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一种什么证券:如何快乐生活 解析快乐的三个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59:35

如何快乐生活
如果心灵已经荒凉得如同沙漠,那么拿什么才能拯救你自己?如何才能找到那份心中的绿洲?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滋味,唯独不能缺少快乐。有了快乐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享受人生更好地体会生命的那份不易。学着快乐起来吧!
人怎样变得快乐,这是个费解的问题,一位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写了一本有趣的书,请读一读吧,或许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迪。
一、为现在而活
你所拥有的只是现在。内心的平静,工作的成效,都决定于我们要如何活在现在这一刻。不论昨天曾发生过什么事,也不论明天有什么即将来临,你永远置身“现在”。从这个观点来看,快乐与满足的秘诀,就是全心全意集中于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上。
小孩子最美妙的一点,就是他们会完全沉浸于现在的片刻里。不论是观察甲虫、画画、筑沙堡或从事任何活动,他们都能做到全神贯注。
高中生想到:“有朝一日,我毕了业,不必再听师长的训,日子就好过了!”他毕业之后,又觉得必须离开家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离家进入大学后,他又暗下决定:“拿到学位就好了!”好不容易领到文凭,这时他却又发现,快乐要等找到工作才能实现。
他找了份工作,从基层干起。不消说,快乐还轮不到他。一年一年过去了,他不断把获得快乐和心灵平静的日期往后挪,直到他订婚、结婚、买房子、换一份更好的工作、退休……最后在享受至高无上的快乐之前,他就去世了。他把所有的现在都用于计划一个永远没有实现的美好未来。
你听了这样的故事,觉得心有戚戚焉吗?你认识一些永远把快乐留到未来的人吗?快乐的秘密,说穿了很简单,你的生活必须以现在为中心,我们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快乐,而不是把它留到终点才享用。
活在现在,也就是我们要从现在从事的每件工作本身找到乐趣,而不只是期待它最后的结果。如果你正在粉刷家中阳台,刷子的每一笔,都该能令你感到愉快,帮助你学习如何做好这份工作。你该享受拂面的清风,听院中小鸟歌唱,以及周遭的一切。
为了活在现在,我们该扩张自己的感官,体会现在这一刻的种种美妙之处。每一分、每一秒,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要真正生活在现在,吸收周围的一切,让自己受感动、受影响。
二、不作无谓的等待
你可曾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在等一辆计程车时,它就是不出现?而且等其他的东西似乎也总是如此。因此俗谚有云:“时时掀盖看,煮水久不开。”
同样的,有时你觉得一通期待中的电话让你等得不耐烦。在仿佛无数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你决定找点别的事做,果不其然,电话铃声立刻跟着响了起来。
碰到这种情况,有个处理的原则:“回去掌握你的现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候奇迹。”如果你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拥有‘它’才会快乐和满足。”那么你不能如愿以偿的几率就会大为增加。
少一分牵挂,你的等待就会早一刻结束。
三、宽宏大量
原谅自己或别人,基本上是朝向为现在而活的一个抉择。
“为这件事,我永远不原谅母亲!”
“我没法子原谅自己!”这种话听起来耳熟吗?我们不肯原谅某人,事实上无异在说:“我不想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我宁可活在过去,而且把这结果怪到别人(或自己)头上。”不肯原谅自己,就是让自己一直沉浸在罪恶感之中,承担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原谅别人】
有些人对宽恕的看法与一般人正好相反。他们以为,如果不原谅母亲对他们不够好,母亲就有麻烦了;事实上,母亲不会有事,麻烦出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对别人不宽大,受苦的是自己。而被我们定罪的人多半根本不知道我们心里在想什么!罪人照样快快乐乐过他们的生活,丝毫不受我们内心波涛起伏的情绪影响。
我的妹夫开圣诞舞会不请我,我不肯原谅他,受苦的是我。他不会得胃溃疡,不会失眠,不会生气,嘴巴不会发苦,会有这些反应的是我。无怪古圣先贤都劝我们:“原谅那些冒犯我们的人!”
