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价格个和净值:汉语新诗鉴赏(74)?曲近?程宝林?路寒袖?落蒂?陈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36:15

汉语新诗鉴赏之七十四

曲近/程宝林/路寒袖/落蒂/陈梦家

 

 

曲近,本名傅学乾。河南内乡人。60后诗人,著有诗集《敲响手鼓》、《与鹤同舞》、《精神苦胆》等。

 

 

一条隧道

桑叶进去

丝绸出来

 

汉文化

在一只昆虫的体内闪光

如深夜里的一粒火苗

引领灵魂向家园奔跑

 

(选自:诗集《精神苦胆》)

 

[赏析]

写蚕,像《蚕》这样挖掘之深的作品,还不多见。《蚕》是一个“隧道”工程,也是一个汉文化天地。《蚕》的成功,在于诗人采用了斡旋式技巧。“桑叶进去/丝绸出来”。随之画龙点睛,“汉文化/在一只昆虫的体内闪光/如深夜里的一粒火苗/引领灵魂向家园奔跑”。乍看荒诞,细嚼情理兼备。我们在“精神家园”里奔跑,没有“火苗”引领,是难免于碰壁的。其深意大焉。

我看重《蚕》的内涵,更加看重《蚕》的技巧。南宋葛立方评孟郊的诗,说“造语工新,无一点俗韵”。《蚕》亦如是。(李黑/文,李黑推荐)

 

 

 

程宝林(1962-)。美国籍华文诗人,老家湖北荆门。著有诗集《纸的锋刃》、《未启之门》、《雨季来临》等。

 

 

一粒萤火虫,来自故乡

停留在你左边的乳房上,将它照亮

使右边的乳房

陷入更深的黑暗

 

我的右眼,看见了

乳房上的光明,来自一粒萤火虫

而我的左眼,看见黑暗

变得更加遥远

 

现在,满眼都是灯光

刺目、耀眼,不堪忍受的光明充满世界

那一粒萤火虫消失在纽约的呼吸之中

 

在别的萤火虫中我能认出这粒

不管它飞得多远,飞得多快

飞离这个夏天

 

(选自:程宝林诗集)

 

[赏析]

这是一首含蓄的乡愁诗,“一粒萤火虫,来自故乡”带着光亮停在“我”的左乳房,那是最靠近心脏的地方。这道诗特别之处在于写乡愁发挥出来的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正面能量,而不是哀愁悲伤和缅怀。游子支身在外,不免思乡,这思念之情带来的不是低落的情绪,而是光明的希冀,这也是诗人将思乡之情化成一粒萤火虫的用心之处。

第二节颇有顾城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味道。因为有来自故乡的萤火虫作为精神支柱,像一位热情又温情的朋友在身边给予支持和陪伴,让“我”的内心变得强大,充满力量。所谓“乳房上的光明”也就是内心世界的明亮。这般说来,“我的左眼”即使看见黑暗,那黑暗也是遥远的,这样的思乡之情是如此地美好,如此地温暖人心。

第三节写身处的花花花世界满是灯光,这个繁华的纽约城满是光明,但诗人是如何来形容这“光明”的呢?诗人说它是——“刺目、耀眼”并且是“不堪忍受的”。这样的“光明”与“我”内心那温馨、令人感动的光明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现实世界中,于繁华喧嚣中找不到家的方向,“那一粒萤火虫”又如何不被纽约呼吸给覆盖了呢?

最后一节诗人写在众多萤火虫中,“我”能认出停留在“我”左乳房的那一粒,隐含着几层意义,首先,“我”思念家乡的感情是持久且浓烈的,接着家乡的印象在“我”的内心是清晰、难以磨灭的,最后思乡带给“我”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甚至能背着“我”飞离这个夏天。“这个夏天”表面上只是一个热气腾腾,令人躁动难耐的季节,但实际上是比喻“我”的这个远离家乡,灯红酒绿、熙熙攘攘的纽约,比喻思乡情和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复杂不安分的情绪。不难想像,“我”能认出“我”的那粒萤火虫的情感与郑振铎写《海燕》时对家乡的眷念是相似的。海上漂泊的人儿看见海面上那一只只海燕,也每每猜想是不是家乡的那一只。

(施彬彬[学生]/文)

 

 

 

路寒袖(1958- )本名王志诚。台湾诗人,出生于台中市。著有诗集《早,寒》、《我的父亲是火车司机》等。

 

饮水机

 

干渴疲累时

到饮水机旁,汲一口

清凉的冰水

可口寒冽,如以前

你双唇送来的抚慰

 

