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权交易中心:黑龙江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 李桂春关于廉政文化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33:20
关于廉政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09/1/5 9:07:14 查看次数[1102]
——全省市(地)县(市、区)新任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讲稿
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    李桂春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已有之。但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鲜明地提出,并得到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应该说是近几年的事。如果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实现了新的发展,那么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异军突起。这是反腐倡廉工作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没有廉政文化支撑的反腐倡廉,是难以深入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我们这里讲的文化,特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制度体系等。从狭义上文化又可分为文化知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风俗文化等。文化作为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同时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给政治、经济以反作用。但更为重要的在于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政治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抵制陈腐文化的重要力量。通俗地说,廉政文化就是廉政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情趣等与文化的融合,其目的在于增强廉政教育的感染力、社会影响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
廉政文化的主要形式:1.视觉艺术。以造型、影像艺术为主,通过观赏廉政艺术,受到形象化的廉政教育。如反腐题材的影视作品。2005年底2006年初省纪委在全省开展的以田、韩,马德等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的大型警示教育图片展,运用的就是视觉艺术形式。2.语言传播。如文学、说唱艺术等,用语言传播廉政知识、廉政故事,使人们系统地接受廉政的价值观教育。如曾经红火一时的反腐小说,就是这种形式的廉政文化。3.娱乐游戏。把对廉政的褒奖,对腐败的鞭挞融入娱乐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我们刚刚开展的全省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竞赛,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传廉政知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方式更适合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意识。4.制度规范,把廉政的观念形成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有防止腐败问题、不正之风、不道德行为产生的管理制度都属于廉政文化范畴。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S226;天官冢宰》记载:“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就是以廉为本来评判官府和官吏的“善、能、敬、正、法、辩”六件事,历史上称之为“六廉”。中国的清官廉吏文化从此而产生,直到清朝初期还有影响。如康熙皇帝就称赞名臣于成龙是“古今第一廉吏”,在给于成龙书写的碑文中写道:“朕读周官六计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观臣僚,有真能廉者,则委以重寄,赐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标准也。”康熙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于成龙塑造成百官的楷模,让他人学习。我国历史上关于廉政的名言古训也是脍炙人口,如儒家倡导的“慎独”;无欲则刚;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特别是明朝知县郭允礼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仅仅36个字,把严、能、公、廉的关系、作用论述得很深刻,最重要的还是公和廉。这些廉政古训至今给人以激励和鼓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官文学现象在宋明以后开始形成,如话本小说《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戏剧《铡美案》、《下陈州》等文学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清官文化已成为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这种清官文化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只是封建皇权专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股微弱的清风。封建统治者强调“为政以德”,实施“仁政”,根本目的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然而靠一两个“清官”无法改变封建统治者人亡政息的命运。“清官”文化折射出的是黎民百姓无奈下的期盼,“清官”实际上不是为现实而存在的,而是一种精神渴望,是一种理想,一种图腾。比如从“包青天”前额上的月牙儿,我们不难看出,老百姓眼里的“清官”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尊神。把政治清明寄托在“清官”个人身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我们所说的廉政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先进性。腐败是人类的公敌。反腐倡廉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这决定了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所倡导的是共产主义信仰、党的宗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公平正义、昂然正气,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所以,廉政文化发挥着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廉洁、诚信、勤俭、奉献等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社会氛围的独特作用。先进性是廉政文化的根本属性。
二是传承性。廉政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必然会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廉政诗文、格言警句和戏剧歌曲等,流传着大量清官廉吏的故事,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我们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务实、清廉”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在全党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创造出廉政文化的精品,也会传给后人。
