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辅导机构增值税率:法門寺地宫发掘文物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9:23:24
法门寺 文玩天下! A4 i( y: t/ b' U# y) J$ Y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120公里,西支宝鸡96公里。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其中有121件璀璨夺目的金银器,17件玲珑玉润的琉璃器,16件已失传的“秘色瓷”器,还有700多件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这批文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多、质量之优、制作之精、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一考古发现立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专家们指出:法门寺的的佛指舍利和文物出土是陕西继秦兵马俑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htchi.com* v- z! D% p* }1 M' O9 t0 w* }6 X. B3 w

      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现寺内尚存的北魏千佛残碑就是立塔建寺后不久树立的。当时称“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隋朝时,改天下佛寺为道场,阿育王寺改为“成宝寺”。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这里度僧80名入住法门寺,宝昌寺僧人惠业为法门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唐代宗大历三年(786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修工作,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宝塔越来越宏丽,区域也越来越广,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内僧尼由周魏时的五百多人发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文玩天下, Y0 R0 P- q) R5 i3 x
# ~) y5 e- L$ h8 j8 @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第一次开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现,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显庆四年(650年),宫廷主持佛事活动的僧人智悰、弘静向高宗建议再示法门寺佛骨,高宗敕准前往开示,并赐钱五千、绢五十匹以充供养,后又赐绢三千匹作为造佛像、修宝塔的资金。佛指舍利再现人间时,道宣律师目睹手摸,他这样记述:“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余内小指于孔中,恰受。”这就是1987年4月在法门寺塔基地宫发掘的四枚舍利中的一枚。当年高宗将这枚舍利迎请到皇宫里供奉,武则天舍物布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缕穷厅”。直到龙朔二年(662年)才送回法门寺塔中,这次迎佛骨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奉献最多的一次。873年,唐懿宗第七次迎佛骨。迎接仪式极为隆重,执幡仪仗约万,瞻礼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诵之声沸天盈地。懿宗亲自出迎,向佛骨顶礼膜拜,将佛骨“迎入内道场,即设金花帐、温清床,龙麟之席,凤毛之褥,兢兢业业玉髓之香,荐琼膏之乳”,以作供养,“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数”。当年,懿宗出世,次年爆发了黄巢起义。873年底,僖宗昭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次年正月初关闭了塔下地宫石门。比此,佛指舍利再没有闻世,所藏供奉器物也成了千古之谜。 
      五代至宋时期,法门寺佛事萧条,修葺很少。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关中大地震,法门寺四级木塔崩塌。万历七年(1579年),由士绅杨禹臣倡导在民间集资,历三十年修成了十三级宝塔。塔为八棱形,高47米,整个塔体为仿木构式砖塔。第一级上方八面分嵌“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字,以示八方,东、南、西、北的塔门上分别刻有“浮图耀日”、“真身宝塔”、“舍利飞霞”、“美阳重镇”。第二层到最高一层,除塔顶为覆钵开铜制塔刹外,每层八面各有一门洞,每洞置一铜佛像,共88尊。塔上门洞内还藏有经书、铜器。整个宝塔高峻 挺拔,以拔地出世之雄姿矗立在茫茫周原上。 文玩天下4 ?% ~$ }, ?5 ^. z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C2 y+ T$ p3 p4 y0 U  ?/ l) y6 S! v
      清朝几次对法门寺进行修整,次第建起大雄殿、大佛殿、西佛殿、铜佛殿、浴佛殿等。到民国中期,法门寺的布局为“中轴线上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正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鼓楼、钟楼、睡佛殿和禅佛殿。1939年,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先生集资对宝塔进行了加固,并请大乘和尚住寺。1949年后,法门寺先后由良卿、常惠、惠民、澄观等法师主持寺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法门寺真身宝塔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的热浪也席卷到法门寺。百余名红卫兵入寺打砸佛像及法器,试图拆毁殿宇。寺僧良卿法师不忍看古寺毁于一旦,毅然架柴自焚以示抗议。红卫兵被良卿的行动所震撼,一无所获地撤了出来,稀世奇珍法门寺地宫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1979年以来,政府拔款重修了大佛殿、铜佛殿、西方三圣殿和钟鼓楼,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宫之门被打开,里边金碧辉煌,千年古物熠熠放光。经测量,地宫长21.21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地宫基石皆雕成仰莲瓣形,取塔建于莲座之上。地宫共有四道门,门上雕有天王护法像、莲花等,色彩鲜艳。门楣上绘有姿态各异的瑞鸟朱雀。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一枚置于嘉陵频伽纹壶门座银棺中,一枚置于双凤宝盖纹银棺中,还有一枚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中。这是套装的八重宝函,从里向外第一重是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置佛骨舍利。发掘的真身舍利“秘藏”于一普通的铁函里。打开铁函,里边是盝顶银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的錾刻,再里层是银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内放置着一具嵌宝水晶椁,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椁内的壶门座玉棺中。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v" ^6 z" R. l6 N
      法器中最珍贵的是三枝锡杖。单十二环迎真身金银花锡杖、双六环铜锡杖和双十二环金银锡杖。其中双十二环金银花锡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比藏于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还要大。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可谓法器中的至宝。 
      另外,法门寺还存有具有十分重要史料价值的碑刻11块,珍藏佛经六百多卷,其中宋刻《毗卢藏》、元刻《普宁藏》、《秘密藏》等都是极其珍贵的佛经版本。 |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d, b2 E  Q+ d2 Y/ [6 N, Q
      除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之外,地宫里还珍藏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其中的一套制、储、饮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七百多件唐朝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纱、绢等多种品类蹙金、蹙银、平锈、贴绣、织金、织银、盘金线等十多种工艺,是世界上古代丝绸品类和工艺品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另外,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修葺一新,向世界开放。重修真身宝塔高47米,巍峨耸立,仍八棱十三层,从第二层至第十二层,每层共置八个佛龛。地宫内安放着老真身舍利。与以前不同的是,塔内新设有旋转梯可登高远眺。另外,地宫也按原样修复。寺院西侧,新建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建筑是唐式“珍宝阁”,高25米,共三层,一、二层有汉白玉栏杆环绕,远看如云托出宫殿,气势雄浑,同塔寺互相呼应。馆内珍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朝珍贵文物。 
     法门寺现任方丈净一法师,汪苏宿迁人,1940年出家,师从济宽法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理事,宝鸡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扶凤县政协委员。现任监院演峰法师,陕西长安县人,1976年出家,师从常慧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陕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该寺退居方丈澄观法师,辽宁丹东人,1934年出家,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宝鸡市佛教协会会长,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法门塔寺由来 下" G0 {5 u8 w1 M' l9 J3 m9 p
      法门寺是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佛指骨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骨头,亦称佛舍利。其痉贮中国,可能在佛教传人中国之时。首先我们谈谈佛教传人中国渊源。 8 P4 N$ y4 n- d5 A$ U$ c# V# j
bbs.htchi.com' k' B: U5 t- q' Z5 t* p6 L; \& g
      公元前11世纪后期,在宝鸡周原兴起的周国,率领西方各部族跟从周武王由丰京(今西安市西南)打到了朝歌(今河南淇县),灭亡了奴隶制国家商朝,建立了周朝。周王朝为了以"神权"加强其统治,从殷朝接受过来巫教。巫教是从原始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论发展而来的。它崇奉的最高神是 "天帝",天帝以下有祖先的"灵魂"和"鬼神"。"天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天的儿子就是国君, 他可以"生杀予地统治国内的臣民,说人的贫富贵贱都是天定的,命定的。这时印度也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的国家,社会分成了四个基本种姓:一 是婆罗门--世袭的僧侣贵族,宗教上和政治上的 16 最高统治者;二是刹帝利一一武土贵族,政治上的 统治者;三是吠舍一一手工业主及商人,据有私财的普通平民;四是首陀罗(亦译为戎达罗),是最低层的种姓,为以上三个种姓所奴役。奴隶主统治者,除了君权统治外,同时也辅助神权统治,创立了一 种巫术教(也叫吠陀教),教的宗旨是说"梵天创世",主宰着种姓的贵贱高低等级。由于婆罗门种姓掌握教权,后来改称婆罗门教,在宗教上以至高无 上的神权来维护种姓制度和僧侣的统治地位。婆罗门教的法典(摩奴法典),严格规定了不同种姓之间 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职能,宣称种姓制度是神的安排。主神称梵天,梵天的口造成了婆罗门;梵天的手造成了刹帝利,梵天的腿造成了吠舍;梵天的脚造成了首陀罗,所以种姓及其社会地位是不可改变的。 文玩天下# ]9 H3 H& u  }. o# r4 M* i

