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采样与量化:备忘(与孩子对话)一些书和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53:33
琦君的《桂花雨》

 

余光中、席慕蓉、罗大佑都是陪伴我们青涩少年一路走来的。因为孩子,我们也重温曾经的时光。
写乡愁,我印象深的还有龙应台,她的《妈妈讲的话》《故乡异乡》是当年读过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文字后,最有共鸣的
还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因他在上世纪战乱时去香港后再无回家乡南京,这本小册子也是写不尽叶灵凤的思乡恋情,篇篇充满了他对故乡的风土之爱,很动人。

今年年初看的一本口袋书,王充闾的《碗花糕》,也是一本怀恋故乡和童年的,文字淳朴隽永。
看看目录:碗花糕、我的第一个老师,青灯有味忆儿时,母亲的心思,童年的风景...



《爷爷的墙》及《记忆的项链》。

珠儿也跟着我们看过一些越战电影,不过她对战争历史最有兴趣的则是二战这一段,所以读爷爷的墙,可谈得就比较多也可以比较深了。我们也和珠儿说了说柏林墙,虽然不同性质,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标志。我找了龙应台关于柏林墙的小散文《历史的一刻》一起读了读。

我自己比较偏爱《记忆的项链》,和现实更为贴近吧,或者说更易共鸣或共情。 《美丽人生》珠儿也看过的,她不认为这电影可怕,实则比较充满喜剧色彩,即使是集中营也表现得比较游戏般,残酷中带着些暖意和无奈又难忘的幽默。

    灾难片,估计我们看得差不多了,已经出的经典灾难片全看过吧。我见过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是很爱看这类灾难故事,有时可能也满足了孩子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疏通。

    现在孩子慢慢大了,有些也无法粉饰,因为身边周围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太平了,天天都有苦难灾难甚至战争。比如,动车事故,飞机失事,桥梁蹋陷...我们的孩子都无法回避了。利比亚战乱,我家珠儿跟着珠爸是很密切关注了很长时间。

    我想,关键还是了解孩子的性情及心理的发展状态,把握住每个阶段的重点,慢慢也需要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和现实。而且孩子到五六年级,尤其七年级以后,身心的发育,眼光也自然会多投射外部社会,关注天下,我想这是孩子社会性的一个发展过程。人文情怀,我想也是在平时点滴生活中慢慢积累和沉淀的。
一方面和孩子聊天时进入到这个层面,一方面也观察孩子对这些的自然反馈,彼此递进...

