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p理论分析案例:《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24:26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译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桓公怒,欲倍其约④。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⑥。
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②颜色:脸色。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④倍:通“背”。背弃、违背。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⑥有:又。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①,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②。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③,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④。
①伍子胥亡楚如吴见卷四十《楚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②说(shuì,税):劝说、说服。③内志:在国内夺取王位的意图。志,志向,意图。④进:推荐。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①,欲卒致国于季子札②。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余眛。余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③,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④。
①以次传之弟:依照兄弟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②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想最终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③适(dí,敌)嗣:正妻所生的长子。适,同“嫡”。旧时正妻为“嫡”。④尝:通“常”。阴养:秘密地供养。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①。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②。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③!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⑤:“光之身,子之身也。”
①按卷四十《楚世家》、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楚平王卒于其十三年(前516),是年为吴王僚十一年,此谓“九年”,误。下文所记吴王僚因楚丧而伐之的事,《左传》在昭公二十七年,即吴王僚十二年。②变:动态。③不求何获:意谓不争取(时机)就不会有收获。④骨鲠之臣:正直敢言的忠臣。鲠,通“骾”。⑤顿首:以头叩地。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①,而具酒请王僚②。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③,皆王僚之亲戚也④。夹立侍,皆持长铍⑤。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⑥,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⑦。既至王前,专诸擘鱼⑧,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其后七十余年而晋有豫让之事。
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窟室:地下室。②具:备办。③阶陛:台阶。④亲戚:此指亲信。⑤铍(pī,披):长矛。一说两刃刀。⑥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⑦鱼炙:烤熟的整条鱼。进:献上。⑧擘:拆。掰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及智佰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①,漆其头以为饮器②。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④,入宫涂厕⑤,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⑥。
①怨:恨,仇恨。②膝其头以为饮器:把他的头盖骨涂以膝做为饮具。③以上二句为古成语。说(yuè,悦),同“悦”。喜欢、爱慕。容,梳妆打扮。④刑人:受刑的人。这里犹“刑余之人”即宦者。⑤涂厕:修整厕所。涂,以泥抹墙。⑥卒释去之:最终还是把豫让放走了。释,放。去,离开。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①,吞炭为哑②,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③,襄子必近幸子④。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⑤?何乃残身苦形⑥,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①漆身为厉(lài,赖):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 ②吞炭为哑: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③委质:初次拜见尊长时致送礼物。这里有托身的意思。 ④近幸:亲近宠爱。 ⑤顾不易邪:难道还不容易吗。 ⑥残身苦形:摧残身体,丑化形貌。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①:“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②,我故众人报之③。至于智伯,国士遇我④,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⑤,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⑥!”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其后四十余年而轵有聂政之事。
①数:列举罪过而责之。 ②众人遇我:把我当成一般人对待。 ③众人报之:像一般人那样报答。 ④国士:国内杰出人物。 ⑤伏诛:受到应得的死罪。诛,杀死。 ⑥敢布腹心:敢于披露心里话。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①。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②,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③。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④,前为聂政母寿⑤。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⑥。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⑦,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⑧,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①有郤:有仇怨。郤,空隙,裂缝。喻感情上产生裂痕。 ②数反:多次往返拜访。反,同“返”。返回。 ③畅:敬酒。《战国策》作“觞”。是。 ④溢:即“镒”。古代重量单位。为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⑤寿:敬酒或用礼物赠人,表示祝人长寿。 ⑥甘毳(cuì,粹):甜脆食物。毳,通“脆”。 ⑦大人:对别人父母的敬称。粗粝:粗糙的粮食。谦词。 ⑧降志辱身:使心志卑下,屈辱身份。 市井:市场。下文“市井之人”指做买卖的人。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①,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②。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③,未有大功可以称者④,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⑤,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⑥!且前日要政⑦,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严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⑧。”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⑨!”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①除服:丧服期满。②枉:屈,委屈。③鲜:少,稀少。④称:相比,相抵。⑤睚眦(yá zì,牙字):发怒时瞪眼睛。借指小的仇恨。⑥嘿:通“默”,沉默。⑦要:邀请。⑧辅翼:助手,辅助。⑨殆:危险。
    杖剑至韩①,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③,购问莫知谁子④。于是韩(购)县〔购〕之⑤,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①杖:持,携带。②皮面决眼:割破面皮,挖出眼珠。③暴(pù,铺)于市:暴露在大街上。④购问:悬赏询问。⑤县(xuán,玄):同“悬”。悬挂。
    政姊荌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①,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悬之千金,乃於邑曰②:“其是吾弟与?嗟乎,严重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荌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③,为老母幸无恙④,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已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⑤,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⑥,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①贼不得:指不知道凶手的姓名。②於邑(wū yè,乌叶):同“呜咽”,哭泣。③蒙污辱自弃于市贩: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之间。④无恙:平安无事。恙,忧,病。⑤重自刑以绝从:深深地毁坏自己的面容肢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从,连带治罪。一说通“踪”,踪迹线索。⑥殁:死。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①,不重暴骸之难②,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③,姊弟俱僇于韩市者④,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
①乡使:从前假使。乡,同“向”。从前,过去。濡忍:含忍,忍耐。②不重:不顾惜。暴骸:露尸于外。③绝险:度越艰难险阻。列:显露,布陈。④僇:通“戮”。杀戮。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①,徙于卫②,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①先:先人,祖先。②徙:迁移。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①,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②。
①说:劝说,说服。②徙卫元君支属于野王:迁移野王不只是支属,卫元君也在内。支属,旁支亲属。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①,盖聂怒而目之②。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③,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④;”
①论剑:谈论剑术,有较量的意思。②目:瞪眼逼视。③曩者:过去。这里指刚才。不称:不相宜,不合适。④摄:通“慑”。威慑,震慑。一说降服。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①,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①博:古代一种博戏。②争道:争执博局的着数,道,技艺,方法。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②;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③。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④,知其非庸人也。
①筑:古代弦乐器,像琴,属于打击乐。②沉深:深沉稳重。③贤豪长者: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④处士:有才有德不愿为官的隐居者。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②,稍蚕食诸侯③,且至于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④、汉之铙,右陇、蜀之山,左关、郩之险,民众而士厉⑤,兵革有余⑥。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⑦,欲批其逆鳞哉⑧!”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①会:适逢,正赶上。质:人质。②三晋:指韩、赵、魏三国。以其君原来都是晋国的执政大夫,后各自立国,将晋一分为三,故称。③稍:逐渐,一点一点地。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④擅:拥有,据有。⑤士厉:士兵训练有素。厉,勇敢者锐气。⑥兵革: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制铠甲。⑦见陵:被欺凌。见,被。陵:侵犯,欺侮。⑧批:触动,触犯。逆鳞:传说中龙颈部生的倒鳞。触及倒鳞,龙即发怒。用以比喻暴君凶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①。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②,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③也,祸必不振矣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⑤。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⑥,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矿日弥久⑦,心惛然⑧,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⑨,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⑩。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⒀,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⒁。
①舍:使……住下来。②寒心:提心吊胆。③委肉当饿虎之蹊:古成语,意思是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委,抛给,抛弃。蹊,小路。④不振:不可拯救。振,救,挽救。⑤灭口:消除……借口。⑥购:通“媾”,媾和,讲和。⑦旷日弥久:时间长久。⑧惛然:忧闷,烦乱。惛:糊涂。⑨后交:新交,晚交。⑩资怨而助祸:助长怨恨而促使祸患的发展。鸿毛:大雁羽毛。喻燕国力量薄弱。雕鸷:雕与鸷均为凶猛的禽鸟。比喻秦国的凶猛。⒀勇沉:勇敢沉着,勇气潜于内心。⒁乃造焉:就到太子那里去拜访。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异①,跪而蔽席②。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③:“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④,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⑤。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⑥。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己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人,非节侠也⑦。”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⑧。”因遂自刎而死。
①却行为导: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②蔽席:拂拭座位让坐。蔽,拂拭,掸。③避席而请:离开自己的座席向田光请教。避席,以示敬意。④骐骥:良马、骏马。⑤驽马:劣等马。⑥趋:小步快走。以示礼敬。⑦节侠:有节操、讲义气的人。⑧明:表明,显示。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漆行流涕①,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②,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③。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④,其意不厌⑤。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⑥,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⑧;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⑨,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住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①膝行:跪行,双膝着地向前。②不肖:不成材,没出息。此谦词。③孤:按当时燕王尚在,不该称孤。④臣:使……臣服,称臣。⑤厌:满足。又写作“餍”。⑥入臣:前往秦国称臣。⑦合从:即“合纵”。东方六国南北联合,结成一体共同对抗秦国的政策。⑧窥:示,引诱。⑨擅:独揽,掌握。⑩让:推辞。太牢:牛、羊、猪三种牲畜各一头,是古代祭祀的重礼。借指贵重美食。恣:听任,随其所欲。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③,臣愿谒之④。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⑤,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①略:夺取,侵占。②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微:无,没有。④谒:请求,禀告。⑤说:喜欢,高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①,父母宗族皆被戮没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③,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④:“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⑤,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⑥。
①深:残酷,刻毒。②戮:杀死。没:没入官府为奴。③揕(zhèn,振):直刺。匈:同“胸”。胸膛。④偏袒搤(è,扼)捥:脱掉一边衣袖,露出一边臂膀,一只手紧握另一支手腕,以示激愤。搤,同“扼”,掐住,捉住。捥,同“腕”。⑤切齿腐心:上下牙齿咬紧挫动,愤恨得连心都粹了。⑥函封:装入匣子,封起来。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①,以试人,血濡缕②,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③。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耒,而为治行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⑤!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⑥!”遂发。
①以药焠之:把烧红的匕首放到带有毒性液体里醮。②血濡缕:只要渗出一点血丝。③忤视:用恶意的眼光看人。忤,逆,抵触。④治行:准备行装。⑤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⑥辞决:长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②,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③,士皆瞋目④,发尽上指冠⑤。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①既祖:饯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②为变徵(zhǐ,止)之声: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即f调,此调苍凉、凄惋,宜放悲声。③羽声:相当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④瞋目:瞪大眼睛。⑤发尽上指冠:因怒而头发竖起,把帽子顶起来。此夸张说法。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④,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⑤。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⑥,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⑦,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⑧,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⑨,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⑩,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⒀,尽失其度⒁。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⒂,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⒃。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⒄,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⒅:“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⒆,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⒇,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①资:价值。资财。币:古代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②遗:赠送。③振怖:内心惊悸,害怕。怖,惊慌、害怕。④比:排列、比照。⑤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地方。⑥九宾:外交上极其隆重的礼仪。说法不一。一说九个接待宾客的礼宾人员;一说九种规格不同的礼节;一说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⑦色变:变了脸色。⑧顾笑:指回头向舞阳笑。⑨假借:宽容。⑩发图:展开地图。穷:尽。见:同“现”。出现。室:指剑鞘。(13)卒:通“猝”,突然。(14)度:常态。(15)提:打,投掷。(16)股:大腿。(17)擿:同“掷”。投掷。(18)箕踞:两脚张开,蹲坐于地,如同簸箕。以示轻蔑对方。(19)此句末“轲”下似应有“舞阳”或及“秦舞阳”等字,不然,秦舞阳失交待。(20)坐:治罪、办罪。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①,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②。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③,而社稷幸得血食④。”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①益:增加。诣:往,到……去。②拔:攻克,占领。③解:缓解、宽释。④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社稷,土神和谷神,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血食,享受祭祀。因为祭祀时要杀牛、羊、豕三牲,所以叫血食。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①,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②,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③,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⑤,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⑥。
①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②家丈人:东家,主人。③抗礼:用平等的礼节接待。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⑤朴:撞击。⑥诸侯之人:此前东方六国的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①!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②!”
①讲:讲究,精通。②非人:不是同类人。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①,“天雨粟,马生角”也②,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③,然其主意较然④,不欺其志⑤,名垂后世,岂妄也哉⑥!
①命:运气,命运。②天雨粟,马生角:据《燕丹子》记载,“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长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王充《论衡·感虚》等亦有此说。这里比喻不可能之事。雨,下雨。③义:义举,指行刺活动。④较:清楚,明白。⑤欺:违背。⑥妄:虚妄,荒诞。

索隐述赞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吴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斋