检阅信札时

先用温杯盛把苦苦的思念

到饮水机旁

按下你滚烫的泪

冲杯绵绵的旧情

逐封

啜饮

(选自《中外文学》132期)

 

[赏析]

路寒袖在1983年中写了不少军营的诗,或许是预官的关系,短暂的军旅生活并未能为现阶段的当下军人刻画形貌。倒是有关情爱之作,颇有可取。

“饮水机”以水喻情,并非独创,但是不论寒冽或滚烫,皆有恰适之喻,则是善用现代器物的结果。当然,如果要加以苛求,两个方向的比喻要有其可以串连、谐和之处,亦即寒冽与滚烫的情同样来自饮水机,也要同样来自“你”的五官(唇与眼),难以索解的却是前段的“寒冽”与“抚慰”如何系连? (萧萧/文)

 

 

 

落蒂(1944-)本名杨显荣。台湾诗人,出生于嘉义市。著有诗集《烟云》、《追火车的甘蔗囝仔》、《诗的旅行》等。

 

花溪

 

巴金头微仰嘴微张

站在纪念馆前

看着红色的花

和白色的花

开在同一树枝上

我拿着我的诗集对巴金说

如果风吹来 是否

你的小说笔法

也会出现在我的诗上

 

此刻 我看见有人逃跑

他忠实于大海

不愿在这山边小村流连

他要回到他来的地方

文笔章法如何

他并不在意

只要枝上开的花不是

不是塑料花就好

 

花溪的所有花朵

都迎风招展了起来

那逃跑的人

跑了好远的路

都还在丛中绕

一直绕不出来

绕不出来

 

后记﹕到贵州旅游,过花溪,见巴金纪念馆有感而作。

 

(选自2006年9月26日《联合报》副刊)

 

[赏析]

作者藉对巴金的理解和向往,突显了自身的创作观。若能真诚纪录自身所见所闻,文笔与章法倒是其次,是此诗所欲传达的主旨,以“小说笔法」写诗则是其愿望,此诗也可视为作者以小说写诗的一尝试。

诗分三段,首段以“看着红色的花/和白色的花/开在同一树枝上”为喩,意谓小说与诗亦可结合,如果能得巴金之助力的话。二段诗中的“逃跑的人”、“他”皆可视为是同一人,是巴金,但也是我。“忠实于大海”、 “他要回到他来的地方」,有意指投入人群社会,而不能拘泥于现实美景和小村落,“不是塑料花就好”指文学纯真天然最重要,否则过于造作。三段是说即使投入了人群,但那朴实自然的原初力道也不可或忘,指巴金小说的“真”和“自然”与其生养之地的朴实纯真有关,是创作的本源,否则一切将成虚妄。

此诗模拟我与巴金的对话,受其启发而有领悟,但最终还是藉自我对话以呈现自身的创作观和愿景,在巴金身上则得到某些启发和印证。后两段写此愿望如原乡般的缠绕,无远弗届,一旦立愿,将伴随终生。

(白灵/文)

 

 

 

陈梦家(1911-1966),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著有诗集《梦家诗集》、《不开花的春》、《铁马集》等。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藐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赏析]

这首诗写了一朵人格化了的野花。作者以饱满轻婉的诗情入笔,于复沓叠咏间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第一节写野花在荒原中静静地重复着开——落——开的生命循环。虽然野花的个体生命很短暂,但“他”并不悲伤。因为“他”知道生命的永恒就是由处于循环状态的无数个体生命的片断连缀而成的。太阳不也是在升——落——升的循环中得以永恒的吗?因此“他”向着太阳露出理解的笑容。“他”感谢上帝给他的聪明使“他”得知生命永恒的奥秘。“他”的欢乐如诗一般的美妙而又深刻,在微风的荡摇下表露无遗。

第二节进一步表现小生命融入大永恒的主题。这朵小花将生命的热情完全贯注到浩渺无际的青天上。“他”关注的不是渺小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整个宇宙。“他”忘记了自己的个体的真实存在,因而对风的或柔或怒、对生存环境的优劣早已失去了普通的生命个体应有的敏感。而是以一种听惯了的姿态超然地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他”的思想完全被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填充了。“他”忘记了自我的喜怒哀乐,甚至连梦这一带有无意识性质的个体感受都快消失了。

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花”这一意象的选取使全诗散逸着“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般的禅意,从而表达了不因个体生命的渺小而放弃追求生命永恒的人生主题。  (悦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