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证先锋4播出时间:哲学种源(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09:09
哲学种源(一)2009/04/07 01:04 P.M.   哲学种源
  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始于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受人类思想认识局限性的影响,哲学思想体现出自发性和朴素性的特点。
  古希腊哲学思想是同各种科学知识浑然不分的,被称为“爱智慧”。它以其丰富绚丽的姿态出现在最初的哲学大舞台上,当时,哲学学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哲学家也纷纷著书立说、公开争辩。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中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在古希腊,“哲学”一词的拉丁文philosophia,音译为”斐禄所费亚”意思是”爱智”。
  古希腊的哲学体系是以本体论为研究中心,哲学与自然科学是浑然一体的。它的的哲学思想是哦才能够研究世界的本原入手,将万物的本原作为哲学研究的本质问题,并且从中引出了认识论、自然观及运动论和伦理观念等。古希腊哲学非常注重对自然的思考,从自然中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因此又被称为“自然哲学”。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和起点,其哲学观点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前世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因小亚细亚沿岸的米利都城而得名,它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哲学派别,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
  米利都学派在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认为:万物的始基(本原)是一种物质性的的哦关系,并以此来解释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恩培多克勒,他们不仅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也是早期的科学家。
  
  泰勒斯(Thales)
  (约前625年~前547年)——“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泰勒斯首先摆脱了传统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这种认识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化,他创立了用自然本身的物质去说明自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泰勒斯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在他看来,谁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而且是万物赖以存在的一种物质形式。他认为水是万物不变的本体,万物都是由水产生和形成的,最终又将复归于水。正如自然界中万物的发展变化一样,大陆飘在水上,生物从水中摄取营养物质,万物消亡后又将以水的形态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泰勒斯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万物有灵”。
  对于这一理论,他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万物都充满着神灵,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这一说法在当时非常流行。泰勒斯研究磁石发现,它能够吸动铁,因此提出了“磁石有灵魂”的观点。他所指出的“神灵”及“灵魂”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种活动原则,而并非是游离于事物之外的独立存在。泰勒斯的这一观点虽然没有摆脱原始的“物活论”影响,但这一理论却含有万物运动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的倾向。
  泰勒斯的哲学思想使人类在认识论上摆脱了神话世界观的束缚,这是人类认识论的一次巨大飞跃。而且他在天文学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准确地预测过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蚀现象;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测得金字塔的高度。他划时代的贡献是引入命题证明的思想,这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的开始。
  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ro)
  (约前610年~前546年)——“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不同泰勒斯的“水本原论”思想而提出了“无线本原说”的观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具有固定性质的东西,而是‘无限者’。即无固定界限、形状和性质,它不生不灭,无穷无尽,而且包容一切,支配一切。在他看来,无限者并不是物质的一般存在,而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无限者中分离出气和热、干和湿等对立物,因其运动而产生天体万物。
  在万物的认识论方面,阿那克西曼德肯定“无限者”是永恒运动的,他肯定万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说:“万物由它产生,消亡后又复归于它,这是命运所规定的。因为俄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是不公正的,所以会受到惩罚,且彼此互相补足”。这是“命运”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规律性,“不公正”则是指万物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斗争。
  在宇宙认识论方面,阿那克西曼德将宇宙堪称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有规律的过程,他提出: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生物是从湿元素中产生的,最原始的动物是从海里的泥变化而成,人是由鱼发展变化而来的。他的这一认识具有生物进化论思想的萌芽,他还猜测到了事物内部的斗争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这个思想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阿那克西米尼 Anaximenes(约前585~前526年)
