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招聘信息:朝鲜战场上的打“点”歼灭战:韩国伪军从此老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2:44
朝鲜战场上的打“点”歼灭战:韩国伪军从此老实

朝鲜战争中的韩国军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毛主席根据我们志愿军入朝后在运动战阶段所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都未能圆满达成歼灭战的作战经验。于1951年6月明确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我军在作战时嘴巴不要张得太大,最多一个军每次作战不超过歼敌一个营的目标。以保证不打则已,打则全歼。就像我国南方农村卖牛皮糖一样,敲一块,吃一块,一口一口地吃,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将装备处于优势的敌人削弱、打垮。这个方针提出后,经过全志愿军约一年半的战争实践,逐渐走向全面成熟,并使我军完全掌握了实现这一方针的战争指导规律,夺取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

    1952年11月上旬,我们第47军奉命接替了临津江东西两岸第39军的防御作战任务。部队接防后,便积极贯彻“零敲牛皮糖”的作战方针,并把实现这一方针所采用有选择地攻击敌之某些突出阵地称为打“点”战斗。当时我们团担负坚守马良山的作战任务。接防后,便先后组织第1营1连在师侦察连两个班的配合下,于11月8日和20日胜利完成了对敌高栈下里新村附近两个“点”的攻占任务,共歼敌70余人,俘敌7人,我方仅伤亡12人。

    军首长根据各师团所获打“点”经验,为进一步扩大胜利,又决定我们师于12月11日,统一组织我们团和左邻第420团同时攻打敌三个“点”的作战任务。具体部署是:以420团第4.6连及侦察排,攻打伪1师15团3营9连坚守的位于临津江西岸、水郁市北侧的100高地:以该团8连,攻打伪1师15团2营7连防守的高阳岱东北无名高地;以我们419团第2连主力加6连1个排的兵力,攻打由伪1师15团1营2连3排防守的、位于马良山主峰东南侧的幕岱洞南无名高地。

    这时,我们的炮兵火力已有了很大加强。师得到了炮兵第1师和坦克一个团配属作战。军师决定统一组织炮兵火力。以50余门大炮支援100高地战斗,以30余门大炮支援高阳岱无名高地战斗,以40余门大炮支援我们团幕岱洞南无名高地战斗。战斗过程中,将视情况需要,临时调整和使用各炮兵群火力。

    师党委和师首长根据军的作战意图,对此次作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和部署,对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抓得很细。11月29日,师召开作战会议,由各团团长、政委、司令部参谋长和作训股长参加,贯彻军的作战意图,研究具体部署。黎原师长指示:必须把存在的一切问题都解决在作战行动之前,一定要打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歼灭战。次日,团召开营长、教导员和团机关的股长会议进行传达,进一步讨论和确定攻击目标,细致研究具体的作战方案。我们团参战的虽只有步兵第2、6两个连队,但为了互相了解情况,便于协同,各营的领导还是都到会了。我作为工作人员,奉命从前指返回团部,参加了会议的全过程,而且在会前还和参谋田文两人共同在坑道内的大厅里摆了一个反映敌我双方态势的大沙盘,供会议中研究作战方案时用。会议一共开了两天,对整个作战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处置措施,都研究得很透彻。会议结束时,胡团长和新上任的兰天民政委,分别对作战准备和战前政治思想工作都作了重要指示,要求要一点一滴地逐级抓好落实。

    战前准备工作的时间安排得十分充裕,大约有10天左右,因而各项准备工作,可谓做到了滴水不漏。比如,组织参战分队战斗小组长以上的骨干和步行机员等到敌阵地前夜摸地形,以及进至敌侧后潜伏观察,都不少于5次以上,从而完全熟悉了战区的地形特点、敌工事构筑情况及其活动规律等,完全作到了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在搞清敌情、地形情况的基础上,团又组织参战分队先在沙盘上按预定作战方案进行推演。而后,又在纵深地区选择类似攻击之敌的防守地形和工事设置,进行战术演练。采用民主方式,边演练,边研究,使所有参战的干部、战士对作战方案都作到了胸有成竹,知道自己在作战中什么时候该怎样行动,并能自觉地进行协同和配合。因而,无论干部战士对于顺利攻占敌之阵地,全歼守敌,都十分自信。

    针对敌人防御特点,团还指示第1、2营必须对参战分队的人员武器进行适当调配。具体地说,每个班必须配齐10至12人,兵相对的要精明机智一些,每班必须配齐爆破筒一根,手雷两个,炸药包3~4包,以满足攻打敌地堡时用。每人每枪必须配足子弹200发,手榴弹8个。

    为了保证步兵作战行动和目的的顺利实现,师团还规定和要求各炮兵群必须提前一周对攻击点及相关的敌方重要目标有计划、无规律的进行试射。用开展冷枪冷炮的形式,在步兵攻击作战前将敌之防御工事破坏70%以上。以保证我步兵一攻即克,但又不要因炮击异常而暴露我之作战企图。

    在军事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的同时,各项政治思想和动员工作也在深入细致地开展着。首先是团政治处召开从班到营的各级代表会,具体进行部署和动员。而后各连召开党支部大会,誓师大会,党小组会以及新老兵帮带互助会等,团营首长都深入到基层,在主要会议上进行动员。军师文工团和宣传队员也分散深入到连队抓住活人活事编排节目,进行出征演出,并给参战人员戴光荣花等。总之,政治思想工作搞得热气腾腾,使每个参战干部、战士都士气高昂,求战欲强,决心不彻底歼灭敌人决不返回阵地。

