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市场经济:《柔性谋略——以弱胜强的博弈律》第一章 破解历史的博弈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53:47
                                                                                                        前 言     中国历来就有修史的传统。这大概是因为,历史是人类前行的脚印。时常读点历史,回过头来看看千人所走过的路——哪里是一马平川,需要自己高歌猛进;哪里是阴霾陷阱,需要自己小心翼翼;哪里是刀光剑影,尤其需要谨慎提防;哪里是风平浪静,可以允许浅酌低唱——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实在是不无裨益的。特别是,透过斑斑点点的历史,能够看穿人世的潜规则,也能看破隐藏在温情面纱之后的历史真相。
  毛泽东写过一首《贺新郎•读史》,辞的上半阙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其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乃全篇的传神之笔,用语虽然简略,用意却精深,把人类的几千年历史一语道尽。细琢磨就会发现,正如辞中所说,人类文明从茹毛饮血阶段发展道今天的繁华盛世,基本上走过了两条路线,即“开口笑”和“弯弓月”。相逢开口笑,说的就是人和人的合作;疆场弯弓月,指的就是人和人的竞争。人们为了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就离不开彼此之间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同时,人之道又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为了各取所需,人们也常常会你争我夺、兵戎相见。所以,中国人有一句“同舟共济”的成语,又有一个“同室操戈”的典故。这一正一反两句话,把人类纷繁幻化的几千年形成,大都囊括殆尽了。抚今追昔,寒暑千易,世间无数波涛翻滚,也不少花团锦簇,但无论繁华也罢,零落也罢,总而言之,却都脱不出这两个环节。人类社会的这个基本规则决定了,善合善争者,王于天下也。
  人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其始祖就是史官出身的老聃。正因为出身史官,所以,老子能把人世的兴衰、世事的成败看得一清二楚。今天,我们翻看《道德经》一书,觉得里面字字珠玑,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但万事万物都逃不过它的范畴,这得益于读史者良多矣。《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看来,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极,乃是一个“道”字。懂得了道,就能看懂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所以,不论世事怎么变化,只要秉持大道,就能够达到悠游自在、御风而行的境界。在我国历史上,就曾有过不少参悟黄老之道,安然渡世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和道教齐名的是佛教。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教义,但“佛法无分南北”,其中蕴含的大智慧,则是被中国人尽力吸收了去的。佛教中最著名的经典是《金刚经》。《金刚经》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说,在整个世界中,事物幻化万千表象,大都是虚的、假的、暂时的、偶然的、外在的,而这诸多表象其实能归真为一,即万法同源,万物平等。所以,佛法说“是一不是二”,佛家讲四万八千法门,“不二法门”乃是第一法门。佛教认为,真正能领悟了这个道理,也就能够觉悟成佛了。用《金刚经》里的话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其实,从哲学角度来讲,佛学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子也不是要劝人避世,而是教人看破人生本义,直指生命内核。佛法认为,真要有那一等聪慧之人,堪破了世间的轮回,就会明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本质不过如同一台戏罢了。未曾出身之前,乃台下看客;等到出生之后,方算登台表演,一生一世无非三万六千场戏而已,荣也罢辱也罢,皆在戏中;等到大限一到,就如同演出结束般,仍需卸掉装束回到台下。所谓人生一梦,梦醒成空,其实就蕴含着佛家的这个道理。懂得了这个“万法皆空”的道理,人就知道人世的是非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富贵和苦难也都不过是过场罢了,因而也就真正能了觉人生。《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者,觉悟一切,佛之最高境界也。明白了人生原本“来于空,逝于空”这个来去成空的过程,也就参悟了人生、看破了人世,达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境地。对普通人来说,若真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生又何欢,死又何苦?执着什么,留恋什么,恐惧什么?一切烦恼、纠结也就都能放下了。携此洞穿一切的大智慧,又有什么不能为!
  佛学和道法,超凡脱俗,意境高妙。而中国除了佛学和道法之外,还有一个儒学,其创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其实,在三教的创立人之中,孔子出身最低,不过是个破落家庭的子弟而已。但是,孔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作风,却最为众人所称道。孔子之学,也讲究万法归一,他自己也说过:“吾道一以贯之。”但是,孔子重人世,不重鬼神,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他真正关注的是人,是江山社稷、千秋百姓。所以,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之道,就是在“人”字上下功夫。几千年来,孔子离中国人的生活最近,这恐怕主要得益于孔子之道最为入世的缘故。
  在中国做人做事,不懂传统文化,特别是不懂佛、道、儒的思想是不行的。而要读懂中国的历史,堪透历史中那条蜿蜒伸展却又或明或暗的潜规则,就更需要借鉴佛、道、儒的传统智慧。中国自宋朝以来,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客观地说,尽管三教主旨有别,但是都从不同的侧面洞穿了宇宙的玄机,揭示了人生的大道理,所以,中国历史上三教齐昌,共同熏蒸中国主体文化脉络中的勃勃乳汁,滋养中国人的五千年传承不息的文明世界,成为中国人共同秉持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三种思想的交织合源,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方才久久演绎了异彩纷呈的几千年历史。今天,世界日益喧嚣,社会整体转型,要想在日新月异的激变中始终保持一方宁静平和的心田,就需要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从中国博大的思想宝库中寻找打开现代文明之门的金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史,不仅要关注人世,同时也要看点中华文明的思想史,借鉴传统思想以补人事。
  世界是唯物的。人世的行为,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物质根源。如果勉强推究这个根源,则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就写得明明白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毋庸讳言,经济基础是决定一切的。红尘万丈,尘海茫茫,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真正的超凡脱俗。说不计较是很难的,说“拔一毛以利天下”那是圣人的境界。《贺新郎•读史》下半阙中说“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几行陈迹,说穿了,不过就是人们谋生存、谋发展乃至谋霸权的几串脚印而已。然而,即使是再不起眼的脚印,于今人,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弹指千载,逝者如斯!今天,许多事情已经悄然改变,而人们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仍然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这一点却依然如故。不同的是,物质文明更发达了,生活的节奏更快了,享受的方式更多了,人们的欲望更强烈了,彼此的竞争也就更激烈了。当人们处在多层面、全方位、长时间、高强度的社会博弈中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如何在多变的社会中保持优质生存并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更是一个大智慧。要解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需要人们回到历史的深处,去采撷中国古人的圆融智慧,学会用具有民族特点的灵动柔巧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当今已经发达到几乎要异化了的生活。
