心应手,使自己手肘肩、胯膝足、腰脊颈一气贯串。各种攻防招法相互变化转换协调得更合理法,更流畅自然,方圆相生,曲直转换,曲化直发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运用得愈发精纯,能够“最节能、全方位”地展现攻防变化的战术运用、技击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完全符合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天人合一”的宗旨及此宗旨法则的要求。此时已能体会到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的思维,即意的活动和形体动作与一般不习拳之人是不相同的。因其是“唯道适从”的体现。古谚云:“拳不离手”,即能做到时时刻刻思悟拳法功夫艺境。这时的默想功夫已相当纯熟且内容极为丰富,顿悟拳法、拳理常有突破性的飞跃。此时即已进入到“明理、通法”的主动式练习的阶段。初期尚以能动的打法为主,后期即可运用“静以制动”的方法为主。
这个阶段是以“盘较”的“拆手破招、拆招破手、拆手破劲、招劲通解”的训练方法为主。此内容对掌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技术方法、功夫运用至为关键,是训练中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习传统拳术套路、招法再用心计,如不进行“拆手”的系列训练,于套路或单练中习得的招法是不能运用于较技攻防之中的。必须由师父给弟子进行“拆招破手”的一系列训练,喂手、喂招、喂劲、喂变化,弟子才能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地掌握招法技击的攻防变化运用的实质精髓。
通过关键性的一系列拆招变手训练,弟子可进一步掌握攻防招法运用的战术、技术法则和变化规律,体会劲道的运用、劲势的作用、拳势的效果。进一步认识拳理、法则、规律的内涵精髓之实质,依据理法要旨,严格检查自身形体、身法、手法、步法是否符合法则、规矩,掌握变化运用的精确程度。
通过师父的不断喂手拆招,弟子逐渐有了熟练运用各种拳术攻防招法的能力,并可以自由发挥地运用。这时师兄弟之间就可以相互进行“手谈”了。因为每个人对拳术用招的认识理解及功夫水平不尽相同,故每个招法都存在初期常有运用生疏、不适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用招不灵、不便。这时就要自信、坚持,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适应,就会有突破性的体认之收获。坚持如此修炼,各种攻防招法皆会熟练,可以适应多人各种不同风格的变化而熟练运用攻防招法了。这也是“手谈”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在拆招破手、拆手破招中,会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内外各方面的弱点、不足甚至严重错误之处,当然也包括自身的优点、长处及独自特长。对于弱点和不足、错误之处,要在师父的启发指点下,反复通过专项训练加以克服和改善,痛下苦功,不留任何不良习惯。并通过研读拳理,主动提高拳术理论水平,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给今后独立研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功夫艺境、手谈已是相当熟练、流畅;劲道明确,劲势收放自如;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的各种方法招式亦可相当熟练地运用了,对传统拳术中的“盘拳过手”即“斗谈”的内容及运用也有了理性和感性的相当认识了。
修炼上述内容之过程,有一年时间即可基本达到了。
形拳功夫中的“盘拳过手”训练,及习拳出师时,功夫小成的艺境描述。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须学以致用,即拳术功夫的健身、技击的功用。而又要以技击功夫为首要的检验之标准。否则,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会形同虚设了。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必须学以致用,即必须进行“盘较”的“盘拳过手”即“斗谈”的系列之训练。这是传统拳术攻防技术、功夫的具体实践应用的训练。应在师父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下进行。如果师父年龄条件好,一般由师父亲自开手进行系列的实战训练,这是弟子的福分。
开手训练,师父由简单招势到复杂招势,招势的速度由慢到快,招势的劲势由单一到复合。待弟子完全明白了其中要领而逐步适应斗谈了,就要以实战的速度、劲势施以全方位的攻防技术方法进行广泛的训练。此时亦可由有“斗谈”水平的师兄弟陪练。由于此刻双方内劲收放自如,发放劲势要求有劲势的效应即止,这样化解变招才能具有实战的效果而不会误伤。故双方盘较都无顾虑,不犯犹豫之病。
古人有关于“盘较”的陪练人员之选择标准和“盘较”时的基本法则、规矩之论述,摘之如下:“要择心性相投,为喂手之助。”心性相投而性善者,“相互对较,无忌心,无斗心,无厌心,必以真心,能规过劝善之人。”盘较时的基本法则、规矩:“彼此盘较,必以真心,不可偶倦惰辍。要常演习,更不许依强凌弱,当谦卑自处,不许以艺凌人,自当心虚神完,慎中再慎。亦须朝夕聚首,一息铸成。”
斗谈较熟练后,就要采用某一些招法形式作为较技时的“开手门户”使用,进一步明白每一招式开手门户的特点及其内在变化运用的攻防规律。“开门户手”作为传统拳术较技招法内容之一种,其内容涉及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全部,是习拳专项研究的课题之一,古又名“盘口”、“开门手”,本文在此不做详述。
斗谈是双方斗技、斗智、斗勇、斗术、斗功的综合,是“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的全面合击,是肩肘手、胯膝足、身手步法的全方位攻防的体现形式,故远比拆手变招的手谈要复杂激烈、变化多端,用招运势更强烈。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形式下,才能体现岀每个拳手攻防用招的实力及独特风格,拳法变化路数的运用的技术、劲势轻沉缓急的转换技巧的综合的攻防功夫之能力。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的攻防实践,才能全方位检验自己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理解、认识、掌握及运用的水平、修为如何。能够自知,是明者,能够战胜自己是强者的表明。
斗谈的训练,以达到形拳的招法攻防运用自如的实战效果为准。常说习拳登堂入室,到此可以说“入门了”。此亦需一年的时间。
完成上述的过程,为师者要循循善诱,韬以规矩,用最简单的道理阐明拳术中最复杂难解的艺境,使弟子易学、易懂、易练而少走弯路;为弟子者,应在师父口传身授过程中,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研细钻透的精神。
正因为只有习拳术达到了斗手较技运用自如时,方能明什么是传统拳术,什么是功夫,什么是传统拳术练、用之精髓、真谛。所以此时才是真正研究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开始。也正是在此时,才更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此时虽艺成出师,仍仅可谓之“小成”。