      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即当中国春秋后期战国初期,社会矛盾复杂剧烈。由于"治人 者"对"治于人者"的残酷压迫剥削奴役,从而渐渐使一般臣民对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巫教天道观开始动摇,产生了墨教思想。墨教虽也以"天"为其崇高神灵,它的教义总旨是"万民平"与"兼爱",正和巫教贫富贵贱皆由"天定""命定"的思想相反。这时道教思想也开始萌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已经成书。《庄子大宗师》把"道"说是"至神",视老子李耳为"至极"、"古之博大真人",也就是后来 17 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或"原始道君"。教义 主张"心无其心"。于此同时9印度出生了宗教上一个著名人物叫释迎牟尼,他生于公元前565年,死 于公元前485年,活了八十岁。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古代印度北部迎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母亲摩耶。他身为王子深居皇宫,少小时虽受婆罗门教义,年长后,对于种姓间等级制度十分不满,又感到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解脱皇宫生活的苦闷,他19岁的时候(一说29 岁)抛弃荣华富裕的贵族生活,遍访名师。婆罗门教中无人能琐他所不解的道理。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进入荒野雪山修行六年。出山后,在迎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人生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说苦、集、灭、道"四谛"及正见"八正 道"。以后四出,凡四十余年,年八十灭寂于拘尸那迎城跋陀河边婆罗双树间,弟子甚多,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他们把释迎牟尼所讲的佛教思想,整理为经、律、论"三藏",它的总旨以无常和缘起教义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人生平等思 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人生无常要等来世,苦行无为"是空即是色","是色即是空"。他的宗教思想很快得到印度人的拥戴,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也成了世界性的宗教。 bbs.htchi.com, B. U& W: f6 C' i; u! ]- t