惟有如此,才能常保快乐健康。记恨是疾病的主因,因为气苦的心会导致病苦的肉体。
除此之外,只要我们一心认定错的是别人,他们该负责使我们快乐,我们就不会自己担起责任。怪罪别人不会有任何结果。从停止怪罪别人的那一刻起,我们才会采取改善的行动。怪罪别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不行动的借口。
选择原谅,情况会循一条神奇的轨迹转变。当我们改变了,别人也会跟着变。我们改变待人的态度,别人也会调整他们的行为。在我们修订对事物观点的同时,别人也会随着我们的新期望作出反应。
【原谅自己】
原谅别人不容易,原谅自己更难。很多人一辈子都为一些自以为是的缺点,在心理与肉体上惩罚自己。有些人饮食过量,有些人故意挨饿,有些人喝酒喝得人事不省,有些人处心积虑毁掉所有的人际关系,有些人贫困一生或疾病缠身。在所有的这些痛苦后面可能都有一种信念,坚持认为:“我做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我有罪”或“我不配享有健康快乐”。对生病的人做个调查,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之中,相信自己应该活得健康快乐的人少得出奇
四、快乐是什么
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来得重要。
失业的时候,弗雷可能认为这是个尝试新的工作、发掘新可能、独立自主的好机会。但他的弟弟比尔,在相同情况下却决定跳下20层高楼,一了百了。处境完全一样,一个人兴高采烈,另一个人却自杀了!一个人眼中的灾祸却是另一个人心目中的契机。
快乐实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东西。有时它可视为人生最大的挑战,需要投入全部的决心、毅力、自制力。成熟代表为自己的快乐负责,把注意力集中于已经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放在没有得到的东西上。
一个人心里想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快乐与否的感觉操纵在你自己手中。别人不能把思想硬灌进你的脑子里,要寻求快乐,必须专心思考快乐的事,但我们是否经常反其道而行之?我们是否经常不把别人的赞美放在心上,却为一两句不中听的话生好几天的气?如果你容许不愉快的经验或恶言占据你的心灵,后果只能自己承担。记住,你是自己思想的主宰。
大多数的人,对好话只记得几分钟,坏话却能数年不忘。他们就像收集垃圾的人,把20年前人家丢给他们的垃圾背着到处跑。
有时快乐需要努力去达成。就像维持家中整洁美观——你得把好东西陈列出来,把垃圾丢掉。快乐就是搜寻生命中的好东西,有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有人却只见玻璃窗脏了。看见什么,靠你自己用思想作抉择。
五、完美与快乐
不快乐是因为生活与预期不符。我们的要求不能满足,认为人生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就会快乐不起来。所以我们会说:“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但人生没有那么完美的。人生常出现愤怒、沮丧、成功、失败,提出快乐的条件其实是自欺。
境由心生,快乐靠自己决定。很多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好像有一天他们会抵达一个名叫“快乐”的公车站。他们以为,有一天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得完全符合理想,到时他们可以喘口气,说:“我终于找到快乐了!”所以他们的一生都可以用“只要怎样怎样,我就会快乐”作一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得作一个决定:我们是要每天提醒自己,时间有限,应该好好把握利用?或虚掷现在,空想有个美好的未来?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85岁,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写的,很值得一读。
“如果我能重活这一生,我要尝试犯更多的错误。我不会那么刻意求完美。我要多休息、随遇而安,我处事不会像这次那么精明。其实世间值得去斤斤计较的事少得可怜。我会更疯癫些,也不那么讲究卫生。
你知道,我就是那种一天又一天、一个钟点又一个钟点,过得小心谨慎、清醒合理的人。哦,我也曾放纵过,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享有更多那样的时刻——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一切能重来,我要在早春赤足走到户外,在深秋竟夜不眠。我要多坐几趟旋转木马,多看几次日出,跟更多的儿童玩耍,只要人生能够重来。
但是你知道,不能了。”
人生有限,应善加利用。这位老先生知道,要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不需要改变这世界。世界已经够美了,需要改变的是自己。
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我们不快乐的程度取决于现实跟它们“应该是”的样子之间有多大距离。如果我们不凡事苛求完美,快乐这档子事就简单得多了。我们只需要决定自己比较喜欢事物朝哪个方向发展,即使不能如愿,我们还是可以快乐的。




',1)">
解析快乐的三个秘诀
快乐成功人生的三个秘诀:行动、想象、思维。
1.行动起来。
把这个观点放在第一个,有其现实意义的考虑。他认为,单单拥有乐观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人必须要直面现实,行动起来,才能获得快乐和成功。这与“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快乐和成功,都没有捷径可走。Tal说,别无他法了,只有行动起来。慢着!你会说,事业失败后的伤心呢?表白被拒的苦楚 呢?Tal耸耸肩,把手一摊,毫不在乎地说,这是人生来必须经受的过程。他甚至很诚恳地对学生说,“我真诚地希望你们多一些失败。”(恭喜你失败了,不必 气馁,断续前进——动画《未来小子》)
