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子割肉救母:【宋代词人列传】—范成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23:28
',1)">',2)">
范成大(附杨万里)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处州、静江知府兼广南西路安抚使,权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使金国,坚强不屈,获得敌方尊敬,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工诗,尤以田园诗见长,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词风亦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蝶恋花】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然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是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其中除尤袤的诗集已经散佚,无法总评其成就之外,前三人的作品,在诗坛上都享有重名。陆游和杨万里曾被同时的刘克庄推许为宋代的李白与杜甫,而范成大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其中《四时田园杂兴》组诗,清新自然似王维、孟浩然,而沉重现实的地方又像白居易、元稹,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都为人传诵不绝。也许是由于这些小诗太经典了,以至于南宋人就开始流传这样的说法:南宋第二个皇帝孝宗很欣赏范成大的才华,有心任命他为宰相,却又认为他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不知稼穑之艰”,怕无法胜任燮理阴阳的宰相重职而作罢。范成大于是写了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僚。钱钟书评论说:“假如这个传说靠得住,它只证明了宋孝宗没调查过范成大的诗,或者没把他的诗作准。”因为范成大的诗集中,在《四时田园杂兴》之前,很早就有了描写农村、反映现实的诗作。其实何止是诗,就连他并不经心去做的小词之中,也有像上面这首《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这样描绘乡村风光的作品。
《澄怀录》里记录了范成大的一段自述,光景正似为这首小词写照:宋孝宗淳熙十年(1184),范成大已自朝中退隐故乡苏州,重阳节与朋友自阊门泛舟而游,经过横塘,夜间雾气犹未全散,茫茫一白,弥漫水面,犹如云气低垂欲雨。船到彩云桥时,积雾豁然散尽,晴日满空,风景闲雅幽美,无不令人会心惬意。四郊熟稻都已割尽,高高的稻谷堆积放在露天,好似堡垒的剪影。——这番景象与《蝶恋花》词中描写景物虽有季节之异,一是春暮一是秋深,但其中舟行曲折,“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然远”的情景相似,“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与看见“四郊刈熟,露积如缭垣”的丰收喜悦之感也相似。如果没有热爱田园、贴近生活的心情,就算矫揉造作的想表白自己,也是无法写出那么多真切自然的田园诗的。
范成大退居苏州已58岁,其家族世代居住苏州,对这一片水乡风光有特殊的赏爱之情,他的词作中田园词远不及诗作之多,但都写得清新隽美,在两宋词人中为少见。宋孝宗认为他不知稼穑,可能是从第一观感出发,见他外貌带有江南书生特有的文弱秀气,又兼身体多病,气质上似有不足吧,这一点在他的小词中也有体现,如《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试轻裘。
困人天气,醉人花底,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这样的词一派柔婉,读了真能让人懒洋洋的提不起劲来,可是如果把“文弱”作为范成大的性格代表,却十分错误。他早年其实备尝人世艰辛,父母双丧,独自抚养两个妹妹长大成人,一直到她们都出嫁后才重操学业。据说范成大青年时心志淡泊,无意功名,只求将妹妹们嫁个好人家,尽了兄长之责后就可以安度一生,但一位朋友劝他努力上进,求取一官半职以扬名显身、报国济民。这位热心的朋友并亲自督促他读书,终于使他在绍兴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这一榜的状元正是张孝祥,同榜的名士还有杨万里,这是范成大踏入仕途的起点。