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此后一百六十七年,吴国有专诸的事迹。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时,知道专诸有本领。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就说:“那个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兄弟次序排,大弟弟叫余祭,二弟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君。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常秘密地供养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地好好待他。吴王僚九年,楚平王死了。这年春天,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城,派延陵季子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还。这时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是真正的继承人,应当立为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呀。”专诸说:“王僚是可以杀掉的。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
这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此后七十多年,晋国有豫让的事迹。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此后四十多年,轵邑有聂政的事迹。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他为杀人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职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奉事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严仲子怕遭杀害,逃走了。他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然后备办了宴席,亲自捧杯给聂政的母亲敬酒。喝到畅快兴浓时,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寿。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坚决谢绝严仲子。严仲子却执意要送,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我有仇人,我周游好多诸侯国,都没找到为我报仇的人;但来到齐国,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你母亲大人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我所以使心志卑下,屈辱身分,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终于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安葬后,直到丧服期满,聂政说:“唉呀!我不过是平民百姓,拿着刀杀猪宰狗,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委屈身分和我结交。我待人家的情谊是太浅薄太微不足道了,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和他对我的恩情相抵,而严仲子献上百金为老母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件事说明他是特别了解我啊。贤德的人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把我这个处于偏僻的穷困屠夫视为亲信,我怎么能一味地默不作声,就此完事了呢!况且以前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在世,才没有答应。而今老母享尽天年,我该要为了解我的人出力了。”于是就向西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以前所以没答应仲子的邀请,仅仅是因为老母在世;如今不幸老母已享尽天年。仲子要报复的仇人是谁?请让我办这件事吧!”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我要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距离不太远,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车骑人众,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
    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 出肠子,就这样死了。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
    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韩国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陈列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所谓轵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们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荌回答他们说:“我听说了。可是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这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荌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不单是聂政有能力,就是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假使聂政果真知道他姐姐没有含忍的性格,不顾惜露尸于外的苦难,一定要越过千里的艰难险阻来公开他的姓名,以致姐弟二人一同死在韩国的街市,那他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严仲子也可以说是识人,才能够赢得贤士啊!”
     从此以后二百二十多年,秦国有荆轲的事迹。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肴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wū,乌)期得罪了秦问,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chán,缠)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鞠武便出去拜会先生,说:“太子希望跟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他要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 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及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jū,居)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猝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也不高兴了好一会儿。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说明】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当然,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脚点重新审视和关照这五位刺客或劫持者的行迹以及他们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目的,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种新的认识,作出一种新的评价,但这新的认识和评价毕竟不是太史公的。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本传虽是五人的类传,但能“逐段脱卸,如鳞之次,如羽之压,故论事则一人更胜一人,论文则一节更深一节”(吴见思《史记论文》),所以全篇次第井然,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俨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统摄全篇的内在思想则是本传的主旨。
载述五人行迹,太史公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而是依传主的具体情况和行刺行劫的具体缘由,巧为剪裁和布局。曹沫劫持齐桓公,有管仲缘情理而谏说,桓公权利害而宽容,使曹沫身名两全,所以,故事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不复枝蔓。专诸刺王僚,前边略有铺叙,但高潮段则由伏甲、具酒、藏刃和王前擘鱼行刺几个精彩细节组成,而以事成身死,其子得封为尾声。豫让刺襄子,故事已近曲折,始终围绕“义不二心”而襄子偏又义之这个矛盾冲突展开,最后以刺衣伏剑结束对传主的记述。聂政刺侠累故事就更曲折一些,前边铺叙聂政避仇市井,仲子具酒奉金情事,又在奉金问题上通过仲子固让、聂政坚谢把“请”和“不许”的矛盾揭示出来,然后再用一段铺叙聂政的心理活动,而以母死归葬收束上文,以感恩图报引起下文,在束上起下的过程中既交代了前段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又预示了下段行刺活动将怎样展开。“杖剑至韩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得干净利落而又惊心骇目,令人不忍卒读。后又一波三折,写了聂政姊哭尸为弟扬名的情事,从而深化了传旨。本传最后写荆轲刺秦王,太史公是带着他的全部感情写荆轲其人其事的,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十分完整的叙事主人公形象。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依次交待荆轲身世籍贯,“好读书击剑”,曾“以术说卫元君”;曾游榆次,“与盖聂论剑”;游邯郸与鲁勾前博。这几段文字,后两段还插入两个精彩的细节描写。这些,不仅对认识荆轲全人是必要的,而且对荆轲传的主体部分起着铺垫作用。之后“荆轲既至燕”一段是故事的过渡。在这一段中既写了荆轲的交游细节和生活细节,又引出了与后来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两个人物,即高渐离和田光先生。从“居顷之”到易水饯行,是故事的发展阶段,诸多情事,以时间先后为序,逐一加以交待和描述,使荆轲其人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其中易水饯行一段的场面描写,为突出荆轲的气质、性格、乃至整个精神风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必要的铺垫。“遂至秦”段是故事的高潮,惊心动魄、流传千古的“图穷匕首见”的壮烈场面,就在本段。“舞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舞阳”,“倚柱而笑,箕踞而骂”,以及“秦王环柱而走”等等细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把荆轲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质感化地突现出来。其后是故事的结尾。虽系结尾,也有深化传旨的作用。统观所记五人文字,一人长似一人,而以荆轲的文字最长。全传凡五千余字,而荆轲一人就占去三千多字。不仅长,而且故事性最强,即使用现代观念和小说概念去分析衡量,说它是一篇精悍的短篇小说,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争议的。
    太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本传堪称《史记》全书中“第一种激烈文字”(吴见思《〈史记〉论文》)。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篇“最激烈文字”至今有它的巨大审美价值,特别是荆轲其人的传记。

 

夜读《史记·刺客列传》

冬天冰冷的晚上,我在反复读《刺客列传》,每每觉得漫长的冬
夜为刺客的“义”所照亮。那是一种失传已久的“清洁的精神”!
    《刺客列传》以时间为序记述了自曹沫至荆轲五位刺客的事迹,
“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地告诉后人一个个犹如处子般的刺客的壮举。
他们“在古代的东方树立了一种极端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张承
志语),他们不惜以个人身躯对抗当时无所不在的强权和暴政,使微
弱的生命在那遥远的古代开出了鲜艳刺眼的花朵,于是一句现在听来
近乎怪异的格言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甚而至于在聂政牺牲
之后,其姐从容认尸,不畏“殁身之诛”以扬“贤弟之名”。可歌可
泣,以至今日我们仍感无力详述。
    然而易水已逝,古筑不存,烈士们所倡导的“义”今日已被充斥
街巷的甜媚歌声所遮掩。读《史记·刺客列传》,总使我们觉得一种
真正源于清洁的精神现在渐渐地委顿了,消隐了,在一片拜物的狂潮
中,有谁还会记挂着几位出自闾巷的刺客呢?有谁还会固执地返回内
心去寻找一种也许本来就不存在的“义”呢?


    冬夜读《刺客列传》,许多微妙的感受难以言传,这几位正义的
弱者注定只能存在于太史公的笔下,在《史记》中静静放射出珍贵的
光芒。一种别人不知但无与伦比的光芒。

 

还有悲壮的英雄吗?

高三经常作题看到了不少历史故事,对于其中的许多深有感触。在讲到《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时,“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这一句让许多人笑的肚皮痛,讥其不仅傻而且迂腐,为什么要三跃而击之呢?
  我相信,在笑的那一刻,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成为英雄,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相信这世界还该有悲壮的英雄!
  王羲之曾经在《兰亭集序》中说:“虽世殊世异。其志一也”,恐怕是没有想到今天吧!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难道仅仅是以为我们不是豫让的知己?或许我们可以说古人想什么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只是依照一种平常的思维想道理而已。是呀,是一种思维,但这种思维已经让我们丧失了一种气质。为悲壮者叫好的意气!
  还有悲壮的英雄吗?还有赵襄子吗?还有千年以来的意气吗?
  不是一种同情,不是一种怜悯,而是一种理解,是一种传承!

向死而生:漫谈《史记.刺客列传》

 自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发生后,“恐怖分子”一词便常闻于耳。某日乘车时,就听到一对小情侣用“恐怖分子”来开玩笑。小女孩说她的男朋友是恐怖分子,并解释道:“你是全世界的敌人!”他反驳说:“我是荆轲,是民族英雄,世世代代受人崇拜!” 

    虽然这只是年青人的戏言,但把荆轲与恐怖分子相提并论,则令人深思。诚然,荆轲这位《史记》中的刺客,其英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似乎已成为荆轲悲壮赴义的定调。然而,翻开二十四史,除司马迁《史记》之外,竟无一设立《刺客列传》,不少历代的文人史家甚至对荆轲加以贬抑,例如司马光批评荆轲刺秦王实为愚行:“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不亦愚乎!”(《资治通鉴》〈卷七〉)。又如苏辙批评司马迁为刺客立传有失《春秋》之义:“太史公传刺客凡五人,皆豹翩之类耳,而其称之不容口,失《春秋》之意矣。”(《苏辙集》)。总而言之,褒其者,谓之英雄勇士,反抗强权轻生重义;贬之者,则谓之亡命之徒,匹夫之勇沽名钓誉。

    当然,刺客就是以置人于死地为目的,正如戈春源的《刺客史》所说:“刺客是一种暗杀者。行刺,是有预谋的、怀挟武器、采取突然袭击方式的暗杀活动。”所谓人命关天,现今文明社会中的杀人者,不论是杀害他人还是自杀,都不容于法和理,即使情有可原,也会遭到谴责,个中道理自不待言。至于荆轲和《刺客列传》中的曹沫、专诸等人孰是孰非,当中牵涉复杂的时代文化背景,如对刺客舍生所取之“义”的内涵,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因此,刺客的价值,必须从当时的政治情况和道德伦理等各方面来探讨,否则便会轻易落入僵化的“正义─邪恶”的窠臼之中。简言之,春秋刺客,各为其主,转相仇杀,遂无已时,因此要厘清刺客是侠是贼,实非本文篇幅所能及。

    然而,刺客“向死而生”的行为和精神则有其正面的现代意义,可以从挑战人类极限(human possibility)的角度来发掘他们新的存在价值。

《史记.刺客列传》载:“自曹沫至荆轲五人(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即使知道刺杀乃“不轨于正义”,但仍然推崇曹沫等人如游侠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史记.游侠列传》)。所谓“不爱其躯”,就是完全不顾自身的安危,要冒着生命危险,以自杀式袭击进行刺杀,不论行动成功与否,大都鲜有生还机会,所以凡刺客者皆为死士。上述五人,以“不爱其躯”的程度来说,首推豫让,其次为聂政。

    豫让是春秋战国期间的晋人,曾受到智伯礼遇。后来,智伯为赵襄子所杀,豫让为了报恩,誓要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豫让首先“遁逃山中”,然后隐姓埋名假装犯人,混入赵宫修补卫生间。他身怀匕首,伺机杀赵,但未下手已被发现。豫让向赵承认为智伯报仇,赵认为豫让乃“义人也”,于是释放了他。豫让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为了不让人认出,不惜自毁容貌,以漆涂身,令自己长满毒疮,并“吞炭为哑,使其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汾桥之下,待赵过桥再向他行刺。赵车到汾桥时,马匹受惊,豫让被擒,但他为要了却报仇的心愿,竟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击。赵慨然答允,豫让于是“伏剑自杀”自刎而死。

    聂政,战国时魏国人,因杀人避仇,与母和姊逃到齐国,以屠宰维生。当时,韩国严仲子与丞相侠累为仇,欲除之。严听说聂政乃“勇敢士也”,便降志辱身礼请聂政相助。聂政因母亲尚在,不敢许诺。几年后,聂政母亲去世,他再无牵挂,便答应替严仲子杀仇人侠累。他单人匹马闯入侠累府中,奋战侠府持刀荷戟的侍卫,然后冲上台阶把侠累刺死。逃命时,聂政再杀侍卫数十人,但最终被重重包围。聂政为了不连累别人,在死前用匕首剥去面皮,剜出眼睛,“自屠出肠”剖腹而死。

    从以上两例,可见古之刺客把“不爱其躯”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谓受人所托,忠人之事,豫让和聂政视死如归的背后,无疑是受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所驱使。虽然儒家训诫有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但当生命和仁义两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放弃自己的生命便成为了一种义务,藉以体现对更高生命价值的追寻和肯定,亦即所谓的“向死而生”:透过结束短暂的生命进入无限的永生。

    然而,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士为知己者死”无疑是一个迫生的概念。试想想,有人为国捐躯或在救急扶危等的情况下牺牲了生命,我们都能够理解,但像豫让聂政那样,为了一个赏识自己的人承受万般的痛楚自戕而死,在现今社会简直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究竟,现代人是变得聪明了,还是已失去古人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抑或,现在这个世界已再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回事了?