研究表明,人们想象中的痛苦,往往高于现实。换句话说,人们总是自己在吓自己。被女孩子拒绝之后的痛苦到底有多痛呢?实际上,这比不上你因畏惧表白失败而遭 受的纠结和痛苦!人们往往以为,没有获得某项重要奖励、输掉一次重要比赛、失去爱情会让自己痛苦很久,甚至终身不得解脱。实际上,人们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 恢复。正如斯嘉丽而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新的一天,迟早都会到来,只是有人要等待久一点。
好消息是,勇敢尝试的人们,将比那些害怕失败而降低期望值不去行动的人们,大幅度地提高快乐平均指数,并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你是一个勇敢的人。”不仅你这么看待自己,别人也如此认为。这又促使你快速地从失败中恢复,更积极地去面对现实,去开拓人生。
2.想象的力量。
这与现今流行的“吸引力”、“心想事成”法则是共通的——将你的成功和快乐视觉化,也即是对潜意识的运用。这一条法则的运用基于一个科学研究成果,大脑分不 清楚现实与想象的区别。也即是说,你看见一只手,和你想象你看见一只手,将同样激活你的神经官能。此外,人的大脑还有另一个机制,追求现实与意识的一致 性。大脑不容许两者之间出现差异,因此会千方百计地动用力量追求你想象中的事物。
也正基于此,Tal强调,不仅要想象成功的最终状态,更要想象获得成功的过程。你想要在期末考试中获得99分,不仅要告诉自己你能拿到一张写满了“99分” 的漂亮试卷,更要想象你在图书馆埋头读书、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向老师积极请教的一系列过程。这样,你就更有可能获得99分。当然,在此过程中请牢牢记住和 实践第一个法则。
通过列举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还透露了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细节,即要多运用感官,想象你听到、看到、闻到、触到、尝到那些梦想中的事物。这些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将使你的大脑更加傻傻分 不清楚。对这一点,我有亲身感触。在大学时,时常会参加一些演讲、主持和辩论比赛,和许多人一样,我既激动又紧张,害怕忘词害怕吃螺丝害怕任何出丑的细 节。在经过大量准备工作之后,我会专门尽力地去想象,我将如何走上演讲台、如何向全场观众点头微笑、如何说出第一句话。而且,我还寻求任何机会,先到真实 的场地去,哪怕只能在旁边看着,也在心里想象着即将发生的一切。事实证明,我所担心的忘词甚少发生。
简而言之,如果想心想事成,请想结果,请想过程,请想细节。
3.转换思路。
Tal表示,这是追寻快乐和成功最为关键的一个法宝。现实——思维——情感,这是一个循环作用的过程。最关键的法则在于,思维如何解读现实,将直接决定我们的情感,又将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与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一花一世界之类的想法一致。现实总是事实存在的,不受我们的控制,但是不同的解读,就导致不同的人生。Tal很喜欢爱迪生 的例子。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接受了一个记者的采访。记者对他说,先生,你已经失败了5000次了,放弃吧。爱迪生却说,我成功地发现了5000种材料不 适合做灯泡。面对相同的夕阳,有人低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这是一种消极心态的写照。有人反对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 昏”(朱自清),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人更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这又全然是另一番心灵境界了。
这就是不同的认知。关于这一点,我思考了很久,我认为,这个道理不至于沦落为自欺欺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于所有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当下和未来。倘若明天 就要死亡,那么即使如何转换思维,就爱迪生发明灯泡这件事而言,他还是得接受失败的结果,因为他没有了第5001次。这是一种极端的说法。现实是,人生并 不是“要么全部拥有要么一无所有”的两极状态。在经历一次失败之后,我们并不是失去了一切。一次考试失败不能表明你是个傻瓜,一次失恋不能断定你不值得被 爱,一回工作上的失误并不代表你没有能力,相反地,只要我们拥有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发现这些失败和失误背后的经验,将更有助于我们获得快乐和成功。
一个最值得珍视的现实就是,思维改变了,情感将随之改变;情感改变了,我们的行动也将发生改变。但我们时常深陷于不理性的情感,让那些不理性的情感泛滥,夸大或者放大遭遇到的负面情绪,继而沉沦。每当一个极其负面情绪出现时,我建议,先停一停,让我们来做三件事情。
第一,明确这个情绪到底从何什么?是领导的批评、爱人的否定、还是小孩没有上更好的大学?
第二,什么样的思维导致了这个情绪。其实,深究思考的过程,会发现观点和前提在思考中尤为重要。拿领导的批评举个例子,你会想,完蛋了,领导肯定是不喜欢 我,以后不会让我轻易升职,还会排斥我。然后,你就不停的猜测、纠结,甚至沮丧。这个思维有两个逻辑前提,一是批评意味着不喜欢和排斥;二是领导是你工作 的完全主宰,升职与否决定于领导的喜好。我想,这两个前提的偏颇不需多言。我们如果能拥有客观理性的前提和观点,那么这件事情就有另外的解读版本。
也就是第三,我们客观地审视自己的逻辑思路后,把不合理的观点、前提、假设替换掉,用另一种思路来指导我们看待事实。同上,如果确实是工作上的失误而遭受领 导合理的批评,那么我个人建议的思路是,领导在就事论事,我只要针对工作上的失误尽快改正。的确,犯了错误后,我在领导心中的形象会有些降低,但升迁是取 决于我一贯的工作表现。而且只要我能吸取教训,不再犯类似错误,从长期而言,领导对于我的认知会更加全面客观。我是一个不犯重复错误能举一反三的好员工。 这样的员工,哪个单位不看重?即使不看重,我想,拥有这样的能力,走到哪里都有饭吃。如果领导是漫无目的展开人身攻击,哇!何必跟这样的人一般见识呢?
