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楚商大会:悠云浅谈中国历史上出家的八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11:23

浅谈中国历史上出家的八种人  

                 出家人是指离开家庭生活,加入僧伽成为佛教或道教僧侣或尼,修沙门清净,追求心灵上的解脱。

古代佛学者所以出家,是因当时佛法不传世俗之人。佛法即是觉悟之法。觉悟之法无定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身体出家非学佛真源,学佛者应精神出枷,精神出枷方为解脱。寺院为僧之家,地球乃人类之家,世界为人海,身虽出家没出人海。

世间没有避风阁,只要有人就有风波,只要没离海就是风浪。慎风波怕风浪,永无大定。人离开人海不能生存。有的人出家是为逃避世俗生活之乱。出家入定,避乱求定。不知自心不乱本定,何必求之于定?乱者自乱,与世俗无关。

民间经常认为人出家是由于受到严重的打击之后看破红尘,然而这可能是误解。有很多人称出家为真正的“回家”,回到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

悠云这里所指的出家人包含着出家为尼的人。

透过历史的烟尘,悠云发现出家的并非全部是信奉何种宗教之人,中国历史上出家的一般有如下一些人: 

一、家境穷苦的人

明朝是一位叫朱元璋的伟大人物、一个放过牛、当过和尚的人建立的王朝。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朱元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 

二、不满奸佞,辞官出家

——怨恨王莽篡权而辞官出家的梅福

出浙江省宁波市城东,经邱隘、越东钱湖,至韩岭俞塘城杨入山口,沿白云溪蜿蜒而上,路旁松竹夹道,溪水清流,沿弯道盘旋而上,忽见黄墙梳瓦的白云禅寺隐现在青山白云中。

据传,白云寺开创于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江西南昌尉九江梅福因怨恨王莽篡权,辞官弃家至此,在山中结茅修道,作为白云寺的开山第一祖,被尊为“白云祖师”。至北宋乾德五年(967),寺院规模占地12亩,房屋殿堂99间,有山一片,田380余亩,曾有千僧过堂之辉煌。元代至元二年(1309),白云寺又一位名僧东明慧日应邀东渡,在日本弘扬曹洞宗,成为日本圆觉寺第十世住持,他在寺内建有白云庵,一直保存至今。

——不满母亲奸佞行为的永泰公主入道为尼

清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永泰公主入道为尼,史虽无可考。然观当时朝政,高太后之出俗与永泰公主为尼,都有不安于其朝政之缘故。”据此,当地群众演绎出永泰公主的母亲西宫娘娘陷害东宫娘娘,永泰公主看不惯母亲的奸佞行为,又无可奈何,毅然出家的民间故事。

其二是,北魏时期佛教盛行,永泰公主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而自愿出家为尼,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载:“汉明帝听洛阳妇女阿潘等人出家,为中国女缁(女僧)之始”永泰公主为仿效古人,于下光二年(521年)“出俗为尼”。

其三是,永泰公主奉敕出家。永泰公主的父亲宣武帝元恪、哥哥教明帝元诩都在嵩山建有离宫,经常从京都洛阳到嵩山游乐。永泰公主多次随同父、史到嵩山,被嵩岳幽美的环境和宁静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为满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元诩特诏令为妹妹敕建明练寺兼度土庶女等。所以民间盛传,永泰公主出家后的起居丫环侍奉,朝夕为伴,生活费用完全由朝廷供给,连公主用的粉黛和胭脂,都是宫廷送来的。永奉公主也经常把自己用不完的钱粮赈济周围的百姓。因此,嵩山地区广大僧俗对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三、因身患绝症的人而出家

2007年3月8日,身患乳腺癌晚期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接受了高僧常慧法师剃度落发出家,法号妙真。

