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钰涵演唱会:【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影评精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53:33

影评精选

 

  1、一部同样讲述师生故事的影片,一个同样以音乐来呼唤心灵的故事,一份投注长达三十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主人公贺伦先生(音乐教师)动人的生命乐章。三十年的教学,让他桃李满天下,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喜爱与尊敬;三十年的摸索与努力,让他笃定“教师”是自己“唯一想做的职业”。影片中的贺伦先生,让我感动、敬佩连连,也让我思索不断。

  一、教师是一份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职业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贺伦曾天真地以为教师是个闲职,所以才决定用四年的时间扩充财源,同时利用“余暇”作曲,只为完成自己的乐队梦想。当教师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是达成梦想的跳板,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妥协。这时候的他对于教书,不过是应付而已,正如后来海伦雅名校长批评的那样,学校里再也找不到一个教师或学生在放学铃声响起后比贺伦更快冲向停车场的。如此心态,上课时学生“睁眼睡”、班级测试一团糟也是必然。

  经校长批评后,原本就不喜欢教书的贺伦正打算放弃,可妻子怀孕了。生活告诉贺伦,要保住这个铁饭碗,因为还要靠它来赚奶粉钱。于是,他开始反思,开始摸索,开始把心思放到音乐教育事业上。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还是课外给薄弱学生的辅导,他都亲力亲为,为学生的进步而不遗余力。他沉浸其中,发现时间完全被教书所占据了。他甚至无法陪同自己的儿子参加科技展,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亲的他缺席了。这时的他已经明白,教师是没有“余暇”的,因为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在校长退休时,她称赞贺伦是在全校所有的教师中她最喜爱的一个。贺伦的付出赢得了她的肯定。

  二、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一个学习的规律: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他必定就会深入研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贺伦的第一堂课枯燥乏味,开头便抛出了“音乐是什么”这个空泛、抽象的问题,换来的只是学生的静寂,冷场。见此状,贺伦叫学生们翻开教科书,将“音乐”的概念读一读。这样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兴趣索然,不断犯困。之后的五个月课堂,贺伦饱受死一般静寂的煎熬,学生也是神游他方,只等待下课铃声这一解放标志的响起。贺伦开始几个月的教学,以全班测试全军覆没而告终,因为他的课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反思后的贺伦重整旗鼓,以学生的兴趣——摇摆乐作为切入点,将具体的音乐知识融入到弹奏的曲目中,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此一来,摆脱了先前的抽象和无趣,课堂上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热闹极了。这是贺伦教学以来第一次感到喜悦。虽然对学校来说,“摇摆乐乃魔鬼之物”,它会扰乱学校秩序。但贺伦认为,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值得一试。实践证明,贺伦成功了。教学贝多芬的音乐时,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下,贺伦饱含深情地讲述贝多芬失聪后执着地进行音乐创作的故事,既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又极大地感染了学生。这些都让纸上僵死的音符充满了生命的魅力,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很有成效。

  三、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帮助不同的个体“更上一层楼”,这是教育智慧之所在。

  在贺伦的学生中,有位一头金发的凌小姐,苦练三年单簧管但仍无法很好地吹奏。三年的艰辛坚持还是这样的不着调,自卑笼罩着她的心头,濒临放弃,但贺伦阻止了她。他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指导她,并且发现凌小姐对乐谱已非常熟悉,只是缺乏自信。于是问她,照镜子的时候最喜欢看哪部分?答案是那一头金发,那是她的自信所在(她爸爸曾说她的金发就像美丽的晚霞)。贺伦便移开她的乐谱,请她闭上眼睛,想象着吹奏出夕阳的感觉。试了几次之后,凌小姐终于成功了。这是她人生路上重要的转折点,在贺伦的帮助下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也为她后来成为州长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