    其实,豫让聂政“不爱其躯”最引人入胜之处,不单是他们那种极度纯粹的先人后己的思想,还有当中他们将观念变为行动的转化过程。豫让聂政并没有三头六臂,他们如你我一样只不过是血肉之躯,要挑战身体忍受痛苦的极限,不但需要有能人所不能的意志力和勇气,相信还需要有过人的想像力。他们为着一个信念竟然能够漆身吞炭,剥皮剜眼,他们这些一连串残酷的自戕手法,已经展现了人类史上行为模式极致中的一个可能性(ahuman possibility)。

    中国的神话里,早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史记.刺客列传》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人类挑战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神和方法。如果我们能够超越传统道德礼教的价值标准来重新审视它们的内容,也许便可以明白何以亡命的刺客,也可以成为民族英雄了。

壮士一笑轻生死

  ──重读《史记·刺客列传》

  唐文

  荆轲不是燕国人,刺杀秦王谈不上是什么爱国行为。我不知道是什么动力促使他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刺杀秦王。大约猜测一下,也许是为了知遇之恩吧。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什么正规性的选拔考试的,怀才不通很常见,许多天才往往一辈子都在农田市井里度过了,如果偶然得到某一位贵族的赏识,因此而腾达(若不腾达,至少生计是不用发愁了),或者能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为世人所知,也就是许多人的梦想了。荆轲浪迹天涯,终于得到太子丹的赏识,交给他刺杀秦王这个大胆的任务。我想当时的所谓勇士一定不少,战乱时期,哪个诸侯手下不养武士呢!太子丹是有雄心的,至少不甘于燕园被秦国一口吞下去,他培养的武士更不会在少数。秦舞阳不就是其中之一吗?他12岁就敢在闹市杀人了,真是大胆。然而太子丹终于用了荆轲。荆轲自然是感激了。

  田光呢?他一大把年纪了,还有什么所求呢?太子丹对田光说了什么,老人家实际是不会在乎的,也犯不着在乎!况且太子丹不过按常理叮嘱了几句。但他会见荆轲时,想来开始荆轲的态度还有些犹豫(傻瓜都知道去刺杀案王是送命的事)。田光讲到了“信”,拔出剑来自刎而尽,于是在田光的面前,荆轲那一点对生的顾恋立刻也消融了。

  有的人说老子崇尚阴柔的思想对我们民族性格影响很深,但一想到田光,我就会把这种想法否定掉。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对田光着墨不多,我却时时想起他来!

  樊於期是为了家仇,本来他已经逃到燕国,可以过安逸的日子,可以忘掉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一种奢华而为人羡慕的生活。但他内心对秦王的仇恨没有随时间而泯灭,相反,如火焰一样越烧越旺。他在每一个夜晚,会念起他的亲人,却已是隔世而念。在秦国,他有过荣华富贵,有过显赫功名,现在能支撑他生命的,却是复仇的信念,否则他更愿意随亲人而去。荆轲找到他,可以想象,在知道刺杀秦王计划时他的激动心情,荆轲向他借一样东西,他毫不犹豫地给了,将自己的头颅送给了荆柯。

  回念了田光,回念了樊於期,才能吟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雄浑悲壮意味。

  还有一种无尽的苍凉……

  太子丹,荆轲,还有其他人,不会不知道荆何一去的命运。

  在太子丹心中,想的是拯救燕国的谋略。

  但在荆轲心中,却是荡然浩大之气!

  想象荆轲在易水旁饮罢一甩酒杯,跳上战车作歌而去的传景。

  太子丹身着素眼,远望荆轲渐去的背影。

  易水寒波谈起,斜阳中。轻风飘来苍古的歌声。

  秦舞阳年少杀人,不过是血性之勇,在直面生死的抉择时,脸色立即变了……

  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

  在秦宫大殿上出现了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荆轲猛地从地图里抽出一把匕首,刺向当时天下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秦王……

  历史立刻屏住了呼吸。

  整个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秦宫,

  集中在荆轲,秦王,

  集中在荆何手中紧逼秦王的那把刀上

  ……

  多年后,

  燕国灭亡了,太子丹也死了,许多风云一时的人物皆已作古,

  只有一个叫高渐离的人,隐姓埋名,处心积虑接近秦王,

  终于有了机会,他向秦王投去一筑,但没有击中。

  命自然没有了。

  没有谁找过他,请他去刺杀秦王,

  他与秦王也没有什么家仇。

  我们知道的,就是他是荆轲生前的知己好友!

  荆轲,田光,樊於期,高渐离,都是我忘不了的,

  我曾想什么是勇,

  许多时候佩服秦舞阳一样的人,尤其在少年时,看了许多小说

  到后来重读《史记·刺客列传》,

  我就想起荆轲,田光,樊於期,高渐离!

  这才是我们民族性格阳刚的一面,

  不是冲动的莽勇,

  是一种心中的浩然正大之气!

  一种真正的勇!

 

 

 

从《史记 刺客列传》看荆轲真人真相

荆轲多被形容为杀身取义气盖云天的英雄形象,其真实面目到底怎样?
  其实司马先生在《史记 刺客列传》中已经将荆轲其人说得很清楚了,可惜一直以来被误读。

 

为还其本来面目,解析如下:
  
  原文一: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轲尝...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释意一:
  荆轲其人喜欢读书喜欢击剑,注意司马先生滴措词:好。非善。
  后,
  一,荆轲最初曾想投靠卫元君,但是卫元君看他不上。失败。
  二,与盖聂讨论剑法,言不及意不知所谓,盖聂瞪目鄙视,荆轲不胜心虚之下亡走。又失败。
  三,与鲁句践切磋,鲁句践怒骂:“有你丫这么乱划拉的嘛?!” 荆轲不敢吭声,裸奔暴走于野。再失败。
  至此,失败者三,最后失意透顶的荆轲先生流落到了燕,同一个唏嘘嘅狗肉佬(注:跟《国产凌凌漆》里的那位无血缘关系)还有一个擅长打击乐器的高渐离(注:跟《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位也无师徒关系)整天饮酒鬼混苦中作乐。
  至此,可见司马先生在开篇叙述荆轲时,上来就是这不惜笔墨的大段事例铺垫,基本已点出荆轲为人。
  司马先生对荆轲作为一名刺客其专业技术能力明显褒少贬多,虽如此不堪,然荆轲“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可见荆轲先生硬件不行软件来补:心思沉深又show自己喜欢读书,让人觉得荆轲这小伙子怎么那么有内涵有深度啊~~~ 加上公关能力出色,所以于一般名流豪客智识份子间混得开,暗笔荆轲后来因此而得以有机会为人举荐最终接触到高档次人士往来上流社会。
  
  原文二: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後许诺。
  释意二:
  知名隐士田光虽以命相荐荆轲于太子,但荆轲自知斤两几何,再三推辞,不敢受命。太子再三磕头,事已至此,却之不恭,荆轲最后只得勉强应承下来先。
  
  原文三: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释意三:
  荆轲答应了太子,随之有着种种奇珍美物别墅美女可以随心所欲得享用法克,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荆轲没有丝毫要行动的意思,太子忍不下这厮继续吃白食下去(估计也怕荆轲长久下去会被掏空了身子没法当刺客了),当面质问,不过措辞很是艺术婉转:“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回答滴也同样艺术婉转:“没有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地图铺路,俺可干不了这档子买卖”。荆轲的回答倒似经过深思熟虑有战略眼光,也可看出荆轲的心敏善思。总体来看,估计荆轲的算盘是这样的:如太子催得急了,就表态说一番什么太子你就是不提这茬,荆轲自己也早就想行动了,然后再将考虑好的打算和盘托出不迟,太子就不会怀疑了。如太子逼催得不急,就过一天是一天得这么一直过下去,真真爽哉。
  
  原文四:
  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释意四:
  待得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地图都备齐了后,荆轲仍然没有动身的意思,说什么还要等一个远方赶来的搭档。至此,太子已经被荆轲扯皮扯得快抓狂了,再次当面质问,此次措辞不留情面再无婉转:“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大怒,骂道:“老子只不过是想等个得力的助手同去,以便把此次刺杀行动尽可能得做好做成。你丫反倒怪俺拖延?”。此话应非荆轲拖延之辞,因为在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地图都备齐了后,荆轲已再无退路,等于彻底进入角色,此际他只有两个选择:进,死于秦王陛前,退,死于太子殿前。总之是绝无活路可寻。对于荆轲这样心敏善思的人来说,这一点他应该是很清楚的。所以事已至此,荆轲心知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几斤几两,所以准备找个得力的搭档应属实情。
  
  原文五: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释意五:
  从一出场荆轲镇定自若潇洒机变的表现来看,其心智之沉勇确实绝非等闲之徒。
  但将整个刺杀经过一步步看过来“未至身”---〉“逐秦王”---〉“药囊提荆轲”---〉“击荆轲断其左股”---〉“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被八创”,倒似将荆轲刺杀秦王改成侍医和秦王设计刺杀荆轲更贴切:侍医先丢暗器,秦王再把荆轲砍翻。不管怎样,老中医扔出个中药袋能当暗器打中荆轲,作为吃刺客专业饭滴专业人士荆轲扔出匕首却连秦王的一根鸟毛都沾不到(莫非秦王练过黑客帝国躲子弹那一招?),这等强烈之对比确实有损荆轲大侠高档次忍者龟滴形象。另外,从前文“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以及刺秦时“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的情况来看,荆轲临死前所谓的“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完全是嘴硬死不承认自己专业技术不行。但对此,司马先生文尽墨干也未有一丝讥诮语气,给足了荆大侠面子,想必盖因荆轲即已不惜身死,虽妄言一二,亦属可宥吧。
  
  原文六: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释意六:
  曾当面呵斥荆轲剑术烂的鲁句践事后痛陈:可惜啊,荆轲这孩子可惜啊,真的太可惜liao了,这样一个有为的大好青年,绝对是干大事滴料啊。真是英雄事迹啊。就是想不通他...他...他...他滴剑术咋就那么烂捏?!
  
  原文七: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岂妄也哉!
  释意七:
  司马先生最后总结得已经很明白了:没有必要人为得去吹嘘拔高荆轲其人是多么多么的有能耐多么厉害了不起,什么“天雨粟,马生角”什么“伤秦王”,统统都在忽悠人捏。人是人非事成事败另说,荆轲同志最后能毅然行动不改其志,代表了最广大刺客/恐怖分子的良好滴职业道德和操守,虽其在专业业务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不怕死,就能名垂青史。
  
  
  荆轲就是这样滴一个人。
  司马先生一直是看得很明白说得很清楚。
  后人或曰英雄或曰骗子,太过。

·  若要读史记-刺客列传,应先预备下好酒。

  刺客列传不宜默读,最好的阅读方式,是扬声诵读,读到了徘徊凄恻处,你的嗓子可能会忍不住有点呜咽,这时,你需要一杯酒,定一定情绪;若是读到了慷慨悲歌处,更当浮一大白,助一助豪气,遥敬壮士于千年之外。

  司马迁在这一篇中讲了六个人的故事:曹沫、专诸、聂政、豫让、荆轲、高渐离。除了曹沫侥幸全身而退,余下五人不论成败都死于是。刺杀本就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以匹夫之匕首对抗权贵之威势。

  前面四个故事中,刺客之赴死,都有报答知遇之恩的意味。豫让说得最明白:“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灭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为雪此恨,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数次易容谋刺赵襄子,虽然未能成功,终于以死报了这份知遇之恩。

  到了刺秦中,报恩成份少了些,刺客们更多的动机是国仇家恨。燕太子丹并不是一个懂得用人的领导,用人而复犹疑,本是大忌,田光因此自杀明志,荆轲也不得不在得力助手到来前仓促上路。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不过荆轲们又哪里是为了太子丹卖命的呢?嬴政灭六国之势已将成,故国危于覆巢,有血性的人安能继续隐忍?

  荆轲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做了许多电视、电影的主角。然而我却更偏爱高渐离的故事。他的出身应该比较好,却并不是个拘谨的守成子弟:与荆轲等一干朋友饮于燕市,击筑而歌,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若能一直这么太平风流下去,该多么好啊。然而荆轲最终还是死在秦国,嬴政灭了六国。他不得不匿名流亡,帮佣度日。

  如果继续隐姓埋名下去,他可以安全得活到白头。为什么不顾危险暴露身份呢?史记上说高渐离“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是因为过去的故旧凋零,繁华谢尽吧,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侵。这样孤独隐忍委曲求全,活上几十年又有什么意思呢?

  今天再读这一段时,想起了前天翻到的几句诗,丁尼生的《国王歌谣集/亚瑟之死》

  And I, the last, go forth companionless,
  And the days darken round me, and the years,
  Among new men, strange faces, other minds.

