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程序化:伊斯兰教能保证利比亚顺利转型吗?- 信力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2:40

2011-11-07 08:06:19
归档在 时论酷评 | 浏览 1194 次 | 评论 1 条
卡扎菲死了,利比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利比亚人民能不能借此咸鱼翻身顺利完成国家转型进入现代民主社会?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后卡扎菲政权的执政理念。那么,现在掌权的所谓“全国过渡委员会”究竟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呢?
当地时间10月23日,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在东部城市班加西宣布全国解放,并举行庆祝仪式。数以万计的民众聚集在班加西的Kish Square广场,庆祝当局宣布利比亚全国解放。据法新社报道,利比亚“过渡委”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也在庆典上作了发言,他承诺称利比亚将支持伊斯兰法律,并呼吁国内和解并尊重法律。贾利勒说:“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我们将伊斯兰教法作为立法的源头,因此,任何与伊斯兰教规相矛盾的法律在法律上都将是无效的。”贾利勒举了一个婚姻法的例子说,在卡扎菲的统治下,一夫多妻制是被禁止的,但这在伊斯兰教中是允许的。贾利勒还宣布计划向利比亚引入伊斯兰银行的做法,遵从禁止利息的原则,因为“这(利息交易)在伊斯兰法律中是一种高利贷”。换言之,新的执政当局将以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作为自己执政理念立法源头。我们不妨来看看伊斯兰教究竟能不能保证这个国家顺利转型。
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所创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它自创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穆斯林有9,21027亿人(1985),占同期世界人口总数48,82042亿人的18.54%。在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其教义中没有原罪说。伊斯兰教教导说,人是生而纯洁和无罪的。没有哪个人是为或者能够为他人的罪负责任的。不过,宽恕的大门总是向那些真诚悔罪的人敞开着的。真主在《古兰经》中不断地提醒人们他的无限的仁慈之心和同情之心。穆斯林们得到嘱咐,通过持之以恒地记念真主和向真主祈祷来维持内在的精神纯洁。伊斯兰教通过强调人的责任平衡人的精神面。人是被带着目的创造的。达到虔诚只是这样的一个目的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穆斯林看重今生今世所发生的,他们已经对科学、医学、数学、物理、天文学、地理学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这种原罪说缺位的性质直接决定了伊斯兰教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偶像崇拜。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神教之一,它对宇宙一神的信仰,比犹太教、基督教更加坚决、朴实、禁止偶像崇拜也更为严厉、彻底。伊斯兰教中,最恶劣、不可宽恕的罪恶,就是“什尔克”,即崇拜多神和偶像意义上的以物配主。伊斯兰教严厉禁止偶像崇拜的态度,与其创立及早期发展的社会背景有关,又因《古兰经》的强调而带有鲜明的色彩。
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社会盛行偶像崇拜。阿拉伯部落的原始拜物教,所崇拜的偶像大多是石块、树木一类的自然物,有的称作深的住所(沃斯恩),有的作伪神的祭坛(努苏布)。各部落想自己崇拜的偶像献牲、问卜、膜拜、巡游,战争中则将它安放在驼轿里,带着它参加决定部落存亡的战争。麦加是西部阿拉伯人崇拜的中心,其中最受崇拜的,是所谓“真主的女儿”:拉特、欧萨和默那,三个超越部落的地方神灵。在“克尔白”还有一个真正具有人形的偶像(塞奈姆)--胡伯勒,据说是从叙利亚引进的,备受阿拉伯人的崇拜。在“克尔白”四周,竖立着360块石头,使各部落朝觐时祭牲膜拜的偶像。在氏族社会解体,部落战争频繁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穆罕默德的宗教革命,要以“宇宙唯一真神”同一芜杂繁多的神灵世界,实现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转变,就比人要消除个部落的偶像崇拜。伊斯兰教最初的历史,就是与偶像崇偶拜作斗争的历史。崇拜偶像的麦加贵族对穆斯林的排斥和迫害,使真主独一与偶像崇拜在教义上日趋尖锐,势不两立。穆斯林前夕麦地那后,伊斯兰教的主要敌人还是以麦角贵族为代表的多神教徒。当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人中全面传播时,每个阿拉伯部落都面临着“信仰伊斯兰教或死亡”的抉择。因为按照部落传统,除了结盟以外,任何部落间必然处于敌对状态。一个部落要么与穆罕默德结盟,要么与之为敌。在大多数部落参加穆斯林社团后,少数部落就不可能继续保持中立。这在宗教上意味着,要么放弃偶像崇拜,成为穆斯林,要么做多神教徒,处于死亡的威胁之下。这就是伊斯兰教在阿拉伯部落中严禁偶像崇拜的社会原因。
伊斯兰教这种没有偶像崇拜的特征一方面可以为现代民主开辟道路,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信奉者妄自尊大自行其是从而引发极端主义甚至恐怖主义。