陈晓旭身患乳腺癌晚期,自从到百国兴隆寺潜心修行后病症大有改观,这一直接因素促使了已经信奉佛法多年的陈晓旭做出出家的惊人决定。 

四、信奉佛教,父女殊途同归

——痴迷佛教的南朝梁武帝萧衍

南朝梁武帝萧衍当了皇帝后,天下太平,他不思改进朝政,却一心信佛,请了几个高僧为他讲演佛经。久而久之,这位皇帝心血来潮,竟要出家当和尚。

萧衍在京城中建了一个同泰寺,非常华丽。寺建好后,他来到寺中,穿上佛衣,坐在蒲团上念起经来。并声称,自己已舍身为僧,号为“三宝奴”。这下可急坏了满朝大臣,没有皇帝,这成什么国家呀。于是众人都到同泰寺中劝驾,请皇帝回宫。可萧衍一心出家,无法劝动。众大臣公卿无奈,急忙回家凑钱,最后凑钱一亿,纳入寺中,替皇帝赎身,萧衍才回心转意,脱下佛衣回朝视事。

谁知过了不长时间,萧衍又旧病复发,穿上黄色袈裟,到同泰寺中升座,讲经说法起来,几天没有回宫。众大臣无法可想,只得依前次之例,凑钱为皇帝赎身。像这样一共进行了三次。

大同十二年(公元546 年)三月,年近80岁的萧衍又进了同泰寺去讲《三慧经》。这回是白天讲经,晚上回宫,大臣们没有再去为他“赎身”。不想他一连在寺中讲了一个月。

后来,同泰寺着了一场大火,把庙里的泥像和佛像画都烧光了。

老态龙钟的萧衍叹道:“唉!这便是佛经上说的,叫作‘魔劫’呢。”

——女承父辈的南朝梁武帝的女儿明练公主

明练公主天性善良,和父亲一样,整日念经谈佛,且极有悟性。时常向宝志请教,缠着宝志给他谈佛经故事。宝志是梁武帝最崇拜的三个法师之一。达摩到中国后曾去拜见过梁武帝。因达摩修的是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梁武帝修的是小乘佛教,主张自度成佛。话不投机,没说几句,达摩就飘然离去。宝志赶到,听说梁武帝放走了达摩,大为震惊与惋惜,他埋怨道:“陛下知道吗?达摩是西方般若多罗的得法帝子,是印度高僧。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心传心,明心见性,一切皆空”。梁武帝越听越糊涂,对达摩的观点始终不能苟同。而在一旁静静听父亲和宝志和尚争论的明练公主,却对达摩的观点崇拜得无体投地,她心如明镜,感觉顿悟。觉得达摩就是她今生等待的师傅。她决定追随达摩而去,拜达摩为师。明练放下公主的架子,一言一行象一个普通人一样,不顾父亲和家人的反对,毅然走出皇宫,到嵩山出家为尼。

因明练的寺院离少林寺有一段距离,若每天都前去朝拜很不方便,因此经得达摩同意,寺院修建时一反天下寺院都座北朝南的习惯,将大门建成座东向西,朝着少林寺的方向,这样明练公主每天就不必跑到少林寺朝拜,就可在寺内朝拜师傅。明练在寺中念佛习武。成了达摩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因明练公主是禅宗的第一位女僧,开创了禅宗尼僧的先河,所以后人称总持为佛教禅宗尼僧的鼻祖,称永泰寺为佛教禅宗尼僧的第一寺院。

五、生离死别,心灰意冷,因情失恋而出家

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在儿子宇文禅师死后,与宇文士及离异,到河北的苍岩山出家为尼。

西魏文帝元宝炬的五女儿被封为晋安公主的元胡摩嫁给了孝闵帝宇文觉作皇后,孝闵帝死后出家当了尼姑。“帝被废,后出俗为尼。”。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家的比丘尼是徐州人。俗姓仲,名令仪,父名仲诞,曾在甘肃武威做太守。仲令仪出家后的法名叫净检。仲令仪小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她就是因为“夫君早逝,伤心之余,深感人生如梦”而出家为尼的。

仲令仪受戒以后,和她的弟子们一起,在宫城西门,修建寺庙,取名为竹林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佛家女弟子住持的寺庙诞生。