 老子说,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弱亡;
  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笔者并不懂道,只是勉强记录读史心得,仅博有心者一思、无意者一笑耳。        电影《笑傲江湖》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
  所谓江湖,指的就是人群熙攘,往来不息,如同江河湖海,汇聚成流,是谓江湖。
  电影《无间道》中也有一句经典台词: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所谓出来混,指的也就是混江湖。
  不知道大家有这个体会没有:事物轮回都是有定数的。
  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暂时可能没有什么功效,但是,恭喜你,因为你在这件好事上积累的善,转来转去,迟早还会转回到你头上的。
  相反,你做了一件坏事,不论是有心还是无心,这件坏事中包含的恶,迟早还会降到你自己的头上。
  我不是在这里鼓吹玄理,而是说事实。
  事实上,在3年前,我就听过一个哥们非常感慨地说:人啊,都是有定数的。
  大概3年前,正是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他可能从冥冥中感觉到了命运的力量。
  我当时听了很意外。
  我很不屑地告诉他:你现在才知道,我20多岁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书上说:
  人的一生,有五个重要因素:
  一曰命,二曰运,三曰风水,四曰阴功,五曰读书。
  现在有点时间,我可以把这些东西简单说一说。
  命,就是上天降生你的时候,已经定好了的。
  比如,生在帝王家,可以当皇子;生在乞丐家,只好吃百家饭。
  命已前定,说的就是有些东西,是人力改变不了的,只好去接受他,而不能自己碰得头破血流。
  就如同马克思所说的,人有两个东西不能选择,一个是父母,一个是降生的时代。
  如果你偏要和命争,那就如同说你拔着自己的头发往上跳,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佛家说修福得福,求财生财,这个道理我一会再说。
  接着刚才的说。
  既然命已注定,那么,为什么同是皇子,有的却当上了高高在上的皇帝,有人却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呢?
  举个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弟弟?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谈谈运。
  所谓运,这个话题同样深奥。
  举个例子吧。
  一块特别好的蛋糕,比如味多美的蛋糕,如果在人饥饿的时候,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味。
  但是,如果是一个酒足饭饱的人,你在厕所里把这块蛋糕拿给他,他会说这是好东西吗?
  说不定,在他眼里看来,这块蛋糕就如同是黄金塔啦。
  这个道理就是,不得其位也。
  这个道理历史上也有记载,当年李斯就是看到了仓鼠和厕鼠的区别,才发现了环境、位置对人的一生影响如此之大,这才毅然决然地辞别父老,前去学习帝王之术,并一路入秦,最后当上了丞相,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
  不仅位重要,时也很重要。
  比如,你家里放着一个文曲星,摆在那里多年不用,上面布满灰尘。但是,有朝一日,你突然要提拔了,该考英语了,得用一个“作弊”的工具,这时,你就会把文曲星拿出来,庆幸地说:幸亏我有这么个好东西。
  同样的一个东西,原先不被重视,现在被夸为好东西,为什么?
  得其时也。
  得其时能改变人的道理,书上也记载得很详细。
  我们不弄高深的,就来看《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曹操杀得落花流水,无奈只好投奔荆州刘表集团。
  可惜,刘表集团也不是那么好掏空的。有人看出刘备是个枭雄,所以总想害他。
  等到刘备跃马溪涧之后,遇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推荐了两个人,并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云云。
  等到刘备辗转请出诸葛亮,让其帮助自己策划天下,列土称王,司马徽则早就一语成谶了: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这就是说,
  卧龙虽得明主,但不得其时,可惜,可惜啊。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此,刘备虽然对诸葛亮推心置腹,信任有加,但是中原曹操集团人才辈出,江东孙权集团江山稳固,即使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也毫无办法,最后碰到了克星司马懿,结果累死在五丈原,这就是诸葛亮不得其时的结果。
  同在《三国演义》里,刘备则对这个道理看得很明白。
  刘备说,屈份守命,以待天时,说得就是君子得其时而驾的意思。
  其实这个道理《红楼梦》也说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这就是得其时也。
  总结一下,一个人的命运,命虽前定,但到底如何,还要看运。
  这个运,从内容上讲,就是上面说的得其位、得其时。
  得其位,这是从空间来讲的;得其时,是从时来讲的。这两个内容,涉及到了时空的观念。
  也就是说,人的命,在一个时空中穿行,穿行得好,时空皆有利,则就能变好,也就是人们说的走好运;穿行得波折,时空受阻碍,则就能变坏,就是人们说的走霉运。
  其实,在古代,“运”这个自己的写法,就是一个走,上面有个车,含义就是车在走的意思。
  人就如车,走得好,就是好运;走不好,就是霉运。
  所以,人们常说走运走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延寿在《南史》卷七《梁高祖本纪》中写过一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毛主席常常引用这句话,且对这话高度认同。
  这句话里,就暗含着“运”的基本道理。
  其实,关于“运”是得其时,得其位的道理,儒家早就讲得很明白了。
  得其时,是讲天时;得其位,是讲地利;还有一个得,就是得其德,也就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则事可成;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则即是空有一身本领,也是不行的。
  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刘邦的一生来诠释。
  刘邦是个副村级干部出身,这个大家都知道。他都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个亭长,高抬得说,也就是个副村级的不入流干部。
  再到后来,因为押送犯人不成而落草为寇,更是混得背到极点。
  这就是刘邦不得其时、不得其位的结果。
  刘邦落难的时候,李斯正在大嚼美味,大享美女。
  当得这个时候,刘邦满身抱负,却才无所施,德无所展。为什么?运不好罢了。
  他虽然说,我也想当个皇帝干干,但是,只能yy一下而已。
  结果,等了几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秦江山摇摇欲坠,这个时候,刘邦这个黑社会团体,居然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时机。
  天下到处大乱,谁有枪谁就是草头王。刘邦自己又心狠手辣,天质上就具备了造反的前提,所以,刘邦趁时而动,从一个老农民一跃而成皇帝。
  固然,刘邦本身的素质很关键,但是,同样是这个素质,前几十年碌碌无为一背再背,后十几年荣华富贵登峰造极,为什么?
