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保险总裁:感天动地钱学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09:58

感天动地钱学森

发布: 2011-11-08 11:55 | 作者: lqd105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244 | 回复: 0

感天动地钱学森作者:张建魁  李鹭芸等    文章来源:《环球人物》   

感天动地钱学森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09期

摘自2009年11月底28期《环球人物》

    公元 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在北京溘然长逝。
    消息传出的一霎那,大江南北,无数张面孔上写满惊愕。这表情中蕴含的意味,胜过“中国火箭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等人们给他的所有荣誉。
    从现在开始,我们只能在回忆中与他见面了。我们又看到了他一生都挂在脸上的智慧、纯净的微笑,又记起他感动了几代人的赤子传奇……

父亲教他“生当有品”

张建魁  李鹭芸

    自2009年10月31日起,杭州市下城区马市街方谷园2号——这座白墙黛瓦的小院,将从“钱学森旧居”更名为“钱学森故居”。
    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即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3年孩提时光。后来,他随父到北京读书。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为了“和独子离得近些”,父母又把家从北京搬回杭州。至今,这个小院的房产所有人一栏还登记着“钱学森”的名字。
    环球人物杂志曾对杭州钱氏家族进行过专题报道。据考证,钱学森是吴越国王钱镠(公元852—932年)的第33代孙。作为吴越钱氏宗脉发源地,杭州钱氏历代名人辈出。而当今最为著名的,应数钱均夫和钱学森父子以及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钱学森的祖父是一位丝绸商人,家境殷实。父亲钱均夫,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后留学日本,研修教育学。回国后,钱均夫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提倡“兴教救国”,颇具影响。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钱均夫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之女,受过良好教育。她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赋。有人说,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才华,正是来自母亲的遗传。
    早在3岁时,钱学森就已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因而传言钱家生了个“神童”。5岁时,他已能读懂《水浒》。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在杭州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谈起父亲的成长经历,颇多感慨。钱永刚说,父亲小时候并非“神童”,也不是那种每次考试拿第一的尖子生,但家学传承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不容忽视。钱永刚告诉记者,钱家在教育子女方面,只有两个字:“身教。”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和认真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幼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
    钱永刚动情地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当年出国时的一个细节。1935年8月,钱均夫送钱学森赴美留学,一同登上“杰克逊总统号”美国邮轮。临开船时,钱均夫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郑重地塞到儿子的手里:“这就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说罢,老人快步走下舷梯。钱学森怔怔地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出口处,这才连忙打开手中的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
    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乃父告之
    钱学森看罢潸然泪下。他默念着父亲的临别教诲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留美20年酸甜苦辣

朱珠

    1935年8月,经过20个日日夜夜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乘坐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抵达美国。
    “卡门—钱学森公式”
    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年后,钱学森决定以航空理论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36年,他从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拜见著名的空气力学大师冯?卡门,希望师从其门下。冯?卡门被他的聪慧和敏捷打动,收下了这个弟子。
    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他不仅学习航空知识,还广泛选修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他总能机敏地提出一些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冯?卡门曾回忆道:“我记得,物理系的大理论家保罗?S?爱泼斯坦教授有一次对我说:‘你的学生钱学森在我的一个班上听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选修课,很出色……您觉得他是不是有犹太人血统?’”当时,西方科学界普遍认为,只有犹太学生是最勤奋、最聪明的,哪能想到一个中国人会如此出色。
    20世纪30年代,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是决定空军实力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当时,美国的航空工业落后于欧洲,迫切需要取得突破。1939年,钱学森以4篇博士论文,获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文中,他与冯?卡门合作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直接促成了美国超音速飞机的诞生。这就是航空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和冯?卡门又一起投身导弹研究,为美国及同盟国在二战中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与音乐家妻子的浪漫爱情
    二战的硝烟散尽后,钱学森于1947年夏天回国探亲,拜访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并与未婚妻蒋英完婚。
    钱蒋两家是世交。蒋英5岁那年,钱学森母亲就向蒋英的父亲、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提亲:“你们这个老三(蒋英排行老三),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就在钱学森留学美国的同一年,蒋英考入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蒋百里赴美国考察时,把蒋英在欧洲留学的照片拿给钱学森看。照片中,脸上泛着动人微笑的蒋英,依然是钱学森记忆中的模样。他心里掀起了微澜。1947年,钱学森借两人都回国之际,向蒋英求婚:“12年了,我们天各一方,只身在异国他乡,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们多么需要在一起,互相提携,互相安慰!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要相逢,我们却一别12年,太残酷了。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儿到美国去,你答应吗?”
    1947年9月,这对新婚夫妇回到美国。在他们家里,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架黑色钢琴。这是钱学森送给妻子的新婚礼物。后来,这架钢琴随着他们回到中国,成为他们一生的爱情见证。
   香烟纸上的求救信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回国。但此时,以美国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反共势力,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揭露和清查美国政府中的共产党活动”的浪潮。单纯的钱学森没想到,他一提出回国要求,就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随后,抄家、流放、拘留……没完没了的政治迫害接踵而来。在长达5年被软禁的日子里,钱学森和蒋英常常只能夫吹竹笛、妻弹吉他,以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来排解寂寞与烦闷。
    1954年4月,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请英国外交官出面与中国交涉,想要回因违反中国法律而被扣押在中国的美国人。周恩来总理于是做出决定: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把留在美国的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要回来。他拟了一份名单,上面就有钱学森。
    然而,美国拒绝释放钱学森。正当周恩来为此焦急万分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陈叔通拆开一看,是一张香烟纸,信末的署名是“钱学森”。他心头一震,立即将情况汇报给了周恩来
原来,钱学森为了摆脱特务的监视,把信写在香烟纸上,夹在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辗转带给了陈叔通。他在信中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
    陈叔通当即把信送到周恩来那里。很快,这封信由外交部火速转给了正在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周恩来通过密电告诉王炳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面对这封信,美国人哑口无言。在中国政府和钱学森本人的双重努力下,1955年8月4日,美国移民局发出了允许钱学森回国的通知。同年9月17日,他带着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毛泽东请他坐在身边

