珏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14:50

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问题

2011-04-18 15:23:19.0   教研室 刘承前 发布

一、2011年两会与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核心提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知识梳理:

1、中国共产党在在建国后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

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建国后我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950年实行的土改,实质是农民个体所有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先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后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中央开始在农村纠“左”,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3)十年“文革”(1966~1976年):由于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后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4)“文革”结束后初期(1976~1978年):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又急于求成,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后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某些方面甚至有发展。

(5)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至今):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

二、两岸两会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台湾问题

核心提示: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标志着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阶段。

知识梳理: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三、西藏问题

知识梳理: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课本七下

清朝:课本七下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7)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知识梳理:

1、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1)概念: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十个省(市、区)。

(2)西部地区的斗争史:

①1875---1878年,左宗棠率领清军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    

②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④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⑤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⑥1945年的”七大”召开; 

⑦1945年8—10月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初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⑧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延安;   ⑨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3)建国以来西部交通发展史:

①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宝成铁路,建成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南疆铁路、青藏铁路。

(4)在西部施行的民族政策:

①三大改造开始后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④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2、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1)概念:中部地区是指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共有5亿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总量在全国却最少。

(2)知识链接:

▲、近代的中部 — 中国近代化的发祥地之一

(一)中部地区是近代工业化的发源地之一

1.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2.中部地区也是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3.外国资本主义对该地进行侵略--《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二)中部地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

1.武昌起义成功把辛亥革命推向高潮

2.国民大革命时期:两湖是北伐主战场,北伐军占领武汉,消灭吴佩孚主力;1927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革命中心;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新出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31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建立

4.抗战时期: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 1940百团大战;1944豫湘桂大溃败。

5.解放战争时期:1946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共序幕,也是解放战争转折点;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区。

▲.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中部崛起战略是区域统筹的必然要求,中部崛起战略是工农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部崛起战略是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概念: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约79.8万平方公里,2002年总人口约1071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9.5%。东北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地区,在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中,有三分之一分布在东北。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东北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新中国奉献了第一炉钢水、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货轮、第一辆载重汽车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确立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2)史实: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东北的侵略:

①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东北是主战场之一,邓世昌与黄海大战;    

③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国纠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辽东半岛实际上又处于俄国控制之下;

④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过程中,沙俄强租旅顺、大连,并把东北作为其势力范围;       

⑤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   

⑥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英以牺牲中国东北的利益(将旅顺、大连租给苏联等)换取苏联出兵东北,签订了秘密协定,这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体现。

4、长三角:

(1)概况:长三角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宁波、舟山、湖州、嘉兴、绍兴。因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15市迅速集结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活力四射的一支劲旅,成为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

(2)相关考点:

★近代史:①外国资本主义对长三角的侵略,如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等;  ②近代史上在南京地区建过都的政权及性质;  ③列强或反动政权在南京制造的惨案;  ④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渡江战役及南京的解放等;

★现代史:①一五计划期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②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5、珠三角和泛珠三角:

(1)概况:

珠三角:从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岸便是方圆1.1万多平方千米的珠江三角洲。

(2)相关考点:

★近代所涌现的广东籍历史人物及分别领导或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广东革命政府。

★近代史上在广州发生的重大事件:林则徐禁烟(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基地及原因:(原因: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产生早,商品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交通方便,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东南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联系较广。)

6、环勃海湾经济圈:

(1)概况:环勃海湾经济圈狭义上指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勃海滨海经济带,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整个大的范围占据我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

(2)知识考点:

★环勃海湾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列举出在这一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孔子、周恩来等)

★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进程。列举其在环勃海湾地区建成的海军基地和大机器生产部门。(建成旅顺、大连、威海卫海军基地;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等)

★列举出近代史上这一地区遭受外国侵略的有关史实: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开放营口、烟台、天津等通商口岸;两次洗劫北京城;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战役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俄国强租旅顺、大连;英国强租威海卫;日俄战争日本攫取旅顺、大连;美苏签订雅尔塔秘密协定等。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解放这一地区的重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这一地区的重要举措及成果: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如沈阳机床厂、汽车制造厂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胜利油田建成投产,实现了原油自给;改革开放时期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京九铁路等。

五、美日韩军演、俄日北方四岛之争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问题

知识梳理:

应把握的知识点:遣唐使、朝鲜战争等考点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文章,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材料二

 

 

 

 

 

材料三:  联合国安理会2009年4月13日就朝鲜这次发射“光明星2号”一致通过了一份主席声明。声明说,朝鲜于4月5日进行的发射活动违背安理会2006年通过的第1718号决议,安理会对此表示“谴责”,并要求朝鲜不再进行进一步的发射活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业遂在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后对记者说,安理会对朝鲜发射问题的反应应该是慎重、适度的。中方始终认为,安理会的反应应着眼于维护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是指哪场战争?中国参战的目的何在?(2分)

(2) 材料二中的图片展示的是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无数战斗英雄的代表,其中“严守纪律,被大火吞噬而壮烈牺牲”的是谁?今天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3分)

(3)当今在朝鲜发射问题上中国政府的态度,与1950年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其出发点其实具有一致性,请你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朝鲜问题上出发点是什么。(2分)

答案:(1)朝鲜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分)

(2)邱少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努力建设祖国,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3分)

(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2分)

六、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西安)

核心提示:

2011年4月28日10月22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西安市?哄鄙?态区广运潭举办,会期178天。西安世园会吉祥物“长安花”取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知识梳理:西汉的建立、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

七、中美关系

知识梳理:

(1)两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3)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4)新中国成立后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

(5)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

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八、中日关系

知识梳理: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3)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5)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6)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7)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什么?

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

(8)你认为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主要原因: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或:日本政要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9)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

发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10)日本古代学习中国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近代学习西方进行的改革是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1)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九、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经济全球化

核心提示:

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在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经济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特别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干知识。

知识梳理:

应重点把握: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新航路的开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