  前面说了,刘邦的命虽已定,但是运在人为,所以,刘邦能从一个草莽,最后成为帝王。
  懂易经的都知道,刘邦的一生走的是一个乾卦。
  最初混迹江湖的时候,是个潜龙勿用。为什么不用?因为不得其时、不得其位、不得其人,总之,就是不得其势也。
  后来,经过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阶段,就是造反阶段,现在叫作革命。所谓利见大人,就是对上跟着项梁打着楚王的名片混,对下笼络樊哙萧何之流的兄弟混,这些人都能帮他抢天下,所以叫利见大人。
  再后来,就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对刘邦来说,打下秦都,结果却被霸王封到蛮荒之地,他没有淫逸享乐,却朝夕努力,终于冲破阻碍,东出中原,抗起楚汉争霸的大旗。
  接着,或跃在渊,无咎,说得是刘邦与项羽东搞西搞,老搞老跑,但是始终能化危为安,不断壮大夺取天下的资本。
  再后来,刘邦终于搞死项羽,当上了九五之尊,这就是“九五”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刘邦从农家小子飞龙而上,变成了皇帝,良酒美人,乐不思蜀也。
  等到刘邦最后快要混到头了,想保住自己心爱的女人,保住赵王如意,因此想令立太子,但被吕后想法化解。到了这个时候,刘邦也就进入了亢龙有悔的阶段。他大杀功臣,把赖以起家的兄弟杀了个干净;背子背妻,以至吕后给他请医生他都看,说什么老子三尺剑打天下这是命,拒绝医治,生怕吕后害他。这就是亢龙有悔的阶段。
  最后,我们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概括刘邦,发现这个人一生走的是个“乾”卦。自强不息,这是主观;天行健,这是客观。象上天一样不息地努力,直到成功,这就是刘邦的一生。
  但是,刘邦这一生,我前面说了,跟运有非常大的要害关系。
  说完了运,还得说说风水。
  简单得说,风水就是好的磁场。
  宇宙是个大磁场,地球是个中磁场,人体是个小磁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人体这个磁场,要和地球、宇宙的磁场吻合起来,所以就顺利;相互排斥,就会出问题。
  因此,这就是人属木命,到了土地就能兴旺的道理。小说说凤雏死在了落凤坡,就是因为他犯了风水之大忌。
  而刘邦显然知道这个道理。
  他被前面那个“只要生活过得去,哪怕头上有点绿”的匈奴头子冒顿围困之后,发现地名叫“白登”,于是破口大骂,他妈的,早知道这个地名,我就不来了.
  后来,他走到“柏仁”这个地方,觉得这是个“迫人”之意思,急忙逃走。果然,大臣贯高想在这里谋反,结果被刘邦的冥冥之中的第六感救了刘邦。
  风水,其实就是协调人和自然、宇宙关系的方法。比如,住在一个阴冷潮湿的地方,肯定头疼,身体着凉,不舒服,身体不舒服,精神当然好不了,于是会进而波及到事业。
  相反,住在一个亮堂堂热哄哄的地方,很舒服,精神也就好,精力旺盛,事业就好。这是一个一般的科学道理。
  再往深里说,藏风聚气,山环水抱,这些都能聚集高端能量,所以对人体、精神和命运都有利。
  自古以来,关于风水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就有很多,大家可以翻翻书就行了。
  风水说的简单,阴功也简单点。
  刘备告诫他的儿子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就是积累阴德而能招致福报的道理。
  事实上,佛家很重视因果。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前面说了积善得善,做恶致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试想,如若德配天地,感召万物,滋养终生,那么,你的命、运,还会有什么不好的呢?
  恐怕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一致爱戴罢。
  一般人到不了圣贤的这种境界,但是,积累阴功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却能多少实行一点。
  最后,就是读书了。
  读书,读破了天地造化,懂得了阴阳之变,当然就可以傲然于人世,无往而不胜了。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天地就象熔炉,命运是工匠;阴阳就是烈火,大家在里面陶醉。把天地阴阳搞懂了,就能掌握人世和宇宙的大规律。运用起来,自然如庖丁解牛般丝丝入扣了。
  前文说了张良、诸葛亮等人,读书有得,修道有成,结果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在历史上彰彰可考的。
  命、运、风水、阴功,这些东西大家不好求来,但是,读书却是自己可以求来的。
  读书可以影响命,这大家都知道。从好的方面说,知识改变命运;从坏的方面说,文章憎命。所以,读书也有道。
  回到前文所说,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迁徙、大融合的社会。人从这里搬到哪里,从这里生长到那里工作,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人们来来往往,就汇聚成江湖。
  离开了家庭,走向上社会,就很少能有人帮助自己,不懂的东西,不会的道理,没有父母提点,没有师长传授,那么,怎么才能搞明白职场制胜的东西呢?
