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间谍在中国2017:经典案例:杨澜的职业生涯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02:40
江南老骆  加博友   关注他

最新日志

  • 转/企业遭“职业应聘团”忽
  • 转/担当、襟度、涵养与识见
  • 求职如何警惕“黑中介”
  • 转/常见面试问题的回答思路
  • 转/“乒乓女王”邓亚萍升职
  • 转/豪迈是一种精神状态

该作者的其他文章

    博主推荐

      相关日志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 为何男人有媳妇还找小三
          • 同性恋是重要人类学群体
          • 不喜欢《活着》这部电影
          • 北京街头丰腴大胸美女
          • 方舟子:神医大多是中医
          • 捐款时竟会想起玛莎蒂尼
          更多>>
          对“推广广告”提建议

            转/打造个人职场品牌   感受邓亚萍的成功经验

          经典案例:杨澜的职业生涯规划

          2010-09-05 15:55:22|  分类: 生涯规划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关注杨澜是因为她似乎是成功的形象代言人,是被媒体和大众定义好了的角色符号。杨澜把自己定位为传媒人,其实她不仅是一个做传媒的人,也是一个被传媒“做”出来的人物形象。杨澜借大众传媒成就了自己,大众传媒借杨澜创造了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国梦”。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永远是媒体中的、遥远的杨澜。但就是这个闪烁着光环的形象和她的经历。让大众看到:99%的努力再加上一个百分点的机遇,我们就可以活得这么精彩。说杨澜是普通人梦想的现实实现者一点都不为过。

          关注杨澜就不能不注意到她选择的智慧。正大综艺的4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最后一期节目中“难忘那朵兰花”的话语说出了不知多少人的心声。对于这次离去,杨澜说:“主持人这个行当有某种吃‘青春饭’的特征,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道路。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不充实自己的话,前程将是短暂的。”两年后拿了学位的杨澜选择了回国,“传媒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的事更多。”从加盟凤凰卫视到创立“阳光文化”公司,大众视野里的杨澜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设置。但是,千变万化的杨澜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她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优势,她的目标就是不断向这个方向上的更高层次迈进。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实际上都是人生的一个转折,而杨澜的每一次选择包含着她对自己、对未来的清醒把握和预期。“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先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成功的意义应该是由自己确定的”,这闪烁着杨澜的智慧,并由此追求着自己确定的成功的杨澜也被大众定义为成功。

          “心灵需要灌溉,历史需要记载”,杨澜给自己的栏目、自己的阳光卫视树立了文化内涵丰富、充满人文关怀的个性化品牌。这个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杨澜为自己公司精心打造的卖点,凭着这个概念,阳光卫视的广告节目已经售出到今年9月份,金额达到2000多万美元,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等著名跨国公司。“文化是一种理想,首先要盈利,我们必须既考虑文化的追求又考虑商业的价值,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是杨澜给我们的最新信息,也是杨澜为自己找的下一个突破点。中国文人自古耻于谈利,文化与金钱的关联度被我们降到最低。但杨澜敢于以文化为卖点,并真正靠文化赚取利润,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赞叹她创新的理念和创业者的胆识。

          杨澜似乎不满足于被简单定义为一个成功者,她更愿意让大众接受她是一个幸福的人。杨澜也为她所具有的、或者是她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而更为大众欣赏。杨澜说:“女人具体做什么是次要的,她要能让周围的人感到一种温暖、温情和力量。在这其中她也体现出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在杨澜的身上,娴静文雅和深刻锐利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所以她既没有被界定为女“强人”而遭到男性排斥,又让女性感到鼓舞和理解。杨澜本人,或者是媒体中的杨澜形象,实际上浓缩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到底是我们社会中女性形象的完美代表。

          职业生涯感言: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学毕业进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节目;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加入凤凰中文卫视做名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2000年3月,成立香港上市公司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并出任主席。同年10月,阳光卫视入选《福布斯》全球300个最佳小型企业之一。她个人也跃居《福布斯》2001年度中国富豪榜第56位。很多人都说她太幸运了。从著名节目主持人到制片人,从传媒界到商界,她一次次成功实现了她人生的转型。杨澜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并非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人人都能驾御的。它需要睿智的眼光、独到的操控能力,是职业经历累积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而来。就像杨澜自己说的那样:“一次幸运并不可能带给一个人一辈子好运,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规划。”

          第一次转型:央视节目主持人

          在成为央视节目主持人以前,杨澜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还是一个有些缺乏自信的女生,甚至曾因为听力课听不懂而特别沮丧。直到后来听力水平提高了,才逐渐恢复了自信。她说:“我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才华和极端聪明的人。”可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杨澜后来的成功。勤勉努力的她,不仅大胆直率,看问题也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逐渐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反问导演:“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毕业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女人的头脑更重要。