三是群众性。一方面,广大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廉政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和聪明才智,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廉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另一方面,廉政文化的受众对象是广大干部群众,所以,要求廉政文化在形式上必须大众化,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使廉政文化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老少皆宜。
四是广泛性。廉政文化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必须面向全党全社会,把它的触角延伸到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和各种社会团体。这就要求廉政文化的主体也必须是多元化的,需要组织、宣传、文化、艺术等部门,以及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这样廉政文化才能扩大覆盖面,产生深远影响。
五是时代性。“廉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不同的时代对廉政文化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我们要反对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滋生的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只有具有时代性,廉政文化才会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大力发展廉政文化,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健康的文化来取代和抵制落后的文化、腐朽的文化。这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背景
廉政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一)文化产业的崛起。1945年二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百业待兴急需发展。在战争中耗尽国力的国家需要发展,在战争中发财的国家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也急于发展。世界掀起了一轮发展的浪潮。一些农业国步入工业国,一些工业国走向了后工业和信息社会。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描绘的就是20世纪后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世界各国关于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不尽一致,有的国家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门类来统计,有的将其分解为若干领域,分别并入其他产业。美国比较大的文化产业有:(1)文化艺术业。第一是表演艺术,全美有各类演出经理公司千余个。第二是艺术博物馆,全美有艺术博物馆1200家。(2)影视业。包括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视节目、录像带、光盘的生产销售。(3)图书业。全美现有图书出版社1000多家,以及众多的图书批发商和零售商。(4)音乐唱片业。全美有1000多家唱片发行公司,所生产的音乐唱片占世界消费总量的60%。(5)体育产业。如全美职业篮球赛NBA,辐射全球。在日本,则把文化产业理解为能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爱好的产业部门,生活、消费、工作、娱乐、消遣等活动都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文化与产业交错的领域里,不断产生出新的文化和新的产业,文化教育、体育、旅游、饮食、传统手工艺、美容等也都进入了文化产业的行列。有的国家将生产包含某些文化要素的产品统统视作为文化产业。
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包括:出版及相关印刷业、信息传播业(含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广告、信息服务等扩展性业务)、电影业、娱乐业(含体育比赛、观光游览、电子游戏及各种游乐场)、艺术业、演出业等。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后,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经济中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而文化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的70%,加拿大GDP的60%。迪斯尼公司产业规模及赢利均进入世界前十强,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英国女作家J&S226;K&S226;罗琳写的《哈利&S226;波特》,使她成为拥有10亿美元的作家,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经济价值。所以,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些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经济界人士、文化界人士甚至政界人士所接受。
我国的文化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之后,文化领域面向市场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至2000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118.9亿元,增长了9倍;文化产业机构由6.8万个增加到22.3万个,增长了3倍;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加到91.9万人,增长了86%。与此同时,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发展更加迅猛,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存在决定意识。但不能忽视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充分证明,文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14—15世纪在意大利率先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为武器,向封建神学作斗争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资产阶级兴起的文化运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并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创新,是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伟大变革。苏联解体与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增长出现停滞有关,但也与苏共推行政治多元化、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有着直接关系。中国的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更是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它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火种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军事的竞争,也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部分,被人们称为软实力。所以,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的巨大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
