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能打几个人:说话没力气——气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9:03:12
             

  最近总觉得说话无力,说几句话声音就沙哑了,而且要吸一口气才说一句话,思想还经常抛锚,到底怎么回事啊,我是不是病了?~

这是中医所说的“气虚”。气虚的典型表现是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有的人脸色略显苍白。有这种现象的人可以试试下列药食:
  一、山药薏仁茶
  以淮山药、薏苡仁各三钱熬水喝,这可使中气足、精神好、脸色佳。但要注意,真正的山药是白色的,如果是紫色或赤色,则功效仅止于当番薯吃。
  二、四神汤
  莲子、意苡仁、淮山、芡实煮成汤是气虚之人的养生饮食。本省人习惯在四神汤中加猪小肠或排骨、鸡肉;现代人怕营养过剩、怕胖,也可以去掉附着的油脂再煮。
  三、薏仁粉泡牛奶
  薏苡仁可防癌、滋润皮肤,可将它略炒磨成粉泡牛奶喝,但要注意保存期约一星期。
  四、香菇泥鳅粥
  香菇煮泥鳅对于气虚及胃肠功能差的人极其功效,将泥鳅、蒜头、香菇、稀饭、葱酥熬成米粥,不但味道佳,且营养价值高。
  但香菇最好要经太阳照射,产生维生素d后再食用较有效。很多人崇尚日本菇,其实,从养生的观点来看,台湾菇最好。此外,日本人常抽出香菇精后,才把干干的香菇空壳卖到东南亚国家。所以我们实际煮日本进口的香菇时,会发现只有香料的味道而很少香菇独特的香味。

声音沙哑是声带问题,首选中成药:黄氏响声丸。


你这是中气不足,中药治疗:建议去药店买“补中益气玩 丸”吃。练习跑步增加肺活量,肺活量大了,也就中气足了 。
一个好习惯可以让自己享受一辈子 

 




1.守时

买个闹钟,以便按时叫醒你。贪睡和不守时,都将成为你工作和事业上的绊脚石,任何时候都一样。不仅要学会准时,更要学会提前。就如你坐车去某地,沿途的风景很美,你忍不住下车看一看,后来虽然你还是赶到了某地,却不是准时到达。”闹钟”只是一种简单的标志和提示,真正灵活、实用的时间,掌握在每个人的心中。

2.不要扭扭捏捏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烦打伞,不带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3.忍受孤独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年轻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惯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有时连一个可以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别浮躁,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而乱了方寸,而去做无聊无益的事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4.要着眼未来

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相信任何人都不愿做这样的狐狸。退路同样重要。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点滴积累,水到渠成。有的东西今天似乎一文不值,但有朝一日也许就会身价百倍。

5.学会坚强

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有的人眼睛总盯着自己,所以长不高看不远;总是喜欢怨天尤人,也使别人无比厌烦。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样脆弱,而应像水晶一样透明,太阳一样辉煌,腊梅一样坚强。既然睁开眼睛享受风的清凉,就不要埋怨风中细小的沙粒。

6.管住自己的嘴巴

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陷入鸡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纠缠不清。每天下班后和你的那些同事朋友喝酒聊天可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中间往往会把议论同事、朋友当做话题。背后议论人总是不好的,尤其是议论别人的短处,这些会降低你的人格。

7.把握机遇

机会从不会”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别人会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于”机会”。机会只不过是相对于充分准备而又善于创造机会的人而言的。也许,你正为失去一个机会而懊悔、埋怨的时候,机会正被你对面那个同样的”倒霉鬼”给抓住了。没有机会,就要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要巧妙地抓住。

8.学会与人沟通

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不是花瓶,仅仅成为一种摆设。交了新朋友,别忘了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好的人缘好的口碑,往往助你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9.重视爱情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已经到了结婚年龄而草率结婚。想结婚,就要找一个能和你心心相印相辅相携的伴侣。不要因为放纵和游戏而恋爱,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工作和事业,更不要因一桩草率而失败的婚姻而使人生受阻。感情用事往往会因小失大

10.写备忘录

写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提醒,要有紧迫感。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串起来,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标。生活富足了,环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夹里那张看似薄薄的单子。

 大学生不可不知的生活小常识
:
  1、常吃宵夜.会得胃癌. 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 应是饭前吃水果

