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政策 汇率:汉语新诗鉴赏(54)苏笑嫣?左岸?何达?林焕彰?戴望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21:08

汉语新诗鉴赏之五十四

苏笑嫣/左岸/何达/林焕彰/戴望舒 

 

 

苏笑嫣(1992-),女。现居北京。诗作散见各报刊、网站。

 

夜与太阳

 

头发疏落落地  灌满阳光

紫罗兰悄无声息  细小  呷着水

如我未风干的黑发

静谧  贪婪

雪后的篱墙  一支支白色的河流

阳光和鱼一同跃进  温暖

 

似一个失忆的人  这巨大的空旷与安静

不要问起  昨夜烟花撑裂的黑穹

一次又一次的裂响

不要提及  那挟刀而来的风

它的哭  它的唤

以及  唤醒之后  奇怪的离遁

 

做阳光的伙伴吧  一起扯个谎

一起说  幸福

让我像植物一样地生长

住在  自己细小的腰上  小心翼翼

呵护瓣朵的幼胞

她说呵  梦想  闪闪发亮

即使在每一个昨夜  也会成为

明媚的月亮

是舞者的心脏  是黑夜的太阳

 

(选自:苏笑嫣新浪博客)

 

[赏析]

看着90后姑娘,使人不得不把她们与太阳联系在一起。事实亦是如此:“做阳光的伙伴吧  一起扯个谎/一起说  幸福/让我像植物一样地生长/住在  自己细小的腰上  小心翼翼/呵护瓣朵的幼胞”。这,可算是90后姑娘们打出的一面宣言般的旗帜。笑嫣的诗,就是这样擅长于以细节勾勒出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灵魂轨迹,牵动人的目光走向高远。“不要问起  昨夜烟花撑裂的黑穹/一次又一次的裂响/不要提及  那挟刀而来的风/它的哭  它的唤”。“烟花撑裂的黑穹”,那是多么幼稚的欢乐;“挟刀而来的风”,又是多么惊悚的失落。然而,这些对于90后来说,已是“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的“失忆”。他们不会像老几代人那样只喜欢回首泪水,而忌讳前瞻曙光。因此,“她说呵  梦想  闪闪发亮/即使在每一个昨夜  也会成为/明媚的月亮/是舞者的心脏  是黑夜的太阳”。

笑嫣美丽如紫罗兰,“头发疏落落地  灌满阳光/紫罗兰悄无声息  细小  呷着水”;笑嫣的诗也是美丽的,仿佛是“雪后的篱墙  一支支白色的河流/阳光和鱼一同跃进  温暖”。我感到读笑嫣的诗就是读90后,读90后就是读太阳,读太阳就是读希望。太阳一样的希望,使人眼明心亮,分外给力。 (李黑/文,李黑推荐)

 

 

 

左岸,本名杨庭安。60后诗人。现居大连。著有诗集《左岸诗选》。

 

远山在落雪

 

远山在落雪,这天堂掉下的声音

得用心去聆听,从一声声断裂的枝条间

跑出了一群奔马,延伸了新的雪线

山路空旷,失去贫穷脚印的践踏

才领悟了曾经的重负,也是一种幸福

幽蓝的天空下,野兔的长耳朵

开始搜寻从前,不知道我的那些哭泣和

骑在炊烟上的欢笑,会被什么果实包裹

抑或与泥土,为了麦穗一起消瘦

我都愿意

 

远山在落雪,远山是我的故乡

在冰雪厚厚的玻璃窗上

母亲在呵气化开的

一小块透明中,天天看我怎样

由小走到大的一生

 

(选自:左岸新浪博客》

 

[赏析]

古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物)语即情语”。左岸的这首诗“远山在落雪”就是个中范例。“远山在落雪,这天堂掉下来的声音/得用心去聆听,从一声声断裂的枝条间/跑出了一群奔马,延伸了新的雪线”。起句安静而辽阔。诗人将“视觉”中的“落雪”巧妙地转换成“听觉”中从天堂掉下的“声音”,继而,由美妙的“声音”,又演变成“断裂的枝条”、“一群奔马”,再由“奔马”,又延伸成“雪线”。“具像”虚拟,虚景实写。试想,落雪怎么像“声音”和“奔马”呢?如果你将诗稿卷在手里,闭目沉思,意境随即扑面而来。一场落雪,使诗人浮想联篇。仿佛看见:在远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只有落雪才能让尘世安静;让我们的内心祥和、少欲和自足。“山路空旷,失去贫穷脚印的践踏/才领悟了曾经的重负,也是一种幸福”。虽然,那些贫穷的,为了生存而忙碌的脚印最终消失在积雪下,但劳动是幸福的。诗人甚至“为了麦穗一起消瘦/我都愿意”。如此一来,这首诗不仅仅画面感情饱满,而且思想也是多么的朴素和纯粹的啊。

再看第二节。诗人情思飞越、欲罢不能。“远山在落雪,远山是我的故乡”。异峰突起、旨高意远。李白在“静夜思”中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一片片雪花堆积在雪地上,诗人感觉那是“母亲在呵气化开的/一小块透明中,天天看我怎样/由小走到大的一生”。“我”也如一片“雪地”一点点长大,如雪花一样洁白。这是何等的重要。除了精神上的洁白无暇,也应当是诗人的理想和现实追求。

诗人在留给我们成长的“雪地”这一美好的意象外,我们还读到另一层现实意义。“瑞雪兆丰年”。故乡的一场大雪,让诗人提前看到来年的丰产。那些贫穷的脚印,也将因此而获得温饱和幸福的生活。幸福也是可以“由小走到大”的。“远山在落雪”,故乡的“幸福还小/还需要怀抱”(三月雪语)。暖色调的结尾,着实让我们心存感动!