  史特拿是个与凌小姐不同的非常聪明的男生,他聪明得很是自负,自以为已通晓音乐知识,于是学习态度傲慢。贺伦便在某个星期六,叫他来研究课题。原来,贺伦带史特拿去了坟场参加一个葬礼,过世的正是贺伦曾经的一个学生——路易华斯。路易华斯原本是学摔角的,由于一些原因转至音乐专业。对于一个音乐知识完全空白的“门外汉”来说,顺利毕业是非常困难的。但好学、努力的路易华斯在贺伦手把手的教导之下,终于找到了打鼓的节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这样的真人真事,史特拿便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不需要更多的言语,便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

  一个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一个真正关心学生成长并给他们指引方向的人,贺伦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奏出了一曲曲动听之歌。

  

  2、“虽然你没有成为一位名成利就的作曲家,但却谱写世界上最优美的乐章。”霍兰先生的学生、州长葛楚•凌如此赞许她的音乐教师。

  工作四年,霍兰先生梦想成为作曲家的愿望一直未改。面对教学,他敷衍了事,学生不愿上他的课。“我们教育学生不仅要教给他知识,更要引导他方向。”如果没有方向,那知识又有何用呢?身为校长的××女士对于霍兰先生深感遗憾。

  儿子的出生让霍兰先生发生了改变,开始思考怎样做一名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流行音乐只能破坏教学秩序”,面对学校管理方的责难,霍兰先生坚守教育准则,从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出发而培养。

  路易•华斯是一位从足球队转来的学生,缺乏基本音乐常识,又没有音乐节奏感,是个典型的“差生”。对此,霍兰先生利用业余时间为之补习,渐渐地他有了领悟音乐的基本能力,成为乐队中非常优秀的鼓手。“路易•华斯也会打鼓,你们快看呀!”在城市狂欢游行中,路易•华斯父亲手舞足蹈、自豪地向邻居们介绍自己的“天才”儿子。

  戴丽娜是另一位出色的学生,她非常富有音乐天赋,歌唱水平确实不错,在霍兰先生的指导下,技艺突飞猛进。在她准备高中毕业后放弃自己的歌唱梦想时,霍兰先生的话唤醒了她,鼓舞了她。

  ××校长退休的那一天,她把自己心爱的怀表赠给霍兰先生,并动情地说:“在本校众多教师中,你是我最喜欢的。”霍兰从想辞职到痴迷于音乐教学教学,他的巨大改变与反差,博得同行的好评与尊敬。

  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花甲之年,他偶尔漫不经心地写了一些曲子,但更多时间在教坛上默默无闻地耕耘着。儿子失聪,儿子的性格暴戾,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他仍然痴心于音乐教师的工作。校董会经费裁减,他被“开除”了。他愤愤不平地离开,他申诉法庭,“并非经费所困,更主要的是我们仅仅想培养一群没有思想与创造力的孩子。”多么尖锐的控诉,其实这句话也非常切合我们身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之弊病。晚年,他再次登上了指挥台,演奏了“美国交响乐”,各地赶来的学子们再次陶醉于他们的音乐教师霍兰先生的魅力中。

  霍兰先生最后也没有能够完成他的交响乐,他的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然而他一直鼓励他的学生们去实现理想。正如电影最后所说,这些学生就是霍兰先生的乐章。