除了禁止偶像崇拜外,伊斯兰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一夫多妻。伊斯兰教社会是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男性因具有延续血统的权利,所以在性行为上有相较于妇女更大的自由权;女性穆斯林则有保护血统纯洁的义务,在性行为上绝对不允许越轨。因此,伊斯兰法明确规定男子可以娶多妻纳多妾——这一点在《古兰经》里面是这样说的“你们可以择娶你们爱悦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如果你们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公平对待各妻”,那么你就是三妻四妾都没问题,试想:在这样的教义下,哪个男人会认为自己不能“公平对待各妻”呢?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一夫多妻制不仅会造成家庭关系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外,其对资本的积累也大有不利。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美国早期的摩门教也曾实行一夫多妻,现时分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于1890年正式宣布结束多妻制度,并从 1904年开始将实行多妻制度的会友开除教籍或禁止他们加入教会。但是关于多妻制度的《教义和圣约》第132章仍然存在于教会的标准经文中。 美国联邦政府因多妻制度监禁教会会友,没收教会财产,并规定只要摩门教不终止实行多妻制度,联邦政府禁止犹他从美国领地升格成为犹他州。此后,教会宣布停止实行多妻制度。该教也因此得到较快发展。
就经济发展而言,伊斯兰教最值得商榷的或许就是贾利勒宣布的“计划向利比亚引入伊斯兰银行的做法,遵从禁止利息的原则。”
伊斯兰禁止利息即“里巴”的宗教规定出自《古兰经》,该书从穆斯林皆兄弟的原则出发,反对当时存在的高利贷剥削现象,将任何不劳而获的利润或收入都定义为“里巴”加以禁止。各个教派以此为据,对“里巴”的外延宽泛化。有的教法学派认为利息律例适用于所有食品的交易,有的主张适用于按重量或尺度出售的所有可替代的商品,这种繁琐的解释论证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它首先导致了现代经济发展中银行业的萧条,禁止利息的规定使资金不能流入本国银行。今天,在一些宣布实行伊斯兰教法的国家中,银行的发展始终面临着进退维谷的窘境。众所周知,银行作为融通资金的机构已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既避免不符合伊斯兰精神的“里巴”,能使银行筹措到巨额资金,向企业提供贷款呢?伊斯兰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变通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但这些变通之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办法把本来便利的融资、投资活动变得十分复杂,给客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麻烦;除商人、企业家外,社会其他阶层得不到实惠,不利于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由于伊斯兰银行拒付利息、不接受支票、不采用国际通用信用卡等惯例,伊斯兰银行难以同西方银行建立横向业务联系;在诸如短期贷款与盈亏分摊的矛盾,贵金属和外汇的买卖,外债利息、发行债券等问题上,伊斯兰银行至今还找不到什么较好的变通办法来避免与伊斯兰教法发生冲突。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能否找到其他变通之法,仍是一个未知数。现在,贾利勒宣公然布的“计划向利比亚引入伊斯兰银行的做法,遵从禁止利息的原则”,这对于利比亚顺利融入现代金融法社会显然是设立了人为障碍
还值得一提的是:对来世的重视可能使得伊斯兰教国家经济发展受阻。伊斯兰教虽然声称两世兼重,但比较起来更注重来世。它认为今世财富是“暂时的”、“虚幻的”,而后世的欢乐才是永恒的。穆斯林要想在后世“进入天园”,取决于穆斯林行善的程度。在这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有些宗教活动如超过限度的宗教课税、大规模兴建清真寺等,转移了资金的流向,阻碍了资金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此外,伊斯兰教所提倡的经商规范,如诚实经营、遵守契约、买卖公平等,虽然有助于商品交换,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规范大多适于小商小贩的小规模商业活动,而对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形式、领导体制、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等等,伊斯兰教从未也不可能给出答案。如果仅仅囿于伊斯兰教的有关经营规范是不可能解决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
总而言之,卡扎菲政权是被推翻了,但利比亚是否能依靠伊斯兰教义重建国家,则还是问号。结果如何,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1

上一篇 << (转帖)郎咸平:政府已经破产了      下一篇 >> (转载)谢韬:徒劳无功的中国式外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