      时过150年左右,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18王(意译无忧王或天爱喜见王)在位(前268--前 232),以刀剑杀戮统一了全印度。有一佛教沙门和尚劝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遂生悔悟,皈信佛教,颁布敕令,名为"法敕",定佛教为国教。为了使佛光远大,佛法无边,即印度阿阁世王所藏之四升舍利(佛骨),又悉取他处所埋的舍利,制造八万四千个宝匣和八万四千个宝盖,用八万四千匹采,在国内外佛教所及之地造八万四千舍利塔,藏佛骨。关于佛教传人中国与阿育王寺在中国建立时间,说法纷坛:三代以前(中国历史传说时代)已 知佛教;西周时候佛教已经传人;春秋时候孔子已知佛教,中国已建阿育王寺;战国时代佛教已传来;秦始皇时有外国佛僧前来说佛;西汉佛教已在中国活动,汉武帝已知佛教,刘向已发现佛经等等。材料多引自《明佛论》、《广弘明集》、《山海经》、《列子》、《众圣点记》、《历代三宝记》、《列仙记》等,传闻的多,可靠的信史少,不足作证。不过佛教与中 国的接触应始于西汉,武帝通西域以后才有可能。那时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亚州西部伊朗 高原东北部)已盛行佛教。史载霍去病还从匈奴那里带回长丈余"金人"(铜佛像),置于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土秦景宪(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经传人中国的开始。东汉永平十年(67年)明帝刘庄从行动上表示愿意19佛教传来中国,派蔡 、王尊等12人赴天竺求经,带回佛经五部42章,同来的有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他们经丝绸之路到了洛阳,下榻于鸿胪寺 (白马寺修于此时),中国信仰佛教的人渐多,这应是佛教传人中国的开始。关于佛骨贮中国时间史 无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重修法门擞楼记》碑文中有"从闻法门寺建自西(天竺)典(佛法)东(中国)来,藏牟尼舍利于浮图";的话语,可见佛教与佛骨是同时传来中国,佛经入了白马寺,佛骨 贮于美阳阿育王寺塔中。岐山西五里有一佛指沟当地世代流传有关地名来源有两则说法:一说唐皇帝迎佛骨于此;二说佛骨西来到此停留,阿育王塔寺修好后迎人寺内塔下安置。后则传闻合于情理,因长安在法门寺东,迎佛骨不应在法门寺西;佛骨西来到此停留,然后东去贮诵是可能的,佛指沟 恰在丝绸之路关中道上。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才传人中国,在中国也开始建筑塔 贮佛骨佛牙,法门寺舍利塔很可能建立于此时。现存法门寺有两面汉代铜镜,原藏法门寺塔中,还有地宫中挖掘出的汉代铜币,这些或可作为法门寺建于东汉时期的佐证。 文玩天下0 S. E+ }0 x/ v  c: f! X
文玩天下3 v' C! z# D) O& `  C
      关于法门塔寺建筑舍利塔事,《后魏志》载中国有五舍利塔,"秦国岐山得其一";唐大历十三年 (778),张或撰《无忧王寺真身宝塔铭》载:"或曰华夏之中有五,即扶风得其一也";《神州三宝能 20 录》载,"华夏有塔十一九所,岐阳圣迹复载其中";《广弘明集》载"…十七塔,第四即法门寺塔";《法苑珠林》载"…二十一塔,第五即法门寺塔"。这些 记载虽内容有异,不过,都肯定法门寺建有舍利佛骨塔,有塔是实。但所说阿育王"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quot;,只是佛家传语。 塔是佛教规律性建筑形式,梵语"堵坡",又称浮屠和佛图,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也作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法门寺塔是专藏佛骨之塔,也是供奉佛像和存放佛经的塔。相传法门寺塔为阿育主所修,以贮佛骨,所以称为"阿育王舍利塔"。 
      法门寺塔分木塔、砖塔两个时期:木塔有1502 年的历史;砖塔有372年春秋。北宋仁宗时邵博著的《闻见后录》载,"(法门)寺有古塔四层。"它的全称应是"阿育王寺舍利木塔"。木塔建成后,三 百多年以后,中经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遭到 战火焚毁,加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奏言,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阿育王寺舍利塔遭到"断佛道经像毁场"的劫难,以致塔寺成为废墟,信徒们还不断来这里烧香敬佛,人称"圣家"。过了25 年,北魏孝文帝时期,改拓跋为元姓,名为元宏,史称元魏,复信佛教,元魏二年即延兴二年(472)吱州牧拓跋育修复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隋开皇三年 (583)阿育王寺改名"成实道场",舍利塔随谓"成实道场合利塔"。 隋义宁二年(618)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塔也名为"法门寺舍利塔"。是年法门寺曾遭火焚,塔基残露。到了唐贞观五年,(632),歧州刺史张德亮奏请唐太宗李世民修复法门寺时,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以盖塔基。从后来唐代历次重修塔寺,并未提起复建木塔事推测,张德亮可能是把木塔修 复在塔基残露处,名曰望云殿,是以殿代塔,殿楼四层,高达天际以望云。塔可能为方形,现发掘唐塔地基也为方形,比明塔地基大得多。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供养三年后,于龙朔二年(662)送归法门寺地宫,并诏令和尚惠恭、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张撰《无忧王寺真身塔铭》曾对重修的法门寺塔有描述:拔一柱以载天",可知阿育王寺亦名无忧王寺,塔名亦谓"无忧王寺 真身宝塔"。到了唐景龙四年(710),题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亦名"护国真身宝塔。"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盘踞凤翔的原唐节度使吱王李茂贞(亦称秦王),曾多次修葺木塔,添置 塔心樘柱,以绿琉璃瓦覆盖塔顶,使木塔更加漂亮,逢夕阳朝霞时,金碧辉煌,雄姿昂然,焕焕乎立于歧山之阳。时人薛昌序撰《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 记》中说"穷华极丽,尽妙罄能"。宋、金、元时期宝塔建制无大变化,统称"真身宝塔。" 
      我国现存的济南市青龙山四门塔是隋大业七年 (611)所建:浙江宁波市阿育王寺塔,相传是西晋太康三年(282)所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为唐永微 三年(652)所建。周原上有塔三座,一是歧山城内 八角八层的太平寺塔,建于北宋元三年(1088),一是扶风城东南八面九层的峰塔,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另一座就是最古最高的法门寺塔 三塔比美,为周原添姿增色。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如果确实建立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它还要比辽清宁二年(1056)在山西应县建的五层木塔早 989年。这样看来,素有"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塔,也可成中国塔庙始祖"了。 
      明隆庆三年(1569)。凤翔府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波及法门寺真身宝塔,木塔崩毁。根据1987年法门寺考古队在清理塔基时证实,明塔是在唐塔基上修建的。明塔东西直径约19米,南北直径约20 米,总面积为380平方米,略呈园形,正处在唐塔基中心点上,小于唐塔;唐塔基每边各长26米,面积为676平方米,周围有20个柱础(有一柱础可能 在明塔建筑时挖坏而失迹),排列成正方形,内部又有对角距离相等的四个承重柱础,明塔基即在这四个承重础的内线边沿处,法门寺唐碑有李世民于贞观五年(631)准奏在毁露的塔基上覆修望云殿的记 载,唐塔基又可上推至北魏时的塔基;碑载北魏时 看的阿育王寺塔亦系重修,可见法门寺塔的古久。唐塔到唐天复元年(901)李茂贞重修法门寺塔始添塔心棱柱,加固了木塔,使唐建木塔一直保持到明代后期。发掘资料证明,木塔定型于唐代,塔形四方可以和西安大、小雁塔比美,由于木塔底层周围有20个回廓柱,结构成正方形殿阁式,更比砖塔奇巧艳丽。 文玩天下5 g% s* p& Z, F9 h, Q- y2 H