  ——气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在继承和发挥了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他认为本原应该具有惟一性和无限性的特点,“气”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变化的,而它是普遍存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他还提出了“我们的灵魂也是气”的哲学主张。认为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由气体构成的有机整体。
  阿那克西米尼将“气”的运动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稀散的,另一种是凝聚的。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便产生了世界万物,万物也可以转化为气。他的这一观点更适合用来解释万物的本原问题,且比泰勒斯的“水本原论”更具有普遍性、更富于变化,因此,他的论断更具体实在、富有确切性。
  在神灵问题上,阿那克西米尼不否认神灵和灵魂的存在,但他认为灵魂也是“气”的一种形态。他指出:神灵和一切神圣的东西也是有“气”产生,且具有“气”的性质。虽然这个观点具有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将“气”与“灵魂”等同起来,这一认识还有一些活物论的思想倾向。
  阿那克西米尼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也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且熟悉当时的自然知识,据说他是第一个区别了恒星和行星,并断言地球是球形的人。
  古希腊七贤:立法者梭伦、哲学家泰勒斯、齐伦、毕阿斯、庇塔库斯、佩里安德、克莱俄布卢。
  爱非斯学派
  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的派别之一,因其产生于小亚细亚的爱非斯城而得名。台标任务是赫拉克利特,他进一步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探寻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它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是永恒的活火,是运动变化的。他认为:火产生了万物,在一定时间以后,万物又被火燃烧,火又产生万物,万物复归于火。因此,万物总是处在这样的模式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在他看来,火是最富于运动和变化的。他说:“万物都是借着浓厚和稀薄化而从火中产生来的。”即火浓聚时则产生气,气稀薄时形成火万物经过这种浓聚和稀薄额的变化,就产生和形成了世界上的万物。
  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最大贡献是: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首次提出了“斗争”的概念。他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但它是一种由对立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一切的食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说,自然界中日夜、生死、冷热、事物的曲直善恶等都能体现出对立统一的思想。这些对立的方面是“同一”的或是和谐的,但同时也存在着斗争。结合物是既完整又不完整的,既协调又不协调的,既和谐又和谐的。
  他指出宇宙中存在着矛盾、对立和转化,斗争是万物之王。只有斗争才是宇宙中变化的根源所在。由此看去,赫拉克利特在社会政治方面支持战争的观点,就不难理解了。他认为战争是万物的根本,是维持这个社会的必要保障。
  在认识论问题上,赫拉克利特提出: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正所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且用川流不息的河流为例对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因为河水总在流动。”
  赫拉克利特说:“我们存在又不存在”。意思是人自身时刻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在不断地变化、生成或消逝,所以,一切都存在而又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认识,他说:“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许这句话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它也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其由头也在于阐述变化的不断与永恒性。
  赫拉克利特虽然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主张,他的认识论思想也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开辟了认识论领域,为后来的哲学家用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来探讨认识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还是自发的、朴素的,他的哲学思想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严谨的论证。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不断更新,一切都在变化着,也存在着,所以运动和发展与物质本原是不能脱离开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著名命题,指出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不断变化中,但是,这个命题隐含着承认河流在一瞬间还具有稳定性的寓意。因此,他指出:“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
  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因地点而得名,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意大利,先驱者为色诺芬尼,创世人士巴门尼德,代表人物还有芝诺。