这首诗的技艺非常精妙。既有全景式的诗意雄浑,又有细微处的纯正雕琢。结构浑然天成,多佳句。是一首十分难得的好诗歌。  (董书明/文,董书明/推荐)

 

 

 

何达(1915-1994),本名何孝达。祖籍福建闽侯。香港诗人。著有诗集《洛美十友诗集》、《何达诗集》、《生命的升腾》等。

 

我是不会变心的

 

我是不会变心的 ,

就是不会变!

 

大理石

雕成塑像,

 

铸成钟,

 

而我这个人,

是用忠诚制造的!

 

即使是破了、碎了,

我片片都是忠诚。

 

(选自:《花城》1980年第5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忠贞宣言。

第一节,开宗明义,复沓手法起到了加重语气的作用,表明作者决然不变的态度。

第二节,写石雕为像、铜铸成钟。貌似与主题无关,实蕴深意。大理石与铜均属质密笃实的材质,所以塑像和钟才有庄重沉稳之感。如同《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其实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是用什么材质造人,才能使其永不变心。

第三节,作者没有按照前一节中的思维惯性来组织语言,而是选用了肯定意味较强的“是字句”,来表明自己“是用忠诚制造的”这一深刻主题。同时,又体现出诗歌语句流转的内在张力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强度。

第四节里“即使是破了、碎了”一句具有很强的力量感,与诗人在读者心中埋下的石像、铜钟两个意象密切相关。因为读者自然会联想到石像崩毁、铜钟炸裂的场面。在这种力量感的衬托下,形体毁灭而忠诚尤在的精神就更加显可贵、动人了。

全诗采用了一种似倾诉又似独语的抒情调式。语式流转自然,内部逻辑严密、迂回,富有内在的张力。 

(北地/文)

 

 

 

林焕彰(1939-),台湾宜兰人。著有诗集《历程》、《公路边的树》、《林焕彰诗选》等多种。

 

十五·月蚀

 

八点钟,月在我二楼

企图穿窗而过

 

十五那个晚上

我捉住了她

所以,你们

就有了一次月蚀

 

而午夜

她将衣裳留在我床上

所以,那晚

她特别明亮

 

(选自《斑鸠与陷阱》田园出版社1968年版)

 

[赏析]

《十五·月蚀》这首诗的一开头就把月亮拟人化了,作者很幽默地说“她”企图在二楼“穿窗而过”,语言相当风趣,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这首诗有三节,像是月亮和作者在捉迷藏。第一节写晚上八点钟,“月在我二楼,”“她”似乎要“穿窗而过”,来到“我”的身边。通过一个巧妙的“企图”,道出了“我”和月亮的情愫。紧接着第二节,时间跳到了十五晚上,本是月圆之夜,却出现了月蚀,作者展开丰富联想,是因为“我捉住了她”,“你们”才看到了月蚀呵!第三节时间划向午夜,月亮终于明亮起来,作者继续想象,“她将衣裳留在我床上”,“所以,她特别明亮”。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作者把他对月亮的感情融入其中,把月亮幻化成一个迷人、风情的少女,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韵味。如果不是对月的喜爱,怎能有如此独特的构思呢。

这是一首富有抒情魅力的诗,从“初识月亮”、“捉月亮”到“与月亮共眠”,层层深入,直至人心。

(傅天虹/文,傅天虹推荐)

 

 

 

戴望舒(1905-1986),本名戴梦鸥。浙江省杭县人。1922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等多种。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个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一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动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中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九二八年八月

(选自《小说月报》1928年8月号)

 

[赏析]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戴望舒的艺术成就不仅超出同派其他诗人,即使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是令人仰视的。前期追求纯艺术上的诗歌美,后期在与现实的结合上有了新突破。《雨巷》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而诗人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此诗正表达了当时普遍性的迷惘与幻灭的情愫。此诗在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新颖的象征美、形式的音乐美等四美中都有上佳的表现,叶圣陶认为此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也成就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诗人着力描绘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的图景,油纸伞、雨巷、丁香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这三个意象的选择,使诗散发出朦胧美,尤其映照姑娘太息般的眼光和像梦一般凄婉迷茫的飘姿,都让人感受到似丁香一般的似有若无的芬芳和惆怅。尤其所选用的词如“惆怅”、“凄清”、“太息”、“迷茫”,渲染出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等特点。这种朦胧美是对诗坛“狂叫”诗风的反拨。这结着愁怨,丁香一般的姑娘的意象一方面是受到中国古典诗词如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的影响,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又容纳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诗歌技巧,具有更深的象征性意蕴。姑娘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彳亍”、“彷徨”都是为着这理想的擦肩而过、可望而不可及,这使诗具有了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因此,诗歌虽带有象征派的神秘意味,但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因而叫人“看得懂”。“在望舒之前,也有人把象征派那种作风搬到中国底诗坛上来,然而搬来的却正是‘神秘’,是‘看不懂’那些我以为是要不得的成分。”(苏汶)可以说,《雨巷》扎根于古典的沃土,又拼命吸收异域的雨露,是体现新诗现代化进程的成就的。在诗歌形式的音乐美的追求上也有突出成就,戴望舒深受如魏尔伦所主张的“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的影响,在与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的结合而独具一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错落有致,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以及对偶、排比等手法的大量运用,造成和声效果,遂使全诗自始自终回荡着感伤的旋律,犹如优美的乐曲。  (朱寿桐/文,傅天虹推荐