      法门寺真身宝塔崩毁,引起了不少佛徒僧尼的惋惜悲叹。西蜀大州(即古大州驿,在今四川纳溪 县南)有一笃信佛教的居士,伤感得痛不欲生,誓愿为重建宝塔而残肤苦行化募。他用"百尺长"的铁锁链,穿锁在自己的肩筋骨上,为佛增光,不怕疼痛劳累,拖地行乞,到处募缘,他以许玄度(可能也是个虔诚的苦行居士)为榜样,为恢复真身宝 塔募化了不少资财。为此他在庆隆六年(1572)还 写了一首诗,又不具姓名,由此可见他的为佛而自我牺牲精神。这块诗碑至今还嵌镶在法门寺正殿内西墙壁上,使人读之,就会想起西蜀大州居士的悲 壮事迹。诗为七字句,但又少两字,读时拗口,不好标点,此诗抄录标点如下: 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 s$ S0 f# N
      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想痴僧债。 文玩天下& b6 w% }# r9 N8 C
      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 文玩天下' E' `; H0 T% k5 _5 i
      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H  C6 D. B9 ~+ A1 A+ ?' A

      木塔崩毁10年后,明万历七年(1579)有扶风佛徒杨禹臣、万良等,募化钱财,倡导修复法门寺塔,经时30年,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竣工,将四层木塔改建为13层砖塔。塔身高56米(一说47米),八面八棱,棱角为雕琢成的花砖砌拱。拱角悬铃,共有的个,在晚风晨光中口叮咚作响。最上层无洞门,地面第一层塔门朝南,门高1.26米,宽1.4米,门额刻石"真身宝塔",正东面额石刻"浮屠耀日",正西面额石刻"舍利飞霞",正北面额石刻"美阳重 镇"。其它东北、西北、西南 东南各面分嵌乾、坎、良、震、巽、离、坤、兑八封文以记方位。塔第二层到第八层均有斗拱、栏杆;九层以上为青砖拨檐。从二层起到第十二层每层各有佛龛8个,共计88龛,每龛供奉铜佛 l至3尊,共计104尊。佛像旁边放置经卷函匣,外罩铁网。塔顶为青铜铸造的刹顶,三片焊接成葫芦形状,高约2.45米,直径1.45 米,中间横铸"明万历三十七年造"八个楷字。白 昼耀日,金光灿灿;夜晚使周原上空多一颗金星。塔基边长27米,高1.8米,塔身、顶、基三项数字加 在一起法门寺塔通高为60.25米9仅次于西安大雁塔的通高(64.1米),比小雁塔的通高(43米)高出17.25米。法门寺塔巍峨壮观而宏丽,在关中西部手屈一指。 
      民国年间法门寺塔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早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和上海实业家李祖绅、李祖才兄弟联袂到扶风、办理扶风灾童教养院事,曾前往法门寺瞻礼真身宝塔,看到寺塔残破,萌生了重修寺塔意念?quot;七七事 变"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难民大批涌来,朱子桥首倡以工代贩修塔,李祖绅、李祖才兄弟为功调,捐资三万元,各方化募二万元。工程总监督为华北 慈善会会长崔献楼,设计施工为西京建设委员会张 博泉、龚明、赵梦瑜、朱靖宇、马学授等工程师。准备就绪后,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三月开工,历程一年零四个月,于 1940年7月竣工。此项工程除立有《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碑记》与《功德碑》外,康寄遥还著有《重修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纪略》一书,并写《颂法门寺真身宝塔修成》诗一首赞颂之,此录诗句如下: 文玩天下& I4 g% z8 N/ I) A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J9 b; v6 H& j; c! I" b% |
      法门古刹, 宝塔巍然。 * q& s8 E% O& d) F# B! O
      来源悠久, 二千余年。 
      祥云瑞相, 感应空前。 文玩天下" X, V. @( o! v+ k
      国家重镇, 民众福田。 
      历朝供养, 详记史篇。 bbs.htchi.com6 T1 a0 ^9 ]$ D% v% T
      此次修理, 殊胜因缘。 文玩天下2 K+ H/ H+ c1 W+ a# y
      朱李倡导, 各地宏传。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9 u. W- E5 f* ]
      写经造像, 负责谁肩。 
      宰官士庶, 八部龙天。 bbs.htchi.com8 V- I6 x2 m4 {
      稽首祝愿, 矢志诚虔。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3 X! n7 v4 h. d6 ^  y* Z
      护国息灾, 福寿增延。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 f1 L+ B3 W
文玩天下+ \+ `: e: p3 L
      砖塔是在木塔崩毁后修建的,重量千万倍于木塔,塔基下有舍利地宫,所以砖塔建成后45年,即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初九(1654.7.22)地震中法门寺塔身向西南歪斜,佛经佛像从佛龛中跌落。又经过了322年,法门寺塔在1976年8月阴雨连绵中,逢四川松潘大地震之震波所及,寺塔西南面第二层有砌砖粉碎跌落,塔身更向西南严重倾倒。为了挽救法门寺塔,宝鸡文化局准备维修,1981年春天周原考古队就在砖塔周围进行钻探。3月22日晚,塔的西南面第三层佛龛的斗拱砌砖掉落,随后西南面的 塔基下的石条裂缝,8月24日上午10时许,塔上先掉下一砖,稍停,塔西南少半边向西南垮塌。下午 7时许塔北面第八层佛龛顶部掉下三砖,接着西北角和铜塔刹顶同时相携坠落。9月6日将近四时,塔顶残存部分也行跌落,至此法门寺塔去头残身,半个塔面孤零零危立在残台破砖之上。岌岌可危。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k! [% v  M- g1 B
3 F1 t: F( B  G  ^$ U2 b( G* Z