1.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如欧盟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联合体,固然与各国的经济一体化有关,但很重要的是它们有着趋同的文化基础。这在宗教、信仰、价值观不同甚至对立的亚洲是很难做到的。再如,世界各国接受了美国麦当劳、肯德基的饮食文化,美国就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相反,一些陈腐落后的文化观念,也会对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如前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出现了信誉危机。不合格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问题轮胎遭到有些国家的围攻。7月26日《参考消息》刊登了两篇文章:《中国制造如何走出危机》、《重塑中国食品形象关键在铲除腐败》,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腐败问题,也有文化方面的问题,就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生命不珍惜。带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思想意识去生产食品,怎能不出问题呀?可见,负面的文化可以搞坏一个企业、也可以搞坏一个国家的经济。
2.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最典型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打的就是文化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侵略比经济侵略更可怕,因为它可以吞噬一个民族,可以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美国为了向世界各国渗透它的文化,“美国之音”用42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美联社在国外设了一百多个分社和记者站,每天发稿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合众国际社新闻发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千多家客户;《读者文摘》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以16种语言出版了40个版本……美国的文化集团不断向海外扩张,迪斯尼公司在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香港等都建有迪斯尼主题公园。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其目的就是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美国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将其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诱导世界各国的人们接受他们的文化,推销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输出,注意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历史上最经典的是用“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关闭的国门。2006—2007我国与俄罗斯开展文化年活动,说明我们国家注重通过文化来提升国际影响力。特别是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教育部已经确定,将在2010年前在全球建成100所孔子学院,针对当地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自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举行挂牌仪式以来,到2005年7月,北美、欧洲、非洲等国家已开设了26家孔子学院。然而,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向世界推广儒家文明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文化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重要一翼。我们党虽然历来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提出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但把文化建设提升到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是近年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采取的重要举措。
十五大前,一直是把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加以部署,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认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有深刻论述:“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二元结构。直到十五大,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单独列项提出,并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0年2月,江泽民到广州茂名高州市参加指导“三讲”教育活动时,提出“五个始终”,后完善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到2002年十六大时,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党开始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审视文化,重视文化。文化建设开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布局中的一部分。可喜的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什么去抵制腐败文化,当然是用先进的廉政文化去抵制。可以说,十六大已对廉政文化提出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并成为现代化建设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总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崛起,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中央纪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廉政文化的重要地位。廉政文化是廉政教育的实现形式。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决定了廉政文化的地位。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教育更注重于理论武装、信仰的树立,教育的对象重点是党员干部,教育形式以自学和集中学习、讲座、报告会等为主,而廉政文化更注重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和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既面向党员干部,又面向社会大众,多以文艺、娱乐的形式进行传播,以制度规则的形式进行规范。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始终在反腐倡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1949年中央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时,任务和职权有三项:1.检查;2.处理;3.教育。从此,教育与监督、惩处一并成为纪检监察的职能。党章规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五项常项工作中第一项便是:“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在香港廉政公署《专业守则》中明文指出,以执法、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肃贪倡廉。1974年形成的反贪方针——法律打击贪污、预防控制贪污,教育绝缘贪污。教育由社区关系处负责,具体职责是:联络市民大众争取支持,教育公众认识贪污的危害,推广道德发展。
