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音乐:见性成佛——释迦牟尼的修行之道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00:54
佛教在多数人的眼里就是一种宗教,其实佛教跟宗教还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人们对于佛教的认识可以归为三类:一,认为佛教就是宗教,跟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没有什么区别;二,认为佛教是一门哲学,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也叫佛学;三,佛教其实是一种以佛为师的教育事业,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智慧,使人人成佛、个个入圣,消除烦恼和人间疾苦。这三种看法真正能代表佛教本意的就是第三种了。那为什么佛教事实又是那么一个庞大的宗教信仰呢?这主要是因为在佛教形成之初,生产力水平较低,世界上还有许多问题还不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人们抵御大自然侵袭和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还很低,宗教信仰在当时的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统治地位。佛教要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也就必须借用宗教信仰这样的工具来为自己服务,使之能为大多数民众所理解和认识,这就是以宗教信仰这样的旧瓶去装佛教这样的新酒。《金刚经》这部据说是释迦摩尼第一次宣扬他的思想时所讲的经典,这部经典论述里并没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宣扬的造物神的理论,也没有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必须受人膜拜的神的儿子。一个可以称作是宗教的信仰,首先必须树立一个具有无上权威的神,大家都知道,在基督教里是上帝,在伊斯兰教里则是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这两个神灵都是至高无上的,没人能跟他们平起平坐,而平民百姓都必须要尊敬和崇拜他们,按照他们的旨意去办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实际上就把人变成了这些神灵的奴仆,受到他们在人世间的委托人的控制和约束。释迦摩尼所讲的经典与这些理论完全不同,既没有所谓的造物主,也没有所谓的神,他只是反反复复地讲到一个字,就是被大家误认为是神的“佛”。其实佛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我们芸芸众生自己,我们就是那个未来的“佛”,释迦摩尼的说教就是要将我们从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佛”。释迦摩尼本人在悟道之前也是个普通人,是经过了许许多多苦难的磨练才修炼成佛的,才有了释迦摩尼佛这样的说法。释迦摩尼所讲的经典归纳起来也就是四个字“见性成佛”,能够悟透这四个字的含义也就完全理解释迦摩尼所讲的经典了。 

    那有人会说,佛家经典里面也讲了很多关于神鬼之事,如《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所讲的地狱,《法华经》所讲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等等,让人觉得再怎样这佛教也是跟宗教脱不了干系的。其实一方面是因为我上面所讲的佛教诞生之初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必须得借助宗教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要使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阶层、不同境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这在《六祖坛经》里的禅宗六祖就有提到,对于小根小慧的,你只能跟他讲一些入门的、比较大众化的东西给他听,这样他才会容易接受,否则他不但不会听,反而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而对于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呢,就直接讲大智慧的东西给他听,他就能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这就像我们今天学一门功课,你得从基础先来,慢慢深入,最后才是比较深奥的知识。

 

    我们今天直接就绕开那些边边角角的入门话题,直接切入主题,就讲释迦摩尼讲了那么多经典,他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当然不会是什么神啊鬼啊的,最关键的、最核心的就是那四个字“见性成佛”,这四个字也是释迦摩尼的修行之道、成佛之道,除了此道别无他道。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佛教经典的大集成,明了这四个字的含义就可以明了佛经的精髓。那么什么叫“见性成佛”呢?“见”就是彻底领悟的意思;“性”就是自性,自己本来所具有的特性,不需要到外面去苦苦追寻就具有的特性,这个字在“见性成佛”这四个字当中所占的分量最重,是这四个字的核心。在《六祖坛经》里面,禅宗六祖曾对这个“性”字进行了一番归纳,总结出这样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几句话基本把这个“见性成佛”的“性”字的意思给讲明白了。这个自性他是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所以不需要到外面去苦苦寻找。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为什么就不能像释迦摩尼一样修道成佛呢,这就要讲到所谓的业障,也就是我们人的所作所为、七情六欲。我们人的每个情绪和欲望,以及我们的行为都会对我们的心灵造成影响,不管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他都会像影像一样在我们的脑海里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我们心里的各种思想垃圾就越积越多,蒙蔽了我们本该拥有的智慧。现代科学认为我们人的大脑实际使用的只占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其他部分一直都得不到开发。要想开发大脑里面的闲置部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