      从木身到砖身的法门寺塔,坏了重建,重建起又毁,经历了近两千年。原名为阿育王或无忧王寺舍利宝塔,又叫成实道场舍利宝塔、法门寺宝塔、大圣真身护国宝塔、重真寺真身宝塔、法云寺真身宝塔、皇帝佛国真身宝塔、祟正寺真身宝塔,名称多由封建王朝所取4目的都在借神权以维护其统治。时过五年,宝鸡文化局拨款、雇工将残存的半边塔面拆掉,拆掉后准备在1986年开工重建,法门寺塔,至此377岁的法门寺砖塔已经荡然不存。不过旧塔虽去,新塔亦来,现在已恢复重建原样的法门寺塔,又矗立于周原之上。
8 W6 V, @1 `4 \( j, q8 m/ B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文玩天下4 Q' t$ i8 j5 g$ X4 F3 j8 @
      法门寺十个“世界之最” 
      素有“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宝塔地宫,宏伟壮观。地宫内珍藏的稀世国宝精妙绝伦,价值连城,为我国考古史上的特大发现,更是令世人百看不厌的艺术珍品。经专家鉴定,并确认十项稀世珍宝为“世界之最”。这十项稀世珍宝是什么呢? 
      在由大公报社长王国华为团长的“香港传媒高层佛学之旅陕西访问团”抵达陕西的第二天,访问团一行见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伟,他为我们一一解答。以下是法门寺十个“世界之最”: 文玩天下( e" z) p4 |/ B" y" b4 o' i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o8 d' y6 W0 u& \0 e6 ?0 L9 o
      (一)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法门寺宝塔地宫,与塔同在,何时修建,唐史有载,往前无从考证。一九八七年四月地宫的考古发掘,使这座气势宏大,规模最大的佛塔地宫呈现于世。 bbs.htchi.com3 N; s- I7 {( H% H# G& h6 ^1 Z+ [- [) [
2 W0 ~5 y/ e/ T: q7 {% {. H
      地宫入口在正南,距地宫二十米,青砖铺阶二十踏,到第一平台,台上有门,高一米,通过四道石门即达地宫。每道石门上有铁锁封门,门扇上勒线刻画展翅飞舞的双凤,活灵活现,衬以莲花浮雕,生气盎然。地宫为东西长二十一点二米的隧道,总面积三十一点四八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小龛七部分组成。隧道中立有两通唐咸通十五年封闭地宫时的石碑。还有彩绘石雕、观音菩萨和四大天王,这些人形名神的佛尊,造型生动逼真,仪态庄严,一千多年来一直守卫着地宫及珍宝。整个地宫,多为石头砌筑,建筑构造精美。
5 P1 R& H& `% V$ y% Q& u0 o  [5 f
      (二)地宫出土的四枚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X% ^4 }: F& P; g! t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r1 e4 \$ j; M7 H5 T! `$ r
      (三)地宫中发现的长达一点九六米的鎏金四股十二环迎真身锡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多、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锡杖既是法器,也是僧人出门的行杖,法门寺出土的三支锡杖,金碧辉煌,引人注目,确属文物瑰宝。 
      (四)珍藏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 : Y6 T+ d6 T9 C# n- g% l0 T/ W
      (五)地宫发现的制、储、饮一套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 
      (六)地宫中发现的十三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唐代七百多件丝织品,是世界上古代丝绸品类和工艺品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 
      (八)地宫文物陈设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曼荼罗密宗仪规。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 g% b1 l6 Z3 W/ W" g
      (九)安放第三枚舍利真身的鎏金银函,上面錾刻有金刚界大曼荼罗坛场图。 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 P: D/ a) x: |4 t
      (十)地宫中意外发现的十三枚玳瑁币,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货币品种。 1987年,陕西考古队在清理法门寺的塔基时,发现了地宫,共计发现文物2000余件,因皆与佛舍利的供奉有关系,故而件件都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堪称极品。因此,法门寺地宫的发现被视为“佛教和唐代考古的最重要发现”,有“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九奇迹”的美誉。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R# @! }' m7 [
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u! P  f# s* v
    法门寺地宫共计出土金银器121件。就生产地看,多出自文思院和润州 (今江苏镇江)。其中,文思院为皇家金银器制作中心,成立于唐大中八年 (854年)。咸通年间,迎佛的所需刀具均由文思院承制。就制作工艺而言,当时主要有两种,一是模铸法,就是将熔化的金、银注入刻有花纹的模具中,冷却后取掉模套,最后施以刻花或镏金。另一个方法就是钣金法,这种方法是将碾展的金箔或银箔覆于特制的模具之上,用钢锤敲击成型。
( ]; v8 a9 w4 r7 b9 pbbs.htchi.combbs.htchi.com7 R: e1 }' h- m/ b( b" M
    镏金捧真身菩萨像,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的代表作品。该作品通高38厘米,通体挂满珍珠。菩萨的双手捧有一长方形的雕花金匾。据史载,这尊捧真身菩萨像是唐懿宗过生日时,僧人澄依用自己的金银请文思院的工匠们打造出来的一件精品。后来法门寺佛舍利被迎入皇宫供奉,就置于这尊菩萨像的金匾托盘之上。

