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程序员工资:汉语新诗鉴赏(62)杨佳娴?李秀珊?金克木?吴奔星?徐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15:02

汉语新诗鉴赏之六十二

杨佳娴/李秀珊/金克木/吴奔星/徐迟

 

 

杨佳娴(1978- )女,高雄人。着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等多种。

 

你的声音充满时间

 

远远你从街那边过来

在梦中,我总是假装偶遇

听你的头发摩擦天色

宝蓝与雾金﹔听雪

阻碍大教堂钟声过河

听你用你的语言

碎瓦琉璃

是最后的星座,死一般地发光

是亡魂,博取土地的依恋

远远,时间从你那边过来

拿走旅人的鞋履

守候者的眼。一千零一夜

之外,说故事人都已睡去

唯有我毫不疲倦

准备和每一个梦中的你相遇

——诗名得自德语诗人Paul Celan(保尔?策兰)的〈妳的手充满时间〉。惟我的题目远不及策兰,乃效颦耳。

(选自《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版)

 

[赏析]

杨佳娴擅长在文句间埋藏下多重指涉的符码,每一个比喻、象征,也都自主通往另一个独立的思考脉络。比如此诗是一首情诗,对爱人的倾慕和倚靠均以时间为主轴,行进中的诸多意象皆环绕此轴而转。叙述的是对“你”的依恋和矜持(总是假装偶遇),包括在梦中,因此你的声音“充满时间”,意即充满可经“时间琢磨”的魅力,“时间”一词在诗中有永恒、坚定,足以收拢“我”的一切之意。以是诗中“最后的星座”、“死一般地”、“一千零一夜”、“说故事人都已睡去”、“毫不疲倦”、“每一个梦中”等字眼也都与时间的持久、恒常、不变有关。

对爱人的迷醉也包括语言,可成琉璃、成星座、会发光,如亡魂依附土地,而且时间由你所掌持,拿走我的鞋履及一切,故事说尽了也不疲倦,还期待由现实转入梦境与你相遇。全诗宛如一篇山盟海誓般的爱情誓言,语言含蓄而委婉,意象纵跳自如,却极突出,如“听你的头发摩擦天色”、“听雪/阻碍大教堂钟声过河”等句,均以不可能的形象显现了心境莫名的兴奋。 (白灵/文,傅天虹推荐)

 

 

 

李秀珊,女(1952-), 河北人。曾出版《台湾新诗与东西方文化精神》等专著。

 

守望莲花

 

阳光像一只多情的手掌

温暖地掠开初绽的花蕾

花开花落

到哪里去寻找那最初的情结

 

月光无力地披洒在山坡

而我依然守望莲花

听秋雨里枯藤层层断裂

窗外 夏天的背影渐渐浓缩

 

(选自:八斗文学网)

 

[赏析]

 

诗人李秀珊主张“诗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现代诗观。她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朴素、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目前正逐渐成为全球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世界’,是一种宽泛的思想尺度,并不是一律要求诗人们在题材上、主题上靠近大自然,而是在创作之中融入‘爱自然、爱世界、爱他人’这样相对宽泛的价值取向,充分进行个人创作。”不难看出,这是由诗人创作的甘苦收获到的理论硕果。因为她的作品无不充盈着爱自然、爱世界、爱他人的天人合一的人文情结。

这首《守望莲花》,就是她现身诗观的代表作之一。“花开花落/到哪里去寻找那最初的情结”。诗句自然、朴素,但一语道出了人们难解的千千结。最初的情结被阳光之手带向了远方,“而我依然守望”,“听秋雨里枯藤层层断裂”,看“窗外 夏天的背影渐渐浓缩”。太阳欲坠、莲花谢幕、枯藤断裂、夏天浓缩、诗人守望……宛然演奏出一曲“诗法自然,天人合一 ”的低音交响乐,使人在逆境中重温“那最初的情结”带来的温馨与幸福。从而,诗人的最爱也因之浮出水面,宛如婷婷玉立的爱莲。

(李黑/文,李黑推荐)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有诗集《蝙蝠集》等多种。

 

雨 雪

 

我喜欢下雨下雪,

因为雨雪是你的名字。

 

我喜欢雨和雨中的小花伞,

我们可以把脸在伞下藏着;

我可以仔细比比雨丝和你的头发,

还可以大胆一点偷看你的眼睛。

 