近几年,随着廉政教育地位的提升,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四大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教育,要靠法制。十五大指出: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的十六大指出:反腐倡廉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创新体制”。2003年5月之后,随着中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是2005年1月,中央颁布《实施纲要》以来,教育在反腐倡廉格局中的首要地位得以确立。同时,廉政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实施纲要》中强调:“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吴官正同志也指出:“反腐败是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较量。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他在7月16日省部级领导干部纪检监察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抓住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加强面向全党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把反腐倡廉融入文化建设之中”。可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举措,突出地摆在了全党面前。因此我们讲,反对和防止腐败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建设任务。
(二)廉政文化对廉政建设产生的根本性影响。文化的影响力是渐进的,缓慢的,润物无声的,但一旦产生影响,便是长期的,稳定的,带有根本性的。廉政文化对于预防和治理腐败来说,具有根本性作用。如,芬兰、瑞典等国是世界廉政指数连续几年排名前列的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有着良好的崇尚廉洁的文化氛围。人们视贪污受贿如偷盗抢劫,认为别人送给自己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如同向乞丐施舍。同时,具有很强的平等、平民意识,没有人去攀高附贵、傍大款。新西兰每年公务员违法犯罪几乎为零,根本原因在于受土著毛利族平等、公平信念的影响。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武士阶级和商人阶级就形成了以“克己奉公”精神为核心的武士哲学,主要就是“武士奉公,不惜以身殉职”。明治维新时期,武士的奉公伦理得到发扬和发展。凡事一听说是国家的利益,他们就会自动去做。“国益优先原则”观念和“产业报国”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如今,团体义务感已渗入到日本人的灵魂。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首次大选获胜后,就将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1959年6月,行动党领导人在市政厅大厦会议室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白色的衬衫和白色的长裤,象征个人行为纯洁廉明。1990年2月,新加坡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把国家利益和社会这个大家庭放在首要位置。如今,儒家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新加坡已深入人心。李光耀曾说过:“如果你喜欢好的东西,你就得反对坏的东西。如果你想要廉洁,你就要打击和消除腐败。如果你需要坚持原则的人,你就必须赶走不守原则的人。没有折中办法。”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能够长期执政,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前总理李光耀和他的政府能够保持廉洁,经常把党内和政府内的贪污腐化分子毫不留情地清理出去,从而赢得了公众的高度信赖。相反,凡是腐败严重的国家,大都是有着深厚的腐败文化土壤。在韩国、印尼等东亚国家,普遍形成了一种公正廉洁的人在社会中不受欢迎,甚至难以立足的文化,即腐败文化。腐败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以致社会上多数成员都认可腐败的合理性;人们痛恨腐败往往不是出于社会正义而是处于嫉妒。在韩国,一项民间调查表明,90%的韩国青少年认为韩国是“腐败的国家”。2003年韩国反腐败委员会所做的调查也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公务员腐败”。“无贿不成事”,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办事必须送礼,已成为潜在规则。在韩国、印尼和菲律宾这些国家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像卢泰愚、全斗焕、苏哈托、马科斯等领袖和上层社会的自甘堕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在我国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是深受封建社会陈腐文化的影响。中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一方面有着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着沉重的文化包袱。封建社会形成一些陈腐的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土壤。主要的腐败文化有以下几种:
——家族和宗族观念。中国在步入国家阶段时,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并没有充分瓦解,故而在夏、商、周时期,其社会政治结构的最大特点便是“家国一体”或称“家国同构”(国即家的扩大,家不过是国的缩小),无论在政治统治还是社会交往中都特别强调宗法血缘关系。这种观念来源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典型的是《红楼梦》描述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直到近现代,还有蒋、宋、孔、陈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四大家族。由家族观念萌生了家长制、一言堂;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宗派思想;荫妻惠子、望子成龙等陈腐的思想观念。这些陈腐思想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仅从选人用人制度来看,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我国最早的选人用人制度——“世官制”就来自家族制,这种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世袭制度直接造成的。在血统论观念支配下的“世官制”,基本原则是“用亲用旧”。亲,指同姓贵族,与国君血缘越近越好;旧,指与国君家族老早就有亲戚关系或其他老关系的异姓贵族。可见,是非亲不用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急需人才,用人制度发展为“荐举制”,提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出现了齐桓公重用贫民出身且与他有“一箭之仇”的政治家管仲,外交家毛遂自荐为赵国平原君使团成员的可喜现象。但最终没有摆脱家族观念的影响,走上了“唯亲是举”的腐败之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简称“中正制”。中正是一种官职,设在州、郡的中正官由中央任命,专门了解官吏的德才情况,写出评语,评定等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根据品第授予大小官职。时间久了,中正官都由士族官僚来担任,他们开始重用自己的人,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中正制”变成了扩大士族势力的工具。家族观念对现在的领导干部还有很深的影响。据统计,70%的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动因都是为了孩子 。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要好得多。当然,中国也有例外,如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临死前,说了一句让急着得到家产的儿孙们失望的话:吾儿有用要钱何用?吾儿无用要钱又何用?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有曾大人的观念,也许腐败会少很多。