   法门寺出土的镏金四股十二环锡杖,通长1.96米,是文思院工匠们打造的又一件顶级精品。该锡杖计用金62两,银58两。在锡杖顶部有象征密教五佛五智的宝顶宝塔形三重佛座造型,赵朴初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来评价这件精品。锡杖仅高度就比号称“世界锡杖之冠”的日本正仓院铜头锡杖高出近0.21米,因此,它才是真正的“世界锡杖之士”。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锡杖不同于禅杖,禅杖是防止修行的僧徒打坐时睡觉所用,一般多用软头来敲打信徒。锡杖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动时,音似锡声,故名锡杖。持锡杖者多为高僧,是显示修行和功德的标志。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因缘,这是佛门的基本教义和理念。持之可除烦恼,断欲念。 

发愿文金匾.jpg (70.73 KB)

下载次数:9

2007-6-8 16:35

 

壶门高圈足座银香炉.jpg (39.02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35

 

花瓣头素面银钗.jpg (3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35

 

迦陵频伽纹小金钵盂.jpg (36.5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35

 

羯摩三钴杵纹银臂钏.jpg (27.05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35

 

金银丝结条笼子.jpg (52.3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35

 

镏金银捧真身菩萨仰莲座纹样.jpg (71.5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35

 

鎏金带座银菩萨.jpg (42.76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35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jpg (49.4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35

 

鎏金飞鸿纹银则.jpg (23.96 KB)

下载次数:8

2007-6-8 16:36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和鎏金团花纹银石呙轴.jpg (24.04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36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jpg (39.96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36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外底錾文.jpg (32.0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36

 

鎏金团花纹银石呙轴.jpg (29.37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36

 

鎏金团花纹银石呙轴轴面錾文.jpg (40.87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36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1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jpg (54.2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1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纹样.jpg (51.68 KB)

下载次数:2

2007-6-8 16:41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1.jpg (49.5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1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jpg (47.9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1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1.jpg (73.9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1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2.jpg (50.0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1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3.jpg (51.1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1

 

鎏金十字折枝花纹葵口小银碟.jpg (3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小银碟.jpg (28.84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小银碟1.jpg (31.3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jpg (28.3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1.jpg (30.0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双凤衔绶御前赐方盒.jpg (31.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jpg (35.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盖面纹样.jpg (51.7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外底錾文.jpg (43.0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双鸳团花大银盘.jpg (28.3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双鸳团花大银盘内底纹样.jpg (64.5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四出花银金篆.jpg (3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团花银钵盂.jpg (3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团花银钵盂1.jpg (43.9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团花银钵盂2.jpg (42.2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团花银钵盂1A.jpg (58.0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jpg (48.71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48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炉盖纹样.jpg (51.3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和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jpg (46.87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48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外底錾文.jpg (33.6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jpg (27.94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1.jpg (28.01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2.jpg (36.94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5.jpg (56.2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6.jpg (63.2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底文.jpg (47.51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盖面纹样.jpg (30.2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48

 

鎏金银羹碗子.jpg (40.5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48

 

鎏金银羹碗子1.jpg (39.03 KB)

下载次数:6

2007-6-8 16:48

 

鎏金银龟盒.jpg (32.2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鎏金银戒指.jpg (42.8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jpg (37.91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1.jpg (34.6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2.jpg (38.7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3.jpg (39.2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覆莲座内底錾刻天龙八部图象.jpg (56.52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覆莲座錾刻纹样.jpg (47.9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仰莲座顶面錾刻梵文一周.jpg (48.9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仰莲座下部錾刻五大佛种子字.jpg (68.06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摩竭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jpg (33.07 KB)

下载次数:6

2007-6-8 16:54

 

摩竭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1.jpg (27.14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jpg (34.63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54

 

如意银柄手炉.jpg (28.52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三钴杵纹银臂钏.jpg (24.6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双鸿纹海棠形银盒.jpg (45.47 KB)

下载次数:6

2007-6-8 16:54

 

素面圈足圆银盒.jpg (33.6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素面委角方银盒.jpg (35.42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素面银香案.jpg (37.0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素面银香匙.jpg (20.7 KB)

下载次数:6

2007-6-8 16:54

 

素面银香炉并碗盏.jpg (31.8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素面银香炉并碗盏1.jpg (52.7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王母对纸底描金首饰.jpg (32.1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54

 

锡杖1.jpg (12.97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54

 