我喜欢有一阵微风迎面吹来,

于是你笑了笑把伞转向前面;

我喜欢假装数伞上的花纹,

却偷看伞的红光映上你的脸;

于是我们把脚步放得更慢、更慢,

慢慢听迎面来的细语的雨点。

 

我喜欢春天的江南,江南的春天;

我喜欢微雨的黄昏,黄昏的微雨;

我喜欢微雨中小小的红花纸伞;

我喜欢下雨,因为我喜欢你。

 

但我更喜欢晶莹的白雪,

愿意作雪下的柔软的泥。

 

(选自:《新诗》,1936年第1期)

 

[赏析]

与戴望舒弥漫着徘徊低沉,惆怅哀怨气息的《雨巷》不同,金克木以玲珑活泼、稚气可掬、清新欢快的笔调抒写雨雪,流露出作者对恋人的珍爱和对天真无邪时光的美好回忆。

诗人从下雨下雪破题,“因为雨雪是你的名字”。随着细腻无暇的柔情渐渐舒展,全诗徐徐地进入了“情境”。情窦初开、情意朦胧的青春时代,春雨和雨中的小花伞是营造浪漫氛围的媒介。“我”喜欢淫雨霏霏的日子,喜欢和“你”撑着小花伞在细雨中漫步。在濛濛的细雨中,“我”才有胆量仔细品赏你柔美的发丝、透亮的眼睛、红晕的面庞、可人的娇羞,一起聆听春雨的轻悄低徊的绵绵絮语。清风阵阵,杂糅着细细的雨丝,轻抚着雨中的路人。“我们”时而放慢脚步感受微雨,时而摆弄花伞玩赏嬉戏,让美妙的情怀飘荡在柔软的和风细雨中。诗的二、三、四节都以“小花伞”作为中心意象将初恋的梦幻片段贯穿起来,自然流畅地抒发着年少时纯真的生活情趣。

最后一节,用看似突兀的转折将诗意深化。“雨雪是你的名字”,诗人写过雨中的浓浓深情,转而写雪。虽然“我喜欢下雨,因为我喜欢你”,雨中与“你”的记忆永恒地铭刻在我少年的心上。“但我更喜欢晶莹的白雪”,我愿意作透亮绵软的白雪下的泥,把你晶莹的唯美与温柔一点点渗透在我的胸怀之中。

诗人构思巧妙,由于“你”的名字与雨雪重合,所以分开两层来抒写雨和雪,从而也抒发了两个深度的情感。喜欢雨是眷恋与“你”共好的情境,喜欢雪因为更愿意与“你”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用自己的平凡衬托“你”惊世骇俗的美丽,用灵肉感受“你”的温柔。  (傅天虹/文,傅天虹推荐)

 

 

 

吴奔星(1913-2004),湖北安化人。著有诗集《鸭绿江之歌》、《双贝集》等多种。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选自:《现代写作报》)

 

[赏析]

吴奔星教授是我国新诗坛上的“长青树”,他的创作活动始于三十年代初,至今仍不断有诗作、诗论问世。《别》是他抒情诗的代表作,以真挚、自然和构思精巧,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是一首同心上人离别后的抒怀寄意诗。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在此类题材上留下无数佳作,要想不重复前人、自创新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的,然而《别》的作者做到了,而且很成功。其“秘诀”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真”,一个是“巧”。

先说“真”。写诗人都知道“诗缘情”这句老话,而“情”贵在“真”,“真”又要通过“象”传达给读者,要将读者带进那情之“真象”中去。寻找和表现这个“真象”,我以为是诗人最主要的为诗之道。而这“真象”究竟在哪里呢?一般来说,它就在诗人的心中,是他生活与情感积累的产物。拿《别》来说,心上人的离去所带来的思念,常常会“念兹在兹”和“触景生情”(即看到什么都会想起斯人),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何况感觉敏锐的诗人呢?因此诗人的任务便是将这个一度的“真”尽量地挖掘出来,化为真切可感而又新鲜动人的“意象”、也可以称为“二度的真”。于是我们看到“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你走了,/没有和谁说起,/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这样一连串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诗句,仔细捉摸一下,可以觉察它的主、宾搭配,非常贴切、自然:“笑容/在夕阳里”、“眼睛/在露珠里”,人们不是说爱人是“我的太阳”吗,不是夸美丽的眼睛“水灵水灵”吗?这饱含着“真情”的“真象”,既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启迪,也经过了诗人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