  爱利亚学派是古希腊早期比较彻底的理性主义学派,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派系,其中大特征是追求知识的理性及确定性,反对感性事物的个别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抛开一切感性的具体事物,只用“存在”才是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东西。爱利亚学派的产生,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正在逐渐脱离原始的朴素形式,哲学思想体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色诺芬尼、巴门尼德。
  色诺芬尼Xenophanes
  (约前570~前470年)——“神是不懂得一”,“如果牛能想象神,那它们的神一定像牛。”
  色诺芬尼对爱利亚学爬的影响主要 关于神的思想,他认为整个“存在”是唯一的始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唯一的神。它无论是从容貌上,还是从思想上来说都不像个凡人,更不是世人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宇宙的本质是“神”,“神”是唯一的主宰,“神控制了一切”,“神是宇宙起源的缔造者”,“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且根本不动。他说:“神及一切事物的真相是人类所不能认识的,即使是神偶然说出了最完备的真理,那神自己也还是不知道必然会是这个样子的。”色诺芬尼这种对神的理解和认识,实质上是对超感性的本原的认识。他关于“神”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和启发了巴门尼德。
  色诺芬尼反对多神论和神人合一的观念,认为神的思想和外形都不像人一样。他有一段经典嘲讽名言:“如果牛、马赫狮子有手,而且像人一样能够作画和雕塑的话,它们也会按照各自的模样,牛画出、雕塑出牛形的神像,狮子同样会画出、雕塑出狮形的神像了。”这一思想主张在客观上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神话是一记重创和打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神论者的话,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巴门尼德(约前570~480年)Parmenides “存在本原论。”
  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据说他是色诺芬尼的学生。与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的论断不同,巴门尼德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在色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一”的基础上,巴门尼德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
  他认为:世界的始基(本原)是“存在”。它是宇宙的本体、实在,是惟一的、永恒的、不变的。他提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他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认为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
  巴门尼德提出了两个基本对立的观点,一个是“存在者”,一个是“不存在者”。他认为前者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可以被提起和讨论思考;然而,后者是不存在的,因为,既不能认识它也不能将其说出来。对此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他说:“一个方法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存在;另一个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者”虽然有形状和边界,但并不是指空间中存在的物体。他所指的存在者的“存在”,实质上是将万物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特性抽象概括出来,并加以片面夸大而形成的一个最具一般性的概念。
  从以上的观点来看,巴门尼德将“存在”视为惟一实在的东西,他认为所有的事物只是一个“空名”而已,惟有“存在”是永恒的,它没有产生也没有消亡。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在认识论问题上,巴门尼德认为感官是骗人的,并将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即思想的对象与其目标是同一的观点。
  他的理论观点脱离了具体的事物,因此称了一个空洞的概念,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思想范畴。
  原子论哲学
  原子论哲学继承和发展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万物皆有变化”的主张,原子论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重要成就,也是古代最为完备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些哲学家对于院子里的观点持批判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原子论者将万物归于机缘是不可取的。然而,原子论者的哲学思想并非如此,他们是严格的决定论者,而且相信万物都是依靠自然规律而发生的。
  恩培多克勒、阿那科萨格拉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从物体的内部结构来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勤在本原问题上提出了“世界本原六原素说”,阿那科萨格拉则提出了“种子论”的学说。他们是原子论哲学的先驱,其哲学思想为原子论哲学的创立做了思想准备。
  代表人物:恩培多克勒、阿那科萨格拉、留基波、德谟克利特、卢克来修、琉善。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前490年~前430年)——“灵魂不死”和“世界本原六元素说”
  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论上,恩培多克勒在“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本原六元素说”的著名论断。其“四根说”理论认为:水、火、土、气势构成万物的四个根,而且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物。在他看来,“四根”不是由某种东西所产生的,它是产生万物的始基。因此,它也就不会消亡,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恩培多克勒在“四根”的基础上,加入了分裂作用的力量(恨)和起统一作用的力量(爱),从而构成了“六元素说”。那就是“爱”和“憎”。“爱”使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万物;而“憎”却使各个元素分离,因此事物就解体了。在这两中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事物的变迁就是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