锡杖.jpg (14.6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锡杖3.jpg (16.3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象首金刚铜香炉.jpg (46.1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仰莲瓣银水碗.jpg (40.84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仰莲瓣银水碗内.jpg (43.2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仰莲瓣银水碗外底錾文.jpg (54.3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银芙渠.jpg (28.4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迎真身纯金钵盂.jpg (32.9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4

 

坐佛纹云头银如意.jpg (48.73 KB)

下载次数:6

2007-6-8 16:54

 

坐佛纹云头银如意2.jpg (50.8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6:54

 

        

 

法门寺出土之秘色瓷/ ~- A+ v) T( j0 S1 f7 |
"秘色瓷"是我国唐宋时期浙江上林湖地区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越窑青瓷创烧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发展,越窑青瓷成为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制瓷工艺基本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形成了自已的特色。由于烧制技术的日趋成熟,故瓷器大多呈现出青润的光泽,称为"漂瓷"。唐朝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期,越窑青瓷被列为七大名窑之首,其釉色细腻纯净,均匀润泽,深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还率先进入宫廷,成为皇家喜爱的器皿。文玩天下. A% D  ]1 |3 p7 d- u. r3 x0 x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人用青翠欲滳的千峰秀色,贴切地描述越窑青瓷的釉色,令古陶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叫绝。五代人徐夤的《贡余秘色茶盏》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事,用一连串的比喻把越窑青瓷的釉色描绘得犹如美女簪花:"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前蜀王王衍的赞美:"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则对金棱秘色瓷碗作了生动描述。   b0 X& E: c* M. k6 `1 {

     古人记载颇多,但后人却从未见过实物,究竟什么是秘色瓷,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陶瓷界悬而未决之迷,自唐以降,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对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庶民不得用,故称"秘色"。《中国陶瓷史?越窑》:"五代十国时,割据两浙、苏南十三州的吴越国王钱氏利用越窑成熟的制瓷技术,采取唐代贡窑的办法,在余姚上林湖一带建立官窑,烧造宫廷用瓷和贡唐 、贡晋、贡辽、贡宋等的贡品,因为这些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和进贡用瓷,臣庶不得用,故称秘色瓷。"这种看法与宋人对秘色瓷的理解相同。二、民间相传其烧造工艺、釉料配方秘不示人,故称“秘色瓷"。bbs.htchi.com( e" R) H1 w- a- @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3件瓷器,其形状规整,造型精美 ,晶莹凝润。釉色有湖绿、青绿、青灰、青黄和淡黄,其中两件为银棱金银平脱鸟纹瓷碗。另有碗5件,盘4件,碟2件。这批瓷器,地宫《物帐碑》有明确的记载:"真身到内后,相次赐到物一百二十件。……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格……"。这是迄今所见惟一能与实物相互印证的有关"秘色"瓷器的记载。清楚说明这批瓷器的来源、件数以及唐人对其称谓。可知秘色瓷至迟在咸通十五年(874年)地宫封闭以前已烧制成功。专家确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秘色瓷。7 I4 e) u# J( Q8 i% b5 {; |
  
    1995年1月,法门寺博物馆在上海召开了"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国际、国内近百名有影响的古陶瓷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此会统一了大家对秘色瓷的初步认识,也引发一系列的争论。从秘色瓷之 "秘"的含义到唐代秘色瓷之名的由来;从陆龟蒙"千峰翠色"到法门寺秘色瓷的青绿釉色,分岐颇多。有的认为秘色即"稀见之色",有的认为秘色是恢?quot;香草色",也有的说秘色实为"碧色"。此外,也有人认为秘色就是"神秘的颜色"等。虽然说法不一,但对"秘"字的含义,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指的是釉色,而非工艺或因是贡品之故被称为"秘",从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及看法。
  文玩天下  f. m' D& K& Y. R, b
     根据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考证,"秘色"应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这种色泽的烧造成功,取决于烧成后期窑炉内还原氧和烧成温度,只有控制还原氧和烧成温度,才能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铁还原为氧化亚铁,赋于瓷器以青绿颜色,釉层才能滋润透明,且有玉的美感。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已取得重大突破。一是使用匣钵,实施"单件烧";二是革新装烧工艺,提高支垫技术。至唐代时,全国各地许多瓷窑装烧瓷坯,仍采用明火叠烧的传统工艺 ,凡碗、盘、杯等器皿,均按类上县叠,置于窑室,明火煅烧,因此易出现釉面烟熏、火刺、落沙、粘釉、内心留有支烧痕等缺陷。但上林湖越窑秘瓷烧制时,已采用匣钵,单件装烧,匣钵上县叠,垫烧秘瓷的支垫,也非常细小均匀。这种装烧工艺 ,杜绝了明火叠烧的缺陷,提高了瓷器质量,并对唐宋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文泛深刻的影响。文玩|天下|核桃|和田美玉|橄榄核雕|紫砂茶艺|鸣虫葫芦|清凉菩提|竹木牙角' A4 W# k0 s9 d2 g7 }
  