  影评1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霍兰酷爱音乐,曾拥有自己的乐队。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创作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交响乐。但这需要稳定的收入。家庭又面临添丁压力,为“不时之需”,他不得已放弃梦想,谋到一份中学音乐教师的工作。但没想到偶然的选择,竟成了终身的事业。到退休时他才发现,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他所教过的学生。他的教育并非一开始就顺。第一堂课,问巴赫是谁竟没人知道。弹奏乐器走调,乐队排练时,连基本的协调也达不到。霍兰的信心遭到打击。5个月后学科考试,他的班“全军覆没”。贺兰受到校长的善意批评。妻子耐心劝解和宽慰他。好友也告诉他,教导学生需要爱心和时间。霍兰由此反思,改变。他从学生熟悉的摇滚乐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奥秘。他不再行色匆匆,刻板冷漠,而是面带微笑,时常幽默,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在他的悉心培育和熏陶感染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两个学生,竟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霍兰喜欢上了教书,并在那学校里,一教就是30多年。他用爱心,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30多年后,他老了。啤酒肚,白胡须。沧桑,老迈。他教出了一茬茬学生,但他早年的梦想,破灭了。在音乐创作上,他始终没有任何建树。而最后,学校为节省开支,竟取消了音乐课。霍兰百感交集,他甚至怀疑自己30多年的音乐教学,是不是可有可无。当他收拾起行李,即将离开学校时,再次去看那留下美好记忆的音乐厅。大门打开,他惊呆了,舞台正中,悬挂着巨大横幅,上面赫然着他的名字。观众席坐满了人,大多是他教过的学生,及社区里的名人。他刚在门口出现,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为他准备的专场欢送音乐会。当年那个乐感极差的吹单簧管的小女孩,现在已是州长。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霍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成名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成了更好的人。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我们就是你的旋律和音符,我们就是你最华美的乐章,我们的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动听!”此刻,泪眼模糊的霍兰先生才明白,过去的岁月里,他以他的诚挚、他的音乐,塑造出了一颗颗善良、坚强的灵魂。这些灵魂,才是他创造的最丰富抒情的音符,才是他用终生心血谱写的乐章。他接过女学生递给他的指挥棒,走向舞台,开始指挥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出。片中有几个场景,令人难忘。后来的州长,当年那个长减一头晚霞一样长发的小女生,吹肿了嘴唇也找不准单簧管管音,霍兰抢走了乐谱,问她:“你最喜欢自己身上的哪一部分?”女孩回答:“头发,因为父亲说我的头发像日落黄昏。”霍兰便在她耳边低语:“那么,吹奏日落吧!”这一次,女生真的做到了。另一个场景,那个从橄榄球队淘汰下来的黑人男孩,一无所长,对音乐毫无感觉,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便练大鼓,但他始终找不到乐点。霍兰便戴上橄榄球头盔,让男孩像打鼓一样打,而他在男孩头上轻轻敲击乐点。后来,在一次乐队练习时,霍兰突然叫停,黑人男孩一脸错愕,老师告诉他:恭喜你,你终于找到了节奏。那个夜晚,我一直沉浸在那些精彩的片断中。我一次次被感动击中,并因此而将思路向远方延伸。我们的学生,无论聪明,还是笨拙,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老师不先放弃,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别人的尊重,他们就会有更进一步的动力,和再次“爆发”的能量与信心。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亘古的话题,生命的价值,教育的意义。这价值,这意义,如我一样,霍兰起初并不知道,但最后,当他所教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为他送行时,他明白了。我想,在那一时刻,我也明白了。回想自己的生命,有许多感动,都源于老师的。谁改变了你的生命,在你成长路上给予引导?那个说你写字好看的人,那个给你作文打上红五星的人,那个每一次夸奖你的人,都是。唱好歌的未必都是歌手,作好曲的未必都是音乐家,留下伟大乐章的未必都是大师。普通人也有高歌谱曲的权利。“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我们就是你的旋律和音符,我们就是你最华美的乐章,我们的生命,因为你而变得动听!”

  影评2

  1、就是校长问何兰先生说周二要开会,他说有事情不能参加,校长的一番话“在放学钟响后,从没任何师生比你更热衷和快捷到停车场的”……“作为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给青少年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方向!”这就是我看到中国教育中最欠缺的方面!

  2、当他的自己的孩子有听觉障碍的时候,给学生讲贝多芬的时候,那种激动莫名的感受,最大的矛盾由此开始了,你试想自己处于相同情景,怎能不痛心,怎能不感动!