 净检法师享年70岁,于晋咸康末年(公元342年)圆寂。净检法师圆寂后,家乡徐州为纪念仲令仪,在东郊狮子山修建竹林寺,明清时期,为徐州八大寺之一。

清朝时,董鄂妃之死,给痴情的顺治帝带来了感情上的重大打击,福临是史所罕见的专注于爱情的一位皇帝,董鄂妃是他的生命之根,她的死致使福临万念俱灰。这位曾胸怀治国安邦鸿志且以明君自期的青年皇帝,这位曾立下平定云贵五省,建立一统江山雄心壮志的青年皇帝,现在心灰意冷,执意抛却红尘,出家为僧,遁入空门。

顺治说做就做,召高僧茆溪森为他举行净发仪式,并接受了茆溪森赐给他的法号"行痴",这一离谱之举震惊朝野,孝庄太后苦苦规劝,王公大臣纷纷苦谏。关键时刻,孝庄皇后召来茆溪森的师父玉林琇将弟子茆溪森绑在一堆干柴上,传话给顺治帝,说皇上如不蓄发还俗,他就下令将茆溪森活活烧死。一心向佛的顺治帝为了不违背出家人慈悲为怀的信条,不得不抛却出家做和尚的打算,老大不情愿地继续做他的皇帝。

另有一说是:

顺治帝既痛爱妃死于非命,又恨母亲无情,一怒之下,离宫出走。走到五台山,受佛门感召,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皇太后和朝廷王公大臣屡请,但福临决意不回。无可奈何之下,才以皇帝大丧礼告知天下,扶太子即位,是为康熙皇帝。还有一种传说,也是认为顺治当时未死,是出家去了。不过出家的原因不是为爱妃,而是为母亲。说是顺治六岁即位,全靠摄政王多尔衮东征西杀,替他夺来了天下。功高权重的多尔衮于是专擅朝政,日益跋扈,直接威胁到了福临。福临的母亲皇太后加意笼络多尔衮,不惜降尊下嫁,以保住儿子的皇位。不久多尔衮病死,福临立刻就要以谋逆追论他的大罪,但皇太后不许,反而追认多尔衮为义皇帝。王公大臣们纷纷不平,上奏请皇太后往五台山进香。皇太后进香途中,传来朝廷追论多尔衮谋逆罪、夺爵削籍抄家毁坟的消息。皇太后自觉无颜再回京城,便在五台山落发为尼,出家修行了。顺治帝长大以后,思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为自己伤母之心而痛悔,经常涕泣不止。当爱妃董鄂氏病故时,福临痛上加痛,终于一走了之,往五台山寻母去了。

六、身体不好,精神颓废

宋太宗三女,邠国大长公主,太平兴国七年为尼,号员明大师,第二年就死了,似乎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出家。 

七、出于孝顺,受命出家

史书中记载太平公主的第一个形象就是一个模范孝女。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她在很小的年纪,为了替母亲武则天给外祖母杨夫人尽孝,出家当了女道士。这位杨夫人出身高贵,四十多岁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为他生了三个女儿。杨夫人不仅给了武则天生命,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最早帮手,无论是入宫还是当皇后,背后都有这位杨老太太的身影。也算是为武则天鞍前马后,出力多多。公元670年,杨夫人去世,武则天失去了一个心灵的依傍,倍感神伤。怎么表达对母亲的无尽哀思呢?李唐皇室一向标榜自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后人,所以信仰道教。而当时道教认为,如果家里有晚辈入道,当个道士,就会给死去的亲人带来福气,让他们在阴间过得更好。

按照这种理念,作为女儿的武则天此时如果出家当女道士,就能给母亲杨夫人修得冥福,这可是个不错的尽孝办法。可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身为国母,哪能说出家就出家呀。那怎么办呢?武则天想到了她的掌上明珠、可爱的小女儿,就让她替母亲尽孝吧。于是,她就让小女儿替她出家当女道士去了。当然了,这个小女儿当时可不叫“太平公主”,但是既然当了女道士,就得起个道号,这道号就是“太平”。我们现在习惯称她为“太平公主”,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从这个道号我们可以看出来,唐高宗和武则天对这个唯一活下来的女儿倍感珍惜,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他们都希望这个宝贝女儿能太太平平地度过一生。