  3、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 会变胖的哦 

  4、远离充电座. 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5、睡眠不足会变笨, 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6、正确饮食习惯: 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美貌从五脏健康开始 
  美,需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喜欢外在的肌肤润泽、黑发红颜。中医学认为,外表是内在的体现,五脏气血的盛衰是美貌的根本,当健康受到侵扰时,就会影响美貌的身体表现。五脏健康,容颜才美。
 
  心——美颜
 
  心在五脏六腑中居首位,所以传统医学理论称心为“君主之官”。在女性容貌的大范围里,心掌管的是其根本——容颜面色。
 
  好颜色从“心”来
 
  有些人可能不够漂亮,但“肤色好”占了很大优势,这就是心的功劳。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它的精神表现在颜面。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皮肤的色泽反映出来。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如果心气不足,则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苍白无华;心血亏虚则面色萎黄;心血瘀阻则面色灰暗。
 
  养心养颜色
 
  饮食:
 
  ● 食物营养要平衡,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瓜果、鱼和植物蛋白,少吃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例如骨髓、内脏、蟹黄、奶油)。
 
  ● 少吃盐。食盐过多会损伤容颜,同时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的负担。
 
  ● 慢喝水。喝水讲究小口、不间断的慢饮。一次大量喝水,特别是运动后的大量饮水,会迅速增加血容量,使心脏负担加重。
 
  ● 喝茶。茶叶可以健心、养心,要养成浅尝细品的喝茶习惯。
 
  ● 保心养颜的食物有茯苓、坚果、黄豆、黑芝麻、小枣、莲子等。
 
  情绪:戒大喜,情绪失当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心脏首先受累。
 
  灸疗:肚脐即神阙穴, 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肚脐5~7 分钟,可以改善失眠,安然入睡。还可以用温灸的方法,用点燃的艾条熏灸神阙穴, 保持3~5 分钟,在这过程中当灼热感明显时, 迅速拿开,以免烫伤。
运动:太极、瑜伽都是不错的养心运动。选择和缓的运动,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心脏的微细血管和经络,才有机会得到足够养护。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
 
  一天中最佳养心时间:中午11~13 点是心脏最强的时间,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以利用中午这段时间来完成。晚21 点~ 凌晨1 点是心脏最弱的时间,所以心脏较弱的人宜早睡。一年中最佳养心季节是夏,即立夏到小暑。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可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莲子芯,味道比较苦,但善于清心火,乌梅也有解热除烦的作用,夏天的零食可选择冰糖乌梅之类。
 
  肝——美目
 
  肝脏有藏血的功能,可以储藏和调动全身的血液。当我们休息或睡眠时,身体血液需求量小,多余的血液藏于肝脏,我们工作时,肝脏就把储藏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明眸靠肝血滋养
 
  肝在体表的代表器官是眼睛。视力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当肝血充足时,视物清楚,眼睛中有一种润润的明亮神气,如果肝血不足,不但视物不清,而且经常感觉两目干涩、疼痛,睡眠后也得不到缓解。
 
  舒肝亮明眸
 
  饮食:
 
  ● 多吃黄绿色蔬菜。芹菜、韭菜、蒜苗、菠菜等含有大量叶绿素和纤维素的绿色蔬菜,能加速排出体内毒素,是有助于肝脏排出废物的食物。
 
  ● 多饮水。多喝水可以补充体液,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 忌酒。中医有“酒伤肝”的说法,酒在体内形成的火气会损耗肝气,从西医角度来说,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多饮必伤肝!
 
  ● 养肝明目的食物有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药等,可调理肝气亏虚引起的目涩、畏光、视物昏花。
 
  情绪:忌怒。中医认为肝属木,就像树木一样喜欢自由的空间,所以养肝重在情绪调节,心情愉快。否则肝气郁结日久,可能变成“火气”生热,导致肝气过盛而伤害到肝脏。
 
  睡眠:从中医角度来看,睡眠相当于“养阴”,而血液、体液等都是人体的“阴”,保证充足的睡眠相当于滋养肝血。此外,晚11 点~ 凌晨3 点是血归入肝的时间,是肝脏最好的休息时间,必须加班时最好避开这个时间段。
 
