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对冲基金: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0:4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无数个企业老板,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这些敢为天下先的老板们,抓住政策机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成为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沿海地区,由于比邻港澳台,在资本融入、信息交流、产品集聚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造就了中国企业的一大批商界精英,时至今日,这些精英一部分已经被温情脉脉的市场淘汰;一部分仍在苦苦挣扎,惨淡经营;一部分由于引入了先进的管理机制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顺利地渡过了第二次创业危机。
谈到二十一世纪,恐怕不少的企业老板笑不起来,齐声说生意难做、钱难赚,尤其是中小企业,老板们原指望按老皇历准备赚一把,但奇怪的是出现了旺季不旺的局面,客户一下子都从人间"蒸发"了,不少的厂家把价格降下来,那怕很少利润,业务量还是不见有多大起色,好象种田的农民遇上了大旱之年,神也拜了、佛也求了,雨就是不下来。据了解,部分中小企业已陷入惨淡经营的境地。明天的日子怎幺过?明年的订单在哪里?财务危机!难!难!难!
一. 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小企业抓住"短缺经济"的市场空间,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已经掏到第一桶金。在他们的创业阶段,一切工作围绕销售转,创业者以个人权威和家长式的领导模式来推动企业,传递市场压力。在市场供不应求,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这种管理模式非常有用,因为家长式的管理体制是高度集权,大事小事都是老板说了算,这样决策程序短,应变快速,排除干扰,命令统一,可以创造很高的管理效率。现在很多老板很怀念那个时期,那时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管理水平的高低,产品品质的优劣,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根本不会对企业生存产生威胁。
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状况就开始发生变化,最终会遇到一个根本的转折点--管理问题。因为短缺经济带来的是暴利经济。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来产品冲击,赢利空间越来越难,这时,企业管理功能就体现出它本身的价值。但是,目前不少的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令人堪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企业管理以亲属和旧部为核心,非专业化管理,带来企业粗放管理,经验管理、家庭式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领导力不足,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严重削弱。
2. 企业管理缺少制度,人治大于法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缺少,员工不能同等对待,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人心不稳。
3. 产品流通方式单一被动,跟单理解为营销,无品牌意识,无完善的销售网络管理,售后服务不规范,缺少足够的市场开拓能力。
4. 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品质管理制度,缺货少件,客户退货抱怨不断,客户满意度很低。
5. 生产管理随意性很大,凭经验指挥生产和操作,生产指令和计划清晰度不够,工艺不规范,前后工序衔接性差,产品标识不清,现场物流混乱,返工率高,效率低下。
6. 用料标准不清,没有制定合理的用料标准,物料缺少合理计划,仓库料账不一致,成本观念淡漠,无成本核算制度。
7. 企业设计力量薄弱,市场需求调研缺乏,抄款多于设计,缺少个性与创新,跟风盛行,千人一面,跟着别人后面跑。
8.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产品信息、客户信息、市场信息内部沟通不畅,当出现问题时又互相踢皮球,吵吵闹闹,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从不需要管理到最需要管理,这是中小企业发展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少老板已经意识到,他们已经和正在进入一种与创业阶段性质完全不同的新时期,正在经历一种变革的阵痛。有人把此阶段称为"第二次创业"阶段,企业必须要过"管理关"才能继续前进。
二. 家族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
中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短缺经济时代行得通,但面临越来越规范化的市场,则显得苍白无力,它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所有权、经营权的概念不清,导致两权不分,形成闭锁经营,企业的创造力日趋衰减,没有生机与活力;
2) 决策完全凭个人的经验和心情判断,潜伏着极大的决策风险;
3) 人治大于法治,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始终困扰着老板;
4) 亲属和旧部(指一起打江山的同仁)的观念难以跟上企业进步的节拍,往往会形成新与旧的矛盾,从而抵消一部分企业进步成果。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激烈,当一个企业老板真是太不容易;既要做到决策万无一失,又要当市场常胜将军;既要合理组织生产,又要直协调人际关系;既要懂管理,又要懂财务;既要精通生产工艺,又要掌握材料性能;既是技术权威,又是管理全才;既要防范内部搞鬼,又要防范外部"杀猪"……如此等等,全部都是超人一个!说实话,好比是要将一个在短短几年内从小学生锻炼成博士,即使是博士,也没这么大的本事,所以只能是超人。