  3、当他为了自己的儿子举办了音乐会,唱出了自己对于孩子的真挚的爱,全片很多次用他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以及真情流露去打动观众。

  4、最后的“退休”专场音乐会,曾经的学生也是现在的州长说的一番话:“荷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名成立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名成立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没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队,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最精彩的片断,我感动了,不是那种流泪的,而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感受,激动不已,兴奋莫名!

  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地位,是财产,是名誉,还是家庭,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你可以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简单吗?不一定,因为你不知道你以后是什么样子的,可能你会很富有但却很孤单,你可能很快乐但是很简单,你可能很无忧但是很平淡……当你想出来以后,你可能又会后悔,因为我们不是容易满足的。当你有了DVD去代替VCD和录像带的时候,你满足了吗?你不满足,因为你想可能还会有更好的媒介来取代DVD;当你买第一张DVD的时候,你曾经很兴奋,大约10元钱就可以享受到了梦幻一般的视听感受,可是你在想,能不能花更少的钱来买更的盘,所以开始了四处买碟的生涯,就是为了一元钱或者是服务上的满足;当你营造出了5.1的效果时,你惊奇了,原来还可以这样看电影,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美妙,但是你却在想,我能不能有更好的效果,更好的音箱、更大的屏幕、更舒服的环境……我们真的那么难以满足吗?也许有太多的未知等我们去发掘和期待~~~你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你能改变他的宽度。

  影评3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音乐老师贺伦先生和他的事业,和他的学校,和他的学生,和他的家庭的故事。看罢,内心却起伏不平。也萌生诸多感悟。

  1、学会接受生命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生命不是一条直线,没有既定的轨迹,经常在计划之内滋生出很多的因素是你从来不曾想到会遭遇到的。如同影片中的贺伦先生,他的梦想是要创作一首如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一样的留芳百世的交响乐,却因生活所迫,无可奈何当起了一名高校的音乐老师,更没想到的是,原本是准备赚了钱就要走人的他,却将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这一所普通的学校,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也改变了自己对自己生命的规划。生命并不能总是如愿地按照自己策划的方向前行,当出现意外的时候,作为生命的舵手,人应该学会接受生命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

  2、把握机会,在它失去之前

  贺伦先生的学生并不是天生资质类的学生,有聪明的也就总有愚笨的。在他刚刚进入学校开始他的权宜计划时,学生对音乐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学生的倦怠和冷漠激起了他的斗志。在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之后,他开始学会了变通,由古典音乐转向学生喜欢的摇滚乐入手,渐入佳境。有一个小女孩,长着一头如晚霞一样的长发,但就是即使吹肿了嘴巴,也无法吹出象样的单簧管音乐来,在贺伦先生“闭着眼睛吹出夕阳来”的启发下,她开始找到了音乐的神奇力量。而就是这一个改变却改变了她的一生,在贺伦先生退休的时候,她以州长和贺份先生的学生的身份,带着自己的单簧管儿参加了送别贺伦先生的大型音乐会。还有那个黑人小男孩,他在体育方面有着天赋,却在其它方面资质几乎全无,在对五音没有任何感悟对节奏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贺伦先生以自己的身体语言打着节拍,如踏脚,拍手,扭动身体跳着舞蹈,不断地指引着这个小孩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鼓手。而他在战场上的殉职后,贺伦先生带着另外一名自视高傲的学生参加了他的葬礼,这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也改变了这另一个学生对生命的体认和态度。

