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甸 丁宁 关系:[实践智慧]促进教师发展十大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58:24
[实践智慧]促进教师发展十大策略作者:何大胜 曾宏建 王一川 发布日期:2009-09-2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校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坚持以教师、学生、学校发展为本,全面实施教师教育工程,打造学习型师资队伍,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教学的专家、育人的典范”。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一专多能、功底扎实、身心健康、善于合作、乐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一、不断完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不断进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合格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升华在于高尚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在心理、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从严律己,以身垂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 落实各项教育法规的学习制度,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都能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要树立起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首先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校围绕专题研究,认真进行学教活动。学习十六大以来历次重大会议的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全校教师切实将教育职业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个人价值取向;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坚定教师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师德修养,提高执教水平。学习开县先进教师群体的英雄事迹,组织教师观看八集专题片《师德启思录》、观看名师录象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激发教职工奉献教育事业的激情。我们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了“修身立德,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演讲比赛。坚持文明处室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对促进教师形成敬业爱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做专家学者型教师
   
    教师教育科研的意义在于: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进行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课题研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10多个文件,使教育、教研、教改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大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研、教改工作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全校科研教研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坚持研教结合,以研促教,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写出了很多质量高的研究论文,制作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课件、教案,并在各级各类学术团体中频频获大奖。其中获全国及省市级等级奖的87篇,获万州区级奖的612篇。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143篇,独著、主编或参编各种教学辅导书及学术著作64本。
   
    我校共有国家级子课题5个,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8个,目前已结题验收4个。这四个课题是:重庆市级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万州区级课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中学生人格心理与学习能力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选题与组织实施研究》。正如专家组在成果鉴定意见中指出的那样“该课题主研究人员务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研究带动了一批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参研人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 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了一批优秀论文,开发了一批优秀课件,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落实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及教研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形成“优势专家群体”。
   
    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策略。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每学年上一节校级研讨课;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或典型案例);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或制作一个课件。教师们深有体会:“在研讨过程中,我学会了等待,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学期课改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了分享,即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彼此给予,是引领不是强制,是欣赏关怀,不是训斥和指责;学会了宽容,胸襟变得开阔,气度变得豁达,更加珍视个性,尊重多样化;学会了合作,与领导、与家长、与同事、与学生;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的创新理念,知道了课改,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校本教研,让教师们发现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可能,为教师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我校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出理论的奋斗目标。
   
    建立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各位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往学科教学所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其中专业知识居于首要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主要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教学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我校得到了有效实施,我们十分重视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确立了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和实践、学会欣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等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并能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能认真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提高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五、不断开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教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对学生的期望有所变化。另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纲要之间存在正相关;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也更为自信。可见“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再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能够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使教师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更多地去发现和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增加教师的探究性活动等等。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者认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在精神领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合作精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知识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在技能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具体地说能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会自动发生。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区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3)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菜单”,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点菜的权利则交还给了学生。学生还可以修改“菜单”,与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改造。(4)从“教师”到“导师”。(4) 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有关精神,我校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管理机制。制定了《重庆万州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成立了由专家、校长、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包括调查论证、制定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不断提高学校课程的教学水平。初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立足本校,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和重建提供经验。
   
    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提供近100种以上能基本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开发20多种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三峡工程系列课程: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工程与旅游、三峡工程与移民、三峡工程与环保、三峡工程与新城镇建设、三峡工程与我校发展、三峡工程与五桥移民新城,校园系列:校园植物漫谈、校园建筑欣赏、校园文化建设与欣赏、校园绿化设计与欣赏。学校还不断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努力探索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的管理制度。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等的能力,使他们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六、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新举措,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至少读一本好书,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理念、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每学年,学校还在全校或教研组举行了“读书报告会”,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该项活动,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受益匪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读书、学习、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教育思想和行为。为了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学以致用,我们还以骨干教师为中心,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骨干教师的读书内容,在促进他们快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2004年我校骨干教师读书报告的主要内容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七、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整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毕业年级的出口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每年都要组织骨干教师在毕业年级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及相关情况。相关情况包括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等。督导的主要方式有查阅资料、随堂听课、调查访问、开座谈会等。要求学科督导组在充分了解每位教师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问题,为每位教师写出不少于500字的督导报告,在报告中要多提希望和建议,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八、组织教师外出考察,不断拓展学习视野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研组长的业务能力,2004年2月,在何大胜校长和曾宏建副校长的率领下,学校组织教研组长等赴四川成都、乐山的四所中学进行了考察学习。本次考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这些学校教学管理,特别是毕业年级教学管理的情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选修课的设置、校本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及教师教育的情况;教研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示范性高中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如教育技术的运用、图书馆建设、科技活动及文体活动设施的建设等。在考察学习期间,老师们采取听课、听介绍、索要资料、参观等形式考察了国家级示范高中成都石室中学(原成都四中)、四川师大附中、乐山一中和四川省重点中学成都十八中,在考察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虚心学习,边看边问,收获良多。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诸多启发。
   