  同时,他相信“神”的ucnzai,并为此写文章论证过这一认识论,突出了“灵魂不死”的观点。
  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的世界是一个球。他指出:在黄金时代,斗争在外而爱在内;斗争在外而爱在内;人啊后斗争逐渐仅余内尔爱被逐于外,知道最坏的情形——即斗争完全居于球内尔爱完全处于球外为止。
  在认识论方面,恩培多克勒抛弃了一元论,将自然过程看作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恩培多克勒对科学最重要的贡献为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他观察了容器在水中的特性而产生了这一论断。他说:“当我看到一个女孩用手堵住计时器管颈的开口,然后将它慢慢浸入水这种无色易变形的物质中时,水并没有立即涌入这个器皿,因为它内部空气的重量压着底下的小孔,从而将水往回堵住了;如果女孩把手拿开放出器皿里的气体时,空气才会溢出,等量的水才会流进去。”
  相比之下,恩培多克勒的哲学思想要比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更富有科学性。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那科萨格拉Anaxagoras
  (约前500~前428年)——“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科萨格拉提出了“种子”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它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体积无限小,性质多样,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在外力“奴斯”的作用之下,各种不同的“种子”相互结合和分离,从而形成世界万物生生灭灭的过程。
  阿那科萨格拉提出的“种子说”为原子唯物论额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但他以“奴斯”作为万物的动因,又陷入了外因论。他和恩培多克勒的哲学思想都是从本原之外来寻找事物的动因,他们的哲学主张都表现出了唯心主义的倾向。
  对于“奴斯”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指出:“阿那科萨格拉引用了‘奴斯’而是别的原因来解决问题,只在词穷语尽、无可奈何的时候他才将‘奴斯’拖进来。”
  在对“心”的认识问题上,阿那科萨格拉第一个提出了“心”可能是物理变化的首要因素。在他看来,“心”也是参与生活实体所组成的实质,他将他们与死的物质区别开来。他说或:“除了心之外,每一件不管大小的事物,都包含有一切对立面的一部分,诸如热与冷,白与黑等一样。”他的这一思想具有辩证法的倾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认识论上,阿那科萨格拉提出了“异类相知说”,他认为:认识是事物相反的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即认识是由冷而知热,由苦而知甜,从暗而知明,相同的感受是感官迟钝,相异的才能造成强烈的刺激,使感觉敏锐而鲜明。
  以上略
  柏拉图在对世界的认识论上,提出世界分为“可见的世界”和“可知的世界”。他说:“由变动不定的感性事物构成感性世界,它是可见却不可知的;而由不动不变的事物所构成的理念世界,它是可知却不可见得。”
  在政治观念上,柏拉图设计了一整套“理想国”方案。“理想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他将国民除了奴隶外分为三个等级,他认为这三个等级是按血统传下来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王”。“哲学王”是国家的治理者、立法者,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才华和智慧且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政治思想带有空想的性质。
  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运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最高级的认识,第一次将辩证法提到哲学高度。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柏拉图式的爱情: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
  柏拉图式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静静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知道根本不会有结果,却依然执迷不悟。认为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就会缠绵下去直到永恒。
  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
  小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的哲学家继承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中,柏拉图可以说是苏格拉底思想的正统继承者,而且他的哲学思想也为后世者所瞩目。苏格拉底的学生们在继承了其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发挥了他哲学思想的某些方面,在哲学史上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哲学流派。这些哲学流派中主要有:麦加拉学派、犬儒学派,这些哲学流派统称“小苏格拉底学派”。
  犬儒学派
  犬儒的意思应该是像狗一样生活在自然状态里的知识分子。他们不关心财富、地位、家庭和婚姻,追求简单而极度朴素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超人与超我。
  通俗的犬儒主义并非宣扬人应该禁绝世俗的好东西,而仅仅是对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而已。犬儒学派鄙视世上的财货,这种鄙夷表现在他们逃避文明的舒适生活上。苏格拉底能够赤着脚衣衫褴褛地生活,也是出于同样的观点。
  追溯犬儒学派的历史渊源,该学派是在亚历山大时代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公元前三世纪的早期,犬儒学派非常风行,尤其是在亚历山大港。
  代表人物: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第欧根尼Diogenes
  安提斯泰尼(约前445年~360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快乐。