  3、残酷之外也有生机

  面对一个新生的生命,贺伦的心情是复杂的,纷乱的。他从一开始地无法面对,到后来的满期待之中,接受了他的儿子的降临,这对于贺伦先生来说,无疑是上天赐给他的礼物,在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他便让他接受着各种音乐的熏陶,出生之后,乐此不疲地与他的儿子“合作”儿歌和音乐。我想,对于他这样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父亲来说,他的儿子应该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也必然寄托了他的音乐之梦吧。但是,生命中总是在显露生机的时候,也暗含了残酷,他的儿子居然先天性失聪,他只能凭借物体的撞击而感觉到外界的变化,却不能通过耳朵捕捉声音,也不能用言语表达感受。这对于贺伦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情啊。无疑,贺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对他的儿子潜意识中已经放弃,尽管他为了保护他的儿子的感悟免受伤害,不和他提及任何关于音乐的事情,但是,在他的儿子眼里,他是一个“浑蛋”,一个关心他的沉重甚于关心他的儿子及家人的不折不扣的浑蛋。他几乎很少和儿子交流,也不给儿子任何表达自己的机会,也没有意愿去与儿子沟通,甚至勉强比划的手语都也是错的,他把“不要碰”表达成了“不要坐”,让他的妻子和儿子都不能容忍。但是,就在偶然的一个机会里,一个音乐人的去世,激化了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他在儿子的声讨中突然间感悟到了很多,他开始试着去了解聋哑人的世界,试着配合节奏和色彩、灯光创作出能够让聋哑人感受到的音乐,并且在一次大型的音乐会上,亲身为他的儿子用语言和手语送上了一首歌,并在所有听众的面前表达了他对儿子的爱意和歉意。从此,他的儿子也开始喜欢上了节奏,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到最后,贺伦先生的儿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受人欢迎的聋哑老师。

  4、人各有其位,只要得到尊重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天才还是傻瓜,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位置,生命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如贺伦先生一生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在他的那些数以百计以千计的学生在他要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时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他送别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何方。在举足轻重与一无所值之间的矛盾和彷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奋斗,只有到了这一刻,只有在台上台下泪水滂沱交汇的这一刻,才能够真正地明白。

  5、没有谁站在生命的边缘

  只要你出生了,你就在生命的中心,没有谁站在生命的边缘。所以,把握生命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

  

