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套利交易骗局: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3:04
[ 作者:刘学忠 崔茂森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点击数:925   时间:2010-8-9   录入:申诚诚 ]
论文关键词 钻石理论/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
论文来源 农村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总体上有所减弱。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减少,并从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加入WTO以后,中国要履行有关农产品的入世承诺,这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钻石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农产品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钻石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行为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4个因素,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体系,也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1]
1.生产要素
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半熟练和不熟练的劳动力等,这些要素不需要进行开发或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要素则是通过投资开发创造出来的,包括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力、现代化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等。初级生产要素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基础,但是一国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后者的可获得性与精制程度也决定了经济主体能否获得较多比较利益的能力。
2.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对一国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的作用表现在:①老练的、挑剔的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设计、生产。②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③ 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竞争的存在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去改进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求更多的可持续竞争的来源,从而有利于该国竞争优势的形成。
此外,发展机遇和政府作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起辅助作用。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可能会打断事物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落后国家的企业则可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并后来居上。政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政府可通过管理制度、法令与条例、金融、投资、税收等政策来影响该国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从而加速或者增加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点是:①在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了确认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用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②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理论,不仅考虑现实存在的利益对比,而且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强调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从而能够解释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并给后进国家争取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③进一步探讨了需求与需求结构对一国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影响。[2]
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整体竞争力:水平低,出口增长缓慢,竞争力薄弱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但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一直很低。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33.9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32.7%,但在世界排名中,仍居于美国、加拿大、巴西之后。从占有率上看,农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4%,占农业总产值的5.3%,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2%;从人均出口额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的农产品出口额为76美元/人,与发达国家相差三四百倍,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199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7.2%,之后各年除了1994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而工业制成品大幅增长,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上升,1990至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工业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及中国统计数据库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如果仅从“入世”以后看,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如何呢?
从表1可以看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如下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2002~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分别为13%、18%、9.1%和17.9%,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75.8亿美元。但是,在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的同时,农产品进口增长更快,2003、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52%、48.1%,2004年进口额达到280.3亿美元。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进行了控制,进口额增速回落到2.4%。
(2)农产品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2005年仅占3.6%。其原因是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不大,而中国出口总额则由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
(3)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入世”前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入世”后,由2002年的4.22%上升到2004年的4.99%。其主要原因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大豆等进口大幅攀升。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的控制,比重稍有下降。
(4)顺差逐年减少,并在2004年首次出现较大逆差。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56.9亿美元,2003年减少为25亿美元,2004年逆差达到46亿美元(按WTO口径,即不含水产品,则接近84亿美元)。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加大农业开放力度,粮食进口大幅增长,是出现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结构竞争力:优势正在减弱,劣势正在加大
(1)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到60%,加工产品仅有4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的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2)出口产品中,传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正在逐步丧失其优势。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大类出口农产品具有劳动力成本或资源优势,但目前国际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越来越高(譬如荷兰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很快,中国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3)从资源禀赋来看,受国内资源的制约,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不具有优势。其中,属于典型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小麦生产;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出口也不占优势。
(4)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虽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一些产品的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并未取得明显增长。以蔬菜为例,1995~2004年,中国蔬菜出口数量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出口总数比重由16.5%上升到21.2%,但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总额的比重却仅仅由16.7%提高到16.8%,只提高了0.1个百分点(根据FAO数据计算结果)。
3.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指数=(行业出口值—进口值)/(行业出口值+进口值),其取值范围为-1至1。一般认为,当0.8≤TC<1时,该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5≤TC<0.8时,该行业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TC<0.5时,该行业具有竞争优势,但并不明显。当-1<TC<-0.8时,该行业处于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8<TC≤-0.5时,该行业处于较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5<TC<0时,该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但并不明显。当TC接近于0时,该行业的竞争力呈现中性,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笔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和几大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
(1)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0.33下降到2003年的0.06,2004年起农产品总体TC指数由正值转为负值,即进口额超过出口额。这说明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
(2)水产品、蔬菜及水果的TC指数全为正值,说明中国这几大类农产品有竞争力,但同时可以明显地看到,两大类农产品的TC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中国这些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3)畜产品的TC指数大部分年份为正值,从2003年开始转为负值,由竞争优势转为微弱的竞争劣势。当然这并不表明中国所有的畜产品都失去了竞争优势,中国活动物、肉及肉制品出口有一定的竞争力,乳品没有竞争力,而生皮及毛皮由于服装业的需要进口量较大(笔者将另文对此进行分析)。
(4)油籽及含油果实、动植物油脂及蜡两大类产品TC指数全为负值,而且逐年增大,分别由1997年的-0.52、-0.45增大到2005年的-0.84、-0.85,其中动植物油脂及蜡2003年和2004年的指数甚至达到-0.93,说明其劣势正在逐年加大,由一般竞争劣势下降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基本上全是进口,表明其受外来竞争的冲击相当大,自身竞争力非常薄弱。
(5)谷物及制品除了2004年以外都为正值,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谷物都具有竞争优势,对此应作具体分析。F2QC06.JPG src="/pic/J4/J41463251433036.JPG" border=0>
数据来源:根据FAO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小麦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2000年以前TC值在-0.7左右,说明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劣势,之后劣势有所减弱,甚至在2003年表现出微弱的竞争优势,2004年再度表现为明显的竞争劣势。玉米的TC指数变化较大,半数年份为正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优势;半数年份为负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劣势。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多;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3]
中国大米的TC指数基本上为正值,1999年以前TC值呈上升趋势,之后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0.54,甚至在2004年表现出微弱的劣势(2004年粮食进口具有特殊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大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谷物进出口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进出口极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受年度产量、价格和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
三、钻石理论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
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薄弱与对农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农业、农产品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都不到位,即使在发展战略上,也往往是停留在口号上,得不到彻底执行。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农产品贸易对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必须把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
除了政府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外,生产者、加工企业也要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增强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转变思想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先导。入世后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要清醒地看到这个严峻的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其二要发挥民族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开辟无竞争对手的领域。特色就是竞争力。各地都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发展特色产品,打入无竞争领域。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其三是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和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强调现实的利益对比,还强调潜在的利益对比。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农产品要努力保持其优势,提升其竞争力。随着当前这些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充分注重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优势。同时更需要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挖掘内需,以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市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国民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以此提高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带动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调整农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要继续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生产高质量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二是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农产品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引导农民、加工企业运用标准化技术生产农产品。
4.加大对相关和支撑产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相关和支撑产业,如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这些行业的产品成本降下来,价格降低了,有利于农产品降低成本;这些行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了,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机遇瞬间即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作为建立创新机制的牵头人,要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找寻强劲的竞争者与之公平竞争,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积极走向国际市场;要瞄准本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抓住那些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规范,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保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引导农业生产及加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作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农业教育、科研、开发等诸多高级要素的投入;要充分利用中国WTO框架下的“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起适应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首先是增加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化、农业生态环境等的财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其次是制定刺激农产品出口政策,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功能,政府要通过谈判争取与其他国家签订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协议,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再次是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检验检疫、内贸、外贸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的,且政策透明、管理科学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最后是加快行业组织建设,包括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出口协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