  安提斯泰尼还证明了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只有德性才是高贵的。他提出:德性自身足以获得幸福,除了苏格拉底的力量外,它另外不缺少什么。在他看来,德性是行为方面的事,因此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和学习。有智慧者是自我充足的,因为其他一切善都属于他,有智慧者在公众面前是根据德性律来行事。智慧是最牢固、最可靠的堡垒,既不能被攻破也不能被出卖。
  安提斯泰尼提出:一切精致的哲学,都是毫无价值的。他在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时说:“我只看见马的存在,但我并没有看见马的理念或者是马本身。他认为只是就是善,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快乐则是恶,应该追求善而摒弃恶。
  正是因为俄安提斯泰尼觉得快乐是恶,所以他指出:除了纯朴的善之外,不应该要任何东西。他鄙弃奢侈的享受和一切被人的感官所追求的东西,他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
  在对自然的认识论上,安提斯泰尼崇尚“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地非常彻底。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他的弟子们谴责奴隶制及对奴隶的压迫和束缚。这些观点同中国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几分接近。
  同柏拉图一样,安提斯泰尼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他经常在名为“白犬”的运动场里和别人谈话讲学。
  诡辩论
  诡辩论是对一切利用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断,否认真理或阻碍探索真理的思维方式的统称。它也是形而上学和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常常利用客观事物和概念普遍具有辩证矛盾这一特性,冒充辩证法,或同辩证法相互掺杂地表述出来;用概念的联系取代和掩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并夸大相对性一面,否定确定性和绝对性一面。
  
  第欧根尼(约前404年~前323年)——别挡住了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是犬儒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安提斯泰尼的弟子,他的影响力却超过了自己的老师,他是实践犬儒学派哲学思想的典型,并且自称为“犬”。他终日四处游荡、衣衫褴褛,住在雅典的大街和市场上,有时也睡在木桶里。
  第欧根尼决心像狗一样地生活下去,因此被称为“犬儒”,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像犬一样”。他主张抛弃一切财富、荣誉和地位以及婚姻家庭,甚至将人类的全部文明也要统统抛弃掉,然后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在自然的状态下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
  第欧根尼在实践中也是极力主张回到“自然的状态”中,他穿着褴褛的衣服,吃着粗糙的食物,而且沿街去乞讨,睡在一个废弃的大木桶里,除了一根木棍、一条讨饭用的口袋和用来喝水的杯子外,在他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更多的东西了。
  犬儒学派认为人不该有羞耻感,第欧根尼希冀全面摆脱羞耻感,并主张在各个方面像狗一样行事。可是就连他在一次试行之后,也放弃了实践上这种极端的无耻行为。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384年~前322)——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是其全部知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他在著作《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目的是不同的,应该将它们区别开来。他指出:有一门学问是专门研究“有”本身的学科,以及对“有”本性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做细致的研究,这就是“第一哲学”。它是寻求本原和最初的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求知而非实用。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和吸取了以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即认为事物的存在及变化有四个原因,它们分别是质料因素、动力因素、形式因素和目的因素。

  “质料因素”是指构成了一个物件而本身将继续存在着的东西,比如木凳的木,铁器的铁等。“动力因素”是指:变化或是停止的最初源泉,即能够促使事物产生和变化的来源。“形式因素”是指事物的模型,事物是由它的模型来反映其自身的本质。“目的因素”是指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缘故。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个事物有众多不同的原因因素,比如说节食的原因是为了减肥,那么为什么要减肥呢?为了健康。
  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成为“质料”,他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务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说”,他认为“实体”是在前人解释万物的本原、元素、存在及理念等范畴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是万物存在、变化的基础和主体。他将“实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另一种是“第二实体”,即包含着个别的属和种,可以理解为实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种类。举个例子,个别的人包括在“人”这个属性里,而他隶属的种是“动物”,所以,“人”这个属和“动物”的这个种都被称为“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指出:“第一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真正的、最具确切意义和第一性的实体;而“第二实体”是在第一实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具有“第二性”。
  亚里士多德在解释实体和个别事物的产生过程中,体会促了“潜能和现实”论。他认为“在每一类事物中都有潜在和完全实在的区分,某些东西仅是现实地存在,有些则是潜在的存在,也有一些是既潜在又现实地存在。”“潜能”是指事物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的能力,它还没有得到实现;“现实”则是指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即能够实现了的潜能。在他看来,显示对于潜能来说,就好像正在吃的东西和能够吃的东西一样。