就此形拳的小成艺境,古人曾有描述之论。记录如下,仅作为参考:
形拳之艺境,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向机御变,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岀。其拳势,身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中有诈诱诓骗、饵引惊骇之式,横斜奇正之机,形形势势生生不已连合一势。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浑元剑经灵源秘筏刺猿剑》        
此论着重说明形拳者,乃“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然形拳的特点:“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岀”,此其一也。虽是形拳,亦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此其二也。然“先天之神为体用”是何意旨?即“健之体、顺之体”柔外刚中的“健顺合一的德之体”。此两个“体”的功能谓之“神”。有“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之说,即“健、顺”迭神其用尔。此形拳功夫成,尚属“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的拳术功夫范畴,属“有形的功夫”,故曰其为“小成”。 第三步:神拳大成阶段  此阶段乃在“形拳”的小成基础上再深造欲成的功夫,即“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无形”功夫。而此“无形”的功夫,亦有“体”有“用”。然此“体”无形,其“用”无象,故曰“无形无象”的无极境界;而浑元如一,谓之太极境界。此两种境界,就是“拳道合一”的艺境。关于此“拳道合一”的艺境之论述,有数种方法论述,录之如下,以资对照:
“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九重天。”
孙禄堂先生说:“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一丝杂气搀入其中。言之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合天道。与圣人并立,与太虚同体。”
拳道者何?“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此言其体;其用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
拳道“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天心者,妙圆之真心也,释家所谓“妙明真心”。心本妙明,无染无着,清净之体。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动静之机,天地之心,故曰“天心”。元神者,乃不生不灭、不朽不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拳道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为体,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
上引诸说“拳道”无形无象的神明艺境、神化之功夫。如何而修呢?前贤早有明论,录之如下:
 拳道者,乃含形随应之神(意)拳,亦当暗暗纯习,克造其极。皆从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惶惶之色,动静皆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能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何患拳道不成也?神拳艺境可不登乎?
    《浑元剑经灵源秘筏飞仙剑》
此段论述阐明“神拳”的大成艺境之修炼方法“皆从他力取法”,要求“心空灵、手灵妙”。如何而修?“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空灵者,天心者也。心本妙明,无染无着,清净之体,即虚无之体,乃“道体”也。时至神知,乃元神之真灵也。达此者为大成。
从前述“形拳”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岀”、“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以练形为主,乃有形的功夫艺境,至此论“神(意)拳”的“含形随应致变之神拳,皆从他力取法”、“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以炼“神(意)”为主,乃无形的功夫艺境。两者先后做个比较,也就可想而知了。大成之修不可以时日计了。
故从“形拳”的小成艺境出师,以后就是自己独立投明师访高友,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走上终身自觉习拳的道路。出师后能做到如古人所训“依其师,不泥其师,青出于蓝而胜于兰”,乃弟子习拳之德;“教会弟子打师父”,乃为师传功授艺之道。
投明师,以上通篇难离明师德言传身教。如能自己的师父亲身传授大成神拳之功艺,乃弟子修来的福分。故“明师”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访高友,是指传统拳术功夫德高艺高之人。能与此种人交友,心性相投,共同切磋,探讨传统拳术、拳道功夫、技艺,体会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奥妙、高深的艺境,实为人生一大乐事、一大享受。最值得注意的是“谦受益,虚心有得”的古训。万勿“武人相轻”,此举乃失德艺低之徒所为。应牢记先圣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山之石可攻玉”。
拳法既成,还要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故习拳之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
上述乃“文练法”的大概内容及其过程,“习拳学艺,唯此一径”。言“一径”者,因其是平平坦坦的“大道”。但往往习拳术之人多不识,而偏偏愿意走上斜径,迷途而又不知返,诚可叹也!
文体修于内,武用修于外,以身体培育内功,抟气至柔,内劲健运不息,外形柔弱无骨,健顺参半,柔化刚发,方有“阴阳迭神其用”的较技武事之外用。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是谓集大成者,即功夫上乘矣!换言之,以有形之身,修无形之“体”。此“体”者,性体也,寂然不动,本来无染,故曰“静为本体”。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实乃“静为性体,动者为意,妙用为神”。试问: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能超凡入圣,达神明艺境,具神化之功,有何难焉?故成此文以告习拳者,唯道适从,慎终如始,谁都可登大成圣境。
由上述之论完全可以证明,孙禄堂先生介绍郭云深先生的这段论述十分精辟中肯也!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之通用模式也!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