    近年来,我们在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考察培训的同时,还组织全校教师先后到西师大附中、兼善中学、涪陵五中、永川中学、铜梁中学、巴县中学、达州中学、达州一中、梁平中学、云阳中学、奉节中学、奉节永安中学等进行了参观学习,就课程改革、毕业年级的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关问题与兄弟学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九、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促进了教育观、教学理念变革,现代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教学媒体与学科教学实践相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同时也是教师培养主要内容和策略。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全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满足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加强教育研究和实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和应用水平;加强领导,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把万州中学建设成为重庆市及全国信息化技术教育的示范性学校。
   
    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1)电教设备使用培训(常规电教仪器的维护及使用);(2)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DOS操作系统、WPS和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WINDOWS操作等);(3)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怎样设计网络教学课等多项培训);(4)网络运用培训(上网操作,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搜索,校园网内部系统使用);(5)课件设计制作培训(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rontpPage、Flash等,鼓励教师个人CAI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培训教师,也为大容量课件库作充分的资料准备);(6)教师计算机等级考核;(7)选送教师参加区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及培训者培训。(8)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技术论文、课件、网站、优质课等不但量大,而且获奖层次高。一项教育技术市级课题通过结题验收,另有一项市级课题和两项国家级课题正在实施。2004年12月,我校被评为重庆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我校在运用信息技术,创建现代名校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新,认识水平高,工作落实好,做到了硬件建设硬,软件建设有特色和亮点,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校园网络建设符合要求,做到了经济、实用、好用;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成果突出,研究水平高,在普通中学中名列前茅;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高,校园网使用频率高,绝大部分教师会用且较熟练,教师培训提高有成效。
   
    十、严格教师调入制度,用导师制助其成长
   
    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我校新调入了近3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了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我们除了把住进口关选取德才兼备的优秀者之外,还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导师制”活动,通过导师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对导师提出的主要要求有:1. 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及学校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2. 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做好备课工作,重要章节的教案要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每学年指导青年教师至少在校内上两次公开汇报课。3. 指导青年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尽可能安排青年教师听自己的课;同时,指导老师每学期听5—10节青年教师的课,做好听课记录,并及时反馈听课意见。4. 指导青年教师做好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批改、评讲工作。5.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及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6. 指导青年教师编写单元、阶段练习等试卷及做好试卷的批改、评讲、统计工作。7. 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活动。8. 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9.指导教师隔周对青年教师就备课、教学、辅导、作业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检查,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好“传、帮、带”工作。同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务处,与教务处经常保持联系。10. 对青年教师在师徒结对期间的表现作出书面鉴定。青年教师的转正定级将依据指导教师提供的文字材料,并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班主任及有关教师意见,对青年教师的工作情况做出认真客观的评价。
   
    我们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有:1. 每学年要拟定自己的发展计划,经指导教师和教务处同意后,认真落实。 2.认真虚心地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经常地主动地向指导老师请教。 3. 有计划地听指导老师的课,一般情况下,每周听课1—2节。并认真记好听课笔记,写好受益体会。4. 主动邀请指导老师审核自己的教案,听自己的课,邀请指导老师听课每学期5—10节。5. 认真做好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批改、评讲工作;认真做好单元练习、阶段练习等试卷的编写、批改、评讲、统计工作。6. 认真组织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及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7. 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在校内上两次公开汇报课。8. 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9、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10. 认真写好拜师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