    这次作战我没有下到固定的连队里去,而是根据作训股组织指挥工作的需要随时听从调遣,或下到连队,或在团指挥所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天黑哪安家地跟着忙碌了十来天,于战前头一天才返回前指。

    一切战前准备工作都按计划有序地完成了,敌情也无异常变化。时间已到了12月10日夜,参战部队马上就要出征对幕岱洞南无名高地之敌发起攻击了。

    敌幕岱洞南无名高地,位于马良山东南约1.5公里处,从我6连防御阵地出发,地面距离最多也不超过700米。该阵地地形突出、孤立,距敌主阵地较远。自我们团接防以来,它就是伪1师15团1营2连的警戒阵地,防守兵力约1个排,并构筑有地堡5个,防炮洞6个,3个重火力点,并有堑壕和交通壕相联接。阵地前沿设有铁丝网3道,还铺设了少量的防步兵地雷。实际上是一个位于我方阵地鼻子底下易攻难守、十分被动和挨打地位的敌前哨阵地。在我们师这次同时组织攻打的几个“点”中,应该是最好打的。

    夜幕降临了,时间从7点、8点到9点、10点,在人们的静候中缓慢过去。我作为前指的一名正式值班员呆在电话机旁,等待着各参战部队按时按计划行动的报告和全歼该阵地守敌的佳音。

    为了箝制和麻痹敌人,按师指示,我们团攻击点上的炮火准备,要比左邻420团那两个点早10分钟进行,但步兵攻击发起的时间则是统一的。显然,我们团的攻“点”战斗在师里完全是一个助攻方向。11时20分,在师统一号令下,位于纵深内的各炮群开始炮火准备。只听炮弹“嗖,嗖”地从马良山主峰及其东侧上空飞过,不断地落在敌方各主要阵地上爆炸,炮火十分猛烈。

    与此同时,我们团参战分队从幕岱洞东侧6连阵地出发。而后由2连连长马青云率连主力沿无名高地东侧向南运动,准备从东边攻击;由6连2排排长沈敬武率本排兵力沿无名高地西侧向南运动,准备从西边对敌攻击。说形象一点,就如两只螃蟹的大爪,同时将敌主阵地钳住,而后再采用中心开花的战法将敌逐点歼灭。

    我炮兵火力转移后不久,两路步兵分队亦顺利到达了各自的攻击地区。我们守候在电话机旁,不断听到由无线电报话机传来他们行动的“平安”信号。这时已是零时10分了。很快,在马连长的统一号令下,两路部队于零时20分在东西两个方向同时打响。因参战分队战斗组长以上骨干已多次夜摸过地形,又经过沙盘作业和模拟战术演练,大家对作战方案早已熟知八九。仅半小时左右,即将守敌1个排的兵力彻底全歼。其中毙敌26人,俘虏2名。

    战斗过程中,敌曾派出一个加强排的兵力企图增援,却被我强大炮兵火力将其阻止在高栈下里新村以东一线不得前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其同伴们被我一网打尽。

    为了防止敌人炮火报复,我参战分队在迅速打扫完战场后即撤离敌人阵地,借着淡淡的月光,各自沿着去时道路于凌晨2时左右先后安全地返回我6连主阵地。我仅轻伤两名战士,打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漂亮的歼灭战!

    在我们团攻打幕岱洞南无名高地之敌的同时,左邻第420团攻打100高地和高阳岱东北山的战斗也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打得敌伪1师确实有些措手不及,顾此失彼。从师司令部不断的电话通报中得知:第420团8连强攻高阳岱东北山的战斗,于11日零时55分胜利结束,共毙伤敌30人,俘敌14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漂亮仗。

    该团第2营4、6连,在攻占100高地歼敌1个连共计131人(毙113人,俘18名)的兵力后,却遭到了敌以1个排至1个营兵力的反复争夺,经一昼夜苦战,因我伤亡过大,阵地被敌占领。为夺回该阵地,该团又以第3、4连主力于11日17时,在我强大炮火掩护下再次攻占了该阵地,而后留下第3连1个排的兵力坚守。但因这个高地在战术上价值太重要,敌人不愿轻易放弃,伪1师先后又投入师预备队一个团的全部和第15团第3营的强大兵力,在坦克、飞机和炮火掩护下,发动了疯狂反扑。我第420团在黎原师长亲临该团前指的直接指挥下,又组织全团大部兵力与敌经过3天4夜激战,共打退敌连营规模的进攻23次,并于夜间向敌实施反冲击12次,阵地曾先后9次易手,战至14日,共歼敌1170余人,击毁敌坦克8辆、击落击伤敌机5架。敌在付出如此重大代价后,因无力组织再攻,才狼狈收兵。这一仗,不但是一个漂亮的胜仗,而且是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我军以伤亡230余人的代价换取了敌伤亡高出5倍于我的重大胜利。用当时的话说:又敲掉了敌人一块较大的“牛皮糖”,真叫人痛快!

    从此,我师当面之敌的伪军第1师在作战行动上真是老实多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已完全控制在我方手里。使我们对坚守马良山的不失,真是信心百倍,更加坚信无疑了。

    作者简介:张家裕,原名但贤忠,重庆市长寿人。1949年参军,参加过解放大西南、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长期在部队工作,1978年由广州军区作战部调入军事科学院,主要研究我军军事指挥理论。研究员职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