  按摩:足底涌泉穴(足掌心前1/3 处,屈足趾时出现的凹陷中)、手上的劳宫穴(手掌心, 在第2、3 掌骨之间偏于第3 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和腕骨穴(沿小指侧向后,靠近腕横纹的凹陷处),有养肝的作用,长期坚持按摩,能收到好效果。
 
  休养:多闭目养血。在不需要用眼的时候闭目养神,哪怕只有一分钟,也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心烦杂念,减少肝脏损耗。有闲时,可以在阴凉处或屋内闭目静坐15~30 分钟。
 
  养肝技巧:一天中最佳养肝时间
 
  肝脏最强的时间是凌晨1 ~ 3 点,我们最该做的是睡眠,给肝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肝脏最弱的时间是下午13 ~ 17 点,所以最好把辛苦工作尽量堆在上午,到了下午,每工作一小时让眼睛休息5 分钟,以减少肝脏损耗。
 
  一年中最佳养肝季节
 
  春,即立春到立夏。春天是肝的主季,肝气最旺,但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一旦用肝过度,或肝气素来不充足,久失濡养,肝功能活动跟不上如此活跃的气候,就会缠绵病床。春天养肝可作“嘘”字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采用腹式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颚,呼气时收腹、提肛,同时发出“嘘”音。这个方法适宜早晚各做一次,天天坚持,练习时音调要柔细匀长,使气呼尽,嘘后调息时要闭目凝神。
 
  脾——美唇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我们出生后的身体健康与否就交给脾了。脾主管运输、消化食物,保证口唇色泽红润。
 
  性感双唇有“脾”气
 
  脾在体表的代表器官是口唇,从口唇的色泽、形态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如何。如果脾气健运,营养良好,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肌肤弹性良好;如果脾气亏虚,营养不良,则口唇淡白不泽,甚至萎黄。
 
  健脾健口唇
 
  饮食:
 
  ● 饮食有节。养脾需要遵从详尽的饮食规矩,除了节制饮食不要过量之外,还包括在规定时间吃饭、吃饭时专心于食物、细嚼慢咽、不要偏食、饭前后不要喝水等。
 
  ● 养脾多喝粥。温暖、易消化的粥是健脾好帮手,煮粥时再放点山药、大枣,效果更好。
 
  ● 养脾可多吃点豆类,例如绿豆、白扁豆、绿豆、红豆、豌豆等。
 
  中医疗法:
 
  ● 按摩。用手摩擦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20~30 次,每日两次,可以调顺脾胃。
 
  ● 食盐热敷。如果吃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会使寒气积存在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可以用较厚的纱布袋,装100 克炒热的食盐,放在脐上三横指处,有暖脾散寒之效。
 
  音乐疗法:古人将宫廷乐称为“脾之音”,就是利用音乐的作用缓解不良情绪,使心情舒畅,脾胃功能增强。所以吃饭时不妨听一点轻快的音乐。
 
  芳香疗法:中医认为芳香之气可以用来醒脾。长夏湿气浓重,脾胃受困,经常食欲不振,可以吃一些气味浓的饭菜,例如饮食中加入薄荷、紫苏、生姜,或者用薄荷、藿香、佩兰等芳香药材做成香包佩带,驱除湿气、浊气。
 
  一天中最佳养脾时间脾脏最强的时间:是上午9 ~ 11 点,脾脏虚弱的人可以把午饭时间提前到11 点,因为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脾脏最弱的时间是晚间19 ~ 23 点,因为甘味健脾,可以晚饭一小时后吃一个水果,帮助健脾。一年中最佳养脾季节长夏,即小暑到立秋,暑热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脏最怕湿邪来犯,它喜欢干燥一点。养脾可以多吃些绿豆汤、绿茶、荷叶粥、芦根、竹叶、西瓜等,均可以除湿健脾。
 
  肺——美音
 
  肺在体内的位置最高,被称为各器官的“华盖”。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通过鼻和喉与外界直接相通。
 
  美嗓音“润”出来
 
  鼻和喉都是肺的门户,鼻的嗅觉和喉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肺气润足,鼻子的嗅觉就能灵敏,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很有底气和共鸣的和音,格外好听,如果肺气不足,不仅鼻子会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问题,喉部发出的声音也会暗哑不亮。
 
  润肺润嗓音
 
  饮食:
 