  靠的当然就是读书了。
  其实,道家讲过,我命在我不在天。佛家也讲,求财得财。关键是你要懂得自己能够改变命运。
  命运并非不能变。虽然天命如环,是确定的,但是又非一成不变。
  命运拘不住三种人:
  一是大善之人,二是大恶之人。这两种人,天命也没办法。
  还有一种人,就是修行之人。
  此修行,并非出家修行,而是潜心修道之人。修到一定境界,就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也就能摆脱造化的束缚,从而超脱凡人的境界。
  这种修行,靠的是悟性,但途径就是从读书开始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有了人和人的争夺。在古代,奴隶主你砍我杀,为的是争夺人口、资源;在现代,国家间你争我夺,为的是争夺金钱、利益;在历代王朝更替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的是争天下、江山。既然人类社会有争斗,就需要人们懂得争斗之道。社会博弈是激烈的,是无情的,是冰冷的。不懂竞争之道,就可能在社会的战场上节节败退,严重时甚至会遭遇厄运。君不见,近代以来的中国,因为最初盲目自大,不善竞争,几于被淘汰球籍;后来扭转心态,学会了竞争,方今崛起为大国,令世界瞩目。推此及彼,要想在人世中纵横驰骋,笑傲博弈场,悠游天地间,也必须研究博弈之道,掌握博弈制胜的规律。只有熟知博弈律,才能在激烈的的竞争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是一面镜子,翻开历史,熟读历史,洞悉历史,自然能从中前人的经验教训中触摸到那个神奇的博弈律。这个博弈律,是人们行走江湖、纵横人世的护身法宝,也是千百年来上至仁人志士、下至奇才怪杰努力追寻的东西。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中,透过层层迷雾,穿过千丝万缕的面纱,把这个规律给明白地点破给大家看。
                                                                                            第一章 破解历史的博弈律      一、两人相争,力者胜之
       在激烈的博弈中,决定竞争胜负的最基本因素是力量,或曰“实力”。比如,两个人打架,小孩打不过大人,衰弱的病人打不过强健的壮汉,这是因为二者的实力有别。社会学告诉人们,力量是斗争取胜的基础,是人类角逐的依托。当两个人相互竞争时,力量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如果想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
  东汉末年,朝政大乱,群雄并起。其始因,在于东汉几代皇帝宠幸外戚、宦官。当然,外戚、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蛋——纵观中国的历史,有能力、有作为、有忠义之心的外戚和宦官也不在少数,但是,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却绝对是致乱之源。究其根源,恐怕在于他们分分合合、你争我夺的根源,并非为天下百姓、汉室江山,而是为一己之私、争权夺利。自东汉“党锢之祸”开始,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便斗得不可开交。有点能力的大臣为求自保,就只能做好这道选择题:要么投靠外戚,要么投靠宦官。如同赌博中买大小一样,二者必居其一。由是,忠良之臣才无所施,德无所展,只得委曲求全。如此一来,宦官外戚作威作福,天下百姓灾祸尤深,朝政日非,人心思乱,当得此时,大汉的江山也就要保不住了。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汉献帝的老爹汉灵帝在世的时候,非常宠幸太监张让等人。他把张让、段珪等12人封为“十常侍”,并且尊张让为“阿父”。于是,太监集团盘踞朝堂,太监子弟布列州郡,贪财害命,使得百姓倒悬、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他看到天下即将大乱,遂扯起反旗,揭竿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一个很鼓舞人心的口号。天尚可以死,作为天子的皇帝,当然也可以“去死”!于是,众多饱受荼毒的百姓纷纷加入到农民起义中来,一时间,大汉江山风雨飘摇。
  黄巾起义爆发后,曾有个叫张均的大臣上书说:张角之所以能兴起黄巾之乱,数万人所以归服张角,这实在是因为十常侍的父兄、子弟、姻亲、宾客搜刮钱财、残害百姓造成的。所以,如果能斩杀这些太监而谢百姓,那么,草寇自然会消除。张钧衷心可嘉,然而,当时宦官集团风头正劲,树大根深,朝廷上下爪牙遍布,正直之士大都畏若猛虎,以明哲保身之道缄口不言。如今张让等人看见张均不顾死活,居然跳了出来,敢在老虎口里拔牙,在老虎头上打苍蝇,简直是粪坑旁边打地铺——找(屎)死!于是,就暗中指使御史诬陷张均勾结黄巾乱党,收取起义军贿赂,把张均关进牢房,拷打致死。从此以后,朝政更加混乱,敢秉实直言的人日渐稀少。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朝廷论功行赏,张让等12人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都得到提拔,被无功封侯。再到后来,汉献帝的老爹灵帝得病快死了,想把皇位传给太子刘辩,于是就重用刘辩的舅舅、也就是朝廷大将军何进,这样,何进逐渐掌握兵权,组成了外戚集团,和太监集团抗衡。不久后,灵帝薨,何进拥刘辩继位,因为年龄小,所以刘辩的老妈何太后临朝听政,让自己的哥哥何进辅佐自己的儿子,帮着孤儿寡母照看天下。一时间,何进混得风生水起,外戚集团盖过了宦官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这样,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矛盾的激化也就不可避免,双方剑拔弩张,火并之势一触即发。
  但是,自古以来,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实力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有实力者,就更容易在斗争中获胜;无实力者,就只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了。何进手握兵权,又有当朝太后撑腰,总揽大权,所以实力稍稍占优,处于主动地位。太监集团张让等人,见何进实力太强,一时无法撼动,于是以退为进,转而贿赂何太后的母亲和弟弟,让他们在何太后面前为自己大唱赞歌。所以,太监集团也还能在下风中站住脚跟
  《三国演义》中说,何太后一家原先是杀猪的。何太后母以子贵,当上了当朝太后;何进兄以妹贵,当上了大将军。对何进而言,从杀猪到将军,这本来已是富贵之极。仅从个人享受来说,这似乎可以算得上是“车到码头船到岸”了。惜乎何进并不知足,他不能容忍太监集团依旧作威作福,和自己分庭抗礼,就想尽诛太监集团,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势。于是乎,何进跟太后建议废掉张让等十数个当朝太监。
  所谓废掉,并非仅仅将其从权位上拉下来而已。须知在古代,政治斗争刀光剑影,惨烈非常。如果失去了权力,也就失去了保命锁和护身符,会将自己置于鱼肉之地任人宰割。所以,张让等人闻知此消息后拼命活动,大搞“银弹外交”。果然,最坚固的堡垒也能从堡垒内部攻破。何太后被收买后,对何进说,汉朝历来就有使用太监的传统,现在哪能全废掉呢?何太后不让罢黜张让等太监,何进见事不谐,就和手下人员商议对策。何进手下爱将袁绍建议,应传召前将军董卓带兵进至洛阳附近,以为护卫。同时,何进命袁绍等人掌握兵权,控制都城,做出一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在如此压力之下,何太后被迫同意罢免张让等人。
  但是,何进在力压张让等人一头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自古以来,宦官就和皇帝一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张让虽然被罢黜,但是,张让的儿媳妇,却是何太后的妹妹。于是,张让让他的儿媳妇进宫哭哭啼啼地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到底还是心慈手软,就答应让张让回宫当差。于是,太监集团的势力又卷土重来。
  这个回合之后,张让等太监集团受到严重打击。双方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势同水火,那么,你死我活的选择就摆在张让等人面前。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太监也是人,太监也会留恋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所以,张让等人虽然处境不利,也要同何进集团拼死挣个鱼死网破,而绝不会束手就擒的。
  这年八月,何进进宫入见太后,要求诛杀张让等大宦官。哪知,消息提前被张让等人获知。他们在内宫布下机关。等何进一到,张让和段珪等人就把何进给抓了起来。在《三国演义》中,张让这样斥责何进:“汝本屠沽小辈,我等荐之天子,以致荣贵;不思报效,欲相谋害!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张让的意思是,你本来是个杀猪户出身的臭小子,是我们把你抬举到这个地步的,你现在富贵了,就想一个人独占。你说我们贪墨,那谁是清廉的呢?今天翻看《三国演义》,仿佛张让和何进就是两个为非作歹的黑社会老大,因为分赃不均而火并。张让斥责何进的话,无非是为了富贵而已。但事实上,张让和何进的矛盾,其实质是太监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权力之争。在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着张让责问何进的话。他说:“天下如此,也不能全怪我们。你们说宦官秽浊,公卿大臣谁又是公衷清廉的呢?”张让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说,如今天下大乱,也不全是我们宦官所致。你们大臣(外戚),也都是些不忠不廉之辈。张让的这番话,将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的丑态一语道尽!何进听到这种杀气腾腾的话,转身想跑,结果伏甲齐出,把何进砍作两段!