这样的思维过程,是需要不断的练习重复训练的。因为,人的情感总是会一瞬间将人覆盖,像潮水一般,让你无处可逃。不过,问一问自己,拥有快乐,很难么?不难的。试一试吧,行动、想象、思维,时刻牢记,时刻运用。你会变得更加快乐。

如何让孩子快乐生活

北京教育界流传着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中国青年报的青春热线主编陆小娅曾在1994年“老三届子女教育研讨会”讲过这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小孩子去到商场里买玩具,看到商场的琳琅满目的玩具,母亲本以为孩子会兴高彩烈,却不料孩子闹着要回家。母亲很纳闷,当她蹲下来哄孩子时,她才突然发现,原来在拥来挤去的人群中,孩子什么玩具也看不见,看到的只是无数条腿。
由于孩子与成人的视角不同,他们常常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就像这个故事,在玩具店里,成人看到的是玩具,孩子看到却是腿。尽管大人是为了孩子来玩具店,但孩子被拥挤的气氛和无数条腿压迫着,烦躁不堪,他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
怎样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快乐的成长,处理好学习压力、伙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等,都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您是否注意到,有不少在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之后,却屡屡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厅的环境,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等等,有些甚至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自杀或杀人。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育学博士曾剖析了这一复杂现象,指出: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成绩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而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但长期以来,人格教育被严重忽略了。
我们曾多次呼吁:“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全世界许多父母与教师发现,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今天则是大人不了解孩子,不能够再以简单的教育对不简单的孩子.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悄悄发生的变化,如果不精心对待的话,家长并不能了解。
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父母与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与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看电视剧"鲁西西的故事",当鲁西西趴在床上哭时,成人"看到"鲁西西受了委屈,很难过,但一个4岁孩子"看到"的却是"鲁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作为家长,您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样子还挺张狂。这是今天许多父母都碰到的难题。
退回几十年前,父母对孩子几乎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今天,您敢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吗?信息化社会动摇了长辈的权威地位。情况不仅仅如此,计算机时代是成人与孩子同步进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这个领域父母开始失去自己的权威。
至于说到孩子的张狂,假如您的孩子在10岁至20岁之间,完全是正常现象。
10岁至20岁是国际学术界认定的青春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对父母变为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10岁至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
当然,父母的权威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识。不过,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走向新世纪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合谐相处的关键。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首先得先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所以作为家长、教育者和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避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举例子)。
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
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