另,溪妈,要说残酷的书或电影,美丽人生相对还算是比较温和的,《萨拉的钥匙》《告白》这些真的是直指人心,不断拷问人性和社会,会让人思考思考思考...完全无法有定性的答案。

~~~
回dingxiaowu
《美丽人生》,男主角(爸爸)不算草草死去呀。
二战结束时,盟军胜利,德军战败撤退前,对集中营的人都是实行最后的消灭政策,根本不打算留活口的,我们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都有提到这些。这在美丽人生中也体现出来了。

放一篇今年4月底的日记,那时珠儿是七年级下,不到13周岁。

珠儿对死刑的思考
药案的差不多时间,还看到伊朗的一个案件,引起了国际法联盟的介入。

当时,珠儿和我们说:妈妈,死刑算不是算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本质上的延续?刑事罪里,好象只有杀人还有死刑这一处罚。其他的,都有另外的处罚或赔偿法。比如,一个人把另一个撞断腿了,不可能判受伤者再去撞断肇事者的腿。比如,一个人抢劫,不可再判被抢的人去抢那个抢劫犯,不然就是以法犯法。而杀人者,则仍有死刑判决,也就是说,以国家机器的集体名义,杀死那个杀人者。妈妈,这算不算是用一个错误去解决另一个错误?如果这样说,为什么一个人杀人是不对的,那凭什么以集体的名义就有权利杀死杀人犯呢?这种权利又是谁赋予的呢?行使这种权利是否又是正确的呢?

女儿问我,执行死刑的那个人,算不算杀人?还问我,国家发动战争,算不算杀人?
珠儿问我们,如果允许死刑存在,是不是就像伊朗那个古老法律一样,可以用罪犯同样的方法处罚?比如,撞断腿,被撞的人坚决不要赔偿,一定也要让对方的腿断掉,这行吗?如果不行,那是不是说死刑也不对?
伊朗那个案例是,有对失恋的男人,把女朋友泼了硫酸,后来女方坚决要求按伊朗古老法律处罚男方,当时确实是这样判的,让医生把5毫升的硫酸注入那个男人的眼睛里,后来国际法组织介入了。

妈妈问珠儿,那你意思是说不该判药死刑?
珠儿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按现在中国的法律,是可以判他死刑的。因为中国不像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一些州已经废除死刑了。我想说的是,妈妈,“药家鑫死刑”和我正在说的“死刑”是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不能划等号,不能搅在一块说。

还有,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妈妈,是保护人对吗,还有法律应该还起到一个对社会良好发展的作用,对吗?如果这种本质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法律存在,真的能确定是在一直伸张正义,而不会变成借以正义的名义变成惩罚所谓“罪犯”的游戏?就像《告白》里说的,最后为惩罚而惩罚,集体失去宽恕和善良?

珠儿问爹妈,废除死刑的欧美一些国家地区,是不是和他们是宗教国家和这些信仰有关?我琢磨了一通,觉得有点道理。珠儿说,他们信上帝,以前看电影看书,死刑犯临刑前都有神父来帮助他们,有些死刑犯死前真的忏悔了。
真是孩子大了,老给爹妈带来震荡,惊叹。就这事,正好也是我们关注和一直思考的,还好,和女儿一块经历了一次脑力风暴,感觉很过瘾。

死刑算不是算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本质上的延续?当时我听到珠儿说这句,是很感慨的。觉得她抓住了关键点,事情的本质。
--
暑假时,珠儿读《杀死一只反舌鸟》,再次提到类似的话题,珠儿问:“怎么才能得到法律公正的判决?我觉得书中芬奇律师说的有道理,首先要有公正的法庭调查和审理,这个是公正审判结果的前提和保证。”嗯,妈妈觉得法律要真正做到公正,是一定要独立于民愤民意之外,不然很难实现真正的公正,大快人心的审判结果,未必是公正的。珠儿迅速反应说,那必须要有相应监察和监督的机构。
当时我正在读那本哈佛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家人展开了持久且热烈的讨论。

《杀死一只反舌鸟》真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好书。若干年前读这本书看这部电影的记忆有些淡远了,这次和珠儿一起读它,收获很大。
《杀死一只反舌鸟》这本书,同名电影是格利高里·派克主演。另外关于司法方面的电影,《The Conspirator》《The Life of David Gale》以及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费城故事》都挺不错的。 《从尿布到约会》,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困境,都有内心深处隐秘可能自己都不为所知或一闪而过忽略但又是很重要的需要。
我这些年,对少时父母长辈教导的“活到老学到老”有切身的体会。

还有现在很多父母常说的和孩子一起成长,很多时候,是父母需要突破以往自身的局限,这很重要,所以,这也是我常和一些重视亲子阅读的父母说,自身的阅读更为关键,有时不见得一定是即时为孩子,而更多的是为我们自己,有时也为解决我们童年遗留的问题或人生某个阶段或当下的一些疑问和需要。这也是我不同意成年人的阅读只为消遣打发时间就好的原因。

我有个忘年交,这位爷爷的阅读,绝大部分都是在提升更新自己,对他儿女这一代和他孙辈这一代的东西和思想等等方面,他都努力在了解,理解,重新学习和重新思考,非常地令我敬佩。我说的一些书,比如《少年小树之歌》《佐贺的超级阿嬷》《窗边的小豆豆》《无言之美》(朱光潜),莎士比亚,他老人家都会去找来读,而后写来读书笔记和我交流。

还想到我一个旧同事,那时刚毕业工作,记得一群大学生大都忙着如何赚钱,玩闹,轰轰烈烈谈恋爱什么的。但其中有个同事,有时就游离之外,我几次见晚上大家在夜游玩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读书,我有时加班,俩人就聊几句,问同事在读什么书,我到现在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读的是房龙的《宽容》(说是重新在读所有房龙的作品),同事会和我简单聊几句正在读的书,告诉我,他对当下社会的一些困惑,想再读读好书,找到启迪。当时我很震动,觉得一个人能这样沉静读已经不大能读进去的书,很不一样。