  (当圆桌散尽,伯畏对即将离开的亚瑟王说道,只剩下我,日子一天天变黑,孤零零地走在生人和敌人中间。)

  高渐离怕也是同样悲凉的心情吧。他终于选择了荆轲的路。嬴政喜欢他的演奏,把他的眼睛弄瞎,留在身边击筑。那安静的顺从骗取了秦王的信任,在某一日近距离演奏时,高渐离举起灌了铅的筑向嬴政砸去,盲人做这样的事实在是太难了,他没有成功,被诛。

  从此,嬴政终身不复敢近六国之人。

再读《史记》---有关“刺客列传”的思考

[日期:2007-11-06]

来源:且听风吟  作者:龙守一

[字体: ]

    当站在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生死选择的重大问题时应该怎样抉择?刺客,选择了死,可死该怎么死?该为什么死?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东周列国的故事,印象之中,但凡刺客,无不是气贯长虹大义凛然可歌可泣的。少不更事,更多时候只是流连于故事的精彩,至于他们这样做正义与否,值得不值得等问题却很少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加,早走过了少年的无知,年少的轻狂的岁月,对某些事情早已没有那么笃定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是刺客自己的还是被刺者的。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人“堂而皇之”的夺走别人的生命、义无反顾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像专诸,只因公子光“善客待之”,为了公子光的锦绣前程,在一句“光之身,子之身也”中,便刺杀了吴王僚,同时被杀。像聂政,只因严仲子找个理由送来“黄金百溢”,便可在母亲去世后去回报他,答应替他杀死仇家。两个人的理由,都是“士为知己者死”,如史书记载属实,那么要成为这两人的知己太容易了,只要肯以礼相待、肯出钱,就可以了。公子光雇佣专诸,他可以去刺杀僚,那么如果僚事先雇佣他,他是不是又可以去刺杀公子光呢?严仲子给聂政百金他可以去替严仲子报仇,万一侠累事先收到情报又以更大的诚意给更多的钱呢?聂政该怎么选择?专诸聂政之流的知己到底是公子光与严仲子,还是钱?

    豫让,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于是在智伯被杀后,自甘为奴,涂漆吞炭,先后两次刺杀赵襄子不成,终已身殉。放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自己的余生送给另一个人,这样的故事可算是可歌可泣了。但智伯在当时是著名的“不仁”之人,史书上形容他“怕贪而愎”,为打击政敌,不惜引水灌城,淹死百姓无数,如果这样一个人得势,江山社稷会怎样?天下苍生又会怎样?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君子之风,可匡扶这样一个人,为这样一个人殉身,真的正确真的值得吗?

    曹沫,很多史书上百般褒扬的一个人,官拜鲁国将军,三次落败于齐桓公,终在诸侯大会的时候跳出来用刀子逼迫齐桓公把战胜得到的土地还给自己的国家。太史公记载的刺客,多围绕一个“义”,我惟独在此人身上看不到义之所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如此的手段要回在战场上失去的土地,为世人所不齿。更为让人后怕的是,如果没有管仲的劝阻,桓公真的来次“霸王”之怒(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所有诸侯贡奉周天子,故无法称之为天子之怒,遂以“霸王”代之),真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鲁国危矣。曹沫此举,置鲁于何处?不知鲁庄公看到这一幕后,有没有偷偷拭去脑门上的冷汗?

    记载最详细的应是荆轲了,太史公也认为他的刺秦是大义之举,更有无数的后来人觉得他与其他四位相比更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但在我心中却始终存在着疑惑:保卫国家就是大义吗?保住燕国继续诸侯混战真的比六国统一更好吗?“大义”,到底是某些人的大义还是天下所有百姓的大义?撇开荆轲的人品不谈,他本身是卫国人,后去了赵国,最后才到燕国,到底怎样才算是保家卫国,而不仅仅是感恩于太子丹呢?

    其实,每个人都难以用对错、正邪、以及值得不值得来简单的衡量,也无法给之一个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放弃自己的生命,像聂荣、田光、樊于期,他们可以只觉得有必要即可;但刺客,更要剥夺别人的生命,一个真正的刺客,理应思考这样的合理性。但这样一思考,就会出现无数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会陷于悖论当中。何谓“大义”?何谓“公理”?这世间真有吗?上位者谓之为了天下苍生,可真是为了他们眼中的蝼蚁小民吗?

    思考,会让一切变得复杂;不思考,一切反而会变得更简单。或许刺客们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把这繁琐的问题简单化为“因为他对得起我,所以我也要对得起他”,于是毅然往之,不惜慷慨仆死,至于其它,那是活着人的事。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些坚持的东西,撇开所有的“大义”、“公理”、“天下”不谈,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与选择,即使到死亦未悔,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聂政刺杀失败,在击杀了几十个侍卫后,反手割掉自己脸,挖出自己的眼睛,“自屠出肠”,后人大多感概其勇猛刚毅,但在我看来,不过是一逞凶斗狠之徒;豫让跳起来刺了襄子的袍子三剑,“虽死不恨”,当时兴许有人会嘲笑他,但在这一刻,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一个永久的哲学命题。

重读<史记 刺客列传 荆轲>]

读史札记 2008-07-10 05:26:25 阅读143 评论14 字号:大中小

 

     <刺客列传>里荆轲一节,是喜欢读的。

     这次重读的时候,有一些新的思索。

     以前读出的是"气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觉得荆轲是慷慨赴死的豪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整个事件的进展,从智勇深沉之士田光的自杀,樊于期的自刎,都是在强调战国人轻生尚气,“立名义”,“重然诺”,“高气势”的普遍风尚,一直在渲染气氛,向高潮推进。

     但现在觉得荆轲并不是一个只注重过程,不在乎结果的死士,他其实不想死。

     荆轲爱读书,剑术却很稀松。他曾与盖聂谈论剑术,一语不合,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他就离去了。盖聂说:“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荆轲与鲁句践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也默无声息地逃走不再见面。他不是只逞匹夫之勇的市井之雄。

     燕国太子对荆轲讲述自己的计划,“秦国强暴。如果派勇士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最好;如不成,就趁势杀死他。使秦国内部乱离,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荆轲终于答应下来。从前鲁国的曹沫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夺的鲁国土地,达到了目的,自己也全身而退。蔺相如"完璧归赵",也是以威胁秦王的方法成功的。所以荆轲有理由相信,类似的计划,具有成功的希望。

     (试引另一则相关史实,以证类似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寝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到秦军进逼燕国时,太子丹请求荆轲行动,派遣十三岁上就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但荆轲早已物色了一个人,打算等他来到后一道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再次催请,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是什么意思呢?只顾去而不能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他对自己的期许,显然远高于一般不计成败,舍身一博的"竖子"级刺客。

     于是有了众人白衣冠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的千古一幕。因为荆轲预感自己是回不来了。“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他的预感是有道理的,因为秦舞阳在秦宫中脸色突变,怕得发抖。荆轲替他掩饰了过去。到了“图穷而匕首见”的时刻,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秦王逃脱,反而砍倒了荆轲。荆轲临死前说:“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条约回报太子。”

     荆轲很清楚自己的武术很平常,有的只是器宇与志节。如果有他中意的人帮助,成功不成功都有可能,但决定与秦舞阳同行时,他就知道是几乎注定是要失败。以后的一切,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绝唱了。

     至于他为什么不能再多等一阵,与助手同行,还是过不了"尚气"这一关。志节之士的软肋就是怕遭赏识自己的人的误解轻视,田光和候赢这样的人,用自杀来免除别人的误解,而荆轲,对名誉的重视,显然超过了对功业和自己生命的考量。

     至于他等待的那位朋友是谁,并不清楚。从荆轲结交的人士来看,必定不是等闲之辈。

     荆轲的朋友,那位在易水旁击筑为他送行的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赦免了他的死罪。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在靠近秦始皇时,举筑博击秦始皇未中,被杀。高渐离的所为,是由情绪支配,为友复仇的刺杀行动,非常单纯,所以他可能没有期望值甚高的荆轲失败时那样深刻的沮丧与失望。

荆轲篇(一)——水货是怎么炼成的

水货,不是行货的货叫做水货,学名叫赝品,俗称假的。这词儿放在荆轲身上在合适不过了。
荆轲在《史记•刺客列传》中笔墨占的最多,他是春秋战国影响力最高的刺客。据此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不计其数。究其历史原因,不过是因为刺杀的对象是后来统一全国的秦王嬴政,所以名声响亮罢了。如果刺杀的是某位村长,绝对不会名垂后世的。
荆轲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职称倒是不老少,可惜实力不咋地,完全是靠炒作起家的。来看下他是怎么炒作的。
荆轲的爱好有两点,一是读读小人书,二是练习击剑,没准发展好了还能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
荆轲的剑术有两下子,仅限于理论平面上,凭着剑术游说卫国总统——卫元君。人家卫元君能当上卫国总统,还是很又能力的,一眼看穿了荆轲是个纸上谈兵的料,所以没信任他。
荆轲心想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卫元君你个老眼昏花,不识英才,大爷还不再你这里干了,卷行李——走人。
去哪儿呢?这是一个问题。拜访名人借此提高自己的名声,这一条成名的捷径。于是荆轲到了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地区)榆次地方不大,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也,榆次有位仙,当时巨牛无比的剑术名家盖(gě)聂,名震天下,剑术了得。
荆轲慕名而来,与盖聂论剑。远道而来不为别的,大家都是剑客,切磋切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论剑有两种意思,一是论剑道,开个座谈会,大家在理论上阐述下各自的观点见解。二是干脆比试比试,谁赢了谁的剑道就是真理。
前提说了荆轲喜欢读书,也算是个读书人。读书人的本事在嘴上,不喜欢动武。荆轲海阔天空云山雾罩的侃了一会,什么南山打过虎,北山杀过狼之类,惹的盖聂很生气。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盖聂人家是成名剑客,很有绅士风度,没反驳他一句,只是白眼斜视着他,放着冷冷凶光。这是一种很不友好的举动,当然荆轲也看的出来。荆轲也不是一般的剑客,从盖聂凄厉的目光中,得知盖聂决不是普通的剑客。自知不是他的对手,老子灰溜溜的走了。可能走了很远了还说了一句,你等着!
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的出来,盖聂非比寻常,他发扬了樱木花道在球场上的那句话:用眼睛杀死你——而期盼已久的两强对决,荆轲令人大失所望。
有人劝盖聂把荆轲叫回来,人家不远千里前来,别管干啥来了,我们总得尽些地主之谊,请人家吃顿饭。盖聂说话了:“刚才他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不靠谱。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在说一句,小心大爷在你身上刺个透明的窟窿。小学还没毕业!敢跟我来论剑。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还敢留在这里。”派人到旅店处询问房东,得知荆轲已打车跑了。(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看来荆轲逃跑的功夫倒是很有造诣。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荆轲果然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盖聂沉声道:“很简单,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这种靠炒作起来的伪劣产品,本就没有什么本事,还敢来跟我论剑,切!”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荆轲离开了榆次,来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荆轲没事瞎溜达,见树下有一群人在下棋,闲着没事凑过去看看。开始是支招,后来干脆自己上。
荆轲与地头蛇鲁句践下棋,因为谁先手谁后手的问题发生争执。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放在民族之间就会成为冲突,放在国与国之间就会引发战争。事无大小,关键是看放在什么样的背景条件下。两个人之间的事,最多是抄起扁担干了,然而荆轲能忍常人不能忍。
“本来我和老王下的好好的”,鲁句践心里不舒服怒而叱之,“哪儿来的山炮,滚远点……”
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豪杰当由此风骨,荆轲没有,嘿而逃去,就是嘿嘿一笑跑了。本来可以出手的,太令人失望了。或者是荆轲剑术登峰造极,怕一出手见血封喉吧!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一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荆轲梦游到了燕国。这里的父老乡亲那般的和蔼可亲,就在这儿不走了。
荆轲在这条街上住了下来,渐渐地与一卖狗肉的交上了朋友,又和擅打击乐手高渐离称兄道弟。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荆轲能和一个狗屠结交为友,可能是因为他们都身怀利器,臭味相投吧!至于高渐离,人家好歹是个乐手,有一技之长,为人豁达与荆轲合得来。
他们三人没事就在街上吃点烧烤,喝点啤酒,然后侃大山。喝多了,就开始耍酒疯。
我把喝多的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酒后无德型,打爹骂娘,天下老子最大,皇上二大爷都不放在眼里。二是亢奋型,滔滔不绝,醉话连篇,将他那点光辉事迹翻来覆去的讲了八百六十遍,唯恐村里的男女老少不知道。三是抑郁型,典型表现是睡觉。喝多了,我啥也不说,表情呆滞,倒床上呼呼大睡,火星撞地球跟我也没一毛钱关系。最后就是情绪失控型,或哭或笑,或喊或闹,或唱或跳,这个类型表现比较复杂,呈现多样化发展,根据酒量的多少可能爆发如跳楼、喝药、裸奔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荆轲他们三人喝醉了,显然就是最后一种类型。谁让人家高渐离有手艺,会击筑。(筑:古代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有说有笑,或哭或闹,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在大街上旁若无人肆无忌惮。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为人深沉稳重,喜欢读书(沉深好书),城府很深,游历多个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这样一来,荆轲给自己发迹提供了良好的人脉关系。他与狗屠夫、高渐离在街市上旁若无人的自娱自乐,无非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当地著名人士的目光,所以说这是古代版的炒作。
炒作的很有效果,对布衣平民来说,成名发迹需要有个机会。
田光给了他这个机会。