(七)人格倾向问题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特点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举例: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举例: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下面,我想从中选取一些常见的案例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生太迷看电视有何良策
问:我的孩子今年九岁,读小学二年级,成绩还算可以。但是,他太迷看电视了,除了写作业,其余时间总是坐在电视机前,不爱和小朋友们玩,也很少和我们交谈。请问,我该怎样管教他?
答:长时间地看电视并且极为孤独的症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电视孤独症。儿童心理学认为,电视孤独症多发于三岁以上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大多对父母和同龄人漠不关心,对电视以外的事物视而不见,不爱与人交流,只愿意和电视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时甚至误以为自己就是电视节目中的角色。(举例)
另外,这样极端孤独的儿童,语言发展大多比较迟缓,有时给人以言语单调、刻板、重复的感觉。(举例)
电视能够将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生活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是许多孩子都无法拒绝的一种诱惑。据美国的一些市场调查表明,有300万6至10岁的儿童通常在晚上10~11点钟仍在观看电视。一些在校的小学生,平均每天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均不少于3小时。因此,儿童与家人、与周围环境的感情交流逐渐减少、淡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可见,电视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在与父母们争夺着儿童的情感世界。
一般情况下,纠正这种心理偏差,多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对于孩子看电视过多的行为,家长可给予适当的批评。
但是,家长一定要掌握批评的方法,不能靠打骂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后果报复”,即如果孩子电视看得过多,家长可以禁止或减少他们看电视,以此来矫正他们孤独、不与人交流等性格缺陷。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多与孩子交流,多为孩子提供与人接触、与人交谈的机会。
二、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并利用这种机会与孩子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鉴赏能力,又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同时还为孩子提供了与人交流、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当然,家长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看电视,但我想,只要您能隔三差五地抽点儿时间陪孩子看电视,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利用餐间、睡前的时间多和孩子交谈,尤其要和孩子谈谈电视节目。患有电视孤独症的孩子,注意力几乎都在电视上,这是家长打开孩子的“话闸子”的主要契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来与之交谈,以避免他们因看多了电视而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孩子不致于患有自言自语、语言单调等疾病。同时,这种做法还可以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述心中的所思所想,便于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引导孩子。
四、有的家长怕孩子哭闹就打开电视机,借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将孩子推给电视去“代管”,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希望父母们能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精戏、散步、逛公园,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明白:除了电视,世界上还有许多有趣的事物。
五、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家长每天都迷在电视上,要看到“再见”为止,很难想象孩子能经得住诱惑。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
六、让孩子多与小朋友接触。有些家长生怕孩子与外面的人接触,养成一些坏习惯,就习惯于把孩子关在家里,让电视陪伴他们,隔绝了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如果能多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将会大大地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反之,孩子由于孤独,只好将电视视为唯一伙伴,与它形影不离。
小学生“言而无信”怎么办
问:我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她有一个突出的缺点: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致,亲口承诺的事却经常不兑现。为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她小小年纪就不守信义,怎么办呢?