  张让等人杀死何进之后,就假传诏书,任命自己信得过的几个近人掌权。大臣们听诏后迟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商量商量再说。”张让等人听了大怒。一怒之下,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做出了一个后来足以让他们的肠子都悔青了的决定。就这样,历史上一个非常搞笑的镜头出现了:大将军何进的头颅,如同一坨橄榄球般,划着漂亮的弧线,从宫里给扔了出来。接着,有太监宣旨:“何进作乱,已经被诛。”张让们大概以为,他们打着何太后的旗号行事,再加上又诛杀了领头的何进,诸大臣群龙无首,肯定不敢出头造次。所以,他们有恃无恐,把何进的脑袋当了一回球踢,过了一把瘾。
  然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张让等人完全低估了诸大臣的智商。何进任用的手下,比如袁绍、袁术、吴匡等人,都是一时豪杰。《三国演义》上把袁绍写成一个眼高手低之辈,其实在历史上,袁绍是一个非常有能为的人。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带兵冲入宫中,见太监就杀,连那些不长胡子的男人也杀。当是时,谁没长胡子,可就注定倒了大霉。史书记载,此次变乱,被杀的太监加上被错杀的非太监,总共大约两千多人。
  张让等人低估了外戚集团的实力,结果引来了祸端。他们见变起仓促,只好事急从权,胁迫着小皇帝刘辩及皇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狼狈出逃。然而,当时也没有飞机、地铁之类的交通工具,想跑也跑不远,不久就被大臣王允追上。王允如切菜般,瞬间就杀了数人。张让见走投无路,又不敢弑君——再说就算把皇帝给杀了自己也不可能取而代之,因为太监当皇帝,没人会心服,也生不出太子传袭江山——反复踌躇之下,看看实在没了活路,只得投河自杀。在这一幕历史剧中,剧情汹涌澎湃,高潮迭起,一代皇帝被胁迫逃出京城,一个神话从此粉碎!这之后,外戚集团势力大损,宦官集团土崩瓦解,继之而来的是军阀混战,东汉政权也随之瓦解。
  在上述案例中,太监集团的首领张让和外戚集团的首领何进,为了争权夺利,最后厮杀到一起。自古以来,两人相争,力大者胜之,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张让抢先用蛮力,设伏兵,把个何进给砍了脑袋。何进手中徒有兵权,却用不上,他不会用也不敢用,结果身首异处,为他人笑。但是,张让靠力量蛮干,也并没给他赚得一个辉煌的前途。何进手下将领冲进宫中,大肆砍杀一番,张让集团顿时消失殆尽,张让自己也被迫跳进河里喂了王八。在这场厮杀中,无论胜负结果如何,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双方用的都是力量,靠的是以硬碰硬。谁力量强,谁就获胜;谁获得胜利,谁就称王称霸。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前文书说到,何进曾征召前将军董卓进兵勤王。董卓原先是手握兵权的一路诸侯。何进征召他入京时,他遂决定趁火打劫,于乱中取事,于是提兵进京。然而还没赶到,京城就发生了变乱。董卓趁机收编远何进的兵马,由此实力大增。他又策反了当时“武功天下第一”的高手吕布,杀死了敢于和他叫板的大臣丁原,从此,实力无人可挡。
  董卓见满朝文武唯他力量最强,于是,他就打算废掉皇帝,立皇帝的弟弟刘协为帝。当然,朝中还是忠良之人劝阻的。但环顾当时,董卓兵强马壮雄极一时,已经形成绝对的压倒性优势。《资治通鉴》记载,董卓行废立之事时,袁绍不肯服从。结果董卓大刺刺地放出狠话:“你小子敢这样放肆。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决定的吗?我想这么做,谁敢不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刃不锋利吗?”董卓这样说,完全是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谁知,袁绍也是有实力的。袁绍一家四世三公,朝廷上下不少人得其恩惠,因此也实力强悍。他听后也勃然大怒,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说罢,扬长而去。袁绍虽然违逆了董卓之意,但董卓考虑到两强相争必有损伤,也就没有下手害他。可如此一来,朝中也就无人再能与董卓争锋了。于是,董卓废掉皇帝,连同何太后一起杀死。何太后临死之前,还叹息何进无谋,让董卓这样的乱臣贼子率兵勤王无异于引狼入室,结果不仅丢了花花江山,还丢了母子的性命。
  刘协被立为帝,是为汉献帝,他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皇帝。汉献帝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力量,只好任由董卓摆布,所以活得比寡妇还要痛苦!董卓靠实力控制了朝政,自己把自己封为相国,看看无人敢反抗他,就开始肆意胡来。他奸淫公主,妻略宫女,虏掠财务,滥杀百姓。而且,他还公然对人说:“看我的相貌,是至尊无上之相啊。”把想当皇帝的野心赤裸裸地说了出来。其实,董卓也是大笨蛋,他只知道大权可以靠以力较力而夺取,不知道权力需要靠以柔化刚收拢人心而巩固,更不知道要当皇帝必须有力又得有德。董卓一味恃力而为,一家独大,结果得罪了天下英雄,失去了百姓之心,离覆灭之日也就不远了。
  上天要让一个人灭亡,必然先让其猖狂。董卓倒行逆施,狂悖之极。由于董卓治政无方,黄巾残部又起,董卓于是挟持汉献帝从河南洛阳迁都到陕西长安。次年,又授意朝廷拜其为太师,派他的弟弟掌握兵权,一时间宗族内外,并居高位。子孙虽幼,也是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董卓是莽夫出身,他靠力量登上高位,却不懂怀柔之道。他把自己的军事基地建得无人能破,高、厚各七丈,号“万岁坞”,里面装的粮食可以供30年用。董卓宣称:“事成,可雄据天下;不成,守此也足以养老。”孰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凡事过刚则折,这是天道,谁也逃不脱,何况董卓?董卓在自我陶醉之时,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结果触犯了他的义子吕布。吕布和大臣王允等联合起来,暗中策动诛杀董卓之事。初平三年四月,汉献帝在未央宫会见群臣,董卓在入朝路上被吕布所杀。消息传来,天下轰动。董卓被弃尸街头,愤恨的百姓们见到董卓脑满肠肥,就把他给点了天灯。如此大臣,如此死法,恐怕也能创造历史的吉尼斯记录了。