荆轲篇(二)——水货水货怎么练成的

田光,燕国著名隐士。(其实也是个水货)喜欢在家里憋屈,就是眼神不太好,也难怪岁数大了难免有些老花眼,所以他没看荆轲是水货。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田光懂得,所以他隐藏在闹事中,别人以为他是普通公民,殊不知他却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田光凭借多年的人生阅历感觉到荆轲是不甘于平庸的人。(知其非庸人也)
荆轲见到田光那一刻,醉酒忽然清醒,在他面前是个道貌岸然双目灼灼的老人。老人举止不一般,田光问道:“你是荆轲?”
“在下正是。”
“老朽田光。”田光郑重的说,“燕国非著名隐士。”他不是平庸的人,早晚有一天他会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来。田光默默的告诉自己,所以友好的善待荆轲。(善待之)
是英雄,必要有光辉事迹,得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才算得上英雄,没事儿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这些人只能归类为人渣。
没过多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这是铸成“荆轲刺秦王”的导火索。太子丹出生在战国时代是宿命的悲哀,他的主要工作是做人质和不停的做人质,最后被杀。燕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过人质,与秦王嬴政是发小,关系不错,他们两个也可能发过“苟富贵,不相忘”之类的誓言,然而誓言说起来很容易,通常很难实现,等到嬴政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了秦国做人质。
都是哥们,怎么的嬴政你不得照顾照顾我啊!燕太子丹这般想着。嬴政很讲究,非常照顾太子丹,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睡的地方也很好,冬冷夏热,采光良好,遇到下雨天还得到外边去避雨。
秦王的性格极端,他对人没有感情可言,少恩,而有虎狼之心。可想而知一个在娘胎里就遭受蹂躏的人,长大成人后对人该是种怎样的态度。
太子丹非但没有得到照顾,秦王反倒是对他冷嘲热讽,这令太子丹深深地感到世态炎凉,种下了仇恨种子。“都是道上混的,没必要对我一个弱国太子这般绝情吧!嬴政我算是看透你了,不杀你难消我心头之恨。”燕太子丹心中暗想。于是逃回燕国,当了多年人质逃跑的功夫早已练就的炉火纯青。
太子丹是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报复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回国后开始致力于刺杀秦王的计划。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蚕食诸侯。战火将要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
分析天下局势后,太子丹得出了高明的结论:眼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打败秦国。为此深为忧虑,特地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鞠武说:“秦王不可动!”鞠武这老头不糊涂,分析了一通,秦国势力遍及天下,太子你因为被欺负就去触动秦王,蚂蚁吃恐龙,你这不是找死吗?
“那你说我们能怎么办?”太子丹有些怒了。
鞠武不愧是太子的老师,胸有丘壑,城府很深,想了良久,沉吟道:“容我在想想”。(请入图之)老头很有心计,“请入图之”这句话弦外之音是在点着太子丹,只是没有言明,太子丹也不弱智,他当然知道——除了刺杀秦王,别无他策。
过了不久,秦将樊於(wù)期(jī)得罪了秦王,知道点儿秦王的隐私,怕被杀人灭口才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了下来。鞠武见事情不妙,劝太子丹说:“这可不行啊!”
“为啥?”
“太子你想啊!秦王生性凶暴,他若听到樊将军住在这儿,难免要造成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后果不堪设想。我建议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国的借口。然后向西与三晋结盟,南联齐、楚,北与单(chán)于和好,形成合纵之势,以抗秦国。”鞠武说的很有道理的,他的担心也是有必要的。然而太子丹却反驳说:“时间太长了,我等不了。樊将军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秦而抛弃朋友,那样做人不地道。不知老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没有!”鞠武回答的很简洁,“太子,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安危,我无话可说……”
不论鞠武怎么劝太子丹并不感冒,一副“我就这样你爱咋咋地”的神态。鞠武也没招,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当你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别人。鞠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向太子丹推荐了隐士田光。
经过一番交涉,田光前来拜会太子丹。
太子丹对他很客气,退为引路,跪下拂座,给予燕国最高礼遇,兄弟相称也是可以的嘛!“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大哥,你看有什么好办法吗?”
田光明白太子丹的言下之意。“我都一把年纪了,精力衰竭,办不大事做不成。况且,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太子丹说:“眼下如此,作为演过公民不能不为国家着想啊!”
田光说:“还是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当你办不成大事的时候,最后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事转交给别人。田光向他推荐了勇士荆轲。至此荆轲终于有用武之地,才算踏上了政治舞台。

荆轲篇(三)——水货是怎么炼成的


太子丹感慨万千,临行前说出一句要了田光性命的话:“国家一级机密,勿要泄露。”
田光心想,“我一把年纪了,混了一辈子,口碑不错,不能令人怀疑我的人格。”田光把事情的原原本本告诉了荆轲,之后横剑自刎。他用鲜血诠释着人世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田光死了,他是整个刺杀计划中牺牲的第一人。
第二个是樊於期。
荆轲是有勇有谋的人,他知道达成一件事,需要有计划策略。
太子丹的谋略是:重利诱惑秦王。
荆轲犹豫了一下,刺杀秦王这等大事,弄不好就得挂,容我想想。想想是对了,荆轲没想到刚一出道就接了这么大的活儿。荆轲总不能听说要刺杀秦王,就像影视作品中演的那样,慷慨爽快,义愤填膺,好,发给我个扁担,干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荆轲就不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水货。虽然是水货,但他也是水货中的行货。荆轲说了些才能低劣,不能胜任的客套话。毕竟那是掉脑袋的事情,不能不设身处地的为自己考虑考虑,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太子丹见状好言说了三千六百句,没啥效果,最后竟然跪下。这招太狠了,换了谁都会同意的。荆轲当然答应了。此后荆轲过上了小康生活,住别墅,开小车,有吃又有喝,美女随便选,此地人生安乐窝。过了很久,也没见荆轲有行动的意思。(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其时,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当时的形式就是兵临城下。盲人骑瞎马——处境相当危险。
太子丹急了,“大哥,也不能这么整啊,好吃好喝供着你,你也不办事啊!迟迟不见你行动,反之每天悠哉的生活,这是怎么回事?”
《史记》中对荆轲性格概括为“深沉好书”,荆轲迟迟不动那是有原因的,只是缺少条件,其性格深沉可见一斑。荆轲道出了其中原委。“在我看来太子‘重利诱惑秦王’的谋略固然很好,但还缺少一个人的头颅。”
太子丹一怔:“谁?”
“秦将樊於期。”
“什么?”太子丹以为听错了,没有的确是樊於期,太子丹脑际嗡的一声一片空白,“那怎么行,这不行,绝对不行!”
荆轲解释道:“重利诱惑秦王,固然很好,可是天下都将是秦国的了,秦王在贪,还在乎这点蝇头小利吗?秦王悬赏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於期首级,足可见他不是一般人物。如果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并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接见我。”
太子丹不忍,“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行!我在想想吧!”荆轲知他不忍心也没有跟他争辩,私下找到樊於期。
樊於期原为秦将,知道秦王私生活的事儿,被一路追杀,弄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下场,迫害的惨不忍睹。樊於期对秦王更是恨之入骨。(痛于骨髓)
“现在我有一个可以帮你报仇的方法。”荆轲胸有成竹的说。
“什么办法?”
“我去刺杀秦王。不过,得借你身上的东西一用。”
“什么东西?”
“你的头颅。”
“行,给你!”樊於期是个被仇恨逼疯了的人(日夜切齿腐心),只要能杀了秦王报仇,死又何憾?于是饮剑自刎,刚烈之人也,他是刺杀计划牺牲的第二位仁兄。
事实已成为事实,纵然太子丹极其悲哀,有一百二十个不愿意还是无法挽回,樊将军已经死了,无奈只有将首级封于匣。
刺杀的基本条件已具备,眼下就剩下寻求利刃。
刺杀是大事,何况对象是秦王,所以匕首的质量一定要有保证,绝对不能拎着西瓜刀就上了。匕首出自名家之手——赵国徐夫人。夫人,姓徐名夫人,不是姓徐的夫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男人,有手艺的爷们儿。他打造的这把匕首甚是了得,不仅锋芒毕露,而且淬有毒液,经过人体科学试验,见血立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行李都收拾好了,准备出发吧!
太子丹怕不保险派上十三岁就杀过人的勇士秦舞阳给荆轲做助手,这个秦舞阳十三岁就杀过人,真是了不得,莫非把他弟弟推井里了,可惜了秦舞阳居然做了炮灰,在整个刺杀事件中,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
可是迟迟不见荆轲行动,太子丹有些坐不住了,一天两天还好,战前心里紧张,缓解下压力可以理解,一连等了很久,荆轲还是不行动,并没有视死忽如归的意思。
日久天长,恐怕有变。
太子丹就催促荆轲,“时日不多了,要不然派秦舞阳先行一步?”
荆轲被激怒了,再也装不了深沉的性格:“你派秦舞阳先去,你什么意思?看不起我你直说。整事儿给我看呢?我之所以不去,那是在等一位朋友同去,你知道个啥呀?”
将死之人的愤懑,太子丹可以理解。
荆轲在等谁呢?
纵观《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会不会是在等盖聂,也未可知。当年你看不起我,不如咱们一起去刺杀秦王,盖聂,你有没有胆量跟我一起去?这也不是不可能的,此乃个人猜想。
既然催促,那就诀别吧!
易水边,风萧萧。
荆轲兀立,秦舞阳在他身边。
我在留恋这里的天,这里的风,还有这里的朋友。他们都穿着白衣为我饯行,知道我不会活着回来,这或许这是命运,历史的使命降到我的头上,我还能说什么。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慷慨激昂的筑乐,震荡着燕国碧青如洗的天空。
荆轲上了车,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荆轲篇(四)——水货是怎么炼成的

后来的结果是荆轲刺秦失败了,有没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是这个结果,所以也没有必要在写下去了。
这样留给了我们两个问题:第一荆轲是水货吗?第二,荆轲为什么失败了?
《史记-刺客列传》中从头到尾也没记载荆轲出手,所以很难知道荆轲的剑术如何?通过分析来看,他不及专诸,不及聂政,结论是剑术相当的垃圾。“与盖聂论剑”“鲁句践怒而叱之”两件事,荆轲都应该仗剑出手,那是扬名立腕的机会,可是荆轲灰溜溜的跑了,说他胸怀宽广,未免有些牵强。太子丹之所以重用他,主要还是由于隐士田光的推荐。太子丹也没实际考察荆轲的剑术,反倒是好吃好喝的供着。由此可见,太子丹确实具备长期做人质的潜力。
《荆轲刺秦王》那段大家都知道,不必过多解释。荆轲到底是不是水货,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还算机警,一句话“农村人没见过见世面,大家别笑话。”给搪塞过去了,接下来是“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也就是图穷匕见,致命一击。“左手把秦王之袖”证明距离很近,然后荆轲致命一击,不说来个见血封喉,这么近的距离换了普通人也能把秦王扎成重伤。然而“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秦王轻易的躲过去了,这里“未至身”可见荆轲没掌握出手时机,不是职业刺客应该做的。这一击,丝毫没看出荆轲剑法高明。
第二,“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秦王挣脱后绕着柱子跑,荆柯在后面紧跟着追,绕着柱子跑了好几圈之后,居然没追上?(荆柯百米的速度可真够快的!)
第三,秦王由于剑太长没拔出来,可算是拔出来,回身一剑砍向荆轲。这时荆柯不说飞起一脚将秦王的剑踢飞,也至少也来个侧闪。然后给他一刀,匕首淬有剧毒,刮破点皮儿,秦王都会致残。可是可是荆柯居然没躲开秦王这一剑,反而砍断了大腿,秦王这一剑力度更大啊!紧跟着又连被劈了七剑。这算是玩完了。
最后,荆轲还有个机会,就是投掷匕首,可惜投中。不仅剑术不行,标枪技术也不咋地。
——由此可见荆柯的剑法并不高明。分析的结论是荆轲是的水货,十足的赝品。
当初我在学《荆轲刺秦王》时我问老师,荆轲是个游侠杀手,秦王养尊处优,他为什么没有杀了秦王?(当时被荆轲大义凛然所感动,没有想到荆轲剑术不行。)老师说历史上难道就不能有偶然的事情发生吗?
历史上偶然的事情可以发生,一次可以理解,但是在一个人身上连续发生四次就很难解释了。
至于《荆轲刺秦王》中那段惊心动魄的打斗,也未必是事实。荆轲的生卒年:?——前227。按照生卒年推算,荆轲刺秦王是在公元前227年。公元前104年太史公开始撰写《史记》,与“荆轲刺秦王”事件相隔120多年,难免以讹传讹,所谓七分史实,三分为虚,由此可见,个中细节,未必就是事实。
秦王被刺杀这等大事,自然要严守秘密。如今的刺杀也很难知道事情的真相,那些新闻不过是在混淆视听罢了,何况当初的社会。笨方法也想象的到,难道他们在打斗的时候,旁边有个目不转睛的书记官在纪录,只见秦王使出一招“老树盘根”,荆轲还一招“猴子偷桃”,有点不太契合实际,然后再把资料流落到民间,供大家欣赏,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分析出荆轲是水货之后,来砍第二个问题,荆轲为什么失败了?
剑术太烂,没掌握最佳时机等等都是原因。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史记》记载荆轲与其他四位刺客不同的是,他是唯一好读书的人,《史记》中不止一次提到过。书看的多了,自然就明白一些道理,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梁朝伟最后写的“天下”二字,或者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总而言之是,荆轲失败了,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淹没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反抗秦王的高大形象。 中国文化很奇怪,并不崇尚成功的强者,反而同情那些失败的英雄,比如说荆轲,比如说项羽,乃至后来的岳飞。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上都没有取得成功,却名垂后世,光耀史册。或许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之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