——官本位思想。两千多年来,读书——做官——发财,一直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当官就能管人管事,就能弄权勒卡,就能发财,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有了这样的观念,在科举制度下,很多人为了考秀才、中举人,头悬梁锥刺骨地刻苦读书。《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好不容易考上举人了,马上就要当官发财了,一高兴疯了,说到底是官本位的思想害了他。就在前几年,南方一个县的教师,还在用当官发财、“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这种思想还在蔓延。在这种思想驱使下,拉关系,找靠山,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造假骗官,甚至杀人谋官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遏制。
——送礼文化。说得直接一些,就是行贿文化。行贿是一种弱者屈服于强权、讨好求助强权的行为。其形成有两个主要条件:1.封建皇权的人治社会;2.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出现弱势群体。具备了这两条,遇事银子打理,金钱开路,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行贿文化产生于封建社会,但至今也有其存在的土壤。遇事找人,托人送礼,仍然是时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送礼行贿,作为一种腐朽文化,直接引发了许多腐败问题。腐败是由行贿和受贿矛盾两个方面构成的。没有行贿也就没有受贿。不把行贿之风遏制住,反腐败很难见到实效。行贿一般来说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有时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参考消息》曾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人惯坏了乌克兰警察》。写的是中国人在乌克兰一遇到点麻烦,便给警察塞钱。久而久之,警察一见中国人就抓,抓到就能捞到好处。结果是搞坏了人家的风气,也给自己找了许多麻烦,百害而无一利。
二是外来腐朽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国外的文明成果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那些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对人们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典型的是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商业贿赂,腐朽的生活方式,黄、赌、毒等,时时刻刻对人们的思想产生着影响。慕绥新在剖析他违纪违法的原因时说:“刚做领导干部时,自己还比较谨慎,但随着职务的不断上升,追求生活享受,追求‘生活现代化’,追求‘生活质量’等错误思想也在急剧发展,所以,私欲膨胀、贪欲不止。”如“情人”文化。“情人节”本来是用来表达男女纯真感情的,而在我们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却发展为包“二奶”,变成了人身依附关系,也成为诱发腐败的一个动因。实践证明,许多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堕落成为腐败分子,就是受这些思想的侵蚀。
三是腐败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的市场。突出的表现是:1.一些痛恨腐败的人也在参与腐败。人们一方面痛恨、反对腐败,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腐败。反思一下,很多人也许都有自觉不自觉地助长腐败的行为。如,我们这面抱怨看病贵,医生收“红包”,那面自己或亲人一旦住进了医院,找名医、送“红包”比谁都积极;这头对跑官要官者嗤之以鼻,那头轮到自己提拔了,也在积极活动,托人打招呼。2.对腐败的承受度增强。腐败与非腐败,违纪与非违纪的界限模糊,一些人对轻微腐败持认可态度,认为吃点、拿点、玩点、收点不算啥。岂不知小节不保,大祸在后。3.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最典型的是笑贫不笑贪。
可见,反腐倡廉正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繁重而又紧迫。
四、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及深入推进的对策思考
近几年,党中央、中央纪委十分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鲜明地提出来,特别是2005年后,我省的廉政文化建设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一是高度重视,合力推进。中央纪委近几年每次全会都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多次专门召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会、现场会进行研究部署,中央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就廉政文化建设多次作重要讲话。省纪委2005、2006连续两年召开廉政文化建设推进会议。及时总结鹤岗、哈尔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发挥大宣教工作格局的作用,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团体等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出现齐抓共管的局面。有些地方部门的主要领导不仅积极为廉政文化活动提供资金、场所的支持,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参与廉政文化活动。哈尔滨、大庆等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廉政歌曲演唱活动。鹤岗市东升区区委书记亲自撰写廉政歌曲的歌词,纪委书记动员自己的妻子参加反腐倡廉文艺演出。
二是活动丰富多彩,影响广泛。省纪委在全省开展反腐倡廉歌曲创作征集竞赛活动,在省电视台举办了“廉歌飞扬”文艺晚会,与省工商局共同开展了反腐倡廉广告公益大赛。我省作品在中央纪委的评选中获金奖、银奖、铜奖。在省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设了《廉政龙江》,在省电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设了《廉政之声》、在《黑龙江日报》开设了《党风廉政纵横》,在省委主办的《奋斗》杂志开设了《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东北网开设了《廉政经纬线》等专栏。还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了“读报刊、促廉政”活动。反腐倡廉文艺创作演出活动方兴未艾,仅今年,就有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市开展了反腐倡廉文艺演出、巡演、调演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原创作品。齐齐哈尔市创作的话剧《最后一夜》、富锦市创作的龙江剧《路》、省龙江剧院创作的《百姓局长》,这些剧目把对腐败的鞭挞、对廉政的弘扬以戏剧艺术的形式来展现,形象、生动、感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是深入开展“五进”、“五上”活动,加快了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化步伐。全省各地按照廉政文化进社区、企业、农村、校园、家庭,廉政广告上路面,廉政台历上桌面,廉政电视片、文章上栏目上版面,廉政信息上网络,廉政剧目上舞台的要求,采取组建社区廉政文艺演出队,向领导干部家属发廉政信函,建廉政文化长廊、大堤、广场,建廉政网络,发警示信息,开展廉政文艺下乡活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廉政文化开展到各个层面,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也调动了干部群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有些地方建立了廉政文化建设基地,有的地方培养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自上而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廉政文化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虽然我省的廉政文化建设发展较快,但总的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廉政文化建设还有很多事情可做,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发展的潜力、空间很大,可以说大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一步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呢?