当然,吐蕃毕竟地瘠民贫,国力远不如唐朝,也难打持久战,于是就请求与唐朝和亲,缔结友好关系。那时候,唐高宗在世的女儿一共有三个,老大老二都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萧淑妃所生,当时早已经出嫁了。唐高宗身边待字闺中的只有小女儿太平公主,十二三岁的年纪,按照唐朝人的标准,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吐蕃人事先已经摸清了情况,口气很大,开口便要太平公主和亲。

是不是安排太平公主远嫁呢?这下,唐高宗和武则天犯难了。照理说,和亲是一件好事,边疆可以安宁,战士可以回家,这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但是吐蕃实在太远了,当时也没有青藏铁路啊,那可真是“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了,武则天怎么舍得让唯一的亲生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呢?在国家统治和慈母情怀之间,武则天选择了当慈母。可是吐蕃那边又不好直接拒绝,怎么办呢?太平公主幼年时,不是半真半假地当过女道士吗?干脆让她正式入道算了。道教崇尚宗教独身主义,总不能要求女道士成婚吧。于是武则天下令,马上给太平公主修建一座道观,就叫太平观,让她搬进去住。于是十几岁的小太平当了观主,而且像模像样地履行了受戒仪式,出家了。这样一来,吐蕃没话说了,和亲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起。

虽然太平公主真的出家了,不过按照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时的想法,恐怕也只是暂时避避风头而已,一旦吐蕃彻底死心,还要再让女儿还俗的。可是,当时已经是唐高宗统治的后期,高宗本人身体每况愈下,而武则天忙着积聚势力夺权,两个人都没有心思管小女儿的事情了。另外,当父母的总觉得儿女是小孩子,特别是太平公主又是最小的女儿,也许潜意识里希望她在身边多留几年吧。可是,春花秋月等闲度,美眷如花,流年似水。道观中的太平公主,眼看着自己的大好青春悄悄溜走,心里难免有些着急,但父皇母后就是不提还俗出嫁的事。

那么太平公主会不会就这样在道观里终老一生呢?当然不会。太平公主等来等去,终于等得不耐烦了,看来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有什么要求还得自己提。怎么提呢?直接说我想要个驸马,这多不好意思呀!想了又想,怎么才能让父母明白呢?终于,她想出了一条妙计。有一天,唐高宗在宫中设宴,宴请亲族,太平公主忽然从天而降,她身穿紫袍,腰围玉带,头戴黑巾,手持弓箭,走到唐高宗和武则天面前,深施一礼,说:“父皇母后,我给你们跳舞助兴吧。”说罢,载歌载舞起来。看着女儿英姿飒爽,一副青年武官的打扮,唐高宗和武则天哈哈大笑,说:“你一个女孩家,又不是武官,怎么打扮成这样?”太平公主马上说:“既然我不适合这样打扮,那把这身行头赐给我的驸马好吗?”高宗夫妇一听,这才恍然大悟,是啊,女儿已经十七八岁了,该出嫁了。就这样,给太平公主选驸马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看出来,少女时代的太平公主,是个敢于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孩子,这与年轻时果敢英气的武则天如出一辙。 

八、起义或兵变失败后出家

在深入研究中,悠云还发现,除上述原因出家外,在中国历史上,草寇枭雄们在事败后也往往喜欢选择出家。如:

唐初起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在兵变失败后据说到了南岳衡山出家;
       骆宾王在兵败后入杭州灵隐寺; 
       北宋茶商李顺起义失败后,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也是出家当了和尚;
       南宋同样是茶商的赖文政,起义后被辛弃疾的飞虎军所灭,脱险后出家;
       黄巢失败后据正史记载是自杀,但民间有“铁衣着尽着僧衣”的诗句,言其未死,而是出家当和尚; 
       明代的朱允炆、唐赛儿和李自成,亦复如此!

虽然这些事在正史记载中是另外一回事,但可以看出有很多事败后的草寇枭雄选择了出家这条路。

史海茫茫,悠悠白云天上来,对人间的出家人的研究可能还有许多遗漏或欠缺,亟待进一步完善自我、证悟自我,也还望各位看官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