本意无心于仕途,但一经入仕,范成大的政治才能却充分的体现出来,他“兴水利,恤贫民,除弊政,建良法”,到处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显示出在文弱外表下藏着的精明干练。他平时脾气温和,被同僚戏称为“呆子”(当时人称苏州人为“呆子”)也不放在心上,但面临原则问题,却敢于抗颜力争。宋孝宗想让一个亲信宦官担任枢密院的重职,命范成大草拟制令,他坚决反对,宁可缴还制章、自求引退也不听从皇命,其强硬固执,令孝宗都为之变色。而范成大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笔,就是在出使金国时力争国权的不畏不屈。
南宋在高宗时期与金达成屈辱的绍兴的和议,宋奉金为叔,自认为侄儿,使者使金,都必须行跪拜之礼,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不谓之奇耻大辱。宋孝宗继位之后,对这种耻辱的仪式耿耿于怀,总想改变它,但南宋一方的国力,又不足以公开决裂,于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斡旋。南宋朝廷的计划,是正式向金方提出归还河南北宋诸帝的陵寝之地,而改变屈辱的受书仪式这一条,却不作为南宋的官方要求写进书面,而是作为使臣的个人要求向金方提出,如果成功固然更好,如果不成,那么最多是使臣一力承担后果,不至于破坏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个计划令很多大臣心惊胆战,当时的丞相虞允文推荐大臣李焘或范成大出任使者,亦属名流人物的李焘死活不肯,说:“要是现在让我去,那等于是丞相杀我了!”范成大慨然请行。临行前,孝宗亲自召见他,说道:“朕以卿气宇不群,所以亲加选择,听说外间议论纷纷,官员们都十分害怕这次出使,有这回事吗?”范成大回答道:“无故遣使,而且还要私人进奏,对于金国来说,相当于就是挑衅,想必轻则拘留,重则杀戮。不过,臣已经立了后嗣,家事也都已经安置完毕,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打算,心里安然,并不畏惧。”孝宗为他的坚决而感动,愀然说道:“这次并不是我方要败盟发兵,何至于害了你的性命?会被拘留、像苏武一样啮雪餐毡的苦境却恐怕将来是有的,朕若是不欲明言,那就是辜负你了。”在出行之前,孝宗已经给了他这样的交代,“不败盟发兵”,其实并不是金国不会加害范成大的保证,相反没有国家强大的武力保障,范成大即使被害被拘,南宋也决不会为他出头,孝宗说:“恐负卿耳。”实则这一趟使命,就是要以辜负使臣的个人安危为代表的。这年是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被任命为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资格,奉国书出使金朝。
范成大出使前的回答,表明他已抱有必死之心,北上到达燕山时正值重阳,他写了一篇《水调歌头》词: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这时他的行程已经快要抵达终点,即将进行一场明知必败的交涉,这一副连国家也不敢公然承当的重担,要以他个人的名义独力承担。在此之前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也这样做过,结果却是被金方断绝饮食一天之后屈服,虽然换回了性命,却落得朝野责骂耻笑,这一回轮到范成大去做,“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在这即将拿名节性命去孤注一掷的重要关头,使他坚定信念的,除了对国家残破山河、屈辱现状的一股忠勇之气外,也许还有一种悲怆孤愤在支持他吧?他在路过北宋旧京汴梁时看见仍然留在敌国的中原遗老,为他们记述下了悲愤和苦难:“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州桥》)范成大虽是南宋的正式使节,可是如果这场交涉遇上凶险,下场要比这些被朝廷弃置不顾的百姓更为悲惨,“平安信”云云,只是事前的宽慰而已。但无论怎样,他还是毅然去做了。
范成大在燕山已秘密以自己名义起草了要求更改受书仪式的奏疏,藏在怀中入朝,到达金廷朝见金主世宗完颜雍时,他先出呈南宋请求归还陵寝的国书,慷慨陈词,金方君臣正倾听国事方面的外交辞令,他忽然奏请道:“宋金两国虽然名为叔侄,但受书的礼仪并不合式,臣有疏请上达。”于是举起朝笏呈上奏疏,金世宗大为惊骇,说:“这里岂是你献疏的地方!”掷疏于地,御前的宣徽大使韩钢也呵斥他道:“既是你个人有所祈请,那么就应该告诉接待的馆伴,这里哪是你上奏的地方?从来使臣也没有敢这样做的!”范成大毫不动容,拾起又进,说道:“这封奏疏如果不能送达,那么臣下归朝也是个死,宁可死在这里!”金世宗怒喝:“教他行了拜礼出去!”韩钢以朝笏压住范成大让他拜伏,范成大屹然不动,直挺挺的说道:“此奏得达,臣愿意下殿百拜!”坚持要将这封奏疏呈达金国君主。当时金廷君臣都被他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得不知所措,上下纷然杂乱,金太子完颜允恭当场就要杀掉范成大,被旁人劝解阻止。又有人建议拘留他,范成大凛然不惧,赋诗明志:“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表明自己已经做好一切最坏的打算,哪怕就是像苏武一样流放到北海牧羊,被勒令公羊生了小羊才许放还这样困苦的处境,他也毫不畏惧。最终,因为范成大的顽强坚持,金世宗到底还是接受了这封奏疏,作出回复,没有答应范成大的要求,却也不敢加害他。