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从学校毕业了,工作了,以后结婚了,为人父母了,再去重新读经典,甚至读一些自己以前不爱读但又是非常好的书,是极为重要和需要的。而且这时候,我们已有一些人生经验和阅历了,重新经典名著,领悟也会另有一番境地,更能体会学习那种纯粹的快乐。

阅读也如美食,我对自己和孩子的阅读是有自己想法的,就是最好有自己的偏爱和癖好(这可以持之以恒地享受其中趣味,并有动力深入),但不能太挑食。我自己成年后的阅读,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自己能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和偏见。

PS,我现在还是爱读诗歌的,想到前些日子,我还和咖啡猫在微博上聊到喜爱的诗。
raisin,我还是鼓励你去读一读诗歌,你有空的话,翻一下《巨流河》里齐邦媛写她学神曲学诗歌的那一段,你会发现美妙之极。现将迄今为止我能查到的七弦在小步伐和微博上提到的书籍和电影汇总于此:
=====================书籍=====================
琦君:《桂花雨》
龙应台:《妈妈讲的话》;《故乡异乡》;《历史的一刻》;《亲爱的安德烈》
席慕蓉:《我的家在高原上》
叶灵凤:《能不忆江南》
王充闾:《碗花糕》;《千秋叩问》
Eve Bunting:《小鲁的池塘》;《爷爷的墙》;《记忆的项链》;《开往远方的列车》(echo的抛玉引玉哈)
Haper Lee:《杀死一只反舌鸟》(注:又名《杀死一只知更鸟》)
哈佛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黛布拉·哈夫纳:《从尿布到约会》
佛瑞斯特·卡特:《少年小树之歌》
岛田洋七:《佐贺的超级阿嬷》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朱光潜:《无言之美》;《谈美书简》
Robert McCammon:《奇风岁月》
Agota Kristof:《恶童日记》三部曲
黑塞:《盖特露德》
湖南科技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王振孙译的《茶花女》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
安东尼·史密斯《内在宇宙:从生到死的非凡旅程》
齐邦媛:《巨流河》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初三以后看更好)
伍尔夫:《到灯塔去》
马塞尔·帕尼奥尔:童年四部曲
诺曼·马内阿:《论小丑》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Tatiana de Rosnay:《莎拉的钥匙》(书和电影)
湊佳苗:《告白》(书和电影。转七弦在微博上的一段评论:
电影《告白》有些画面相当地惊人,限级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对少看这类书或电影的孩子。不过《告白》本身讲述的是就是关于七年级孩子的事,只是对人性剖析得非常深刻,是孩子们平时极少触及的方面和点。比如,正义和伦理发生分岐冲突时,要如何选择?没有标答,但很引人思考)

James Herriot:《万物刹那又永恒》四本
加里·施密特:《星期三的战争》
奥利弗·萨克斯:《钨舅舅》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一岁的小鹿》(书和电影)
傅月庵:《天上大风》
蒙田哲言录
茨威格写的人物传记
《张充和诗书画选》
简媜:《微晕的树林》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王开林:《沧海明珠一捧泪》
“名家视角”丛书
Khaled Hosseini:《追风筝的人》
Baby halder:《恒河的女儿》
《徐霞客游记》
也可一日无此君:我有三版徐霞客游记,上古1980初版和2007版,贵人1990朱惠荣版,河北人民1998版。个人喜朱惠荣版和上古初版

菲利普·维西特:《梦想》
伊势英子:《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
周作人诗/丰子恺画:《儿童杂事诗笺释》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
戴安娜·赛特菲尔德:《第十三个故事》
Jacqueline Wilson:《1+1=0》
胡萍:《善解童贞》
木心:《风言》;《琼美卡随想录》
《世说新语》
让·克劳德·卡里尔、皮埃尔·埃泰:《我的舅舅》
席慕蓉:《边缘光影》;《迷途诗册》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炎夏之都》
刘晓枫:《沉重的肉身》
蒋彝、 阮叔梅:《伦敦画记》
林海音:《城南旧事》Jacqueline Kelly:《女孩的进化史》
刘庆邦:《高高的河堤》
博尔赫斯:《另一个,同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古诗源》

=====================电影=====================
《美丽人生》
《杀死一只知更鸟》
《The Conspirator》
《The Life of David Gale》
《费城故事》
《盗梦空间》
《想飞的钢琴少年》(《VITUS》)
《风雨哈佛路》
《布鲁克林有棵树》
《大地之心》
《莎拉的钥匙》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不可饶恕》
《七宗罪》
《换子疑云》
《飞越疯人院》
《钢琴家》
《神秘河》
《老爷车》
《天国王朝》
《碟影重重》三部曲
《末路狂花》
《这个杀手不太冷》;《碧海蓝天》
蓝白红系列三部曲
《放牛班的春天》
《蝴蝶》
《豪情四兄弟》
《重返十七岁》
《八月迷情》
《禁闭岛》
《Fair Game》
《Crash》
《换子疑云》
《毁灭之路》
《神秘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