按一般规律而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个人的才能也不一定会与企业规模的扩张同步增长。经济界有个人说法,叫做"企业走出英雄时代"。不知道老板们有没有考虑过,聘请有才华的职业经理人,也许能为你带来更多的财富。
有的企业虽然不是"一言堂",但也跟这差不多,搞的是"家族式管理",七大姑八大姨全部在一个厂内,个个身兼要职,也不管她们到底能不能胜任工作。我给老板们提个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说到底,血缘关系是打不过经济关系的,不信你就看看你周围的企业。
管理一个企业,不能单靠某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把管理一个企业与管理自己的家产同样看待。老板当然有权支配一切,但是不管怎样,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只能由企业的性质和客观任务决定,而不能取决于老板个人的主观意志。当个人的权力控制欲望与企业的客观任务相冲突的时候,作出的抉择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命运。
在现行阶段,聘请职业经理能够在知识上补充老板们的空缺,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老板们应用科学的、现代的思想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为老板准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保障各项决策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目前家族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家族企业没有系统的职能分配,各岗位的职责不明确,授权不充分或不准确。在这种不清不楚的环境中工作,有能力的总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防范、去应付,久而久之在敷衍之中被同化;
2) 没有形成人力资源规划的适度配套,哪个岗位需要什么人才,如何进行组合,都不明确,不能组成人才梯队,所以上面即使有很好的想法,一到下面就走了样,造成上下脱节;
3) 用人上坚持"可用不可信,可信不可用的原则,亲朋故友与招聘来的人好象总是搞不到一起,下决心、花大钱请人来,却又处处限制他,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 家族企业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方面,缺少一套机制,好坏凭印象,容易形成投机取巧得宠、脚踏实地倒霉的局面,哪里留得住真正的人才;
5) 个别人"本事"大,势力强,隔三岔五给你个不软不硬的钉子碰一碰,连老板也无可奈何,又有谁人敢碰?
三. 中小企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是粗放型的,这几年来的高速扩张,主要是建立在外延扩大再生产上,而不是依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获得内涵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表现为三个机制不健全:
1) 市场的机制不健全。
在跟着市场走,以销定产,满足客户要求方面,企业都是做得不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是存在于老板一个人的头脑中,还是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还是充分考虑最终消费者的使用需要,是重价格、轻品质,还是坚持品质优先。在很多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距深入人心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拿计件工资的员工只求产量,忽视品质的行为相当普遍,每个企业只要回去统计一下罚款单就很清楚。我们曾经在某个企业听到业务员给客户打电话,态度很生硬,"要就要,不要就算了"这种老爷作风要不得。还要个别企业粗制滥造,做的产品还没有装上货车就已经坏了,这样的企业如果不被市场淘汰,那才真是怪事一桩。
2) 激励和约束员工机制不健全
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制度不活、办法不多,投机取巧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发生提工资、加奖金反而激化矛盾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按照"制度约束,利益驱动,考核到位"的原则建立一套好的机制。首先是用人制度不合理"可用不可信,可信不可用";第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工资奖金随意确定,容易挫伤员工积极性;第三是考核手段不完备,员工收入的增减、职务的升降,未能真正与其工作业绩挂钩。
3) 优胜劣汰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中小企业存在一个让老板伤脑筋的问题: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来的亲信渐渐地不怎么管用了,想换人又不忍心。更有甚者,极少数工作能力明显不行的人还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因为他是"老革命",或者是老板的亲戚。有的人用老板做护身符,目中无人,水泼不进,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死死固守老一套,排挤、打击"改革派",成为企业走上正轨的绊脚石。有的老板诉苦,说是办法想了不少,但效果不大,半途而废,好的管理制度贯彻不下去,按章办事的正气树不起来。原因何在?我们认为,原因就在于优不胜、劣不汰!特别是管理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原属于国有企业的通病(正被国有企业奋力铲除),在某些中小企业中找到了上演的舞台,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