  回顾上文所述的东汉末年这番变乱,张让杀何进、何进手下杀张让、董卓起于草莽收拾天下,最后又被手下所杀,大家行的都不是德,而是力。谁力量大,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占据主动,甚至取得胜利;谁力量小,谁就可能要处于下风,甚至处处遭遇被动直至淘汰出局。其实,人类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用实力写成的历史;人类的社会从来就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社会。有力者,遽而发之,无可当者,遂能称霸于天下;无力者,虽有席卷六合之心,吞吐天地之志,也只能算是空想家一个,而无所作为也。
  得力者昌,无力者王,这是社会博弈中最普遍的规律。《孙子兵法》中谈到用兵,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不要想着怎样去打败对手,而是先要把自己的力量建设得强大起来,不被对手打败;然后,再慢慢寻找对手弱点并打败对手。孙子一项重视力量,在《孙子兵法》“形篇”中,通篇讲的都是力量的建设问题。孙子反复强调,在军事上要想打败敌人,就必须得有力量。有人说,《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战争理论书籍,也是一部社会竞争的指导书籍,笔者深为赞同此观点。其实,不仅军事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不仅历史上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不仅上层建筑如此,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是如此。只有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抱膝危坐,谈风傲月;没有力量,或者力量不够,就只可能在狂风暴雨中折戟沉沙。所以说,“两人相争,力者胜也”,这是个千古不移的道理。
  二、两力相争,勇者胜之
  
  上文说到,两个普通人相遇,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在激烈的博弈中取胜。
  但是,中华之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任何人都不可能力压群雄,总会碰见有实力、能量强的对手。当两个强有力的对手相抗时,就只有那些异常勇猛、特别凶悍、特别能战斗、不怕牺牲不惧一切的人方能脱颖而出了。这就是“两力相争勇者胜”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一手创立大秦江山,实指望千秋万代,江山永固。为此,他夺天下之兵器,融化之后铸铜人十二个;搜天下之书以焚之,钳制百姓思想。然而,朝廷无道,百姓活不下去还是会起来造反的。没有兵器,百姓就揭竿而起,棍棒之类也可做兵器;钳制舆论,百姓仍能思考,“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所以,秦始皇一死,秦朝江山也就摇摇欲坠了。
  在秦末诸雄之中,项羽是最厉害的角色之一。
  项羽咽呜叱咤,千人皆废,其人强悍无比,武功盖世,勇冠三军,自称西楚霸王,就连后来的汉高祖刘邦,都曾几次被其杀得丢盔弃甲,性命几乎不保。
  项羽是楚国故将项燕的孙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灭楚一统天下之后,项羽作为一个破败的贵族子弟,是受了不少苦的。他心怀家破之仇、亡国之恨,努力学习“万人敌”之兵法。而且,项家基因优秀,项羽长得人高马大,武功非凡,勇猛无敌,所以,在一项重视力量的军旅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抗秦集团的重要一员。
  项羽刚开始造反的时候,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干的。项梁也是个雄才大略之人,自起事之后,连连取得胜利,后来拥立了楚王的孙子,史称“王孙心”,为楚怀王,自号武信君。
  当时,秦朝内有奸臣赵高当道,外有百姓造反,天下亡秦的形势已成。但是,大秦虽然风雨飘摇,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中能人也有不少,其中,章邯就是比较出色的一个。章邯足智多谋,先镇压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而后又击溃了齐王田儋、魏王咎的军队,接着又与项梁对峙。两大高手对决,比的是各自的修为。章邯巧设计谋,利用项梁麻痹情敌的弱点,突然发起攻击,打败了项梁,项梁自杀。
  章邯作为秦朝的压路机,一路马达轰鸣,高歌猛进。在打败了项梁之后,他认为“楚地兵少不足忧”,遂挥师北上,前去镇压赵国的造反实力。赵国当然也打不过章邯,于是赵王从都城邯郸狼狈地逃出来,退守巨鹿。章邯得理不让人,命手下大将王离20万人围困巨鹿,自己带20万人驻扎在离巨鹿南数里的地方以为犄角,企图困死赵军。这样,赵军之危迫在眉睫,于是赵王写了求救书,派遣使者向各路反秦武装求援。
  前文书说到,章邯打败项梁之后,并没有斩草锄根,而是挥师北上,这就给了原先楚地一带的反抗武装以喘息之地。楚国刚刚稳住阵脚,就接到了赵国的求助书。援助吧,自己力量弱小;不援助吧,章邯灭赵得手后必将移师南下,那时候将重蹈“灭六国者,六国也”的覆辙。为了避免被秦将各个击破,楚国君臣商定,派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帅5万兵马北上救赵。
  同时,为了动摇秦的统治,缓解各路义军的压力,采取“围魏救赵”之法,派刘邦乘虚攻打函谷关,从函谷关攻进关中,伺机取得秦国都城咸阳。
  后来的事实证明,楚国的这一战略是非常成功的。项羽一举打败章邯,刘邦攻破咸阳灭掉秦国,此后,两人威名大振,成为秦灭之后角逐天下的主角。
