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净值最高能到多少:汉语新诗鉴赏(101)南瑟?塞禹?远方?李少儒?方浪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43:26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零一

南瑟/塞禹/远方/李少儒/方浪舟

 

 

南瑟(1922- ),女,本名郭南斯。英国籍汉语诗人。著有诗集《天上的歌声》、《梦之谷》。

 

蓝眼睛

 

那一天你凝视着我

带着恳求,带着泪光

倾吐心中如火的恋情

啊,我多么可爱的蓝眼睛

 

你的爱如海洋般浩瀚

你的忠诚有如岩石的坚贞

爱我,爱及我的故乡

呵,为我而献身中国的蓝眼睛

 

你在黑眼睛的网络中旋转

甘心做个聋哑之人

只要能吸收和奉献爱情与友情

呵,你是个快乐的蓝眼睛

 

(选自:香港《诗世界》2004年第7、8期)

 

[赏析]

在这首南瑟女士写的诗中,作者通过这首诗,描写了西方的男士倾心中国女子而来到中国,中国女子为男士而做的一首抒发爱恋的诗。我把作者在诗中所写的蓝眼睛当成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有着蓝色眼睛的男士,黑眼睛当成是一个中国女子,对于诗中二者的爱恋,我结合诗歌,写下了下面的赏析。

如同被那翩翩振翅的蝶在额头轻吻了一下,心头忽然一颤;如同那被抛入了石子的碧潭,漾起一围又一围久久不肯荡去的涟漪;又如同那被春雨湿皱了的油纸伞,蕰开了一圈一圈淡淡的未曾消逝的粉墨水纹。就是这样,爱情悄悄的来临了,当那双如地中海般湛蓝的眼睛凝望着那对似墨玉般剔透的双眸时,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降临了。

没有那醉人的甜言蜜语,没有那撩人的海誓山盟,只要凝视着蓝色的眼睛,就如同走进了地中海那无边无尽的浩瀚。碧蓝中流转出的期待,期待中倾吐的热烈感情就如同那穿透了遮挡在希腊城堡的薄雾的夕阳余晖,温柔而灼热,让整个城房都抹上了羞涩,而“我”就是那坐在石阶上等待着被牵起手的公主,那清澈的蓝眸和炽热的夕阳构筑了“我”的童话。

墨玉投入了海洋,发现那一望无垠的平静下一直都有着静水深流的澎湃汹涌,只要从那一汪蓝宝石中流出的碧蓝就能窥视到整片海洋的深沉和浩瀚,“我”不由得偷偷窃喜,低声哝哝自己是那个被上帝眷顾的小女孩。纵使斗转星移,时异事殊,蓝色那始终不渝的执着和坚贞是使“我”周身沸腾的细流,润泽了“我”,也唤醒了“我”身上那神秘平静的东方气息,为“我”而走进神秘古老的蓝眼睛是守护天使的骑士。

因为爱情而选择在异域迷茫,在黑色的瞳孔中学会做个可爱而上进的聋哑之人,使然来自相隔万里的海洋国度,那专属的执着和温和都为蓝眼睛获得了友情和亘古不变得爱情,蓝眼睛就是“我”此生不愿游离的海。

(刘祎[学生]/文)

 

 

 

    塞禹(1964——  ),本名齐永林。澳大利亚籍汉语诗人,祖籍黑龙江

 

    挣扎的感念

 

    只有一线空间

    生存的意向  漫步

    入睡的岸

 

    我们来到我们面前

    极力辨认自己

    模糊的脸

 

    想象的雪

    堆积感觉的灰

    是灵魂泯灭的幻念

    萧条的爱  衰落

    世纪的末端

    盛开是井然的疲倦

 

    异乡的歌

    岁月的磨

    将我们碾成影子

 

    当眼帘相撞的瞬间

    我们终于看清我们

    已将自己抛弃多年

 

    [赏析]

    整首诗初读的感觉就是在异乡孤独、寂寞,且因为时光流逝,作者面对这种困境,无法排遣,我无法认清自己,写出自己在窘境中求生存的形态。

第一节写出作者生存境遇的悲惨,用“只有”、“一线”来形容,表明境遇的窘迫,真的到了一种要和生活挣扎、抗争的地步,这也是照应主题,但尽管只有一线空间,还会想生存的广阔空间漫步。这节表现出作者的挣扎意念开始出现。