答:有许多家长都一样有相同的苦恼,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归结为撒谎,不道德,生怕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事实上,家长的这种担心是过于严重了。对于儿童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同时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心理学认为,道德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反过来体现着道德意识。但是,由于儿童认识发展跟不上,常常会造成认识和行为的脱节。
有的孩子,虽然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都有可能使他们说了不算,答应人家的事却又不做。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这种变卦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撒谎等,更不要因此而打骂孩子。
另外,家长还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言行。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也做些言行不一致的事,例如,答应星期天带孩子到公园去玩,却突然变卦,或者嘴上答应人家办某些事,却不认真去办,这些行为都会使孩子记在心里,并跟着学。也有的老师,答应孩子承认错误就不再批评了,结果等孩子承认错误以后,就揪住把柄不放。成年人的种种不良行为都将极大地影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儿童时期,是向成年人学习的时期,成年人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改正孩子言而无信的缺点,家长可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家长的言行要一致。儿童的模仿力很强、易受暗示。成年人如果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
2.对孩子的言行不一行为,家长要及时指出,并讲明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就放纵他们的缺点。家长在发现了孩子的弱点以后,应给他们指出来,并督促他们按自己的诺言去做,履行自己的承诺。同时,家长还可以讲讲信义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让孩子懂得履行自己的诺言在人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女儿为何一考试就怯场
问:我女儿平时在班里学习成绩很好,一般多为前几名,可一遇到考试时她就紧张得不得了,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忘得差不多了,考试成绩总是特别差。这使我们很焦虑。请问,怎样才能使女儿考试时不怯场呢?
答:这就是刚才我所讲的“考场怯场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情绪过度紧张。有的孩子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低,在遇到比较紧张、严肃的场面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怯场,以至于无法发挥出原有的水平。
2.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严。有的家长在考试前对孩子说:“考得好吃肯得基,考得不好吃铁板烧肉”。这些话对一个临考的孩子来说,会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生怕考不好受到惩罚。临场考试时就会过分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
3.缺乏考试经验。有些孩子初临考场,没有应付考试的经验,一看到监考老师严肃的神情和考场上紧张的气氛,便有如临大敌之感,再加上平时学习成绩不够稳定,便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4.孩子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缺乏正确评价,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过不了考试关,一上考场就心慌意乱。
为了克服孩子的怯场心理,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而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要求孩子争取考出好成绩,同时鼓励他“如果这次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如果父母的要求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孩子思想压力大,越怕考不好就越是考不好。
第二,向孩子传授一些考试技巧,如认真审题等等。
第三,为孩子提供一些参加竞赛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竞赛活动中进行“演习”,积累临场经验,这样,考试时就比较沉着,不致于因心理紧张而怯场。
第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常学习中,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辅导,了解孩子学业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这样日积月累,帮助孩子练好“基本功”,考试时胸有成竹,应答自如,就不会怯场了。
儿子是个“小马虎”怎么办
问:我儿子,平日成绩挺好的,我们给他出的题他也都能做出来,可一到了考试的时候,他就犯马虎粗心的毛病。每次考完试,他都说考得挺好,可卷子一发下来,满不是那么回事,不是这儿漏了一个数儿,就是那儿少算了一道题。问他,他又都会,就是考试时爱小马虎。请问,怎样引导爱马虎的孩子呢?