  当时,秦朝最厉害的一支军队就是章邯统帅的围困巨鹿的40万大军。楚军区区5万人马就想救援赵国,无异于天方夜谭。
  宋义率领这支军队北上时,原打算和诸路豪杰一起救赵,但是发现各支人马畏惧章邯,都逡巡不前,于是宋义也就远远地驻扎下来。事实上,宋义并不是个庸人。
  当年,章邯为了打败项梁,而使出骄兵之计,假装打不过项梁。项梁连败章邯,误以为章邯不堪一击,觉得章邯智、力在自己之下,于是开始放松警惕。
  宋义曾劝项梁道:“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兵懈怠,这样的军队就快完蛋了。现在士兵已经有些懈怠了,而秦兵却一天天增多,我真替你担心。”
  可惜,项梁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形势一片大好,不仅听不进宋义的话,为了避免宋义到处乱说,还把宋义派去出使齐国。
  半路上,宋义遇到了齐国的使者,就跟他说:“你准备去见武信君项梁吗?”使者回答:“是的。”宋义说:“可惜武信君不久就会失败了。你如果慢慢地走,或许还可以避免被杀;如果着急赶路的话,很可能就要遭殃了。”果然,没过多久,章邯就对楚军发起攻击,楚军大败于定陶,项梁在战斗中丢了性命。齐使听了宋义的话,才保住一条小命。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宋义也是一个高人,有见微知著的本领。
  此次,宋义带兵救人,但却远远驻扎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章邯连连打胜仗,士气正旺盛,而各路义军又都不敢救援,仅靠宋义的5万兵马,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他想保存实力;另一方面,他也想坐山观虎斗,等到秦军和赵军打得一塌糊涂,然后再趁机消灭秦军,从而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宋义让部队就地休息,不去触碰秦军。
  客观地说,宋义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秦军力量大,自己力量小,以小力去较大力,很可能会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局面。因此,宋义打算看看形势再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他各路义军也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宋义毕竟是一个具有着争权夺利思想的狭隘的将领,他有着认识上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宋义的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盲点:假如各路义军都不救赵,等秦国灭掉赵国之后,士气势必更加高涨,届时,对手力量有可能变得更强大,义军力量会更小,秦朝将更不易灭亡。所以,宋义的招法虽然稳重,却有较大的后患。
  再说项羽。项羽在宋义之下,位列次将军,但他对此次军事行动很有主见。他看到赵国处于危机之中,而秦军势大力沉,觉得如果秦军胜利之后,怕是更不好对付,于是就劝宋义,让他迅速进兵,同赵军里应外合,一起攻打秦军。
  我们来看项羽的这个战略:他明知自己兵力弱小而偏要奋力一搏,虽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可是,如果一旦成功的话,则形势必将大变,这正是其有利的一面。而且,从灭秦的长远来看,项羽的战略是很正确的。这是因为,若义军各怀鬼胎、被秦军各个击破的话,到时,宋义就会连哭都来不及的。
  宋义喜欢稳重,项羽喜欢拼杀。两人的观点不同,于是产生了矛盾。宋义拒绝项羽的正确建议,他挖苦说:“披坚执锐,我不如你;坐而运策,你不如我。”他甚至威胁项羽,如果不停招呼,就要收拾项羽。这样,项羽被他给彻底激怒了。而且,宋义自己还有许多缺点。比如,他虽然具有一定的谋略,但是其人喜欢揽权,他派其子到齐国为相,以扩展自己的势力;同时,宋义还喜欢享乐,他常自顾自饮酒高歌,寻欢作乐,却不管士兵死活。宋义和次将军项羽发生了矛盾,又和诸将士们离心离德,等到项羽登高一呼,势必会应者云集的。
  过了几天,项羽又一次进谏,宋义厉声拒绝。
  项羽回到帐篷里,辗转一夜,气愤不已,但又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遂起杀心。第二天一早,项羽趁着入帐进见之时,当场拿刀屠了宋义。
  上文说过,宋义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士兵死活,所以他的群众基础并不好,此时被杀也没有人强为他出头,反而大家都转去拥护项羽;再加上,宋义的儿子到别的国家当相国,楚怀王也觉得宋义这小子不够忠心,所以也就不责备项羽,反而任命他当上将军,派他救援赵国。就这样,项羽勇夺用兵指挥权!
  项羽掌握了兵权之后,迅速带军北上,派手下强渡黄河,赶到巨鹿城,把章邯的20万大军和王离的20万大军分割开。紧接着,项羽本人亲自率领剩余楚军渡河。在渡河时,他下令全军破釜沉舟,规定每位将士只能带3日干粮,以示全军不惜死战的决心。这一次,项羽是豁出去了!不成功,便成鬼!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王离的大军原本很有实力,大约20万人,但碰到了项羽这样不要命的主儿,也就注定了要倒大霉。楚军将士在项羽的率领下,如狼入羊群,呼声动天,个个以一当十,将王离的军队杀得溃不成军。章邯见势不妙忙驱军来救,却被强悍的楚军击退。之后,项羽不给秦军喘息之地,发扬了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取得九战九捷的佳绩。
  此时,原先那些奉命前来救援、但又害怕章邯而作壁上观的诸路义军,看见形势一片大好,就都纷纷加入了“痛打落水狗”的行列。于是乎,大将王离兄碰见了自己命中注定的克星,没办法只好接受惨败的命运。战争的结果是,王离20万大军被击败,王离本人被俘虏,副将苏角被人剁了脑袋,还有一名副将名叫涉间,兵败后走投无路,却又坚持不降,最后“自焚”而死。于此看来,自焚事件并不是今人的发明,至少早在秦朝末年,就已经出现了自焚事件!
