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创投股东名单:汉语新诗鉴赏(76)?晴宝儿?张守刚?游川?子川?陈千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7:26:21

汉语新诗鉴赏之七十六

晴宝儿/张守刚/游川/子川/陈千武

 

 

 

晴宝儿,本名史业环。哈尔滨人。70後女诗人。著有诗集《紫藤花开》。

 

 

月圆之夜

潮汐泛滥

我义无反顾随波

终于上岸

憎恨的水

被狠狠抛在身后

日日聒噪不休的水

 

月落之时

倦意袭来

我睁着眼睡觉

忘了

我是一尾鱼

 

(选自:晴宝儿诗集《紫藤花开》)

 

[赏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广泛涌流的“新生代诗歌”。正如“每一个读者面对的不像是同一首诗”,一个简洁的文本拥有吸附了意向不同的解读维度。其魅力在于对隐语-暗示想象力的回避,恰恰恢复了诗歌与个体生命的真切接触。这普通的“水”,是对日常生命细微的捕捉,诗人用个体对生活真切体验的语言赋予了它既寻常又奇妙的意味。它是令人憎恨的、日日聒噪不休的,只是无法摆脱“水”的命运,“我原来还是一尾鱼”。诗人并非不清醒,这正反衬出诗人对无潮汐泛滥的月圆之夜、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对理想高于生命的忠贞不渝的追求。诗人对创伤、对黑暗的抗拒被无限的放大。真正的生活态度并不是真的随波逐流,“上岸”才是最终的目标。结尾对感情的处理,或多或少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这恰恰带给了读者无穷尽的思索与反省,使得全诗的立意彰显出来。

“语言是存在之家”。诗歌的语言不仅要显示个性,更要富有张力。有效的语言正是读者心中的暗钮,一旦打开就会豁然开朗。“我睁着眼睡觉”,诗人对语言超越的处理,是对想象力边界的清醒,是回到本真。当倦意袭来,生命的本质还是无法脱离真实的生活状态。

一首好的诗歌不在于长短,不在于华丽,最重要的是富有灵性和所能引起读者的快感程度,通过现实世界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提示程度。“我只有透明地体现在你面前,你才能看清自己类同于我的结构”。这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  (吴勍/文)

 

 

 

张守刚,重庆云阳人。70後诗人。著有诗集《工卡上的日历》。

 

想念草垛
                   
    秋有些深了
    故乡的草垛应该站起来了
    在稻茬空空的田野
    它们的丰满
    显得多么幸福

    躺在草垛上的下午
    阳光有些薄
    风有些凉
    含一截稻草在嘴里嚼
    我是那头偷懒的牛

    母亲的呼唤远远地传来
    天快要黑了
    乳名带着我回家的路上
    我丢失了自己

 

(选自:《2008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

                        
   [赏析]

南方的秋总是来得很迟,十月已接近尾声,所蜗居的这座城仍是烈日骄阳,气温高达30多度。而这个午后,读着张守刚这首《想念草垛》,仿佛有一丝秋风挤进来,抚过短衫裸露的胳膊,微凉、舒爽,有抹抓不住的欢愉和忧伤。而他的诗句,也把我的心带回故乡,那堆起的高高的草垛旁,躺着一个少年,秋风吹,秋阳照,哼着曲子,望着蓝天,那是多么地惬意与快乐。这首诗,初读,没有多少印象,情绪与语言都很平淡,句子简单,不能一下子抓住人心。待看过一些词藻华丽,意象繁复,技巧过多的诗句后再来读它,感觉是那么的纯粹、清新质朴,可口入心。
    这一首想念诗,作者采用镜头式伸缩述写。先是远镜头:“深秋、故乡的草垛、躺在草垛上嘴里含一截稻草的少年。”年龄的增长,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想到的铺展在眼前的,都那么深深地已被埋进了记忆里。再拉近镜头:“天黑了、母亲唤自己的乳名,该回家了。”可他却说,在回家的路上,丢失了自己。这里的丢失,并不是说丢了自己本人,是心。人一天天长大,失去的,不仅是孩童时简单天真的快乐,还有一颗纯粹透明的心灵。走出故乡,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难免会沾染一身尘。眼里看到的,不再是蓝蓝天、也不再容易分辨出小鸟的歌声,不再会嘴里嚼一根稻草悠悠地晃荡。更多的会是城市闪烁的霓虹遮住心灵,欲望之火喷薄而出,争斗、无止尽的追赶使人劳顿。这个时候,人就越是想回归,回归童年,回归故乡。而母亲柔软亲切的唤,是否能唤回曾经简单快乐的自己,再做一回那头偷懒的牛呢?又陷入了深深的忧伤。时光黯淡了青春,当一切远去,这颗日渐沧桑的心,越是不住地回想着些什么,留恋着什么!
    整体看来,场景的布置简单,却深远。作者没有做任何技巧与艺术上的处理,它们仿佛就是这么直直地从作者心里流出来,清澈,透亮。淡,却有味;朴实,又不失质感。整篇几乎都是平静的述说,却是最后一句,搅起波澜,使人不安。也正是这一笔,让整首诗有了更宽阔的情绪。
想念草垛,也是想念故乡,想念童年,想念曾经纯真的美好……   (枕上霜/文)