  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了各种欧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
  伊壁鸠鲁主义Epikouroslism
  伊壁鸠鲁学派也称作花园学派,其哲学思想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或“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在他36岁的时回到雅典,在一所花园里所创办了学校,学校里有男友女,还有奴隶,且以充满友谊而著称,其流派因此得名为花园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在后期成了宣传奴隶主民主政治、宣传唯物主义及无神论思想的中心。
  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卢莱克修。
  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年~前270年)
  ——快乐是神圣生命的启始和终结。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他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唯物主义(原子论)解释存在,以快乐主义解释行为,一感觉主义解释知识。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他继承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存在是形体和虚空,然而在形体当中,有些事复合物的,有些是组曾复合物的元素。而这里所指的元素即是原子,它是无比坚固的物质微粒,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和始因。
  伊壁鸠鲁认为判断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和情感。他说:“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同类的感觉,因为它们的有效性相等;一个感觉不能驳倒另一个 的异类感觉,因为二者所判断的对象是不一致的;理性也不能驳倒它们,因为理性是完全来自感觉的判断与反映。”
  伊壁鸠鲁说:“快乐是神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在他看来,幸福生活是人类天生的最高的善,人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其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得到快乐。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和快乐呢?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和快乐并非是物质及感官的愉悦享受,而是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达到一种身心的宁静、怡然自得的幸福境界。
  伊壁鸠鲁说“当我靠面包和水来过活的时候,我的全身就洋溢着快乐”;他信给一个人说:“请你给我送一些干酪来吧,以便我在高兴的时候可以宴客。”这就是伟大的哲学家所过的生活。
  伊壁鸠鲁有一个两难的哲学命题经常被无神论者用来反对基督教,问题是:“神不可能既是善的,又是全能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他论证道:神是存在的,恶也是存在的。对于恶之存在,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神有能力阻止恶,但他却不愿意阻止恶发生,因此神不是善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神是善的,并意欲阻止恶,但却无能力阻止,因此神不是全能的。
  卢克来修(Lucretius Carus)
  (约前99年~前55年)——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来修用物质永恒不灭,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且不受神干预的哲学思想论述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他热情颂扬自然的美,在他看来,美是客观的,自然是世界和美的创造着;快感即是美感,美如果不能够引起人的快感就不能称其为美,追求快感是人的天性。
  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卢克来修认为:万物是由两种东西构成的,即物体和虚空,而物体就在虚空里面,且在其中不断的运动往来。这种虚空是其中无物且不可触知的空间,是必然存在的。
  卢克来修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影像说”,他在强调感觉在认识论中作用的同时,认为:是感觉最先创造了真理的概念,感觉是不可反驳的。感觉是绝对不会出现差错的,而错误主要是在推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他认为理性认识是一种极其细微的原子进入人的心灵,且不断搅动心灵而引起的,卢克来修的这一认识论思想是一种朴素的反应论。
  卢克来修对宗教迷信持批判态度,他认为:神灵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神的本性无论对人类的感觉或心灵,都是无法接触到的。因此,神与人类的世界是无关的,世界上万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不是受神的支配和摆布。
  
  斯多阿学派 Stoics
  雅典城有一个用希腊注明画家波立戈诺特的绘画装饰起来的富丽堂皇的画廊,大约在公元前308年,希腊哲学家们在这个地方创立了一个学派。画廊在希腊文中叫斯多阿,所以这个学派就叫斯多阿学派,也成为画廊学派。
  斯多阿学派突出地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从命运的安排,顺应自然而生活。他们宣传宗教信仰,反对追求快乐,主张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早期斯多阿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芝诺、克吕希普,它的特点是在自然哲学和认识论中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因素。
  中期斯多阿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和波塞唐牛斯。它的特点是抛弃了早期斯多阿学派的唯物主义成分,引进了相当多的柏拉图主义理论。
  晚期斯多阿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它的特点是着重发展了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