曹沫篇——中国刺客第一人

曹沫被称为是中国刺客第一人,
既然是《刺客列传》,那么就引申出一个词汇——刺客。
什么是刺客?刺客(Assassin):以暗杀为职业的人。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职业,这类人在武侠小说中常见。如果是这样的定义的话,曹沫显然不是全职刺客,充其量是个兼职。
曹沫鲁国人,肌肉虬结,体格魁伟,正宗的山东彪形大汉。体格非常好的人,一看就知道能活到死。体格好的人,通常比较有市场,按照“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惯性思维,曹沫做个力工游刃有余,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于是曹沫到鲁庄公手下打工(以勇力事鲁庄公)。
鲁庄公姬同,公元前693年——前662,在位32年,春秋诸侯国鲁国第十六君主。
鲁庄公也比较欣赏曹沫这样的员工(庄公好力),曹沫长的挺唬人。
鲁国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小国,那些霸主们视为“鸡肋”,收购了你,战略意义也不大,有你的存在,没事还能解解闷。总而言之是有你没有你,太阳明天照常升起。
鲁国其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
齐桓公姜小白实在是闲着没事干了,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派兵性骚扰鲁国。他这轻易的一动,那头的鲁庄公就坐不住热炕头。鲁庄公很头疼,怕啥来啥呀!不让过消停日子。急忙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上主要探讨是派谁迎战,最后大臣们一致举手表决,拜曹沫为将,对齐国宣战(曹沫为鲁将,与齐战)。
两国的实力,一个是国足,一个是巴西,相差太悬殊。果然,曹沫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对他的期望,战事如人们预期预料的那样,三战皆败。
面对这样的结果,鲁庄公害怕了,当前真是盲人骑瞎马——处境危险,怎么办?
战略有很多意义,小公司的战略意义简单一点,就是活着,活着最总要。
——马云
鲁庄公明白这一点,当机立断,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这是很古老的手段,但通常很实用。
鲁庄公或许不是个好君王,但却是个好领导,他没因为员工的失职而进行责罚,事实也如人所料,鲁国妄想战胜齐国的胜算几乎为零,无论是派谁出战,结果都可能是一样的,曹沫不过比较倒霉。所以鲁庄公没有责罚曹沫,犹复以为将。只有这样的领导,员工才可能死心塌地的为你卖命。
事实证明,曹沫没有令他失望。
那年头比较流行对天盟誓之类的大型公益活动。鲁庄公为表示诚意邀请齐桓公柯地盟约。盟约乃是国际行为,所以排场很大,两国的领导、重臣,机关单位的要员来了不老少,大大小小的县长啥的都到了现场。
曹沫当然也在其中。
齐桓公和鲁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这时载入史册的一幕发生了。
曹沫盯着盟坛上得意的齐桓公,又看了了失意的鲁庄公。心中暗道:“老板对我挺够意思,我不能忘恩负义,齐国虽强,但我不惧你。”想到这里,管他三七二十一,Just do it!只管去做……
说时迟那时快,曹沫蹭的窜上盟坛,藏在袖子中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直抵齐桓公姜小白的后心,锋芒毕露,寒光闪闪。“你要是敢动一动我就让你这个天下第一霸主身上多个透明的窟窿,如果不信你可以试试看,保证效果让您满意。”曹沫目光森冷的盯着齐桓公。
姜小白一惊,“你是要杀我,我猜的对吗?”
“你猜的没错。”
齐桓公姜小白那经验相当丰富了,岂是你拿着水果刀就能吓屁的,一惊过后迅速冷静下来:“你想要干啥?直说——”多年的从政的经验告诉他,曹沫旨在威胁,只要答应曹沫的条件,性命可保。
曹沫义正词严的说:“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翻译成通俗话就是,强齐欺负弱鲁,太他妈过分了,把鲁国失地还给我们。
齐桓公可是明白人,不弱智。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还是懂得,看此情形若是不答应曹沫的条件,没准要撕票,恐怖分子可是什么事儿都能干的出来。还是保命要紧,齐桓公当下答应了归还鲁国失地。反正齐国这么大个生产队,也不在乎你那两根儿垄。关键是面子过意不去,当着这么多人面多让人下不来台,齐桓公答应曹沫纯属缓兵之计。因为只要性命在不愁除心头恶气。
齐桓公很博爱啊!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关键是不放手小命没了。
曹沫成功了,没费吹灰之力,收复失地。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位置上,面色不变,谈吐从容,毫无惧意。曹沫不知道这一刻他成了刺客的祖师爷,当世敬仰,后世追慕者不计其数。
此刻最害怕的鲁庄公,万一姜小白不讲诚信,毁了约,派兵压境,如之奈何?他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
果然,齐桓公姜小白怒了,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大,第一次有人威胁他,颜面扫地,面子有时候比啥都重要,自古皆然。
齐桓公怒道:“他娘的,我非派兵平了鲁国不可。”正待发作之际,老油条管仲说话了,“不行啊!这么做会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对您,对齐国都是不利。”
“那咋整?”
“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管仲是明白人,没有受到老年痴呆的困扰。首先要保住信誉,如此诸侯方能支持你,至于鲁国小国一个,又与强齐接壤,想要收拾他找了充分的理由不就行了,何苦来的争这一口气。
齐桓公姜小白想了想,为了顾全大局,权衡利害,强忍怒气归还占领鲁国的土地。
就这样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曹沫是行刺成功为数不多存活下来的仁兄(身名两全)。《史记》中对曹沫劫持齐桓公事件,笔墨不多,前后不足三百字,但是可以看的出来曹沫不畏豪强赤胆忠心的侠义精神。正如《倚天屠龙记》中周癫说的那样:我虽然打不过你,但我就是不服你。
做人当有此风骨。
此外,我们都学过《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时间上与曹沫迎战齐国相吻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左传》中的曹刿与《史记》中的曹沫是否是同一个人呢?我想这是历史学术问题,还是留给有痔之士研究去吧!
一百六十七后,吴国有专诸。

专诸篇(一)——成功有时很憋屈


他本该是母亲膝下孝顺的孩子,妻子心中体贴的丈夫,孩子眼里慈祥的父亲,他的前途本是美好的,他将来可以做一名好厨师或者屠夫。人生命运无常,谁也不知道下一刻是巧克力还是白糖,当他遇见那人时整个吴国的天空都变了颜色。
那个人叫伍员,字子胥,是一个被仇恨折磨的丧心病狂的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实在是在楚国混不下去了,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为此目的,他不惜一切手段。当他一眼看到专诸之时,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吴越春秋》记载)
《史记•刺客列传》中说伍子胥知专诸之能,究竟是怎么个‘能’,最通俗的理解为,是能用的上的‘能’。
伍子胥敏锐的政治经验告诉他,这个人以后能用的上,带上他。
专诸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他什么也没有说,跟着伍子胥就走了。他不希望一辈子做平庸的屠户或者厨师,那不是他的理想。(专诸好像也没啥理想)
伍子胥进见吴王僚,施展口舌之能,他向吴王僚陈述重重攻打楚国的利处(说以伐楚之利),伍子胥迫切的需要吴国的力量,来实现为父兄报仇雪恨的夙愿。
吴王僚有些犹豫。
伍子胥掩不内心的狂喜,他的夙愿没想到很快就是要实现了。正当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在他头上泼了冷水。他是公子光,吴国的王公贵胄。他反对说伍员父兄都被楚平王杀死,所以伍员才讲攻打楚国,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
吴王乃止。
公子光说的在理,他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他刚从战场下来不希望再次冒险。第二,他在给伍子胥发信号,让他看清吴国真正的主人是谁。英雄所见,大致相同。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有弑君夺位之意,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来看,不久的将来公子光必杀吴王僚取而代之成为吴国新君。想要令吴国出兵,势必要过了公子光这一关。
伍子胥忽然想到了一个人,他叫专诸,一个籍籍无名,默默无闻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讨好公子光的了。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在他的身边安插个心腹,而自己领着熊胜跑到乡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去了。
在伍子胥看来,专诸不过是个棋子,完成他最终复仇目的的一颗棋子。
既然是伍子胥介绍过来的人,不会错的。公子光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当然明白这点,对专诸很客气,施以厚遇,每顿四菜一汤,有酒有肉,吃龙虾蘸大酱,好吃好喝的养着他,这一养便是很多年。
公子光之所以愤恨不平,有弑君夺位之意,原因有段历史。
公子光他爹吴王诸樊,这老头比较仁厚,他有三个弟弟,依次是余祭、夷眛和季子札。三个弟弟中季子札最为贤明,所以他没立太子,想兄终弟及接力棒似的传给季子札。在纷乱的春秋战国王室中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俨然一个模范家庭。《史记》读到这里,倒是想起了后世宋太宗时期的“金匮之盟”是不是源于此处。公子光他爹想的很好,也勇敢的这么去做了。事实证明,在君王承传的过程中保证按预期的设想传承的难度系数比较大。你想把王位传给季子札,你知道人家愿不愿意?
诸樊死,余祭继位。
余祭死,传给夷眛。
夷眛死,本当传给季子札。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现了,季子札逃不肯立。
听说过有逃学的,逃婚的,还真很少听说给个国家总统不干的。假如他不生在帝王之家,很可能是名垂青史的贤士。季子札是位贤士,他对君王位不感兴趣。好像是很难理解,其时不难,我们把君当作一种职业的话,就好理解了。人家季子札就是喜欢画个画,作个曲,写写诗啥的,对吴国总统不感兴趣。
提到贤士不得不多说几句,最著名的当属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就是在一片竹林下的七个闲人,主要工作是喝酒唱歌抬杠子,闲来背后骂领导,没事还来个裸奔啥的。属于那种人家吃饭他睡觉,人家睡觉他唱歌的人,总之行为乖戾,彰显个性,就是要与正常人不一样,将精神分裂症早期症候群表现的淋漓尽致。季子札无疑就是这类人,逃不肯立,或许是在模仿某位古人吧!
国不可一日无君,吴人乃立夷眛之子为王,即吴王僚。
公子光之所以不服就在这里,按照他爹诸樊的遗命,论资排辈的话应该是他继承王位才对。
为什么呢?看下面——
诸樊是老大,公子光是老大的儿子。
夷眛是老三,吴王僚是老三的儿子。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他们两人的生卒年已然无法考证,不知道谁大谁小,不过吴国人弱智到连辈分都搞不清楚?我想公子光对王位可能是一种错觉。公子光说的有他的道理:“如果按兄弟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
人生的失意之处就在于本该是你的却被别人得了去。
所以公子光很郁闷,很愤怒,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难道吴王僚看不来公子光的险恶用心?
从后文他弄了很大的排场去赴宴来看,他显然是看出了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对公子光动手呢?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吴王诸樊传国来看,吴国家风比较淳朴仁厚,况且他与公子光又是亲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何必搞的那般兵刃相见血肉模糊的呢!二来,公子光虽然不服,在吴王僚看来也只是一时之气,愤愤不平,过几年就习惯了。如果猜测对的话,那么吴王僚对公子光太轻视了。
公子光不是省油的灯,他隐忍多年,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专诸篇(二)——成功有时很憋屈