范成大这一趟出使,“二事皆无成功”(《宋史纪事本末》),南宋方面提出归还陵寝、更改国礼的要求均遭到了拒绝,但范成大在金廷凛然不屈的胆气,比之上一次畏惧拘留而软弱屈节的洪迈,却使时人钦佩。据说连金国上下对他的勇敢也极为赞赏,一时成为金国上下景仰的明星人物。使命结束送范成大回朝的时候,负责陪送的使者特地请问他:“可以把阁下所戴的巾帻式样给我吗?我想仿效这个样子做一顶!”这并不是仰慕“上国衣冠”,而是崇拜英雄,虽说范成大这趟使命并未获得成功,但敢于在强势的敌国朝廷之上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抗节不屈,坚持立场,这种无畏的气概,便值得敌方肃然起敬了。
对这一段使金的经历,范成大终身记忆深刻,他在燕山使馆中赋《水调歌头》词,开头一句说:“万里汉家使。”后来常常追和前韵填词,在桂林任地方官时,写道:“万里汉都护。”到成都为官时又写:“万里桥边客。”他这一生做过很多地方上的官员,总是东漂西荡,没有安生的时候,写过这几首“万里”之词后,徘徊市间,颇有厌倦远游之意,于是作了一首诗,称:“年来厌把三边酒,此去休哦万里诗。”一直到快六十岁的时候,他才总算能够安然隐退乡间终老,再用《水调歌头》的前韵写道:“万里吴船泊,归访菊篱秋。”他这数首以“万里”开头的词,现在只存第一首,但另有一首《水调歌头》,首句云:“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可见他漂泊辗转之久,思乡怀归之切。范成大的官位最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却始终未得大用,在中央总是遭受谗嫉,只有到地方上治理才能显出政绩,虽然也蒙受皇帝赏识,却难以施展才华,到晚年也惟有对着孝宗亲笔御书的“石湖”一匾,自我放旷,默观民生而已。
由范成大曾作过数首以“万里”开头的词,不禁想到与他齐名的诗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的一段轶事:某次有官员设宴为杨万里接风洗尘,席上歌妓唱曲侑觞,唱了叶梦得的名作《金缕曲》,其中有一句:“万里云帆何日到?”杨万里便在席间接口回答说:“万里昨日到!”没想到这句玩笑答话却将席间的主人吓了一跳,原来古代触犯别人名讳是极不敬重的事,主人自觉失礼,立即命人将歌妓拘禁处分。其实杨万里的本性诙谐,应答如流,应该不是计较这种过失冒犯的人,这一次开玩笑的回答,却碰上了一个太较真的主人,估计杨万里为这个歌妓求了情后,自己将来也会稍微收敛一下爱玩闹的习性吧。
杨万里和范成大是同榜进士,官位却不如范成大显达,但范成大生前很推崇杨万里,死前特地吩咐儿子:“我的文集不能无序篇,如今四海之内,称得上文字之友的,惟有江南杨诚斋与我交好,是我的知己。除了他,也没有能够给我写序的人了。”范子致信杨万里,将父亲临终吩咐告知他并恳请作序,杨万里读后,百感交集,抱着范成大的遗著哭泣,说道:“我与成大是同年进士,他身为朝廷大臣,与天子论道,坐在庙堂之上发政施令,指挥百官;而我只是一个偏僻地方的小官员,怎么敢称为是他的朋友?他不嫌我浅薄鄙陋,折节下交,我不敢拒绝,也不敢把他当作执政大臣来看,现在他临死前切切叮咛之言,我怎么能忍心推辞呢!”可见他们的交谊,是不以穷通论厚薄,不以尊卑分亲疏,饶有古人遗风。
杨万里与范成大同年齐名而官场不顺,与他自己的个性有极大关系。他外表滑稽,内心却极刚正不阿,在朝廷任职时不惜触犯皇帝也要直言极谏,以至孝宗、光宗两个皇帝都不喜欢他。杨万里也是很有点犟脾气的,他曾经为抗金名将张浚争身后待遇而得罪孝宗,孝宗禅位给光宗后,按规定要修成上一代皇帝的《日历》,杨万里是时正担任实录院检讨官,一般这种实录性书籍应该由他作序,当时的宰相因为孝宗厌恶他,于是改让别人写了序文,杨万里知道后,觉得受了侮辱,便以自己“失职”为名,请求辞职,害得皇帝光宗只得出面挽留。孝宗则更是生气,后来有一次见到有杨万里署名的书册,太上皇孝宗便很不痛快的说:“杨万里怎么还在这里!”光宗不明所以,孝宗忿忿的说:“他曾经在策文中将我比作任用奸佞不思进取的晋元帝,这是什么道理!”这一次终于将杨万里贬出朝廷,任江东转运使。他到了任上后又和朝廷对着干,反对政府颁布的扰民政策,不肯奉诏而得罪宰相,被调往江西。这一调动,杨万里就不干了,索性不去赴任,直接请求退休还乡,以后就再也不肯出来做官,朝廷一再征召起用,他都不理不睬。这种顽固倔强的气性,使得孝宗皇帝说他:“杨万里直不中律!”也就是没有规矩,不服使唤。光宗也对他的脾气大摇其头:“杨万里也有性气!”这两句话传到杨万里耳朵里,他便提笔写了一首自赞诗:“禹曰也有性气,舜曰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笔。”对于皇帝的“金口玉言”,他也是照样敢揶揄到底,不服输到底的。
杨万里的诗在诗坛上别树一帜,他从小本来是学江西诗派,后来改学王安石,又改学晚唐诗,总是不满意,有一日忽然恍然大悟,烧毁了旧日作品,开始走自己的路子,别创“诚斋体”一格,可见他个性的特立独行,在写诗作文上也决不肯亦步亦趋。与他齐名的陆、范等人,诗才或有过之,却是谁也及不上他的大胆创新。诚斋体诗的绝妙之处,在于活泼、风趣、幽默,“见者无不大笑,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这与他善说笑话的特点也有极大关系。而杨万里的笑话,又常常都是冷笑话,需要仔细想一想才能回味,他个人的反应速度,却是快得惊人。