 

 

 

游川(1953—2007),本名林友泉。马来西亚汉语诗人,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台湾。著有诗集《鞋子》、《蓬莱米饭中国茶》、《千年莲子》等。

 

中国茶

 

这一小撮茶叶

蕴涵着母性的芳香

隐藏着生命的脉络

回响着嘿一声翻山越岭

嘿一声漂洋过海的辛劳山歌

起伏浮沉流离漂泊

渐渐地缓缓地在我怀里沉落

一如往事沉没心底不能翻起微波

这里有异国香郁的咖啡把我诱惑

这儿有洋气十足的可乐将我奚落

更有甜腻腻的玫瑰糖浆加以压迫

我仍然心平气和烹茗沏茶

将腾波鼓浪的沸水如洪流冲下

把一滴滴苦难的泪

熬成一口口甘美的茶

1987年2月10日

 

(选自《马华文学大系·诗歌》,马来西亚彩虹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赏析]

《中国茶》单单只从诗的名字去看,我们或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茶的诗。但是仔细品读诗人的每一行诗,会发现其实不然。《中国茶》一诗虽然精炼却意味深长,散发着“茶”的芳香韵味。

诗人虽写茶,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深厚且浓烈的情感。诗人祖籍在大陆,却生在台湾,五岁随父亲到了吉隆坡,可是仍然心系祖国,祖国是他永不忘却的地方。诗人生平的经历,在诗中也有所体现。“回响着嘿一声翻山越岭,嘿一声漂洋过海的辛劳山歌”,特别是这句“起伏浮沉流离漂泊”实际上写出了诗人真正的感受,虽然身在国外却依然深爱祖国。诗人将国外的经历比作异国香郁的咖啡、洋气十足的可乐、甜腻腻的玫瑰糖浆,这些喻体本来是可口的食物,而诗人却用“诱惑”、“奚落”、“压迫”来修饰,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来衬托诗人对祖国母亲始终不变的热爱。诗人在面对国外的一切不公平对待之时,仍然以平常心对待,“心平气和”的“煮茶沏茗”,为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祖国。将“一滴滴苦难的泪,熬成一口口甘美的茶”,从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无怨无悔的爱。

诗人以茶叶比喻祖国母亲,以沏茶者自比,开头便点出了祖国母亲的特质,“蕴涵着母性的芳香,隐藏着生命的脉络”,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割舍的根,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是如此。诗中隐隐透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不舍和思念,诗人把对祖国的爱深埋心底,随着诗人的层层深入描写,层层递进,推动我们进一步了解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沉,无论在国外有多好或者有多心酸,诗人都不怕打击和诱惑,始终坚持信念。诗人最后将感情升华,决心将“苦难的泪”熬成“甘美的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不变的爱。 (童欢[学生]/文)

 

 

 

子川(1953-),本名张荣彩。江苏人。著有诗集《子川诗抄》等。

 

一切已经发生

 

颅骨修补手术

让我想起许多事来不及交待

 

那么多的事

整个世界和真理,还有爱情

都盛在这口碗里

 

碗盖被打开,眼前是一枚颅骨标本

干燥  洁净  空无一物

却不是我想要的

能够自由思索的空间

 