  ● 多吃润肺食物。尤其是秋冬气候干燥的季节,百合、银耳、梨、蜂蜜、白萝卜、甘蔗等食物可以润肺去燥,不妨多吃。
 
  ● 多喝水。提倡在不渴的时候饮水,一般晨起和晚间各饮水200 毫升,白天早中晚餐之间各饮800 毫升,比较合适。注意要少量、频饮,不要一口喝干。
 
  ● 喝罗汉果茶。罗汉果是属肺的食物,每天喝罗汉果茶可以使呼吸系统和肺功能迅速强壮。
 
  情绪:忌忧伤。经常忧愁的人,容易被燥气伤肺,特别是秋天容易伤感的季节,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
  健肺运动:以两手抱头,头部左右前后回旋俯仰10 次,可以疏通颈部及胸背部经脉,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肺的生理机能。柏树的气味有净肺、安神的作用,每天上午8~10 点或下午3~5 点,在柏树下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每天做12 次,长期坚持可以补充肺气不足。
 
  一天中最佳养肺时间:肺脏最强的时间是早7 点~ 9 点,最好此时运动,在肺最有力的时候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强健肺功能。肺脏最弱的时间是晚21点~ 23 点,晚饭后口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时吐掉,可以滋润肺脏。
 
  一年中最佳养肺季节:秋,即立秋到立冬。肺脏到秋天最脆弱,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我们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加速,于是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痛等现象。所以秋季的补水量要更多,每天必须保证喝水2000 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使肺脏安度金秋。
 
  肾——美发
 
  肾在中医理论中是“先天之本”,是蕴藏人体精气的器官,肾功能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能力强盛。
 
  肾气足,以“华”发美貌不仅是脸蛋儿,还需要头发的衬托,发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那可是体内肾脏的“镜子”。中医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头发是血液化生而成,肾精充足则血旺,血旺就能使毛发得到充分的滋养,又有说“肾之华在发”——肾脏的光彩表现在头发,所以肾脏什么状态,头发作证,观一发而知全身。
 
  补肾
 
  饮食:养肾的食物有山药、干贝、鲈鱼、栗子、枸杞、何首乌,可以用来煲汤煮粥,补肾的效果都很好。情绪:注意“反恐”。情绪中的恐惧、焦虑是肾阳蓬勃的枷锁,人体各脏器平日收集来的精气皆汇总到肾脏,恐伤肾之后,全身精气水平整体下降,所以最好少看惊悚片。休养:避免过劳,劳累是肾脏健康的大敌。
 
  保暖:尤其是冬天注意腰部保暖,低温会使血压升高,血液流动缓慢,这些会对肾脏造成压力,影响肾功能。缩肛。呼气时,做缩肛动作,吸气时放松,反复进行30 次左右,能促进盆腔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肾功能健康。
 
  专用洗发配方:炙何首乌100克、女贞子50 克、熟地黄35 克、山萸肉35 克、水煎后洗发,可以每日一次,建议最好在洗前先浸泡头发15 分钟。
 
  一天中最佳养肾时间:肾脏最强的时间是早晨5 点~ 7点,所以晨间来一场性爱是有益身心的。肾脏最弱的时间是晚23 点~凌晨1 点,晚上宜早睡养精神,减少容易兴奋的活动。
 
  一年中最佳养肾季节:冬,即立冬到立春。肾脏在冬天最脆弱,当大地被冰雪覆盖、万物凋零的时候,肾气最易耗损。所以冬天应该补充阳气,以养护肾气。最简单的就是“早睡晚起”。冬天日照短,早睡保持温热的身体,以养人体阳气,晚起是指在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后起床,身体可以补充阳气,躲避阴气。这样各脏器收集的阳气汇集到肾,肾气就能充沛,足以抵挡疾患。
 
“中气”在中医里指的是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因其居于中焦,便有了这个称谓。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现代人都存在中气不足的问题。

  中气不足,就会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它的常见表现有:倦怠气短、乏力、出汗、食少腹胀、语言无力、精神不振,从面相上看会出现虚胖、舌有齿痕等症状,严重者会中气下陷,引起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中气充足者则相反,胃功能健旺,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化生气血等营养物质充足。

  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中气不足的主要有三种人:

  1.先天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者。脾胃虽为后天之本,但若是先天体质虚弱、根基不牢,也会引起后天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

  2.劳倦过度,忧思日久者。身体和精神上的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脾气,脾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肢体失养,出现神疲乏力等中气不足的症状。