          进入央视后,杨澜终于感觉到,这次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做传媒就是她喜欢的事情。靠着自身的实力与魅力,杨澜获得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等。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也彻底改变了她未来的人生道路。四年央视主持人的职业生涯,不仅开阔了杨澜的眼界,更确立了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名真正的传媒人。

          但渐渐地,杨澜对这种重复性工作开始有点儿厌烦了。也许是一切来得太容易了,也许觉得自己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最重要的是,她开始觉得有点虚:“一开始央视让我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我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支持,我觉得特别不踏实,所以我得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起来,这样才会踏实。”

          第二次转型:美国留学生

          1994年,当人们还惊叹于杨澜在主持方面的成就时,她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

          在事业最明亮的时候选择激流勇退,这就意味着她要放弃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触手可得的美好未来。但资助她留学的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一个节目没有一个人重要。”这给杨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6岁的时候,杨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国际传媒专业。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有一次,杨澜写论文写到半夜两点钟,好不容易敲完了,没有来得及存盘,电脑就死机了。杨澜当时就哭了,觉得第二天肯定交不了了。宿舍周围很安静,除了自己的哭声,只有宿舍管道里的老鼠在爬来爬去。但最后,她还是擦干眼泪,把论文完成了。谈起这段生活,杨澜说:“有些人遇到的苦难可能比别人多一点儿,但我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别人少,因为没有一件事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历的磨难委屈,一样儿也少不了”。

          虽然如此,但这段生活给杨澜带来的收获要远远比磨难多。她的视野开阔了许多,更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业余时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这是杨澜第一次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她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的角色,实现了自己从最底层“垒砖头”的想法。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借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先生吴征。作为事业和生活上的伙伴,在为她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和事业空间方面,吴征可以说居功至伟。他总是鼓励杨澜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吴征的帮助,使得杨澜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次转型:凤凰卫视主持人

          1997年回国后,杨澜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当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刚成立,杨澜便加盟其中。1998年1月,《杨澜工作室》正式开播。

          凤凰卫视的两年,在杨澜的职业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她不仅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和资本,也同时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在凤凰卫视,杨澜不只是主持人,还是《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自己做选题,自己负责预算,组里所有的柴米油盐,她都必须精打细算。这种经济上的拮据,对杨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使她知道如何在最低的经费条件下,把节目尽量完成到什么程度。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杨澜一共采访了120多位名人。这些重量级的人物也构成了杨澜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部分,不少人在节目之后仍和她仍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除了会给杨澜带来一些具体的帮助之外,精神上的获益也不可忽视。同时,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嘉宾交流,也让她的信息量获得极大的丰富。

          两年后,杨澜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她拥有了世界级的知名度、多年的传媒工作经验,以及重量级的名人关系资源,对于她而言,进军商界显然所欠缺的只是资本而已。而吴征,正是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第四次转型:阳光卫视的当家人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从凤凰卫视退出之后,杨澜曾一度沉寂。2000年3月,她突然之间收购了良记集团,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地借壳上市,准备打造一个阳光文化的传媒帝国。

          由电视界转向商界,对于这次转变,杨澜表示,她投身商界不是简单的为了赚钱,还为了实现她过去不能实现的媒体理念。

          与大多数商人的低调不同,杨澜选择了始终站在阳光卫视的前面。在报刊杂志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杨澜的报道。她从一个做传媒出来的人变成了一个传媒名人。这种对传媒资源运用的驾轻就熟,使得她的阳光卫视一出生就有了许多优势。

          但杨澜创业不久,就遇到了全球经济不景气,杨澜立刻感觉到了压力。她几乎天天都想着公司的经营。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杨澜将公司的成本锐减了差不多一半,并逐渐剥离了亏损严重的卫星电视与香港报纸出版业务,同时她还将自己的工资减了40%。

          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又与四通合作成立“阳光四通”,开始进军网络业和IT业。

          这一切都给公司所有员工带来了信心。终于,阳光文化在截止2004年3月31日的2003财政年度中取得了盈利,摆脱了近两年的亏损。之后,阳光文化正式更名为阳光体育,杨澜同时宣布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文化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万变不离其宗

          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名牌主持,最后到阳光卫视的当家人,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

          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转、如何变,杨澜始终把自己定为“传媒人”,聪慧的她很清楚自己就是这块料,所以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而她的变化就在于她制定的目标层次一直在提高。

          杨澜在她的《凭海临风》一书中,曾写到了乘热气球的经历。热气球的操作员能做的只是调整气球的高度以捕捉不同的风向,而气球的具体航线和落点,就只能听天由命了。这正是乘坐热气球的魅力所在:有控制的可能性,又保留了不确定性,所以比任何精确设定的飞行都来得刺激。“其实人生的乐趣也是如此,全在这定与不定之间。”杨澜这样认为。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思考题:杨澜的成功自然不仅仅是幸运,她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从现在开始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