我想要的

仍是那些烦心事

这口碗装得下很多烦恼

 

然而,一切已经发生

一切无法改变

 

(选自:子川新浪博客)

 

[赏析]

一个笑话说,有一个爱好放风筝的老汉在他弥留之际,有人关切地问他身体状况怎样,老汉说:已是断线的风筝——起不来了。老人巧妙地启动他的爱好来化解弥留之际的悲伤,这种浪漫的生死观是值得赞赏的。

读《一切已经发生》,就有这种新奇的感受。“我想要的/仍是那些烦心事/这口碗装得下很多烦恼”。一个望着颅骨标本准备做颅骨修补手术的患者,生死未卜,却抱有如此乐观的心态,给人的精神力量是无可估量的。也许有人认为这种事情是荒唐的。且慢,事情恰巧出人意料,这首诗就是子川在医生误诊建议他做颅骨修补手术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可见诗人的心胸是多么的豁达。

把“颅骨”喻作“碗”,且满装着“烦恼”。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痛不欲生,也没有因病作秀。当一个人面临开颅之灾时,他连“烦恼”也珍爱,何谈其他。诗,个性就在这里!(李黑/文,李黑推荐)

 

 

 

陈千武(1922—)本名陈武雄。台湾诗人,出生于南投县。著有诗集《不眠的眼》、《密林诗抄》等。

 

雨中行          

 

一条蜘蛛丝   直下

二条蜘蛛丝   直下

三条蜘蛛丝   直下

千万条蜘蛛丝  直下

包围我于

——蜘蛛丝的槛中

 

被摔于地上的无数的蜘蛛

都来一个翻筋斗,表示一次反抗的姿势

而以悲哀的斑纹,印上我的衣服和脸

我已沾染苦斗的痕迹于一身

 

母亲啊,我焦灼思家

思慕你温柔的手,拭去

——缠绕我烦恼的雨丝

 

(选自《文学界》1983年第5期)

 

[赏析]

以绵绵细雨表现无尽愁肠,是自古以来的手法。但此诗不落俗套处,在于新奇的意象和表达形式。诗人不以比喻的方式出现,而在诗中不写本体直写喻体。从一条蜘蛛到无数条蜘蛛丝,都是直下、直下。人们将题目与诗句一照应,便明白,这蜘蛛丝就是细细的雨丝。但雨丝那么细,怎么会都是直下直下呢?即使没有风,那细丝飘下来也早成了一堆乱麻。原来象征中还套着象征。蜘蛛丝象征雨丝,那么蜘蛛丝下面必有蜘蛛,那蜘蛛是什么呢?是坠在雨丝头上的小雨点。每条丝有个小雨点坠着,因而它便直了。如此,蜘蛛吐丝的方式,跃然于纸上,仿佛每条细丝下端都有一个小蜘蛛,在不断倾吐,那直直的丝也在不断延长似的。人们从中既看到雨的横向的密集状,也看出那纵向的连续状。这雨虽然下得不大,但却甚紧。接下去是千万条“包围我于/——蜘蛛的槛中”。

第二节虽仍然用蜘蛛的意象,但表达的意义却深入了一层。它描写主人公对外部环境的斗争和反抗。这种斗争与反抗如果离开了蜘蛛的意象,诗的结构就要破裂了,诗人的才华在于他在蜘蛛的意象中又发现了与抗争相吻合的形象,那就是雨点落地后,由于反弹的力量,要跳跃一下,然后再消失。诗人把这种跳跃比作主人公对被困在蜘蛛的槛中(暗示困愁)的不屈,既贴切,又鲜活。虽然进行了挣扎与反抗,但因愁场面太高太厚,终是无济于事,不但没有从愁城中跳出,而且沾染了一身苦斗的痕迹。

最后一节从蜘蛛的意象中跃出,去呼吁解除忧愁的救星——母亲。只有妈妈那温暖而体贴的手,才能拭去眼前的愁云。诗最后归结到歌颂母亲的主题上。初初看来,这首诗仿佛有点近似文字游戏,但深读,却有动人的内涵。把它看作一首忧愁诗不如不把它看作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如果将母亲的形象再放大,那诗的内涵就更深了。 (古继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