    第二节表现出境况的悲惨,“我”在不断的挣扎,在挣扎中“我”想看清自己的脸,但由于挣扎过于强烈,扭曲了自己。这节写出感念出现后,“我”的变态。

    第三节描写的是“景物”,可这类“景物”给人的感觉是灰色的、落寞的,基调非常低沉,比如说“雪”,雪是雪白的,是象征纯洁美好的事物,“堆积感觉的灰”却把雪笼罩了一层阴影,仿佛雪也变黯淡了。“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萧条的爱”,表现出爱也衰落了。这一切萧条的景象,实际上是表现作者心理的灰暗、伤心,也突出了主题挣扎的苦痛。

    第四节写出挣扎感念产生的原因,作者远去澳大利亚留学,一个人在异乡,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且时光匆匆,回想自己的过去,仿佛一切都是影子,这“影子”,是比喻的手法,表现一种虚有虚无,恰合“感念”相匹配。

结尾处,仿佛作者已从感念中走出,终于回到现实,看清自己,最后一句“已将己抛弃多年”,首尾呼应。

整首诗感情基调沉闷,辞藻朴实,在朴实的背后读者能读出作者“挣扎感念”的为难,痛苦的感觉。其中诗的动词“漫步”、“来到”、“碾成”、“抛弃”,都可以表现出感念产生到感念结束时那种过程,起初是为难,最后变为释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首诗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产生的乡愁之情。 (宋卓娟[学生]/文)

 

 

  

远方(1946-) 。本名杨远芳,美国籍华文诗人,老家福建泉州。著有诗集《双色帆》、《九月的歌》、《远方短诗选》等。

 

母亲的洗衣板

 

早已成了文物

供在心的殿堂

让我随时瞻仰顶礼

 

这是部精要简短的通史

大好年华

就在章节中搓磨

最后带着艰辛的回味

从衣板裂缝流失

这又是一座不起眼的无字碑

只用杂乱破损变形的齿纹   

作象征

用枯槁灰暗生冷的色彩

表达原意

可怜四周的黄土蓑草

却一直在等候解释

 

直到咽下第一杯

自己调兑的

不成滋味的鸡尾酒

我才认真想起

高加索山崖的普罗米修斯

 

1991年5月11

 

(选自:《四方城》(合集),美国《新大陆》诗刊1994年版)

 

[赏析]

这是一首诗人写给母亲的诗,整篇都充满着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瞻仰之情。读此诗就像是在品一杯茶,是远方在回忆母亲那沉淀得十分厚重的历史,也是远方在品味着人生。诗人将母亲这一意向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升华了诗的高度也增加了诗的厚度。

母亲的洗衣板,曾经是一个普通的日用品,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不再使用它已经很久了。在诗人心中,洗衣板成了“文物”,供他祭奠,供他瞻仰,看到了洗衣板便如同看到自己的母亲。诗人对母亲的情感是“仰视”的,如一个少年来到宏伟壮阔的殿堂瞻仰慈爱的圣母玛利亚,同时,玛利亚的温润光芒也滋润着少年的干涸的心田。但是,诗人的母亲与玛利亚是不同的,玛利亚用她的高贵、圣洁甚至是遥不可及,从上苍俯视苦难的人民;而母亲,真实,质朴,用她饱经风霜的手慈爱地抚摸着她的孩子。玛利亚的圣殿是伟岸的教堂,有着高高的穹顶而母亲的居所里摆放着一张经历岁月冲刷、残破不全的洗衣板。

洗衣板上写满了母亲的人生,记载着母亲的历史。谁没有过青春?谁没有过美好?然而,母亲的青春在洗衣板的搓磨中度过了,在对家人的照顾与奉献中度过了,中间夹杂着的艰辛和苦难也随着年华似水流去……这正是彰显了母亲无私的爱,将自己奉献给家庭和孩子,把苦难留给自己并且默默地选择遗忘。经历那常年的揉搓,洗衣板变形了、残破了,也裂开了深深的齿纹,可想而知,母亲的手也粗造了,变形了,甚至皲裂出一道道口子。诗人将这破旧的洗衣板当作母亲的无字碑,虽然无字,却有形状在,有颜色在。那枯槁如同死灰般的色彩如同母亲艰难、灰暗的一生,就连周围的黄土与蓑草都禁不住要问问是什么使你如此落寞、残破。然而,无字碑它是没有字的,没有任何的解释,就如同母亲无言地任劳任怨一样。