说到“巧”,最成功的是整体构思的严谨与开合。全诗共五节,前三节“分说”,将“你”打散了放在一个个“细节”里,第四节开始“综合”,将各个细部揉合到一起,并用“融化/动荡/摇晃”这三个动作意象,加以强化,给人以重新“揉捏”和“再创造”的感觉,为最后“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这表面突兀的说法,提供合乎情理的“根据”;不仅如此,还用“哪里都有夕阳,/哪里都有……”等三行,在环境上加以扩大,让人感觉到“你”不单“整个”儿留下了,而且“哪里”都“留下了你”。你虽“走”却“未别”:“哪里都有你啊,只因为我的心中有你!”诗人要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读到这里,我们也能明白诗题中的那个“别”字所具有的并不单纯的涵意了。它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它包含着现在时和过去时,还期待着重逢的未来时。  (叶彤/文)

 

 

 

徐迟(1914-1996),浙江吴兴人。著有诗集《二十岁人》、《最强音》、《美文集》等,诗论集有《诗歌朗诵手册》、《诗与生活》、《文艺和现代化》等。

 

苕霅的溪水上

 

苕霅的溪水上,

荻芦的塘岸,

故乡的竹篱,

短墙上繁茂着牵牛花——

圣杯与承露的瓶啊。

 

江南的帆樯

航行着的运河线上,

虽然是暗黑,空虚的大,

然而可爱的是

从祖父传下来的屋宇。

 

七十二峰的太湖的风,

风吹着,

水田,桑林,祠庙与屋宇,

在故乡的住处,

感情与诗奇怪地融合了。

 

东栅,吊桥湾,洗粉兜,

有那样昳丽的名字的地方,

水车与芙蓉鸟唱着俚俗的歌谣呢。

 

兴啊福啊的小桥与小巷,

平和的象征,静穆的长廊,

我的恋的指南针是向着这里的。

 

小姐们衣着辑里村的盛誉的丝,

幸福的地图上,恋的生地与归宿,

何况是晴和的春秋佳日?

 

我骄傲苕霅的溪水上的故乡,

这是我的生地,我的慈母的生地,

而现在又是,在那肥腴的土地上,

栽下着我的恋了。

 

(选自:《二十岁人》,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版)

 

[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诗。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恋之情。

《苕霅的溪水上》的画面感极强。“溪水”、“荻芦”、“竹篱”、“短墙”、“牵牛花”、“帆樯”、“祖父留下来的屋宇”、“水田”、“桑林”、“祠庙”、“水车”、“芙蓉鸟”、“小桥”、“小巷”、“姑娘们”,庞大的意象群造就的是一幅长卷的水墨画。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远近相衬,画面里弥漫着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爱。

诗是一种含蓄的文体,可在此诗中,诗人却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感情与诗奇怪地融合了。”、“我的恋的指南针是向着这里的”。之所以会给我们这样明确的指点,是因为诗人的情绪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点,对故乡的思念已经无法控制了,只有痛快地书写出来才能使情绪得到平复。

在众多的意象中,“牵牛花”和“指南针”是比较有特色的。诗人在写“牵牛花”的时候很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牵牛花”变成了“圣杯与承露的瓶”。因为“牵牛花”是故乡的花,所以成了圣杯。如果是其他地方的花,那断不可能是这样的。诗人的“恋”是“指南针”。众所周知,指南针的特性是永远指向南方,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也是这样,纵使春来秋往、光阴如梭,这个念头也永远不会改变。

诗的最后一节,“而现在又是,在那肥腴的土地上,/栽下着我的恋了。”这个结句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成为全诗的“诗眼”。特别是“栽下”二字,极为传神。它非常巧妙地化虚为实,变无形于有形。“我的恋”仿佛就是一颗种子,它被诗人亲手放进土里,时光流逝,它不会就此消失,反而会生根发芽,渐渐成长,越来越枝繁叶茂。由此可见诗人的恋乡之情,不会如茶,越冲越淡,而会如酒,越久越醇。

思乡诗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国人都有着一种落叶归根的情绪,故乡在心中的地位是任何地方都无法取代的,故乡是身体和灵魂的归属地。本诗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可看、可赏、可感、可听的恋乡之情。诗的意象极富质感和张力,把恋乡写得出神入化、撩人魂魄。  (木子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