  3.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者。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也就是说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化失常、中气不足。

  那么,中气不足应注意什么呢?首先,饮食方面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牛奶、软饭等),忌生冷、坚固、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寿世秘典·调摄》记载称:“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其次,一定要忌劳累,“惟劳倦最能伤脾”。而思为脾之志,人的思虑与脾有关,思虑过度则伤脾。所以中气不足的患者切忌劳顿,劳心劳身都是不可取的。

  中医治疗中气不足的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为了方便患者服用,市场上也有同类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等。补中益气汤出自名家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补中健脾、益气升阳之功效。方中的黄芪素有“补气诸药之王”的美称,有补中益气,固表升阳的作用,能改善由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党参、白术、甘草可以益气健脾,陈皮可以理气醒脾,升麻、柴胡可以升阳。
 

健脾与养生

中医世界│首页

作者:王焕华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

人体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穀精微。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坚实,肌肤和毛发光亮润泽,外邪不易侵犯,身体不易发病,容光焕发,身体矫健,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反之,脾胃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则会出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肌肤毛发枯萎无光泽,外邪极易入侵,体内易发疾病,面色枯槁,发疏易脱,身形萎缩,多病夭横。

津液也是来自脾胃运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调则外可布散体表,滋养肌肤毛发,上可流注孔窍,滋养眼耳口鼻,内可滋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活动,旁可充骨填髓,流注关节,使髓满骨壮,关节自如,还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则可破坏津液的代谢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不动,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变,直接影响到人的长寿健康。

正因如此,中医经常强调脾胃的调养与补益,古代就有医家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张运用“益气”、或“补中”的办法来加强后天功能。

所谓“益气”,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言,气虚是衰老过程中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人体多种生理机能的减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补气益气,就是通过加强脾胃后天消化吸收的能力,来增强机体的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径。

所谓“补中”,也是针对中气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导致机体衰老的重要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补中则增强脾胃功能,这在抗衰老中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就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来就先天不足,为何也能得于高寿,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养后天以养先天,后天养生可补先天不足。古往今来,这种事例数不胜数。如明末清初的曹庭栋,虽然“幼有嬴疾,俗所谓童子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岁,被世人称之为养生学家。究其养生之术,用他自已的话来讲:“起居寝食琐屑求之”,并无高深奥妙之处。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个药粥方,“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竞食粥,亦能体健享大寿”。这条粥养经验,正是养后天之本脾胃的绝妙良方。正如《医药六书药性总义》中所说:“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粳米粥为滋生化育神丹。”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粥饭是养、脾胃无上之食,《随息居饮食谱》誉之为“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位著名的军机大臣张廷玉(1672~1755),享年84岁。可奇怪的是,张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时体质很差,弱不禁风,时常生病遭灾,平时言谈举止无力,步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惫不堪。其父张英,清朝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常为这小生命担忧,以为他活不到成年就会早早天折。可张廷玉十分注重后天养生以弥补先天不足,一方面动以养形,节欲养肾,另外注意饮食养生。他家虽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参茸补品一点不缺,但他都不屑一顾,重视养护脾胃,保全后天之本。

近代著名画家谭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江南书画长一擘”,95岁后仍有书画大作问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岁的弟弟因肺病夭折,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活不到30岁。先天不足,后天又如何养生呢?谭老说:“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少吃,二是多动,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陆放翁把吃粥作为长寿秘诀,我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实际上,第一点“少吃”与第四点“喝粥”,也正是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这些正是养后天、健脾胃与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辩证法。

 

养“后天”要诀

自从每个人离开母体开始,直到生命终结,都必须依赖后天饮食的供养,也就是说,人这一生都要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来供给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养护脾胃,健脾益气,也就成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养生手段。古代无数的养生家们在这方面都积累了极其宝贵们经验,今择其主要而实用的方法,向读者们作一推介。

 

一、饮食养脾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

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少格言名句。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对古代这些后天养脾的各种经验,笔者已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并在本书第二章中的“食养”里作了详细介绍,即“喝粥”养脾,“无饥无饱”养脾,“以通为补”养脾,也可参考笔者所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长寿药粥谱》一书,在此不再赘叙。

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很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癒”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乾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气血不足之人,可经常服用大枣。