  闲话少叙,单说项羽取得大胜、解了巨鹿之围后,各路诸侯看到项羽实在太强悍了,于是都一致拥戴项羽为诸侯的上将军,请他统一指挥各路义军,共同抗秦。项羽先是靠武勇干掉了宋义,不仅没受到大家谴责,反而因为而受到大家拥护;后来又靠着武勇干掉了王离,最后的结果同样换来了诸侯军队的拥护。在项羽看来,这两比买卖都比较成功;之所以能尝到甜头大有赚头,全在他勇猛无敌的气魄。
  当然,消灭了王离还没有完,因为还有一个章邯在旁边虎视眈眈。只有打败章邯,才能算彻底获得胜利。于是,项羽率领军队对章邯进行追击。章邯一见猛将兄如此凶悍,心里早就开始打鼓,忙派人回到朝廷搬救兵。可惜指鹿为马的太监赵高正当掌握权,他不仅不派兵增援章邯,还要问他战败之罪。这一下,章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左右为难之下,他只好派人向项羽求和。
  按道理,章邯求和,已经给了项羽很大的面子。可惜项羽是那种要面子、更要里子的人,他不仅要打败秦军,而且还要灭掉秦国,所以章邯的求和并不能满足项羽的胃口。就这样,和谈破裂,两军再度捉对厮杀。项羽派出奇兵,日夜兼程赶到秦军身后,切断秦军退路;然后,亲率无敌之军,“拼命三郎”式地冲入秦阵,和秦军对打起来。秦军早已畏项羽如天神,当见到“项天神”下凡到自己身边时,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因为已经被人抄了后路,无奈之下,章邯率领20万瓮中之鳖一起投降。于是乎,秦军的主力被项羽消灭殆尽,农民起义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上面这个故事,在《史记》卷7《项羽本纪》中记载地很详细。项羽破釜沉舟“以示士兵必死,无一还心”,这是他同章邯较量时取胜的最大依凭。我们回顾章邯的一生,知道他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那个首倡大义、自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陈胜就败在他的手里,项羽的叔叔、武信君项梁,如此厉害的一代豪杰,也被他给打败,可见,章邯之能确实非同小可。而且,章邯围困巨鹿之时,总兵力约40万;而项羽救援巨鹿时,仅有5万余人。但是,兵强马壮、擅长谋略的章邯,最终竟然败在力量弱小的项羽手里,这不得不令人大跌眼镜。我们推究项羽取胜的原因,项羽与章邯力拼,靠的是自己的勇敢,靠的是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靠的是从不瞻前顾后从不计较得失从不畏惧牺牲的不信邪精神!正是靠着这种非理性精神,楚军才打败了比自己强大的多的秦军,项羽才获得了诸侯的拥戴。
  圣贤之人,察阴而知阳,审堂下之阴而知春秋之变,不出牖户而知天下之事。我们不是圣人,但是,圣贤之人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功夫,却值得我们借鉴的。同理,上文说到项羽以力较力、靠勇猛而战胜章邯的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也应该被我们运用到社会的博弈中。
  在第一节中,我们说到“两人相争,力者胜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得拥有实力。经济竞争,需要金钱做实力;军事斗争,需要军队做实力,等等。但是,当博弈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实力的时候,就只有那些异常勇猛之人,那些不怕失败乃至不惧牺牲之人才能取胜!其实,“两军相遇勇者胜”这个道理是大家早就都知道的。但是,具体到社会博弈中,特别是当社会博弈会牵涉到自己的前途、进步,甚至会关联到自己的幸福、性命的时候,有些人就会畏畏缩缩,而自缚手脚,不敢放开手去干。最后的结果,反而是“成就”了自己的失败。
  勇猛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怕死。用自己不怕死的勇气支撑自己,去击溃在怕死的思想支配下的对手。老子曾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竟敢于付出一切甚至连死都不害怕的时候,他本身的力量就会得到成百、成千倍的放大。于是,他的“小宇宙”就会空前的膨胀,他的战斗力就会空前强大。他的对手,即使力量强过于他,也常常会被这种可怕的力量——特别是意志力量,所震撼、所屈服,所击溃!这就是“两力相争,勇者胜也”的道理。
  所以,破釜沉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结论就是: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也要敢于与之搏斗,敢于奋起反击。只有这样,才能搏杀强大的对手。《亮剑》中的男主角李云龙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明知不如对手,也要敢于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其实,李云龙秉持的“即使是阎王爷,也得撸下他一缕胡子来”的精神,就是勇敢精神!就是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精神!就是天王老子都不怕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强权从不屈服强敌从来敢于斗争的强悍精神!如果具有了这种精神,以这种精神去和对手较量,再强大的对手也会为之胆寒,也会丧却斗志,也会缴枪认输!
  回到“破釜沉舟”这个典故上来。当年,在解放战争时,毛泽东命陈赓渡江南下作战。他对陈赓说:“你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吧?项羽跟秦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激励将士不打胜仗决不生还!”毛泽东以项羽破秦的精神勉励陈赓。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几千年前人们所迸发的勇猛精神,几千年后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里,依然被一群勇敢的国民所继承着。在这个国度,无论任何外敌入侵,无论敌人如何残暴,这里的国民都始终勇敢面对,他们会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保卫自己的爹娘奋战到底,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再所不惜。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是永远不可能被外人奴役的,也是永远不可能被敌人征服的!
  笔者以为,“两力相敌,勇者胜也”,这个社会博弈的基本原则中蕴含着人类竞争的大道理。笔者还认为,这个原则不仅能够体现在军事斗争中,也能够体现在其他领域的竞争中;不仅能够体现在人与人的竞争中,也同样能够体现在大国博弈中。最后,笔者希望,在今后面可能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强敌时,这个勇敢的精神,不仅曾被我们的前辈英雄所拥有,还要被我们这些优秀的子孙后代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