  影评4

  生命因你而动听,因为,我们已是彼此的乐章。霍兰先生没有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而是在因为权宜之计而选择的教师行业中度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三十年,这样漫长的时间中,或许也可以称之为霍兰先生的一生了。在这段生命中,霍兰先生至少有三种身份,对学生而言,他是音乐教师;对妻子而言,他是有音乐梦的丈夫;对儿子而言,他是懂音乐的父亲。然后,这个偶尔会因为现实而失落、沮丧、也难免激动、暴躁的男人还是用自己的真诚、负责、关怀和爱在他的学生、妻子、孩子的生命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的学生在他和他的音乐的影响下,知道了什么是美好,什么是听从内心的要求,他们的生命因此而缤纷绚烂或者平静坦然;他的妻子也因为他而延续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师的爱;天生失聪的儿子虽然从来都听不到他的音乐,可是他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骄傲,他崇拜他,在得到他的关爱之后,儿子的生命从此不再有缺憾。于是,就像影片结束时,已成为州长的他的学生,当年那个吹不好单簧管的女孩所说的“我们都是你的乐章”,同样的,他的妻子和儿子也是他的乐章;反过来说,霍兰先生也是他们的乐章,一曲一直都被欣赏被爱戴的乐章,纵然,他一直未能成为他梦想的人,但是,有什么能比用生命谱写的乐章不朽和伟大呢?生命,是可以彼此交换,彼此影响的,这些生命的乐章,正是因为了彼此的存在和交融,才变得无比动听。转角之处遇见的那个人,原来是你,也是我自己。在霍兰先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这个身份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告诉了他两句话,作为一名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以引导,就像中国的一句古话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好像就是由此开始,霍兰先生的教学态度有了转变,也在这里体会到了成就感。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转点,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的转点是颇为重要的,但又是最偶然最漫不经心的。那段迷惘的岁月里,如果能遇到一个人,告诉你,你的方向在哪里,那一定是受益一生的。而这个人的角色,多半是由教师承担的。霍兰先生的执教生涯中,影片只截取了几个人的几个片断来展示霍兰对他们的影响。一直吹不好单簧管的女孩明白了乐章其实就在自己心中后,吹出的音符终于变得和谐起来;不得不离开摔跤队但又毫无音乐基础却进了乐队的路易,自己把自己定位成了失败者,毫无信心,但是在霍兰的帮助下,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鼓点,在以后的路上也获得了成功和别人的尊重;还有有唱歌天赋的露云娜,如果不是霍兰的追问和欣赏,也许只能成为一家餐馆的老板娘而不会勇敢的跑到纽约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在他们的生命的转角处,正是因为遇到了对的人,才看清楚了自己,然后实现自我。同样的,霍兰先生也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他的生命是一个大大的转弯,用三十年的时光间才完成的一个回环。当学校因资金问题而解散乐队的时候,霍兰要退休了,直到此时,他还有过一瞬间的不平衡,觉得一生一事无成,但在那场盛大的送别仪式上,他才真正看到自己,我想,那时候,他一定在心中轻轻的说着“原来,这才是你啊,不是作曲家,而是一名音乐教师,——这样,也很好吧。”生命有无数种可能,但你能选择且走好的,也许只有一种,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一生,也许还有遗憾,却也可以无怨无悔。生命的转角处,大概都是和一个人一件事有关的,遇见他们的时候,就好像是在和镜中的自己打了一个照面,一时间,明心见性,格外分明。也许这就可称之为,在彼此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吧,只是,最好还是不要忘记,因为,唯有记得,才能用这份光,照亮以后的路。生命因你而动听,一曲教师的赞歌,写实而抒情,这才算真实吧,不必安排那么多激烈而分明的对立和冲突,生活本来就是在奋斗和努力中夹杂妥协的,其中,有突如其来的不幸,却也总有温馨和感动,这样的人生是平凡的,但绝不平庸,也许比所谓的精彩还要美好。另外,很喜欢影片中音乐先行和言语先行的处理方式,和画面有一定的时差,于是,再深情的表达也不会沦为煽情。生命因你而动听,那些生命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我会记得,也会珍惜,因为我们是彼此的坐标,定格着也丈量着彼此的生命,——只因有你,生命,才能如此美丽!

  

  影评5

  选择影片的时候按照得奖情况来判断,是聪明而省力的做法。但是在评委目光所不能及的角落里,一样有多张胶片在闪闪发光。很多影迷可能会立即举出《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作为例证,而在我看来,还有一部片子也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伟大而动人。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英文原名为Mr.HollandsOpus,这是我见过最贴切而典雅的译名之一。在所有的学科中,有一样东西最没有实用价值,也最难教,这就是美。因为美不能被写在教案上,拥有它与否不能改变面包数量的多寡。而且,一个人进了美的殿堂后,往往变得拙嘴笨舌,或者自私无比,他很难退出来拉着你的手,带你进去一起参观,告诉你如何去欣赏。幸运的是,我们有《生命因你而动听》里的霍兰先生。听古典音乐打瞌睡?那么他会在键盘上敲击出爵士乐来刺激你萎靡的精神,然后一点点告诉你,这曲子和巴赫的名曲之间的关系。告诉你,你喜欢的流行音乐和那些你所畏惧的严肃音乐之间的传承关系。喜欢演奏却没有天分?吹单簧管就像个肺痨患者一样四下走风变音?来,看看霍兰德先生是怎么教他的女学生的:他抢走了乐谱,告诉女孩说曲子都在心里,不需要再看了。当女学生依然毫无进展时,他问女孩子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你最喜欢自己脸上的哪一部分?”女学生回答是头发,因为她父亲说她的头发像是日落黄昏。于是,霍兰德先生在女学生耳边低语:“那么,吹奏日落吧!”这一次,女学生真的做到了。而在一开始,霍兰德先生只想着尽快结束他的教学生涯,以完成他的作曲,成为一名伟大的作曲家。但是他最终没有那么做,却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一生如此。他用音乐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