答:孩子爱马虎、粗心的毛病,多半是家长没能在小时候多加培养,没有给儿童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所导致的。
引起马虎的原因,多与家长和儿童两方面有联系。在家长方面,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没有对他们进行过系统的训练,或是常让孩子一心二用,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是让孩子在一个嘈杂混乱的环境里学习,都有可能养成儿童粗心马虎的毛病。在儿童方面,表现为缺乏责任心,对考试不够重视,稀里糊涂粗心大意。所以,建议父母们细心观察,先找出孩子马虎粗心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要孩子克服马虎的毛病,需要家长、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才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
在这里,为您提供下列几种措施,谨供参考:
第一,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责任心是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责任心,对什么事情都敷衍了事,草草出兵,草草收兵,必然做不好。有了责任心以后,才会谨慎从事,细致认真,不敢有半点儿马虎。要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光靠说教不行,要靠平日里的习惯培养。比如,在家里父母可以给儿童派一样劳动,让他负责扫地或洗碗,这就是他的责任,干好了要给以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总之,就是让他对自己的一摊子事儿负起责任来。这样,就会逐渐地培养起儿童的责任心,在遇事时不致于敷衍了事。
第二,培养儿童整齐有序的生活。如果一个儿童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什么东西都可以乱放,没有稳定的作息习惯,就会使儿童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有序的生活,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有规律,不要打破“陈规”,家里的摆放要整齐,有固定的地点。在生活上养成了谨慎的习惯后,在学习上也会逐渐细心起来。
第三,培养儿童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自己打牌打麻将,这些信法都会造成对儿童的干扰,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久而久之,儿童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坏习惯,有的儿童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儿,一边做习题。试想,这样怎么能聚精会神呢?不马虎才怪?
第四,引起儿童对考试的重视。虽然我们曾多次呼吁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分看重分数,不要给孩子增加太多的考试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轻视考试,对考试漫不经心,考试毕竟是检验孩子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应该让孩子重视起来。
第五,培养孩子认真的习惯。有些儿童马虎,是和性格分不开的,尤其是性格外向的孩子更易患马虎大意的毛病。所以,更需要家长在性格上多加培养,引导他们遇事认真、谨慎。
独生子为何老爱多嘴多舌
问:我的独生子有个坏习惯,老爱在大人讲话时多嘴多舌,尤其有客人时更爱插嘴,让我很没面子,请问,怎样才能改掉他多嘴多言的不良习惯?
答:儿童在客人面前插言多嘴,说三道四,不一定都是坏事,家长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专家们认为,儿童多嘴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儿童平日里得不到长辈的重视,很想通过插言引起家人、来客的注意。二、是儿童的年龄特征所致。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儿童世界以外的任何事情都感兴趣。他们不渴望了解大人们的事情,希望能接触大人们的世界。当他们听到大人们交谈时,常常情不自禁地要露一手,显示一下自己的本事。三、好动的孩子比较爱插言。儿童的性格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行动。有的孩子,多嘴多言并投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性格使然,不开口就忍不住。
总之,不管孩子多嘴多舌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家长都要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爱插言多嘴的孩子是聪明可爱的,虽然有时难免会显得不礼貌,会给家长带来尴尬,但这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恰恰说明了孩子思想活跃,有进取心,也说明了孩子没有压抑感,生活的环境比较宽松。成年人顾忌较多,在别人交谈时不轻易插言,这说明成年人的心理压抑感远远超过了儿童。所以,心理学上多把儿童的多嘴多舌看作是理想的性格,家长应该为孩子的这种性格高兴,而不应视为“不良习惯”而加以指责。
尽管我们说多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没有必要去引导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插言行为呢?
那么我们不妨,首先,家长要和孩子平等相处。保护孩子身上的锐气,保护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就要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和睦的生活气氛,允许孩子和大人一起谈论、争辩,不要因孩子“没老没小”就打骂孩子。
其次,适当地给孩子以表扬。当家长听到孩子正确的插话时,要适当给以表扬,这样可以鼓励孩子更加思维活跃,勇于参与。但是,如果孩子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干扰大人交谈,则应进行教育,让他知道,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也要替别人着想,无视人家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第三,教孩子学当听众。善于讲话固然很重要,但善于听话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日常生活里,父母们还要训练孩子当听众,当您们对孩子讲话时,一定要求他们安静地听讲,等家长讲完后再让儿童发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当听众的好习惯。
第四,插言要分场合和内容,家长要教会孩子判断什么时候可以插言,什么时候不能插言。有些场合和一些谈话内容,孩子不适合插言,家长最好提前提醒儿童不要插言,这样可提高儿童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其实,总结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发现它是多方面的。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气质类型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3、家庭气氛不和谐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则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让孩子快乐的生活,你快乐,所以我们快乐


动感舞曲--姑娘青春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