在诗篇的最后一段,诗人将视角拉回到自己身上。那是一个颓然的“自己”,一个试图用酒精麻痹神经的“自己”。他将对母亲的各种情感(同情的、崇拜的、亲昵的、疏离的……)全部不假思索地混杂在一起,调制成不只是什么滋味的鸡尾酒,一饮而尽!紧接着,他记起了,记起了母亲的形象——高加索山崖的普罗米修斯。母亲的崇高如同高加索陡峭的山崖,而她的爱确是如同普罗米修斯一般无私、伟大。那是一种明知是苦难,却为了普罗大众而牺牲自我的爱!   (陈敬端[学生]/文)

 

 

  

李少儒(1928— ),泰国籍华文诗人,祖籍广东揭西。著有诗集《未到冰冻的河流》、《五月诗集》等

 

 

像飓风般的意志,推起

那热血的浪花

在一段易逝的腾嘯的日子里

醒来时,又是寻觅的距离

好几次抖落了一身的黯淡

面前又竖着喜悦的旅程碑

这是永远无法圆满的谜

听啊!一个新的小生命

又在战斗的哭声中站起!

 

(选自犁青主编《泰华文学》,香港汇信出版社1991年版)

 

[赏析]

作者李少儒是一位泰华诗人,也是一位现代主义诗人。他的诗既受莎士比亚、泰戈尔和台湾现代派诗人余光中的影响,又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所以其作品不同于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评论界认为:他的诗诗风含蓄、凝练、典雅,同时洋溢着现代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他的诗观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而这首诗也体现了他的诗风。

这首诗的题目就一个“寄”字,这寄的意思是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还是寄予某些希望呢?从全诗来看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是寄托坐着人生道路上的不断奋斗和追求更高目标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以下让我们从事中来解读:“像飓风般的意志,推起那热血的浪花”体现了作者飓风般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在一段易逝的腾嘯的日子里,醒来时,又是寻觅的距离”的意思是在那段拼搏的日子里,经过狂风暴雨的洗礼,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距离追求还有很远的距离。这可以说是人生的不断追求,从中也透露出一丝对人生的无奈。“好几次抖落了一身的黯淡,面前又竖着喜悦的旅程碑,这是永远无法圆满的谜”这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去掉所有的不快,面前又将迎来新的目标,人就要这样不断向上追求。结尾则写道:只有战斗才会获得新生。

李少儒的《寄》表达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有彷徨、不快,但我们也不能消沉,要有飓风般的意志去不懈的奋斗和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的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  (杨锬[学生]/文)

 

 

 

 

    方浪舟(1964——  ),本名方祖新。澳大利亚籍汉语诗人,祖籍福建福清。著有诗集《鹰的诞生》等。

 

    星 

 

    在那样暗黑的夜里

    很难辨认家园

 

    星光

    钉在你的头顶

    你没有察觉

    钉住隐约的十指

    你没有痛楚

    钉入瞳孔

    还是没有惊异

 

    当它钉破了心

    你的生命不禁松动

    世界在星光的击穿中

    昼夜昭然

 

    [赏析]

    一、 从题目看

题目“星光”,星光有指引前进,给人以希望的意思,所以题目就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心的力量是无限的。

    二、从结构上看

用了四个排比句,星光钉在了头顶,星光钉在了十指,星光钉住了瞳孔,星光钉破了心,可以说结构上逐层推进,加强表达的效果,更加突出了星光钉在心上的作用。

    三、表达手法上看

    1. 欲扬先抑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内心的强大,这在后文表现了出来,就是当星光钉破心的时候,但要表达这个主题,首先对当星光钉在头顶上,星光钉在了十指,星光钉住了瞳孔,进行表达上的抑制,也就是当星光钉在头顶,十指,瞳孔都没有达到效果,欲扬先抑,更具有对比的效果,突出了当星光钉在心上的重要性。

    2. 比较的手法

用星光钉在头顶,十指,瞳孔上的反应是:没有觉察,没有痛楚,,没有惊异的表现,但当星光钉在心上,世界昭然不止,生命不息,这样就起到对比的效果,从而突出后者。

    四、表达意义

星光象征内心的强大,可以指代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

1. 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经历了地震,雪灾等破坏性灾难,中国人民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像一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心一样,坚强团结,使中华民族战胜了一个个自然灾害,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高尚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顽强不息。

2.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的自然环境就开始遭到破坏,进入21世纪,世界自然环境更是成为国际环境的问题,人们无视自然环境的破坏,乱砍滥伐,追求经济效益,向自然要经济效益,水污染,森林破坏,海洋污染,空气污染,人们还是那样无视的追求金钱,近些年地震,海啸频发,人们的内心真正触动了,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内心的反省与自问,使人们认识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世界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人类的生存家园,地球,才能生命力得以延续。    (何禹润[学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