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只能在心里: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46:55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2011-04-29 08:50:41) 转载 



【名句中的人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古至今,明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她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咏月中倾注了文人们的爱恨情愁,描述了他们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月光是美丽纯洁的象征,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们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自古以来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当游子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的遐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名句出自于唐朝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文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说明了当时的时令是白露,叶上的白露从今夜开始,才发现是白的。“月是故乡明”则说天上的月亮还是故乡的比较明亮。古人都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经常以明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特别是每逢中秋来临时,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明亮。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他的咏月诗大约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而这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表现了对亲人的悠悠深情。杜甫的咏月诗,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圣的情感波澜。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他对于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思念情切,刻骨铭心。《月夜忆舍弟》就是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在战乱威胁之下,杜甫心系故乡与诸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露与月的夜景中蕴蓄着无限深情。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大义情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主旋律。为人在世,谁都无法抹去对故乡和亲情的记忆。而把故乡和亲情与美丽的月光联系在一起,就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古诗名句可以千年不衰的原因所在。

图文:网络,诚谢原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我们呀呀学语不久的夏夜,我们的长辈便要教我们这首诗了。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千锤百炼,这首诗依然年轻,象生生不息的种子,在世世代代的生命中播下经久的记忆,光芒灿放,余音绕梁。古往今来,怀乡之作浩若烟海,唯有它,吟诵不止,代代相传。其实这里的故乡,它已超越了现实中那个短暂的时空,引伸到更广阔的对生命归宿这种哲理的思考,成为心灵永恒的主题,故哪怕你足不出户,就在自己的“家”中读起这首诗时,依旧深远悠长,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共鸣。其实,这就是这首诗打动人的内涵所在:在这尘世中,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家?哪里是我们真正的故乡?生命在无望中寻觅,在迷失中向往回归的家园。

若是怀念那个实实在在有形的故乡,作者自然会朝着一个东,西,南,北方向去望,去写,但这里却不是,是“举头望月”。为什么?因为生命有迷的一面,也有明白的一面,迷的一面不知今夕何处,而明白的一面却知生命是从那上面掉下来的,当然是“举头”而神往了,这便是怀乡之作散发的永久的魅力,因为它触动了生命内在最关注的主题:我想回家。

然而,这回家的路竟是那么久远,那么漫长,生命在这漫漫红尘中又吟唱了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