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基金公司排名2015:王布和——“草原神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45:54
最新历史版本 :王布和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草原神医——王布和

  

目录
  • ? 王布和——个人荣誉
  • ? 王布和——草原神医
  • ? 王布和——家庭背景
  • ? 王布和——行医历程
  • ? 王布和——医德高尚
  • ? 王布和——相关词条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王布和——个人荣誉回目录

   

王布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王布和,男,49岁,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镇西哲里木嘎查卫生室乡村医生,从医23年。2001年被评为盟、旗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2年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感动中国”西部十大新闻人物之一,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王布和——草原神医回目录

    他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在他那里,有钱没钱都能看病吃药治疗,对待贫困的群众,不仅提供免费的食宿,还赠送回家的路费。一批批患者健康地离去,一个个病人慕名而来。20余年的时间里,他就这样接待、救治了60余万人。 
   

王布和先后接待治愈患者60余万人

    王布和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多少年来,多少城市大医院请他加入,他没有去,他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如今,他的卫生院规模大了,他的名气大了,卫生院成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疗单位,他本人是主任还是红十字博爱救助站的站长。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不管是国外的国内的,是贫穷的富裕的,他总是一如既往、一视同仁,把所有的爱倾注给患者。
    在王布和的卫生院里,至今没有划价这个部门,工作流程就是开方、拿药或是治疗,他说,从医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说过价格,那时没有、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王布和介绍说,现在,在他的卫生所里常年有上百名患者,他给他们医治病痛,病人及其家属也在这充满爱的环境里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王布和每天要接待150到200人的就医者,最多的时候每天达到700到800人。虽然没有闲暇的时间,但他不忘关注社会。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出钱建校舍;为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他出资铺路建桥。

王布和——家庭背景回目录

    出生在60年代西哲里木一个农牧民家庭的王布和,7岁时年轻的父亲因缺医少药又无钱看病而撒手西归。父亲的去世,在布和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发誓要学到一手好医道,为民解除病痛。他的诚心感动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喇嘛大夫,并在那个特殊年代收下了这个关门弟子。他白天到大山里,到密林中采集和辨识草药,晚上和师傅一块泡制草药。历经一个个寒来暑往,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布和随着年龄的增长,治病本领也在不断增长。一来二去,家里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有个感冒风寒、头痛脑热的都请他去给看看,扎扎针、拔拔罐,还真能手到病除。遇有疑难杂症,他就去请教大夫老师。他还长途跋涉远去西藏的佛教圣地修习,深得藏医真传。他将蒙医药原理同藏医药原理进行比较,潜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创发明。尤其在北方牧区的常见病诊治上,更是独树一帜。肺病、胃病、肝、风湿、肾、心脏病及各种综合性疑难杂症都是他攻坚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多年的磨砺,王布和在肝病、风湿病的治疗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王布和——行医历程回目录

   

草原牧民的守护天神

    解除了“文革”阴霾的80年代,王布和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为父老乡亲们治病了,他学到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的愿望也可以变成现实了。20多岁的他白天下地务农,晚上挑灯夜战治病,还利用农闲时节自己上山采药,又无偿地送给求医问药的人。从改革开放的年代起,布和便开始走出家门,到农村牧区,到相邻的霍林河、东乌珠穆沁旗治病,他不论走到哪里,不讲吃喝,一头扎进蒙古包,专攻疑难杂症和常见病。一来二去,王布和的名字就像百灵鸟一样,飞遍了千里草原,给农牧民带来了欢乐和吉祥。为了方便患者,布和在家里承包了百亩土地,靠打下粮食的收入和其他牧副业收入积攒了一笔钱,在盟、旗民委、红十会和民营企业家赞助下,先后盖起了三栋用于病人治病住院的诊所,并成为各级红十字会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疗单位。

王布和——医德高尚回目录

    家住突泉县的患者于凤芝,爱人没有工作,打零工。自己是家庭妇女,生活挺困难。一年多以前,她得了类风湿,先是关节痛,后来腿不听使唤了,不得不拄起拐杖。来的时候是柱拐杖来的,住了不到一个月,关节不痛了,拐杖不用了,很快就要出院了。我们问她来时交了多少住院押金?她说:“没有,来时没带多少钱,寻思不让住院就开点药回去。谁曾想跟王大夫一说,王大夫就说没事,没钱照样治病。”“那你出院的时候得交多少钱?”“王大夫说,像我这样的家庭状况给二百元钱就行。” 

   

王布和所获荣誉

    王布和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医疗技术,通过合法经营使自己变成大富翁。可他却从来不考虑钱。他的诊所平均每天都有10个无依无靠的贫困农牧民,来看病带吃饭住宿每天得支付30元钱,他分文不取。这样一天就要支付300元。

    从小生活在农牧区的王布和,耳闻目睹了缺医少药给农牧民带来的痛苦,小小年纪就曾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个好大夫,去给那些贫困家庭的患者看病。没有钱也给他们看,想方设法把他们的病看好。 

    1985年锡盟东乌旗下大雪,极度的寒冷,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得许多牧民都患上了重病。王布和知道后,借药去东乌旗为被大雪围困的牧民看病。王布和说:“从那时起,我开的药就没有价格,有钱你就给我,实在困难没钱,我就不要了。一开始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们问“你这样做会不会赔钱?”他说:“不会。我尽量降低药品的成本,这是一,第二呢,我相信患者只要有钱他就不会说自己困难。”

    在王布和的家庭医院里,我们看到每天有上百人来就诊,三百多人住院,可承担医疗任务的实际上只有他一个人。长期的劳累使他患上了心脏病。但他不当回事,有的时候心绞痛发作,他就弯着腰用手压住左胸下部照常做该做的事。“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情就要祖祖辈辈做下去。”王布和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1年的时间里他就这样接待救治了60余万人。

    王布和说:“救死扶伤、帮贫济困是我从小学医的初衷,为家乡父老乡亲服务,为家乡的发展出力,也是我行医的目的。”多年来,他播洒爱心,不仅为四面八方来求医的患者解除病痛,还将爱心洒向家乡的各族父老乡亲。早在八十年代初,西哲里木嘎查由于地处偏僻,不通电,这与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于是布和大夫拿出一万多元赞助嘎查拉了电,结束了嘎查不通电的历史。嘎查有一位残疾特困户叫哈日巴拉,布和大未扶持他家16年,每年从看病到备春耕的种子、化肥等物资都帮他解决。2001年他家的土房成了危房,布和又拿出一万多元给他盖了砖木结构的两间新房,并建了院套,拉了电,打了井。为改善嘎查办学条件,1998年王布和大夫拿出4千元翻修了学校房舍,并为学校打了一眼井。他还从1996年开始每年向教育捐献2千元,逐年有计划地分配给全旗各中小学,如今已有十几所中小学校受益。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导致附近十几个屯子的人无法通行。布和大夫又自己筹资26万元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桥,为嘎查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乡亲们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

    王布和不仅为农牧民解除了病痛的折磨,而且在当地树起了一座“爱心”的丰碑,成为人们心目中优秀乡村医生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