(一)坚持的指导思想
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域的工作要求,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为主旋律,反对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营造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应有作用,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坚持的原则
1.坚持倡廉反腐的主题。这是保持廉政文化建设正确方向、保持廉政文化先进性的根本所在。要抓住倡廉的主基调,坚定反腐败的信心。
2.坚持以人为本。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的人主体地位:一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二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的利益;三是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个性。廉政文化建设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注重围绕这三个方面来作深度挖掘。
3.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廉政文化建设既要讲政治,又要讲艺术,要鼓励艺术创新,倡导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使我们搞的廉政文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
4、坚持依靠群众。廉政文化的传播对象是群众,所以,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来发展和繁荣廉政文化。
(三)推进措施
1.行政化。就是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来组织实施。实践证明这是廉政文化迅速兴起的成功经验。为什么强调这一点:一是廉政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不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只有采取行政化的手段,才能保证它的健康发展。二是目前廉政文化还没有形成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主要是财政资金。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主要靠行政手段来推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把廉政文化纳入本地文化建设事业总体规划之中,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所必需的资金、场所等问题。要发挥大宣教工作格局的作用,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发挥优势的工作机制。
2.市场化。也可以说是产业化。从长远看,这是发展趋势。市场化的前提是市场需求。那么我国的文化市场需求怎样呢?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约为3000亿元。到2005年,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达到5500亿元。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近些年来,反腐倡廉题材的文艺作品非常受欢迎,一些电影电视剧如《生死抉择》、《任长霞》、《少年包青天》、《宰相刘罗锅》、《李卫当官》、《天下粮仓》等播放后,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香港电视连续剧《廉政风暴》在内地热播也说明廉政文化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市场化是廉政文化形成产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廉政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3、文艺化。廉政文化之所以与廉政教育不同,主要就在于形式上的文艺化。文艺化,使廉政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具体、通俗,更加易于接受,更具有感染力,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当然,文艺的形式并非廉政文化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在廉政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抓好廉政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是重要的切入点,是循序渐进发展廉政文化的关键所在。近两年来,全省各地开展的廉政文艺作品创作竞赛、廉政文艺演出、戏剧创作等走的就是廉政文化文艺化的路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十月底,省纪委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电视台将共同举办全省反腐倡廉文艺调演,并组织部分优秀节目到各地、到基层巡回演出,把各地创作的好作品用好用足,发挥其最大的效应。用文艺化这一形式,带动其他廉政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
4.社会化。廉政文化的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各方面参与廉政文化的程度高, 另一方面是指廉政文化要面向全社会。所以,实现廉政文化的社会化,就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之中,打造更多的廉政文化建设的平台,如各地利用信息网络、建廉政广场、廉政图书角等,都是实现廉政文化社会化的途径。要把廉政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深入推进廉政文化“五进”、“五上”活动,加快廉政文化的社会化进程。廉政文化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影响力越大。
5.地域化。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艺形式和艺术种类。我省的龙江剧、二人转、东北民歌、拉场戏等,都很受群众欢迎。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的重要资源。开展廉政文化活动,要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结合起来,要体现地方特色,这样才能够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富裕漫画、海伦剪纸、肇东国画与廉政文化相结合,成为推动全省廉政文化的生力军。实践证明,越是有地方特色的,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越易于被大众接受。
6.具体化。廉政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建设必须要有项目来支撑。所以要善于从具体事项做起,一件一件事情做好抓实,积小胜而求大胜。如大连市纪委从2000年开始,坚持每月向处以上领导干部推荐一篇党风廉政方面的文章,每两年把这些文章编辑成册,叫《清廉文鉴》。这就是很好的廉政文化建设项目。再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监察部门,经常用宣传单提醒公务人员,宣传单上写着,“当你收了不该收的一分钱的时候,你已经犯罪了。”芬兰在发放的驾驶证上写上:“凡为方便获取驾照而直接或间接向考官送礼者,均视为行贿。”这两件事看似很小,但意义很大。我们再看看香港是怎样开展廉政文化的。在接受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时,廉政公署专员黄鸿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非常注重在商界推广诚信文化,每一年我们跟香港一些大的商会合办一些活动,通过讲座等形式作一些指引。我们前一个星期刚举办了一个诚信论坛,通过六大商会支持,有差不多一千人参加,通过政府和商界的领袖共同探讨推广诚信的话题,我们每年都做大量的工作,效果很好。我们非常重视公务员廉洁文化的培养,每一年我们跟公务员事务局都要举办很多的讲座和交流,培养廉洁文化。此外,我们也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建筑业,我们会同商会或者专业团体合办讲座和课程,其实这样的培养廉洁文化的教育我们已经推广到了大专院校。《人物周刊》的记者采访后也有一句评价的话:我有一个判断,廉政公署对香港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三十多年来对香港诚信文化的培养,功不可没。可见,廉政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常抓不懈。
7.制度化。就是把诚信、廉政、公平、秩序的价值观用制度来体现。如要推广诚信文化,就要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对不诚信行为给予有效惩罚。树立规则意识,就要从遵守交通规则这样的具体项目抓起。北欧有的国家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惩罚的办法是,按照你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来计算罚款数额。有位富人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被罚20万欧元,相当于200万人民币。这样的管理办法就很有效。廉政文化制度是廉政文化形成的保证。
讲了这么多廉政文化建设的话题,目的就是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廉政文化,更重视廉政文化,身体力行地抓好廉政文化,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把廉政文化融入整个文化事业之中,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融入每个人的灵魂。我相信,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这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