吴王僚九年楚平王驾崩了。(按《史记•楚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楚平王卒于其十三年(前516),是年为吴王僚十一年,此处可能是笔误。)
吴楚两国是世仇,祖上说不定打了多少次。
吴王僚见机会来了,趁着楚国办丧事之时,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谮(zèn)城,又派使臣到晋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楚国举国同哀之际,吴王僚派兵出击,显然有点不地道。假如别人家死了人,正办丧事呢!突然仇人上门来寻仇,可想而知,那必然是三姑七婆二大爷,男女老幼,抄起扁担就干,跟你们拼了——
吴王僚不知道哀兵必胜的道理,还是机不可失的诱惑?不管怎么地,这是吴王僚军事战略上的一次失误,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他的背后有双冰冷的眼睛正在暗中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果然不出所料,楚发兵断绝盖余、属庸退路路,吴兵不得还。被断绝后路了,回不来了。吴王僚很郁闷,这可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吴国举国同哀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暗暗窃笑,没事偷着乐,那人就是公子光。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机会不能失掉,不去争取,哪会获得!况且我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当立君,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掉我的。”他说的词严正色,谁都可以看的出来他要政变的决心。
专诸平静的说道:“王僚是可以杀掉的。然而,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
《史记》对专诸记载中,全文专诸只说了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其中的四个字很有分量——母老子弱。
分析下这句的言外之意。
一,母老子弱,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言外之意好像是在说吴王僚当前处境很窘困,而你此刻要发动政变,虽然时机成熟,但有点不地道。话又说回来,吴王僚也不咋地!趁人家死人办丧事发兵进攻,看来他们都是一路货色,什么地道不地道的,达到目的才是真的,“地道”是什么东西?多少钱一斤?
二,“母老子弱”专诸是告诉公子光,我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襁褓小儿,万一政变失败,他们怎么办?
纵观《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五位刺客,专诸的形象并不饱满,也没有光辉的精神,但他却是个有人情味的刺客,这一点很难得,他想到了他的父母妻儿,想到了我死了,他们怎么办?
专诸不是冰冷的杀手,是位有人性的刺客。
“母老子弱”是专诸此生中最令人感动的一句话。
公子光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跪下扣头道:“光之身,子之身也。”翻译过来就是,你妈就是我妈,你儿子就是我儿子,你媳妇还是你媳妇,你放心去吧,后事我全包了。
他们二人的对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笔交易。
我帮你杀吴王僚,你帮我养活父母妻儿,最后双方达成共赢。
专诸什么也没有说。他知道他在公子光心中的地位,只不过是个杀人工具,但他还是要去做,报答知遇之恩也好,为了父母妻儿的荣华富贵也罢,反正是一场交易,既然签字了,就要履行合同旨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该到出手的时候了。
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都是亲戚嘛,现在两兄弟被困,大王,来来!别上火,咱们兄弟喝两盅。
吴王僚对公子光不太放心,他知道这顿饭有可能是鸿门宴,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可是他却忽略了公子光的能力。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王僚的亲信。(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这是什么排场?保镖至少几百人开外。
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吴王僚远不如公子光,既然你都大张旗鼓的防备人家,当初为什么不灭了他?殊不知“卧榻之侧起容他人安睡”的道理?是在炫耀还是在挑衅?整这么大的阵势,谁看了都眼气,何况要政变的公子光,他更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灭了你。
两人聊的挺好,话话家常,解解烦闷,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公子光痛苦的说,“真是不好意思,你看的脚气又犯了(详为足疾),我得去擦点药,一会就回来。”
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将糖醋鱼(全炙鱼)进献上去。
糖醋鲤鱼中有柄匕首,一柄可以洞穿三层铠甲的匕首。
那柄匕首就是大名鼎鼎的鱼肠剑,据传说是铸剑大师欧冶子铸造。
我们看武侠小说通常都说什么……他用了某某山之锡,某某河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等等,反正是说这柄剑与众不同,为了渲染这种与众不同,在加几句危言耸听,此剑多少年出世一次,出世之际天下将要大乱等等,这都是小说家言,附会之意很大,正史没有记载。但是那柄匕首绝不是普通的刀,刺杀这等大事,总不能随便在哪个超市买一把水果刀就上了,万一因为质量问题,刺杀失败,哪个厂家能赔的起!
专诸在改写历史之际,他出奇的冷静,冷静的令人感到可怕,专诸什么没有说,献上糖醋鱼。专诸是屠户出身,名字起的很好。专诸,专门杀猪。他杀的猪都比吴王僚见过的人都多,杀人亦是不在话下。吴王僚此刻在专诸的眼里已经不是个人,而是头猪,一头死去的猪。在他的眼里杀猪和杀人本没有区别,都是将匕首插入致命的部位,所以专诸就将匕首插入了吴王僚的心脏。
专诸杀猪的本领没白练只一刺搞定吴王僚。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五位刺客,专诸的光芒不及其他人,但是他的刺杀手法堪称一流,绝对够职业,至少比水货荆轲强多了。
专诸成功了,他没有想到功成身退,事实证明他也退不了,等待他的是乱刃分尸,在地下室里结束他的一生。
大王被刺杀,顿时大乱,局面一发不可控制。
面对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公子光出奇的冷静,他很从容的用了一招就控制了局面。
——全部诛杀!
这招比较残忍,但非常有效。
公子光做事干脆利落,放出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尽灭之。
专诸成功了,公子光也成功了。
既然公子光最后放出武士,全部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却还要牺牲专诸刺杀吴王僚,可见公子光的心机之深,这是消炎带抗病毒,双管齐下,做个双保险,一并解决。
公子光遂立为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如果你对阖闾很陌生的话,那他的儿子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吴王夫差,假如说夫差你还不清楚,那越王勾践总该知道了吧?)
专诸完成了他的使命,在他达成协议那一刻,他没有令公子光失望。
吴王阖闾也没有令他失望。
阖闾没有失信,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专诸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是刺客的楷模,也是刺客的悲哀。在动手之际,前前后后,没说一句话,当时他在想什么?
什么也不说,谁能记得我……

豫让篇(一)——月亮代表我的心


历史上的豫让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太史公《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方孝孺《豫让论》对他的评价是:钓名沽誉,眩世炫俗。
带着这两种评价,我们来看豫让,这位仁兄刺杀技术不咋地,但自残的功夫堪称一绝。
豫让生卒年不详,晋国人,他主要活动在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前后,生活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下。
三家分晋,简言之,是这么回事。
智伯,名瑶,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他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范、中行二氏被逐,四卿并峙,赵简子专擅晋国大权,是时六卿倾轧攻伐,兼并斗争,以范、中行二氏的失败,晋国政治又出现了新的格局。
赵、魏、韩、智四家并立,这样会有两种可能,一是平分秋色,反正谁也吞并不了谁,相互牵制,共同执政。二是一强崛起,吞并其他三家。以智伯勇毅的性格,他选择了后一种结果。赵简子辞世,赵氏气焰暂熄,智伯很快便驾凌韩、赵、魏三宗之上。晋国的政治形势原来是四家对峙,现在变成智氏独强,赵、韩、魏三家稍逊一筹。
人的野心是在不断的膨胀的,膨胀的条件是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朱元璋最初要饭的时候,食不果腹,温饱问题尚没有解决,那时候他压根没有夺取天下的远大抱负。所谓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也。智伯展开鲸吞其他三家的政治抱负,可惜没整好,被后起的简子之子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把他给灭了。
智伯身败名裂,三家瓜分他的地盘,奠定了战国七雄中赵国、魏国、韩国的原始版图。
豫让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最初他在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夫手下打过工,没什么名气,一直默默无闻,有你是五八,没你也是四十。价值不太大,这能说明什么?是怀才不遇,还是没有被慧眼发现。香港导演王晶说过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怀才不遇,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或许说的有点偏激,但用在豫让的身上比较合适,后来事实证明他发的简直是探照灯的强光,光耀后世几千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津津乐道。
怀才不遇和容颜凋零同样是悲哀的。豫让很痛苦,难道是我不行吗?不是,英雄有时候只是缺少一个机会。智伯给了他这个机会。
豫让跳槽到智伯旗下,受到了国士般的尊重。(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豫让很感激,看来离他绽放人生的第三春天不远了。
最初他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时没被重视,为什么智伯突然对他非常好呢?原因很复杂,但我觉得也很简单。
人类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有时就是这样的,当你看见一个陌生人,直觉告诉你,能和他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有种相逢恨晚之感。反之,有些人天生就长着颗尿壶脑袋,看一眼就有上去狠狠踹一脚的冲动。我就曾经见过这样的人,也勇敢的踹了他一脚。人类的感情有时很难用常理去看待,智伯和豫让就是王八看绿豆——对眼儿了,你有什么办法?任何圣贤伟人对此都毫无办法。
这是豫让人生得意的一遇,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智伯一眼便看出豫让是个人才,这个人很不错哦!抢个劫,放个火,踹个寡妇门,只要我一声令下,他完全能干的出来。
《左传》对智伯性格特点概括为:贪而愎。
一个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集所有人格优点于一身的高官能对籍籍无名的豫让另眼相待,这是非常难得的,至少说明了智伯懂得用人之道。后世很多领导都具备这一点,将用人之道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汉高祖刘邦。
豫让被尊为国士,更是每晚以泪洗面,感激涕零。啥也别说了,我只能用行动报答老板对我的情谊。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智伯没有灭了人家,反背人家给灭了。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赵简子赵殃之子)最恨的人就是智伯,他们有仇,在晋出公十一年伐郑时,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出征,他酒醉之后,强灌赵襄子喝酒,还动手打了赵襄子。非但没给人家赔礼道歉,反而向赵简子建议,废掉赵襄子的世子身份,致使赵襄子与智氏结怨很深。
后来,智伯强盛之际,公然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顾虑智氏的强盛,不愿公开与他作对,打不起,还躲不起吗!躲不起还给不起吗?给你吧!也没有几根垄儿。及至向赵氏索要蔡、皋狼之地,智伯却碰了钉子,赵襄子充分发挥我佛大无畏精神,郑重的告诉智伯,天下不是谁都怕你,我赵襄子从来不惯菜。由此引发了一场惨烈的大战——晋阳之战。
智伯率三家联军围攻晋阳。智伯占有主动权,但是未能攻克,又引晋水为助,水灌晋阳,城中顿时变成一片汪洋,可苦了城里人,“沉灶产蛙”“悬釜而炊”,又没有粮食,怎么办?竟是“易子而食”。那些惨不忍睹的景象,赵襄子不会忘记,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对灯发誓必要灭了智伯。最后赵襄子挺住了压力,反扑过来,联合韩、魏灭了智伯。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了它的道理。
豫让没过上几天小康生活,就被无情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无所依傍。
树倒猢狲散,老板都死了,还呆着干嘛?为他收尸吗?
赵襄子不会让你收尸的。
赵襄子这个人比较记仇,他若是仇恨一个人,便是你死了也不会得到安息。
割下智伯的头,给我当酒杯。(漆其头以为饮器)谁让你当初灌我,这回拿你脑袋当酒杯。这若是军令的话,可以说是最残忍的军令之一。
赵襄子也比较善良,没拿他脑袋当尿壶就不错了。
豫让跑了(遁逃山中),逃到一处山林中,事情发展到这里,等待豫让的也只能是落草为寇,当个强盗,那也是一份比比较有钱途的职业,可是豫让没有这么办。他喟然长叹说出了一句传承千载的经典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老板待我不薄,是我知己,他既然死了,尸身还遭人亵渎,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他报仇。用以报答智伯,便是死,也无愧。”他说的斩钉截铁,谁都能看的出来他要为智伯报仇雪恨的决心。这是豫让最初的想法,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为智老板报仇,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可后来他的思想高度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
豫让很聪明,更名改姓,换了个身份证。不知经过什么途径混入赵家,做了一名卫生间保洁员。豫让身怀利刃,时刻不忘刺杀赵襄子。“赵襄子便秘挺严重!好几天没来,我就不信你不上厕所,憋不死你!”赵襄子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百忙之中到人间最美好的地方前来视察工作(襄子如厕),顺便为赵国的农业生产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此,意外发生了……