作者:雨后微香
《鹤林玉露》中说他跟齐名的诗人尤袤为同僚时,两人常常互相嘲戏,有一次尤袤出一个对子为难他,说:“杨氏为我。”这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典故,诸子中有杨子(即杨朱)一家,他的理论中心是为我主义,号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而“杨氏”又正对应着杨万里的姓氏。杨万里听了这个对联,想也不想,脱口就对出了下句:“尤物移人!”这是用《左传》的成句:“尤物足以移人。”而尤物一词,后世多以指代倾国倾城、红颜祸水的女子,这一下非但关合了尤袤的姓氏,还取笑了他一回。这种敏捷的机锋,拿来作诗填词,则是善于翻空出奇,往往于最后一句忽然跌落,让人有小小惊讶的欢喜,比如他描写爬山:“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别人劝他将白须染黑,他则回答:“借令白再玄, 能令年再少?涅髭只诳客, 那可诳妻儿?诳得妻儿著, 还能诳面皮?”(《自嘲白须》)这样一层又一层的递进转折,词中也有类似的风格,如这首《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粗看并不出色,甚至谈不上名句,但一句一个转折,看到下一句就否了上一句,好象是故意的跟读者拗着干,这种调皮的捉弄,正是诚斋体独有的风趣。杨万里这个人,虽然倔强到令皇帝头疼,却也诙谐得令人觉得他可亲可爱,人如其诗,都是极富个性魅力的。
杨万里的存词并不多,几乎称不上是词人,但他的小词却大都写得灵动流畅,善于摹写动态景物,以《昭君怨•荷雨》一首为代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跳雨”的比喻,已经很奇巧,而“聚作水银窝,泻清波”这一句描写,如果仔细观察过荷叶上水珠滚动倾泻的情形,就会惊讶他写得是如此生动,虽然语不惊人,却贴切如画。钱钟书评价说,别人的诗都是写静物,惟独诚斋擅长写动态:“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未及其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他另有一首小诗咏荷雨,情景也是一样轻巧活泼:“细雨沾荷散玉尘,聚成颗颗小珠新。跳来跳去还收去,只有琼柈弄水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自然景物拥有一颗儿童般欣赏好奇的心灵,这又是杨万里性格的另外一个侧面。
杨万里号“诚斋”,这个别号来自他早年去谒见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勉以“正心诚意”四字,杨万里终身服膺这句教诲,命名自己的书室为“诚斋”,“终身厉清直之操”、“平生志在批鳞请剑”。他在朝鲠直,时人说他:“脊梁如铁心如石,不曾屈膝不皱眉。”为官清廉,在江东任职期满,库中有余钱万缗,他弃而不取,缴入官中,自己回乡过着“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的生活,老屋仅能遮风蔽雨,他也不以为意。受他言传身教,家中亲属也简朴过人,妻子罗氏生育了四子三女,都坚持自己哺乳,不请乳母代劳,说:“饿着了人家的骨肉,来喂养我的孩子,怎能忍心?”杨万里的“诚斋”之“诚”,不仅仅是对国家忠诚,对信念志诚,他及家人,对身周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抱有极其真诚的爱心。
杨万里一直活到八十岁,晚年愤于韩侂胄弄权,誓不合作,韩侂胄请他为自己新筑的南园写园记,他坚决拒绝,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韩侂胄只得改请陆游。杨万里虽然退休在家,却仍然忧心国事,听说韩侂胄擅权乱政,郁怒成疾,家人担心他病情加重,一切政坛消息都不敢告知,有一日旁人失口说出韩侂胄将要北伐用兵,杨万里听后痛哭失声,愤然叹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一直主张抗金,但对于韩侂胄这样为了个人政治前途而轻举妄动,拿战争作赌注邀取名利的行为极为不齿,料定其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后患无穷。这一夜他展转不能成眠,次日早晨兀坐书斋中,连声催促取纸,写道:“韩侂胄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这位既倔强又滑稽、亦真诚亦骨鲠的个性诗人,终究不能以他平素的机趣幽默化解这一腔为国为民的忧愤,“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正是同时代所有爱国志士的悲愤心声。
作者:joshua85
',3)">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