白菊梅

    坚决要求做副职
    钱学森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心潮澎湃。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探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希望他留下来,但当时混乱的时局,让他婉拒了国民党政府的要求。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终于可以为心中的强国理想奋斗了。
    回到国内后,钱学森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他脱下穿了20年的西装,换上中山装。从此,除了不一般的气质、学识和经历,他和普通中年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
    为了让钱学森尽快熟悉国内的情况,组织上安排他去东北考察。其间,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接待他。在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陈赓问:“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陈赓听罢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后来,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这份意见书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从此,他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生涯。
    但是,随着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规模的扩大,钱学森的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领大家进行技术攻关,还要为众多职工的柴米油盐操心。一次,一份有关幼儿园的报告等待他这位院长的批示。他说,我哪里懂幼儿园的事呀。为此,他给聂荣臻元帅写信要求将自己降为副职,以便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集中精力攻克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
    “失踪”不停,惊喜不断
    在钱学森的诸多身份中,“‘两弹一星’奠基人”,是媒体提及最多的一个。“两弹”是指原子弹(后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和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而研究“两弹一星”,需要地势开阔,同时也要严格保密。钱学森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人,从回国后不久,就时常一头扎进渺无人烟的大西北,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中与同事们一起鏖战,经常一干就是几个月,而且不能给家里写信。丈夫屡屡“失踪”,让妻子蒋英备受煎熬。每次钱学森“出差”前,蒋英都“问他要到哪里去,不说;去多久,也不说”。有一次,钱学森又是“出差”几个月,其间杳无音信。蒋英坐立不宁、寝食难安,终于忍不住冲到一位国家领导人面前问:“钱学森到哪儿去了?他还要不要这个家?”
    其实,钱学森这时正在戈壁荒漠上,紧张地进行着“东风一号”短程导弹的发射准备工作。
    1960年11月5日,蒋英从报上看到一条新闻:中国第一枚“东风一号”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发射成功!她暗自思忖:莫非这是钱学森“搞的鬼”?不久,钱学森“出差”归来。在妻子的追问下,他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去研制“东风一号”了。后来,蒋英发现,丈夫每“失踪”一次,就能给新中国带来一些惊喜——她对此颇为自豪。
   原子弹爆炸,毛主席庆功
    上世纪50年代末,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然而,1960年5月底,赫鲁晓夫下令撤走所有苏联专家,并撕毁了257个科技合同,其中包括给中国提供原子弹、火箭、导弹样品的合同,还带走了导弹研制图纸。这意味着,我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研制导弹。
    即便如此,钱学森带领他的助手们,用了仅仅不到一个月,就把我国第一枚装载国产燃料的短程弹道导弹成功发射升空。1964年6月29日,他又将“东风二号”导弹“送”上了天空。这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中短程导弹。
    1964年10月16日,在钱学森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对此十分高兴,决定破例举办一个庆功宴。宴会前,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份座席名单给毛泽东审定。他看过后,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划到自己那桌的名单上,而且就让钱学森紧挨自己坐。宴会开始后,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然后,他话锋一转,指着钱学森,风趣地说:“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毛泽东接着又说:“这位‘工程控制论王’也给我们作出另一个榜样呢!他不要稿费,私事不坐公车,这很好嘛!”
    卫星入轨,热泪沾襟
    但是,原子弹由导弹发射出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因此,钱学森道别毛泽东后,立即投身另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实现两弹结合,用导弹将原子弹发射出去。这是一个连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些担心的任务。钱学森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果出现一点失误,伤及的将是祖国人民。为了确保实验获得成功,钱学森在基地里连续工作了100多天。
    1966年10月27日,新疆罗布泊上空发出了一声巨响——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武器。对此,外电纷纷评论说,这声巨响震动了全世界,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而中国仅用了两年多。毫无疑问,头功应该记在钱学森身上。
    在研究两弹结合问题的同时,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研究计划。3个月后,国防科委根据他的报告,向中央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于是,钱学森就像长了三头六臂一样,一边主持两弹结合项目,一边领导“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卫星研制工作。1970年,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临北京上空时,整个首都突然静寂下来,人们都在侧耳聆听卫星播放的“东方红,太阳升”乐曲。而当钱学森听到从千里之外的观测站传来“卫星入轨”的喜讯时,他知道,自己多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任凭泪水打湿脸庞。回国15年了,他终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实现了报国夙愿,使祖国开始跻身航天大国行列。
    1991年,已是80岁高龄的钱学森退休。正是在他回国后的36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导弹和核武器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有专家说,钱学森将我国的导弹和原子弹发射提前了至少20年。而导弹和原子弹是一个国家成为军事大国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他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了解钱学森的人认为,晚年的钱学森,是最幸福的人。他回国的初衷,就是要帮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他见证了“神舟七号”飞船和中国宇航员遨游太空,看到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震撼世界的导弹方阵……他的梦想不折不扣地实现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xf5.html




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