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二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本草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养胃健脾。清代名医黄元御曾在《玉楸药解》中推介:栗子,补中益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过多,正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入脾胃经,藕煮熟食用,能健脾开胃。唐代食医孟洗曾说:“蒸食甚补五脏”,《本草汇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专入胃经。《日用本草》记载:“益气,不饥”,《本经逢原》又说它“大益胃气”。清代医家黄宫绣也认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养后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养后天的食品还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蚕豆、豇豆、马铃薯、芋头、燕窝、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白木耳、葡萄、桂圆、狗肉、兔肉、猪肚、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鲑鱼等。

 

二、药物补脾

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但对于年迈之人,或多病之人,或体虚之人,往往“食补不如药补”,或者说“药补胜于食补”,因为药物补脾之力毕强于饮食养脾。

补脾药物分为中草药与中成药。常用中草药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黄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于丸、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健脾丸、枳术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药,若能在老中医指导下选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动助脾

中国古今许多养生家都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的确是“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千百年的养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行之有效,颇多裨益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以自身实践活到101岁。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紧接著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还有介绍:“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见,饭后缓行散步,是古代养生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饱不得急行”之说法。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大量老寿星的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饭后百步走的良好习惯。广东梅山县年逾百岁的古二妹,一生“生活规律,早起早睡,饭后散步,常做家务”。中国“龙行”功夫大师刘志清,生于1885年,年逾百岁,“习惯于饭后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岁高龄,总结出四句养生之道:“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著名诗人臧克家,多灾多病,活到91岁,他始终坚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后、晚饭后,必去胡同散步,风雨霜雪无阻。被尊称为“革命老大姐”的百岁老人帅孟奇,一生俭朴,她的养生口诀是:“饭后百步走,吃饭留三口”。实际上,这一极为宝贵的养生经验,由于极为普通,极为平常,也往往极易被入们忽视去总结它了。至于有些学者反对饭后散步的说法,笔者真有一种“无稽之谈,不屑一顾”的感觉,几十年来,我每餐后即丢下饭碗,缓缓散步,已成习惯,十分舒适。

 

四、摩腹护脾

每当饱食之后,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养生家们的一种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后摩腹法是: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还能治疗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恒,对脾的运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孙思邈提出:“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之后,后世养生家多有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摩腹实为按摩保健法的具体应用。按摩是对身体局部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也就是明代养生学家罗洪在《万寿仙书》中所说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的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食后摩腹,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经络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气血循经络而运行,防止脾胃气滞,畅达脾胃气血,更加有助于增强脾主运化的功能,达到养护后天之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国传统医学里有不少神奇的东西,怪不得近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

《扁鹊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紧接著又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据史料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后来活到101岁。《旧唐书》中亦说:柳公度年80岁,步履轻便,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回答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耳。”柳公度也是经常用艾灸气海以防病延年的。《针灸集成》还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脐中即“神阙”穴,结果是“年逾百岁而甚健壮”。

另据日本《东岗舍笔记》云:三河国宝饭郡水泉村农人满平,庆长七年生于该村,宽政八年,寿达194岁,于享保年间受庆贺,被征至江府,献白发,赐御米若干”《日本·文库名家漫笔》中又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时满平已242岁。当问满平何术致长寿时,答曰:“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阴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逐月无间断。灸数不同,法如下。右侧:朔八壮,二日九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九壮,六日九壮,七日八壮,八日八壮。左侧:朔日九壮,二日十一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十壮,六日九壮,七日九壮,八日一壮。灸之灼,谓之一壮,久为使人壮健。”

日本根据传统中医的古籍研究筛选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岁灸风门,可以顶防感冒、肺结核;到了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统健康,还可以调摄女性月经,故三阴交亦为女子必灸穴;三十岁起到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体质,预防一切疾病;对老人,还可以预防中风,是最好的长寿方法。对此,日本学者泽田健曾说过:“足三里,古称长寿灸,日本民间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八日灸一次。”养生灸法普遍流传日本民间,曾掀起过足三里灸的保健热潮,甚至民间还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说。

由此可见,艾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温阳培元,补气健脾,强壮后天,养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养生学家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法可以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中老年人,还可以起到有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经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神阙------为任脉经穴,经常艾灸,可温通元阳,脾胃健旺。

气海------常用艾灸此穴,补元气,暖脾阳,强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