     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实物中,除了青中泛湖绿的纯正"秘色"之外,还有两件青黄釉的金银平脱银棱碗,与前蜀王王衍记载的银棱秘色瓷碗相符。其品沿及足跟为银棱,内壁施以青黄釉,外壁素烧采用漆平脱技法。这种秘瓷的金银平脱装饰工工艺源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漆器装饰技术。其口沿和圈足的"银棱 ", 源于西汉中期以后漆器盘、樽、盒、奁等流流行的"银口黄耳"或"扣器"之作,即在器物口沿上镶镀多或镀银的铜箍,亦称"银扣"。秘瓷口沿"银棱",是仿效"银扣"工艺 ,改革铜箍,而用延展极薄的银箔,贴于秘瓷口沿,即成"银棱 "。 瓷碗外壁的金银平脱装饰图案,是在汉代漆器工艺的基础上,又直接吸收借鉴盛唐时期新兴的"金银平脱"工艺 ,而创造出的瓷器装饰新工艺。法门寺出土的银棱金银平脱秘色瓷碗,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瑰宝,是我国陶瓷金彩装饰首创阶段的实物资料 ,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文玩天下7 H2 F, Q9 v) i7 v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具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20世纪 50年以来,浙江地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一些重要窑场进行了发掘,各地也陆续出土了不少可以确定为秘色瓷的越窑产品,如浙江临安晚唐水邱墓 出土了25件越窑青瓷;临安桥五代墓出土了9件越窑青瓷;临安其他的五代钱氏宗族墓,也出土过不少"秘色瓷"。 但长期以来,由于秘色瓷的名称仅见于文献,故很难准确地分辨传世及出土实物中哪 些是真正的秘色瓷。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问世,揭开了唐代"秘色瓷"之迷,为秘色瓷的鉴别提供 了最早的标准器。尤其是两件银棱金银平脱秘色瓷碗的出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金银装饰瓷器,为五代以后所采用的金银装饰找到了源头。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jpg (38.1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8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底.jpg (63.45 KB)

下载次数:8

2007-6-8 16:58

 

葵口圈足秘色瓷碗.jpg (33.37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8

 

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底.jpg (42.22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8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jpg (33.3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8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外壁纹样.jpg (45.53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58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jpg (30.58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6:58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底.jpg (3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6:58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佛主真身舍利.jpg (30.11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佛主真身舍利1.jpg (64.8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佛主真身舍利2.jpg (37.88 KB)

下载次数:8

2007-6-8 17:14

 

佛主真身舍利3.jpg (37.63 KB)

下载次数:6

2007-6-8 17:14

 

佛主真身舍利4.jpg (26.3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佛主真身舍利5.jpg (37.66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7:14

 

佛指舍利八重宝函.jpg (20.8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真身舍利之五重宝函.jpg (18.8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jpg (47.8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1.jpg (47.17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jpg (56.5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1.jpg (50.3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2.jpg (54.6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jpg (73.5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1.jpg (76.8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2.jpg (77.8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3.jpg (75.3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4.jpg (69.2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5.jpg (49.6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盝顶纹样.jpg (71.1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jpg (39.07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1.jpg (60.4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2.jpg (38.3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3.jpg (70.1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含顶纹样.jpg (65.46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1.jpg (72.1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2.jpg (56.9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3.jpg (52.1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4.jpg (58.4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六臂观音纯金宝函.jpg (64.8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六臂观音纯金宝函1.jpg (59.0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六臂观音纯金宝函2.jpg (64.5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六臂观音纯金宝函3.jpg (63.5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鎏金双凤纹宝盖银棺.jpg (26.3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素面盝顶银宝函.jpg (44.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智慧轮纯金宝函.jpg (39.4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开元盝顶石函.jpg (41.1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开元盝顶石函函盖刻文.jpg (23.1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开元盝顶石函函内佛幡.jpg (55.3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14

 

开元盝顶石函.jpg (41.1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14

 

檀香木银包角盝顶宝函.jpg (53.6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5

 

 

下载次数:5

2007-6-8 17:23

 

八瓣团花纹蓝琉璃盘盘内纹样.jpg (60.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淡黄色琉璃茶碗茶托.jpg (42.75 KB)

下载次数:5

2007-6-8 17:23

 

淡黄色琉璃茶碗茶托1.jpg (2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菱形双环纹深直筒琉璃杯.jpg (41.2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盘口细颈淡黄色琉璃瓶.jpg (29.1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四瓣花蓝琉璃盘.jpg (42.8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四瓣花蓝琉璃盘盘内纹样.jpg (60.37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罂粟纹黄色琉璃盘1.jpg (32.8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罂粟纹黄色琉璃盘.jpg (50.23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白釉瓷碗.jpg (57.8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白釉小葫芦瓷瓶.jpg (27.5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彩绘金毛狮.jpg (40.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彩绘四铺阿育王石塔.jpg (45.8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半两.jpg (43.71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大泉五十.jpg (52.2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会昌开元通宝.jpg (51.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货泉.jpg (52.3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乾元重宝.jpg (70.5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隋五铢.jpg (65.0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晚期开元通宝.jpg (44.7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五铢.jpg (66.69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早期开元通宝.jpg (66.56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汉白玉东方持国天王.jpg (47.77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琥珀蹲卧狻猊.jpg (52.3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琥珀行走狻猊.jpg (45.0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鎏金铜浮屠.jpg (42.06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描金木山.jpg (50.0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1.jpg (42.9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2.jpg (42.2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3.jpg (43.2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4.jpg (38.7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5.jpg (42.6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6.jpg (43.43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明禅定式佛造像.jpg (45.7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清写本妙法莲华经.jpg (56.74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元刻普宁藏.jpg (61.0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元刻普宁藏1.jpg (56.38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元刻普宁藏2.jpg (54.1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元刻普宁藏3.jpg (44.3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元刻普宁藏4.jpg (51.01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水晶球.jpg (38.88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水晶枕.jpg (43.62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鹦鹉牡丹如意云纹织金锦棺衬.jpg (47.0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jpg (61.25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jpg (56.97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紫红罗地蹙金绣裙.jpg (38.35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紫红罗地绣大宝相莲花绣袱.jpg (50.86 KB)

下载次数:3

2007-6-8 17:23

 

宝相莲纹残绣袱.jpg (56.22 KB)

下载次数:4

2007-6-8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