豫让篇(二)——月亮代表我的心


赵襄子灭了智伯也怕被刺杀,当初他也干过行刺的事,把他姐夫代王干掉了,所以上厕所时都带着侍卫。赵襄子是久经沙场的人,想当初浴血奋战差点没牺牲,他如同狂野的猛兽般对周围潜在的危险洞察秋毫。他凭直觉感到这里危机四伏,他警觉的对侍卫说:“这里有杀气。”
侍卫左右环顾,没觉有异常,心想不对啊!这里只有臭气才对,哪来的杀气?
领导就是不一般。
侍卫忙找来保洁员询问,才知道是智伯的属下——豫让。豫让面对侍卫的明晃晃的尖刀,面色不改,厉声喝道:“我豫让,就是来杀你的,替智伯报仇。”说的大义凛然,毫无惧色。大不了死这里,反正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左右侍卫欲诛之。
赵襄子是个明白人,他很佩服豫让,精神可嘉,可惜实力不济。“他是义士,以后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无继,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理所应当,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放他走……”
宽恕了别人,便也解放了自己。
——宋丹丹
豫让因为赵襄子的宽恕,既往不咎,免得一死。
赵襄子放了他,或许是对他行为所感动,在那个时代臣弑君、子杀父、跳槽换老板的事情多了去,能出现个豫让,可叹可贺。赵襄子或许也有收了他的心思。可是豫让没有,他一次不成,又想出了另一种极端的方法。
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翻译过来是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一般。吞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看到这里相信谁都会蓦然一震,心惊肉跳。我们吃饭都被烫到过,也噎到过,滋味不好受,人家豫让吞的那是火炭,硬生生的把声带烫坏,致使声音嘶哑。方孝孺在《豫让论》中评价他是“沽名钓誉眩世炫俗”。就算是豫让有“沽名钓誉”之嫌,那这沽名钓誉的方式想来也太惨烈,太悲壮了些吧?你吞火炭试试?别说吞碳,囫囵吞枣都很困难。
诞生即死亡——鲁迅在评论某些著作毫无意义时说的话,或可给人一定的启示。
不知豫让吞炭那一晚是怎样过来的,他还能活着真是个伟大的奇迹。
于是豫让沿街乞讨,沦落为丐帮成员。他这幅尊荣,连他媳妇都不认得他了,世上最亲的人都不认得自己,那一刻豫让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凉?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体会得到。
幸好他朋友还认识他。(其友识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X兄”,这句话很有其道理。
他朋友说,“这不是豫让嘛!咋混成这样了?”豫让缓缓地点点头,“是我!”他朋友哭了,哭的很伤心,很悲怆。“你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刺杀不成,何苦把自己糟践成人不人鬼不鬼的?凭你的才能,去投靠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你的,到时候在刺杀,不是很容易吗?像你这般戕残身体,想要刺杀赵襄子,岂非是难上加难?”这位仁兄说的有他的道理,不就是要刺杀赵襄子吗?做事讲究点策略,岂不更好,何苦来的呢!
豫让有他的原则,“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君的臣子感到惭愧!”(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此际的豫让刺杀赵襄子不太可能,所以他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除了给智伯报仇,我还要做个表率,做个榜样。
豫让又一次伏击赵襄子,这是他生命的终结,也是光辉的开始。
赵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经的桥下。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豫让不是为了爱情而来,他是为了刺杀来的。可能是他杀气太重,马都被震惊了。赵襄子敏锐的感到一定是豫让。不出所料,果然是他。
惊,是震惊的惊。赵襄子震惊了,这还是豫让吗?怎的变成了这样?他的心里蓦然一震,为之感慨。豫让啊豫让,何苦呢?赵襄子有些愤怒,我都放你一次了,一二再而三,你还没完没了了。(乃数豫让)“豫让,曾经你在范老板、中行老板手下干过,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为什么不去替他们报仇?反而智伯死了,你却一二再而三,处心积虑的为他报仇,你怎么解释?”
豫让解释的很简单:“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我自然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士为知己者死,赵襄子明白了这句话,他被豫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动流泪,“你为智伯报仇的事迹天下皆知,你都火了半边天。我也放你走了,足矣!你自找死路,今日说什么我也不能在放了你。”
豫让大义凛然,面无惧色的说:“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我知道我活不了,我只求您一件事。”
什么事——
“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便是死,也无憾。我不敢指望您能答应我,但我还是要说出我的心里话。”
赵襄子这等聪慧的政治精英,亦为之感动,脱下衣服,给了豫让,那是发自内心深处对他的尊敬与佩服。
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衣服。大声喝道:“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在说出这句悲壮之言后,饮剑自刎,结束了罹患磨难的一生。
自杀那天,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如果是沽名钓誉绝对骗不了赵国的志士,因为他们都不弱智。
他没有匡扶济世的才干,做事也不讲究策略,沽名钓誉也好,眩世炫俗也罢,豫让不是个成功的杀手,却是个出色的刺客。今天的豫让桥上依旧行人如织,车水马龙,千百年来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解当年国士心。
                               ——唐朝•胡曾

聂政篇(1)——猛人办事只拔剑


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吴见思《史记论文》
聂政魏国轵深井里(今济源东南)人,他是个纯侠客,干的就是杀人越货的勾当,因为有前科,案子犯了被通缉,没办法躲避仇家与母亲和姐姐逃亡齐国。到了齐国,人不生地不熟的,也没个亲戚朋友可投靠的。
聂政寻思着干点啥呢?当个文员,由于长的比较凶悍,还有前科,用人单位肯定pass你。做点买卖吧!那年头商人又没有社会地位,被人看不起。聂政思来想去,这手艺也不能扔啊,干脆杀猪宰牛,做个屠夫,反正杀人和杀猪的道理是一样的。专诸也是屠夫出身,看来屠夫是个很有发展的职业,弄不好就能发展成为刺客。
聂政在齐国以屠夫为职业,开始他的崭新的波澜不经的生活。可是老天不会让他平静,因为他注定不是一名普通的屠夫,还有惊天动地的大事等着他去做。
严仲子来了。
严仲子春秋末期韩国高层领导。严仲子在齐国住了很长时间,一直在寻找能为他报仇的人,后来从狗仔队那里得知消息,聂政乃勇士也。严仲子很高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了好几年,要找的人蓦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在那疙瘩杀猪呢!有这等勇士,我必亲自上门拜访。(严仲子至门请,数反)严仲子这样想着,也这样做了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他们认识了,关系也很好。聂政是侠客,侠肝义胆,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严仲子也不是去相对象,总不能扭扭捏捏的,所以一来二去就混熟了。
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得知聂政母亲生日,大办酒席,不仅给聂政的母亲敬寿酒,顺便给老太太送点小小的生日礼物,小意思,不太多,请收下。
——黄金百镒(yì)。
镒:古代重量单位,20两或24两为一镒。
引用一位网友的高见:春秋时的金即铜,当时的铜相当于现在的黄金,春秋战国时楚国1斤 = 16两=250克,到了秦国就变成了1斤 = 16两=253克。按一镒为一金算,二十两为一镒,黄金百镒大抵是指2000-2400两铜……
反正是天价了。
严仲子出手大方的令人感到可怕。
聂政坚决不收,初次喝酒哪能收你这么贵重的礼物呢?
严仲子寒暄道:你我还客气啥,拿着!现在流行炒黄金,你那股票早都过时了。
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无功不受禄,聂政不会不明白这等浅显的道理,你若不找我有事,焉能送我这么多的金银。
有重礼,必有所求。
聂政拒不接受,辞谢说: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供养老母还算齐备,不敢接受大哥您的赏赐。
严仲子见此,避开别人,说出了他的目的。原来他事韩哀侯,由于政治问题恐怕被另一位韩国高官国相侠累陷害杀戮,才逃到了齐国,这也算是一种政治避难。
严仲子说我有仇人,周游好多诸侯国,都没找到为我报仇的人,但到了齐国,私下听说兄弟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一点薄礼,希望能够和兄弟交个朋友,别无他求。
严仲子这句话说的真实而又虚伪,明明就是花钱雇凶,让聂政去杀韩国国相侠累,却还说的那般冠冕堂皇。
聂政说我之所以在市场上做个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
聂政是个孝子,他深深地知道“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言下之意就是我答应你了,但是一切都得等到我母亲寿终正寝之后在说,因为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本就不是为了自己活着。
兄弟,我明白你的意思,严仲子欣然的说把这些钱收下。
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
别提钱,多伤感情,不花钱难道就不能办事了吗?
我聂政就要告诉你,不花钱一样可以办事。
士为知己者死,我们之间并不需要这些。既然你看的起我,我必要不辜负你的期望。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

聂政篇(2)——猛人办事只拔剑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十四孝》
聂政很难过,很心痛,母亲您安息的去吧!孩儿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
我不过是一个布衣百姓,普通的公民,拿着刀杀猪宰狗,聊以生活,像我这样的人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而人家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朝里的高官,却不远千里,委屈身分和我结交,这是看的起我,我也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可以报答他的恩情。严仲子献上百金为您老人家祝寿,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这件事说明他是特别了解我,知道我不会甘心做个屠夫。(深知政也)他一个高层领导既然能看得起我一个穷困屠夫,我不能一味地默不作声,那样做人就不地道了。
母亲,您安息吧!孩儿去去就来。
聂政拿着严仲子给他的名片,西至濮阳,找到严仲子。
聂政说:“以前之所以没答应你的邀请,是因为老母在世;父母在,不远游。如今不幸老母已享尽天年。大哥,你说仇人是谁?我这就去办了他。”
韩国宰相——侠累。
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保安比较多,严仲子多次派人刺杀,都未得逞。
严仲子说,如今承蒙兄弟不嫌弃应允下来,我派些弟兄给你做助手。
聂政沉声道:不必了——
大哥你这是小看我聂政的能力,我杀的猪比你见过的人都多,国相侠累他不也是个人嘛!不必徒增伤亡,手到擒来,你就瞧好吧!聂政想了想,解释说刺杀这等大事,人多不一定就好,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不要走漏消息,免得打草惊蛇,若果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大哥为仇,这样岂非是很危险?
从这一点上来看,聂政是个职业刺客,他想的很重周全,要做就做的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也不会让人家知道是谁派我来的,那样的话,有失职业水准。
好了,我一个人去。
牺牲我一人,幸福老严家。

聂政篇(3)——猛人办事只拔剑


聂政不单单是个侠客,还是个职业杀手。
他已然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国相侠累,所以来到韩国都城。之后打听出国相侠累住处,也或许夜入相府,一探虚实,看看哪个是侠累,别杀错了人,这等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能不能活着倒是小事,杀错了人可就事大了,弄不好要遗笑大方,留下千古笑柄,是以必须得谨慎行事。然后再选择个良辰吉日,没准明年的今天就成了祭日,总不能找一个刮风下雨山洪暴发的好日子。然后再洗洗澡,抽根烟,平复下内心紧张的情绪,一切准备妥当后,开行行动。
按照古龙先生《流星蝴蝶剑》对杀手的描写,大致如此,得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最后功成身退。
可是人家聂政非常干脆,在他看来整那些臭氧层子毫无意义,既来之则杀之,反正我也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到了都城,找打相府,提剑而入。
只要给我一个目标,我必要百步穿杨。
侠累,在我看来他已然是个死人。
纵观《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虽然没有荆轲名头响亮,也没有曹沫那样明哲保身,但是他的刺杀技术要是做个排列的话,绝对排名首位,比专诸还要厉害。后来的荆轲与之相比,简直就是超市里的赠品——白给的货。
国相侠累也不太走运,正好坐在堂上,悠哉的看《鬼吹灯》呢!忽然之间,白日见鬼了,只见一名大汉提剑而来,气势如虹,凶狠异常,只一剑便洞穿他的咽喉。原本打算今晚去怡红院给小红讲鬼故事的,这下全泡汤了。(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
相府保安一见,相国被杀,甚是愤怒,衣食父母被灭了,这还了得,有人抢饭碗来了,跟你拼了,一时间左右大乱,侍卫如同黄蜂一般,倾巢而出。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史记》没有给出准确的斩杀数字,但这“数十人”可以看的出来,至少是十个人。可见聂政非常骁勇,最后力战不敌,自知逃不掉了。
怎么办?
大凡这个时候都要喊些“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之类的口号,但是聂政此刻没说一句话,他心里想到了一个人,他的姐姐。
不能连累我的姐姐,还有我的朋友。
他采取了比豫让还要极端的方法。
聂政用事实告诉四十余年前的豫让,你那“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不算什么,我比你更狠。
——没有更狠,只有最狠。
聂政毁容,挖眼剖腹,(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肠子都流了出来,就这样以残忍的令对手为之毛骨悚然的悲壮方式结束了一生。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聂政成功了,但他永远没有出来。
几天后,他的尸体被陈列在菜市场展览,旁边贴着告示:有知此人者,赏千金。
没有人知道他谁,因为他尸身难以辨认。
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吴见思先生对聂政的评价极为准确。

聂政篇(4)——猛人办事只拔剑


大约在前397,国相侠累被刺身亡。
此举或是天怒人怨,或是大快人心,但是无论是高官还是民众都迫切想知道刺客的身份。
这人会是谁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人绝不是隔壁的武老二。
聂荌,聂政的姐姐。
她得知这条消息后,惊呆了半晌,他深知兄弟的脾气,母死弟丧,没有什么比这些更令人痛心的,她泣不成声,那人莫不是我的弟弟。
是不是只有见过才知道,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那个菜市场。
果然是聂政。
纵然他容貌尽毁,惨不忍睹,做为姐姐的聂荌还是一眼便认了出来,那是自己相濡以沫多年的弟弟。
这种打击太大了,聂荌承受不了,伏尸痛哭。
这是我的弟弟啊!魏国轵深井里人——聂政是也。
街上的行人们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相国,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还敢来认尸啊?”
是啊!你这不是来找死吗?
聂荌坚定的回答他们:我当然听说了。聂政之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去逝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士为知己者死。他自毁容貌,只是因为不想连累别人。
聂荌声色俱厉的又说:弟弟啊!你小看姐姐了,我怎能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弟弟你的名声。
其时,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
聂荌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悲哀而死政之旁)
得!此际最悲伤的不一定是千里之外的严仲子,而是聂政他姐夫,命苦不能怨政府。
聂政勇士也,姐姐聂荌亦是烈女。
聂政不仅仅是个无情的屠夫,他还是了个有人情味的刺客,最后毁容那一刻他想到了姐姐,不会连累她,哪知道他姐姐是烈性女子,不远千里,前来公布他的姓名,使之终不灭贤弟之名。
聂政虽然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是他的侠义精神,已然融入了华夏血液之中,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流动着。
后世传有《聂政刺韩王曲》,被琴家广为弹奏,弹得最好的是嵇康,用以表示对聂政的敬仰。
《聂政刺韩王曲》又称《广陵散》,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
《棠棣之花》,郭沫若先生据此写出的历史剧,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